一、绪论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绪论应该由四个部分组成,
1、作品的主题
(三、五句话。即:“日本电影《。。。。。。》通过。。。。。的故事 ,反映(展现)了,,,,,表达(揭示)了,,,,,歌颂(批判)了,,,,,)
实际上就是写一个作品的中心思想,这里一定不能太罗嗦。
2、为什么要研究,有什么值得研究,需要研究什么?
作品新,影响大(对作品而言),
有挑战,有成长(对自己来说)。
3、我打算怎样研究。
主要从研究目标、角度和方法来说,
文学角度,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
归纳法,演绎法,文献法,比较法,,,,
4、说明研究的范围和步骤。
即:正文四、五个部分的内容预告,打算先从哪里入手,然后怎样怎样,再然后怎样怎样,最后怎样怎样。
绪论至少要写满三分之二页。
二、第一部分“作品的基本情况”需要注意的问题。
1、作品梗概,就是,讲清楚故事的主要线索和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情节推动,,,冲突高潮,,,结局),非常客观地叙述,不要对人物和内容作评价。
2、作者的情况,主要关注其个人经历,创作经历,思想倾向,而不要乱抄获奖情况。
即使是影视作品,首先要关注的是文学作者的情况,除非在艺术分析中重点研究电影手法,不必要对导演做过多的介绍。
3、时代背景,虽然一般都会结合作品内容相应的时代,常常会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历史片,因此,可以根据需要来收集归纳整理。
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时代背景的资料并不是孤立地放在这里就算了,而是要在“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分析过程中联系起来。
这一部分一定要有一个小结:
把作品、作者、时代的关系做一个有机的说明。
三、第二部分“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归纳)”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所谓人物形象,就是“文学形象”,它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更加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老师同学们都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基点。
2、用几个词来归纳人物形象,
这个工作是比较好做的,材料也是作品自给自足的,问题主要在于选词的准确和材料的运用上,然后在论文中表述需要做相当的修饰,而不是直通通地在几个单薄的名词下叙说。
选词:不能选针对外貌仪表的,只能选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
其次,有些词意义相近甚至相同,(温和,亲近,)应该甄别使用。
材料的运用:冲突、场景、情节需要压缩改写,而且对来龙去脉要有所交代。运用对话来说明,需要原文照搬(有规范的,字体段落的变化),并交代对话的背景。
3、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份量,
简单一点,大致主要人物三分之二,次要人物三分之一。
四、关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
实际上这一部分就是承接上一部分作更加深入的艺术分析。艺术分析的范围和角度是很多的,以下是一些常规的分析套路。
1、几种可以参考的模式和方向
A、叙事结构----顺叙,倒叙,插叙,,,,单线,双线,,,,多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故事组合,,,,------为什么,有什么好处?
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
B、多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这里特指文学性的方法,而非影视式的方法)
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冲突描写,对话描写,,,,,,,,归纳整理作品的事例分类说明。
C、各种叙事语言风格(绝不是人物对话),,,,明白简练,诗情画意,迂回曲折,气势磅礴,小家碧玉,,,这个比较难掌握,,,有能力有体会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D、创作风格,,,,
作品有写实的,纪实性的,浪漫,抒情,荒诞,拟人,童话,,,,各种方法,,
归结到创作方法上就会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新感觉派,,,,各种流派的区别,
需要对作品有宏观的把握,当然,相关文学理论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E、更加高大上的一些方向和角度
文学形象的具体的可感性
艺术的概括性
审美的理想性
文学形象本身的审美属性
人物形象与典型形象
类型化与典型化
等等,,,,,,,,,,,,
2、艺术方法分析必须遵循的规则-----三点一片
一个点是相关文学理论,
一个点是作品中的事例,
一个点是论文作者本人的解读分析归纳,
每一个段落都应该由这三点连成一片。
3、很重要的事情是,要求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无论是专门著作还是网络搜索。
4、在写大纲的时候就要确定艺术方法分析的重点,,,
五、关于“社会意义“的分析
1、这一部分的核心是:作品通过人物形象反映了什么样(真善美假丑恶)的社会现象,歌颂(赞美,展示 揭示、揭露、暴露、批评、批判、抨击)了什么样的做法、行为、思想和精神。
论述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2、一般来说 “社会意义”这一部分可以分成如下几个层次:
A、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可以结合前面第一部分的社会背景)
B、作者的立场、态度、社会观、价值观(应该结合第一部分的作者介绍)
C、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层面出发,挖掘社会习俗、社会意识、社会制度,人际关系,人和社会关系的深层原因。
D、更加高大上的分析,可以提升到人生意义和社会发展的层面展开论述。
3、社会意义的分析也必须遵循“三点一片”的规则
一个点是相关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引导,
一个点是作品中的事例,
一个点是论文作者本人的解读、分析、归纳。
每一个段落都应该由这三点连成一片。
六、关于结论
1、我们要求每一部分(正文共四、五个大部分)都要由小的导言开始,最后要以小结收尾,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吧。
2、论文的 “结论”部分,实际上就是把每个部分的小结有机地联系起来,重新写一遍(不是抄一遍哦),顺序并不需要一二三四顺着来,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逻辑关系,意思虽然一样,但是表述的方式应该是比较学术的,显示出明显的理论性。
七、关于标题的确定
这是一个很难极具创造性而且不可能统一的问题,所谓画龙点睛,水平往往表现在这里。
应在写完“社会意义”这一部分之后,可以从社会意义出发在更高更宏观的层面上考虑确定主标题,字数必须大于10,小于20,再三推敲。
副标题可以统一以:------浅论(略论,试论)+作品名称
如果有所侧重,则另当别论。
八、关于 “行文整饰”的问题
一定要坚持在定稿前进行多次语法一致性检查!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一篇外观像模像样的论文都因为一些不可原谅的语言、语法、逻辑错误而成为真正的垃圾。
说到底,日语专业学生写个文学、电影论文,那只是一个载体,真正可以考察的,日语的写作能力才是第一位的,这个问题上放松,等于连底线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