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四大才女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20 回复:3

[人文通史] 蜀中四大才女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橘子只有皮

ZxID:13985423


等级: 文学之神
真的再见。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4-14 0
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卓文君 (汉代才女)


卓文君(前175—前121),原名文后,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头吟》,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早年经历
到汉代文景之治,卓家传到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已成巨富,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可胜数[1]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十六岁时嫁人,几年后,丈夫过世,返回娘家住


文君听琴

逢粱孝王去世,相如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没有可以用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就来我这里看看吧。”于是,相如前往临邛,住在城内的一座亭子里。临邛县令佯装恭敬,天天都来拜访相如。最初,相如还是以礼相见。后来,他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然而,王吉却更加谨慎恭敬 。
临邛县里富人多,如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二人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来 。当县令到了卓家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辞有病,不肯前来。临邛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前去迎接相如。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酒兴正浓时,临邛县令走上前去,把琴放到相如面前,说:“我听说长卿特别喜欢弹琴,希望聆听一曲,以助欢乐。”相如辞谢一番,便弹奏了一两支曲子、《凤求凰》 。
这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很喜欢音乐,所以相如佯装与县令相互敬重,而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仪表堂堂,文静典雅,甚为大方。待到卓王孙家喝酒、弹奏琴曲时,卓文君从门缝里偷偷看他,心中高兴,特别喜欢他,又怕配不上他。

文君夜奔
宴会完毕,相如就派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转达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7]  。

当垆卖酒

进家所见,空无一物,只有四面墙壁立在那里  。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之事,大怒道:“女儿极不成材,我不忍心伤害她,但也不分给她一文钱。”有的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 。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天,文君对相如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也完全可以维持生活,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样子!”相如就同文君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站在垆前卖酒,而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 。

归隐田园
卓王孙听到女儿的事情之后,感到很耻辱,因此闭门不出。一些兄弟和长辈交相劝说卓王孙,说:“你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家中所缺少的不是钱财。如今,文君已经成了司马长卿的妻子,长卿本来也已厌倦了离家奔波的生涯,虽然贫穷,但他确实是个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况且他又是县令的贵客,为什么偏偏让他们受这样的委屈!”卓王孙不得已,只好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文君就同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成为富有的人家。
后来司马相如所写《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又以《上林赋》被封为郎(帝王的侍从官)。司马相如衣锦荣归,着实让岳父卓王孙风光了一把,卓王孙献金相认。

人物评价
王闿运认为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是“史公欲为古今女子开一奇局,使皆能自拔耳”王闿运弟子陈锐说:“读史记,疑相如文君事不可入国史,推司马意,盖取其开择婿一法耳。”钱钟书先生在此意味深长地评注:“目光如炬,侈谈‘自由婚姻’者,盖亦知所本。”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从来未见记载卓文君对丈夫功名的渴求,倒是看出她非常会享受和司马相如在一起的不同生活形态。
卓文君大胆的追求爱情,这在封建社会是离经叛道的行为。她当垆卖酒迫使父亲承认她的婚事说明她很机智。从前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是卓文君有才有德。在晚年,司马相如移情别恋的时候,她不像懦弱女人那样逆来顺受,也没有被伤害丧失理智成泼妇,而是以诗来警戒丈夫,挽回丈夫的爱情。卓文君的经历为后代的知识女性树立了自由恋爱的榜样。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

轶事典故

司马相如所写《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又以《上林赋》被封为郎(帝王的侍从官)。不久打算纳茂陵女子为妾,冷淡卓文君。于是卓文君写诗《白头吟》给相如。
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忆,岂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没有以往过去的回忆了。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怨郎诗》 旁敲侧击诉衷肠。相传卓文君又附《诀别书给相如。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

相关争议
文君才
卓文君是个能诗善画的女才子,恐怕是可以推断的。明人胡应麟论及汉魏间夫妇俱有文词而最名显者,首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参见《诗薮》外编卷一。

白头吟

据《西京杂记》卷三记载卓文君作《白头吟》,此说似不足信。《白头吟》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另有《宋书·乐志》载晋乐所奏歌辞。两篇内容大致相同,后者篇幅较长。《乐府诗集》一并载入《相和歌·楚调曲》。另据《宋书·乐志》看来,它与《江南可采莲》一类乐府古辞,都同属汉代的“街陌谣讴”,带有浓厚的民歌色彩。《乐府诗集》和《太平御览》也都把它作为“古辞”。《玉台新咏》题作《皑如山上雪》,非但不作为文君的诗篇,就连题目也不叫《白头吟》。惟有《西京杂记》有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之说,然而却不著录歌辞。清人冯舒在《诗纪匡谬》中也力辩其伪。因而这或许是一首来自民间的作品,或许文君自有别篇也未可知。
历史学家王立群的观点:郭茂倩所著《乐府诗集》当中记载的《白头吟》绝非卓文君所写,这是两首五言诗,但西汉中期不可能产生这么成熟的五言诗。

怨郎诗
《怨郎诗》显然与卓文君无关,“百无聊赖”一词在卓文君死后数百年才出现,且当时转世这一说法并未流入中原。历史学家王立群的观点,数字诗应该是宋末以后出现的,因为那是元曲风格。

诀别书
对于卓文君所写的《绝别书》,据《西京杂记》说“文君为诔,传于世'”,可不载其辞。《司马相如诔》原载明人梅鼎祚《历代文纪》,然而出处不详。据前人考证看来,《司马相如诔》一文当是后人伪托。参见清人严可均校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五十。另外,《艺文类聚》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所记稍异。

后世纪念
琴台路

琴台路,是成都市的珠宝一条街,市内大型珠宝楼在这里荟萃,也兼有少数小规模餐饮店。建筑保留了一些古建样式,整个街区缺乏统一性,特色不突出。改造后的琴台路于2002年12月30日正式开街,全长900米,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琴台路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了特色街区的营造以及同周围环境的结合。

