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伊人逝,情何在?——《霸王别姬》影评集合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820 回复:3

【转帖】伊人逝,情何在?——《霸王别姬》影评集合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士大夫闪光灯

ZxID:15293018

等级: 热心会员
来日悲欢,去日苦短,灿烂,黯淡,何去又何从?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8-10 0
【转帖】伊人逝,情何在?——《霸王别姬》影评集合
霸王与虞姬的一段情,一段梦,似幻似真,但今人已逝,敢问情何在?

当年凭借梅兰芳的一曲霸王别姬令我消魂至今,其后凭借张国荣的一部霸王别姬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再看看这些照片,惟有感叹已是物是人非!

不要误会,我可不是老太婆!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以1924年为背景,小豆子被做妓女的母亲送进戏班学唱戏,与师兄石头节下深厚的友情,10年后,俩人分别为自己取艺名为段小楼与程蝶衣,俩人合演的霸王别姬红极一时,渐渐地,在蝶衣心里,她就是虞姬,而小楼就是他的霸王,但其后小楼娶了妓女菊仙,蝶衣决定不再与小楼合演霸王别姬,后来抗战胜利,蝶衣被抓走,小楼四处奔波劳碌,请求营救,"文化大革命"中,俩人互相揭发"罪行".菊仙因承受不了打击,而上吊自尽.打倒"四人帮"后,俩人在分离了二十二年的戏台上又重新和演了霸王别姬,蝶衣唱完最后一句,用他送给小楼的那把注满他感情的剑自刎了.就在这一瞬间,段小楼又成为了他的霸王!

此情之深,惟赋虞姬,这是我对项羽的印象,俩人对感情如此专一,以至后来共赴黄泉!虽今人已逝,但情却永留人间,被世人所乐道.

但对于片中的霸王与虞姬来说,说到情字,那就太可悲了,因为道德,伦理和环境的逼迫,以至无法打开自己内心的大门,将自己的感情隐藏,封闭起来,虽人已逝,敢问情何在?让人生充满了遗憾,最后也只能选择最无奈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这段情,整部影片充满了凄凉,悲哀,愁苦之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次陈凯歌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最能体现他智慧的地方就是在他选角的方面,他选择了香港著名演员张国荣来出演虞姬这个角色,在我的印象中张国荣是一个能将刚与柔融为一体的优秀实力派演员,他眉目间透露的那种柔情与消愁,是众人所没有的特性,在张国荣去世的那年香港著名艺人黄沾在悼念词中说道:"哥哥真是翩翩俗世佳公子,他真是眉目如画,面如冠玉,一张脸好象是由造就精深的工笔画精心刻划出来的一样."如此俊秀之脸,可谓是神来之笔,鬼斧神工,让人赞叹不已,由他来诠释这个角色是再合适不过了,敢问世间还有谁会比他更合适的呢?

这部电影有太多太多令人感叹之处,感叹世间之悲凉,世间之无奈,最终惟有感叹生不逢时,一段情仇,惟有随风消逝才能得以解脱!人生如梦,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人往往都是在幻想与现实之中穿梭与徘徊,有时候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寄托的情感惟有在幻想中才能得以慰藉,当爱已成往事,是否还会追忆深情的你和我,使人深邃,使人沉思...

回望过往,惟有感叹:人已逝,情何在?


最懂蝶衣袁四爷







2008-05-15 11:01:55  来自: 陈野犁(mihiro)
霸王别姬的评论   5



 1.不行!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2.春香,不到园里,怎知春色如许?   3.虞姬为什么要死?   4.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景非你莫有,此貌非你莫属。   5.我这辈子就是想当虞姬!   6.娘,冷, 水都冻冰了……   7.要想人前权贵,必得人后受罪!今儿个是破题,文章还在后头呢!   8.要说天下最好吃的,冰糖葫芦属第一。等我成了角儿,成天要拿冰糖葫芦当饭吃。   9.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   10.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11.虞姬跟霸王说话中间还得隔条乌江那?   12.一个个都他妈忠臣良将的摸样,这日本兵就在城外头,打去呀,敢情欺侮的还是中国人!   13.这虞姬再怎么演,她总有一死不是?   14.这条小蛇可是你把他给捂活的,如今人家修炼成龙了,这能不顺着他吗?   15.虞姬是怎么死的?可那是戏!   16.方才检察官声言,程之所唱为淫词艳曲,实为大谬!   程当晚所唱是昆曲<<牡丹亭>>'游园'一折,略有国学常识者都清楚,此折乃国剧中之最精粹,何以在检察官先生的口中竟成了淫词艳曲了呢?!如此遭禁戏剧国粹,到底是谁专门辱我民族精力,灭我国度尊严?!   17.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   18.你们都在骗我!!都骗我!!!!!   我也揭露!检举姹紫嫣红,检举断壁颓垣!   段,段小楼你!你....你天良丧尽,狼心狗肺!空剩一张人皮了!   自打你贴上这个女人``我就知道完了,什么都完了!   你当今儿个是小人作乱,祸从天降!不是``不对!!!   是咱门自个一步步,一步步走到这部地步的!报应!!!   我早就不是东西了!可连你这楚霸王都跪下来求饶了!那这京戏它能不亡吗?   能不亡吗?!哈哈哈```哈哈``(一阵颠笑)   报应!!!!!报应!!!   19. 雌雄同体 ,人戏不分。   20.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为何腰系黄绦,身穿直裰?见人家夫妻们洒落,一对对着锦穿罗,不由人心急似火,奴把袈裟扯破。   21. 京剧说白了就八个字: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22.又不上台,要剑做什么   23.自古宝剑酬知己 ,程老板愿意做我的红尘知己吗   24.尘世间,男子阳污,女子阴秽,独观世音集两者之精于一身,无量欢乐呵!   25.师哥!师哥你别走!   26.那个青木,他是懂戏的。   27.谢谢菊仙小姐。   28.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   29.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呀!   30.小楼,从今往后,你唱你的,我唱我的。   31.小癞子(哭):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啊? 该挨多少打啊 !   32.黄天霸和妓女的戏不会演,师傅没教过……   33.“你们杀了我吧!”   34.从一而终。   35.那林黛玉她不焚稿她叫什么林黛玉啊?   36.《贵妃醉酒》里唱的 “人生在世如春梦。”



  仔细看了很多朋友评《霸王别姬》都是从宏观上来看整部电影,或许是处于某些原因,有些话不敢说,但是我认为评电影,论史实不能回避问题,一团和气。下面简单说说我的一点看法。
  
