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体育院校一览!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205 回复:3

著名体育院校一览!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suger12

ZxID:41181


等级: 派派贵宾
把握每一天吧!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1-25 0
著名体育院校一览!
[b]1、北京体育大学([url=http://219.242.208.2/new/web/]http://219.242.208.2/new/web/[/url][/b])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200632515152912780.jpg[/img]
       [b][color=Blue]北京体育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全国惟一的一所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211工程”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color]。[/b]
       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1956年3月14日,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12月11日,学校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校庆日为11月1日。
  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学校现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
  学校从筹备到发展,一直受到了党、国家和各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同志的亲切关怀。建校之初,当时兼任中央体委主任的贺龙副总理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大力支持,经常来校亲临教学第一线指导工作。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布的44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迫停止办学,1969年在周恩来总理做出“北京体育大学要办,还要办好”的指示,使已经停办的学校重逢生机,学校于1971年恢复办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现有7个学院3个系2个中等专业学校。即: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还有国际交流中心承担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另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设在我校,主要为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干部、全国体育局长、教练员、学术技术带头人和2008奥运会各类人才进行专门培训。
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2个部委级重点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体育学”博士授予权单位,拥有全部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新闻学(体育新闻)、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英语(国际体育)、表演(体育艺术)、运动康复与健康11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离退休人员600余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2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0余名、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国家队教练15人,国际级裁判40余人;近100人在国际、国内各级体育组织任职;在国家二级学会任常委以上职务的有50余人。
学校现有36个教研室,15个研究中心, 26个教学、科研、训练实验室(其中运动机能评定和技术分析实验室和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研究中心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 17个室内训练馆,21个室外运动场,一个藏书43万册的图书馆和一家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体育专业出版社。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万多名。其中,研究生1100多名(其中博士生244名、硕士生659名,其他235名),本科生近4900名,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近5000名,留学生200多名,竞技体校、中专和国家队运动员700多名。学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高质量的体育师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级各类体育专门人才3万余名。
  50年多年来,学校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1980年以来,学校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50余人,运动健将500余人;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余人次。特别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自己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分别取得了1金1银2铜和4金1银的优异成绩;在校学习的运动员学生也取得了7枚金牌的好成绩。在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学校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
  50年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优势,学校科研工作直接面向“奥运争光行动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主战场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建校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著作数千部。在雅典奥运会备战中,我校就有69名师生直接参加了科技攻关服务工作,为水上、射击、重竞技等项目获得金牌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多年来,学校始终立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潮头,创造了位居全国高等体育教育多个第一的业绩。即: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体育博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全国体育博士生毕业生中有80%以上由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第一个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高等体育教育函授站,第一个产生奥运冠军的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我国体育院校中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实验室被列为目前我国第一个省部级体育重点实验室,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氧气、二氧化碳自动控制系统、达到国际竞技体育科研和训练前沿水平的低氧实验室,体育科研成果位居全国第一;创办了我国体育院校中第一个体育专业出版社;体育文献和资源拥有量位居亚洲第一。
  50年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日本体育大学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3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与诸多国际及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了密切的交流活动。
  50年多年来,学校先后有2人次获得国际奥委会奖章,5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2人获得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和运动荣誉奖章,366人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奥运会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在新的世纪里,北京体育大学将以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乘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之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加速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向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努力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color=Red][b]附:北京体育学院[/b][/color]
中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创建于1953年,面向全国招生。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国
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高等和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体育
干部。学院设有研究生部、现行学制为3年。本科(运动系、体育系、基础理论系)学
制为4年,专科学为2年,另外,还附设一所竞技体育学校及进修班、短训班等,学
院占地面积60公顷。房屋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有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球类
等11粘室内运动馆和田径、游泳、射箭、球类等50多个室外运动场。还有教学楼,
实验楼各1座。学院现有教师4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0多人,讲师300
多人。在校学生1700多人(其中大学生1600个、研究生100多人),女生约
占1/5。学校统过全国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学生的学费、住宿、医疗、伙食和运
动服装等,全部由国家供给。北京体院历届毕业生已有7000多名,研究生300多
名。1959年以来,北京体院还接受了7个国家的74名外国留学生,为9个国家的
200多名运动员安排了短期的培训工作。北京体育学院院长是钟师统。

二、武汉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20030924161258-0.jpg[/img]
     [color=Blue]武汉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原名中南体育学院,1953年组建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原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2001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共建院校。[/color]

    我校拥有马家庄校区(校本部)和藏龙岛校区(分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800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其中,马家庄校区地处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风景秀丽,占地面积800余亩,建筑面积34万多平方米;藏龙岛校区地处武汉市江夏藏龙岛开发区,环境优美,规划面积1000亩,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我校建有各类室内室外运动场馆及教学楼、实验楼,教学训练科研设施先进、齐全,建有数字化图书馆和千兆校园网,图书馆藏书达80余万册。


    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现有专任教师、教练员500余人,其中正教授60余人,副教授200余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3个,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10人。


    我校现设有4院6系3部2校等15个教学单位,即体育经济管理学院、武术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体育系、运动系、体育艺术系、运动人体科学与心理学系、体育信息技术系、外语系,马列德育课部、研究生部、培训部,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此外,我校于2003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国家教育部审核,举办了目前全国唯一一所体育独立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我校现办有13个本科专业和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并招收国外留学生。2005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成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单位。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正式取得了招收、培养博士生以及授予博士学位的资格。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1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9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0余人。我校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居全省高校前列。



