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动车脱轨、北京暴雨……一次次的灾难事故带给我们重大创伤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见证了国民日臻成熟的“公民精神”。然而,每次大灾大难的危机中,仍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冲击着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信任和希望。
灾难面前中国人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灾难过后却不可避免地恢复某些冷漠无感的常态。截然相反的两种境遇,有人欷歔陌生人社会的不信任感加剧;有人批判社会不公,唯利是图;有人感慨中国道德迷失,物欲横流。殊不知,也许自己正是这“漠视大军”里的一员,也许某个时刻你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伤害了斗志昂扬、力创和谐的他人。
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不是一群人挖掘社会的黑暗面来抒发义愤填膺的喟叹,更不是一群人凭着自以为是的道德优越感对另一群人发起批判,而应该是反思如何让温暖撒播社会,哪怕只是通过一己之力感化身边人,进而扩及周边生活圈这样看似缓慢实则极具渗透力的方法都比消极批判来得更好。
我们总以为偌大的中国,13亿的人口,仅凭个人微薄的力量根本无法撼动整个社会。可是我们忽略了滴水穿石的力量,忽略了千千万万的个人凝聚成墙撼动社会的可能性。退一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所以,我们要做的也许仅仅是在汇集这个支点的过程中尽一份绵薄之力。须知,你怎样,你的中国就怎样。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构建公民社会需推进公民意识自觉化。应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全社会政治素质,使每个人自己塑造“公民精神”,培养公共危机中承担责任的使命感;构建公民社会需推进组织机构普及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小区业主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成立的机构是公民自发救助、自主维权的载体,若能在各地普及,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构建公民社会需推进传播方式规范化。参会旁听员、听证会应当规范化管理,使之成为传递公众思想优化决策的有效途径,而不单单是民主政治的“摆设”。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选择,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是通往未来之路的构成。路上也许有荆棘,也许有坎坷,也许有会失落,也许会无奈,但你要相信,路的尽头终有希望,而你所需做的只是“从细微入手,从小事做起”的那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