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87 回复:2

[人文通史] 日本茶道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小白兔和积木

ZxID:54271495


等级: 派派版主
925周年520转正620复活,小说素材诗词合金心情海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6-01 0
日本茶道
[table=80%,#ffffff,#dddddd,6][tr][td]

[attachment=13362105]
目录
一.综述
二.文化基本和精神
三.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渊源
四.日本茶道发展的四个时代

奈良、平安时代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江户时代
现代时期

五. 宗派
六. 茶具
七. “一期一会”
八. 茶事和茶会概述
九. 日本茶道的步骤

附加:作为客人的具体饮茶步骤

十. 茶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
十一.槿花一日自为荣——日本茶道与文学和电影
十二. 茶道影响




[b]一.综述[/b]

日本茶道(日语:茶道/さどう、ちゃどう)是日本传统艺道,是将生活消闲活动提昇至精神意识层次,成为一种独特传统礼仪,是宣扬文化之媒介。

日本茶道是为客人奉茶之事,源自中国。是一种茶叙的仪式,日本人称之为「茶汤」(茶汤、茶の汤),而喫茶的叙会则称为「茶会」(CHAKAI)。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往中国留学的僧侣,于唐朝把佛教和茶带回东瀛。日本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和菓子)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目前一般的茶会较重视领略其精神,所以现代之茶会或作茶道示范时,大多只进行洞茶之部分,但各项礼仪和步骤仍是非常严谨。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佈置;品鉴茶室的书画佈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

[attachment=13362099]

日本鎌仓时代的临济宗留学僧南浦绍明在宋朝时来到中国,将径山茶宴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起源。其后,喫茶之风俗不仅普及于僧侣群中,更在公侯武士上流社会中流行。18世纪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大师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第4卷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筑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


[b]二.文化基本和精神[/b]

[b]•    和敬清寂[/b]
「和敬清寂」乃茶道之基本精神:
「和」是指人与大自然之调和;
「敬」是指由主客之间互相尊敬开始,以至对任何事物都抱有谦敬之心;
「清」是指心无杂念,令心意纯朴清静,达致「禅」的意境;
「寂」更是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无始无终之宁静感觉。

[b]•    利休七则[/b]
利休七则为茶道宗师千利休的弟子依据其平日教导,所记录下的七条规则:
1.    茶要泡的合宜入口
2.    炭要好让水滚沸
3.    花的装饰要如在野外般自然
4.    准备好冬暖夏凉的茶室
5.    在预定的时间要提早准备
6.    非下雨天仍要备好雨具
7.    体贴同行客人的心意

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源头,然而日本人却将其发展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精神。日本茶道将“日常茶饭事”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融为一体,成为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提出,日本茶道的精神就是“谨敬清寂”四字。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对此十分赞同,仅改动一个字,变成“和敬清寂”,从此,这四个字成为公认的日本茶道精神,这四个字虽然简洁,可是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和”不是“和平”、“和谐”等意思,而是“大和民族”的“和”,如日本的民族服装叫“和服”,日本民族诗歌称“和歌”,日本器物称“和物”,因此,“和敬清寂”的“和”代表的是民族精神,日本茶道“四谛”以“和”为首是不忘民族精神之义。自镰仓幕府时期以来,大量来自中国唐朝和宋朝的物品,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社会所推崇,形成了一股豪奢之风,而日本本国所出产的物品则受到轻视。醉心于茶道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向往清贫简朴的生活,对奢侈的社会风气自然很反感。他们认为,日本国产的黑色陶器,以其幽晴的色调自有一种朴素、清寂的美。

[attachment=13362098]

“敬”源自宗教信仰,是宗教信徒对神明须极尽虔诚之心的训诫,日本人的宗教是神道,就是崇拜天照大神及其子孙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日本人十分讲究尊卑等级,什么事情都按照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细分出差别来,这在日本茶道的体现就是十分烦琐的规程。这都是“敬”的体现。

  “清”是“清规戒律”的“清”,“寂”是空无理念的表征,这两者既带有深邃的唯灵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又是一种审美观。这种意识体现在日语“佗”字上。“佗”字本为“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在平安时代,“佗人”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了平安末期,由于社会动荡,大批原有贵族被新兴的武士阶层所取代而失势,悲观厌世情绪蔓延。于是禅宗净土宗流传开来,在“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口号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隐居山林建造草庵,过起了隐逸生活。“佗”字因此就演变成“静寂”、“悠闲”之义,是一种冷竣、恬淡、闲寂,寻求心神上的安逸的审美情趣。村田珠光等人又把这种美意识引入茶道中,“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b]三.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渊源[/b]