    我校现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项目)5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发明。2001年12月,我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7月,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我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和《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我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已形成以水上项目和重竞技项目为代表的优势项目群。学生先后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夺得金牌326枚、银牌236枚、铜牌269枚。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校“体育事业贡献奖”,并命名我校为“中国皮划艇赛艇高水平人才基地”、“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培训基地”和“全国武术馆校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我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越南、乌克兰、香港、台湾等国外和境外的近20多个教育、体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全国近30个省市体育局和行业体协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当前,武汉体育学院正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号召,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步伐,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体育学科优势明显、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特色突出、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




学校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461号



邮政编码:430079



学校网址:[url=http://www.wipe.edu.cn]http://www.wipe.edu.cn[/url]



联系电话:027-87191823  87191730(兼传真)

三、上海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20060216155338443.jpg[/img]
       [color=Green]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建于1952年11月,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6月国务院决定上海体育学院划转地方,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color]

   学院建立初期,首任院长、我国现代高等体育教育开拓者之一吴蕴瑞教授,以国内外先进体育学术和科学教育理论为办学理念,汇聚了当时我国一批著名教授,包括我国首位体育学女博士、中国近代女子体育创始人张汇兰等专家教授,开创了体育理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等学科,奠定了学院的办学基石。

   50 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倡导“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着力营造“ 严谨笃实、悉心治教、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的教风学风,遵循“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校训,继承优良办学传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学院连续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学院成立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07名、硕士研究生730名、本科生11402名左右、成教生8866名、专科生2035名,共计23000多名。其中包括雅典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刘翔的教练孙海平、雅典奥运会首枚金牌获得者杜丽的教练王跃舫、国家女排主教练陈忠和、足球教练员马良行等一批杰出校友。
 
   学院教练员和学生曾在国际国内体育大赛上获得优异运动成绩,有12名学生14次、7名教练员11次获得全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4-2004年期间,我院学生曾获14次世界锦标赛冠军、3次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31次亚洲冠军和200多项全国冠军;3人3次破三项世界纪录,2人7次破亚洲纪录。

   学院现设有7系(体育教育系、竞技体育系、武术系、体育社会学系、运动科学系、体育新闻系、体育管理系)、1部(成人教育部)、1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共9个教学单位,33个教研单位。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和下属所有4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中华武术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运动生物力学、武术学、足球、体操和重竞技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等是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群为上海市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

   学院从5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先后于1982年和1986年成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现设4个博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5个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赛事运作);是“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设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编导、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英语、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个本科专业。

   现有本科生3951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26名、留学生28名、成人教育学生(函授生)2289名。现有专任教师331名,其中教授38名、副教授100名、讲师148名。

   学院设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基地、上海市民体质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赛车研究中心、上海体育彩票研究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等科研实体,新建国内领先水平的运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等高等级研究型实验室和一体化语音实验室等一批教学实验室,为科研工作提供平台。学院科研工作坚持为教学、训练和社会服务的原则,承担的国家级、省(市)部级课题和奥运攻关服务类课题逐年增加,获得各类奖项数十项,并开创了我国体育学术论文进入 SCI 零的突破。

   学院设有中国乒乓球协会培训中心、全国羽毛球培训中心和上海重竞技运动训练中心等教学训练实体,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以及各级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任务。

   学院始终把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位,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了“体院大讲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知名品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建立了“上海大学生武术艺术实践基地”。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韩国、日本、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

   展望未来,学院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质量是生命线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继承和发扬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坚持质量、规模、结构与效益,竞技与人文,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教学、训练与科研的协调发展;以体育特色求发展,主动适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需要,依托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 - 应用型体育人才。


  学校网址:[url=http://www.sus.edu.cn/]http://www.sus.edu.cn/[/url]

四、天津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205046264.jpg[/img]
        学校网址:[url=http://www.tjipe.edu.cn/]http://www.tjipe.edu.cn/[/url]
       [color=LimeGreen]天津体育学院建立于 1958年8月。当时,国家体委、教育部根据华北地区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以及体育师资、竞技体育和体育管理人才匮乏的状况,决定在当时的河北省省会天津市组建天津体育学院,由当时的河北省副省长、天津市市委书记、市长李耕涛兼任第一任院长。 [/color]  建校初期,学校拥有田径、球类、游泳、跳水、射击等教学训练场馆以及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我国运动生理学奠基人陈家琦、著名体育管理学与体育场地建筑学专家马喻、体育理论专家牛兴华、运动心理学专家柴文秀、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刘世藩以及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专家郑必达、姚志珍、张春霈、任福兴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校执教。

  当时,学校主要承担为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等省份地区在内的华北地区培养体育师资的任务。1962年,学校首届毕业的本科生充实到华北地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及体育管理岗位。同时,学生中汇集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有42人18项97次打破全国最高记录,学校的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篮球、棒球等运动项目成绩已位居国内前列。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夺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国式三项摔跤冠军。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学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学校紧密贴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办学,改革以培养体育教师和运动员为主的单一本科办学模式。为适应社会对各种体育人才的广泛需求,学校较早地举办了研究生教育,开展多种体育工作者的培训与继续教育,探索多样化体育人才的培养途径。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等优势学科初步形成,专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高,步入博士培养领域。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基本建设投入,一批现代化教学、科研、训练设施相继落成,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现有12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舞蹈学、新闻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和英语,隶属教育学、管理学、文学3个学科门类下的6个一级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4305名,其中本科生4122名。

