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著名的女性政治家—撒切尔 希拉里 默克尔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284 回复:2

[人文通史] 欧美著名的女性政治家—撒切尔 希拉里 默克尔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戍觅。

ZxID:15502185


等级: 派派贵宾
躺平躺平~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0
欧美著名的女性政治家—撒切尔 希拉里 默克尔
[size=5][color=#00b0f0][b]强悍战士:撒切尔[/b][/color][/size]
[attachment=13094313]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英国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年-1990年在任,她是至今为止英国唯一一位女首相,也是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她的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撒切尔主义”,在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面貌作出了既深且广的改变。在担任首相前后高姿态地反对共产主义,而被前苏联媒体戏称为“铁娘子”,这个绰号甚至已成为了她的主要标志。
1970年,进入爱德华·希思内阁担任教育及科学大臣。1975年的出任保守党党魁,1979年率领保守党重夺政权,展开保守党长达18年执政。其领导保守党在1979年、1983年和1987年三次大选中接连胜出,仅次于哈罗德·威尔逊。1990年未能击败党内对手迈克尔·赫尔塞廷,宣布辞职,其后她所属意的候选人财政大臣约翰·梅杰参选并最终获胜,11月28日正式离任,结束长达11年半的执政。1990年下台后,继任的保守党约翰·梅杰政府以及工党托尼·布莱尔政府,依然沿行了她所推行的经济变革,该政策方向持续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
2013年4月8日,撒切尔夫人因中风病逝,终年87岁,骨灰被安葬在切尔西皇家医院墓地、亡夫丹尼斯的坟墓旁边。
撒切尔夫人曾四次访问中国,并于1984年在北京代表联合王国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中文名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外文名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国    籍 英国
出生地 英格兰肯特郡格兰瑟姆
出生日期 1925年10月13日
逝世日期 2013年4月8日
毕业院校 牛津大学理学士、文科硕士
丈    夫丹尼斯·撒切尔男爵
自传作品 《通往权力之路》《唐宁街岁月》
血    型 O型

