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樊梨花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53 回复:3

[人文通史] 文武双全——樊梨花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临知肴

ZxID:53356169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柒错
0126/0222/0710/0829/书盟素材水区诗词小说萌活动美攻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4-04 0
文武双全——樊梨花
樊梨花,大唐贞观年间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女英雄之一,她因与薛丁山平定西北边乱、沙场挥戈与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传奇故事被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歌舞戏剧等多次演绎,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樊梨花,在我国地方史记、掌故稗史中都有记载,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b][color=#002060]樊梨花 - 人物生平[/color][/b]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突厥寒江关关主,后投唐(樊父原系隋将,归依突厥)。樊梨花智勇双全,美貌绝伦,其自嫁薛丁山为妻,协助薛丁山登坛挂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其一生故事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视剧、电影、歌舞戏剧等。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和花木兰、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
故事说的是在大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甘肃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薛仁贵前去征讨,所有关于樊梨花的传说便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上。
樊元帅俗名樊梨花,薛丁山的妻子。她自幼随梨山老母习艺,历时八载,武艺高强。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绣戎刀无可匹敌。于薛仁贵身亡后,继任征西大元帅,终至西凉之乱敉平,因居功厥伟,唐高宗时加封为威宁侯、镇国一品夫人。
樊梨花顾全大局、聪慧勇敢、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经过民间的传说、说唱、演义等不断的再加工、再创作,愈加鲜明、丰满,广为流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
薛丁山与樊梨花的故事是以唐贞观年间平定西北边乱为背景,描述了一幅热血儿女平乱定边,沙场挥戈的壮阔画卷。其中的薛丁山三请樊梨花最为脍炙人口,被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广为传唱流传不衰。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完成了豫剧电影艺术片《樊梨花》,2000年央视完成了东北地方戏曲艺术电视剧《三请樊梨花》,如今又被港台的电视人拍摄成电视剧,使故事的艺术载体更加丰富。
今天我们听到评书版的《薛家将》,再看看最初的《说唐三传》,恍如隔世。唯有原着留下的樊梨花,成长为薛家将真正的灵魂人物。“命运,能奈我何?好气魄!” 所以说樊梨花也是《说唐后传》、《说唐三传》整理的初唐传说当中,为中华文化贡献的唯一的一个精华人物。
樊梨花,美丽无双,武艺最高,天下无敌;虽受辱含冤,却申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b][color=#002060]樊梨花 - 相关载体[/color][/b]
樊梨花形象最早源出上溯至唐代,见于各地史志稗史,后历代以传说、话本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清代,乾隆年间中都遗叟杂采历代民间传说、角本子编纂成讲史小说《说唐三传》,又名《异说后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后人亦称《征西全传》;如莲居士编辑成《反唐演义全传》等书,典藏于经文堂。
《征西全传》,书中叙述樊梨花与薛丁山马上订亲及薛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的故事,给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在民间有很大影响,戏曲中一些剧目即取材于此,如《寒江关》、《马上缘》、《三休三请樊梨花》、《姑嫂英雄》、《梨花挂帅》、《梨花巡营》等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相关剧目至今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京剧、婺剧、豫剧、越剧、秦腔、粤剧、昆剧、黄梅戏、歌仔戏等剧种都有该剧的传统版本。
明清讲史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历史、英雄传奇采自民间口头传说,经文人创作加工为案头读物,随即又为广大的市井说唱艺人借鉴为话本,口传心授、世代流传,后来也有人整理为“说书体小说”.以纯散文形式出版。由民间演义、杂说到说唱,再到“说书体小说”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得到提炼,人物形象愈加丰满。在众多有关樊梨花故事的说书体小说中,西河大鼓名家黄佩珠所作《少西唐演义》对樊梨花形象塑造的再度加工创作,就最具代表性。

[b][color=#002060]樊梨花 - 历史考证[/color][/b]
[b]巾帼英雄樊梨花手栽木瓜树千年茂盛[/b]
河北省蔚县许家营村有一棵1000多年树龄的木瓜树。该木瓜树又称“文冠果树”,据河北《蔚县县志》记载:该树是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带兵在许家营歇马时栽下的,至今根深叶茂,并仍然挂果,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b]辽东历史名城------威宁营[/b]
岁月沧桑,威宁营记载了本溪的历史风云,留下了悠悠历史的见证。威宁营的历史使得它成为一座古代本溪地区闻名的古城。
威宁营历史悠久,在此地曾出土过战国“刀币”、汉代“五铢钱”和北宋 “皇宋通宝”铁钱等,古城遗址处还出土了一些古代陶器,这些珍贵的文物收藏在本溪市博物馆中。据《东三省古迹遗闻》书中记载:威宁营在本溪满族自治县东十里许,南临太子河,东西环山,北为通奉要道,形势险要,是辽东重镇也
。在唐朝薛礼征东时,屯兵于此,依山沿河筑城为营。唐代著名女将,一代巾帼豪杰樊梨花被册封“威宁侯”,方圆百里作为封地,威宁营便得名于此。
另本溪地区还有很多‘薛仁贵征东’的历史遗迹。如‘滴水寺’是李世民所封,南芬的‘思山岭’、‘下马塘’等。据考证,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的点将台就在威宁营城北墙下,点将台用青砖垒砌,里面用黄土夯实,长25米,宽14米,高2米。台上有一间“九圣祠”,祠前左右各有旗杆,“九圣祠”供奉中国历代九大圣人,东侧长有一棵高大粗硕的古松。