  学校有教职员工505名,其中教师289名。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4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天津市教学名师1名,天津市优秀教师2名;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48名,其中15名学校特聘教授,副高级职称教师76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名、硕士学位教师80名,具有运动健将等级称号教师25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43名。

  学校现有六个硕士点,分别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和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人体科学是天津市重点学科和天津市以建设全国一流学科为目标的 “重中之重”学科。学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2003年第九批申报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学校被批准为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

  学校占地534亩(356018平方米),建有综合训练馆、田径馆、篮球馆、排球馆、游泳馆、舞蹈馆等教学训练馆12座,国际标准的塑胶田径场、足球场和灯光棒球场等室外训练场地20余块。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28万元,现有各类实验室19个,其中基础实验室8个,专业实验室11个,实验室总面积为6655平方米。同时建有实习实践基地99个。

  学校新建图书馆总面积8725平方米,中外文馆藏图书30.24万册,国内外期刊400余种,拥有7套中外文光盘检索系统和包括80余种全文数据库在内的16个中外文检索系统的电子期刊和数据库,宽带光缆接入天津市数字图书馆,可检索图书资源61万册。

  目前,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96453平方米、体育教学场地面积11350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宽带网等基本设施齐全。

  2002年以来,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1项,发表学术论文376篇,出版独立撰写和主编的著作、教材39部,参编著作、教材42部,其中有23部为学校资助出版的特色教材。近年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进步一、二、三、四等奖20余项、国家专利两项,连续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第25、26、27、28届奥运会及第11、12、13届亚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奖,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等10余项。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成果编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其中一项还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学校教师主持和参加的许多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体育工作决策采纳,主持的科研成果《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作为国家行业标准颁布实施。

  学校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近三年,《健美操》、《武术》和《运动生理学》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同时还有多门校级精品课程正在建设之中。

  学校积极开展竞技体育运动,棒球项目为中国棒球运动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遍及全国各省市棒球队,与天津棒球队强强合作夺得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棒球冠军。学校软式网球和藤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赛事,为国争光。2002年到2004年的三年中,中国式摔跤项目代表国家和天津市夺得29项国际和全国比赛冠军。在2004年“中国跤王争霸赛”上命名的中国式摔跤史上第一代8名“跤王”中,有2名天津体院学生,2005年又有4名学生荣获“跤王”称号。中长跑、体育舞蹈等项目也在国际和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特殊教育专业19名学生入选雅典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田径、游泳、乒乓球、举重和柔道等项目的比赛中,为中国代表团夺得9枚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打破4项世界纪录。

  学校办有学术期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该刊一直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首批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天津市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及《中国社会科学精品数据库》等11家国内外检索机构收录为来源刊。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韩国水源大学、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美国杨百翰大学、越南第二体育大学、韩国东亚大学、日本国际武道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多次进行互访交流,师生到对方校任教与学习。根据交流协议,日本友人内藤敬自1995年至今在学校进行弓道教学,热心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受到中日媒体关注与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

  学校的发展一直得到天津市委、市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中残联等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怀与支持,李瑞环、张立昌、李盛霖、荣高棠、伍绍祖、袁伟民、邓朴方等领导同志先后多次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天津体育学院凝练出“置身时代发展,弘扬体魄文化”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形成了“依托优势学科,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面向社会需求,拓展专业领域,培养多样化体育人才”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各类体育人才。其中有我国第一个女子体操世界冠军马燕红的教练周济川,女子体操世界冠军莫慧兰的教练刘贵成,国家棒球队教练刘刚、林德望,国家垒球队教练俞昌和,国家体操队教练高健、黄玉斌、钱奎,国家登山队教练宋志毅等为国家竞技体育做出贡献的教练员。还有很多毕业生分别被评为全国或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体育教师、优秀体育管理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练员、优秀班主任、体育工作先进个人,不少毕业生工作在省、市、地、县各级体育管理部门,更多的毕业生长期工作在体育教育一线,在基层为国家的体育教育事业贡献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学校于2001年通过了天津市教委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随机性水平评估,2003年通过了天津市教卫工委对我院进行的党委工作评估。目前,天津体育学院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更加突出的高水平体育院校。