[b][size=4]人物生平[/size][/b]
[b]早年时期[/b]
撒切尔夫人出生于英格兰东部林肯郡的格兰瑟姆,其全名为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Margaret Hilda Roberts)。她的父亲阿尔弗瑞德·罗伯茨(Alfred Roberts)在当地镇上经营杂货店,热心于地方政治。撒切尔夫人的母亲叫派翠丝·罗伯茨(Beatrice Roberts),娘姓为史蒂芬逊(Stephenson);此外,她也有一位妹妹名莫里埃尔(Muriel)。撒切尔夫人一家都是虔诚的卫理宗教徒。
撒切尔夫人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对保守派的观点和立场有一定的认识并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能够去牛津大学继续学习,她用一年的时间学习了通常学四年的拉丁文。她的父亲将她一手培养为一个严谨的卫理公会教徒。她在凯斯特文—格兰瑟姆女子中学获得奖学金。校方对她的评价是学习极为努力上进,但成绩并不出彩,课外活动她喜欢打曲棍球和游泳。
她于1943年加入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女子学院攻读自然科学,主攻化学。先后获得牛津大学理学士(1949年)、文学硕士学位 (1950年)。
1943年进牛津大学,学习化学专业,她对于化学的热情远没有她对政治的热情。她到这里不久就参加了这里的保守党协会,并成为主席,18岁的她曾说过“政治已溶进了我的血液”。1946年,她担任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是该职位历史上的第三位女性。1947年至1951年任两家化学公司的化学研究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塑料制造公司工作,但并没有放弃追求,她经常在周末乘车到伦敦或别的地方去参加保守党的会议、辩论、群众大会等活动,并把工作挣来的钱作为参加政治活动的经费,对此毫不吝啬。
[b]参政早期[/b]
1948年保守党年会上,她代表牛津毕业保守党协会发言,影响巨大,她被米勒提名为达特福德选区的议员代表。
[attachment=13094317]
[color=#595959]撒切尔夫人早年时期[/color]
在1950年和1951年的选举中,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出选一向为工党所占有的达特福德(Dartford)选区,在当时成为最年轻的保守党女性候选人。她在肯特郡保守党活动中的活跃参与,使她结识了丹尼士·撒切尔·戴卓尔(Denis Thatcher),两人后来于1951年结婚。丹尼士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因而有能力资助她投考律师公会,而她亦于1953年成功取得讼务律师的资格。同年,夫妇俩又诞下了一对孪生兄妹,分别取名为卡洛儿(Carol)和马克(Mark)
她在1951年结婚后攻读法律,因竞选议员时通晓法律很重要。1953年她取得了律师资格。在作为在野党影子内阁人士时,为反驳对手,不断地积累大量数据与信息,以无法反驳的语言击败对手。在作为保守党领袖竞选期间,她马不停蹄地到全国各地进行演讲,早上7点起床,忙到次日凌晨2、3点才就寝。
撒切尔夫人在1959年成为保守党议会成员,1961年任年金和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1964年任下院保守党前座发言人。在第一个议会后,她在麦克米伦的政府担任养老金的初级部长。
1970年,保守党大选胜出后,撒切尔夫人如愿入阁。
1974年2月,英国保守党大选落败,撒切尔夫人出任影子内阁环境事务大臣。
1975年2月,撒切尔夫人在第二轮投票中压倒了希思所寄望的接班人——威廉·怀特劳(William Whitelaw),正式成为了保守党党魁,她随后任命威廉·怀特劳为副党魁。
[b]出任首相[/b]
[attachment=13094318]
[color=#595959]“铁娘子”撒切尔夫人[/color]
1979年5月3日保守党大选获胜,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的胜利和一个四分五裂的反对派帮助下,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换届选举中赢得压倒性胜利。1984年,她侥幸逃过了爱尔兰共和军设置在布莱顿的保守党大会的炸弹。
1987年大选,撒切尔夫人在办公室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第三个任期。但争议性的政策,包括人头税和她反对任何与欧洲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保守党内部分裂,从而导致一个领导力的挑战。
[b]卸任时期[/b]
由于失去民心,失去来自中产、企业和商界的核心支持,1990年11月,她同意辞职,继任保守党魁、首相为约翰·梅杰。
1990年辞任首相后不久,即被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赠地位崇高的功绩勋章。她的丈夫撒切尔,则在1991年获册封为从男爵,以确保儿子马克·撒切尔有头衔可以继承。而这也是自1965年以来,唯一册立的从男爵爵位。
1991年的保守党大会,撒切尔夫人史无前例地获得全场站立鼓掌致意,但她仍礼貌地婉拒上台发言。1992年英国大选,撒切尔夫人退出了下议院选举,离开了从事33年的下议院。
1992年,撒切尔夫人被册封为终身贵族。
1992年7月,撒切尔夫人获大型烟草商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Philip Morris Companies,即高特利集团 Altria Group的前身)聘用,出任地缘政治学的顾问一职,年薪除了高达25万美元外,该公司更每年向她的基金注入25万美元。至于撒切尔夫人则协助该公司的烟草打入中欧、前苏联、中国和越南的市场,并对抗欧洲共同体限制香烟广告的法律。
1993年至2000年,撒切尔夫人出任美国维吉尼亚州威廉斯堡威廉与玛丽学院的名誉校长。该校在1693年取得皇家特许状而成立,是北美洲最古老的大学。
[attachment=13094324]
[color=#595959]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color]
1995年,撒切尔夫人获颁赠嘉德勋章,此荣誉一向赠予前任首相,也是英国骑士勋章中最高的一种殊荣。
1997年保守党下台后,撒切尔夫人公开支持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出任党魁,而威廉·黑格胜出成为党魁后,梅杰在一次演讲中狡诈地对撒切尔夫人在他任内的举动作出批评:“……威廉·黑格作为前任所钦点的接班人,我将全力支持他成为党魁。”
1998年,撒切尔夫人在极富争议的情况下,探访她的好朋友,智利前独裁者皮诺切特。当时他正在萨里被软禁,又面临被起诉刑讯逼供罪、策划刑讯逼供和策划谋杀。但撒切尔夫人仍表示两人是朋友。同年,她又向剑桥大学捐赠200万英镑,为一个以她为主席的企业家研究学科成立基金。此外,她又把自己保留的档案赠予该大学的丘吉尔学院。
[b]晚年逝世[/b]
2001年12月撒切尔与丈夫丹尼斯爵士赴马得拉群岛度假,但在庆祝50年金婚纪念日时曾出现轻度中风。
2002年3月,在医生的建议下,撒切尔夫人因为健康原因退出了社交圈。中风后,撒切尔夫人的记忆力大大受损。2002年,她几乎从不读书看报,这对于她已经“毫无意义”,因为她几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有时候甚至是一句话没有读完就忘了开头。
2003年,撒切尔夫人访问纽约市市长彭博,并把彭博的办公室与丘吉尔的战时办公室作比较。后来,虽然她在2004年6月出席了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国葬仪式,但为免过度劳累,她事先录制了悼文,在丧礼上播放。
[attachment=13094325]
[color=#595959]1988年,撒切尔和戈尔巴乔夫在一起[/color]
撒切尔夫人仍然参与不少支持她的团体活动,例如,她是英国保守党前进派(Conservative Way Forward)的主席,2004年,该派在她当选首相的25周年纪念日,为她在索威酒店(Savoy Hotel)举行了晚宴。此外,她是布鲁日团体(Bruges Group)的荣誉主席。撒切尔夫人亦是欧洲基金会的赞助者,该会由保守党议员比尔·凯许(Bill Cash)创立,是一个主张欧洲怀疑论的组织。
2003年6月26日,撒切尔夫人的丈夫丹尼斯男爵去世,撒切尔夫人十分悲伤。
此后,疾病缠身的撒切尔几乎停止了在公开场合露面。从2003年开始,不少有机会接触她的人纷纷宣称:如今撒切尔已经全无昔日叱咤风云“铁娘子”的风采。与撒切尔夫人有30年交情的老朋友琳达·麦克道佳尔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写到,她被撒切尔夫人的变化“震惊”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羡慕她的那股自信,但是现在,我从她身上看到的是恐惧和不安。她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些变化,她感到恐惧,因为她想要阻止这些变化却又无能为力。”
[attachment=13094326]
[color=#595959]1979年,撒切尔夫人和丹尼斯在首相官邸[/color]
2005年10月13日,撒切尔夫人80大寿时,她在伦敦海德公园附近的文华东方酒店大摆宴席为自己力挽颓势,靠铁风为自己挽回了面子。但这样的辉煌毕竟是昙花一现。宴席上,很多政要和各界名人在内的650多人前来捧场,英国女王、王子,时任首相布莱尔及其夫人都位列其中。当然,最让她高兴的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到来,因为伊丽莎白二世继位后只参加过1996年前首相爱德华·希思举行的80岁寿宴。
2005年12月7日,撒切尔夫人因感到晕眩而被送到伦敦的切尔西及西敏医院(Chelsea and Westminster Hospital),一晚后出院。但不久之后,她在一所理发店内再次感到晕眩而被保镖送到医院。
2006年9月,撒切尔夫人到华盛顿出席“9·11”恐怖袭击五周年的悼念活动。她以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宾客的身份出席仪式,期间并与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会面。这是自她在2006年4月,出席前美国国防部长卡斯珀·威拉德·温伯格的丧礼以来,首次前往美国。
2007年2月21日,一尊撒切尔夫人的铜像在下议院大堂举行了揭幕仪式,铜像高2.24米,由雕塑家安东尼·杜福特所雕成。这是第一次有前首相在生前得到这种荣誉。同时,这位“铁娘子”在仪式中作了简短的发言,这是她在2002年中风以来,首次在公众场合发言。
[b]葬礼[/b]
2013年4月8日早晨,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撒切尔夫人离世时“很平静”。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的葬礼17日在伦敦举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爱丁堡公爵,以及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政要、代表及各界人士等出席。当天,伦敦一些政府机构大楼降半旗为撒切尔夫人默哀,英国标志性建筑“大本钟”则以“静音”形式表示哀悼。
[attachment=13094328]
灵柩
灵柩上摆放的卡片上写着:亲爱的妈妈,你永远在我们心中。
军事荣誉“礼仪葬礼”
撒切尔生前曾表示自己“不要国葬”,表示国葬时飞机低空编队飞行太浪费。而在她去世后,英国首相府称,撒切尔夫人将享有带有军事荣誉的“礼仪葬礼”。
当地时间17日早10时,覆盖着英联邦旗帜的撒切尔夫人灵柩从英国皇家空军的中央教堂、圣克莱门特·达内斯教堂出发,行经英国议会、伦敦市中心,最后到达圣保罗大教堂。一路上,有不少送别撒切尔夫人的民众。有媒体统计,仅在圣保罗大教堂附近就聚集有4000名民众。
因为撒切尔夫人生前非常注重自己在马岛战争中的成就,所以她的葬礼中处处充满了军事元素。一些参加过1982年马岛战争的老兵担任礼兵,把撒切尔夫人的灵柩从炮车上抬至圣保罗大教堂;一些退伍军人扣响马岛战争时使用过的熗,朝天鸣熗致敬。
[attachment=13094329]
当撒切尔夫人的灵柩由十名英国军人护送进入圣保罗大教堂时,教堂的钟声不断敲响,全体参加葬礼的人起立等待灵柩安放在前台。在灵柩上摆放着白色玫瑰做成的花圈,上面有一张撒切尔夫人的孩子写的简短卡片:亲爱的妈妈,你将永远在我们心中。
撒切尔夫人的孙女阿曼达·撒切尔朗读了第一段《圣经》经文: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朗诵了第二段《圣经》经文。撒切尔夫人的遗愿之一就是,首相无论党派在她的葬礼上朗诵经文。
很多民众在灵柩经过的街道两旁用掌声为这位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女首相送行。也有些人在路边大声抗议。
葬礼仪式结束后,撒切尔夫人的遗体在伦敦西南部的莫特莱克火化,火化仪式只有家属参加。她的骨灰将被安葬在英格兰切尔西皇家医院坟场,与亡夫丹尼斯相伴。
英国女王破例参加
[attachment=13094331]
2000名宾客受邀参加葬礼,包括英国女王夫妇以及现任首相戴维·卡梅伦、所有健在的英国前首相——梅杰、布莱尔、布朗。英国女王一般不参加前首相葬礼,只有一次例外,那是丘吉尔逝世后,女王参加了他的葬礼。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也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葬礼。
“礼仪葬礼”仅与“国葬”存在细微差别,后者仅限为英国君主和特别显要的人物举办。享受过“国葬”的非王室成员有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他的葬礼于1965年同样也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
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和戴安娜王妃一样,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享受军事荣誉规格。海陆空三军超过700名的英军官兵沿路排列在道路两侧,同时其他参与运送棺木的人大多都与当年撒切尔在任时候的福克兰群岛战役有关。皇家海军陆战队军乐团负责礼乐,伦敦台鸣炮致敬,大本钟当天停止鸣响以示敬意。
葬礼当天的着装要求是:全日典礼不能佩剑;男士要求着黑色或深色西装、黑色领带;女士可以穿礼服和戴帽;参加葬礼者可以戴奖牌和装饰品。
安保投入500万英镑
撒切尔去世之后,英国各地反对她的人举行了不少的游行庆祝活动。撒切尔夫人的葬礼预计斥资一千万英镑,英国当局需要承担部分资金,很多工党议员对此表示不满,当地学生举行示威进行公开的抗议。一名叫做多米尼克·弗兰西斯的学生日前发起“玛吉的告别派对”的行动,目前已经得到了3000多人的响应。撒切尔夫人名叫玛格丽特,玛吉是她的昵称。学生们计划在17日撒切尔葬礼当天在圣保罗大教堂外的街道站成一排进行示威。组织者多米尼克·弗兰西斯称他已经做好了被捕的准备。另一些抗议者也宣布要在沿途进行抗议。
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英国加强了一些安保措施。为了保证17日葬礼的顺利进行,安保投入已经达到了5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730万元)。撒切尔棺木运送沿途的一些商铺也被告知要移除门前被当做武器的东西,比如垃圾筒、梯子等等。大型活动场所也被告知需要减少路口数量以方便安保人员的部署。
同时,在当局致商家的一些信当中,警方还要求他们要检查应急设施,保证无线电通讯和监控系统的正常运作。一旦发现有可疑的人,尤其是问奇怪问题或者穿着超厚衣服的人,警方希望商家立刻和他们取得联系。在棺木行进的沿途有数千名警察站岗。由于金融机构很容易成为示威游行的目标,当局封锁一部分的路段。
美国无现任政府官员出席
英国政府证实,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夫人米歇尔、副总统拜登都拒绝了出席葬礼的邀请,只派出了一个没有任何现政府官员在内的代表团前往伦敦。这个非常低调的代表团由乔治·舒尔茨和詹姆斯·贝克率领,这两人曾在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期间担任过美国国务卿。全部4名在世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布什父子和比尔·克林顿,也都没有出席葬礼。此外,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前副总统迪克·切尼亲赴葬礼现场。
当被问到是否因为奥巴马的缺席而感觉受到冷落时,英国政府发言人称“完全没有”。这位发言人说:“美国代表团中包括了两名前国务卿,他们都曾与撒切尔夫人有着密切交往。美国派出的高级别代表充分体现了撒切尔夫人在全球的地位。”不过,撒切尔夫人的众多朋友和支持者都对此表示“失望和惊讶”。
英国政府就撒切尔夫人葬礼发出超过2000份邀请函,邀请了大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代表以及一些国际机构的人士。英国政府表示,有多国首脑出席撒切尔夫人葬礼,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加拿大总理哈珀、意大利总理蒙蒂和波兰总理图斯克等。但是缺席葬礼的人物显然更加受人关注。
德国总理默克尔和西班牙总理拉霍依都拒绝了英国的邀请,分别派出了本国外交部部长出席。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则因为“健康原因”缺席葬礼,他表示撒切尔夫人“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前西德总理也拒绝了出席葬礼的邀请,因为“这样的旅途对他来说太吃力了”。现年83岁的科尔需要靠轮椅行动。
费用谁埋单?
撒切尔夫人的葬礼预计斥资一千万英镑,英国当局需要承担部分资金,很多工党议员对此表示不满,当地学生举行示威进行公开的抗议。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撒切尔夫人的家人将支付车马费、鲜花费和火葬费,而其他诸如安保等费用则将由英国纳税人负担。英国政府暂未公布分摊比例,表示会在葬礼后公布。
不少反对党人士批评指出,撒切尔夫人作为一名生前争议很大的领导人,使用所有纳税人的钱来为其举行葬礼可能不妥。英国前任工党政府副首相普雷斯考特勋爵在《星期日镜报》发表专栏文章,谴责英国政府决定动用公款为撒切尔夫人举行葬礼的做法,声称“国家已经为那个女人付出太多”。
英国外交大臣黑格对上述说法进行反驳,并指出英国国库负担部分葬礼费用完全合理。他指出,撒切尔夫人在就任英国首相期间,单是1984年从欧洲为英国赢得特别退税一项就为国家累计赚取750亿英镑,因此大家有必要在丧葬费用问题上予以全面考量。
规格是否过高?
随着葬礼规模的不断扩大,英国各政党开始不安。据英国传统,“大本钟”暂停报时是向已故首相最恰当的致敬。在1965年温斯顿·丘吉尔的葬礼上,大钟也暂停报时,来传达对首相的默哀。
议会发言人称,该如何举办葬礼,下议院和议会曾收到过很多建议,总结起来他认为,“大本钟”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钟在葬礼期间停止报时会是一个表达敬意的好方法。“我相信通过‘大本钟’的沉默,我们可以表达出深切的悼念和无比的尊敬之情,我确信众议院会同意的。这对于撒切尔夫人的家人来说,也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举动。”
工党议员约翰·曼恩对此持强烈反对意见:“我想撒切尔夫人不会高兴的。德国空军都无法使‘大本钟’沉默,所以我无法想象她会赞成这个主意。但就个人而言,我并不担心,因为它不用花钱。我担心的是葬礼的花费。政治家不应该享受国葬,甚至国葬一半的标准也不行,现在不行,将来也不行。”
英国首相卡梅伦则表示,为撒切尔举行隆重的葬礼是非常恰当的。卡梅伦针对有批评认为本次葬礼过于隆重时回应说,撒切尔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很多人即便不同意她的政见,但对她个人应充满崇敬和尊重。
[attachment=13094332]

