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选择器材时究竟选择的是什么?【转载】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65 回复:1

[摄影理论] 当我们选择器材时究竟选择的是什么?【转载】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子规月落

ZxID:13974051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暖雯雯
210 818 1018 1226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0



自从摄影术产生以来,似乎用户们对于摄影器材的选择纠结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那个上古洪荒时代所有摄影器材基本都出自摄影师自制,当然自己在各种方面的需求也会在手中体现得完美尽致。但时代发展到现在,摄影器材已经变成了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产品,用户只能在几家厂商的几十款机身镜头中来寻找属于自己的组合。每个人的需求细化起来都非常不一样,因此这方面的纠结,也就成为了各大摄影器材论坛、摄影器材群里常常讨论的问题。
因此也产生了一门产业,那就是摄影器材评测。但大部分媒体的评测相对来说过于主观,同样一套器材在不同人手上用起来感受可能是天差地别。而像DxOMark这种纯数据类的评测,消费者又很难将它跟实际使用体验结合起来。
纯数据类评测现阶段更主要的作用是为客观排名提供参考标准

但实际上,被量化作性能指标的这些数字,跟我们实际拍摄感受以及成片质量有着很大联系。下面我们就先从机身入手,来看一下如何将这些数据或者感受类的评测,转化成对自己需求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对摄影器材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
画质篇
指标一:容错率
关键参数:动态范围(重要)、像素与分辨率(次要)、高感光度——画面纯净度(次要)
针对题材:纪实摄影、体育/运动摄影、人像外拍等
容错率顾名思义就是在万一出现构图错误、曝光失误等情况且没有二次重拍机会时,能通过后期处理挽救这张照片的可能性。
以上三个题材最大特点就是需要抓拍,而有过决定性瞬间抓取经验的人都知道,很多情况下完美的画面转瞬即逝,根本没有机会允许认真调整相机曝光参数以及仔细构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对焦系统快准狠以及智能化之外,在画质方面容错率便成了一项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
而决定你在拿回这张只准按一次快门再无第二次机会的RAW之后能做多少事情,差不多全取决于这台相机的动态范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这个指标放在了容错性首位的原因。
动态范围高的器材可以补救由于来不及调整曝光产生的问题

而高像素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尺寸、高分辨率图像更便于裁切二次构图。尤其是纪实抓拍,除非真的天赋异禀眼光独到,否则想要在瞬间取得完美构图,难度还是有些大的。
高像素在裁切二次构图方面非常便利

而且单纯高像素还不够。如果需要在裁切之后依然保留更多细节,高分辨率系统必不可少。
相对来说高感光度主要是应付突发情况或者暗弱环境,在容错率方面的需求就比较少了。但较高的抓拍画面纯净度一样能够给后期处理带来便利。
什么样的用户需要摄影器材的容错率
  1. 用户需要懂得摄影后期相关知识,或者打算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传感器容错率主要体现在高质量RAW文件中,你需要自己去还原它
  2. 拍摄内容以抓拍为主,而不是架起架子调半天,完事还不能回放重拍的那种
  3. 懂得高容错率器材只是为了以防万一,而不是让你在为前期拍摄偷懒寻找借口

指标二:环境适应性
关键参数:动态范围(重要)、高感光度——细节保留度(重要)、有效色深(次要)
针对题材:风光摄影、纪实摄影
所谓环境适应能力就是说你手里的器材无论是在室内打灯棚拍还是拿到室外大光比环境,再或者是暗夜星空都能够拍摄到你想要的画面,而不是因为器材问题望洋兴叹。
虽然说风光摄影可以使用渐变镜、可以使用多张叠加之类的方法来保证亮部暗部有均一稳定的画面表现,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前提:使用GND或者RGND要求构图画面中必须有直线明暗边界,而使用多张叠加分区曝光合成法则要求画面中不能有动态物体。如果需要拍摄这一类题材,动态范围的因素便显得相当重要——强吃机身宽容度是解决大光比问题最灵活且最普适的方案。