文君故里

文君故里,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街有文君街,井有文君井,竹有文君竹,江有文井江。陆游赞尝过文君井,郭沫若也赞尝过文君井,连湖北黄碧野的长篇小说,抗日时期也在文君井完成的。可见井秀水美润育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杨超题写“文君故里”四字,张爱萍题写“风流传千古”五字,马识途题写“秦汉遗风”四字。
在邛崃,琴棋书画诗酒花都包含了文君的身影。


薛涛 (唐代女诗人)

薛涛(约768~832年),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

堪比卓文君的才女
薛涛的父亲薛郧在朝廷当官,学识渊博,把这个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教她读书、写诗。
薛涛八岁那年,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歇凉,他忽有所悟,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头都没抬,随口续上了父亲薛勋的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那一年,薛涛不过八九岁。她天分很高,让父亲又喜又忧。
薛郧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四川,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搬到了遥远的成都。没过几年,他又因为出使南诏沾染了瘴疠而命丧黄泉。那时薛涛年仅14岁。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
那时的官员们往往都是科举出身,文化素质不低,要让他们看得上眼,不仅需要美貌,更需要才艺、辞令和见识,而这正是薛涛的长项。身在娱乐场中,使得她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在这份名单中不乏像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诗坛领袖。薛涛作诗500多首,然而这些诗歌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90余首,十分令人惋惜。
大帅府里的女校书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神态从容地拿过纸笔,提笔而就《谒巫山庙》,诗中写道:“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这首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
一首诗就让薛涛声名鹊起,从此帅府中每有盛宴,薛涛成为侍宴的不二人选,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随着接触的增多,韦皋就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这些事对于薛涛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她写起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细致认真,很少出错。韦皋仍然感觉大材小用,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向朝廷打报告,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一说为武元衡所奏)。“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这项工作的门槛却很高,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大诗人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做起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女子担任过“校书郎”。
薛涛红得发紫,不免有些恃宠而骄。前来四川的官员为了求见韦皋,多走薛涛的后门,纷纷给她送礼行贿,而薛涛“性亦狂逸”,你敢送我就敢收。不过她并不爱钱,收下之后一文不留,全部上交。虽然如此,她闹出的动静还是太大了,这让韦皋十分不满,一怒之下,下令将她发配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以示惩罚。
松州地处西南边陲,人烟稀少,兵荒马乱,走在如此荒凉的路上,薛涛内心非常恐惧。用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轻率与张扬,于是将那种感触诉诸笔端,写下了动人的《十离诗》。
《十离诗》送到了韦皋手上,他的心一下子就软了,于是一纸命令,又将薛涛召回了成都。这次磨难,让薛涛看清了自己,归来不久,她就脱去了乐籍,成为了一个自由身,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院子里种满了枇杷花。那一年,她20岁。

人物轶事
“韦令孔雀”
韦皋镇蜀之初(贞元元年、公元七八五年),南越献孔雀一只,皋依涛意,于使宅开池设笼以栖之。至大和五年(公元八三一年)秋,孔雀死。次年夏,涛亦卒。一些诗词中提到的“韦令孔雀”也就是指的这段史话。[5]
薛涛字
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
薛涛笺
薛涛自贞元初被罚赴边回,即退隐于成都西郊之浣花溪甚久。浣花之人多业造纸,但篇幅较大,不便写作小诗,她在成都浣花溪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的小彩笺,后世流行之红色小八行纸,薛涛笺也。多用于写情诗情书,表达爱慕思念之意,在当时及后世极为流传。

主要作品
薛涛的诗,有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  、《题竹郎庙》、《池上双鸟》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
薛涛因事惹怒元稹,被疏远,做《十离》诗呈上,情意感人,遂复受宠,后世流传甚广。《鹦鹉离笼》:“陇西独自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茵。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燕离巢》:“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衔泥秽污珊瑚枕,不得梁间更垒巢。”《鱼离池》:“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银钩。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仅就离别而言,薛涛的构思算得上新巧,着眼的都是身边事物,不惊不奇,写诗最难得的就在于能把身边寻常事物写得曲折动人。

人物评价
薛涛于十六妙龄堕入乐籍,凭借过人的才华,薛涛与蜀中最著名的才女卓文君比肩。后人又把她与李冶、鱼玄机、刘采春相并列,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

后世纪念

薛涛井

薛涛井旧名玉女津,乃因井傍锦江,源出江泉,又经砂滤过耳。传涛造笺系自此井取水,无考。然明藩确取此井之水造纸,且以上贡。康熙三年(公元一六六四年)三月,冀应熊始书薛涛井三字,立石碑于井傍。嘉庆十九年(公元一八一四年),四川总督常明奉敕建雷祖庙于井左,布政使方积与王启锟等,因建吟诗楼、浣花亭于井右。
薛涛酒
居人汲井为酒,名薛涛酒,甚美。
薛涛墓
薛涛墓位于成都望江楼公园西北角的竹林深处。旁栽种了桃花、翠竹,以示纪念这位杰出的女诗人。其墓的立意布局,根据我国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认为天圆地方,设计以墙界为方以墓为圆,寓意女诗人在天地中安息,永为世人凭吊。

相关
“女校书”薛涛与诗人元稹的一段未了情

唐代乐妓薛涛才情丰沛,艳丽动人,《全唐诗》上载有关于她的一段介绍:“(薛涛)字洪度,本长安良家女,随父宦游,流落蜀中,遂入乐籍。辩慧工诗,有林下风致。”

薛涛大约生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及笄之年已辩慧知诗,兼擅书法。八九岁时,父亲手指庭院中一株梧桐起句:“庭院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她应口而答:“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此话后来变为谶语,待父亲病故,举目无亲,联句中的“枝叶”竟然成为她沦落风尘的写照。