五、成都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200608141.gif[/img]
        成都体育学院原属国家体育总局管理,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前身系始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2月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院力量得以充实。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以体育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发展的高等体育学府。
  学院占地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院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西南部,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训练场馆,并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大楼、校园网、标准化的语音实验室和先进的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图书馆藏书约40余万册,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若干,期刊合订本2万余册,各种中外文报刊1千多种。
  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57人,正副高级职称167人,中级职称189人,助教和实验员81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斐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博士生导师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目前学院在籍学生近15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近8000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0余人;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和体育中专学生5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近6000余人。
  学院本科教育层次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及航空港校区等教学单位,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表演专业(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专业(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13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研究生教育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
  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本、专科,新闻学专业本、专科(体育新闻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脱产、函授本、专科及专升本学生。
  学院附设有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用中医药物等手段对运动创伤的防治和运动疲劳的恢复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与特色。早在60年代,便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体育史学研究机构,80年代初经原国家体委批准成立体育史研究所,2001年被首批批准为全国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设有附属体育医院。体育史学、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的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与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体操、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理论、运动解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9门课程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体育保健学》与《武术》为四川省首批批准的精品课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办学质量较高,教学、训练和科研成绩显著。1999年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2002年承办了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受到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学院设有附属竞技体校(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中国培养参加奥运会、亚运会优秀运动员的任务,在艺术体操、武术、举重项目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近3年获得全国性比赛的金牌30余枚,近百人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性比赛,并获得奖牌10余枚。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并有1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院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三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并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2000-20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全国武术套路培训基地。
  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P>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体院路2号
邮 编:610041
电 话:86/28 85098011、86/28 85092752
传 真:86/28 85092752
网 址:[url=http://www.cdsu.edu.cn ]http://www.cdsu.edu.cn [/url]

六、西安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210053217.jpg[/img]
        西安体育学院([url=http://www.xaipe.edu.cn/index.htm]http://www.xaipe.edu.cn/index.htm[/url])创建于1954年,坐落在古城西安小雁塔西侧,是国家体育总局与陕西省共建院校,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学院占地696亩,各类在校生6000余名,在职教职工近700名,专任教师350余名,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50余名。建院50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体育专门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体育战线及其它行业的优秀骨干。学院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经营与管理及社会亟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
  学院设有研究生部,培养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应用心理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五个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设有体育系、运动系、武术系、社会体育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系,分别培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新闻学、经济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七个专业的本科学生;设有成人教育部,培养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专业的函授本、专科学生;设有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培养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五年制体育教育专业高职学生;设有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主要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还设有国家跆拳道训练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国家柔道中高级教练员培训中心、中国地掷球培训中心,体质测试中心及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等业余训练培训中心,已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并举的办学格局。
  学院教学、训练、科研及生活服务设施先进、配套齐全。具有先进的教学楼、教学训练场馆、实验楼、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及学生生活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训练、科研及生活服务保障系统。学院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同类学科及项目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专家学者和高级教练。田径、体育测量与评价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运动生理学、体育理论和武术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学院非常重视训练与竞赛工作,近年来学院竞技体育成绩辉煌,在国际性和全国性比赛中获得金牌70余枚,其中跆拳道、武术散打、武术套路、田径、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蹦床、地掷球等项目运动成绩突出,为国家、陕西省和学院争得了荣誉。
  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开发性研究、体育科技攻关等方面成绩突出。其中:成功的研制出“雷达测速仪”、“肌力刺激仪”、“游泳划水板”、“游泳等动力量牵拉器”、“低氧仪”等科研、训练器材,“举重专项力量训练器”、“跳水自动化保护带装置”的研制及应用的研究被列为我国备战2008年奥运会重点科研项目,为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水平及全民健身活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与日本大阪体育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北岭加大、肯尼亚肯雅塔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建立了校际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友好往来。今年适逢学院建院50周年华诞,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秉承学院五十年来的办学理念,在“严谨、创新、团结、拼搏”的校训激励下,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力争把西安体育学院建成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有特色的国内一流体育大学。

地址:西安市含光路65号 邮编:710068 招生办公室电话:029-88409421 就业指导中心电话:029-88409790

七、沈阳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20045181027538625720.jpg[/img]
        1953年,中央体委与东北人民政府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在各大区兴建体育学院的发展计划,成立了由东北文委、东北教育局、东北体委联合组成的东北体育学院筹备委员会,共同筹建沈阳体育学院前身——东北体育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和东北体育学院第一任院长由时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东北体委主任、著名教育家车向忱同志兼任。1954年9月15日,学院第一批新生入学,东北体育学院正式成立,隶属中央体委。1956年2月24日,根据高教部的通知,学院改称为现名。2001年6月学院划转地方,由中央和地方共建。建院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18265名各级各类体育人才。
    学院目前占地24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706人,其中教师358人,博士和在读博士35人,硕士和在读硕士102人,有教授31人,副教授125人。各级各类在籍学生10629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5471人,研究生253人,中专生421人,留学生47人,成人教育本专科学生3277人。
    学院设有6个本科系、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和竞技体校、附属中专体校两所体育学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市场营销(体育市场营销方向)、运动人体科学、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英语(体育英语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新闻学(体育新闻传播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等11个专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训练学3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体育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冰雪项目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项目。学院承担着国家体育总局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单板技巧项目参加亚冬会、冬奥会比赛代表队的组建、管理和训练工作,承担辽宁省拳击、蹦床、跆拳道、棒球、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六个项目的训练工作。
    学院以冬季项目为特色纳入国家体育运动训练布局之中。附属竞技体校建校20多年来,坚持“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夺得世界三大赛金牌31枚,亚运会、洲际比赛金牌25枚,全运会金牌42枚,全国比赛金牌504枚;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200多人,培养国际运动健将19人,运动健将120人。在第十八届冬奥会上,竞技体校学生徐囡囡取得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银牌,实现了我国冬奥史雪上项目奖牌零的突破。在2004—2005年度世界杯比赛中,我院李妮娜获得了我国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赛历史上的第一个总冠军,韩晓鹏获得男子第一个总积分第三名,实现了我国在这一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在2005年世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锦标赛中,李妮娜和队友郭心心夺得了女子组的冠军和第三名,这是我国滑雪历史上该项目的最好成绩。
    学院的科研工作坚持为教学、训练服务的方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学院承担和完成了省部级课题22项,省教育厅课题5项,获得国家体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国家奥运科技攻关服务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冬季项目科技服务先进单位。学院与合肥智能研究所共同研制开发的“运动六维测力平台”属国内外首创,通过国家体育总局鉴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3项、省教育厅课题11项、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攻关服务课题15项。
    学院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奥地利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共20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学院在国内率先引进了软式网球、自由式滑雪、木球、冰撬、单板滑雪、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等运动项目。英国、美国、奥地利、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学生相继来我院学习汉语和民族传统体育,一些国外高水平运动员也来我院进行短期体育交流。
    学院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1997年首批进入辽宁省“文明校园”行列。1999年被沈阳市政府授予“沈阳市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2年被辽宁省教育工会授予“高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先进单位”。1999年、2000年、2002年学院党委三次被沈阳市委科教工委评为“先进党委”。2003年,学院被评为市科教系统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被沈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精神文明创建“文明单位”。
    学院划转地方后,学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实、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辽宁体育大省、强省的优势,确立了“立足辽宁,服务全国”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和教学改革工程,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高。2003年来,为突出办学特色,实施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服务计划,加快我省体育教育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和战略发展目标,学院在苏家屯区建成一个具有举办高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U型场地雪上技巧比赛的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占地610亩的沈阳体育学院白清寨雪上运动基地。学院现正在筹建一所占地1032亩、功能完善、设施齐全、集教学、训练、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新校区,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网址:[url=http://www.syty.edu.cn]http://www.syty.edu.cn[/url]