上图来自图虫网著名摄影师@陈曦Stanley。画面中没有明确明暗分界,所以无法使用渐变灰镜来压光比;而这些飘动的植物也对多张分区曝光法提出了挑战。所幸他使用的相机能够提供相对优秀的动态范围,让他能够在这些限制下在后期中获得更大发挥空间,便有了这样的作品。
纪实摄影就更不必说,几乎无法使用任何周边设备来进行光照补偿,也没有机会去多张合成。而且有时候还需要面对相当恶劣的光线条件——因此动态范围和高感光度下的细节保留成为了需求度相当高的硬性指标。
色深主要体现在复杂光线之下能够通过后期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色彩。尤其是经常在各种光线下拍照的自然光人像摄影用户——但是这个指标相对来说各款相机区别不大,都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还有一类用户就是纯粹需要器材去撑高感——那就是星野摄影用户。曝光时间长了星点会拖线,而超广角大光圈镜头几乎没有合适选择,全开时边角彗差也十分之大;赤道仪使用起来局限多多,强吃高感成为了唯一选择。
即使有f/2.8光圈的超广角镜头,要获得璀璨的银河照往往也需要ISO12800以上的感光度

纪实摄影之类的题材也是这样,有句话说得好:应付暗光时,大光圈会导致景深过浅,防抖不能防景物抖,只有机身高感好不会有副作用。
什么样的用户需要摄影器材的环境适应性
  1. 用户需要精通摄影后期的相关知识,或者打算对这方面内容深刻挖掘。再好的谱曲,没有一个好琴手也出不来好声音
  2. 你也不知道你明天将要去什么地方拍照,会面对什么样的环境
  3. 我爱拍风光



指标三:锦上添花的能力
关键参数:像素与分辨率(重要)、灰度级数(重要)、有效色深(次要)、高感光度——细节保留度(次要)
针对题材:风光摄影、人像摄影(棚拍)、产品摄影等
虽然好器材不一定就会出好照片,但是本来不错的画面用好器材拍便会更上一层楼。
在前期光线等条件等能被控制得非常完美的情况下,动态范围甚至是高感光度表现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像素与分辨率(决定画面细节表现)以及灰度级数(决定画面中间调质感表现)。
摄影:JeffLewis

像上图这种场景,光比并不大,对相机动态范围表现不会有什么需求。此时如果相机灰度级数较小,色阶的分划就会比较细腻,带来的自然就是更加细致和有质感的整体画面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职业风光摄影师都会选择中画幅相机的原因之一——16bitRAW文件在色阶表现方面是14bit文件所无法比拟的。
而高像素可以提供更好的细节表现,在良好环境下能够提供更加震撼的效果。
色深主要是在人像棚拍方面,配合良好的灰度级数表现能够带来更细腻的肤色与明暗过渡。
不过锦上添花也毕竟只是锦上添花,对用户前期拍摄以及环境控制能力要求相当的高。如果你善于制造和把握光线,那大可以将这方面能力列入选择器材时的第一参考点。
而且在良好环境下表现优秀的器材往往环境适应能力偏差,反之亦然。比如说高像素密度机身一般高感光度表现都不是那么优异,而动态范围和灰度级数要想兼顾也并不容易。而且这两个对立能力面上所加的“技能点”往往还体现了一个厂商的产品风格,这也是用户需要考虑的一方面。
什么样的用户需要摄影器材锦上添花的能力
  1. 我不会张张做后期,我只是希望记录生活,希望我按下快门之后屏幕上的画面能给我以惊喜
  2. 我有一个自己的摄影棚,一切光线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3. 没有完美的环境等条件我就不会按下快门

画质永远是大家考量摄影器材最重要的一方面,而各大摄影论坛中对于画质的讨论也是经久不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于画质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同一件器材在不同的评判标准下得分可能完全不同——DxOMark的评分标准按照上面的几个点来看明显比较偏向于环境适应能力,不过这也无可厚非,作为一个树立标准提供参考的网站,普适性是他们所必须考虑的东西。
但用户应当明白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为环境适应能力去做投资,毕竟每个人的拍摄需求不同。参照以上三个方面,根据自己需求来查阅器材评测文章中所提供的数据和评价,得到在自己的拍摄需求之下各款器材的表现优劣,才能够相对合理的进行器材选择。