因父去世,薛涛与母亲生活无靠,十分艰难,故她只得早早加入乐籍,成为官妓。唐代各地官府及军镇均设有乐官,官妓居于其中。她们专为官府服务,献艺侑觞,甚至私侍寝席。当时成都的最高地方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特别赏识薛涛,常命她来侍酒唱和,接应宾客,可能还成为私人秘书。韦皋还准备奏请朝廷任命薛涛为“校书郎”,虽未批准,但人们从此戏称她为“女校书”。

进士胡曾有赠薛涛诗说:“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薛涛承连帅宠爱,或相唱和,出入车舆,诗达四方。求见涛者甚众。白居易赠薛涛诗说:“若似划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西。”委婉中流露一种仰慕之情。

杜牧寄薛涛诗《白苹洲》写得更是直率:“山鸟飞红带,亭薇折紫花。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无多圭阻累,终不负烟霞。”

薛涛虽说终日出入豪门,吟诗交游,示人以快乐潇洒的形象,但她对迎来送往的诗妓生涯早已颇感厌倦。在38岁时,她终于遇到了一生中惟一真爱的人——诗人元稹,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人。他9岁能文,16岁明经及第,24岁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举制科对策第一,官拜左拾遗。是中唐时期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世称“元白”。当时薛涛在诗坛已有盛名,令元稹十分仰慕,只恨无缘一面。直到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监察御史,奉使按察两川,才有机会托人与薛涛相识。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同时坠入爱河。

薛涛虽为风尘女子,却一直洁身自好。而这次一切却不同了,与元稹见面的当天夜里,她就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心爱的人。第二天清早起来,还真情所致地做了一首“池上双鸟”诗: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诗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奏响追求挚情的心曲。元稹也深为薛涛那绮丽的情意而沉醉,他留下的一首诗就记载了这样的情事: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夜咏花怜暗淡,雨期题柳为歌欹。

薛元两人往来一年有余,度过了一年如胶似漆的亲密时日,结下了一段真情。然而毕竟是萍水相逢,在元稹完成了蜀地的任务,返回京都时,两人不得不挥泪分手。元稹回到长安后,即托人捎来一首七律给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生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似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葛蒲花发五云高。

元稹对薛涛的才情念念不忘,暗自称奇,同时也直抒相思心意,可见他对成都那一年的缠绵岁月还是颇寄真情的。

薛涛也在《赠远》诗中描绘分手后的情景:“知君未转秦关骑,日照千门掩袖啼。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从诗中可推测出大约两人分手之际,元稹曾答应过了却公事之后,会再来成都与薛涛团聚。但世事难测,实际情形并不如约定的那样,令薛涛只有远望长安,掩袖悲叹。

此后关山难越,路途阻隔,元稹仕途坎坷,官无定所。十年间先是分管东台,出任浙西观察使,后召命返京,后又因事被贬为江陵府参军。不久,白居易亦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元稹披牵连,调任通州司马。

在如此频繁的调动之中,原本比薛涛年轻9岁的元稹,自然不能坚守爱情,加之唐代官吏与妓女交往并无禁令,元之移情别恋,也就在所难免。尽管分手之后,两人也还保持文墨往来,但在元稹一方,似乎只是应付,并非如当日之信誓旦旦了。

流年如水,把对情人的企盼渐渐从薛涛心头带走。12年后,薛涛知道不应该再继续等待,经历了这番冷热波折,薛涛绝望之余,悒郁寡欢,终身未嫁。昔日交际场上的风光逐渐随着花容月貌的流逝而流逝。已近暮年的薛涛索性在远郊筑起吟诗楼,自己穿戴起女道士的装束,隐居在楼中,远远离开了繁华如梦的交际场所,借诗遣怀,《全唐诗》上说,薛涛“暮年退居浣花溪,着女冠服”。薛涛常以律、绝两体写诗,因当时流传的笺纸篇幅过大,薛涛喜爱红色,遂创制深红小笺,时号“薛涛笺”。

对于这些情景,元稹不知是否耳闻?太和三年(829)九月,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尚书右丞,第二年再度出京,任武昌军节度使,在转年的7月暴卒于任所,终年53岁。

又过了三年,唐文宗太和五年,隐居的薛涛永远闭上了她寂寞的眼睛,享年65岁。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至此,“女校书”真正成了薛涛的别名。


