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6 回复:2

[『诗』] 初雪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jianghuyueming

ZxID:13086132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0
青草无边浸雾霾,细雨敲窗黄叶衰。昨夜犹梦樱如雪,今朝飞花扑面来。无语沾衣寂寂落,寒鸦栖树畏初寒。
历历寒暑等闲看,红尘人世一茶间。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3
  • 糵小蒨°

    派派币 +13 2015-11-28

    原创内容~请继续支持派派原创诗词歌赋O(∩_∩)O~

佐京墨。

ZxID:1665467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白芷雪。
周年12.6,结婚周年9.9,结拜6.20原名:聂小倩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11-28 0
欢迎来到派派诗词
看到故宫的雪景真心好看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4-29 0
从“小我”飞跃到“大我”(三)

一、两首诗歌的比较

(一)现将ilanhuyueming的《初雪》,全抄如下:

青草无边浸雾霾,
细雨敲窗黄叶衰。
昨夜犹梦樱如雪,
今朝飞花扑面来。
无语沾衣寂寂落,
寒鸦栖树畏初寒。
历历寒暑等闲看,
红尘人世一茶间。

(三)现将笔者的《红彤彤和光闪闪——雪花歌之三》,全抄如下:


我是——天上的雪花,
飘飞到——大地上,
亲吻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我也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装进——我的心间。
我有能力——和——才情,
不允许苍天——大旱,
一定要——年年——风调雨顺,
明年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一定要丰收——
小麦——
大豆——
玉米——
葵花——
荞麦——
剑兰。
让咱农民——再丰收,
天上的太阳——高兴得——更加——红彤彤,
天上的月亮——快乐得——更加——亮灿灿。



我是——天上的雪花,
飘飞到——大地上,
拥抱着——云贵高云——青藏高远,
我也把——云贵高云——青藏高远,
装进——我的心间。
我有本领——和——聪敏,
不允许苍天——大涝,
一定要——岁岁——五谷丰登,
明年的——云贵高云——青藏高远,
一定要丰收——
水稻——
青稞——
豌豆——
紫米——
三七——
烤烟。
让咱农民——再丰收,
地上的金山——兴奋的——更加——黄橙橙,
地上的银海——喜悦得——更加——光闪闪。

二、三首诗歌的简析

(一)简析ilanhuyueming的《初雪》

全诗共分8句

(1)第一、二句,写“青草无边浸雾霾,细雨敲窗黄叶衰”。 这两句。描写的深秋的季节,树木花草的绿叶,已经变黄了,与雪花的到来,关系不大。

(2)第三、四句,写“昨夜犹梦樱如雪,今朝飞花扑面来”。昨夜在梦中,梦见了如樱花一样的雪花;今天早晨起来打开门栓,雪花扑面而来。
(3)第五、六句,写“无语沾衣寂寂落,寒鸦栖树畏初寒”。雪化无语的、寂寞的落到了我的身上,而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感到了寒冷。这两句与雪的关系也不大。

(4)第七、八句,写“历历寒暑等闲看,红尘人世一茶间”。一年一年的就这样过去了,人生一世,就如喝一杯茶,真乃人生短暂。

(5)如果作者通过雪花的描写,表现了人生苦短的的思想,其抒情的“小我”,不是因为看破红尘,其思想太消极了吗?

(二)根据ilanhuyueming《初雪》,笔者应该创作一篇新的诗歌,这叫命题作文吧!

东边的大海和南边的要塞

        雪花唱着——给予歌,
向着大地——飘飘洒洒——飞下来。

雪花唱着——奉献歌,
向着大地——欢欢乐乐——飞下来。

雪花啊!
你的红心——像太阳——放射着——耀眼的光彩。
你从西边的边疆——
飞到——
东边的大海,
把——赤县大地——所有城市街道的——乞丐,
送到他——
应该去的——
地方,
让人们感到——
人间有——
真情大爱。
谁在为——
雪花——
喝彩?
难道是——
集市上的——
大白菜?