[b][size=4]为政举措[/size][/b]
[b]政治[/b]
在1975年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后,她批评西方对苏联的缓和政策,是持批评意见的为数不多的政治家之一。
1979年保守党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她上台便抛弃了“共识政治”。
[b]经济[/b]
在撒切尔夫人出任影子内阁环境事务大臣期间,她提议取消用以支付地方政府服务开支的人头税,从而增加了保守党的支持度。她同意基思·约瑟夫从男爵(Sir Keith Joseph, Bt)所说,指希思的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失去了控制。而当希思在1974年第二次大选中再次落败后,基思·约瑟夫从男爵打算挑战希思作为保守党党魁的地位,可是他不久因在演说中失言而放弃角逐。结果,与基思·约瑟夫理念相同的撒切尔夫人决定参与党魁竞选,并出乎意料地在第一轮投票中领先希思,希思为此退出了选举。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她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政策,使得商业损失和破产均有增加。
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国企私有化成为新政重点。1979年,英国政府出售英国石油公司(垄断国企)19%的股份,拉开撒切尔时代私有化的序幕。超过100万的公共住宅以折扣价直接卖给私人。在撒切尔第一届政府时期,私有化多是以解除管制,鼓励私人参与竞争的形式出台。例如政府规定高速公路建设和地方汽车运输行业必须对私营企业开放,实行自由竞争。
[attachment=13094333]
[color=#595959]撒切尔夫人亲自铸造马岛战争纪念币[/color]
当1984年保守党连续执政,工党发生内部分裂时,撒切尔的私有化则是以放开手脚,大规模出卖国企为内容。英国电讯公司、宇航公司、天然气公司、钢铁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垄断巨头的股票被卖给民众,甚至皇家军械公司也被卖给了私有化之后的宇航公司。同时,撒切尔政府积极地将“社会公共服务”推向市场,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社会服务。那些原本由政府财政负担的公园维护、垃圾清扫、校园伙食、精神病院、福利医院都可以由私人提供,甚至少管所和监狱都可以在政府协助下由企业建造。
1988年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撒切尔夫人宣布“私有化无禁区”。
1990年,撒切尔夫人在地方推行的新税制(人头税)已使她不得民心,而她错误地处理经济问题(例如把利率调高至15%),更使她失去了来自中产、企业和商界的核心支持。至于在保守党党内,又因欧洲统合问题而出现日益严重的分歧,使她和她的党派在政治上显得愈益脆弱。
[b]外交[/b]
在外交事务上,撒切尔夫人与美国总统里根的密切的政治和个人关系,基于对共产主义的共同的不信任,与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相结合。撒切尔夫人被戏称为英国的“铁娘子”。她热烈欢迎改革派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崛起。
[b]教育[/b]
为了削减教育开支,当保守党在1970年的大选胜出,撒切尔夫人出任教育及科学大臣的第一个月,她决定取消向全国学校提供免费牛奶的政策。结果,所有的幼稚园和小学学生都不再获得免费牛奶。事件引发了一连串的公众示威,其中《太阳报》更因而戏称撒切尔夫人为“玛姬·撒切尔,牛奶掠夺者”(Maggie Thatcher, milk snatcher)。 她任内的另一举动,便是接纳建议,关闭更多的文法学校,代之以综合中学。 到她任期结束,转向上综合中学的学生数从32%上升到了62%。

[b][size=4]成就荣誉[/size][/b]
[b]个人头衔[/b]
以下是玛格丽特·撒切尔自出生的正式头衔:
[attachment=13094335]
[color=#595959]撒切尔夫人纹章[/color]
玛格丽特·罗伯茨女士 (1925年10月13日─1951年12月13日)
丹尼斯·玛格丽特·撒切尔 (1951年12月13日─1959年10月8日)
丹尼斯·玛格丽特·撒切尔,MP (1959年10月8日─1970年 6月22日)
玛格丽特·撒切尔阁下,MP (1970年6月22日─1983年6月30日)
玛格丽特·撒切尔阁下,FRS,MP (1983年6月30日─1990年12月7日)
玛格丽特·撒切尔阁下,OM,FRS,MP (1990年12月7日─1991年2月4日)
玛格丽特·撒切尔爵士夫人阁下,OM,FRS,MP (1991年2月4日─1992年4月9日)
玛格丽特·撒切尔爵士夫人阁下,OM,FRS (1992年4月9日─1992年6月26日)
撒切尔女爵阁下,OM,PC,FRS (1992年6月26日─1995年4月22日)
撒切尔女爵阁下,LG,OM,PC,FRS (1995年4月22日─)
国内荣誉
[attachment=13094334]
[color=#595959]晚年风采[/color]
女嘉德勋爵士 (Lady of 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LG)
功绩勋位 (Member of the Order of Merit,OM)
枢密院顾问官 (Member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PC)
皇家学会会员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FRS)
卡尔顿会(Carlton Club)荣誉会员(该会唯一女会员)
外国荣誉
总统自由勋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共和党参议员自由勋章 (Republican Senatorial Medal of Freedom)

[b][size=4]人物评价[/size][/b]
[b]本国评价[/b]
英国媒体:“布莱尔的新工党和撒切尔的遗产——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塑造了今日的英国。”“尽管撒切尔执政只有11年,但她的影响会一直持续数十年的时间。”把“撒切尔的遗产”归为英国发展中的负面因素源于她保守主义的经济思想,这也是撒切尔最受争议的政策。撒切尔上台前,英国在工党卡拉汉政府领导下,很多地区不断出现罢工而瘫痪。
25年前(本段时间2004年),当“铁娘子”面对这样的一个英国时,她开出的药方是:限制工会力量、推行私有化。之后英国经济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但是用英国《独立报》撰稿人约翰·雷图的话说:“在那些年里,英国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确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国社会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犯罪率上升,社区破裂和分化。” 撒切尔带来的不仅是英国人社会的分裂,还有英国人思想的分裂。她离开唐宁街10号时的眼泪在英国民众中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她带领英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反对者认为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独裁者、自大狂、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演员、社会活动家Ricky Tomlinson至今仍然记得那一刻“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17]
英国电视台:2003年,英国电视台Channel 4举办了一场“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的英国人”的民意调查。参选条件是“目前还活着而且没有关在监狱中或者正被起诉的人”。撒切尔夫人荣登探花——排在她前面的是前任首相布莱尔和以胸大出名的艳星乔丹。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记得这个“判决”。
英国干派:认为撒切尔夫人属于保守党的新活力右翼。在她任职期间,该派被称为“干派”,以与称为“湿派”的老式和自由主义的托利党人相对。她主张个人应有更多的独立,少依赖政府,政府对经济不作过分的干预,减少公共开支(能减少个人负税)和货币印制(反映货币主义政策)。在70年代后期,失业人数增加不快,但在她前两届任期内几乎增加3倍,即已由110万人增加为300万人,同时人数众多的下等阶级在扩大。而且,她为了减少通货膨胀所实行的紧缩政策,使得商业损失和破产均有增加。虽然保守党在议会中占大多数,但在1987年选举中只以稍稍超过40%得胜,这一数字是1922年以来保守党在选举中的最低份额。
海外方面:在津巴布韦(前罗得西亚)由少数白人领导非法脱离英国殖民统治15年之后,撒切尔夫人于1980年督导其有秩序地建立为独立的国家。1982年福克兰群岛在被阿根廷占领10周之后,英国成功地将它夺回。选民对撒切尔夫人在福克兰群岛冲突时表现的果断领导的技艺,使她在1983年6月的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
英国《卫报》:2004年5月在英国人纪念撒切尔上台25周年之时,英国《卫报》在回忆那历史性的一刻中用嘲讽的语气写道:“即使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恐怕也很难举出一个例子,可以证实她执政11年中给我们带来的‘和谐’。”
[attachment=13094339]
[color=#595959]1986年,撒切尔视察驻守西德的英国官兵[/color]
虽然布莱尔在2000年11月22日,也就是撒切尔下台10周年之际就宣布“撒切尔时代已经结束。”但他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今天是在一个新的时代……但是我们必须要对付从过去那个时代延续下来的问题。”时至今日,不少英国人仍然感到,他们的生活和这个如今常年深居简出的老妇人息息相关——她仍然影响着这个国家。
但是,她的评价在英国社会中十分之两极化,其对于英国的贡献也存在了高度的争议,很多人认为她是个十分自负的独裁者。
军事鹰派:对于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来说,玛格丽特·撒切尔是一个不愿妥协的人。他们认为因为英国政府回避与爱尔兰共和军展开对话,导致北爱尔兰大骚动的时期遭到拖长,尽管英国与爱尔兰政府签订了《英爱协议》,但也无济于事。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其逝世当天表示,英国失去了一名“伟大的领导者”。
[b]他国评价[/b]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逝世当天表示,美国失去了一名“真正的朋友”,一名自由和独立的捍卫者。
奥巴马在声明中说,作为一国首相,撒切尔帮助英国重拾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美国的大西洋同盟,她知道只要有力量和决心,我们可以赢得冷战。”
奥巴马还说:“米歇尔和我向撒切尔的家人和所有英国人转达这一信息,那些她毕生奋斗的事业——自由人民团结起来书写自己的命运——也是我们至今所奋斗的目标。”
[attachment=13094336]
[color=#595959]让人爱恨交加的人[/color]
韩国总统朴槿惠:对已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她表示,自己虽然没有真正见到撒切尔夫人本人,但她是自己最尊敬的政治家。
德国总理默克尔:随后发表声明赞扬撒切尔为“非凡的领导人”,为众多女性树立了一个榜样。默克尔说,撒切尔是“非凡的领导人”,在冷战时期,她为克服欧洲分裂起了关键性作用。默克尔还称,她将永远不会忘记撒切尔所作的贡献。默克尔称,人们将铭记撒切尔,不仅因为她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更在于她是女性通往权力殿堂的先锋,为众多人树立了一个榜样。称赞撒切尔是女性通往权力殿堂先锋
法国总统奥朗德: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一事表示,撒切尔是一名伟大的人物,她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称赞撒切尔夫人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政治家,他将与英国民众分享悲哀。