   李碧华原著开始就是一句——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先说一说里面的两位性工作者,一位是小石头的母亲,一位就是由巩俐扮演的菊仙。小豆子的母亲为什么要把他送到关家班学戏,这我们无从考证,但是这个女人狠心把小豆子多余的手指切掉也要让他进戏班,足见态度是多么的坚决,或许真的是影片中说的那样——京戏到了他最辉煌的时代?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小豆子的母亲都是无情的。
  
   巩俐饰演的菊仙,我认为是非常完美的。她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智慧的女人。从花满楼的初次出场到为救段小楼和程蝶衣而奔走等等情节都可以看出她的为人不同于其他的风尘女子。虽然程蝶衣一生都对她有成见,自始至终都没叫她一声“嫂子”,但是,我们都很清楚,程蝶衣的悲剧是注定的,有没有菊仙都如此。但是菊仙一直对蝶衣还是非常照顾的,我们可以从她逼袁四爷救蝶衣和帮蝶衣戒烟那段都能看出来。直到蝶衣在文革中出卖了她,加上段小楼被逼之下,无奈的说出:我不爱她,我要和她划清界线。终于让这个坚强的女人不得不用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无论从哪种角度上来说,菊仙都是有情有义的。
  
   足见李碧华并不是完全赞同婊子无情这一观点。
  
   再来说戏子,段小楼和程蝶衣的友情从小石头与小豆子时代就有深深的基础了,这在影片中是显而易见的,我也就不过多的分析。我很清楚的记得,当小豆子的母亲求关班主收下小豆子时说:你不收下他就是看不起我娘俩。关班主说了句:都是下九流,说什么谁瞧不起谁呀。并最终收下了程蝶衣。
  
   也足见李碧华并不是完全赞同戏子无义这一观点。 那李碧华说这话不就没意义了吗?其实不然,电影里面有一位无义的戏子,那就是被程蝶衣收养并教导的小四,并且他成为最后一切悲剧的导火索。在旧社会戏子无论怎么被班主打都是有义的,到文革就无义了,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记得曾经看过一位作家回忆: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父亲靠收费报纸供养一家人和供他上学,有一天他回家看见他父亲把报纸浸水,然后在沙子里面裹,来增加重量,为了多买几个钱。他当时要求上进,要与父亲划清界线,就揭发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就因此而坐牢,最后死在狱中。两相对比,足以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发生这种事是必然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细节。
  
   其次一个细节是,三次看戏之中的鼓掌。
  
   第一次是日本军官到戏院看戏时,台下发生骚乱,看客们四散逃窜,但是程蝶衣不为所动,依然忘我演出,得到了日本军官的阵阵掌声。
  
   第二次是国民党伤兵大闹戏院,程蝶衣无法继续演出,段小楼出面说了一句——日本人看戏也没这样呢!结果引发双方冲突,说长日本人的志气。大家仔细对比,就看戏这节来说,段小楼说的确实是事实,最后确是如此结果,我相信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当有国民党军官要听程蝶衣在法庭上一句:“如果青木没有死,那京戏一定传到了日本。”击碎了所有人的心。在大家都觉得他必死无疑的时候,然而却被当庭释放,只因国民党军官要来看程蝶衣的演出。他的演出也博得了国民党军官的阵阵掌声。
  
   第三次是共产党的军队在台下坐得整整齐齐来看段小楼和程蝶衣的演出,由于程蝶衣的烟瘾犯了,无法继续表演。段小楼正准备道歉,却得到了大家的阵阵掌声,然后是一曲不合时宜的“向前进,向前进,我们的队伍...”可见人们的军队纪律严明,但是却对京剧艺术并不理解。
  
   到后来文革爆发,小四夺了师傅程蝶衣的角色,段小楼罢演,结果小四一句“台下坐的都是劳动人民啊,演还是不演,自己掂量。”在菊仙的祈求下,段小楼被迫演出,程蝶衣黯然离去。还是掌声...
  
   反复响起的:这就是命!我记得一次说这话的是关班主,当程蝶衣从张太监府上出来,在城门外捡到小四时,关班主叫他把小孩放回去,说了“这就是命啊!”这话意义深刻,纵观全片,如果没有捡到小四,或许段小楼和程蝶衣以及菊仙都可能是另一种结局。第二次是花满楼的鸨母在菊仙离开时说的:这就是命,窑姐就一辈子是窑姐。菊仙不以为然的说:啊,我被吓到了。但是,最后在文革是,程蝶衣的揭发让这句“这就是命”得以实现了,菊仙上吊自杀。小四也没能有好结果,最终以四个人的悲剧来论证了——这就是命啊!
  
   葛优饰演的袁世卿是一个很冤的角色,他是坏人吗?我看完了电影无法赞同这观点,他数真正懂得戏剧的人,他是真正了解程蝶衣的人,也一直为救程蝶衣而出力。最后“不杀袁世卿不足以平民愤!”,段小楼感到不解,菊仙感到不解,我也感到不解。当晚,袁四爷与程蝶衣在院中饮酒唱戏时,程蝶衣拔剑自刎时,袁四爷一句:慢!那可是真家伙!阻止了程蝶衣在辉煌的时刻死去,让经典成为永恒;也从侧面暗示了程蝶衣的结局。
  
   关班主在准备教后生唱《夜奔》时,刚一句“我本是男子汉,顶天立地”便倒地而亡,我觉得这有其象征意义。《夜奔》是林冲投奔梁山前的一段,如果林冲在这个时候死去,就成全了他的忠义,而不是上梁山当盗寇。如果段小楼和程蝶衣也在这时候死去,那就会成为一段传奇,而不会有后来的兄弟反目。与之对应的是一生伴随程蝶衣的: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程蝶衣是否真的是同性恋?最后自刎前,师兄弟二人对唱时,程蝶衣:“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段小楼笑道:“师弟,你又错了。”可见程蝶衣心中还有明白自己是男儿郎,做女娇娥实是情势所逼。诚然,历史上演过虞姬的不只有程蝶衣一个,但是他取得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不疯魔不成活”才把虞姬演到极致,注定成为同性恋。
  
   也说京剧的命运,前面分析三次鼓掌时,我们已经能看到京剧的衰落。文革时,段小楼,程蝶衣,那老板与小四及红卫兵讨论京剧时,我们已可以预见京剧的命运了,当程蝶衣揭发段小楼前说了一句:“连你楚霸王都下跪了,京戏还能有什么希望啊!”《霸王别姬》在京剧中举足轻重,段小楼又是霸王项羽的饰演者,而项羽也算我们历史上顶天立地的英雄之一,他都下跪了,让程蝶衣绝望,对京戏的未来绝望。
  