八、广州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200608142.jpg[/img]
        广州体育学院([url=http://www.gipe.edu.cn/]http://www.gipe.edu.cn/[/url])创建于1958年10月,是华南地区唯一体育专业高等学府。我院已为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各类体育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台湾省。不少优秀人才担任了各级体育部门、学校等单位负责人、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自1990年以来,我院在省内外参加重大体育竞赛中,共获金牌378枚,约380人次打破省高校或全国体院、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省运会纪录,其中我院健美操队4次代表国家参加了国际比赛;"九五"期间以来,我院承担了50多项国家级、省(部、委)级的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4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000多篇。
  我院主办的《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体育类核心刊物,另外还主办了《体育师友》、《游泳季刊》、《广州体育学院院报》等学术刊物和宣传刊物。我院设有研究生部、运动训练学系、体育教育学一、二系、运动人体科学系、社会体育学系、成人教育部及社会科学教研部,并创办了二级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深圳学院”。目前我院有三大门类(体育学、文学、经济学)和8大专业,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一批国内知名的研究生导师,其中篮球、体育人文社会学有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院共有26个教研室,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基础的教学、科研体系,建立了体育理论、田径等2个(省级)、游泳等5个(院级)重点学科体系。全院近100门课程评估合格,其中运动生化、体育统计等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为省高教重点实验室。学院电教中心、实验中心、康复中心、社会体育研究中心、体育科学研究所及8个教学实验室,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和运动场,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训练、科研设备。
  我院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若干运动项目的高、中、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单位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基地。还被国家体育总局赋予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
  学院在编专职教师236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93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14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81人。
  学院分别与美国、澳大利亚、芬兰、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8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了近20名中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
  我院全日制在校本、专科普通类学生达3800多人,各类在籍学生5000多人,运动健将近200人,一级以上运动员近400人。在省体工队、广州市体工队设有教学分教点。
  广州体育学院在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鼓舞下,正努力实现"立足广东、面向华南,发展与港澳台地区(省)及东南亚国家的联系,使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进入全国体院的先进行列,为实现"十·五"规划,争取早日把我院办成以体育为主,多学科性的、现代化"广东体育大学"而努力。

九、吉林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20060608094808172.jpg[/img]
     吉林体育学院([url]http://www.jlty.com.cn/[/url])是吉林省唯一一所体育专业大学,是集教育、竞技、科研“三位一体”、校企结合、国际合作多元化的新型体育院校。自1958年建校以来,他们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世界水平的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和各类体育人才。是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目前,学院新一届党委班子在党委书记王贺军的带领下,集思广益,团结奋进,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努力把学院建设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体育大学。

    院长宋继新教授是学校体育和竞技教育研究学者,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育人夺标”办学理念和“竞教结合”办学体制的研究,不断探索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竞技教育,并取得了颇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并分别在2004年雅典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和2002年亚洲体育科学大会上作报告。