提到抹茶,就不能不想到古意盎然文化荟萃的京都,而京都宇治因为气候怡人,盛产高品质的茶叶,早已成了抹茶的代名词。但是,抹茶究竟是如何来到日本的呢?这得归功于日本派出的遣唐使,他们将中国的饮茶文化带回日本发扬光大。尤其是宋代的点茶法,至今仍影响着日本茶道文化,日本抹茶道的鼻祖正是两宋文人雅緻生活代表;而被誉为宋代文人生活四雅之一的点茶,传入日本并得到普及。当时来到中国学佛的荣西禅师,将抹茶的雏型带回日本,并在京都宇治种下茶苗。

[attachment=13362100]

荣西禅师在12世纪中旬入宋,潜心鑽研禅学并且亲身体验宋朝的饮茶文化及茶的功效。归国之时,带回大量的茶种及黑釉茶盏。荣西禅师依据亲身体验撰写《喫茶养生记》,后来成为日本茶人对茶的圣经。而日本的第一部关于茶的着作,更注重于茶叶的功效与使用,将茶演变为礼法、茶的精神世界,厥功至伟就属茶道之集大成者-千利休。

16世纪,日本战国时代「茶圣」千利休的出现,将日本茶道发展到极致。他将茶室入口设计得非常窄小,客人必须躬身而入,象徵将身分阶级置于室外。此外,他用宇治抹茶配以京都名泉打茶,将茶汤的滋味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千利休对茶道的追求更让他成为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的茶头(注:专门煮茶待客的僧侣),一碗抹茶让当时处于乱世的战国枭雄都为之倾倒。

千利休以他大彻大悟的胸怀和他独特的茶学意识,展开了丰富多彩的茶道活动,他注重饮茶的精神享受,对饮茶器物的注重更加细緻。在日本的战国时期,对于日日征战的武士们而言,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忘却战场的厮杀,抛开生死的烦恼,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为武士们不可或缺的生活。



[b]四.日本茶道发展的四个时代[/b]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岛。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分四个时期来叙述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b]奈良、平安时代 [/b]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

[attachment=13362101]

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弘仁茶风随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别是由于宇多天皇在宽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领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会中调钵煎茶,于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断。但在十世纪初的《延喜式》中,有献濑户烧、备前烧和长门烧茶碗等事的记载,这说明饮茶的风气开始在日本流传。

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b]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b]

(一) 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权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政治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系统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统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性。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自宋归国,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入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开点茶礼仪之先河。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

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attachment=13362125]

(二) 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到了室町时代的中后期,斗茶内容是更复杂、奖品种类也更多,据记载有茶碗、陶器、扇子、砚台、檀香、蜡烛、鸟器、刀、钱等。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来,室町时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艺性的的特点决定的。摆弄进口货,模仿宋朝人饮茶,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在室町时代的斗茶会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会。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

公元1396年,38岁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让位于儿子义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边兴建了金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长秀、今川氏赖、伊势满忠协主持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著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后来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而观阿弥、世阿弥父子草创了能乐。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是继北山文化之后室町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代表性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同仁斋。同仁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面积。全室塌塌米的建筑设计,为日本茶道的茶礼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作“书院茶”。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没有品茶比赛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东山文化为中心的室町书院茶文化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通晓书、画、茶。 在能阿弥的指导下,当时所进行的点茶法是一种“极真台子”的茶法。点茶时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点茶用具放在极真台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发,动作的顺序,移动的路线,进出茶室的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能阿弥不愧是室町时代的一位划时代的大艺术家,他一生侍奉将军义教、义胜、义政三代,一扫斗茶会的奢靡嘈杂,创造了“书院饰”“台子饰”的新茶风,对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他推荐村田珠光作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使得后者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达成了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会、交流,为村田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说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么能阿弥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驱。

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种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云脚茶会”诞生,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云脚茶会自由、开放、轻松、愉快,受到欢迎,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

在饮茶文化大众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筑采用了草庵风格,这种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风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师从当时第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最高权威、朝臣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绩是对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

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attachment=13362103]

(三) 安土、桃山时代
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统。群雄争战,社会动乱,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战场的厮杀,抛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课。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镰仓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点茶道文化,以镰仓初期为起点,日本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独立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镰仓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现了茶的名产地。寺院茶礼确立。