[b][size=4]个人作品[/size][/b]
《唐宁街岁月》(撒切尔夫人第一部自传)
《撒切尔夫人:通往权力之路》(撒切尔夫人第二部自传)

[b][size=4]家族成员[/size][/b]
丈夫:丹尼斯·撒切尔爵士,在2003年6月逝世。两夫妇的婚姻长达52年,并在1953年8月15日诞下一对孪生兄妹。
[attachment=13094340]
[color=#595959]1985年,撒切尔和丈夫共享品茶时光[/color]
儿子:马克·撒切尔爵士一直被不同的争议纠缠住。在1982年他曾在撒哈拉沙漠一度失踪;至于在2005年1月,他则因为资助购买飞机,以策划在赤道几内亚发动政变而被捕,在南非被判缓刑4年,及罚款3百万兰特。
女儿:卡萝儿·撒切尔阁下是一位记者和时事评论员。女儿卡萝尔·撒切尔2005年在澳大利亚参加了一个野外生存挑战节目后,获得“丛林女王”称号,成了另一个“铁娘子”。她在英国真人秀,第五辑《我是名人,快带我离开!》(I'm a Celebrity,Get Me Out of Here!)中胜出。
父亲:阿尔弗瑞德·罗伯茨(Alfred Roberts)在当地镇上经营杂货店,而且热心于地方政治。
母亲:派翠丝·罗伯茨(Beatrice Roberts),娘姓为史蒂芬逊(Stephenson)。
妹妹:名莫里埃尔(Muriel)。

[b][size=4]轶事典故[/size][/b]
[b]与中国的交往[/b]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前来参加中英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字仪式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英国政府在声明中承诺,1997年7月1日把香港主权归还给中国。
[attachment=13094341]
[color=#595959]赛切尔夫人和中国[/color]
在撒切尔夫人的一生中,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撒切尔夫人曾经四次访问中国,两次均与香港问题有关。她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香港问题的多次交锋,让中国人民津津乐道。
挟马岛余威赴华谈判。
1982年4月,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访华,与邓小平达成了谈判的意愿。
1982年7月18日,马岛之战一结束,撒切尔夫人立即在首相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香港前途问题。会前,她早已获悉中国领导人与希思等人的谈话内容。但是,她要挟马岛胜利的余威,拒绝接受中国的建议。
为了解决香港问题,撒切尔夫人决定1982年9月下旬访问中国。这是她第二次访问中国。1977年,撒切尔夫人曾作为反对党领袖访问中国。
1982年9月22日,一架英国皇家空军专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撒切尔夫人仪态万方地走下了飞机舷梯,与前来机场迎接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夫妇、西欧司司长王本祚、港督尤德爵士、船王包玉刚等人握手问候。
1982年9月24日上午,撒切尔夫人先来到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与邓颖超倾谈片刻,遂即告辞前往福建厅与邓小平会谈。
会谈一开始,“铁娘子”就先发制人,打出了她早已准备好的第一张牌——“主权牌”。她胸有成竹地说:“有关香港的3个条约,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抹煞这一事实。既然这些条约仍然存在,那么就必须得到遵守。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对香港带来灾难性影响,破坏香港的繁荣。”
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的!”
邓小平向撒切尔夫人表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邓小平进一步表明:“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两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时间了。”
“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15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15年后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还要等一两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邓小平还说:“我们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15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
[b]永远争坐第一排[/b]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争坐第一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第一排”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坐在“第一排”的人却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第一排”,就是因为他们只是把“争坐第一排”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b]“若时光倒流将不再从政”[/b]
英国资深保守党成员斯派塞爵士的新书《斯派塞日记》从3月26日开始在《每日电讯报》上连载,这本书中透露了撒切尔夫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私人观点,包括马岛战争、伯明翰炸弹事件以及1990年在党内竞选中失利等。
书中写道,1990年11月份辞职后,撒切尔夫人对保守党大失所望,并于1991年2月份告诉斯派塞爵士,她讨厌去下议院。1995年4月份,撒切尔夫人又在与斯派塞会面时说,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她将不再从政,因为她的家庭已经为她的从政之路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据悉,在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中,丈夫丹尼斯始终支持她。然而丹尼斯2003年去世后,她与子女的关系似乎并不融洽。尽管撒切尔夫人年老体衰,她的儿子马克四到六个星期才会探望一次母亲,女儿卡罗尔有时候连续数月都不去看她。
[b]对苏联人演讲:我们如何瓦解苏联[/b]
1991年11月撒切尔夫人访问美国,并于11月18日在休斯敦演讲,中心内容可以称为“我们是怎样瓦解苏联的”。会议组织者可能没有事先提醒她,在场的还有苏联人。所以,撒切尔夫人的演讲可谓是开诚布公、毫不掩饰。从中看出,她在苏联瓦解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她自己对此并不隐瞒,且乐于公之于众。

[b][size=4]影视形象[/size][/b]
[attachment=13094342]
《走出唐宁街的人》
《铁女人撒切尔夫人传》
《铁娘子》(电影)
==================================================================

[size=5][color=#00b0f0][b]希拉里[/b][/color][/size]
[attachment=13094346]
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英文: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1947年10月26日-),美国律师、政治家。美国第67任国务卿,前联邦参议员(代表纽约州),美国第42届、43届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妻子。
2000年,希拉里在纽约州联邦参议员选举中胜出,成为该州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联邦参议员,更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公职的第一夫人,并在6年任期满后以大幅度的领先优势获得连任。
希拉里参加了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并曾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中大幅度领先,但最终败给了伊利诺伊州的联邦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虽然她并非首位参与联邦总统大选的女候选人,但却被普遍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位的确很有可能当选的。最后奥巴马成功当选后,提名她出任国务卿,并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3位女国务卿。
2015年4月12日,希拉里正式宣布参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希拉里·克林顿是一位富有争议的政治人物,当第一夫人期间曾主持一系列改革。曾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角逐,获得的选票低于同样是民主党的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最终失败。希拉里并不是第一位参与美国总统大选的女性,但她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确有可能当选的女性候选人。在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后,提名了她出任美国国务卿,她成为美国第三位女国务卿。

中文名 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
外文名 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
出生地 美国芝加哥
出生日期 1947年10月26日(丁亥年)
职    业 政治家, 美国国务卿
毕业院校耶鲁法律学院、威尔斯利学院
信    仰 卫理宗
主要成就 美国国务卿 出任总统奥巴马的国务卿
配    偶威廉·杰斐逊·克林顿
子    女切尔西·维多利亚·克林顿
信    仰卫理宗
政    党美国民主党
现居住地华盛顿特区
阶级成分 富商家庭
其他成就 纽约州国会参议员
学    历 法学博士