    近年来,学院以建设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体育大学为奋斗目标,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学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创立了“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关“育人夺标”思想的论文,不但在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报告,而且被省和国家列为运动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二是创建了竞教结合的办学新体制。竞教结合办学体制的研究与实践,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不但被国家体育总局赞誉为地方体育院校改革的“成功范例”和“吉林模式”,而且还为国家进行“运动队院校化”的改革提供了依据,新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促进了教学与训练水平的提高。三是建设了具有特色的学科。在基础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在国内建设了比较领先的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国际级论文多,解剖和生理实验室是国内一流的,运动员脑神经的研究在国内领先;在运动术科建设方面,他们建设了国内相对领先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以竞技教育学、体操和冰雪为“三大支柱”,是吉林省体育专业唯一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前两个学科已分别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后一个学科培养出了众多的世界冠军。四是构建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新课程体系。2001年他们在国内首次研究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体育专业课程新体系》的省级课题,研究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四门主干、特色课程,即学校体育、竞技教育、体育管理、体育经营课程分别由省级培训课程上升为国家级培训课程。其代表性成果曾被《新华文摘》转载,这是地方院校很难做到的。他们原创的《竞技教育学》既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又是教育部选定的新课程,并且被作为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讲座》的重要内容,成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的主干课程。学院的田径、体操、运动解剖、乒乓球、篮球、武术也均是省级优秀课程。五是在为国家体育、教育事业服务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院创建《人文与科学的体育运动学》省级课题论文及其派生出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各门课程,分别作为省和国家教育及体育行政机关培训教师、教练、体育行政管理干部的教材。学院研究的《人本位的体育管理》和《人本位的体育经营》已分别作为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培训干部和培训体育经纪人的教材。几年来学院的一批骨干教师,多次承担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和省教育厅的教练员、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和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任务,由于教学理念与方法较新,在社会上反映很好。

    学院占地1286.15亩,有本部、新校区、职业技术学院,设有体育系、运动系、武术系、竞技教育系、人体科学系、人文社科系。2004年,在《中国青年报》刊载的全国普通院校办学综合实力评价报告中,吉林体育学院在14所体育院校中排名第七。

    鉴于学院的发展成就和为省、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最近国家教育部批准了我院申办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申请,学院申报的四个专业全部获准开点。2005年11月份,学院又成功申办了国家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基地。学院的竞技教育课程也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学院学科建设、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的实力与水平。

    吉林体育学院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以科研为先导,以竞教结合为途径,以育人夺标为目标,建设国内先进、国际有影响的“教育、竞技、科研”三结合的国家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体育事业输送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首都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200632710135584072.jpg[/img]
        首都体育学院([url=http://www1.cipe.net.cn/index.asp]http://www1.cipe.net.cn/index.asp[/url])(原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是北京市市属院校。座落于北京著名的蓟门烟树景区,毗邻中关村科技园区。
  学院创建于1956年,分南北两个校区,占地25公顷。校园内建有图书馆、中心实验室、计算机中心,以及大学生体育馆、田径综合馆、游泳综合馆、球类综合馆、体操馆、足球场、网球馆、北校区体育馆、塑胶田径场等大型体育设施。曾先后承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全国农民运动会、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第七届全运会,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国际国内综合运动会的部分竞赛项目。各类体育场馆除保证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任务外,常年对社会开放,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服务,每年接待健身锻炼40余万人次。
  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格局,设置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管理六个专业,涵盖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类专业设置中的所有本科专业。学院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招生,是国内同类院校中少数几所可以招收高级访问学者、外国留学生及培训高级教练员的体育院校之一。学院国际交往频繁,已与美国、韩国、日本、芬兰、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比利时、希腊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校际联系,扩大了国际影响,促进了对外交流与发展。
  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教授、副教授约占教师总数的百分之四十,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学院从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及首都体育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和提出了办学的五字方针:全(专业设置和办学功能全);特(突出自身优势,形成办学特色);活(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活);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精(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精)。五个功能定位:“培养体育师资的摇篮,培养竞技人才的基地,体育科学研究的中心,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中心和体育对外交流的窗口”。培养五类人才:“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高层次的体育科研人才,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人才,新型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学院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和地理优势,统筹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扩大办学空间,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将首都体育学院建成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特色突出、设施先进、队伍精良、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质量好,效益高、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体育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各类体育专门人才。

十一、哈 尔 滨 体 育 学 院

哈 尔 滨 体 育 学 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u=737012768,3797952010&gp=1.jpg[/img]
    哈尔滨体育学院是一所具有北方特色的体育院校,始建于1958年8月。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大成街1号。
    学院总占地面积60.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65万平方米。学院拥有标准的室内塑胶跑道田径馆、球类训练馆、体操馆、塑胶网球场、轮滑球场等室内外训练场馆17个,新世纪初落成的万米教学大楼中设有现代化的电教、计算机中心和仪器设备先进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等实验室16个。图书馆藏书17万余册。培训中心大楼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该楼室内设施配套齐全,可承接校内外各种赛事、会议等接待任务。距哈市校部100公里的帽儿山冰雪教学基地于2000年投入使用,该基地现有高山滑雪长短雪道3条,牵引索道2条,室内冰壶馆1个,滑冰场2个,配有高标准的冰雪教学培训楼1栋,别墅式住房7栋,是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唯一一处冰雪教学训练基地。
    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和社会体育专业。设有体育系、运动系、运动人体科学系和社会科学部、成人教育部(专、本科)以及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中专)。学院设立了冰雪运动、运动人体和体育社会学等3个科研所,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我院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运动训练学(冰雪专业方向)为省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
    学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61人,其中正高职28人,副高职115人。
    学院积极完善从竞技体校到本科、研究生“一条龙”的办学体系,努力提高办学层次,扩大招生规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000人。
针对21世纪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本着“抓改革、打基础、创特色、上水平、出效益”的发展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培养专业性和通用性相结合的应用人才”规格,力争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体育人才。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8000余名体育人才,在满足本省大、中、小学师资和体育管理人才需要的同时,也为其他省市输送了大量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学院鼓励教师继续学习与提高,现有30余名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院注重与国内外体育院校建立校际关系,扩大交流领域,拓宽学术视野,现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体育院校建立了正式校际关系,并与俄罗斯、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开展了专家互访和互派学者讲学活动。
    运动训练成绩突出。曾为国家培养和代培了花样滑冰双人滑世界冠军申雪、赵宏博,男子单人花样滑冰全国冠军郭正新,世界杯女子500米速滑冠军王曼丽等冰上项目的顶尖选手;学院组建的女子轮滑球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1年两次代表国家参加了亚洲女子轮滑球锦标赛,均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此外,院女子冰壶队参加了全日本东北部地区的女子冰壶比赛并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我院竞技体校小选手成绩令人可喜,近一年多来,曾获得全国冠亚军6 项,全省冠亚军10项。