雪花啊!
你的红心——像太阳——放射着——明亮的光彩。
你从北边的岛屿——
飞到——
南边的要塞,
把中域大地——所有乡村路边的——痴呆,
送到他——
应该去的——
地方,
让人们感到——
人间有——
真情大爱。
谁在为——
雪花——
喝彩?
难道是——
大棚里的——
小油菜?

(三)简析笔者根据ilanhuyueming《初雪》,创作的新
诗《东边的大海和南边的要塞》

全诗共分4小节

(1)第一小节,写“雪花唱着——给予歌,向着大地——飘飘洒洒——飞下来”。这两句,以拟人的艺术技巧,写出雪花具有“给以”的、一颗善良的心。

(2)第二小节,写“雪花唱着——奉献歌,向着大地——欢欢乐乐——飞下来”。 这两句,以拟人的艺术技巧,写出雪花具有“奉献”的、一颗善良的心。

(3)第三小节,写“雪花啊!你的红心——像太阳——放射着——耀眼的光彩。你从西边的边疆——飞到——东边的大海,把赤县大地——所有城市街道的——乞丐,送到他——应该去的——地方,让人们感到——人间有——真情大爱。谁在为——雪花——喝彩?难道是——集市上的——大白菜”?笔者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技巧,把雪花的“红心,比喻成“像太阳——放射着——耀眼的光彩”。你走遍中国的赤县大地,把所有的大街小巷、乡村路边、讨饭的“乞丐”,“送到——他应该——去的——地方”,“让人们——感到——人间有——真情大爱”。雪花走遍“赤县大地”,运用了积极夸张的艺术技巧,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大白菜为雪花喝彩;大白菜,运用了借代的艺术技巧,借代人民。

(4)第四小节,写“雪花啊!你的红心——像太阳——放射着——明亮的光彩。你从北边的岛屿——飞到——南边的要塞,把中域大地——所有乡村路边的——痴呆,送到他——应该去的——地方,让人们感到——人间有——真情大爱。谁在为——雪花——喝彩?难道是——大棚里的——小油菜”?笔者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技巧,把雪花的“红心,比喻成“像太阳——放射着——明亮的光彩”。你走遍中国的中域大地,把所有的大街小巷、乡村路边、迷路的“痴呆”,“送到——他应该——去的——地方”,“让人们——感到——人间有——真情大爱”。雪花走遍“中域大地”,运用了积极夸张的艺术技巧,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小油菜为雪花喝彩;小油菜,运用了借代的艺术技巧,借代人民。

(5)这样一改,不仅改变了原来诗歌的比较消极的思想意义,原来的“小我”也飞跃到了“大我”,这个“大我”,就是全国有5000的乞丐老人和每天有1370的迷路老人。

(四)诗歌的艺术美高于生活美

(1)据统计,全国有5000乞丐老人,有的说,有8249乞丐老人,有的说,有10000万乞丐老人。

(2)一个乞丐老人的故事

<1>我有一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找回民餐馆。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回民餐馆,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地道。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里饕餮一番。

<2>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人,坐在那个小饭馆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端被啤酒,坐在我们两个人的旁边闲聊。这是一个很慵懒的午后。在我们要第二份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进来。
<3>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请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都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过去。老人不要钱,声音很含混地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行。

<4>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80多岁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杆挺得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算是找对地方了,可事实上,不是完全那么回事。

<5>小饭馆做的是回头生意,客人吃省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一份现要现包的烧卖。

<6>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屉。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这是一个习惯。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声:“来几笼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地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7>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送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的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老人喃喃的谢道,从随身的包裹里,掏出一个搪瓷缸,想要点水喝。这个搪瓷缸,让我们吃了一惊,斑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献给最可爱的人。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的少将。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里来的?