[b][size=4]人物经历[/size][/b]
[b]早年生活[/b]
[attachment=13094347]
[color=#595959]希拉里[/color]
希拉里1947年10月26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最大城市芝加哥的一个富商家庭,充满爱的童年生活奠定了她对家庭、工作要忠诚的信念和服务大众的信念。希拉里从小对各种各样领导职位表现出极大兴趣,是学校和社团中的活跃分子。她学业成绩也很好,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进入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竞赛决赛。
1965年她进入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学院,主修政治学,是第一个在韦尔斯利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学生,而她富有争议的演讲也引起了全国的注意。
1969年她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
1973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求学期间,她结识了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同年,希拉里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开始了律师生涯。随后,她搬迁到阿肯色州并加入国会水门事件弹劾调查小组。
[b]律师生涯[/b]
1975年10月与克林顿结婚后,进入美国著名的罗斯律师事务所工作。
在1979年至1981年和1983年至1992年担任阿肯色州第一夫人期间,希拉里活跃于关注儿童福利的组织中,并担任了沃尔玛及其它一些公司的董事。
1979年,她成为罗斯律师事务所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合伙人。希拉里在1988年和1991年被评为“全美100位最具影响力律师”。
[b]第一夫人[/b]
1993年随着克林顿入住白宫,希拉里成为美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第一夫人。在8年白宫生涯中,希拉里积极参与政事,负责国家医疗保健改革,还推动国会通过国家儿童健康保险项目等。
[attachment=13094348]
[color=#595959]希拉里与克林顿[/color]
1994年,她力主推行的克林顿保健计划未能获得国会通过。
1996年,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阐明要动员大家的力量来使社会成为一个地球村,以此来帮助所有的孩子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
1996年,由于她涉嫌克林顿当选总统前在阿肯色州一桩金融案“白水事件”,希拉里不得不到法庭作证,之后她接受总统顾问的建议闭门不出,蛰伏了18个月。
1997年,她还是协助通过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保险计划和领养与安全家庭法案。
[b]参议员生涯[/b]
[attachment=13094349]
[color=#595959]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color]
2000年2月,希拉里搬迁到纽约并当选美国参议院议员,成为第一位获得公职的第一夫人和纽约州第一位女性参议员。她的竞选策略和丈夫比尔·克林顿相似,即以满足选民的实际物质利益为主要手段,同时更加偏重于健康、儿童、社区等妇女关心的话题。就任参议员以来,希拉里一面维持自由派选民的支持,一面在争夺中间派的选票上面颇下苦心,包括投票支持伊拉克战争。但是,民众对她的看法改变不大,绝大多数人仍认为希拉里属于自由派,保守派更对她深恶痛绝。随着伊拉克战争局面的持续恶化,希拉里又转变态度,开始反对布什政府的内政外交,这也为她后来的总统竞选留下了把柄。
2000年11月7日,她当选为国会参议员。
2006年11月7日进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希拉里以绝对优势连任纽约州参议员,得票中以女性选民居多。
[b]参选美国总统[/b]
2007年1月20日希拉里在她的个人网站的一项宣布中说,她正组建一个竞选总统研究委员会,明确表示加入2008年总统职位的角逐。在初选开始之前,她的情况是诸多参选人中最为乐观的,在民意调查和获得资金两方面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2007年8月,由于徐咏芫政治献金丑闻,她的声誉蒙上一层阴影。9月,她的竞选团队退还了所有徐咏芫拉来的赞助,基本平息了风波。
[attachment=13094350]
[color=#595959]希拉里与奥巴马演讲[/color]
2008年全国党内初选,希拉里一开始在全国民意调查中大幅领先其他候选人,且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超级党代表支持,政治评论员都预料希拉里将代表民主党参加总统大选,但是政治的不可预测性在本次初选中表露无疑。民主党政坛新秀非裔美国人贝拉克·奥巴马参议员异军突起,与希拉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奥巴马在艾奥瓦州的全国第一个党团投票中胜出,震撼选情。其后,奥巴马和希拉里在长达六个月的初选中互有斩获,各居胜场,难解难分。2008年6月3日,最后两场初选完成投票,奥巴马最终获得足够的票数赢得提名,但事实上希拉里在初选中总共获得了约1800万张选票,在普选票上超过奥巴马17万票,因民主党特殊的比例分配制度导致代表票落后。希拉里在当日对奥巴马表示祝贺,但直到7日才正式承认竞选失败。
[b]国务卿生涯[/b]
2008年12月1日,美国总统当选人奥巴马提名希拉里出任美国国务卿,并于2009年1月21日正式就职。就职期间,希拉里已经出访了112个国家,有超过400天是在飞机上度过,是美国史上出访次数最多的国务卿。
2012年,希拉里对中国进行了两次访问。
2012年5月,希拉里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美第四次战略与经济对话。
2012年9月4日-5日,应外交部长杨洁篪邀请,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华。此访是希拉里2012年内第二次访华。在南海、钓鱼岛等热点问题升温之际,希拉里此访备受关注。希拉里·克林顿访华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国务委员戴秉国将分别会见她。
2012年9月11日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遇袭,造成四名美国人死亡(包括驻利比亚大使),希拉里在事件中的角色备受质疑,一直受到共和党的批评。
2012年12月底,希拉里因之前在家中晕倒导致轻微脑震荡,并于30日因出现血栓而入院治疗。而早在2011年3月,希拉里就曾表示自己不会再担任下一届国务卿。总统奥巴马于2012年12月21日提名约翰·克里继任。
2013年1月29日下午美国国会参议院以压倒多数票批准参议员约翰·克里出任下任国务卿。
2013年2月1日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卸任。
[b]再次参选总统[/b]
[attachment=13094351]
2015年4月12日,希拉里正式宣布参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这将是她第二度逐鹿白宫宝座。
2015年6月13日,已经宣布竞选总统的美国前国务卿、
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在纽约罗斯福岛发表首场重要演讲。
[b]演艺经历[/b]
2015年12月,宣布客串喜剧中心频道2016年2月17日开播的《大城小妞第三季》。

[b][size=4]家庭生活[/size][/b]
希拉里开始是共和党的支持者。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在多次总统选举中为共和党出力,成绩喜忧参半。但她借此机会发展人脉,结识了很多名人政要,为实现自己日后的远大目标奠定了基础。
[attachment=13094352]
[color=#595959]希拉里与克林顿[/color]
1975年,希拉里与比尔·克林顿结婚,育有一女。由于丈夫和自己的政治需要,很快转而投靠美国民主党。结婚初时,希拉里拒绝改从丈夫姓氏,仍坚持自称“希拉里·罗德姆”。在当时普遍保守的阿肯色州,此举明显过于激进,被认为是缺乏传统家庭观念的表现,也对比尔·克林顿的政治前途产生了负面影响。权衡利弊之后,希拉里最终让步,从此真正成为了“希拉里·克林顿”。
1998年莱温斯基事件揭露后,希拉里与比尔·克林顿的婚姻状态一度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不少支持者敦促希拉里同克林顿离婚,但她最后选择妥协。她的决定保护了她自己和比尔·克林顿的政治前途,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她一向提倡的女权主义理想。
2012年12月15日,希拉里因胃部病毒感染脱水晕倒,撞到头部造成脑震荡。
2014年9月26日,希拉里的女儿切尔西在社交网络上公布自己的女儿夏洛特降生了。

[b][size=4]政治主张[/size][/b]
[b]重返亚洲[/b]
2009年7月,希拉里在泰国首都曼谷高调宣布“美国回来了”。从此至今,美国“重返亚洲”就成为最普遍的国际政治语言。
[attachment=13094353]
[color=#595959]希拉里[/color]
2011年10月,希拉里在太平洋正中央的夏威夷宣布,欧洲中心的时代结束了,美国在中东的力量要继续撤离。美国要建立的是一个“太平洋世纪”。一个好的亚太政策,既能使美国分享与亚洲国家经济合作所带来的长远好处,又能从政治上制约对其构成安全威胁的国家。
2010年7月,在第17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希拉里称南海的争议事关美国国家利益。南海局势从此升级。自那以后,希拉里多次在与东盟国家的交往中挑起南海议题,发起对中国的攻势。
2011年11月,希拉里在美国援助菲律宾的舰艇上公开宣称“美国将与菲律宾‘站在一起’,与菲律宾‘一起战斗’”,从而增加了菲律宾挑衅中国的气焰。在钓鱼岛问题上,希拉里也以微妙的态度,适时地为日本“打气”,甚至表态称钓鱼岛问题适用于《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第五条。除此之外,在伊朗问题、叙利亚问题和中非关系等问题上,希拉里也多次敲打中国,制造国际舆论,抹黑中国的形象。  要搭建好亚太的战略框架、控制好中国问题,希拉里必须挖掘出更多的“巧实力”。除了进一步巩固亚太地区的盟友关系,希拉里还不辞辛劳、穿针引线,竭力拉拢曾经的“离心力量”。
2011年11月,希拉里实现了对缅甸的访问,这是50年来美国国务卿首次到访缅甸,美缅关系就此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撬动了东南亚地区中美影响力的微妙变化。2012年7月,在希拉里最长的一次外交出访中,她曾绕着中国兜了一圈,实现了其任内第三次访问越南,同时她还访问了蒙古、老挝这两个此前从未去过的国家。
希拉里的这一系列“破冰之旅”被视为美国“重返亚洲”的重要战略步骤。
[b]中东风暴[/b]
2010年年末,西亚、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民众运动突然爆发 ,美国从中东收缩力量的大战略,在巨大的变局面前出现了犹豫和争议。口头上支持中东民众运动、鼓吹“民主、自由、人权”倒没有什么争议,眼看着穆巴拉克、阿里等一批长期的朋友下台时的纠结也可以忍受,毕竟沙特、巴林等盟国的局势还可以维持。
在利比亚问题上,希拉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等人对美国介入利比亚表示谨慎的时候,希拉里成了坚定的主战派。
[b]对华政策[/b]
2007年,希拉里在11月/12月一期的《外交》杂志双月刊(提前出版)上撰文,集中阐述外交政策主张。美国媒体认为,希拉里这篇名为《21世纪的安全与机遇》的文章基本上反映了当前美国民主党关于对外政策的主流观点。其主要观点为:同时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与敌人谈判并加强与盟友的关系;处理贫穷和疾病等威胁国际体系稳定的问题;重视实务而非意识形态等。
希拉里非常重视中美关系,在文中多次提到中国,并主张采取对华接触政策。主张美国必须通过经营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和缩小分歧的方式,说服中国加入国际机构和支持国际规则。
在中美关系当中十分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希拉里给人的感觉也是态度不明、摇摆不定。
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上,希拉里支持钓鱼岛在《美日安保条约》范围内,但对南海问题上不持特定立场,却又表态反对任何侵犯日本对钓鱼岛管辖权的单边行动,并承认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归日本,承认钓鱼岛属于日本行政管辖范围。
希拉里是一位富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从年轻时期支持共和党,到后来转而参与民主党,并游走于党内自由派和中间温和派之间;惟一般认为其依然具有自由派色彩。
2005年5月的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4%的受访者认为希拉里属自由派,30%认为她属温和派,仅9%认为她属保守派。
一般认为希拉里在国内事务上无疑是自由派,而在国防外交上是民主党内的鹰派。总的来说民众对她的看法并无太大变化,多数人仍然认为希拉里属于偏向中间的自由派,而共和党保守派也一直对她十分不满。