[b]鸣沙山------沙山藏营的典故[/b]
鸣沙山,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乃楞格尔草原交汇的地方。鸣沙山,顾名思义,就是会发声的沙子堆积成的山,沙山藏营这个古老的传说,源于何时何地,不少人过去对它还是一知半解。如果翻阅一下《镇西么土志》,那就会了解到,位处东天山北麓的鸣沙山,不仅是哈密境区一处奇妙的游览胜地,也是沙山藏营这一古老传说的源地。
据有关史料表明,早在汉唐时期,鸣沙山一带就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
贞观年间,唐朝为平定西域各国归顺朝廷,唐朝皇帝下旨命樊梨花率兵西征,樊梨花奉命率兵出关,在带兵途中,就曾有一营女兵在鸣沙山一带同突厥铁骑遭遇,战斗打得十分激烈,
唐兵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阵亡。当樊梨花率大军赶来打败敌军后,才将女兵遗体埋葬在沙山之下。另有一说是当年樊梨花带兵路经沙山时,将一营兵马扎营在鸣沙山下,没想到一夜之间狂风大作,越刮越猛,到第二天便把大部分营帐和兵马深埋在黄沙之下。等风停歇后,雨淋不垮,那声音犹如战鼓擂擂,铁蹄杂沓,兵戈相击,娇叱阵阵,旌旗烈烈,刀熗磕碰回荡于耳畔不绝。听了这个传说的人,在聆听那轰鸣的声音时也仿佛置身于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衰草凄凉的古战场之中。
鸣沙山北麓现存在古兵营和樊梨花马桩等遗迹。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征战将士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精神,她永远活在各族人民的心田肖雄曾随军来到鸣沙山,对沙山藏营的古老传说深有感触,并为此写下了传世之作《沙山怀古》:“雾里辕门似有痕,浪传四十八营屯。可怜一夜风沙恶,埋没英雄在复盆。”这就是沙山藏营这一典故的由来。

[b]寻访最早的中国“丝绸之路”[/b]
------贺兰山苏峪口樊家营子
地名的起因,其实就是古往今来人们对一个地域的指认,受到如此的历史往事所感染,便出现的这个地名。
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西征,到樊家营子古驿站古代驿站文化。
贺兰山苏峪口樊家营子西边有一称为“黑泥沟”的山水沟,一条古驿道隐藏在荒草乱石中,这条古道,就是早年阿拉善(又称:定远营)连接宁夏、银川的“丝绸之路”古驿道,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生命线。它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自从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西征时曾经踏上银川贺兰山,就在贺兰山中部西侧一块较为平缓的坡地上扎下了营盘,从而留下一段传颂千古的樊家营子真实的史话。
“樊家营子”,一千多年过去了,就这样被叫响了千百年。对于山西商人来说:樊家营子位于贺兰山西侧,奇峰峭立,林壑幽美,这条线其实就是最早的中国“丝绸之路”,宁、蒙通道,从银川到毗邻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必经之路。也是山西商人长途贸易休息避暑的好地方。
樊家营子在阿拉善和银川地区妇孺皆知,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能够在横跨唐、明、清几个朝代的1300多年间,以锐不可当之势驰骋于中国的商贸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范围波及整个中国“丝绸之路”,以及蒙、俄、西亚和南亚等地。
中国“丝绸之路”樊家营子的古驿站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延续了唐太宗李世民开创1300年的中国“丝绸之路”贺兰山苏峪口樊家营子古代驿站文化。唐代镇守边关不修万里长城,实现着大唐“天可汗”、“会盟”人文精神,弘扬了中华文明长城民族的君子品德。
中国幅源辽阔,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人口流动不便,许多民间信仰、掌故稗史都有很强的地域限制,民间传说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形成并广泛传播的。而樊梨花的传说及遗迹从冀京到新疆,从河南到甘肃几乎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为什么相隔千山万水的几个地方同时流传这样的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b][color=#002060]樊梨花 - 遗迹览胜[/color][/b]
[b][color=#002060]樊梨花与焕彩沟[/color][/b]
东天山有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特色不同的人文景观。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迁徙、角逐、融合的交汇点,这里遗存下来的岩画、古碑、古庙、古道、古诗、古遗址又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西域、建设边疆的悠久历史,这是最真实、最原始的遗址,也是哈密各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政协哈密市委员会文史办提供」
薛仁贵与樊梨花,是唐代出塞西征,维护大唐统一西域的两员名将。
高宗李治继位后分别于655、658、659、660年,多次以小股唐兵袭扰高句丽。
公元662年(唐龙朔二年),漠北铁勒九姓反叛,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与樊梨花先后奉命西征,为打退九姓突厥的侵扰,曾转战于天山南北,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他(她)们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很广很久。
历史背景:在隋末唐初,唐王李渊夺取隋朝政权,建立唐王朝后,由于治理有方,国力逐渐强盛,声望日益提高,西域各地纷纷遣使者到中原与大唐修好,伊吾城主(今哈密)石万年首先举七城归附大唐。但自持强大的突厥势力,不甘衰败,常常出兵侵扰唐王朝治理的西州和伊州,并挟持焉耆王,挑动高昌王和伊吾城主与大唐为敌,甚至阻断丝路,劫掠各国使臣。
到了唐高宗,为了保边安民消除西患,打击突厥势力的不断侵扰,高宗决定出兵西征。在点将前,他听说突厥兵将凶悍善骑,若派兵西征,选一名能同突厥抗衡的强将方为上策,所以点谁带兵出征尤为重要。此时,唐高宗想起曾被任命为右领军中郎将的薛仁贵是一名勇猛善战的悍将,在唐军围攻安市(今辽宁海城)战斗中,高丽曾派援兵25万前来解围,在两军会战中,那名身穿白袍、手握银戟、腰悬弓箭、在敌阵中往来冲杀,所向披靡的人,就是率大军打败高丽援军的薛仁贵,所以唐高宗最后还是决定选派薛仁贵领兵西征。
樊梨花是参与唐王朝西征中的一员女将。在她转战天山南北过程中,配合唐军确实打了不少胜仗,表现非常英勇,不仅为唐军弘扬了军威,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生动感人的传说:像在东天山焕彩沟点将换装的故事;在鸣沙山同敌人遭遇,浴血奋战,最后流传下来的沙山藏营典故等……。
哈密焕彩沟汉碑位于哈密市北45千米的焕彩沟沟口,碑体长33.2米、宽3米、高2米的方体天然石头。碑的南侧右端残存汉文“维汉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和“沙海”字样,初刻于东汉。碑的西面左端刻有两行楷书,隐约可辨首行“唐姜行本”四字及末行“贞观”“十四年六月”,为唐人利用汉碑而刻。“焕彩沟”三个大字是清代所刻。
这里曾是唐代樊梨花行军途中休整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越往山里走,天气会越凉,若回头往山外走,天气则会越热,所以樊梨花才传令人马在此停留,进行了点将换装,并为死难将士在这里准备了棺木,当时人们见此情景,便给此处留名叫棺材沟。棺材沟一直沿用到清代,一次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路过这里,听说这条沟叫棺材沟,觉得很不好听,也不吉利,又看到沟内那斑斓夺目的众多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便下令改为今日的焕彩沟。
南山口附近的洪积扇上有一座8米见方,高达10米的烽火台,西侧岗阜上亦有烽燧残留痕迹,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1990年焕彩沟汉碑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沙山藏营则说的是大唐贞观年间,在距长安西去千里有一要塞叫寒江关,它是西凉国(今天的甘肃天水)与大唐交界的重要隘口。寒江关的守将是樊洪,他有一女叫樊梨花。樊梨花自幼习武,练得一身精湛的本领。唐朝为平定西域各国归顺朝廷,唐朝皇帝下旨命樊梨花率兵西征。樊梨花奉命帅兵出关,在西征中,先派一营女兵探路,在走进草原柳条河边的沙山子时,没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铁骑遭遇,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结果终因援军未能及时赶到,女营寡不敌众,伤亡残重。当樊梨花率大军赶来把敌军打跑,才将壮烈牺牲的战士埋葬于沙山之下。
另有一说是西征将士有一营当时先扎营于沙山之下,没想到一夜之间,天气突变,狂风大作,越刮越猛,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第二天士兵们全被埋在厚重的沙山之下。后来每到风天或者有人上山滑沙,沙山就会发出各种响声,音量随着震动大小变化不同,时而像战鼓雷鸣,时而像战马冲锋,时而似精灵哭泣,
时而又如万众欢呼,时隐时现,若幻若真,人们说这是长眠在沙山下的征战将士忠魂不散。其实呢,这不过是人民把古代征战将士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总愿同大自然的物理现象相结合罢了,以表达后人对远征将士的一种缅怀之情。

