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和奉献春天(二)
<一>
一、三首诗歌的比较
(一)故夕颜的《春行》
风暖山五路,
花阴醉入溪。
附身欲相挽,
杨柳牵紫衣。
(二)臧克家的《春天》
春天,
农人们
不下坡去耕田。
春天,
妇女们
不到河边
去洗那些破烂的衣衫。
春天,
孩子们
不到麦田里
去放风筝。
春天,生命的开始,
大自然把创造的计划,
编织得多么鲜亮耀眼。
春天,
我们在
猛烈地内战!
春天
我们在
大量的流血!
春天,
我们
在逃亡,在挨饿,在恐怖,在离散……
(三)笔者的《矮牵牛和银合欢——春天的歌之二》
一个老人,
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冬天——推走了,
鸡冠花——因为没有冬天——哭泣了;
大地上——只有春天,
春天的——矮牵牛——高兴地舞蹈。
一个老人,
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夏天——推走了,
蓝花楹——因为没有夏天——呜咽了;
大地上——只有春天,
春天的——大滨菊——舒心地大笑。
一个老人,
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秋天——推走了,
旱金莲——因为没有秋天——沮丧了;
大地上——只有春天,
春天的——银合欢——喜悦地吹箫。
一个老人,
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春天——抱住了,
春天啊——在老人的怀里——熟睡了;
老人啊——热爱春天,
依恋地——把春天——送到了学校。
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老人,
他心中的春天——永远不走,
愿意把春天——送给——寒门学子的——小娇。
这是一个——一贫如洗的——老人,
他心中的春天——永远不走,
愿意把春天——送给——无钱读书的——小瑶。
这是一个——极度贫穷的——老人,
他心中的春天——永远不走,
愿意把春天——送给——没钱买书的——巧巧。
这是一个——分文没有的——老人,
他心中的春天——永远不走,
愿意把春天——送给——没钱买本的——毛毛。
描写春天和奉献春天(二)
<二>
二、三首诗歌的简析
(一)简析故夕颜的《春行》
全诗共四句
(1)第一、二句,写“风暖山无路,花阴醉入溪”。春天的暖风吹着,百花盛开,山上的小路,都被鲜花和绿叶遮盖住了。鲜花好想喝醉了,醉倒在山上的小溪中。
(2)第一、二句,写“附身欲相挽,杨柳牵紫衣”。“我”附下身子,想把醉倒在小溪中的鲜花和绿叶拉上来,而小溪边的杨柳,怕我摔倒在小溪中,紧紧牵着我的紫色的衣服
(二)笔者的一点想法
(1)作者写了一个场面:人物——我,时间——白天,地点——山路。
(2)这首《春行》的小诗,给人们以美的感觉。其中“醉”字、“挽”字,“牵”字,用的恰到好处,可见,作者在这首小诗中,十分用功了。
(3)一个青年诗人,要不断地进取,把写诗当做党的文艺事业的一部分,跳出四句的小诗,写出反映现代生活的自由诗,应该是我们一辈子努力的奋斗的目标。当否,请思考。
(二)简析臧克家的《春天》
(1)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近代杰出的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2004年2 日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主要作品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萎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等。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师从闻一多学习诗歌的创作。1937年以后,投身抗日宣传工作,曾在部队前线采访。1923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46年到上海。1948年流亡香港。1949年回国。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2)《春天》创作的背景
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的战争。中国大陆和海南岛都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而蒋介石和国民党只好败退到台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春天》这首诗,写于1947年3月8日,正是解放战争时期。
(3)简析《春天》
全诗共分两个段落
分析第一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有四个小节。
(1)第一个小节,写“春天,农人们不下坡去耕田”。因为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年轻的人们,有的参军打仗,有的参加民兵,有的推着小车去前线送粮食和新鞋,有的去前线抬伤员等,因此,即便是春天,男人们也没有时间,下地犁地和播种。
(2)第二小节,写“春天,妇女们,不到河边,去洗那些破烂的衣衫”。战争时期,妇女们忙于战争的后勤工作,给解放军做军鞋等,因此,她们也“不到河边,去洗那些破烂的衣衫”。
(3)第三小节,写“春天,孩子们,不到麦田里,去放风筝”。战争时期,孩子们一方面为战争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帮助家里的大人做些事情,因此,他们也不能“到麦田里,去放风筝”。全国人民,无论大人和孩子,都为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4)“春天,生命的开始,大自然把创造的计划,编织得多么鲜亮耀眼”。这几句是议论抒情:怎样理解这几句的意思呢?在和平时期,春天是最美好的时期。因此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无论干什么工作,一年的春天,早有打算,抓紧工作。但在战争时期的春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大自然把创造的计划,编织得多么鲜亮耀眼”,即蕴含着用春天的生命,去创造“鲜亮耀眼”的辉煌的胜利。