花蕊夫人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几位被称作花蕊夫人的女性,她们不仅容貌美丽,而且能诗善赋,多才多艺。有关她们的事迹,多散见于五代至两宋的各种史籍之中,因其所处时代相同,且又均被称为花蕊夫人,她们的身份、事迹至今仍有许多疑谜。
五代十国间,被称为花蕊夫人者,一共有三人。其一为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约883~926),成都人,宫中号为花蕊夫人,因其姐也为王建妃,故亦称小徐妃,姐妹皆受宠幸。其姐子王衍(世称后主)登基后封其为翊圣皇太妃。花蕊夫人与其姐交结幸臣,纳贿干政,导引后主荒戏失政,后与王衍皆被后唐庄宗所杀。
其二为后蜀主孟昶的妃子,也姓徐(一说姓费),封为慧妃,青城(今四川灌县)人,貌美如花蕊故称为“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后,她可能被虏入宋宫,为宋太祖所宠。
其三是在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中出现的,说这位花蕊夫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闽人之女,雅好赋诗。她于南唐亡后,被俘入宋宫,后为晋王所杀。人称小花蕊。
世传《花蕊夫人宫词》100多篇,其中确实可靠者90多首,诗一卷(《全唐诗》下卷第七百九十八)归属于孟昶妃,但词中有“法元寺里中元节,又是管家降诞辰”语,中元节为旧历七月十五日,正是王衍生日,而孟昶则生于十一月十四日,可知当出自王建淑妃手笔。
四川自古为天府之国,自秦国李冰父子修都江堰,这里的经济更是发达。成都古称益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塞险,沃野千里。”成都平原实为天府之国的精华,自古号称锦城,李白曾有诗形容成都的富庶和秀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由于有这优越的地理环境,一到分裂时期,这里就出现独立政权,五代十国时这里也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但青史留名,广为传诵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是形容女子生很美,“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花蕊夫人得名于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徐氏。当时她们两姐妹都得到王建的宠爱。大徐妃为王建生下一个儿子王衍,他本排行十一,是最小的,却由于母亲、阿姨的关系立为皇太子。王建当上皇帝后不久去世,王衍当上皇帝后荒嬉无度,对吃喝玩乐十分在行,当他陪母亲和阿姨游青城山时,命宫女衣着都画云霞,又令宫女穿着宽松的道袍,簪莲花冠,浓装艳抹,叫做“醉妆”,他自己跟随在后,夹着檀板哼哼唱唱:“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
王衍少不更事,一天到晚陪侍两位徐妃游宴贵臣之家,或周览蜀中名山寺观。而大、小徐妃更是结交宦官卖官鬻爵,弄得不成体统,后唐庄宗乘机灭掉前蜀,可见这位花蕊夫人是不值得称道的。
而谁是《宫词》作者呢?宋朝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后蜀花蕊夫人。《铁围山丛谈》记载:“及孟氏再有蜀,传至其子昶,则又有一花蕊夫人,作《宫词》者是也。”明人毛晋编撰《三家宫词》时,力主其说。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著名学者浦江清先生发表《花蕊夫人宫词考证》一文,考证出宫词作者为前蜀皇帝王建之小徐妃。从而使前人之谬、千古之惑于此而解。 
  《花蕊夫人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日”之句,“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官家降诞日”就是皇帝生日。若《宫词》作者为孟昶之妃,则此官家非孟昶莫属,而孟昶的生日所有史书均记载是在十一月,只有前蜀后主王衍的生日在七月十五;另外《宫词》所咏皆前蜀宣华苑事物,因此,浦先生认为作者当为前蜀花蕊夫人所作。

相关
国家灭亡 花蕊夫人的一首诗让14万男儿羞愧
后蜀最后一个皇帝叫孟昶,懂得享受。要知道四川素来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而且特别出美女,孟昶就广征蜀地的美女来充实自己后宫,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孟昶的后宫里,有一人很受孟昶的宠爱,这个女人便是花蕊夫人。孟昶天天与花蕊夫人作乐逍遥,偶尔还要吟诗助兴,好不快哉。
孟昶自顾自享受着,却不知中原地区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大宋朝,誓要统一。
这个时候花蕊夫人就劝孟昶要砺精图治,然而孟昶却认为蜀地有山川之险,谅赵匡胤也打不过来,殊不知赵匡胤已经在汴梁为孟昶造好住宅了。
在赵匡胤的指示下,王全斌率大军攻后蜀,大败蜀军精锐,攻克利州,前后夹击,歼蜀军万余,擒其统帅王昭远等,十四万蜀兵不战而溃,孟昶见大势已去,遣使奉表降。
赵匡胤一条棍棒打下四百座军州,是个英雄,英雄爱美女,赵匡胤早闻花蕊夫人之名,现在终于得见。孟昶投降不久就暴毙而亡,所以很多史学家和民间传说都认为赵匡胤毒死了他。
不管是不是,孟昶都已经死了。赵匡胤听说花蕊夫人是个才女,在蜀地做过不少诗词,就让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说了一首之前写的,宋太祖又要她做个新的。
花蕊夫人沉思片刻,慢慢的说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大王在城头上竖起了投降的旗子,我在深宫哪里知道啊?十四万人都不战而降,根本没有一个是男儿!短短四句诗,满怀亡国之恨。
当时蜀军数倍于宋军,然而一听说宋军攻过来了就投降,“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有男儿的气概,不战而亡国,实在可耻,道出了满腔愤懑。
据说,后来由于赵匡义想霸占花蕊夫人不得(也有说妨碍他登基),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被赵匡义趁乱一箭射死……