[b][color=#002060]北庭都护府之独山守捉城[/color][/b]
木垒县地处天山北麓,东与巴里坤接壤,西与奇台县毗邻,南与鄯善县、哈密市相连,北与蒙古国交界。该县的文化遗迹有四道沟原始村落遗址和唐代独山守捉城、古代传递军情的烽隧、鸣沙山等。著名的军事重镇独山守捉城就坐落在今县城南唐朝破城子。戴良佐先生的《庭州纵横》中提到:木垒县独山守捉,今地在县城南的唐朝破城子。这是樊梨花西征时攻克的要塞,所在的村落也称为“梨花村”。此城部分城墙残存,后来元代的独山城,就是沿用唐代守护城垣。
县城西北的新户破城子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被群众挖肥时破坏的一座遗址,
这里曾挖出了各种类型的垂帐纹、灰陶罐,是和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东地唐朝大墩遗城址出土的双耳灰陶罐,吉木萨尔北庭唐古城遗址出土的灰陶片在形制(细颈、鼓腹、小平底)和纹饰(垂帐纹)方面完全一致,考古学者认为,这是东疆地区唐代文化的特征。在新户破城子也同样发现了大量成堆的牛、羊、兽骨,还有彩色壁画的寺院。至今人们还说这是少数民族(东突厥族)民众筑的城,唐朝樊将军攻城时,经过剧烈爆炸将城震塌的。至今,木垒仍流传着许多与樊梨花有关的传说故事,像‘龙王庙’、‘分水梁’、‘芦花河’等…
守捉:唐制,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其主要分布在陇右道与西域,大致于今天甘肃、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及新疆。

[b]走马巴里坤[/b]
巴里坤坐落于东天山北、蒙古高原南,处天山与蒙古高原的夹缝中。巴里坤的历史似她的城墙一样厚重、悠久。早在汉唐,这里就是新疆军事、交通要塞,班超、樊梨花等在这里留下沙场征战和贬戍足迹。
巴里坤秦末汉初称“蒲类”,唐时归入中原版图,并置蒲类县。史书记载:这里是“投笔从戎”的班超与匈奴初次交锋的地方,也是樊梨花征西的战场。巴里坤又是中原人走西口的必经之地,是“新疆汉文化的仅有的沃壤”。
大河唐城位于巴里坤大河乡东头渠村东部,巴里坤盆地底部中心区,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唐代古城遗址,所以叫大河唐城或大河古城。1957年被列为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史书记载:唐王朝平定高昌叛乱之后,加大了对西域的统治力度,在西域设置了西州和北庭都护府,并效仿汉代在此实行兵屯制度。
在远离城池的其它军事要道上,唐军还筑了不少烽燧,城池、烽燧相望,随时观察了解军情,及时上报指挥部。驻守烽火台的兵士,也大都在其周围垦田种植。城池、烽燧相望,伊吾军、驻守高昌的瀚海军、驻守北庭的天山军互为犄角,稳定了唐在天山以北局势。
巴里坤县城中的这座阁楼,是为纪念唐朝巾帼英雄樊梨花征西而建的。
入夏至秋,巴里坤湖畔聚集了数百座毡房,牧民边放牧劳动耕作、边休憩。
繁华散尽,曾经车马萧萧、刀光剑影的古道早已隐匿在草丛里。匆匆过客又岂是我们,当人们的脚步踩空了时光、踩空了历史的时候,那些安静的古建筑还在不远的角落里,绚丽地吸引着人们神圣的眼睛。有人说,巴里坤是一本丰富、深邃的大书,使人很想一口气就把它读完。然而,我们只是翻开了它的一页。