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b]江户时代
[/b]
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

千利休被迫自杀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梁与中枢。

除了三千家之外,继承利休茶道的还有利休的七个大弟子。他们是:蒲生化乡、细川三斋、濑田扫部、芝山监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织部,被称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织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将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茶法。古田织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杰出的是小掘远州(1579-1647)。小掘远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茶人,他一生设计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代表——桂离宫。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远州作了江户幕府第四代将军秀纲的茶道师范,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具体的规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当时十分流行,后继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日僧隐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b]现代时期[/b]

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王亚雷,秘书长藤井真纪子等一行到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浙江大学教授童启庆、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顾问王镇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宛晓春等纷纷前往日本访问交流。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b]五. 宗派[/b]

中国径山茶宴进入日本之后,日本很快就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与流派。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日本茶道可分为四大宗派,「裹千家」是其中最大流派,除子孙相传,每代还外传二十五个弟子,并于国外设立许多支部,通过茶道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最着名的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孙)之子所创设的三个流派:表千家流的不审庵、里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合称三千家。

日本茶道的流派

•    安乐庵流
•    怡溪派
•    上田宗箇流
•    有乐流
•    里千家流
•    江戸千家流
•    远州流
•    大口派
•    表千家流
•    织部流
•    萱野流
•    古石州流
•    小堀流
•    堺流
•    三斋流
•    清水派
•    新石州流
•    石州流
•    宗旦流
•    宗徧流
•    宗和流
•    镇信流
•    奈良流
•    南坊流
•    野村派
•    速水流
•    普斋流
•    久田流
•    藤林流
•    不白流
•    不昧流
•    古市流
•    细川三斋流
•    堀内流
•    松尾流
•    三谷流
•    武者小路千家流
•    利休流
•    薮内流
•    小笠原家茶道古流
•    瑞穂流
•    云传心道流
•    壶月远州流
•    觉花一心流
•    宗旦古流


[b]
六.茶具[/b]

举行一次茶会,往往要花一整天时间,再加上前礼后礼,茶室内挂轴、插花、选择怀石料理及茶具等都要配合季节和茶会目的。

煮水
•    炉:位于地板裡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用于十一月至四月(茶道称之『火』的季节)。

[attachment=13362104]

•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茶道称之『风』的季节)。

[attachment=13362106]

•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切口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attachment=13362107]

•    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    水罐: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
•    水盂:废水的储水器皿,与水罐相似但无盖。
•    棗:薄茶用的茶罐,上寬下窄形似「棗」。
•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attachment=13362109]

饮茶
•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 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低温烧製)製成的茶碗。
•    茶筅:圆筒竹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製成。
•    茶壶:煎茶道所用的泡茶器具。

装饰
•    挂物
•    花入

茶庭
茶庭又称为露地,为客人进入茶室之前所必须经过的空间。
据《南方录》记述,露地一词源自于佛经,说修行的菩萨通过了三界的昧火才来到了露地,因此露地并非娱乐观赏的场所,而是作为修行的场域,露地作为世俗世界与心灵绿洲的过度带,来到这须将世俗的一切放下,具有洗涤心灵之用。
•    寄付待合:客人换装或休息的房间。
•    挂腰待合:客人换装或休息完毕后,等待茶室主人出来带路的地方。
•    蹲踞:客人洗手与漱口的地方。

[attachment=13362108]
兼六园中的茶室

茶室是为了茶道所建的建筑。大小以四叠(塌塌米)半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称做「广间」,小于四叠半者称作「小间」。
•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间,用来准备及清洗茶道具。
•    躙口:茶室特有的小型出入口,进出需跪着膝行 (标准现格是宽一尺九吋五分 高两尺两寸五分)。

在千利休以前,茶室的入口为日式的拉门,躙口的灵感来自于渔船上的门。某日,利休乘船出门,看到人们出入船门均需弯着腰,觉得非常有趣,便将小入口的概念应用在茶室中。

躙口的改革,使得任何身分地位的人要进入茶室,都必须低首屈膝,武士的长刀因尺寸的关係,配戴着就进不了茶室,因此也都必须将配刀卸下放在外面的刀挂处。这代表着茶室内的所有人皆是平等的,也象徵着茶室内的和平、将世俗纷扰隔绝在外。

•    床之间:又称凹间、壁龛。为整间茶室的重点之一。在这裡会悬挂与当日茶会主题相关的挂物、花入、茶花和香合,若是茶室主人有想要特别介绍的茶道具,也会摆放在床之间,供客人欣赏,客人一进入茶室后,便要到床之间前行礼。