不过江湖上一直都有这么个说法,摄影器材对于摄影师来说,就像熗械和射手。杀伤力只是一方面,能不能打得准,而且打得舒服,想来也是评价熗械好坏的重要标准。

摄影器材就如同射手手中的熗

你可以不在意画质,一部被很多人诟病为“小底烂画质”的相机一样可以拍出非常优秀的作品。但一部相机如果使用起来不那么切合心意,那可能就十分影响拍摄状态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武器大师,手握路灯都能打爆对面那个拿剑的,那就当小编没有说好了,这说明你对“武器”的选择肯定早已物化于心。
机身性能相比画质方面来说显得更难量化,因此感性评价就成了相当重要的一个方式。本期将继续上一篇文章的思路,为大家阐述如何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对器材的机身性能进行合理评价。
指标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速度
关键参数:开机响应速度(重要)、对焦速度(重要)、连拍速度(重要)、图像存储速度(次要)。
针对题材:人文纪实摄影、生态摄影、体育摄影。
从人们将以机身性能为主要产品定位的相机叫做“速度机”这件事来看,“速度”显然应该是衡量机身性能最重要的一方面。在实际产品定位当中这种特征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某厂商某画幅下的旗舰产品宣传当中,“速度”一定是被作为一个重要卖点来面向大众的。
以速度论成败,画质论胜负
- 照相机的JPEG图像呈现令人惊叹的锐利度、健康的皮肤色调和更丰富的层次
-强大的EXPEED 4图像处理在ISO 100至25600范围内将噪点降至极低
- 精确的自动白平衡和便捷的点白平衡选项


以上摘自尼康官方对其旗舰机型D4s的说明。速度被成为了一项重要设计指标。
不过对于速度这一点,大家追求的都是“快”,但是不同目标用户对于“快”的要求显然不一样——人文纪实方面的摄影师要求相机有快速开机抓拍或者能够近乎无消耗待机的能力,旁轴和单反结构在这一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虽然新一代无反传感器混合对焦系统在单次对焦速度上已经可以有不输于传统单反的表现,但由于单反结构中由光学器件所实现的功能被电子系统代替,既无法实现开机秒拍,又不能近乎无消耗待机工作,在突发事件抢拍过程中或许会错失良机。

索尼A6000在单次对焦速度上已经可以比拼入门级单反相机,但准备拍摄的响应时间仍然是个硬伤

第二个就是被大家讨论很多的对焦、连拍速度,但实际上这一指标受外界影响也是相当大——最简单的例子,对焦速度受镜头影响、连拍速度受存储卡写入速度限制,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
因此对焦速度变得相当难以评判,只能通过大致计时做一个粗略的评判,如此重要的指标却无法量化,真心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连拍速度也是相对透明的指标,一般不存在虚标之类的问题。在生态和体育摄影当中连拍速度的意义自不必说,多1fps的连拍速度都有可能让你抓到一个更好的瞬间。甚至在人文和人像摄影当中,更高一点的连拍速度都有可能让你抓到一个更完美的动作或者表情。
什么样的用户需要摄影器材的速度
  1. 我善于在生活中抓取决定性瞬间,希望我手边的器材能够在我双眼一亮时以最快速度投入战斗
  2. 抓拍!抓拍!抓拍!对眼前会发生的事情我无法预判,只好通过器材去适应不可预计的场景
  3. 我是一个人像摄影初学者。其实除了基本构图和曝光控制之外,高速器材有助于人像摄影出片。原理嘛,当然还是通过连拍来抓取瞬间后续筛选


指标二: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精度关键参数:对焦精度(重要)、白平衡精度(次要)、测光精度(次要)。针对题材:所有摄影门类精度问题有时候往往不如速度那么引人重视,因为厂商在标注产品参数时不会将精度写入其中。但精度确实又是决定一张照片是否完美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张照片构图光影色彩都恰到好处,唯独轻微脱焦导致成像不实,你看到这张片子的时候难道不会怨恨手头的器材?既然涉及到精度问题,就离不开关于误差分析的讨论——我们都知道误差分为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对焦误差也是如此,偶然误差一般被我们称作“没对准焦”,而系统误差一般被我们称作“跑焦”,这两点是有区别的。