[b]有一尊石人名叫樊梨花[/b]
在新疆塔城地区的托里县和额敏县的草原上,至今保留着一些用花岗岩雕制的草原石人。草原石人,就是以石材为主雕刻的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像。它们是新疆草原上的一大历史人文景观,它们或随葬于墓中,或者守护在墓前,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是可以重新唤起生命意识和力量的地方。它们被视作古迹和文物受到政府的保护。
比较有名的是托里的加依尔山石人,它位于县城东南60公里以外的加依尔山地草原上。石人高达1.6米,宽约0.35米,比真人略小点。这里曾是古代游牧民繁衍生息的地方,至今草原上还分布着不同时期的古墓葬群,石人就立在一个大的土墩墓的前方。
据《北史·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记载,突厥战士生前杀一人,死后则在墓前立一石,有的成百上千,以此来昭示突厥武士的显赫战功。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对新疆伊犁考察时,发现了几尊石人,经过初步研究之后,他第一次提出:“新疆草原石人就是突厥石人”的观点。突厥,从公元六世纪中叶建国,到九世纪中叶灭亡,前后历时280余年。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蒙古国和我国新疆发现的众多武士型石人,是突厥汗国留在草原上的惟一历史见证。
(突厥部族,文献对他们的记载少之又少,而游牧民族本身又没有记录保存史料的传统,因此对于他们的历史一直模糊不清。)
另有额敏县的巴依木扎石人,它处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防线附近,距边界只有一公里。草原女石人,就位于额敏县的巴依木扎牧场,距额敏县城东100公里的中哈边境。据说巴依木扎的樊梨花草原石人雕像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微笑。
这尊罕有的草原女石人由整块匹花岗岩所刻制,如真人搬大小,两道柳叶眉,前额如串珠的饰品,是位典型的中原美女,原形是唐朝女将樊梨花西征时的雕像。这一传说是从当地哈萨克族牧民中收集来的,而当地哈萨克族牧民则又是从以前生活在当地的蒙古族牧民中得知的。
草原女石人离一户牧民家的毡房不远。初见这尊石人时,只是一个背影,石人伫立在山间草地的中央,远远望去就如一截飞来的石柱插在平坦的草原上。石人弯着腰,似乎在舞蹈。走到石人正面,石人质地为灰白色花岗岩,下面是一圈没有草的黑土地。石像面部隐约可见凿磨粗糙的线条,胸部很随意地用两个圆就代替了。显然这尊石人的原型是位柔媚的女性。
拉开一定距离再看石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位体态柔美,面目娇好的中原女性,尤其是那两道柳叶眉,以及前额处如串珠似的饰品,将这尊石人复原成了一位楚楚动人的古代仕女图中的美女。
草原石人在北疆牧区并不罕见,然而,这尊石人无论是从凿磨风格,还是从人体面部表情上而言,均呈现出“另类”特征。再仔细看看这尊石人简直就是一位有着魔鬼身材,又不乏刚烈和睿智的美女。樊梨花石像,虽历经世事风雨,却犹见挥戈平西气宇轩昂的巾帼豪气。其实樊梨花的故事并不是只有额敏有,在不远的裕民县怪石峪也有西征的樊梨花跨下白马化作的“镇河狮”。

[b]无底湖------樊梨花的宝镜[/b]
无底湖:不管降水量多大,湖水都在一个水位线。
无底湖位于谷地的南端洼地,最奇特的是湖面虽然有约40000平方米,可是这座湖却深深地隐藏在山前的平坡上,如果不到跟前,你根本看不到这座神奇的无底湖。
无底湖湖面呈泪滴形,四周地势高,深蓝色的水面像一面镜子,镶嵌在地面上,在骄阳下闪闪发光。说它神秘一点也不夸张,这个湖没有进水口也没有出水口,几百年来无论天气多么干旱,蒸发量多么大,水位始终不高不低,像刀刻似的。这里的水十分清澈,没有任何水生动植物。它深不可测,底下与大海相通,因此,人们便称它为‘无底湖’。
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唐朝大将樊梨花率军平定西部,至巴依木扎时,感到此地水草丰茂,地势险要,是作战布兵的好地方。于是安营扎寨,并在巴依木扎河北边修筑了调兵遣将的点将台,离点将台约20米处立一约1.6米高的石柱,作栓马桩,在这儿开始了平定突厥进犯的征战。樊梨花带领将士们打退了突厥人的多次进攻,在一次战后间歇时,樊梨花拿出一面铜镜对着梳理凌乱的头发,一会儿,战鼓又擂响了,原来突厥人又发起了进攻,樊梨花只好跨上战马,带领将士们冲向敌阵,无意将铜镜遗忘在了草地上,后来铜镜变成了一个湖,也就是现人所说的巴依木扎湖(无底湖)。
无底湖呈椭圆形,周长大约1000米,长年四季无论天旱水涝,湖水总量始终不变,更使人奇怪的是,与它相近的巴依木扎河的水是淡的,可湖里的水却是咸的。据说,是因为铜镜长年携带在樊梨花身上,征战的汗水浸注在铜镜上,铜镜沾上了汗咸味,所以湖水也就成了咸的。后人为了纪念樊梨花的丰功伟绩和平定西部做出的贡献,将她拴马的石桩刻上了她的头像。