[b]日本茶道的美术馆[/b]

•    津轻茶道美术馆(青森县黑石市)
•    木村茶道美术馆(新潟县柏崎市)
•    福井市爱宕坂茶道美术馆(福井县福井市)
•    宇野茶道美术馆(福井县越前市)
•    北山会馆(京都市北区) - 表千家
•    茶道资料馆(京都市上京区) - 里千家
•    茶汤美术馆(京都市上京区)
•    汤木美术馆(大坂府大坂市)
•    赤穗市立田渊记念馆(兵库县赤穗市)
•    田部美术馆(岛根县松江市)



[b]七. “一期一会”[/b]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茶道的精神包含「和敬清寂」与「一期一会」,织江说:「这些都是茶道的重点」。「和」表示取得大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敬」则是表现主客之间互敬互重谦敬的感觉;「清」代表环境及身心的清洁、去除杂念;「寂」是远离一切的尘嚣,「有种达到禅宗的境界」的感觉。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着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一期一会」代表这场茶会,这辈子只有一场,即使日后再邀请举办茶会,也不是当下的时空背景,在茶会时领悟到这次相会无法重来,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相会,才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所在。



[b]八. 茶事和茶会概述[/b]

茶事的种类繁多,古代有“三时茶”之说,即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早茶)、午茶、晚茶;现在则有“茶事七事”之说,即:早晨的茶事、拂晓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饭后的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除此之外还有开封茶坛的茶事、惜别的茶事、赏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赏花的茶事、赏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题,比如某人新婚、乔迁之喜、纪念诞辰、或者为得到了一件珍贵茶具而庆贺等等。

茶会之前,主人要首先确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为身份较尊贵者,像千利休之于丰臣秀吉。确定了主客之后再确定陪客,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关系。决定客人之后便要开始忙碌的准备茶会了,这期间客人们会来道谢,因为准备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门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会的时间为四个小时,太长容易导致客人疲惫,太短又可能无法领会到茶会的真谛。茶会有淡茶会(简单茶会)和正式茶会两种,正式茶会还分为“初座”和“后座”两部分。为了办好茶会,主人要东奔西跑的选购好茶、好水、茶花、做茶点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会之前还要把茶室、茶庭打扫的干干净净,客人提前到达之后,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来观赏茶庭并体会主人的用心,然后入茶室就座,这叫“初座”。主人便开始表演添炭技法,因为整个茶会中要添。

茶会通常有纪录,纪录的内容包括与会众、壁龛装饰、茶具、饭菜、点心等情况,有时还加入与会众的谈话摘要和纪录者的评论。这种纪录叫“会记”。古代有很多著名茶会的会记流传下来,成为现代珍贵的资料,如《松屋会记》、《天王寺屋会记》、《今井宗久茶道记书拔》、《宗湛日记》等被称为四大会记。

在日本,比如花道,书道,合气道等,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可习得其中精髓及文化的,多称为「道」。不仅仅是学习技能,也是在磨砺精神。也正符合「道(michi)=road」的意思。

简单来说,茶道便是品茶的一种流程仪式。原材料为抹茶,泡茶一方和品茶一方分坐,各自按照相应的流程礼节进行。

因此不仅具有形式美,还蕴含着日本独特的待客之道。这也正是日本茶道的魅力。顺便说一下,很多人一起,按照茶道作法泡茶品茶的活动,叫做「茶会」。


茶道礼节1:「お先に」之心

[attachment=13362111]

如果不了解茶道规矩,一般不会让您泡茶,会邀请您品茶。作法根据流派而异,但大多数流派共通的部分之一是「お先に」(我先喝了,失礼了)。
茶会先提供和菓子等点心,吃完后上泡好抹茶的茶碗,按照坐席顺序传递。不管是点心还是品茶,轮到自己的顺序了,要和之后的人点头致意,表示我先您一步,失礼了,然后去品茶。这蕴含着对同席者的礼貌顾虑,也是茶道作法中很重要的思想。


茶道礼节2:避开茶碗正面品茶

在轮到自己前,一点点慢慢吃完点心。轮到自己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从茶碗正面喝。茶碗以最漂亮的正面传到客人手中,而客人一边欣赏正面的美丽图案,一边为了不弄脏正面,所以不从茶碗的正面品茶。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用右手拿着茶碗,左手掌心托住茶碗底部。然后右手按顺时针方向轻轻转动茶碗。避开正面后就可以喝茶了。不要一口气喝完哦,大概分3口喝完的样子,然后归还茶碗。