地 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大成街1号
邮政编码:150008
电 话:0451-2711307
E-Mail:huangshuiping@sohu.com

十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banner.jpg[/img]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郑州体育学院,198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郑州体育学院旧址上建立河南省体育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经国家教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入郑州大学,成立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机构规格副厅级)。几十年来已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5000多人,国内外知名运动员近千人。
    为进一步加快学院发展,扩大办学规模,2002年7月,郑大体院由郑州市农业路3号迁至河南省体育中心南区新校址办学。新校区占地面积330000平方米,一期工程已完工,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二期工程现已动工。另外,学院于1997年在享誉海内外的武术之乡登封市投资兴建了一座占地面积23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训练基地。新的郑大体院将是一座开放型、社会型、花园型,集教学、科研、训练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体育学院。
    学院目前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英语八个本科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与训练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又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硕士点获得批准。1999年经主管部门同意又设置了河南省武术青年队和为省优秀运动员培养后备人才的中专部。现有教职工近2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和国家级教练员、高级教练员30多人。在校本、专科学生3000多人,武术青年队、中专部学生及各类成人学员1000多人。
    学院地址:郑州市惠济区银河街2号     [url=http://www.peczzu.edu.cn/]http://www.peczzu.edu.cn/[/url]

十三、山东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banner1.jpg[/img]
山东体育学院是山东省唯一一所普通高等体育院校。创建于1958年,2000年按照山东省政府鲁政发[2000]36号文件,与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省体育科研中心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体育学院,把原隶属省体育局管理的竞技体育和体育科研资源纳入到学院统一管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体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以及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专职队伍建设等方面和国内同类院校相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全省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体育科研的中心,担负着发展全省体育教育,搞好全省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和体育科技攻关服务的重任。


    学院目前占地面积1870余亩,室内体育馆31个(其中投资额超千万的有标准50米游泳馆1个、田径馆1个、大型综合训练馆5个),拥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2个,人工草皮足球场3个,室外网球、篮球、排球场数十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442万元。我院自行研制开发的模拟训练跑道、模拟低压氧舱和模拟低氧水槽3项大型训练设备,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并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我院还建有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实验室、兴奋剂检测实验室、体质评价与检测实验室,并与韩国大德基因公司联合成立了基因检测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学训练科研人员604名,其中教授28名、国家级教练员13名、研究员11名,博士12名、硕士88名,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省级拔尖人才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1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14名、硕士生导师22名、博士生导师2名。全日制本科教育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公共事业管理(体育)、舞蹈学(体育)、英语(体育)、特殊教育(体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体育)、应用心理学12个专业,跨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资格之后,拥有了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专业;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设水上运动装备和体育教育训练学2个专业,各类在校生近1万名。另外,作为全省目前唯一的一个体育专业硕士试点单位,我院2006年还将招收第一届40名体育硕士研究生。


    学院在竞技体育方面人才济济,成绩突出。近5年来,我院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比赛中获金牌13枚、银牌9枚、铜牌9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8届奥运会上,我院女子举重运动员刘春红三破世界纪录的金牌和邢惠娜的女子10000米金牌;在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中获金牌33枚、银牌9枚;在国内最高水平比赛中获金牌102枚,其中第十届全运会上我院获21枚金牌(含28届奥运会计入十运会金牌5枚)。我院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为“九五”和“十五”省级重点学科,模拟训练实验室为“九五”省级重点实验室,人体运动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实验室为“十五”省级重点实验室,基础理论课教学实验室为省高校一类实验室。《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体育)核心期刊。


    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2002]21号文件对山东体育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我院的目标定位是:办成全国一流的体育院校,积极创建条件成立山东体育大学。


地址:济南市文化西路10号 邮编:250063
Email:info@sdpei.edu.cn    [url=http://www.sdpei.edu.cn/]http://www.sdpei.edu.cn/[/url]