使用对焦测试卡配合机身微调功能可以校准对焦模块的系统误差
对于单反系统来说,由于相位检测模块的原理问题,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几乎都不可避免,虽然有对焦微调功能校正系统误差,但时不时发生的偶然误差也会让人懊恼不已。当然,各家旗舰机身会采用顶级对焦模块、减振马达、反光板校位结构和坚固的机身框架等设计来减小由于光程变化导致的对焦误差,但第一这些设计代价高昂,顶级机并非人人都消费得起。第二也无法完全避免对焦误差的产生。无反相机系统就没有这个问题,由于反差式对焦存在一个闭环负反馈的过程,理论上不应该产生任何误差。当然实际系统由于各种因素(如镜头在不同光圈下的球差不同,而实际对焦时一般都是全开光圈对焦),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但相对于单反相机系统还是可靠得多。所以现今采用独立相位检测模块的相机都配备了主传感器取景、反差检测对焦的模式,以方便使用者在不需要对焦速度而是精度的时候进行切换。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索尼SLT单电相机,它采用和单反相近的对焦模块设置,却没有反差检测AF功能。如果发生焦点漂移,用户无法自行解决这个问题,将会非常头痛。

单电相机只有独立相位检测一种对焦模式
所以对于对焦精度问题,风光摄影师倒是不必介意,用反差检测慢慢对焦就是了。倒是抓拍用户需要注意一下相位检测精度的问题。“新测评”模块对于每台采用独立式相位检测AF的机型都有对焦精度的相关测试,可供大家进行参考。在数码时代白平衡精度和测光精度就更不是个事了,之所以单独拿出来说还是针对不会做后期的初学者,对于他们来说选择一台白平衡和测光准确的相机,将有助于自己摄影水平的快速提高。什么样的用户需要摄影器材的精度
  1. 需要白平衡、测光精度的:摄影初学者,不懂得各种复杂设置,只希望按下快门之后相机为我做好所有的事情
  2. 需要对焦精度的:除了风光摄影大神之外的所有用户
路长山绕,独拥寒貂犯霜晓——环境适应能力这个词儿在第一篇文章中出现过,但提到机身性能的环境适应能力说的就是另一回事情了。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机身在恶劣环境下仍可以保持正常工作的能力
  • 在应对突发情况时能够快速响应的能力
  • 长期外出时器材不至于成为负担
与画质方面只需要一块高信噪比、高动态范围的传感器几乎就可以满足所有方面环境适应能力的情况不同,这里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多需要摄影师根据自己需要来进行取舍。上面三句话可能看着有些拗口别扭,其实用三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就可以概括这三方面的环境适应力指征:耐用、操控、便携如果有一台机身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方面,那么用户肯定就可以天天将其带在身边,出入各种不同的场景进行拍摄,这就是为什么要把以上三个指标作为机身性能的环境适应能力的原因。但很遗憾,这三个指标几乎是每两者同第三者互斥的。举个例子,耐用且高操控性的机身一般都硕大笨重(比如佳能EOS-1DX);耐用且便携的机身一般操控性相对较差(比如索尼A7r);操控性好且便携的机身几乎不可能具备很高的耐用性(比如一票采用纯触控操作的相机,或许UI界面设计得很顺手,但触摸屏万一在低温下失效,那几乎就意味着整台相机无法使用)。所以只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选择了。不过正由于上面的互斥性,用户在就机身性能进行选择的时候去思考“我不需要什么”比思考“我需要什么”显得会更有效一些。比方说我认为我不需要在恶劣环境当中拍照,那么顶级单反相机傻大黑粗的机身显然就不应当成为考虑的因素(当然需要综合画质方面因素来进行选择)。最后,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觉得本文说的全是废话,我对机身性能就是没有任何需求,我只是一个慢慢拍照的人,那应该怎么办?很简单啊,在你能接受的画质标准下,买最便宜的就是了。

或许这就是索尼A7卖得那么火的原因?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猫几°

ZxID:11230103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染丹青
2024,请对我好一点。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10-19 0
排版精美,文字动人,图片美丽,心花路放b( ̄▽ ̄)d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