喝茶顺序/日本茶道

更衣        观赏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浓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衔接共计
二十分钟 二十分钟 六十分钟 二十分钟 三十分钟 二十分钟 三十分钟 十分钟 三分钟 四小时
初坐一小时四十分钟        后坐一小时二十分 。


[b]日本茶道的“三礼”之法[/b]

日本茶道强调通过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强调宾主间有一种高尚精神、典雅仪式和双方间的融洽关系。日本茶道的礼法分为三种:炭礼法、浓茶礼和淡茶/薄茶礼法。

炭礼法:炭礼法即为烧沏茶水的地炉或者茶炉准备炭的程序。无论是初座还是后座都分别设有初炭礼法和后炭礼法。它包括准备烧炭工具、打扫地炉、调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况下,主人先将少许呈粉末状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后加点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搅成糊状,再加水至碗四分之三即可。喝时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撑上,再把茶碗从对面向身前转,经细品、慢啜后奉还主人。

每次茶道举行时,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外跪迎宾客,头一位进茶室的必须是来宾中的一位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入室。
来宾人室后,宾主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度的弓形(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120度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度的弓形,余同“真礼”。

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跪式鞠躬:“真礼”以跪坐姿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身体呈45度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第二手指关节以上着地即可),身体约呈55度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度前倾。



[b]九. 日本茶道的步骤 [/b]

(一)、点前
在日本,当茶会开始进行时,茶主会帮客人沏茶在奉给客人,称为「点前」。

步骤为,先选择要泡的茶,在将其茶粉放入茶碗内,放置地炉内的锅中煮沸,煮沸后,在拿以圆竹刷往内搅拌至均匀起泡为止。在饮用时,先以右手拿杯,再用左手托住杯底。喝完时,先以手指轻轻抹拭后,在取怀纸擦拭手。茶道讲求典雅的礼仪,不会单手拿起直接喝,在茶室或每个小细节都是相当讲究的,目的是能让宾主间心的交流与融会,这样才是茶道的意义所在。


(二)、准备奉茶的茶具
为客人沏茶前准备的茶具为水指、茶碗、茶筅、茶杓、柄杓、盖置、茶磨、
火箸、水翻、水注、炭篮、香盒、茶巾、茶罐、炭斗、羽帚、灰器、水勺等茶具。


(三)、泡茶

1、步骤一
茶会开始时,会先等待所有客人都入座完毕后,茶主才会拿出茶具,摆放在面前。茶道相当注重礼仪部分,所以茶主一定会先客人作礼后,在擦拭沏茶的用具以及茶杓,擦拭时所用的袱纱代表着淨化,也就是清除杂质使物体纯淨之意。

2、步骤二
茶主会以左手持茶杓、右手打开茶盖,让茶碗面向自己,再将热水注入后搅动,这是茶会开始前清理茶具的方式。清洗完后,将废水倒去、擦拭完毕后,茶主会再向客人表示礼仪,才开始正式沏茶,而助手此时也会奉上茶点。

3、步骤三
先以茶杓取出抹茶粉,量为二分之一匙,放入 2 杓,再将热水慢慢倒入。倒入完毕后,茶主会用茶筅均匀快速地搅拌茶粉与热水,当出现至泡沫时,就可逐渐缓慢搅拌速度了。

[attachment=13362110]

4、步驟四
茶主將茶奉給客人時,先以左手捧住茶碗,將茶婉轉至正面面向客人時,再以右手輕扶遞給客人。


(四)、品茶

1、步骤一
客人以右手拿杯、左手托住杯底,品尝后将茶碗归还,茶主会再将客人的茶碗清洗,继续为客人沏茶。客人们都品完茶后,茶主将茶碗清乾淨并擦拭完茶具后,再将冷水倒入锅内,把擦拭乾淨的茶具、茶碗归位完毕后,茶会就告一段落。

2、步骤二
茶会结束时,少数部分茶会上,会等客人欣赏完毕茶具完,茶主才会将其全部收拾离开,而大部分的茶会上,茶主会向客人行礼,再携带茶具离去。

[attachment=13362112]



[b]附加:作为客人的具体饮茶步骤[/b]

[attachment=13362113]

步骤一
以两手将抹茶移到自己的面前
然后两手放在膝前的地面 对着抹茶微微点头一次(代表感谢做了这杯茶的主人之意)