<8>老人喃喃地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们爷仨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9>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的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老爷子,你参过军?”,“是啊,是啊,当了七年的兵。”,“您老是哪里人?”,“安徽金寨的”,“那年入伍的?”,“46年,就是小日本鬼子投降的第二年。”,“你参加的是哪支部队啊?”,“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华野的六纵。”,“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员是谁吗?”,“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样的。”

<10>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一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让这支部队一战成名。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们的话题。“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是啊,是啊,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啊,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原的啊!”,“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原呢?”,“没有文化,当不了干部。”

<11>看见我们狐疑的眼色,老人着急起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原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叠很仔细的白纸,打开来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原残废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务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政府协助云云。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

<12>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小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才结结巴巴地对老人说:“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儿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老人速说:“东北好人多,当年在丹东,我就知道东北好人多。”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不要钱呢?”老人全然盯着我说:“我当过七年兵,我还是共产党员哩,我怎么能……”

<13>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我希望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还有这么一些人。

(1)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天有1370名老人走失,全年共有45万老人走失。

<1>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有一位老人走失,民警接到居民的电话后,赶到现场,经过耐心询问,仍然无法获得老人的有关信息。随后,与芝罘区公安局指挥中心取得联系,经查询,当日有一位老人走失报警,便与报警人取得联系。当晚九点,经家人辨认,走失的老人潘某,正是报警人所要寻找的老人。老人说,她自己坐车外出,下车后便找不到家了,便四处走动,最终迷路了。老人的家属,对民警表示感谢。

<2>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离家20多公里的外的高新区迷路,当晚,高新区银海边防派出所,接到群众的报警后,赶到现场,在路边发现一位老人。老人精神恍惚,不断自言自语,疑似找不到回家的路。民警发现在老人的脖子上,写着与子女联系的卡片。由于路途较远,民警先把老人接到派出所,为其提供了热水和水果。最后,老人的儿子,来到银海边防派出所,将其老人领走,并对民警表示感谢。

<3>春节以来,老人走失事件多发,仅仅在春节期间,就有十余位老人走失,在芝罘区公安民警的帮助下,成功地帮助老人找到了家人。大年初七晚上七点,卧龙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有一位老人迷路。民警赶到现场,发现老人意识有些模糊,在和老人交流后,也无法获取老人家属的有关信息,民警只好与指挥中心取得联系,经查询,当日有一位老人走失报警。民警与报警人取得联系,约定到派出所确认,晚上九点,经家人确认,走失的83岁的大妈,就是自己的亲人。民警通过烟台晚报,告诉市民,家中的老人,如果存在记忆障碍,最好在老人衣服的显眼处,作上标记,留上家属姓名或联系方式,以确保好心的路人或者民警,能够及时找到老人的家。

<4>山东省龙口市冯家村94岁的老人,下午3点外出散步,5点还未回来,家人十分着急,在村内寻找老人的踪迹。“老人丢失了”,这件事就在村内传开,300多村民,纷纷加入了寻找老人的队伍。
大伙先在村内的空房、废弃场院、田间地头作为重点,进行寻找。下午六点,大伙把搜寻的范围,扩大到周边的圈朱家村、大磨曲家村、黑水村、庙曲家村,一个个小村去找,仍然未发现老人的踪影。
“会不会走到山上去呢?”有人提出疑问。冯家村周边是山,连续多场大雪,山上积雪很厚。老人上山十分危险,大伙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拿着手电筒,分兵多路上山寻人。晚上11点,一位好心的人,打来了电话,说“丢失的老人找到了”,人们才纷纷下山。
据好心人介绍,他从中村站点下车,老人还在公交车上。根据线索,老人的家人和部分村民,拼了十辆车,从中村点,沿着公交车线路,寻找到海岸华府线终点站,随后又在西城区分散寻找。10日凌晨,外出寻找的老人的车队,兵分两路,一路返回村内,寻找新的线索,一路在西城区域继续寻找。
第二天上午8点,“找到了,找到了”,才驱散了老人的家人和村民们的疲惫。原来,当天下午,老人可能走了累了,看到旁边有个车库,就走进去,车库主人关门的时候,也没发现车库内有人,误将老人关在车库里。幸好车库内有棉被等御寒衣物,老人并未冻坏。寻找老人虽然曲折,惊动了那么多好心人,但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五)简析笔者的《红彤彤和光闪闪——雪花歌之三》,雪》