花蕊夫人传奇故事:传奇美人气节非凡才华横溢
 花蕊夫人美貌非同寻常
  “花蕊”一词是形容女子生得很美,“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在当时的中国,可能有把最顶尖的美女称为“花蕊”的时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所讲的这位花蕊夫人并非唯一的花蕊夫人,也不是第一位花蕊夫人。第一位花蕊夫人是前蜀王建的妃子,姓徐,美丽非常,且会吟诗作词。此外,还有一位“小花蕊”,是南唐一个绝色美女。这三位佳丽都出在五代十国的几十年间,以前少有,以后也少有以“花蕊”称美女的,所以说是当时的“时尚”。
  袁定基讲述的这位花蕊夫人,青城人,姓费。如今都江堰市聚源乡姓费的人不少,其中很多人都说花蕊夫人是自己的先人。据说以前在当地还有一座纪念花蕊夫人的费氏祠,可惜1923年修碉堡时被破坏掉了。关于她的出身,一说是出于平民之家,一说是歌伎出身,一说是出于姓徐的官宦人家,甚至有人说她与前蜀花蕊夫人徐妃是同一家。
  花蕊夫人的美貌因当时的记录工具不发达,未能记录下来。不过,既然她能冠以“花蕊”称号,就可以知道她的美貌非同寻常。从后人的记述里,人们也可以知道一点点比较具体的细节。比如,陶宗仪《辍耕录》说,“意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之翾轻也。”这个“翾”字,是“小飞”之态,可知花蕊夫人的形体是属于依人小鸟型。既然能如小鸟之飞,其身体之健康,体态之轻盈就可想见。后蜀主孟昶留下的诗句中,描写花蕊夫人躯体“冰肌玉骨”,玉骨,骨是看不见的,其实说的是“玉肤”,指白色玉润的皮肤,至于“冰肌”那就更是难得。
  蓉城因花蕊夫人而得名
  后蜀,是唐朝以后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小朝廷。花蕊夫人爱赏花。她最爱的花是牡丹花和红栀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并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阳。花蕊夫人不惜金钱,到处收集牡丹花种,栽植在内宫花圃。春花开时,香闻十里,后主与花蕊夫人,日夕在花下吟诗作赋,饮酒弹琴。更召集群臣,开筵大赏牡丹。
  孟昶为迎合花蕊夫人的爱花之心,又于公元938年下令在成都城上大量种植芙蓉。此花红白相间,一日三变,分外妖娆,每到深秋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如铺了锦绣一般。所以成都又叫“芙蓉城”,或简称“蓉城”。此时此刻,倾城妇女都来游玩,珠光宝气,绮罗成阵,箫鼓画船,逐队而行。后主御辇出宫,带了无数宫嫔女官,一个个锦衣玉貌,珠履绣袜,车水马龙,碾尘欲香。
  从一首孟昶原作,苏东坡续成的词《洞仙歌》可略窥花蕊夫人蜀宫生活的一个小小侧面。苏东坡7岁那年,在家乡眉州曾见过一位姓朱的老尼姑,当时已90多岁。朱尼姑小时候曾跟随她的师傅进过后蜀皇宫,她告诉苏东坡很多后蜀宫中尤其关于后主孟昶和花蕊夫人的故事。她的讲述给苏东坡印象最深的,是孟昶与花蕊夫人某年在水晶殿消夏时所作的一首词。词的全文老尼姑还能背诵。可40年后,苏东坡只记得其中两句“冰肌玉骨,正清凉无汗”。后来,苏东坡就在这两句词的基础上续成全词。其词云:
  冰肌玉骨,正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只恐流年暗中偷换!
  全能才女 诗作是一绝
  花蕊夫人是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全能型才女。她一方面是天赋很高的歌手,每逢蜀宫盛宴,夫人红牙按拍,檀板轻敲,声如流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方面也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烹饪高手。孟昶日日饮宴,觉得肴馔没有新意。花蕊夫人便别出心裁,用净白羊头以红姜煮之,紧紧卷起,用石头镇压,以酒腌制,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纸薄,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号称“绯羊首”,又叫“酒骨糟”。孟昶每月初一必用素食,且喜食薯药,花蕊夫人便将薯药切片,莲粉拌匀,加用五味,清香扑鼻,味酥而脆,又洁白如银,望之如月,宫中称为“月一盘”。据说花蕊夫人在后蜀宫里花样翻新的新制肴馔,孟昶命御膳司刊列食单,多至百卷,每值御宴,更番迭进,每天都没有重味的。
  最重要的是,花蕊夫人还是一位女诗人,其诗作堪称一绝。花蕊夫人自幼能作文作诗,尤长于宫词写作。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世传《花蕊夫人宫词》100多篇,其中可靠者90余首。《全唐诗》将其著作权归属于孟昶妃。北宋王安石时期,有人在朝廷弃书中发现了花蕊夫人手书《宫词》三十二首,名噪一时。孟昶死后,宋太祖召花蕊夫人入宫。此前太祖早闻花蕊夫人才名,命其作诗。夫人随口成诵,曰:“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这首诗不卑不亢,一方面“妾在深宫哪得知”摆脱了女色亡国嫌疑;一方面“十四万人齐解甲”,既说了亡国的沉痛,又反衬了宋兵的能耐。赵匡胤见花蕊夫人十分美丽,便收她作了自己的妃子。可不久,花蕊夫人就在宋宫里死去。
  花蕊夫人是怎样死的,历史上也有不同说法,其中一般都熟知的是被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打猎时用箭“误射”而死。花蕊夫人死后,宫中隐瞒了事实真相,编造出来的谎言是:在陪赵匡胤打猎时,花蕊夫人不幸被一头鹿撞死了。

花蕊夫人是谁 为什么说花蕊夫人思维局限?
  对于热爱文学的人,花蕊夫人绝对不是个陌生的名字。花蕊夫人写过多少诗,有哪些代表作,也许没几个人知道,但她亡国后写的名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却家喻户晓。
  花蕊夫人诗中所涉及的是孟知祥开创的后蜀的灭亡。宋太祖乾德二年十一月,赵匡胤命令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六万大军攻后蜀,后蜀十四万大军不堪一击。乾德三年元宵刚过,后蜀皇帝、孟和祥之子孟昶只好自缚出城请降。
  花蕊夫人姓费,青城人,美丽博学,又能写一手好诗文,花样年华进宫,极得孟昶宠幸。花蕊夫人有见识卓绝的一面,她知道一个国家要真正安全,从君王到将士必须个个具备男子汉气概,勇敢、坚强、不惧牺牲,否则,社稷必将不保。事实也证明了她的眼光。
  然而,花蕊夫人也有她的局限,那就是她不懂得怎样的政权才能让人拼命。
  在这里,不能不说说孟昶的一些荒唐作为。
  孟昶即位之初尚懂得励精图治,他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国家一度十分兴旺,北线疆土推进到了长安。然而,不幸的是,稍有成绩,孟昶就骄傲了,他觉得打江山的目的就是享受。孟昶的享受从好色开始。他广征蜀地美女,在妃嫔之外另设十二个等级,供他玩弄的宫女竟达数千人。他最喜欢的活动是宴余歌后,将后宫佳丽召至御前,一一赐予封号,品级堪比公卿。后宫佳丽们的香粉之资由内监专司,谓之月头。到了发俸之日,孟昶还要督场,让宫女们走到御床前亲自领取。花蕊夫人有诗记曰:“月头支给买花钱,满殿宫人近数千;遇着唱名多不语,含羞走过御床前。”‘
  孟昶是北方人,怕热,五代十国时期,给居室降温已不是什么技术难题。然而,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孟昶偏要在摩诃池上建一座水晶宫殿,五步一阁,十步一楼。三间正殿都是楠木为柱、沉香架栋、珊瑚嵌窗、碧玉作户,四面墙壁不用砖石,全用琉璃镶嵌。又在数里外凿了一眼九曲龙池,引水入摩诃池。在池内安装激水机器,机关一开,四面池水被激活,高达数丈,聚于殿顶,再从四面流泻下来,回归大池。
  说到孟昶的奢侈,还有一个细节不能不提。此人小便的溺器居然用七种珍宝装饰,精美无比。后蜀国破后,部下将溺器拿给宋太祖赵匡胤看,赵匡胤大发感慨:溺器都要用七宝装成,那么用什么东西贮存食品呢?奢靡至此,安得不亡?当即命令手下将它砸了个稀巴烂。
  花蕊夫人无疑是个优秀的女人,但她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很少有直接的社会经验,对君民关系的思考自然很难深入。她没有意识到皇室的奢侈是建立在包括军人在内的广大老百姓被剥夺的基础之上,她更不懂这样的道理:对于老百姓而言,国家是个什么名称、谁做自己的统治者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必须给他们带来快乐、幸福,要让他产生对未来的信心。假若一个政权根本不具备造福于民的能力,又有什么理由要求老百姓流血牺牲保卫它呢?
  对于花蕊夫人这首诗,最好的写法也许是:“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只因一人非男儿。”