分析第二个段落,第二个段落有三个小节。
(1)第一个小节,写“春天,我们在,猛烈地内战”!在将近5年的战争中,国共两党进行了十大战役:即淮海战役、辽沈战役、豫东战役、苏中战役、莱芜战役、晋中战役、济南战役、平津战役、鲁西南战役、宜川战役。国共两党的军队共伤亡300多万。这就是诗人说所说的“我们在,猛烈地内战”。
(2)第二个小节,写“春天,我们在大量的流血”!国共两党的战争,是你死我活的争夺领导权的战争。在战场上,子弹不长眼,手榴弹要爆炸,大炮要轰炸,飞机要轰炸,死人的事随时要发生。正如诗人说的,“我们在,大量的流血”!
(3)第三小节,写“春天,我们在逃亡,在挨饿,在恐怖,在离散……”国共两党在以上十大战役地区,人民为了躲避战争带来的灾难,不得不“逃亡,在挨饿,在恐怖,在离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还死了50万到100万之间。因此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
(4)诗人写这首诗的的春天,春天,农民不能下地耕田,妇女不能去河里洗衣,孩子不能去田野放风筝,这是写真正的春天。而内战、流血、逃亡等,不一定在春天,或在夏天、或在秋天、或在冬天,因此,第二段落的春天,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一年四季。
描写春天和奉献春天(二)
<三>
(三)简析笔者的《矮牵牛和银合欢——春天的歌之二》
全诗共分8个小节
(1)第一小节,写“‘一个老人,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冬天
——推走了,鸡冠花——因为没有冬天——哭泣了;大地上——只有春天,春天的——矮牵牛——高兴地舞蹈’”。 “一个老人,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冬天——推走了”。这是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鸡冠花在冬天开放。因为没有冬天,所以它才哭泣。“大地上——只有春天”,春天生长的“矮牵牛”,才那么“高兴地舞蹈”。这儿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技巧。第一小节,运用了积极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2)第二小节,写“‘一个老人,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夏天
——推走了,蓝花楹——因为没有夏天——呜咽了;大地上——只有春天,春天的——大滨菊——舒心地大笑’”。 “一个老人,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夏天——推走了”。这是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蓝花楹在夏天开放。因为没有夏天,所以它才呜咽。“大地上——只有春天”,春天生长的“大滨菊”,才那么“舒心地大笑”。这儿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技巧。第二小节,仍然运用了积极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第三小节,写“‘一个老人,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秋天
——推走了,旱金莲——因为没有秋天——沮丧了;大地上——只有春天,春天的——银合欢——喜悦地吹箫’”。 “一个老人,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秋天——推走了”。这是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旱金莲在秋天开放。因为没有秋天,所以它才沮丧。“大地上——只有春天”,春天生长的“银合欢”,才那么“喜悦地吹箫”。这儿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技巧。第三小节,仍然运用了积极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4)第四小节,写“‘一个老人,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春天
——抱住了,春天啊——在老人的怀里——熟睡了;老人啊——热爱春天,依恋地——把春天——送到了学校’”。 “一个老人,用尽全力——把大地上的春天——抱住了”,这是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春天啊——在老人的怀里——熟睡了”,这是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技巧和消极夸张的艺术技巧,“老人啊——热爱春天”,这是积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老人“把春天——送到了学校”,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第四小节,仍然运用了积极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5)第五小节,写‘这是一个——极度贫穷的——老人,他心中的春天——永远不走,愿意把春天——送给——寒门学子的——小娇’”。一个“极度贫穷的”古稀老人和耄耋老人,他心中永远有不走的春天,“愿意把春天——送给——寒门学子的——小娇”,即把自己的、那么一点点工资,送给没钱上学的孩子们,这是多么纯粹的人。