[b][size=4]社会活动[/size][/b]
[b]纪录片[/b]
[attachment=13094356]
2013年7月30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宣布,为美国前“第一夫人”、前国务卿希拉里拍摄纪录片。CNN称,将为希拉里拍摄一部纪录电影,以详实呈现她的职业生涯与人生。电影将由奥斯卡得奖导演兼制片人查尔斯·佛格森执导,2014年上映。电影院公开发行之后, CNN也会播出这部纪录片。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也宣布要以希拉里为主题,拍摄一部四小时长的影集,好莱坞影星黛安·莲恩将扮演希拉里,播出日期会在2016年总统选战前。
[b]出版新作[/b]
2003年,希拉里·克林顿出版自传《亲历历史》大卖,至今在全球已售出一百多万册精装本。
2014年4月,希拉里·克林顿出新作《艰难抉择》。书中主要以国家、地区和话题为主题,翔实分析了世界外交舞台上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因素,以及美国领导人在美“核心价值”和战略关切之间寻求平衡时的各种困难。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希拉里还在书中提及国务院和白宫幕僚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提供了巧克力复活节彩蛋趣闻以及如何应付时差等的“私房”小秘密。
[b]演讲遭扔鞋[/b]
2012年7月15日,希拉里访问埃及港口城市亚历山大时遭示威者围堵,有人向她的车队投掷番茄和鞋子,并高喊讥讽的口号。
2014年4月10日,美国前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拉斯维加斯的曼德拉海滩进行演讲时,惨遭被扔鞋的尴尬场面。希拉里当时正在为工业废料回收协会进行演讲,突然有鞋向她砸来,希拉里赶紧躲避,随后自我调侃,博得观众大笑,所幸顺利化解危机。

[b][size=4]所获荣誉[/size][/b]
1996年,希拉里凭借《集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中的政治故事获得格莱美“最佳朗诵专辑”奖。
2005年2月13日,德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控制”向希拉里颁发了2004年度的媒体大奖。“德国媒体奖”给出的评价是:“希拉里·克林顿是全世界女性参政议政的模范人物。”
2012年8月23日是《福布斯》发布全球权势女性榜,希拉里·克林顿入围 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年度最具权势女性排行榜,位居第二。
福布斯发布2012全球最有权势15对眷侣,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前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当选为2012年全球最有权势的一对夫妻。
2013年10月15日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受到埃尔顿·约翰艾滋病慈善基金会 (Elton John AidsFoundation )颁发“创始人奖”的表彰。

[b][size=4]争议事件[/size][/b]
[b]班加西领馆遭袭事件[/b]
2012年9月11日,美国驻利比亚大使J.克里斯多佛史蒂文森J. Christopher Stevens及另外3名使馆工作人员在利比亚班加西遭火箭弹袭击身亡。
2014年1月15日,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报告称,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领事馆遭袭事件,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报告显示,在未能防止袭击事件上,美国国务院与情报界都有责任。
希拉里被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捐款事件[/b]
2015年3月,美国克林顿基金会官员透露,在希拉里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该基金会收到了来自7家外国政府的数百万美元捐款,其中一项捐款违反了与奥巴马政府达成的道德规范协议。
[attachment=13094357]
克林顿基金会持续依赖外国政府捐款,将给共和党带来攻击的口实,质疑希拉里担任美国国务卿,甚至将来可能担任美国总统是否具有独立性。可能将对希拉里的竞选造成不利影响。
2015年3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为其基金会接受外国政府捐款辩护,他承认基金会确实接收过来自其他国家的资金,但这些钱都用于人道主义项目,并且都花在了刀刃上。
[b]邮件门[/b]
2015年3月4日,美国国务院官员透露,希拉里·克林顿在2009年至2013年担任国务卿的四年里没有政府电子邮件账户,只使用个人电子邮件账户来处理政府事务,这可能违反了要求政府官员之间的通信应作为机构档案加以保留的联邦政府的规定。希拉里这种大量使用私人账户的行为,令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的现任、前任官员以及政府监督机构大为吃惊,称这种行为“严重违规”。
除了使用私人电邮之外,希拉里任职期间还曾用黑莓手机和iPad给幕僚发送邮件。美国众院委员会宣布,寻求就电邮事件对希拉里展开当面讯问。
这一消息被美国媒体曝光后,她再次被推入舆论漩涡。共和党人迅速反应,公开质问希拉里。
希拉里此前为自己使用私人服务器提供的邮箱地址辩护时曾表示,自己那样做完全是为了方便,这样她就不用两个手机换着用。
希拉里的发言人拒绝详细解释为什么希拉里决定用个人账户开展国务院政务活动。
2015年7月24日希拉里的发言人梅里尔(Nick Merrill)说,希拉里在处理机密材料时遵循了“恰当惯例”,被政府标注为包含“机密”内容的邮件在发送之时都不涉密。
美国国务院正对数万封希拉里任职期间的电邮进行审查,已公布其中的3000封。国会共和党一直要求希拉里交出服务器,交由国务院或第三方机构保管审查,但迄今希拉里拒绝让步。
众议长博纳24日在声明中说,希拉里通过自己家的服务器处理美国外交事务,损害国家安全,如果希拉里“真的没什么要隐瞒的”,就应立即交出服务器。但是亲希拉里的国会民主党议员认为,国会共和党助手有意向媒体泄露不准确的信息,以此制造虚假头条新闻,这是要达到从政治上打击希拉里的目的。
监督美国情报机构的督察长马科劳(Charles McCullough)2015年7月23日致函国会议员,称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期间所使用的私人电邮账号,至少有4封电邮内含机密信息。
2015年7月26日希拉里回应称,“不清楚”马科劳信中指的是哪几封电邮。
2015年8月17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在前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提交的邮件中,已发现305封邮件可能涉密,占目前审核邮件总数的5.1%。国务院建议将这些邮件送往联邦其他机构接受进一步核查。
国务院称,5个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对希拉里邮件的20%进行了审查,发现305封邮件疑似涉密。官员向联邦法官表示,由于疑似涉密邮件仅占处理总数5.1%,比例不高,因此应该不会影响对外公布希拉里邮件的既定安排。
2015年9月8日,希拉里表示,自己使用私人邮箱账号处理公务是个“错误”,为此感到抱歉,她承担责任。这是“邮件门”曝光后希拉里首次就此事正面致歉。
2015年9月11日报道,希拉里·克林顿深陷“电邮门”风暴,民调直直下落,若还是无法稳住阵脚,党内“换将”的声音将越来越大,被点名的人选包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克里、前副总统戈尔以及联邦参议员华伦女士。
[b]私邮公用[/b]
“今年夏天我非常努力地工作,坚持有关我想如何将自己重新介绍给美国人民的策略,”她在采访中表示。
希拉里称,这种不同寻常的安排没有违反当时在执行的规定,但批评者们称,“私邮公用”导致向议员和公众提供联邦记录长时间延迟。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正在调查希拉里的邮箱服务器,以确定是否有信息遭到不当处理。尚未有证据显示希拉里“私邮公用”损害了美国国家安全。
“我那么做是被准许的。国务院准许我那么做。国务院已证实了这点,”希拉里在采访中表示。

[b][size=4]人物评价[/size][/b]
强势,但并不总是机敏。(《纽约时报》2014年12月6日发表文章评价)
当我角逐总统,她是我的有力支持者,后来又成为一名出色的国务卿。希拉里会是一位好总统。(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015年4月11日评价)
一位坚韧不拔的外交官和一个自诩为团队合作者,但有时会遭受挫折的人,一个在政治外交上为美国得分,但也得罪了不少外国政要的人。不过对于她对工作的投入,有着再清楚不过的数字作证明:任职国务卿期间,她用401天走访了112个国家,行程近100万英里。(知名时政记者马克·兰德勒这样评价希拉里)

[ 此帖被手残毒保护协会在2015-12-17 19:1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 夙十

    派派币 +15 2015-12-18

    感谢分享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12-18 0
已审核。

三位都是现代官场上比较有名的女性啊,特别是第一位,感觉小时候就听过她的名字。在这个男权社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应该也付出了很多别的代价。
戍觅。

ZxID:15502185


等级: 派派贵宾
躺平躺平~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12-17 0
精英女性:默克尔