全诗共分两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可分三个小节

(1)第一个小节,写“我是——天上的雪花,飘飞到——大地上,亲吻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我也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装进——我的心间”。开笔,笔者就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技巧,写雪花“我”,飘到大地上,“亲吻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我雪花也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装进——“我”的心间”,这儿,运用了消极的夸张艺术技巧,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2)第二个小节,写“我有能力——和——才情,不允许苍天——大旱,一定要——年年——风调雨顺,明年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一定要丰收——小麦——大豆——玉米——葵花——荞麦——剑兰”。雪花“我”“不允许苍天——大旱”,让“明年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一定要丰收——小麦——大豆——玉米——葵花——荞麦——剑兰”。这里的“我”,不是一个“小我”,而是一个“大我”,这个“大我”,就是人民群众,包括我们的科学家。“小我”和“大我”已经重叠在一起了。这一小节,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3)第三个小节,写“让咱农民——再丰收,天上的太阳——高兴得——更加——红彤彤,天上的月亮——快乐得——更加——亮灿灿”。这一小节,笔者仍然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技巧,咱们农民,再一次丰收了,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也为咱们的农民高兴和快乐。这一小节,仍然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第二个段落可分三个小节

(1)第一个小节,写“我是——天上的雪花,飘飞到——大地上,拥抱着——云贵高云——青藏高远,我也把——云贵高云——青藏高远,装进——我的心间”。 开笔,笔者仍然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技巧,写雪花“我”,飘到大地上,“拥抱着——云贵高云——青藏高远”。“我”雪花也把“云贵高云——青藏高远,装进——我的心间。”,这儿,运用了消极的夸张艺术技巧,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2)第二个小节,写“我有本领——和——聪敏,不允许苍天——大涝,一定要——岁岁——五谷丰登,明年的——云贵高云——青藏高远,一定要丰收——水稻——青稞——豌豆——紫米——三七——烤烟”。 雪花“我”“不允许苍天——大捞”,让“明年的——云贵高云——青藏高远”,“一定要丰收——水稻——青稞——豌豆——紫米——三七——烤烟”。这里的“我”,不是一个“小我”,而是一个“大我”,这个“大我”,就是人民群众,包括我们的科学家。“小我”和“大我”已经重叠在一起了。这一小节,仍然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3)第三个小节,写“让咱农民——再丰收,地上的金山——兴奋的——更加——黄橙橙,地上的银海——喜悦得——更加——光闪闪”。 这一小节,笔者仍然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技巧,咱们农民,再一次丰收了,地上的金山和银海,也为咱们的农民兴奋和喜悦。这一小节,仍然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4)从整首诗来看,“我”把“东北平原”等,装进我的心间。“我”让“东北平原”等,丰收“小麦——大豆——玉米——葵花——荞麦——剑兰”;“我”把“青藏高远”等,装进我的心间。“我”让“青藏高远”等,丰收“水稻——青稞——豌豆——紫米——三七——烤烟”。这诗歌中的“小我”,已经不是个人,而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小我”和“大我”,重叠在一起了;“小我”和“大我”,在诗歌中所要反映的“大我”,即每一年,各地的农民都要保证丰收,也重叠在一起了。笔者已经从“小我”飞跃到了“大我”,同时,运用了积极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三、创作联想及其它

(一)生活美加工成诗歌艺术美以及其他

(1)在13亿中国人民中,有九亿是中国农民。

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1>第一,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不说公务员的工资,比改革开放以前,提高了多少倍,月收入能买2台或3台电视机;农民的收入,也是几十倍的增长。

<2>第二,农民吃的和穿的好了。过去过年才能吃顿饺子,现在随时吃饺子,吃猪肉。城里人的生活更好了,不仅是吃穿大大改善,人们穿的越来越时尚。

<3>第三,农民的住房宽敞了。无论城市,也无论农村,住的条件越来越好。农村几乎家家都是砖瓦房;城里人住的楼房,也比过去翻了好几倍。

<4>第四,农民的眼界宽了。过去农村好多人,一辈子没坐过火车,甚至没见过火车。现在农村小青年,几乎年年往城里跑,有的住在城里务工。过去见了汽车,农民都过去围观,现在好多人家,也买了汽车。