[attachment=13362114]

步骤二
两手将抹茶碗 捧起至胸前
然后左手捧茶碗 下方
右手将茶碗 顺时针方向转两次

[attachment=13362116]

真是麻烦  为何要"转两次"呢?
因为在日本茶道裡 端给客人茶时 主人会将茶碗的正面 面向客人

[attachment=13362115]

[attachment=13362117]

[attachment=13362118]

步骤三
然后开始喝 小小口慢慢品尝抹茶

[attachment=13362119]

[attachment=13362120]

也就是再度把茶碗的正面转向自己 让茶碗的方向归回原位

[attachment=13362121]

步骤六
两手将茶碗放回地上 然后两手放地面 观摩茶碗一下
(代表再度欣赏茶杯的美 以及为客的满足之意)



[b]十. 茶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b]

日本茶道文化不仅有其精神“清敬和寂”,也有其独特的美学属性: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b]缺陷之美[/b]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b]
简素之美[/b]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b]枯槁之美[/b]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attachment=13362123]
[b]
自然之美[/b]
无心,无念,无意识。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古来日本茶道文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求自然状态。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这和现代的一些所谓茶道新风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美。

[b]幽玄之美[/b]
中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落之美。

[b]脱俗之美[/b]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短短的路径,而是一种更多象征意义上的回归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进入茶室前的净水洗手等动作,也是一种净心脱尘之举。茶道追求的脱俗之美,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红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暂的净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谓的脱俗,不是表象的脱离现实的生存规则,而是令人在真实生活中,自然畅顺地融入世道。利休大师倡导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对脱俗最练达的诠释。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规地行走尘路,便不易迷失本我,会走得更逍遥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会的开始前或结束后,禁忌高谈阔论地炫耀财富和摆弄学问之谈。不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轻语温句的情趣之事。脱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时,求得此一刻的清净俗念之愿。

[attachment=13362122]

[b]静寂之美[/b]
沉稳、安静、平和,面对日常中的“我”内省内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开始和完了,时常都是在一种无言的静寂中展落。从茶师到茶客到茶具到挂轴到茶花,均以静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静中品味动美。窗外的风声雨声鸟声,室内的水沸滚动声和茶师手中竹刷的轻动做声,众静皆一动过程中的寂美,是红尘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觉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静之美,却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可见,日本茶道文化的多重属性,构成了茶道文化久经不衰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这些属性特点,成就了茶道文化的精神——清敬和寂。因此可以说,不论缺少哪个属性,都不能称为真正的日本茶道文化。禅学的“无”通过日常的“茶”,诞生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佛学中的“无”通过茶人和茶客的内在觉悟而体现出具体的“道”。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无”,不是空洞的“无”,更不是仅仅用以观赏的“无”,而是一种创新的“无”。“无”中生“有”,“有”中而“无”。比如古来的日本茶人,在选用陶器时,也会选用外国或普通陶师之作品。这体现了所谓的美好,是在诸多现有中发现,在无中创新。因为茶道的“无”是一种不受拘束的自由,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可以激发美的发现和创新。可以说,汉语的“无中生有”一词,被日本茶道文化诠释了新的意境。

日本茶道文化,不仅仅是茶席之乐,也不单是远离日常生活的茶事。而是融入俗世的人间平常道,令人生常在其“无”的自省中顿悟,展示创新升华的美。“无”是内在、内省、内觉、内悟的本我回归和真我创新,是人性一切脱胎换骨的精神原点,更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神髓。俗人通过茶而知“无”,因知“无”而觉醒,因为觉醒而悟世间道。

在“茶”中悟“禅”,在“禅”中觉“无”,在“无”中生“有”。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根本,也是红尘俗人回归本我的涅盘。

评价日本茶道

[attachment=13362096]

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其实是一种误解。日本茶道之所以搞得这么繁文缛节,并非要把茶客的注意力从茶的本身上引开,而是要茶客专心致志于饮茶的全过程,从而把人从世俗的紧张、烦恼等事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修身养性。因此,与其说日本茶道重形式不重内容,不如说日本茶道重物质,更重精神。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在形式上,它是容纳了包括花道等各种生活艺术的总汇。茶道中的“本来无一物” “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哲学思想,不对称、简朴、素淡、孤高的美学思想以及平等、互敬、恬淡的道德观念,独坐观念的自省精神,都是日本茶道中的精髓。


[attachment=13362600]

[b]十一.槿花一日自为荣——日本茶道与文学和电影[/b]

《寻访千利休》:史上展现日本茶道美学最完整的电影

千利休是活跃于16世纪日本的一代茶道名匠,凭藉在茶道方面极高的艺术造诣,而被日本人称为茶圣。他对茶道美学有着独到而高深的见解,不仅令世人倾倒,也使得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反转乾坤的英雄豪杰对其青眼有加。

若然千利休那独步天下的美学理念,源自他年轻时代的一段恋情,其间又会有怎样可歌可泣、缠绵悱恻的动人故事呢?