十四、南京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obj_topimage.gif[/img]
南京体育学院位于历史名城南京东郊风景区紫金山南麓,与中山陵园、灵谷寺公园相邻,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为18.4余万平方米,是一所集教学、训练和科研为一体的培养多种体育人才的省属高等体育学府。近年来,多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和“文明学校”。
    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南京体育学校。1958年,由原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省体育干部训练班和南京体育学校合并成立了南京体育学院。院党委在认真总结4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位一体、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共同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的领导下,经过积极探索、不断实践,文化教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一条龙的教育体系;运动训练形成了从业余训练到专业训练的一、二、三线队伍并存的一条龙的训练体系;体育科研形成了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院科研处一体化的结构。从而构筑了集教学、训练和科研“三位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系、运动人体科学、职业技术学院、附校部、研究生部、成教部、体育科学研究所和竞技体育六个系等单位。高等教育设有硕士点3个、本专科专业13个,各类在籍学生3500多人。学院也是江苏省优秀运动员的重要训练基地,现设有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举重、体操、技巧、蹦床、武术、艺术体操、自行车、击剑、游泳、跳水和花样游泳17个运动项目,在训运动员8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训练设备齐全。现有教职工800余人,其中教授和国家级教练员41人,副教授和高级教练员132人,讲师、一级教练员等中级职称者193人;有30名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拥有教学、训练、科研、图书等场、馆、楼20多座和室外运动场20余片,其中田径场、网球场和自行车赛车场等竞技场符合国际比赛标准。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教育中心、多媒体语音教学中心和千兆校园网。学院还是江苏省的体育科研中心和体育信息文献中心,53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藏有专业书籍20余万册,中外文专业期刊400余种。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1109亩的新校区正在建设之中,将为南京体育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几十年来,南京体院为社会培养了约10000多名高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并在44个竞技运动项目培养了65位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或世界纪录创造者。他们大多成为教学、训练和科研的骨干,有的已成为国家乃至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
    学院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现与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学院还和国内10所著名大学或科研单位在高新科技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40多部,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0多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200多项。
    学院面对新世纪的新要求,进一步抓住2005年江苏举办第十届全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教学、训练、科研的协调科学发展,继续发扬“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新型体育学院而努力奋斗!

[url=http://www.nipes.cn/ ]南京体育学院[/url]

十五、河北体育学院

[img]http://www.osport.cn/bbs/images2/index_02.jpg[/img]

河北体育学院概况

    河北体育学院始建于1984年,1985年由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建院。学院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学府路(原五七路)风景秀丽的滹沱河畔,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体育专业本科院校,隶属河北省体育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同志亲笔为我院题写了院名。
    2000年,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并入,通过资源整合,新的河北体育学院成为集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于一体的、专业设置完备的高等体育学府,在河北省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指导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等重要任务。
    目前,学院占地面地541亩,教职工391人。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办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外语、舞蹈学等七个专业,相应设有6个系、2个部和一所体育运动学校,即学校体育系、运动训练系、社会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外语系、社会科学教学部、职业技术与成人教育部和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最早的体育学校之一,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此外,学院还在廊坊东方大学城建立基地,开设了运动训练专业网球运动方向和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方向。
    学院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200多人,成人教育在校生600余人。拥有比较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全新配置的语音室、计算机室、基础实验室(包括解剖、生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实验室)、可查阅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的图书馆以及能满足教学训练需要的体操馆、篮球馆、排球馆、乒乓球馆、柔道馆、武术馆、足球场、田径场等,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多年来,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还培养出了许多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运动员,如奥运冠军郭晶晶、蔡亚林,世界冠军张亚菲、赵颖慧、任洁、池彬,原国家女排队长苏惠娟,世界足球小姐孙庆梅,女足国家队队员白洁、张欧影、刘亚丽、王坤,国家队篮球名将马健、梁达、刘军、孙悦,乒乓球国手樊建新、牛剑峰,女子铅球亚洲纪录保持者李梅素等,很多毕业生分布在学校、运动队、行政事业单位、公安武警系统、健身中心、俱乐部等成为骨干力量。在全国十运会河北省代表团获得的15枚金牌中,河北体育学院学生贡献了11枚,我院共有180名学生入选十运会各项决赛,占河北省代表团全部参赛人数的51%。
    2005年,中共河北省委对河北体育学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组成之后,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体育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工作,明确了新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团结、实干、创新、进位”的体院精神和“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以严治校、以特制校、以专治校”的工作方针,制定了二次创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完成了扩校征地和新校园规划设计,绘就了河北体育学院发展的蓝图,提出经过努力把河北体育学院建设成为立足河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河北省体育科学文化发展中心;具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个办学层次的体育管理、教学、竞技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河北省内一流,国内外有影响的开放式、教学竞技型高等体育学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的河北体育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倡“厚德博学、技高体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竞技、训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建设和谐的学习型体育学院。

[url=http://www.hepec.edu.cn/20050414/index.htm]http://www.hepec.edu.cn/20050414/index.htm[/url]

带刺的玫瑰

ZxID:294392


等级: 派派贵宾
网购成瘾是一种病,得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11-18 0
唉……你的图怎么偶都看不到涅


《守护者》

ZxID:13741


等级: 热心会员
我是守护者,号被盗了改了名字  http://xqw20071001.blog.163.co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1-28 0
那才有味道的

-%守护者&我的空间 我的想法  有限空间 无限想法


http://www.556517556521aaa.blog.xunlei.com

这里有我很多收藏的电影和音乐等很多东西的哦--
被遗忘的人

ZxID:44791


等级: 职业撰稿
火星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1-28 0
体校怎么都是古代建筑..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