<5>第五,农村的环境好了。广播电视,家家都有。每个村子,都是水泥路,村村相通;卫生条件,也大大改善。农村变化的日新月异,在城里工作的,几年不回家,回家就找不到家了,农村变化实在太大了。

(2)小村庄大变化,富了和美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1>浙江省嘉兴市季洲区,正在调动全区村民的积极性,成为强农、惠农、助农重要推动力。

<2>季洲区新塍镇潘家浜村的老板夏建祥,来到了水产市场。他在摊位前,开始买珍宝虾、波斯龙虾、青蟹。这些海鲜,也成了农民席面上的常客。

<3>夏建祥回到村里,他的妻子王兰珍,正在后厨,进行准备工作。70多岁的王奶奶和林奶奶,也在帮助择菜。大年初二,天气暖和,村子里的游客,突破一万多人。农村的生意,也节节攀升,夏建祥为游客摆了近20桌。

<4>整个春节,夏建祥和其他农民,就没休息过。来村子里的游客,汽车都没地方停了。随着去年“民俗风”挂到小村庄,夏建祥投资了100多万,把自己家里的房子,进行了翻修,流转了屋后10多亩桑田,打造了攀岩、秋千等娱乐设施,让农家乐和民俗融合在一起。

<5>在桑地里辛苦了几十年的王奶奶和林奶奶,从去年也开始到农村里来帮忙,更让老人欣喜的是,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小村子,摇身一变,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景区:有树林迷宫、开心农场。这几天,还开了一家咖啡馆。

<6>春节期间,村子里每天都有糖画、打年糕、戏曲等年俗活动,这也是农村最忙碌的一段时期。现在村子里的游客多,外省地也有特地赶来的。

<7>中午的席面一开,游客鱼贯而入农村。春节期间,农村的营业额,接近2万。夏建祥说:“比过去种田,赚的太多了。”美丽的乡村建设,让潘家浜村的农民,每天都徜徉在美景之中,富足了口袋子,心里盛开了鲜花。

(二)两首诗歌“小我”和“大我”的比较

(1)ilanhuyueming《初雪》,只是运用“小我”,没有体现出“大我”;同时,其思想也太消极了。

<2>笔者的《红彤彤和光闪闪——雪花歌之三》,从整首诗来看,诗歌中的“小我”和“大我”重叠在一起,“小我”和“大我”所反映的“大我,也重叠在一起,即“祖国各地的丰收。同时,运用了积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四、小结与随笔(一)

小序:关于诗歌的人称问题,笔者在2012年,曾经在派派小说的“诗词歌赋”上,发表过5篇关于诗歌人称的问题,现在就摘录几段主要文字,供大家参考。

(一)诗歌中的我

    1943年诗人田间创作了《坚壁》,现将全诗摘抄如下:

        狗强盗,
         你要问我么:
        “熗、弹药,
         埋在哪儿?”

        来,我告诉你:
        熗,弹药,
        统埋在我的心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拿起武器,勇敢而坚强地歼灭来犯的日本侵略者。而诗歌中的“小我”,抒情主人翁自己,已经反映了参加抗战的全国军民,即“大我”,而且那种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不怕牺牲、誓死如归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熗,子弹,统埋在我们的心里”,就是在敌人面前,为民族和为祖国捐躯的最有力的证明。“小我”已经飞跃到“大我”。

(二)诗歌中的俩我

    鲁迅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写道:

    据考据家说,这曹子建的《七步诗》是假的。但也没有什么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诗歌的大意是:燃烧着豆梗来煮豆子,豆梗在锅灶里说:“我成了灰烬,却成就了你的野心,从此以后,你可以用鬼蜮的手段去办教育了。”
    1924年秋天,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压迫,激起风潮。到1925年,杨荫榆进一步迫害学生,并且开除了六个学生的自治会代表。汪懋祖写了篇致全国教育界的意见书,替杨荫榆当帮凶;还说“今反杨者,相煎益急”,相煎是用《七步诗》中萁豆相煎的典故。汪懋祖把杨对学生的迫害,说成学生逼杨。这样一来,学生是萁,杨便是豆了。这根本歪曲了事实。
鲁迅先生,在这首诗中,把“豆”比喻杨荫榆及其朋党,把“萁”比喻为遭受迫害的学生。这诗中的俩个“我”,一个“我”是鲁迅先生,一个“我”是杨荫榆,通过“我”表现了对杨荫榆这帮可恶的封建势力对学生的迫害。“小我”已经飞跃到“大我”了。

(三)诗歌中无“我”

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中,虽然没有写“我”,但“我”已经在诗歌里。这就是明里无“我“,但暗里有“我”。我隐藏在诗的背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已经跳跃在诗歌里面了。
    诗人在创作每首诗歌的时候,他那火热的红心,永远跳动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他那强烈的思想感情,永远熔铸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因此,诗歌中虽然没有出现“我”,但实际上,“我”已经在诗歌里或低声吟咏,或大声高歌。“我”的爱和恨、喜和乐,都已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红楼梦》第五回,写宁国府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制备酒具,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贾宝玉吃了饭,欲想睡觉,便来到贾蓉的媳妇秦氏的房间。宝玉合上眼,便恍恍惚惚地睡去,进入梦乡……宝玉跟着一个仙姑,进入了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宝玉又看了“金陵十二册副册”。警幻仙女又请宝玉喝酒,并让舞女们,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子。而《好事终》就是其中的一首: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
         秉月貌,
         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落皆从敬仰,
         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纵因情!

    这首诗的大意是:她在彩绘的房梁上自尽了,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抖落了含香的灰尘。她擅长风月情,具有花月貌,这就是败家的根本。祖业衰退起始在贾敬,家事消亡的祸首,是宁府的可卿。生前罪过,全因男女情。
    这支曲子是写秦可卿的。作者经过几次修改,把秦可卿写成一个比较清醒的、具有远见的和政治头脑的人物。这主要表现在她给王熙凤的托梦上。她在王熙凤的梦中所提出的策略,尽管与作者的“补天”思想不无合拍之处,然而两者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合拍的地方是在于:两者都为四大家族难逃“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法则,也都不愿意看到它一败涂地。不同的地方在于:秦可卿认为“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因而建议王熙凤,“赶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产、房舍、地亩”,“将家塾亦设于此”,“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从而再沿着读书做官的道路,以期重振祖宗之基业;而作者执着于现实社会和封建宗法的批判中,探求“补天”的办法。她的献策,王熙凤根本没有接受。因此,也就挽救不了地主阶级的灭亡。
    作者虽然写的是秦可卿,曲子中没有出现“我”,但“我”和我的“心”仍然附丽在秦可卿这个人物上。她那不可能实现的挽救家族和封建制度灭亡的思想,难道不是“我”的思想,在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吗?“小我”也已经飞跃到“大我”了。

(四)诗歌中的“你”

    在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中,如果出现了“你”,其抒情主人公,是不是就是“你”,而不是“我”了呢?
    关于叙述的人称,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有第一人称,有第三人称。也有人认为:有第一人称、有第二人称、有第三人称。我们采取多数人的意见;叙述的人称,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现将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写作基础知识》关于人称的论述,摘抄如下:

        在有些文章中,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出现,这样的文章,不能认为是第二人称的的叙述。叙述的人称问题,是个立足点、观察点的问题,所以,第二人称的叙述是没有的。凡是出现了第二人称代词的地方,我们去仔细研究,看看所代是什么,就会明白它的叙述,不是第一人称就是第三人称,并不是第二人称的。……在第二人称代词出现的文章中,作者如果不仅叙述了别人,也叙述了自己,那是站在第一人称的立场叙述的。作者如果较为客观地向读者讲“你”、“你们”的事,自己并没有出现在文章中,那就是第三人称的叙述。一般说,有第二人称代词出现的文章,大多数还是第一人称的,只有较少的篇什,是第三人称。而第二人称,是没有的。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称文章中的人物为“他”、“他们”),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的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亲切生动之感。这便是第一人称的优点。第一人称的叙述,虽然有它的长处,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从“我”所见所闻去写,在描写人物和景物上,就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在反映生活上。不免有一定的限制。