   这部电影不仅把京戏和中国的近百年历史融合进来,同时也借剧中人物之口表达了作者的一些看法,我就选几句来举例,其他的大家自己去发掘。第一个地方是,抗战即将爆发时,北平学生游行,有个学生看到程蝶衣和段小楼,说:“戏子,你们知道日本人要打进家门了吗?”段小楼后来说:“日本兵就在城外,有种出去打呀,就知道在城里闹,闹了半天还不是整自己人。”...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浅薄见识,欢迎大家交流,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在这部电影中,比较突出的人物关系便是程蝶衣与段小楼之间的复杂的情感线路。从情节的角度看,人们往往将程蝶衣对段小楼的情感视为同性恋。在我看来,这种爱的成分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一种基于兄弟手足情、受其童年经历和《霸王别姬》这出戏影响而发生的移情的表现。
   首先,对童年的程蝶衣而言,母亲的妓女身份和狠心抛弃,戏园的严厉规矩和暴力惩罚,小师兄弟们的冷嘲热讽和排挤欺生,都使他产生一种严重的缺失感。当时,大师兄段小楼的关怀爱护是他得以填补这缺失的唯一良药和寄托。当小楼为了蝶衣在冬夜的雪地里跪着受罚,蝶衣隔着窗子心疼地看着他。等小楼回来后,蝶衣自己光着身子,却把被子给冻成了“雪人”的小楼裹上。接着,两人依偎在一起睡觉时,蝶衣紧紧地搂着小楼,仿佛怕失去了他。从这一细节可知,童年的段程二人积累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段对程的感情只是手足情意,而程对段的感情中却流露出深深的依赖,并且超越了兄弟的亲情。
   片中蝶衣性格的纤细、所处的弱势以及虞姬的角色赋予似乎注定了他女性化的形象。《思凡》中那一句永远说错的念白:“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就表现了蝶衣对于女性的倾向与渴望。特别是出演《霸王别姬》之后,他对这出戏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依赖,陷入了完全投入、人戏不分的状态。我们将其认定为边缘性人格障碍。这里我想试着分析一下蝶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性别的模糊:
   片子开始时,母亲把蝶衣送去学戏,由于蝶衣手指畸形(六指),师傅不肯接收。天寒地冻中,蝶衣怯声声地告诉母亲:“娘,水都冻冰了”。然而母亲不为所动,拿着菜刀剁下了那个多余的指头,把他独自扔在戏班。这处“切指”的情节不仅是对小蝶衣身体的伤害,或许他潜意识里就产生了类似“被阉割”的一种被侮辱的感受,这种缺失总让他感觉有自己异于其他男孩子。
   蝶衣在社会化的初期受到了身为妓女的母亲和虞姬这两个女人的重要影响。蝶衣有着对母亲深厚的俄狄浦斯情结,然而母亲卑贱的妓女身份和狠心抛弃使他产生了对母亲的恨意,在这种缺失下,他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像母亲一样漂亮、但却高贵、忠贞、从一而终、不离不弃的完美的女性角色。而恰恰此时,虞姬走入了他的生活,虞姬正是的他希望成为的完美女人的象征。成为虞姬的欲望,使他在舞台上形成了“易性癖”。于是,每一个举手投足间,他都表现出对霸王(段小楼)愈来愈深的依赖,希望以唱一辈子戏来实现。不仅如此,蝶衣的这种女性倾向还表现为一种母性,比如他捡来小四,执意收养。并希望小四能成为他戏剧生命的延续。
   成名之后,老太监张公公对少年蝶衣的性侵害,造成了他的创伤心理,这也是他性别意识混乱的一方面促因。
   此外,我们可以分别分析一下楚霸王与虞姬、段小楼与程蝶衣的角色关系:虞姬最终挥剑自刎,离霸王而去,现实生活中,程蝶衣也总要面对与段小楼分离的失望中。每一次出演《霸王别姬》,其实都是程蝶衣所经历的一种“重复”。只有在舞台上,霸王段小楼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他才能享受到这种禁忌的占有欲。而随着虞姬的死去,他又要在欲望破灭后承受痛苦。每一次四面楚歌的绝唱,都是他脱离现实的享受和面对现实的承受的过程。包括后来,当他不再与段小楼同唱《霸王别姬》,他整日沉迷于吸毒,这不仅体现了他失去“霸王”的崩溃,吞云吐雾的幻境也是他 “重复” 的症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移情的表现。蝶衣对小楼的感情其实是由《霸王别姬》故事产生的移情,确切地说,是虞姬对霸王的感情的移情。
   最后,谈谈蝶衣与菊仙的关系。菊仙是段小楼的女人。从一开始蝶衣对菊仙就充满了敌意与嫉妒,因为她抢走了蝶衣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蝶衣对菊仙的态度,也是一种移情,基于母亲的移情。菊仙有着蝶衣的母亲的的众多特性:女性、美貌、泼辣、出身都是妓女,并且都曾给自己带来“缺失”。 蝶衣把对于母亲的矛盾的感情转移到菊仙身上:对其女性性别的嫉妒、对其妓女身份的鄙视、对其所造成伤害的怨恨……然而,还有一种对母爱的渴望与依恋,特别是当蝶衣烟瘾发作,痛苦不能自持。他被小楼捆起,陷入昏迷状态。此时,他身体一阵阵发冷,触动了天寒地冻的记忆,面对菊仙,他出现幻觉,仿佛又回到了幼年,一声声,哀哀地说:“娘,水都冻冰了”。这也激起菊仙的母爱的移情,她将他用衣服一件又一件裹上,抱在怀中,仿佛他是自己曾经失去的那个孩子。
   时代的动荡使得菊仙和蝶衣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与现实的菊仙不同,程蝶衣一生都渴望活在幻想世界里。然而,两人都在死亡这件事上自己做了主——上演了虞姬的悲剧,告别霸王,从一而终。
   经历了那么多辉煌与动荡,得到,失去,又得到。程蝶衣终于最后上演一场真正的《霸王别姬》,结束了他的欲望与失望的重复,或者应该说,彻底满足了他成为虞姬的愿望。




