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消费者有必要成为经验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
不要跟着商家走
一般认为,消费者喜欢啥,商家就提供啥,商家必须投消费者所好。应该说,这一看法是没错的。但是,上述只是情况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商家,尤其是大的商家,是颇有能力引导消费的。商家常讲的一句话:要把蛋糕做大云云,就隐含了这种含义。我们还可以相信,商家的这种引导,会更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有比较多的利润考虑。
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彩电的销售。如今,我们只要走进电器商场,无论是国美、苏宁还是本地的大小电器商,映入眼帘的绝大多数是液晶、等离子等平板高档彩电。这绝非偶然,而是商家有意为之,他们把液晶、等离子等平板高档彩电摆放在商场最好的位置,并且大量陈列,造成一种声势,而在此安排的促销人员也是最多和比较精干的。于是,消费者走进商场之时,在某种程度是落入了商家摆开的“阵势”之中,于是不知不觉被商家“引导”了,似乎就应该买液晶等平板彩电才对。
笔者的一位朋友说,他和老婆就是这样的,本来倒没计划买液晶的,结果却买了一台液晶回去,多花了好几千。过后想想,的确是受了商家的引导。
事实上,传统彩电在观看效果上,诸如在色彩和声音等方面,不仅不次于液晶、等离子,而且效果更好,也不会有“拖尾”的弊端。彩电的首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质量的画面和声音,而价格高高在上的液晶等,恰恰在这里不过硬,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的遗憾。当然,特别高端的液晶彩电效果也不错,但是,价格可就贵的太多了。如果选择液晶,消费者也许要多花一万元,才能卖到一台同样大小,声画质量可以同高端传统彩电比肩的彩电。
当然,这决不是说消费者购买液晶等平板彩电是错的,而是说,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应该明明白白消费,消费者应该在完全明白液晶等平板彩电和传统彩电的优缺点的情况下,做出自主选择。
购物小票要核对
记者从消委会了解到,个别超市利用消费者对超市计算机收费系统的盲目信任而多收钱款的事件屡有发生。一些消费者反映,在一些超市内,商品标注的价格与实际收款价格不一致,有的一件商品多收款20%-30%。
比如, 曹先生投诉说,在一家超市,买了300多元的食品和日用品,回家后仔细核对发现,可乐明明买了6瓶竟算了7瓶的钱。回去找时,超市以物品已离开超市,具体数量不能一人说了算为由打发了他。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结账时应该仔细核对小票和实际的商品。消保人士提醒说,类似情况往往发生在消费者一次购物量比较大的时候。
还有些超市明明说搞“买二送一”等购物赠送活动,但在结账时,消费者却发现这些赠品也被收了费。而当消费者发现这些问题后,各超市解释的口径往往非常相似:计算机收费系统出现失误,绝非故意欺诈。
超市的东西一定便宜吗?
超市给大多数消费者留下的印象是薄利多销,以至于有人习惯性认为超市里的商品都便宜,起码是平价的。当然这种印象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超市的确往往有便宜的商品。而实际上,个别超市有时会利用消费者的这种信任,出售的一些商品价格偏高。据了解,在超市里,香肠等食品、洗发水等洗涤用品一般价格平稳而且低廉,而比如电饭煲、电话这些小电器的售价就有可能并不便宜。或者消费者掌握一个原则,即:可以很容易同其他商家比较价格的商品售价往往便宜,甚至各家商场竞相压价,比如可口可乐、常见的洗发水等,而一些个别商家独有的商品或品牌,由于消费者无法“价比三家”,其售价就可能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