以这个大胆的假设为出发点,日本作家山本兼一写了小说《利休之死》,电影《寻访千利休》便由此改编而来,同样採用时间逆行的倒叙手法,强有力地勾勒出了茶道大师千利休在切腹自杀前传奇的一生。

这部电影可谓是,史上最完全地展现茶道美学画面的电影。那麽,茶道美学是如何在这部电影中体现的呢?

[b]【对于我而言,茶比性命更重要。】——山本兼一《利休之死》[/b]

16世纪末,一个春日的清晨,却毫无和煦之意,竟下着雷鸣电闪的暴雨。

年近七旬的千利休白衣如雪,利刃在怀。

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人到底会想起什麽呢?

倒叙的电影,碎片化的记忆,并不能还原一代茶圣的生平,但足以描摹他对茶道与美之执着,甚至连生命也可以抛弃的决心。

电影将后来利休的一切,归于他年轻时代经历的一段生死恋情。

其实利休即使在少年浪荡之时,已经隐然有天才之相,一柄看似极简陋的竹製茶杓,竟可以经他之手而成为一件端庄无比的茶器。这年轻人看似玩世不恭,对于美学的了悟却已然超乎常人,但世间得道者,似乎命中都有某种劫数,如同上天考验,不过这一关,就无法真正跨入非凡之境。

利休无疑面对的是情劫。虽然,与朝鲜公主之相遇大约只是后人想像出来的一段生离死别。一个宁为玉碎的高傲女子,手中那朵木槿花则是她生命之象徵,木槿朝开暮落,却清秀坚韧,历经磨难而矢志不移。

两人以手书交谈,写下了白居易的诗句「槿花一日自为荣」。

当年白居易横遭贬谪,为了回应好友元稹的不平,写下了《放言五首》,其中的名句就有「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白乐天此诗已超越凡俗境界,触及宇宙规律。「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能外,有生必有死,而关于美的一切,则与生命之长短无关。

唯不再年少轻狂之时,方能懂得,这世间万事,只剩下美学与哲学值得追寻。

「美,由我来决定」
「专业上,没人能比得过你,但茶,要合乎心意才最重要。」

为筹备一场茶会,利休与弟子前往山中,折得樱花枝条置于屋顶,在茶会进行之时,弟子悄然拉开屋门,樱花花瓣随微风而入,纷然飘落于茶碗之中,客人们对此刻的美丽惊叹不已。

在织田信长面前献宝,旁人拿的是源自中国的茶器古物,也算是稀罕了,而姗姗来迟的利休,就只托着一个小小的黑漆茶盘。他在嘲笑声中行到门前,将茶盘置地,倒入清水,此时恰好月至中天,圆月之影倒映水面,波纹粼动,如画难描,周遭人等目眩神迷,一时无言。

风起云落,四季更迭。千利休渐已参悟,如何借自然之力而造忘我之境。而茶之道,于此时已上升为美学与哲学的双修境界。

电影中种种碎片化的段落,都尽其所能呈现出那种令人垂目屏息之美。

在织田信长面前,千利休谦恭中仍有傲骨——他说:美,由鄙人来决定。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说:“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前辈武野绍鸥也不得不讚叹利休:“ 汝对于美之执念,的确堪称一代茶人。”


[b]侘寂之美 禅茶一味[/b]

日本曾将千宗易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作为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不仅承继了自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以来的「禅茶一味」,更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推至巅峰境界,成为前后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茶圣。后世的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等流派虽多,但都以沿袭为主,数百年来再无超越者。

技能臻于极致就是"道",达于"道"者,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

日本茶道最常出现的词是「侘寂」。

侘寂描绘的是残缺之美,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说,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则是时间的光泽。

千利休将茶室从早年的富丽精緻化为简素清寂,秉承茶室中人人平等之原则,特地将入口修得极为窄小,让所有来者都不得不弯腰进入从而和他人平等。通往茶室的小路要穿越树木山石,以迂迴曲折来打破平凡境地的羁绊,而在每一个时令与季节中,都流露出对自然的谦卑与敬畏。