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Angela Dorothea Merkel),德国女政治家,现任德国总理、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
1973年至1978年在原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1986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11月踏入政坛,加入原民主德国“民主觉醒”组织,1991年至1998年任基民盟副主席,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2005年11月成功当选联盟党和社民党大联合政府总理,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并在2009年和2013年的大选中成功连任。
默克尔工作认真勤奋,沉稳务实,成绩骄人,在德国政坛素有“铁娘子”之称。
2015年3月11日,安格拉·默克尔在各国领导人工资中,排名第三位。同年4月,安格拉·默克尔在美国《时代》周刊“最具影响力人物” 排行第25,获得0.9%的选票。2015年11月4日,默克尔名列《福布斯》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第二位。2015年12月,默克尔当选《时代》年度人物。

中文名 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
外文名 Angela Dorothea Merkel  
国    籍德国
民    族德意志人
出生地汉堡市
出生日期 1954年7月17日
职    业 德国总理
毕业院校莱比锡大学物理学系
信    仰基督教路德宗
主要成就 德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总理  《时代》年度人物  
血    型 A型
所属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

政治生涯
政坛蜕变

默克尔与前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了。这一重要事件改变了默克尔的人生,她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参加了东德的“民主崛起”组织,而后又进入了东德时期的最后一届政府,成为德·梅齐埃总理的副发言人。

1990年,默克尔所在的“民主崛起”与基民盟在东德地区的组织合并,默克尔随之成为基民盟党员。1990年底,在两德统一后的第一次大选中,默克尔成功地获得了斯特拉尔松·吕根·格里门选区的直选席位,成为联邦议员。不久,又被赫尔穆特·科尔纳入内阁,在德国政坛中崭露头角。
初入仕途的默克尔给人的印象是矜持和不苟言笑,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拘谨和腼腆。然而在科尔的关照下,默克尔很快地成长起来,在基民盟内平步青云。因此,有人把她称为“科尔的小女孩”。
1991年至1998年任基民盟副主席,1991年至1994年任联邦妇女和青年部部长,1994年至1998年任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反应堆安全部部长。

签名

1995年默克尔接受采访
1998年,联盟党在大选中失利后,朔伊布勒接替科尔成为了基民盟主席,默克尔被任命为该党的总书记。1999年底,基民盟在科尔时期收受政党捐款的“黑金案”被揭露,全德震惊。不久之后,基民盟党主席朔伊布勒因为脱不开干系而宣布不再竞选党主席一职。于是在2000年4月的埃森党代会上,默克尔当选为基民盟主席,终于登上了基民盟的权力顶峰。
默克尔接过基民盟大印之初,许多人对她并不看好。认为她不过是一个靠他人提携而走上权力巅峰的“政治花瓶”,或者是一个临时收拾“烂摊子”的过渡人物。特别是党内那些野心勃勃的新生代政治家,私下里都在打着取而代之的如意算盘。然而,默克尔却变得越来越老练,牢牢抓住了党主席的权柄。

2009年7月份在意大利拉奎拉参加G8峰会
在基民盟收受非法献金的问题上,默克尔能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她既能带头与科尔划清界线,又能在日后成功地化解与恩师的矛盾。在不长的政治生涯中,她懂得了如何屈伸,如何在危难中咬紧牙关,排除异己。基民盟原是西德地区的保守党,该党历来都是“男人的天下”。但如今,基民盟被掌控在一个来自东德的女人手里,着实出呼意料。
安格拉·默克尔以她简约、坚定和实干的作风逐渐赢得了党内的多数支持。她提出的口号:“我愿为德国效力”显得真诚而响亮,博得了许多人的好感。尽管在激烈的选战期间,默克尔和联盟党犯了一些失误,使该党在大选的最后关头失去了不少选票,遇到了巨大的压力,但默克尔毕竟站稳了脚跟,最终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社民党。
政党领袖

2009年9月在德国柏林参加记者招待会
1998年,科尔领导的右翼政府在选举中失利,社民党相隔十六年再次执政。金融丑闻危及基民盟很多领导的形象,首当其冲的是科尔本人,然后是主席沃尔夫冈·朔伊布勒。2000年,曾任基民盟秘书长的默克尔宣布参选基民盟领导人,并公开声明与科尔等人划清界限,默克尔最终接替朔伊布勒成为基民盟第一位女性领导人。
除了基民盟领导人的职务外,2002年起默克尔还是联邦议会中基民盟中保守派的代表。[17]
2002年,默克尔不顾全国反对,公开赞成伊拉克战争,声称这是“不可避免”的,这导致她领导的基民党在联邦选举中惨败。施罗德其后把选举胜利归功于他强烈反对美国霸权和军事冒险的强硬态度。
2005年5月30日,她正式代表基民盟/基社盟,在9月18日举行的联邦选举中与总理施罗德角逐下任总理。10月10日,大选中几乎打成平手的基民盟与社民党在近两个月的联合组阁谈判中取得共识,确认由默克尔出任联邦总理,内阁人事由社民党主导,组成四十年首个"左右大联盟"。[19]
2005年11月22日,她正式成为德国第一位女性联邦总理,也是一千年前神圣罗马帝国的狄奥凡诺(Theophanu)女皇(956-991年)之后,第一位领导日耳曼的女性。她也是两德统一后首位出身前东德地区的联邦总理。
大选连任
2013年9月22日,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上午8时正式拉开帷幕,德国政府向6200万选民发出了选举通知,73%的选民参加了投票,基民盟联合姊妹党基社盟此次得票结果远远超过其它政党,41.5%的得票率为20多年来的最高得票率,默克尔成功连任总理。在顺利赢得大选3个月后,德国社会民主党12月15日同意与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党及其巴伐利亚姐妹党基督教社会党组成“大联合政府”。德国联邦议院12月17日选举默克尔为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开启第三任期,并将在稍晚时候宣誓就职。
棱镜风波

德国总理默克尔使用的黑莓手机
根据斯诺登提供的一份机密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得到美国另一个政府部门的官员所提供的电话号码后对35个外国领导人的电话内容进行了监听。其中,美国情报机构可能已经监听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电话长达十余年。2013年10月23日默克尔连夜打电话质问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国家安全局是否在监听她的手机。白宫发言人说,奥巴马向默克尔保证“现在不会监听”、“将来也不会监听”默克尔的手机通信,这被解读为对过去监听的证实。
为此在2013年10月举行的欧盟峰会上,以法国为首的成员国表示将推动保护数据和信息安全的法案,以反对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连任总理
德国总理默克尔17日再次连任新一届联邦政府总理。
德国联邦议院当天举行总理选举投票表决。联邦议院议长拉默特在不记名投票表决结束后宣布,基民盟主席默克尔在总共621张有效选票中得到462票,超过法定多数,获得连任。150名议员投反对票,9人弃权。默克尔随后表示接受选举结果。
德国总统高克17日中午将在柏林总统府向默克尔颁发委任书。默克尔随后将返回联邦议院宣誓就职。

执政表现
政策观念
粮食问题
默克尔认为包括印度及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当地人民不断改善及提高原有的饮食水平,是导致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价飙涨的主要原因,并否认大量农作物被用于制造生质燃料为价格上升的原因。默克尔说:“如果他们(印度人)突然比从前多吃一顿饭,又如果一亿中国人突然开始喝牛奶,当然,我们的奶量必然有所缺减,其他方面(粮食)亦然。”
经济政策
默克尔在2000年底就试图规划“新社会市场经济”,这个计划就是要提供一个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概念。在1999年格哈特·施罗德内阁中就已经出现这样的概念。而到2001年8月27日在当时CDU委员会里面,默克尔主席拟定了这个讨论方案,并在该年12月的联邦议会日时,基民盟在德勒斯登宣示这份计划,并且成为基民盟施政计划的一环。
家庭政策

默克尔与已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作为女性与年轻人的联邦总理,出身自东德的默克尔相当在意女性就业率、生育率等问题。在东德与西德之间,存在着不同阻碍生育的法律状况,这也是后来她进行法律统一改革的原因。她政策要点之一就是在性别平权法(Gleichberechtigungsgesetz (1993/94))内强化女性就业条件。同时关于儿童与青年协助法(Kinder—und Jugendhilfegeset)的修订,也让3岁以上的儿童可以享有幼儿园的法律保障,这是她最大的成果。
环境政策
1995年4月,默克尔在柏林任联合国气候委员会的第一届环境部长。在这段期间内,她致力于减少国际温室效应。1997年在京都议定书签署之后,默克尔就开始投入减碳工作。默克尔是一个关注核心能源运用的支持者,在她的领导下,致力于减少核废料。1998年5月,在德法边界出现违法处理核废料事件,默克尔也因出现监督不当,受到反对党批评而辞职。然而她证明了自己的对核能经济的能力与责任感。1997年的官方宣告里面,也看的到每年要持续针对特殊能源增税,比如石油、天然气与电力(生态税)。
对华态度
默克尔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在西藏问题上,就人权问题上保持强硬的立场。默克尔积极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并在基督教联盟党提出的“新亚洲战略”中声称,中国给大西洋两岸的民主体制带来挑战,。
2007年9月23日,默克尔在总理官邸会见西藏精神领袖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表示支持西藏文化自治,是现任总理正式会见达赖之首次,为其赢得了许多德国国内的选民,但却使中德关系走入了低谷,这次会面引发中共的强烈反映,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亦对此做出批评。默克尔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回应说“我是德国总理,我有权决定在哪里和谁见面。不会因为对华贸易关系而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让步。”。默克尔于2008年3月藏区流血冲突发生之际即表示未来还会再接待到访的达赖喇嘛,她其后更表明不会出席北京奥运,成为第一个宣布不出席的大国领导人。这种行为被德国副总理兼外长施泰因迈尔批评为“橱窗外交”。
访问中国
安格拉·默克尔访问中国的经历
第一次访华