[b]樊梨花点将台[/b]
在这里,似乎能看到当年樊梨花西征时,指挥若定的威武形象。
在巴依木扎山口,离无底湖东北约3公里的塔尔巴哈台山脚下,耸立着一个高约2米、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土夯建筑,这里只剩下一个大坑和几面残墙埋在地里,这便是樊梨花的点将台。从它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造型看,确实是一个用来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的地方。站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的樊梨花西征来到这里挥斥方遒、
指挥若定的威武形象;樊梨花西征,兵强马壮、浩浩荡荡、西征时空前的盛况。
如今,额敏县政府、巴依木扎驻地边防连借助樊梨花点将台这一历史故事,在离樊梨花石像2公里处的前哨哨楼左侧修建了樊梨花点将台石碑,碑上刻有樊梨花西征到此平定突厥进犯征战故事的碑文。

[b]大同新荣区部分地名的来历[/b]
大同新荣区地处晋蒙军事要冲,173个自然村中,因军事得名者就有45个,因地貌地形得名者有22个,因居屋(窑)得名者有34个,因姓氏、建筑等得名者有72个,这些平淡的地名各有各的源起,蕴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五旗、马厂的来历:
大唐初建,今新荣一带匪患成灾,百姓苦不堪言。薛仁贵带兵征西,以儿媳樊梨花为先锋。
一日,樊梨花带兵行至今五旗村埋锅造饭。探马来报:“马头山下西夷屯兵十万,已起程来犯,扬言要活抓先锋官”。樊梨花智生一计,命令士兵四处点火,佯装造饭;以芦席盖博土丘,假粮堆,并于营中大树‘薛’、‘樊’、等五面大旗。敌军远远望见,误以为唐军至,不敢轻举妄动,便缩了回去。等候探明真相再来犯,结果等来薛仁贵的援兵,唐军大胜。
唐军获胜后,薛仁贵驻军庄窝城(今李三窑),辟兵马场于今马厂村。后人为纪念薛家将剿“匪”之功德,为这两村起名库‘五旗’、‘马场’,‘马场’后演变为‘马厂’。

[b]演营寺[/b]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仅是世界上地名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也非一般国家能比拟的,其中源起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地名就不少。
在三阳川,和樊梨花有关的地名除了樊家城,还有演营寺、樊家寨子以及五虎闹人山。五虎闹人山是葫芦河峡谷里的一座孤城,这里曾是樊梨花囤积粮草的地方,也是她为自己留下的退守之处;樊家寨子离演营寺不远,
而演营寺就是樊梨花的扎营驻军、演兵操练的营寨。
演营寺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三阳川中心地带,唐朝樊梨花占据樊家城(三阳川境内,距演营寺2华里)时,曾在该寺演练兵马,故此而得名。演营寺大殿坐北朝南,院内左为钟楼,右为鼓楼,有古柏7棵,均为千年以上树龄,苍劲挺拔,数人合抱,为国内罕见。其中最大的3棵柏树位于寺院中心,象征着三教合一。寺院内设有九殿,形如八卦。殿宇的名称及方位分别是:
四正:正北坎宫,为三世佛殿;正东震宫,为送子菩萨殿;正南离宫,为南海观世音菩萨殿;正西兑宫,为地藏王菩萨殿。四隅:西北干宫,为三法教主殿;东北艮宫,为三官殿;东南巽宫,为关圣帝君殿;西南坤宫,为三霄圣母殿;中宫为寺院护法殿。四正的坎震离兑及中宫均为佛教殿宇,四隅的干艮巽坤均为道教庙宇。从这些建筑的布局可以看出,演营寺是在易学八卦原理指导下逐步建造的三教合一的寺院。
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城墙四围、古柏森森。其中一株古柏胸径就有将近两米,是天水现在胸径最大的古柏,而它裸露部分的年轮显示,其生长周期最少也有1200多年,也是唐朝所植了。
据说演营寺在唐朝之前叫灵源观,先前某个时候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死了不少人,以至多少年之后这里依然有鬼魂在夜间哀号哭啼,直到后来在古战场建起一座九级砖塔,在砖塔周边植上国槐。所以多少年来,三阳川一带的百姓在提到演营寺的时候,总会说到“三柏九座殿,两槐抱一塔”。
1985年,地方上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制定了八卦建筑群的修复规划,现已修复大殿和东朝房,树立碑石,可依稀领略当年的建筑风貌。

[b]白桑关镇[/b]
白桑关镇地处秦岭余脉,位于郧县东北部,209国道穿境而过,距车城十堰仅70公里,是入豫通陕的必经之地。白桑关镇民风纯朴,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俯拾皆是。
历史上的白桑关因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白桑关镇有一条沟叫战马沟,此沟因唐朝女将樊梨花而得名,那是樊梨花曾结寨屯兵的地方。
唐贞观年间,樊梨花打了败仗退到白桑关,驻扎于石门山上,招后买马进行操练,等到兵多将广时再战。有一天,忽听山下人呼马叫,还有一个女子呼天嚎地哭个不停。樊梨花见事情蹊跷,马上带领人马下了石门山。只见一恶霸正带领一伙家丁抢一女子。樊梨花催马上前,与这群强盗厮杀起来。他们打出七里战马沟,杀进八里拉马坪,追到九里岗,恶霸跑地求饶,说愿意剁手指头为凭证,决心改恶从善,再不欺负百姓,还答应把全部家产充作军用,归顺樊将军,为振兴大唐出力。樊梨花收下这恶霸进行精心调教,兵力大大增强。
后人为纪念樊梨花,就把这条沟叫做战马沟,樊梨花驻扎的山寨便叫梨花寨。
如今,原先的演兵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就因为有了这些残垣断壁,有了这些森森的古柏,有了民间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个英姿飒爽、敢作敢为、深明大义的樊梨花,看到奔涌于这块土地上的热血与活力。