影片讲述了同门的戏子段小楼和程蝶衣从小便是好兄弟,程蝶衣在环境的影响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混淆之感,喜欢上了大师兄段小楼,成年后二人因同唱《霸王别姬》名噪一时,后来段小楼与花满楼头牌菊仙结为连理,逐渐与蝶衣产生隔阂的故事。影片的开头以二人多年后同台回忆过去为线索,展开了两人之间从民国到文革几十年来跌宕起伏的故事,而这其中影响故事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便是段小楼的妻子菊仙。菊仙是那个年代鲜有的泼辣女子,敢爱敢恨,虽身在青楼却不趋炎附势,坚持自己的火辣性格,愿意为丈夫无私付出。本片从人物性格特点、塑造手法、人物在影片中的意义三个方面刻画了菊仙这个人物,不仅衬托了片中段程二人的人物形象,使其更加丰满,更对两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直接导致了本片悲剧式的结局,让人不禁感叹这个青楼女子的独特形象。
  影片在人物性格方面塑造出了一个泼辣聪明、敢爱敢恨、为爱人无私付出的女子形象。影片中的菊仙是在一片暧昧的红色镜头中出场的,导演在菊仙身上成功运用了《红楼梦》中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独特出场方式,昏暗镜头下的碗罐破碎声音再伴随着一声“王八蛋”,将这个泼辣女人的形象率先留在的观众的脑海当中,给人以无限期待,而后的“跳楼”等情节更是形象生动的将这一泼辣女子形象展现出来。同时这个女子是聪明的,当她一身素衣离开花满楼去投奔爱人的时候,她装出被赶出来的模样令人心生怜惜,此刻的她又成功利用段小楼本身对她的好感,用“威逼利诱”的方式使段小楼不顾程蝶衣而接受了她,此时大量的特写镜头将菊仙的内心活动刻画的淋漓尽致,形象的描绘出了她急于获得爱情的小女人心理,让观众被深深的吸引。随后,在小楼屡次遇险的情况下,影片大量对她的面部表情运用特写镜头记录了下来,形象的表达了她对小楼无私的爱,她不顾自身安危保护爱人,更是不惜流产,生命垂危,让观众对她的无私有了深刻的体会,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有力,更好的提高的全片的可观性。
  在塑造手法上影片着重刻画了人物的动作语言,表现出了独特的人物特征。导演为菊仙设计的台词十分精炼直白,但搭配上演员的表扬和人物鲜明的性格,台词的韵味便油然而生。从一出场的那几句“王八蛋”开始,菊仙这个人物形象就已经成功的跃然纸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菊仙决定离开花满楼的一场戏中,菊仙在昏暗的灯光下将值钱首饰一个一个的从身上摘下扔到桌子上,近景镜头很好的捕捉到了她脸上轻蔑的表情,而她与老鸨直接而坦率的对话说明此时她那颗强悍外表下的柔软心灵仿佛找到了依靠,迫不及待的离开这充满铜臭味的阴暗角落,奔到心爱的人的怀里,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最后,她把脚上的鞋也重重的摔在了桌子上,一甩袖子离开了这个噩梦般的地方,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而在小楼被日本人带走,菊仙求蝶衣的那一场戏中,导演设计让菊仙与蝶衣面对面的坐着,显示出这个女人强悍的内心,接着导演用远景镜头表现的她随意的从手袋里抽出手绢,故作从容的对蝶衣问话,又用特写镜头和中近景镜头相结合表现菊仙耐不住性子掐腰质问蝶衣而后又转身无奈求他,一个直率女子的形象自然的表现出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不自觉的想要亲近这个直率而不做作的女子,菊仙这个形象成为了全片一缕最为清新的空气。
  除此之外,菊仙这个形象在整部影片来看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最初段小楼和程蝶衣的隔阂便因菊仙而起,而在蝶衣戒大烟的过程中,痛苦难熬的蝶衣误把菊仙当作了曾经的母亲,虽然两人为情敌,也互有隔阂,但善良的菊仙还是结结实实的抱住了渴望母爱的蝶衣,影片到这里,揭示了蝶衣对师哥产生扭曲情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师哥从小像母亲一样关爱他,致使蝶衣将对母亲的情感转移到了师哥的身上。这一场景对全片的内容起到了升华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即以文革为背景的情节中,那坤背叛了段小楼,小楼背叛了深爱他的蝶衣,最后疯狂状态下的蝶衣将恨转到了正在帮他抢回具有重要意义的剑的菊仙身上,曝出了菊仙妓女的身份,导致菊仙成为了被批斗的对象,小楼也被逼亲口说出他不爱菊仙,此时镜头隔着烟雾给了菊仙长时间的特写,突出了菊仙此时的伤心绝望和内心找不到出路,渲染了当时情况和人性的混乱,对一直坚持本性希望拥有平静生活的菊仙来说,这是对她最大的打击,而从心爱的男人口中听到了他说不爱自己,更是加重了她内心的绝望,直接导致了她的自杀,给影片渲染了一层悲凉的气氛,并在观众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这是一曲姬别霸王的悲歌,说的并不是戏台上的段小楼和程蝶衣,而是生活中菊仙和段小楼的爱情故事。段小楼继承了他扮演的霸王的男子气概和优柔寡断,而菊仙便拥有着虞姬的痴心,从影片的开始,“从一而终”这个词就萦绕在我们耳边,到了影片的结尾,纷纷扰扰的世事之后,只有菊仙坚持了下来。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直率,泼辣,聪明而无私,她深沉的爱永远包围着她心目中的霸王,她自尽的那一刻宛如自刎而死的虞姬,只留下深深的悲凉。导演在菊仙这个人物塑造方面给予了很大的空间,在人物性格、塑造手法和人物意义上给影片带来了一个新的高度,将观众带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了视听盛宴,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也使观者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令人感慨万千,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李碧华名作《霸王别姬》,我没看过原著,只看了电影。之前东鳞西爪地听人讲过这故事,略有了解。又在电视里瞥到几眼片段。一直耿耿于怀。为了表示对这部向往已久的好片子的尊重,破天荒地买了正版影碟。然后在一个冬夜裹着棉被捧着红茶看完。
  
  如一切李氏作品,于沧桑倒转岁月轮回的幻丽之外,片中爱恨刻骨,人物鲜明,似欲乍生生活在眼前。张丰毅的小楼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刚了,张国荣的蝶衣却是令人心髓俱碎的柔。红氍毹上,霸王别姬,刚柔相济,侠骨柔情,怕不迷得多少女子,万劫不复?阿弥陀佛。
    
  看完之后我独自窝在暖热的黑暗里沉迷。思想依然深陷,一波一波巨大冲击剧撼,乍梦乍醒。正是又一次不巧路过高人居处,被那高空坠物,当头砸倒,脑震荡又不知要若干天。但于如此剧烈震撼之中,好色之徒如我仍有余暇将片中男子拿来一个个在脑中过滤,陡然发现,最后剩在心坎上,滴溜溜一颗夜明珠,可不是霸王,也不是蝶衣,而是袁四爷。
    
  ——对,就是那个由葛优扮演的有些獐头鼠目一笑露出两颗大门牙的津津垂涎于男旦蝶衣最后遭人民政权镇压的反动戏霸袁世卿,袁四爷。
    
  且莫认为我是穷极生疯一心想着要当反动会道门头子的小老婆。领导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待我细细将四爷的诸般好处,一一道来。
    
  袁四爷首次出场,是在小楼蝶衣一折满堂彩的《别姬》演出之后。那时节霸王虞姬,正是月朗花香,溶溶脉脉,镜里双双望定,更不知戏外别有天地。
    
  四爷便在此时闯入这二人世界。亮相先是“一点薄礼”。蝴蝶盒子里白晃晃全套珍珠钻石头面。好。有钱人捧戏子,挥金如土,也是常情。不过见得一份豪奢气魄。正如戏院经理所说:“都说当年太后老佛爷,她老人家赏戏,有这样的手面吗?——没有吧!”
    