惊艳两帝的花蕊夫人死因之谜:花蕊夫人怎么死的
  红颜薄命,才貌双全名重一时的花蕊夫人也不能幸免。她不仅国色天香,美艳绝世,而且多才多艺,《全唐诗》中就收入她的《宫词》157首。
  国亡家灭,丈夫孟昶被赵匡胤毒杀,她自己不得不委身杀夫仇人,每日里强颜欢笑,虚与委蛇,遭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摧残,最后还是死于非命。
  关于花蕊夫人的死法,史书上有两种记载。
  一是死于赵光义之手。北宋中期邵博的《闻见近录》中说:一日赵匡胤率亲王和后宫宴射于后苑,赵匡胤举酒劝赵光义。赵光义答道:“如果花蕊夫人能为我折枝花来,我就饮酒。”赵匡胤命花蕊夫人折花时,赵光义引弓将她射死,随后流泪抱着赵匡胤的腿说:“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远离酒色!”赵匡胤虽心中不快,却没有责怪他,而是“饮射如故”。北宋末年《铁围山丛谈》则另有说法:花蕊夫人归宋后,赵光义也十分喜爱她,但无从得手。一次从猎后苑,花蕊夫人在侧,赵光义“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
  赵光义为何要杀她,则有三种不同解释。一是赵光义高风亮节,以社稷为重,不顾一切地清除他哥哥身边的“祸水”;二是赵光义出于羡慕嫉妒恨,我得不到你也得不到,不惜毁灭一代美女;三是因为花蕊夫人在设接班人问题上有不利于赵光义的说法,赵光义挟嫌报复。第一条原因基本不成立,因为赵光义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后来对南唐李煜的小周后的贪婪和强占,就是典型例证;第二条原因也有些勉强,赵光义虽然垂涎花蕊夫人的美色,但绝不会为一个美女而开罪赵匡胤,坏了自己的接班大事;如此看来,第三条原因最为靠谱,没接班前,赵光义表现得极为谦恭韬晦,低声下气,但他的忍耐有个底线,就是不能影响他接班,否则,见鬼杀鬼,见佛杀佛,毫不手软,最后不是还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吗。
  如果按朱熹“失节事大”的观点来看,花蕊夫人的两种死法都不足为训。亡国时她就该死以殉国,丈夫死后她就该殉夫,受赵匡胤侮辱时就该殉节,如果其时死了,她就是美女加才女加节烈之女了,可惜,她起起落落长袖善舞时,朱熹还没有出生,她也根本不知道“灭人欲,存天理”是个什么东西。
  第二种死法,主要见于蔡东藩的《宋史演义》,说是赵匡胤和花蕊夫人黏糊了几年后,有些审美疲劳,花蕊夫人也美色减退,赵匡胤就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姓宋的美女,“是时宋氏年十七,太祖年已四十有二了。俗话说得好:“痴心女子负心汉”,那花蕊夫人本有立后的希望,自被宋女夺去此席,倒也罢了,谁知太祖的爱情,也移到宋女身上去,长门漏静,谁解寂寥?痛故国之云亡,怅新朝之失宠,因悲成病,徒落得水流花谢,玉殒香消。”蔡东藩的东西,喜渲染夸张,轻史料考证,虽可读性强,但失之于严谨,姑妄听之吧。相比较而言,花蕊夫人死于赵光义之手还是比较靠谱些。
  况且,既然“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老公孟昶都自缚出城请降,花蕊夫人就像明末陪着钱谦益准备殉国跳水的柳如是,人家正主都不肯殉国,你个配角去找死,不是自作多情吗?
      相关阅读:让北宋两个皇帝相互残杀的花蕊夫人究竟有多美?
  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人都清楚,自古就很难找到一个才华和美貌相得益彰的女子。一代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容貌虽好,但难称得上绝世佳人;卓文君、上官婉儿虽然美貌出众,但文采和才识比起须眉仍觉稍逊风骚。唯独天府之国有一个叫做花蕊夫人的女子,不仅文采和才识不让须眉,而且堪称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
  “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花蕊夫人就是因其酷似花中娇蕊那样的楚楚动人,才成其美名。大宋文豪苏轼曾赞美她说“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世女子,结果却让大宋两个皇帝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兄弟二人互相残杀!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自小喝了都江堰江水长大的花蕊夫人天生丽质,后蜀主孟昶见后惊为天人,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收入宫中,封为贵妃,号花蕊夫人。除了长得如花似玉之外,花蕊夫人的诗词也写得漂亮,做贵妃不忘创作,曾写下上百首宫词。
  后蜀主孟昶少年风流,为寻找不到美女闷闷不乐,后来,有一位心腹太监在青城明察暗访终于物色到一位美女。这位美女体态轻盈,浅着粉黛,容颜绝世,给人一种空谷幽兰自然淡雅之感,孟昶如获至宝,立即留在宫中,封为慧妃。
  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为她修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从此,成都也得了雅号,叫“锦城”。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望着花丛中的美人,感慨地说:你真美呀!这芙蓉不足以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啊,朕封你为花蕊夫人。
  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后蜀,谁知蜀军不堪一击,孟昶只得自缚请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陪孟昶被押解进京。
  对后蜀的这个绝色佳人,赵匡胤早有所闻,见了之后,才知其气质风采远胜传闻。为验证花蕊夫人的诗才,赵匡胤当场面试,要她即兴赋诗一首。花蕊夫人脱口吟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一首七言绝句,不仅将自己的才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还捎带发泄了一腔亡国之恨,对不作为的男人们,语气中不无揶揄和轻蔑。这一首振聋发聩的千古绝唱遂令赵匡胤感慨万分,半天低头不语。
   赵匡胤尽管听了尽管不是很舒服,但聪明的花蕊夫人只骂蜀国男人,并不针对他,所以赵匡胤还是对眼前这个才貌俱佳的奇女子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不料仅仅过了7天,孟昶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于是,赵匡胤辍朝五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追封为楚王。赵匡胤见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愈显得明眸皓齿,玉骨珊珊,便乘此机会,毫无顾忌地把“无家可归”的花蕊夫人请进自己后宫,通宵侍宴。此时的花蕊夫人身不由己,只得低声宛转歌道:“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黄娥