    现将孙德斌写的《致保尔•柯察金》一诗,摘抄几句如下:

        保尔•柯察金
         你这个瘦瘦的乌克兰小伙子
         布尔什维克培育的英雄……
         你的青春与热血
         你的爱情与理想
         你的正义与良知,理性与尊严
         在东方,到处都有你生长的土壤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自传性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于1934年出版。这部不朽的著作,至今被全世界进步青年当作自己生活的教科书;而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永远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在本书的第三章,作者写到了保尔来到了他的同志牺牲的公墓前。他缓缓地摘下了帽子,悲愤,极度的悲愤充满了他的心。
    他有一段著名的内心独白: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        
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及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    
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
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  
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是最优秀、最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典型。他的光辉形象以及他的关于人生的名言,永远鼓舞着和教育着献身伟大祖国事业的广大进步青年。
    1991年,经历了69年苏联解体了,各加盟共和国成立。诗人说的保尔•柯察金的“青春”、“热血”、“爱情”、“理想”、“正义”、“良知”、“理性”、“尊严”、“在东方,到处都有你生长的土壤”,即在东方的中国人民,毅然以保尔为学习的榜样——我国兵工事业开拓者、《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自学成才的残废人张海迪,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2002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绝顶》,被誉为当代的保尔•柯察金。中国的保尔•柯察金,随着社会地发展,随着真善美与假丑恶地激烈搏斗中,还会不断出现的……
    既然“第二人称,是没有的”,那么作为抒情诗的主人公,必然是“我”;而“你”的出现,只不过是代替“我”罢了。诗歌中的“小我”,已经飞跃到了“大我”,这个“大我”,就是中国人民学习保尔。

(五)诗歌中的“他”

    在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中,如果出现了“他”,其抒情主人公,是不是就是“他”,而不是“我”了呢?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称文章中的人物为“他”、“他们”),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的叙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自由灵活;其缺点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现将孙照明写的《身背柴草的人》,摘抄如下:

        谁能看见那一大捆柴草
         在黄昏
         在回村的路上
         缓缓移动

         身背柴草的人
         她是谁的母亲
        谁能从她弯下的腰身
        感受到她背负的
        是整个天空

        一只归巢的大鸟
        从她的头顶向远处的林子
       顺风飘去  扔下
        几声空灵的鸣叫

        身背柴草的人
        在这叫魂声里突然一怔
        满头白雪   顿时
        覆盖了落日燃烧的大火

    勤劳的母亲,伟大的母亲。即使“满头白雪”,能“覆盖了落日燃烧的大火”,还是用她那操劳一生的双手,或去山上,搂筢柴草;或去田野,捡拾柴草。黄昏了,她才身背柴草缓缓地行走在回家的村路上。她已经无力气了。她背负的柴草,像“整个天空”一样,压在她那衰老的弯曲的脊背上。烧火、做饭、唰碗、洗衣……从日出到日落,为了这个家和家中的亲人,哪一位农村的母亲,不是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呢?落日是远景,大鸟和林子是中景,近景或特写才是背柴草的母亲。这是一幅母亲身背柴草的风俗画。
    作者虽然在诗歌中,一连串用了四个“她”字,来赞美一位勤劳而伟大的农村母亲,但实际上,抒情主人公仍然是“我”,而不是“她”。因为作者不是展开描写母亲和她更丰富的生活,而是以抒情的手法,赞美母亲。诗歌中的“小我”,是抒情主人翁,而“大我”是千千万万在农村劳动的母亲;“小我”已经飞跃到了“大我”。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