(6)第六小节,写‘这是一个——一贫如洗的——老人,他心中的春天——永远不走,愿意把春天——送给———无钱读书的——小瑶’”。一个“一贫如洗的”古稀老人和耄耋老人,他心中永远有不走的春天,“愿意把春天——送给——无钱读书的——小瑶”,即把自己的、那么一点点工资,送给无钱读书的孩子们,这是多么高尚的人。
(7)第七小节,写‘这是一个——穷巷陋室的——老人,他心中的春天——永远不走,愿意把春天——送给———没钱买书的——巧巧’”。一个“穷巷陋室的”古稀老人和耄耋老人,他心中永远有不走的春天,“愿意把春天——送给——没钱买书的——巧巧”,即把自己的、那么一点点工资,送给没钱买书的孩子们,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
(8)第八小节,写‘这是一个——分文没有的——老人,他心中的春天——永远不走,愿意把春天——送给———没钱买本的——毛毛’”。一个“分文没有的”古稀老人和耄耋老人,他心中永远有不走的春天,“愿意把春天——送给——没钱买书的——巧巧”,即把自己的、那么一点点工资,送给没钱买本的孩子们,这是多么令人爱戴的老人。
五、六、七、八四小节,写“这是一个……老人,他心中的春天——永远不走,愿意把春天——送给……”这儿,四次运用了反复的艺术技巧。这四小节,运用了积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三、创作联想及其它
(一)创作的材料
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
(1)刘盛兰(1922——2016)生于山东省烟台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年轻时在外边打工。后来回到家乡,在一家企业当保管员。73岁那年,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就在这一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资助学生的报道。从那时起,他将自己的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资助学生。这一捐,就是17年。
(2)他把工资捐出去以后,生活就困难了,不得不依靠拾荒度日。他去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里的蔬菜生活,或者到集市上捡拾别人丢弃的土豆、茄子、白菜等,以供日常生活。从资助学生开始,他几乎没有尝过肉,唯一的改善生活,就是到村头买一两个馒头,偶尔喝一碗豆浆汁。他居住的地方,屋里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炕和几个老箱子以外,只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碎了的奖杯,再无他物。
(3)他每月300元的工资,无法寄给他所资助的50个学生,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学生,下个月寄给那个学生,一个一个的轮流寄钱。烟台一家老总,了解到了他的情况,直接派人给他送去了6000元钱。他收下拉,全部寄给了学生。他说:“我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捐了好,捐了帮助学生念书。”
(4)他所在的招远市,一家公司欠他三年的工资。他走上法庭,那年,他已经82岁了。在当地法院执行局的干涉下,他要回了10000余元的工资欠款,全部捐给了学生。他说:“全捐出去,我留着也没用,捐给学生念书救济,怎么不比自己花强。”他不去养老院,每年可以拿到1800元的生活补助,全捐给学生。邻居们说:“他干的是积德的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5)2005年在cctw感动之“长城杯”感动烟台2004年评选活动中,刘盛兰老人以高票当选“感动烟台”年度人物。2012年,烟台市第三届德道模范举行颁奖典礼,刘盛兰当选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2014年2月,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颁奖中,刘盛兰老人入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
(二)三首诗歌创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三首诗歌都写了春天,这是相同的地方。
(2)不同的地方是,臧克家的春天,反映了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解放战争,人民挨饿、流血等。
笔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刘盛兰,来表现春天的;同时,也是主要的,他要把耄耋的生命的春天,自己所有的金钱,送给需要读书的寒门学子等人。
(3)春天是一个蕴含丰富内容的词汇,它包括资助贫穷的人、救助困苦的人、无偿献血、捐献遗体、使活着的人们,获得安乐、吉祥、富裕、幸福等;还包括资助中小学的建设和大学的建设、创造精神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以及长眠在大地上的优秀人物和杰出人物等,还包括“一带一路”和亚投银行,为亚洲各国的基础建设和世界需要帮助的其他国家服务,让世界人民共享安乐与幸福。凡是对中国和世界各国以及全人类有好处的,都包括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