黄娥,字秀眉,明代女文学家,四川省遂宁市人。杨慎之妻,世称黄安人、黄夫人。父亲黄珂官至尚书,自幼博通经史,能诗文,擅书札。正德十四年(1519)与杨慎结婚不久,慎谪守云南,长达30年之久,长期留居夫家新都县,管理家务。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期间,以《寄外》诗闻名当世。又工于散曲,在明时已有刊本《杨升庵夫人词曲》5卷,又有《杨夫人乐府》,但其中多与杨慎《陶情乐府》所收者相混。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风格缠绵悲切,有“曲中李易安”之誉。黄娥与杨慎的结合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段著名的佳话,他们夫妻二人的诗词成就都很卓著,在明代自成一家。

人物背景

黄娥,娥一作峨,字秀眉,公元1498-1569,遂宁(今属四川)人。她的父亲叫黄珂,是明成化年间的进士,做官到了尚书,在后来的《明史》有传。黄峨的母亲也是名门闺秀,所以,黄峨从小就饱读诗书,具有非常好的家庭教养,再加上她天资聪慧,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北京城有名的才女 。
黄峨生在书香门第,父母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所以,黄峨才情逼人,天真开朗,性格阳光。在黄峨21岁的时候,也就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父亲黄珂为她选中了婆家,同朝重臣杨廷和杨家,把黄峨许配给了杨廷和的儿子杨慎 。

人物经历
在黄峨婚后的第六年,生活的一场大劫难,不期而至。原来,她的丈夫杨慎触怒了嘉靖皇帝,被撤职罢官,被嘉靖皇帝从北京城赶了出来,谪戍云南永昌卫。说起杨慎被贬,也是知识分子的执着所致。明武宗驾崩之后,没有子嗣,只好由堂弟朱厚熜继位大宝,朱厚熜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是从堂兄手里接过了皇帝宝座。不过,他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尴尬,原来,按照封建法统,世宗必须要拜武宗为“皇考”,也就是堂弟要认堂兄为“皇考”,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尴尬啊!朱厚熜个性倔强,当然不会接受这种尴尬的角色,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把自己的父亲立为“睿宗”,祀太庙,也就是在皇家法统上,他别出心裁地在宪宗和武宗之间,生生地插进了一个睿宗,排在武宗之前,成了“宪宗--睿宗--武宗--世宗”的皇朝统序,可事实上,这个“睿宗”完全是嘉靖皇帝自己杜撰出来的,这个虚假的皇家世袭表,像杨慎这样的知识分子当然不会赞同。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维护天下(皇家)法统,是他们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所以,黄峨的老公杨慎便坚决反对皇帝的决定,不仅是口头反对,而且,联合不少大臣,频频向嘉靖皇帝施压!开始,嘉靖皇帝知道自己作假,心中有鬼,底气不足,处处忍让。而杨慎等人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坚持到底,步步紧逼,终于,他们的抗议举动大大激怒了嘉靖,愤怒至极的皇帝把杨慎一下子从北京贬到了云南。杨慎一家遭此大难,一下子就落败了 。
丈夫被贬的时候,黄峨才26岁,本可以有别的人生选择,放弃这个在政治上已经破产,生活上已经落魄的杨慎,可是,黄峨没有放弃,她毅然带着家人,一路上护送丈夫杨慎去云南。杨慎的囚车,从通县下潞河上船。黄峨就赶到天津口,改乘大船,沿运河入长江,溯江而上。这对患难夫妻,在囚途中,风雨同舟,历尽了千辛万苦 。
到了湖北江陵,黄峨和杨慎就分开了,黄峨溯江而上,回到四川新都,居住在杨慎的老家,而杨慎则被押解,经湖南,过贵州,而至云南。黄峨仅仅过了5年幸福的夫妻生活,从此,就和丈夫便和丈夫分居,一分一离,就是整整三十年!