[b]河南南召樊梨花古城寨遗址[/b]
在河南省南召县白土岗乡境内的五垛山上,发现了一座十分完整的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的城寨遗址。据悉,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樊梨花遗迹。
五垛山位于南召县西南部与镇平县交界处,素有“北顶”之称,与武当山的“南顶”遥相呼应。《山海经》称其依帝山,《水经注》称歧棘山,《太平寰宇记》称骑立山,明清以后称五垛山(其山五峰并峙,分别是圣垛、禅庵垛、摩云垛、娇女垛、哑女垛)。
现存的樊梨花寨遗址,是一座约有2 0 亩地大小的石城,虽已成残垣,但轮廓清晰,石城门保留完好,城墙四角发现有地井和暗道。石寨外有平整的土地5 0 多亩,现留有完整的石碾和石磨。还有樊梨花的跑马岭、饮马泉、压弓垛、乱石阵、钟鼓楼、大小客厅等。

[b][color=#002060]樊梨花 - 相关传说[/color][/b]

[b]樊梨花------火药山与九眼楼[/b]
延庆火焰山:高1141米,峰型一般,因其九眼楼和长城结点,才算胜地。火焰山又称火药山,传说唐朝女将樊梨花曾在此制造火药,并大败番将杨凡于掸马峪。至今还有当年樊梨花制作火药的碾盘。
火药山东西线一带,在唐朝时即是边防地区,像‘晾马山’、‘火药山’等都是女将樊梨花留下的遗迹与传说。
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呢?根据史料记载,火药的最初问世源于中国道家们的炼丹。本来道家们练丹不是为了研制火药,而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丹,但意外地发明了火药。到了隋唐时期,封建统治者更加重视炼丹术,致使道教盛行,炼丹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初火药的发明者孙思邈即当时最有名的炼丹家。
四海镇:军事重镇,据说是因有四条河汇集于此而得名。传说樊梨花曾经在此打仗,附近村子的地名也都很有意思。比如第一座敌楼所在的村子就叫一楼,第二座就叫二楼。郭家湾原来叫裹脚湾,是因为在此薛丁山熗挑了樊梨花的裹脚布而得名。
九眼楼筑在火药山之顶,是北京最大的烽火台,3层,每面9个箭窗,九个了望孔连接三道边墙,四海若有警,南山边垣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九眼楼的外墙与主楼之间,设有宽1.2米的环形通道,供守城将士来往巡视。由此可见,外墙是九眼楼的第一道防御屏障。九眼楼山势高峻,晴天可望到北京城,故也称望京楼,为长城重要关口之一。现楼内有灶炕、居室遗迹,近处有马场、晾马场、军营(营城)遗迹。
樊梨花点将台:九眼楼的西边,为樊梨花的点将台,这里气势极为雄险,是驻守在这里的士兵将领的营地。据史料记载当年著名的巾帼英雄樊梨花,曾引军驻守于此。这段“野”长城的陌生和攀爬难度对于人们无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九眼楼不仅是万里长城之上规模最大,了望孔作多的敌楼,而且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是宣(宣府,今之宣化)、蓟(蓟州,今之北京)、昌(昌平)三个军事重镇接点,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
如今,展现在眼前的九眼楼,已是很残破了,历史的沧桑让九眼楼以体无完肤,留下的只有对它斑驳的印记。九眼楼长城虽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它的长城第一楼的的雄伟壮观还是令人感到震撼的美!
九眼楼上留下的碑刻有24通之多。作为一座敌楼写下如此多诗文,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军事家、诗人如此钟情于一座敌楼,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九眼楼的地位与众不同。中国长城协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九眼楼万里长城第一楼的地位。他们登上了九眼楼十分慨叹地说:“我们走过所有长城,从来没感到如此震撼!”

[b]樊梨花------圣泉山观音寺的传说[/b]
圣泉山是天然的佛教圣地,也是怀柔一处佛教文化场所,有观音寺佛教文化苑、钟鼓楼、灵骨塔等禅修之所,核心景观为圣泉山观音寺,寺庙周围有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尤其在人文遗迹中,还存在许多无从破解的神异的谜团。自古以来,无数到访者揣摩猜测,见仁见智,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口耳相传,圣泉山观音寺名声远播。信仰者、猎奇者、访奇者络绎而来,各有心得而云。圣泉山观音寺地处深山却不萧索,远离人境却香火殷盛。
据观音寺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唐代,明成化年间重修,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除大雄宝殿、大悲殿、圆通殿等人文景观外,寺庙周边的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有神龟石、三星洞、香炉石、灵照松等。
据传,唐代著名女将樊梨花镇守幽州北境,一次与北国交兵,被困九龙山(即如今的圣泉山)下,敌强我弱,命悬一线。情急之中,樊梨花合掌急呼:“观世音菩萨显灵!观世音菩萨助我!”观世音菩萨闻听呼救,立即点化九龙山的九条伏地青龙,请它们施救,成就殊胜因缘。九条青龙欣然领命,立即兴风布雨,在军阵上空下起倾盆大雨。交战双方被大雨浇得睁不开眼抬不起臂,自顾不暇。乱军中,樊梨花率兵突围而去。
事后,樊梨花感念观世音菩萨救命之恩,遂在九龙山云兴之处,为观世音菩萨建寺塑像,以为永久供奉。此即为圣泉寺之来源。