  四爷是冲着蝶衣来的。目的很明确,并不遮遮掩掩。但蝶衣眼里没有他。“舍下小坐”的要求,先是小楼的生硬,再是蝶衣的委屈,两次被拒。四爷是经场面的人,这一小场戏里头,自己是个惹厌的反角,当然心明眼亮。当下脱帽躬身,彬彬而退。更无半句废话。他没有当场暴跳,并不奇怪——这点涵养总还是有的,不然也混不到这份儿上。稀罕的是那份从容里头自有一种笃定,拿准了那只蝶,飞不走。并无老谋深算的阴险。只是一种淡然却坚定的自信。或许他相信除了钱,自己亦有其他,值得一个人被掳获。
    
  这一小场中,霸王与戏霸,五七步之争第一次埋下伏笔。
    
  他不焦,不燥,不馁。由此我相信他并不是只知最后到手的一刹肉体之欢,那“皮肤滥淫的蠢物”。他亦懂得享受追求过程中的种种坎坷苦乐,不为人道的细腻感受。
    
  过程就是结局。除了求爱,求欢,于这漫长曲折的人生,四爷当亦比他人获得更多过程中的印象与滋味。
    
  第一回合的照面,四爷是个丰富敏锐,懂得咀嚼生活的男子。是在世道中打过滚来的人,因此学会平淡处之。
    
  四爷不曾使甚卑鄙手段,因此也不曾在二人之间造成裂痕。相信他在追求(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之中,纵是满心渴望,亦保留有所不为的原则。反倒是小楼方面,横里插进来一个菊仙。这才是真真的男欢女爱。蝶衣那“与师哥演一辈子别姬”的鸳鸯畸梦,终于化作云烟。
    
  在小楼与菊仙定亲的时候,蝶衣独自仰躺在椅上。未卸的妆艳丽凄迷,一头长发散落,满目漆黑。是盲目绝望的永不可能的恋。面前是那面曾映照过霸王与虞姬身影的镜子。霸王不再。他已是别人的丈夫。互为形影的日子永不回头。此刻的镜子,代表的是蝶衣空洞的心。
    
  于是四爷再现。镜头里我们看到一根长长的翎子,斜斜伸入镜中。四爷企图进入蝶衣的心。
    
  “这双翎子,是从活雉鸡的尾巴上,生生收取的。当真是难得。”——也不知他是在说蝶衣难得还是在说自己这份心难得。从活雉鸡的尾巴上生生收取的翎子,残酷地叠印片中交缠一世,不得救赎的爱恨,也叠印乱世里屡遭摧折的绝美的京戏艺术。——一时多嘴,跑题了,回来再说四爷。
    
  在四爷的宅中,蝶衣看到那把年少时许下心愿要送与师哥的剑。于他,那剑是关于他的爱人的威严,关于一份自幼固执的信念,关于虞姬对霸王的全部理解与寄托的信物。他要得到它。一个眼神,四爷已知其意。他说:“此剑是张府败落时费了大周折弄到手的。”又说:“你我之间不言钱字。那个字眼实在不雅。”这样张扬的狂傲,却未令人觉得他在市恩。缓而沉的语调,狂得有资格,傲得有资本。——由此亦可见,敢说“那个字眼实在不雅”,必得坐拥若干身家,不然便得是尝过富贵浮云滋味的过来人,否则,不是实在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人我还没见过),便是故作清高,要么就是不知疾苦、更不知死活的狂言。
    
  于是,宝剑赠佳人。
    
  蝶衣是四爷心目中一顾再顾,倾城绝世的佳人难再得。对于蝶衣自己,男儿郎与女娇娥的身份颠倒一生,始终就没弄清楚过。对于四爷,蝶衣是男是女,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蝶衣身上,他看到所谓完美的化身。
    
  相信四爷对于蝶衣,欣赏的成分远多于情。情是一种不可理喻的深陷痴缠,要疯狂,要占有,妒恨煎熬,抵死缠绵。就像蝶衣对小楼。我们可以完全挑不出一个人好在哪里而依旧爱他,也可以相爱一世却依然彼此陌生。情是不需要懂,只需要服从它的安排。但四爷对蝶衣,不是。蝶衣的好处,蝶衣的美,大众看到的,他懂,大众看不到的,他也懂,就连蝶衣自己不知道的,他亦看到。四爷是如此敏感的人。他把蝶衣灵魂里美好的东西,看个通透。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境非你莫属,此貌非你莫有。当四爷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指的绝不仅仅是蝶衣的容貌。根本上,四爷与蝶衣一样,是个艺术疯子。于京戏(还有昆曲)这门艺术,他浸淫一生,奉献了全部的心与魂。正像蝶衣所说,京戏全在情境二字。因为情境,两三个龙套穿梭,便是千军万马。因为情境,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这些人分花拂柳,翻山越岭,攻城掠地,活生生演尽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一生的悲欢离合。京戏实在是心的幻术。而情境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遇不可求。所以当四爷与蝶衣,台上台下,两个对京戏几近入魔的戏痴乍一相逢,电光石火间,便有云垂海立的震撼。那一刻他们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情境中的人。
    
  所以对四爷来说,蝶衣绝不只是一个美貌的戏子。在蝶衣身上,他看到京戏的化境。那是他一生痴狂的东西。对他来说,蝶衣已是艺术完美的象征。四爷这一生没机会登上红氍毹为他理想中的艺术奉献自己,他必须在俗世名利中打滚,这是无可选择的。但是在蝶衣为戏而痴的灵魂里,他可以看到另一个自己,纯粹的倒影。四爷对蝶衣的爱恋,实际上是有着自恋的成分,和对自身完美的期许。这样狂热的痴迷,已经分不清爱的是艺还是人。但是他对蝶衣的态度,仍是节制的。并未陷入爱之便欲毁之的极端。
    