人物作品

《诗酒风流传》说清狂,杨升庵在泸州发颠排在第一,说才女,又说她的贤伉俪黄娥。
莫要说山野人对这家人偏爱,想那《华西都市报》组织评选巴蜀文化名人,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都不能入选,这两口子却双双榜上有名。各位看官!这可不是状元郎夫荣妻贵。朝堂上,那状元挨板子血肉横飞,永远充军云南永昌卫。黄娥女之所以入选巴蜀名人,完全是因为她“才情甚富,不让易安(李清照)、(朱)淑真”,她血和泪吟成的《寄外》诗500年传唱到而今,恁是铁石心肠也泪流: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这娘子有这样好诗,词曲儿更填得特别好,经徐文长评定为“旨趣闲雅,风致翩翩,填词用韵,天然合律”;“才艺冠女班”。钱谦益(这老东西的事情,咱们过几天另外讲)的《历朝诗集小传》,也很是称赞的。这样的才女,凭什么不该请进《诗酒风流传》!
古代女子受制于所谓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有姓无名。这娘子却有名有姓,姓黄名娥字秀眉。她娘家老爹遂宁黄珂,官至尚书,母亲王氏,也识礼知书。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杨升庵原配夫人亡故,第二年在新都桂湖之滨的榴阁,同她结婚。这才女以石榴自喻,赋诗表达自己对新郎倌的深情: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
不为秋深能结实;肯于夏半烂生姿!
番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身为续弦继室,所以说不与桃李争春,只说自己像火红的石榴花,仲夏五月才开放。花开虽迟,却是喜得状元结为连理,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杨状元回京复职,黄夫人同行;杨状元得罪充军,黄夫人又同他沿运河入长江,泛洞庭直上江陵。来此已是岐路,杨状元要被押去云南;她要返回四川。天愁地暗,云南在哪边?杨状元怆然填词:
楚寨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黄夫人更是悲从中来,也填了五支《罗江怨》。五支太多,咱们只抄一支也罢:
关山转望赊,程途倦也。愁人莫与愁人说。
离乡背井,瞻天望阙。丹青难把衷肠写。
炎方风景别,京华音信绝。世情休问凉和热。
可怜她回新都空闺榴阁,好不容易才盼到杨状元在滇南“辞家衣线绽,去国履痕穿”的家书,凄然谱成四阕《黄莺儿》,第一支是:
积雨酿春寒,见繁花树树残,泥途满眼登临倦。
江流几湾,云山几盘,天涯极目空肠断。
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滇南自古无鸿雁,杨状元滇池“忽见行行雁”飞来,他立即联想到“来应自故乡”;联想到故乡榴阁里,寂寞是黄娥!无奈是天下大赦,嘉靖皇帝也特旨不赦于他。天各一方,黄娥女这辈子只有独守空房了。

人物故事
黄夫人吉兆生才女,广利寺黄娥拜观音
西眉古镇钟灵毓秀,眉园杂萃雏凤清声
书为媒情动席公子,评诗词少女识知音
民军将袭遂宁县,黄娥巧改心药方
黄娥一语定妙计,虚张声势大演兵
民军夜宿安居坝,净本攻心暗遣兵
黄娥弄险金马寺,观音显圣歌怯兵
石雷镇一炮破敌胆,借大捷兄妹谋敕封
席缘从军赋诗别母,黄峰兄妹违心壮行
林巡抚酬神上表,杨升庵遂宁展才
南津桥席缘别黄娥,广利寺淑女绣宝图
观音绣轰动京城,广利寺再受敕封
医心病秀眉传绣艺,避阉宦黄珂还故乡
故人相逢重温旧梦,名花无主愧对高堂
昏君拒谏杨慎辞官,祸不单行状元丧偶

人物评价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黄峨的老公杨慎客死异乡。黄峨听知噩耗,悲痛万分,在花甲之龄去奔丧
,到了沪州,扶榇归里。当年生离,而今,竟成阴阳死别。有两句俗话说“红颜薄命”“天妒英才”,黄峨既是美女,又是才女,既有天资红颜,又有盖世英才,从21岁开始,仅仅过了5年的平静生活,直到71岁逝世,就一直活在夫妻分离、日思月想的状态里,命薄,天妒,好一个才女的悲剧人生!

历史相关
蜀中有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 她博通经史,擅制词典的才名为艺林传颂。丈夫状元郎杨慎对自己妻子的才学叹赏之极而致于崇拜,称黄娥为“女洙泗(女孔子),闺邹鲁(女孟子),故毛语(女毛公)”。
[ 此帖被夢苼在2016-04-14 16:11重新编辑 ]
回到夏末之初

ZxID:1212494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沐觅谨。
执笔之间,种种前尘往事,终于散若云烟:阿紫的新文《飞凰引》已完结,豆瓣也能看ヾ(•ω&a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4-19 0
对于古代才女 比较熟悉的就是卓文君。卓文君这一生很传奇
以前看影视剧还是素材方面的文章来着
卓文君是个敢爱敢恨的女人
戍觅。

ZxID:15502185


等级: 派派贵宾
躺平躺平~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4-17 0
卓文君啊,不知道她是才女就知道她跟人私奔了来着。花蕊夫人我记得我看过一本关于这个的小说,知道长得肯定很漂亮,没想到还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美人啊
wj宝宝

ZxID:11619415


等级: 内阁元老
青春又回来了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4-15 0
已审核

有才华的女子,很令人钦佩

相关素材: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http://www.paipai.fm/read.php?tid=5886615&keyword=
中国古代才女排行榜
http://www.paipai.fm/read.php?tid=5884336&keyword=
卓文君的故事
http://www.paipai.fm/read.php?tid=5884514&keyword=
才子与才女的爱情故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http://www.paipai.fm/read.php?tid=5886530&keyword=
和杜甫平分秋色的女诗人薛涛
http://www.paipai.fm/read.php?tid=5884806&keyword=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