[b]樊梨花------鸣沙山的传说[/b]
鸣沙山,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乃楞格尔草原交汇的地方。
鸣沙山,顾名思义,就是会发声的沙子堆积成的山,说是山,其实也就是一大堆沙子而已。沙山的四周是广袤的草原,无边无际的湿润和绿色中突兀地屹立着一座寸草不生的沙山,它的魅力就在于会发声和堆积在这里几百年的沙子经历无数风雨,既没有向四周扩散,也没有被绿色植被吞噬,而且沙子从山顶被攀登沙山的人踩动滑下后会慢慢自动爬上去。关于鸣沙山的形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诉说着鸣沙山的形成。
相传,唐代著名女帅樊梨花曾多次挂帅西征,有一次西征时,因这里水草丰美,于是有一营女兵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结果夜间突然狂风大作,一时间飞沙走石,黄尘弥漫,目不能视,整整刮了7天7夜,风停歇后,这里就多出了一座沙山,而驻扎在这里的那一营女兵也同时葬身沙山。
从此,每当夜深人静,就会从沙山传出雷似的声音,当人们攀登沙山,踩动流沙时,也会发出类似的声响,人们都说,那是女兵们没能归家,怀念家乡而望空长泣,挥泪饮泣。
还有一个版本的传说,和这个有点类似,但又截然不同。
也是唐代女帅樊梨花挂帅西征,当行军至此地,突然与敌军遭遇,于是展开一场恶战,有一营女兵在这里集体遇难,全军复没。或许是正义的悲惨结局感动上天,又或许是这些花样女子的英魂为不使自己无暇的肉身再受敌酋狼吻的摧残,当樊梨花帅部凯旋回朝,走到这里时,突然狂风大作,一时间黄尘弥漫,飞沙遮日,整整刮了7天7夜,风停歇后,草原依旧翠绿,山水溪流依旧潺潺,但这营女兵牺牲的地方却平地出现了这座沙山,历经百年,这堆松散的沙子却风吹不走,雨淋不垮。每当夜深人静,就会从沙山传出雷似的声音;当人们攀登沙山,踩动流沙时,也会发出类似的声响。那声音犹如战鼓擂擂,铁蹄杂沓,兵戈相击,娇叱阵阵,旌旗烈烈,
刀熗磕碰回荡于耳畔不绝。
听了这个传说的人,再聆听那轰鸣的声音,也仿佛置身于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衰草凄凉的古战场之中。“传道神沙能自鸣,势疑天鼓地雷惊。可怜一夜风沙起,埋没英雄在复盆。”鸣沙山,也就成了这些为祖国稳定统一,为正义而战死他乡,永远留守在西域异乡古代远征将士们的永恒丰碑。

[b]樊梨花---星星峡的传说[/b]
由甘肃进入新疆要经过星星峡。星星峡并非峡谷,而是隘口。它是由河西走廊入东疆的必经之处。素有新疆东大门“第一咽喉重镇”之称。星星峡是雄踞于丝绸古道上的险关要隘,四面峰峦叠嶂,一条S形的山路蜿蜒其间,两旁危岩峭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对于新疆人而言星星峡就是一堵院墙,过了院墙就算是出疆了。
从嘉峪关门出城,城外就是古人所说的西域了。在内地人的眼中西域永远是一片荒蛮之地。自古以来,从内地走出的汉人习惯了儒家文化文雅恭谦的氛围。他们走出陇西高原,进入河西走廊,当满目的荒凉进入视野,便会感怀各种去国离乡的愁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过去,星星峡是写成带反犬旁的“猩猩峡”,后来才改写成天上星星的“星星峡”。
这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唐朝初年,樊梨花带兵征西,她在西凉国大破番兵之后,队伍便直驱西域边关。这西域守关的大将,青面獠牙,生得十分险恶,原来是一头猩猩变的。这头猩猩说起来也是颇有来历的。那是樊梨花在东北守边的时候,在阵前俘获了薛丁山,她与薛丁山成了亲。
接着她活擒了表兄白虎关的守关大将杨藩,杨藩又被其义子薛应龙处死。后来杨藩转世后,名叫舒宝童,总与樊梨花做对。舒宝童原是猩猩转变,生性凶恶狠毒,他能使六把柳叶飞刀,骁勇无敌。樊梨花本是黎山老母的弟子,智勇双全。经过几次交战,舒宝童抵挡不住樊梨花,被樊梨花一熗挑于马下,樊军得以长驱直入西塞。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将士们提议把这个关口起名为猩猩峡。
后来为啥把反犬旁去掉呢?
原来这星星峡山上,有一种上好的莹石,每到夜晚,这些石头就闪闪发光,远远看去好像天上无数的星星在闪烁。酒泉城里有个人,带着驮队到高昌国做生意路过这里。夜晚,他发现这闪光的石头,以为是宝,便让手下人装了几口袋石头驮回酒泉城,找来玉石工匠将这些石头做成白色的高脚酒杯,进贡到长安,引起了不少文人的雅兴,写了好多“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之类的诗句。
正因这夜光杯出了名,再者石得名星星石,山得名星星山,山之峡亦取名星星峡。由此“猩猩峡”便改成了如今的“星星峡”。
如今,进入新疆星星峡前的马莲井就有一座樊梨花庙。
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东部六十多公里的老伊梨,原来也有一座樊梨花庙和碑,69年珍宝岛之战后被苏军捣毁了。 在新疆南北很多地方都能看见汉唐的古烽火台。
而千百年来,作为新疆的门户,星星峡的地位也时兴时衰,其功能逐渐由军事要隘变成了进出新疆的陆路交通枢纽。

[b][color=#002060]樊梨花 - 民间信仰[/color][/b]