千利休主张茶道不应依赖于昂贵的漂亮茶器,他喜爱带着岁月洗鍊之美的简约旧物。在禅宗哲学中,万物皆不永恆、不完美、不圆满。当物品被镌刻上岁月痕迹,它们才有了自身的呼吸与灵魂。当看到利休摺叠绢巾、擦拭茶罐、搅动茶筅及转动茶碗时,茶道庄严的仪式感与美感,得以一一重现。

茶与禅的精神此时合而为一,隐逸、质朴、抛弃了世俗的精緻。

电影中,出身歌舞伎名门的市川海老藏,不仅重现了千利休质朴澹雅、内敛从容的风骨,而其身姿之优美,仪态之端方,更衬托出其超越凡俗却不为时势所容的悲凉感。

[attachment=13362601]

[b]吾这宝剑 祖佛共杀[/b]

与其说《寻访千利休》这部电影还原了关于千利休之死的真相,不如说是对茶道美学的一场致敬。

因为他的死亡与历史上一样真相成谜。
丰臣秀吉欲纳其女为侧室?
大德寺山门修建千利休神像?
与秀吉意见不和被小人谗言暗算?
茶名扬于天下以致招秀吉嫉恨?

历史上丰臣秀吉大一统日本,在他打完人生中最后一场战役的同年,赐千利休切腹自尽。看得出丰臣秀吉有所担忧,大约是不愿为自己平定天下之后的统治留下哪怕一丝的隐患。片中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丰臣秀吉的人物塑造,完全是卑劣龌龊、贪婪无耻的一个小人形象,行事言语之荒谬可笑,哪裡像是日本的一代枭雄?

千利休原名千宗易,「利休」为后来天皇赐名。从前曾以为利休的名字含义是「视名利如浮云」,但电影中说,「利」是指锋芒,「休」则是隐藏的意思。这令人想起《一代宗师》中宫宝田教训马三时所说的「刀之真意,不在于杀,而在于藏。」

然而他未能避过最终的命运,又或许他早已料到。

冈仓天心《茶之书》的结尾,就是以千利休被赐死前举行最后一次茶会,随后从容赴死的故事为完美终局。

书中的描写远比电影更为精彩,当这场最后的茶会终结之时,利休将茶器分赠客人,却唯独打碎了自己使用的茶碗。「被不幸的人的嘴唇玷污过的茶碗,不该给别人使用。」

利休切腹之时,遗留下如此词句——

「生涯七十载,砥砺复琢磨。擎此三尺剑,祖佛亦难挡!青锋原是具足物,我今一掷回天去。」

一如嵇康临刑顾日影而弹琴。瞭然生死,不忧不惧。

但为美之一字,便愿生死以之。千利休的自尽,正是以生命完成最终决绝的悲剧之美。

镜花水月,是短暂,亦是永恆。



[b]十一. 日本茶道影响[/b]

由于寺院禅宗的影响,人们常常过分注意禅和佛教的联系。其实禅具有中国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禅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更深。世界本来也许是有一个终极真理的,如果人能够完全理解这个真理,那么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寿有限,我们短暂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领悟所有的道,这个矛盾是人类所有哲学的根源问题。佛讲轮回,基督讲末日审判,阴阳家讲长生登仙,马克思讲共产主义。儒家的解决办法是薪尽火传,也就是前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规则,后人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可以从比前人更高的起点,去领悟人生,从而更加接近真理。然而后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准则呢?这些准则如何不成为对人的束缚呢?孔子也说,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随心所欲而不越矩。儒家在此与禅汇合,人必须先遵循一些规矩,修炼自己的本质,遏制欲望的目的是使欲望不必遏制,当人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矩时,规矩就不存在了。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拂拭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所以茶道里禅的内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禅”,什么“喝茶去”,而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复而熟练的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语告诉人处处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时光来领悟。


[attachment=13362124]


[/td][/tr][/table]

[ 此帖被小白兔和积木在2017-06-02 05:0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晚藏乌

    派派币 +5 2017-06-17

    素材整理

  • 十夜凉

    派派币 +5 2017-06-02

    素材整理

云柒梦筝

ZxID:19554057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7-16 0
茶道真的很有学问啊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6-01 0
已审核。

我记得日本的茶道讲究的是一期一会,这里倒是单独成章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