  事实上蝶衣的性别真的已经不是这一场爱欲的焦点。四爷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他爱蝶衣不是因为他是个美好的男人,而是因为他是个美好的人。代表理想中极致境界的人。相信如果蝶衣是一个女子而具有同等高超的艺境,四爷照样会爱上她。又想象,如果四爷真的爱上了某个女子,也必定会比这个女子自己更懂得她的美,她灵魂的本质——除非棋逢对手,被他遇到一个同样敏感至极的女子——不过这概率不大啊。终究这种人不会太多。
    
  他是真正懂得蝶衣的人。他说,在看蝶衣演出时,有那么两三刻,他有所恍惚,疑为虞姬转世再现了。——其实,在这部影片的本义中,蝶衣被赋予的本来就是虞姬的灵魂。为霸王生,为霸王死的从一而终的一颗燃烧的灵魂。四爷看到的,恰正是蝶衣的本相。
    
  不疯魔不成活。这是小楼两次用以评价蝶衣的一句话。说这话的当时,一次是在蝶衣发疯似地凄喊:“我要跟你唱一辈子戏。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一次是在文革中,实行“现代戏大改革”之时,坚持“情境”的蝶衣在讨论会上独排众议反对现代戏(实际上反对的是对京戏的粗糙化和政治化),然后闭门不出。当小楼说“你一辈子就知道唱戏,你也不出来看看这世上的戏都唱到哪一出了”的时候,门里传来蝶衣幽幽的声音:“虞姬她为什么要死?”——小楼骂出了那句话,愤然离去。
    
  那个时候,我在想,倘若四爷在,他一定会懂得。蝶衣的坚持。对感情的坚持,对艺术的坚持。蝶衣是这样执著于理想的,纯粹的人。他的灵魂就是一股火,认准了一个方向便一路烧下去不回头,哪怕玉石俱焚。
    
  小楼不懂。小楼与蝶衣并不相同。他是世俗的霸王,期许的是一些物质的,着实的,平凡的幸福。对这个人世,他并不隔膜。他也懂大势所趋,也懂顺应潮流。他是常人。正常,也平常。而蝶衣是疯子。终其一生,蝶衣只生活在自己的心中,只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而四爷,我相信四爷如果在,会懂得蝶衣。不疯魔不成活。但真正的爱情与真正的艺术,原本就是一种疯魔。蝶衣是做到极致的人。他凭借一种天赋的狂热抵达了感情和艺术的真义。
    
  在外部行动上,四爷或许不会如蝶衣那般绝然。但,他会懂他。他们是一类人。因为过度的敏感和唯美,而经受焚炼。
    
  四爷曾问蝶衣:“你愿作我的红尘知己吗?”——实际上,在这个红尘里(在这部电影中),蝶衣真正的知己,唯四爷一人而已。不论蝶衣答不答应,承不承认,他与四爷都已经是一对孤独的红尘知己。
    
  小楼不是。他始终未曾进入蝶衣的内心世界。他眼中只看到一个过度痴迷于戏、过度痴迷于他的师弟。而蝶衣,是虞姬。为了内心完美的坚持而死的虞姬。小楼是寻常的人。蝶衣与四爷,是两颗熊熊的灵魂。
    
  影片中有个细节令我非常感动(令我感动的细节也太多了,姑且拣一个说):日军占领北平。在悬着大东亚共荣条幅的戏院里,蝶衣于台上贵妃醉酒。霓裳羽衣,飘飘旋转着绝世的风华。头顶忽地撒下无数抗日传单。灯骤灭。台下喧哗。没有人再顾及台上的贵妃。一片混乱之中,唯有蝶衣,独自于黑暗之中,传单之下,继续着未尽的绝美舞步,丝毫未曾停滞。一片混乱之中,也唯有四爷,独自于楼上包厢继续目不稍瞬地注视黑暗中的蝶衣,丝毫未曾分神。
    
  这便是艺德和艺魂罢。不问外界风云突变,不问这世上如今是谁主沉浮,也不管有没有人在看。上了舞台,是虞姬便是虞姬,是贵妃便是贵妃,黑暗中,也要坚持演完那场戏。那已经不是演给任何人看,是一场,对艺术的献祭。而四爷,即使看不见,他知道蝶衣在继续。他们对艺术如此敬重,对自己的心如此忠实。片中具有这等艺德与艺魂的,有科班的关老爷子,有蝶衣,有四爷。
    
  当四爷孤独地在黑暗中为蝶衣鼓掌,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出卖身体的戏子与买笑追欢的大爷。那是两颗相通的纯粹的灵魂,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值得惺惺相惜。
    
  当骚乱的众人终于随着四爷的掌声望向黑暗中独舞的蝶衣,灯光复明,掌声四起。那辉煌的一刻。(我在被窝里攥着茶杯把激动不已)。
    
  在国民政府掌权,蝶衣因曾替日本人唱堂会而以汉奸罪受审的时候,四爷又有惊人表现。
    
  先是小楼与那经理拜访四爷,恳求出手相救蝶衣。小楼说救出了蝶衣,他们兄弟俩(忘了是几年)的包银全归四爷。四爷道:“没你的包银,你当我就喂不起这几只鸟了?”——可以想象,时移世易,四爷大约亦没落了。虽然,余威尚在。但这句淡淡的话,并不令人感到负气,亦不似死要面子的强撑。四爷清楚自己的底子和实力,亦懂得在渐进的没落中,如何不失尊严。也是看过了大起大落的人,知道这世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兴衰原是寻常事。所谓“守得贫,耐得富”,淡眉静目之间,便是气度。
    
  四爷当然并非贵族。但骨子里,那一种超脱于蝇营狗苟的世道之上的高绝,不是天生的贵秉,至少是强者,是智者。世路里磨出来的明净。
    
  他仍未忘记多年前那一个“霸王回营见虞姬,到底是该走五步还是走七步?”的回合。于这危急时机,切切地提出。这是四爷于艺术的认真,亦是四爷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份任性与妒忌的心思。要折倒那个男人,折给不在现场的蝶衣看。通部电影,四爷吃醋耍性子,仅此一处,不动声色的流露。
    
  小楼终于屈服。紧跟着是菊仙的精彩加入。痛快泼辣的言语,一字一句无不有背面文章。这一场心理速战,人性抽丝剥茧,层层尽现,好看至极。
    
  在法庭上,面对检察官“程以淫词艳曲,辱我民族尊严,灭我民族精神”(原文记不大清,意思如此)的指控,四爷从容站起,开言:“方才检察官所说之淫词艳曲,”——静寂片刻,突然用力猛拍栏杆——“实为大谬!”全场被震得无一丝声息。四爷又说:“当晚程所唱者,牡丹亭游园一折,众所周知,乃国学文化中之最精粹。何以在检察官口中,竟成了淫词艳曲了呢?如此污蔑国剧精粹,不知是谁专门辱我民族尊严,灭我民族精神?”咬文嚼字沉沉道来,竟于法庭之中,赢得满场掌声。
    