[b]神明圣纪[/b]
据《神明圣纪》记载:樊元帅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兄长樊龙、樊虎协助镇守。樊梨花自幼随梨山老母习艺,历时八载,道法高强。
当艺成下山之际,骊山老母告之约:「 将嫁与大唐将军薛丁山协助征西。」并语前世因缘:“汝二人为玉皇大帝驾前之金童玉女,某日天界蟠桃大会上,因动思凡之心,于嘻闹之间,金童不慎击坏琼瑶,而玉女也将水晶瓶打碎,玉皇大帝盛怒之下,便将予以处罚。斯时,南极仙翁趋前禀告,金童玉女尚有夙缘未了,建议将二人贬下凡间,结为夫妇以了前缘”。
唐初西凉国兴兵作乱,进犯边境。唐太宗为宣扬国威,任命薛仁贵为天下都招讨、四郡兵马大元帅,率军西征。这薛仁贵即是打下夫余城(今开原夫余古城及黄龙山城)的征东薛礼,亦即平灭高句丽后第一任安东都护府大都护。薛仁贵征西,监国殿下李治(太宗驾崩后登基为唐高宗)亲征,率兵马三十万直捣西凉,连取三关,后来不幸中计被困于锁阳城待援。殿下李治即任命薛丁山(薛仁贵之子)为二路元帅领兵增援,解锁阳城之危。
后兵至寒江关时,樊梨花遵从师命开关降唐,并与薛丁山结为连理,协助大唐继续平西。于薛仁贵身亡后,继任征西大元帅,终至西凉之乱敉平,因居功厥伟,唐高宗时加封为威宁侯。
樊梨花顾全大局、聪慧勇敢、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经过民间的传说、说唱、小说等不断的再加工、再创作,愈加鲜明、丰满,广为流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b]西安青华宫[/b]
西安青华宫历史久远,始建年代不详。近年来,台湾信众前来陕西经过多渠道考证,证实西安青华宫为唐代护国英雄樊梨花元帅修道成仙之处。如今,青华宫已被台湾信徒公认为供奉樊梨花元帅的祖庭,在宫内塑有樊元帅神像,并且每年组团前来朝拜。
据考证,青华宫早在唐代已经存在于西安古城,
规模宏大,香火旺盛,信徒广泛。青华宫历经变迁,时值民国七年,得到十方信众重新修建。近几年来,青华宫住持黄世真道长,发挥自己所学道教、英语知识,先后接收了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卢森堡、俄罗斯,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的道教信徒,大力宣传我国宗教政策,并将中国道教文化传至国外,宫内香火日益兴盛,国内外道众相继前来参拜交流。青华宫在弘扬道教文化,促进中外宗教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2 年 5 月 20 日,台湾中国太上全真道教会会长张金国率道教朝圣团一行 47 人专程来西安青华宫朝拜樊梨花元帅。自从樊梨花在台湾显化,告诉台湾信众,说她是在陕西西安曲江青华宫得道成仙之后,每年都有来自宝岛台湾的众多信士前来,朝拜陕西地区供奉樊梨花元帅的青华宫道观。
青华宫住持黄世真道长非常重视此次台湾道教朝圣团的到来,
专程从武当山赶回,带领众弟子在门口列队相迎,伴随着礼花炮的阵阵响声,台湾信徒手捧鲜花、令旗、供果等物,身着整齐缓步的走进了青华宫,当他们进入青华宫院内时,突然一股大风随之降临,信众们认为这是他们的诚心感动樊元帅驾风下凡之吉兆,表明樊元帅显灵是欢迎他们来了,他们虽然远在千里迢迢之外,却阻挡不了他们朝拜樊元帅的虔诚之心,虽然是隔山隔水,却更隔不断对祖国的这份深情啊!大家激动的泣不成声,敞开胸怀向他们所敬仰的神灵诉说自己的心声和心愿。
青华宫法师团为朝拜团做了祈福法事,并为团队其中一员黄亦珊女士举行了冠巾仪式。仪式当中黄世真道长给来自台湾的弟子黄景珊梳头、带帽、穿道衣,黄景珊激动地几度落泪,仪式殿堂里跪满了虔诚的台湾信众。
本次台湾道教朝圣团是由台湾新竹应真坛、罗东无极圣元宫、台北中和无极五母宫、八德无极主母殿、台北云鹤茅庐以及梨山灵慈元宫母堂等道观信众组成。黄世真道长分别为他们题字:道气长存,道生德蓄,尊道贵德,母仪天下,紫气东来,弘扬母教 。朝圣团都非常关心青华宫的境况,盼望当地政府能够重视对于青华宫的保护和利用,尽快整治好青华宫的外围环境,扩大规模。扩建时,希望能够修建一座专供樊梨花元帅的元帅府,为台湾信士提供优良的朝拜场所,信士们多次跪拜在大殿神灵面前,信徒得到神灵的感应,几度激动的在樊元帅面前放声大哭,泪流满面,流着眼泪祈祷神灵保佑两地人民幸福、平安、健康、和谐。
张金国会长当场邀请青华宫黄世真道长将组团到台湾交流学习,幷表示将组织更多的台湾信徒前来青华宫朝拜樊梨花元帅,与青华宫保持永久友好关系.,发扬光大道教优秀文化,为海峡两岸道教信徒提供一个学习朝拜交流的好平台。台湾信徒和青华宫道众在大殿外亲切合影留后,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青华宫,大家都不愿意离开樊元帅,想多给樊元帅说些心里话。
接待朝圣团期间,道教之音记者荣幸地邀请黄世真道长为道教之音题写了“道行天下”四个字。表达了黄道长对道教之音的积极支持和鼓励。黄道长给“道行天下”的解释是,要把道教传到世界各地,到处都要有道的声音,让道的声音无处不有。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4-04 0
已审核。

樊梨花的故事还是电视剧里面了解的。
逐烟霞。

ZxID:1396526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寒烟柔。
2.8,8.15,10.15,10.23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4-14 0
只看过电视剧的窝来补补知识,感觉也是很了不起的女人啊
回到夏末之初

ZxID:1212494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沐觅谨。
执笔之间,种种前尘往事,终于散若云烟:阿紫的新文《飞凰引》已完结,豆瓣也能看ヾ(•ω&a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4-19 0
对于这个人物不太陌生。以前看过影视剧。以前看过台湾版的樊梨花。主演还是马景涛啥的
剧情拖沓,选的女主与男主也不好。整天哭哭啼啼腻腻歪歪的。一点都不好看。感觉台湾拍的都不怎么样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