2006年5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德国总理默克尔。默克尔这次访问表明她在国际政治领域继续延续对华友好政策并坚持其前任科尔和施罗德的大国均衡外交政策。默克尔在北京会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表示,德国新政府将保持对华政策的连续性,推动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德中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可以在很多领域开展合作。中德双方22日签署了19份双边合作文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来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签字仪式。
第二次访华

2007年8月,默克尔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2007至2010年德国在华系列文化活动“德中同行”开幕式。2007年恰逢中德建交三十五周年。德国方面在中国举行为期三年的“德中同行"系列活动,这是德国在国外举办的范围最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展示活动。默克尔为此专门到南京,出席这个活动的开幕式。2007年8月29日,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结束了在南京的访问,虽然只是短暂的一天,她的低调、朴素、谦和、平易近人,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给接待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三次访华 

2008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中德双方无根本利益冲突。默克尔表示,德中关系发展得很好,双方都发出了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的强有力信号。在世界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两国尤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必须开展国际合作,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国在应对世界面临的挑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角色,德方希望德中合作能在所有领域进一步推进,愿同中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和国际事务方面政府磋商。此次访华也被视为默克尔修复奥运会后中德关系之旅。
第四次访华

2010年7月15日至18日默克尔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默克尔得到了中方的高规格接待,不仅受到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及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会见,还在两天内同温家宝分别在北京和西安进行了会见。中德双方还发布了外交礼仪中级别甚高的公报——《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公报》,中德双方还决定,“建立能源和环境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支持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作建设中德生态园区,从气候保护和能效角度加强建筑行业合作。在当前欧盟内部财政危机此起彼伏、经济不景气的境况下,默克尔务实地将注意力投向新兴市场,中德关系再次回到以经贸为主线的语境之中。
第五次访华

2012年2月2日,默克尔总理第五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在抵达中国后即展开首场正式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在这一涉及中德关系、欧债危机等议题的演讲中,默克尔表示希望此访能进一步促进德中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默克尔说,德中关系有三大标志:文化领域的合作、政府间磋商和经济关系。两国建交四十周年,“中国文化年”活动也在德国启动,这为德国民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机遇,有助于双方间的对话。她表示,尽管两国间对话、讨论会产生各种不同意见,但正是对话使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是使两国关系开花结果的基础。
第六次访华

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于2012年8月30日至31日对中国进行第六次正式访问。在欧洲债务危机症结难解之际,中德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成为外界关注焦点。默克尔此次访华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来是要加强中德关系,二来是要在欧债危机上与中国充分交换意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中欧贸易负增长的局面,中德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都在增加,两国加强经贸合作意义重大。

个人生活
家庭环境
安格拉·默克尔的父亲叫霍斯特·卡斯纳,是一位新教牧师,母亲则从事教育工作,教授拉丁文和英语。默克尔一岁时,他们一家移居迁往勃兰登堡的坦布林,默克尔的少年时光是在那里渡过的。威严的父亲自默克尔很小的时候起就向她灌输了一种观念:必须永远比同龄人更出色。后来,这个信条便成了默克尔毕生的座右铭。

小时候的默克尔
前东德的生活背景对默克尔产生了巨大影响,她作为牧师的女儿,并在每间屋子都可能存在东德警察告密者的社会里度过生命的前36年,养成了很好的掩饰或控制情绪的能力。除了德语外,默克尔会说俄语与英语,当人家评论她身为东德人的背景时,她说:“真的有话可说的人,是连化妆(掩饰)都不需要的。”
学校生活
1973年至1978年在原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1978年至1990年在原民主德国科学院物理化学中心研究所工作,1986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年轻时的默克尔
在学校里,默克尔并不很显眼,在高中同学们的印象里,默克尔从未有过男友,属于“没被吻过的一族”。她的同学回忆说,默克尔当年生活十分简朴,衣着的色彩总是很浅淡,以致曾有同学讥笑她是“灰老鼠”。
感情经历

默克尔与丈夫在意大利徒步旅行
默克尔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1982 年正式与其前夫乌尔里希·默克尔(Ulrich Merkel)离婚。她现任(即第二任)丈夫是毕业并任教于德国洪堡大学博士教授、量子化学家Joachim Sauer,两人是1981年认识的,当时Sauer是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两人各自离婚(绍尔的前妻是一名化学家,两人育有两个儿子,夫妻感情不和、早就分居,于1985年离婚)。1986年默克尔在博士毕业后,两人住到了一起。直到1998年,默克尔升任基民盟主席后,两人才正式结婚。两德统一之后,默克尔从政,绍尔继续科研事业。自1993年开始,绍尔在母校德国洪堡大学担任全职教授。

个人轶事
准备早饭
默克尔起床后的头等大事,是给丈夫阿希姆·绍尔准备早餐,好让他在出门前有美味可口的食物填饱肚子。
“准备早餐这件事”,是她2011年7月在从尼日利亚飞往柏林的飞机上讲的。在与尼日利亚总统古德勒克·乔纳森的一次午餐中,默克尔问他会不会自己在家做饭。乔纳森身为堂堂大总统,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男人,怎么会干做饭这种事?但默克尔却说,她很喜欢烹饪,甚至会为她的丈夫准备早餐。乔纳森听后起身举杯,说:“尼日利亚女性应当以德国总理为榜样,每天清晨为自己的丈夫准备早饭。”
大笑与嘲笑

默克尔接受电视采访
默克尔的笑肌并不发达,很少在公众面前大笑,但并不意味着她私下里没有开怀大笑的时候,甚至有些时候,她会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会流出来。
一次,默克尔结束对立陶宛的访问,乘专机回国。在飞机上,她抑制不住地哈哈大笑。由于笑得太厉害,她几乎说不出话来。默克尔两眼泪光闪烁,整个人都在颤抖。她想接着往下说,但她的话很快就被笑声掩盖。
默克尔之所以笑得这么厉害,是因为她跟随从的记者们讲起了自己在立陶宛访问时听到的一个故事:白俄罗斯正在靠近立陶宛边境的地方修建一座核电站,立陶宛民众非常担心核污染问题。有一天,立陶宛总理库比柳斯和家人一起打扮成游客模样,骑着自行车,准备到核电站一探究竟,结果被白俄罗斯警察连车带人一起扣押。
故事还没讲完,默克尔已经笑得快岔气了。她充满活力,性格开朗,大多数时候总是非常开心。她时常能在小事中发现乐趣,尤其是身边容易出错的小事。
稳定情绪
默克尔平时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她从不会大发雷霆,她表达气愤的方式就是冷淡。
一次会议中,默克尔对一些数字和事实不甚了解,于是向一位官员请教,但官员不着边际的回答让默克尔很不满意。“真是一番了不起的评论。”默克尔对那名官员说,脸上挂着嘲笑的表情,语气中尽是讽刺。官员的脸先红后白,剩下的时间他一直一脸死灰地呆坐在那里。会议结束后,默克尔走向官员,对他说:“你回答得没错,只是对我毫无帮助。”说话时,她的表情温和而友善,言语间充满着安慰。这时,那位官员才仿佛又活了过来。
作为一名政治领袖,默克尔可不想让事情闹得太僵。她知道什么时候要给别人台阶下,不能过于残酷。
词不达意

默克尔在妇女联盟大会上发表讲话
有时,默克尔会摆出一副非常难看的脸孔。奇怪的是,这种表情往往是在她被提问时出现。比如,当她被问到和美国或安哥拉总统的会面进行得如何,或是联合政府接下来的打算是什么时,她的脸色看上去就会十分恐怖。她眯起双眼,双唇紧闭,由于太过用力而让嘴唇显得没有一点血色。
然而等到回答问题时,她的态度却又变得非常友好,即便是遇到富有攻击性的问题也不例外。她的面部表情总是很让人费解,就像她的大脑和脸部动作无法很好协调一样。她看起来似乎很可怕,但实际上却一点儿也不可怕,非常友好。她自己也知道这点,被问及此事时,默克尔回答说:“这就是我原本的样子。”
默克尔在讲话方面也有着同样的麻烦,她的言语总是无法正确传达出她想表达的心情。作为一名基督徒,默克尔说她得知恐怖主义头目本·拉丹的死讯时感到很高兴。虽然“高兴”这一轻描淡写的词根本不能表达她如释重负的欣喜,但她也找不到其他词来表达。一到抒发感情的时刻,默克尔就会遭遇这样的尴尬。

外界评价
社会总评
安格拉·默克尔,素有“铁娘子”之称。在德国媒体眼中,她“工作认真勤奋,沉稳务实”。默克尔给人们的印象好像就是一个常常忘记了讲话提纲的人,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
名人点评
《默克尔传记》作者戈尔德・朗古特曾如此形容默克尔类似的“不寻常行为”——“她很低调,总有自己的坚持,一般人很难读懂她,认为她是个谜。”
与默克尔是多年老朋友的朋友温德林评价其说道:“有点铁娘子的风格,又时常显现着一份平淡!”
柏林自由大学政党分析家卡斯滕・克什米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被称为黑寡妇,各党派都惧怕她。”
约瑟夫・詹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尽管不少人也在抗议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德国人还是愿意把福利事业交给默克尔管理,相信她有能力推动更大的改革。”
德国当代历史学家沃尔夫鲁姆认为:“默克尔从不张扬,是一个优秀的中间派,这样就能拉拢住每一个人,这正是她成功的关键。”
德国《图片报》的副主编、《迟疑大师安格拉・默克尔》的作者尼科劳斯・布隆姆如此表示——“她把犹豫、迟疑的性格弱点转化成了一种政治技巧,反而让德国在国际事务中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