  这一场是四爷性格中硬、烈、猛、威的一面,最正面淋漓的一次展示。偏是用了极缓极慢,又极掉书袋的语言。正是龙虎精神,原不必大呼小叫。整部电影中,四爷没干过正事。从朝到晚,捧戏子,讨好,诱惑,调情,直至堕落畸变的肉体欢爱。但于此一场,我们就可想见这个男人若处大事,临大节,该是何等的从容不乱,何等的中流砥柱。是性命交关处,可托以大局的人。
    
  四爷最耀眼的一刻完美地展现。正像昏睡的猛兽,平时看着也不见得怎样,偶一睁眼,便有夺星替日的光华。
    
  跟着的,就是结局了——并非电影的结局。是四爷的结局。
    
  四爷的结局是死。解放后,在镇压反革命分子的运动中被熗毙。
    
  电影中看不出来四爷都干了些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我们只能听到一些抽象空洞的罪名,类似鱼肉百姓这样的词语,却不知他是怎样个鱼肉法。他最终的定名是“戏霸袁世卿”。在一片“打倒,打倒,打倒……”声中,被宣判以“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五花大绑,推出去熗毙了。
    
  四爷死得很惨。但在江山易色权力更迭的大时代里,那样的结局,也是寻常。政治历史,翻云覆雨,不问苍生。谁是谁非都不好说,无辜被牺牲,也只能认了。四爷冤枉与否,我们无从得知。但那样的死法必不好受(实际上怎么死也好受不了)。正是众叛亲离,英雄末路。在时代的巨力下,盖世的豪杰也只是芥尘,眼睁睁看着自己,碎为齑粉。
    
  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满唾骂与侮辱。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死去的基本尊严。没有同情的眼光。没有留恋的声音。甚至可以预知自己死后,不会有人为自己掉一滴眼泪。四爷站在高高的台上,瘦长的身子被用力摁低,颈后插着代表耻辱的姓名牌。他的名字,打了血红的叉。作为“人”的资格,已经被取消。最后几分钟的残喘,他不过是一具供人任意折磨轻侮的行尸走肉。
    
  他被迫卑微地低下头去。
    
  死亡只是一刹,并不可怕。但之前这精神上的摧残,令人崩溃。他必须眼看着自己孤独地走向死亡。已经被全世界唾弃。
    
  洪亮的声音宣判了他的死亡。群众撕裂了他的姓名。在一片扭曲的人脸与沸腾的骂声之中,四爷昂然抬首,迈着四方步被押赴刑场。他的戏结束了。
    
  四爷痴爱戏剧的一生,始终与舞台无缘。但生命的最后一幕,他终于能够在台上完成。他以最完美的姿势退出了人生。那是一种王者的步伐。那是漫长的演出里,最终的,绝世的一折。尘埃落定。
    
  人生如戏。最终,四爷不负这戏,戏,不负四爷。
    
  他一生追寻的情境,终于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完成。
    
  我相信当四爷迈着四方步退出,抬起头见到台下振臂高呼打倒的人群——那一瞬间,他心里对他们,是没有怨恨的。四爷心中,世情已是如此透彻,他当知道,这些人和他一样,在时代里是不能够自主的。他也当知道,这些人未必真的相信他的罪名,也未必真的恨他。他们喊,他们骂,他们打倒他,最终,他们杀了他——也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已。浮沉乱世,人人都被诅咒。苍茫的——中国,已经没有慈悲。他一定知道。
    
  繁华落尽。功过无言。四爷最后的脸,是一片平静。他从容赴死,不是勇敢,只是看透。
    
  世界既已癫狂。不如,归去吧。
    
  影片将人置于极度混乱和残酷的境遇中。于是在这样灭裂的碾压倾轧中,人性的卑劣被逼出来,人性的高贵也被逼出来。极端的环境像榨汁机,榨出人的鲜血与泪水,让银幕下的我们,闻到生命最深处的血腥和芳香。
    
  四爷终于是归去。他退场的时候,我在心里为他打着属于一个英雄的锣鼓点。
    
  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四爷的心里在想着什么。是这一生纷红骇绿的奢靡,是曾经的罪孽,是京戏昆曲,还是那个电闪雷鸣,于大雨中持了宝剑勾了脸谱与蝶衣对演别姬的夜晚。或许,他什么也没有想。
    
  雨水中,蝶衣溶化了的凄艳妆容。凤眼朱唇,胭脂红泪。定格成四爷心中的永恒。
    
  看到后来文革的戏,小楼在逼迫下屈服,为求自保当众揭发蝶衣。又与菊仙划清界线。我知道那乱世人性,无可厚非。但,我也知道,倘若四爷还活着,倘若四爷遇到相同的境遇,必不如此。
    
  小楼始终是平凡男子。京戏于他,只是谋生的技艺。感情于他,亦只是人间幸福的寄托。因此受到外界巨大的压力,他可以放弃这一切。但是对蝶衣,对四爷,那是生命的终极归宿。不必刻意坚持,已是共生共存。研丹擘石,赤不可灭,坚不可夺。
    
  虽然,在疯狂的社会里,是否忠实于自己的灵魂,一样都没有好下场。小楼随波逐流,蝶衣与四爷坚持追寻,到最后,玉碎,瓦亦不能全。在多少追问与挣扎之后,电影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片荒凉。
    
  这一生,小楼竟不是蝶衣的知己。他只是一个舞台上的霸王。一个渴望寻常茶饭、妻小天年的男子,承受了一段强烈的宿命的感情。他所求的平淡生活,终于被这段感情毁灭。
    
  其实真正的霸王,是四爷。一掷千金的看重。刻骨的了解。相通的灵魂。直至最后末路英雄式的退场。他全部具备了。
    
  我对四爷最后的定义是,他是一个悲哀的霸王。没有被虞姬爱上的霸王。
    
  霸王别姬。这一世,霸王与虞姬在轮回中错过。
    
  片中几个主要人物,小楼,蝶衣,菊仙,性格在开始时都是模糊不定型的。在影片的演进中,他们的个性亦在情节里一点点同步成长起来。随着际遇的跌宕,他们也在不停地变。唯有四爷,从出场便已经是一个完成的生命。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这里那里地将这个灵魂展现出来。四爷始终是四爷。是片中一个已经定型的成熟的男子。
    
  葛优的表演,拿捏得恰到好处。低沉的声音,不焦不躁的眼神,台词微妙的顿挫与那高瘦身躯的肢体语言,在在刻画出一个戏剧国度里的霸王——戏霸,袁四爷。于是令我猝不及防,偶然间,心似缱——呀,就这样,轻轻地,爱上他。这个磐石一般的男子。
    
  又有英雄气度。又有儿女情长。又会成功,又会享受成功。又视死如归,又心细似发。又敏于艺术,又透彻,又执著,又懂得所爱的人(不论是男是女)——这样的电影中的男子啊。
    
  倘有霸王,女人当然宁作虞姬——但没有。所以我们只能好好生活,天天向上,不要为谁拔剑抹脖子,细细打算以后的幸福,然后看了电影哭泣,徒羡蝶衣。
    
  ——现世中,四爷难寻。


   必须承认,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对国产电影有种本能的偏见,认为就是拍不过人家的大导演,拍不出人家的大手笔。当然,其实这是谬论。现在不用谁站出来批判一下我的这种情节,我自己也会毫不客气的承认。
   从前对张国荣一直都没有感觉,可在[霸王别姬]里,每每看到他,都会有心灵为之一颤的感觉。那种没落贵族的高雅气质,那种哀怨而骄傲的眼神,那种轻柔又充满感情的动作,无一不让人心牵程蝶衣的所有一切。他的情感,他的心情,他爱的人与他妒忌的人。
   其实蝶衣是个单纯的人。被师傅逼着从小唱坤角。但每次都会说“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他是为了小石头,为了那个一直照顾他、关爱他的大师哥、后来的霸王段小楼而留了下来,心甘情愿的在后来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他并不知道,在那以后,他所有的心情与情感就轻轻的在这句话里被颠覆了。
   从此,小豆子成为了程蝶衣;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是成为 “虞姬”,虽然他也演“贵妃醉酒”,扮“牡丹亭”,但他的心愿,只是与他的霸王呆在一起唱一辈子的戏,做到师傅昔日里说的那般,“从一而终”。但就如段小楼所说,他忘记了,戏与人生本是两码事,他偏要将戏中全部的思想与情感倾倒进生活,如此固守,执迷不悔。
   直到菊仙的出现,直到这个名妓抢去了他的“霸王”。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到所有人恭贺着段小楼能与菊仙定亲而程蝶衣突然打开房门安静的出现在热闹的人群中时,心里会生出深深的遗憾与伤感。我想我是被蝶衣单纯的执著所感动,以至于始终对处在这场纠葛中的最大受伤者抱有同情与遗憾。
   除了段小楼,京剧就该是他最难割舍的东西了。其实人戏不分倒也正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对戏的痴迷。他为日本人唱戏,开始仅仅是为了营救段小楼,但青木对京剧的尊重与喜爱又令他不自禁的感到宽慰。相较之下,段小楼、小四所代表的所谓“劳动人民”反显出一种可笑的愚昧。
   相对于蝶衣,菊仙要幸运得多,也不幸得多。她得到了段小楼的爱,却也经受了他的背信弃义。对于蝶衣,她内心始终复杂:既反感他人戏不分地迷恋自己的丈夫,又轻视他耍尽手腕要与段小楼在一起。作为女人,她在身为名妓时就渴望从良,有种要保护自己家庭的本能。她认为一切的不祥都缘于蝶衣,所以曾强烈要求丈夫与他分开;但她胆色过人,同样心地宽厚,心疼被毒瘾折磨得死去活来的蝶衣,怜惜无法上台演绎“虞姬”的蝶衣,甚至在丈夫揭发蝶衣时也予以喝止。在她生命的尽头时刻, 只是澹然的将蝶衣送给小楼的剑放还给揭发了她的蝶衣,然后转身,回头,轻轻一笑,无奈伤感却无限宽容。这个八面玲珑的女子被自己深爱并深信的丈夫推向深渊,却没有再去害任何人。坚强,孤独,又那么骄傲。
   可笑的是被他们两个同时迷恋的“霸王”。迷恋是什么?那是包含了太多纯粹与伤感的东西。挚爱,信任,无悔,崇拜,是一种深陷其中欲罢不能也不愿的盲目情感。但整个悲剧的最深邃最惨烈之处,正在于这种迷恋所遭受的彻底的毁灭性打击。两个人共同的偶像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几乎没有犹豫就作出了决断——背叛。而对象就是他深爱的妻与深信的师弟。
   直到最后。历经种种磨难后的蝶衣与段小楼重新站在了舞台上。二人再度合作起那场见证了他们全部甜酸苦辣全部心情故事的“霸王别姬”。当段小楼忽然的唱出“我本是男儿郎”时,蝶衣那么自然的接口:又不是女娇娥。段小楼只是说,错了,又错了。蝶衣于是在那刻恍然的醒悟:一直沉溺在戏中多年的情感原来只是“错了,又错了”。他终于没有选择,坦然地拔剑,在那把见证了他们师兄弟从头至尾全部故事的剑下倒地。那样平静,波澜不惊。最终,他在清醒里背叛了自己的情感;也或者,他已经做到了“从一而终”。只因,他是以“小豆子”的身份出现在师兄面前,也以恢复了的“小豆子”的身份死在师兄的脚边。
   两个固守于爱、固守于信仰的人,一个以死保住了自己的清白,一个以死回复了最初的自己,只剩下那个曾经叱咤江湖的“霸王”站在那里。一个人在舞台中央。那么寂寞。


  《霸王别姬》的电影按照原著的角度来看,主要修改了四个地方。
  
  
  一是幼年的小豆子负气将母亲留下的大衣烧掉了,原著中并没有这个故事。
  
  二是添加了背《思凡》背错的时候小石头用烟斗撬小豆子嘴的场景,原著中同样没有这个故事。
  
  三是文革时火中救剑的人改成了菊仙,而不是程蝶衣自己。
  
  四是结局时程蝶衣自刎,而原著是他清醒了过来过上了正常人生,用了四个字“戏演完了”。
  
  
  粗粗就这四件事来看,其实除了第四条以外,都不过是电影中的小插曲,不值一提;原著派的人也许会更加觉得这些修改和添加都是莫名其妙的。然而,如果能够入戏去深入裁量人物内心,我认为这四处修改都是具有高度价值的地方。按照原著去处理不会有误,但修改之后更显得剧本有所升华,或许原著迷会认为是自HIGH,但我依旧认为是可取而可信的。
  
  细说起来如下:
  
  一,焚衣一事,我想是为了凸显男儿气盛。当年小豆子虽然外表阴柔,但内地里依旧是个男儿。窑子里的孩子懂事早,知道妈是妓女,给小孩一说说得恼了,却又无力斗争,只得以焚衣表现一点最后的反抗。少年时代恼羞成怒的行为不少男生都曾有过。
  
  并且要连着看接下来的剧情:小石头进来了,发觉这新来的小孩在烧衣服,心中已然明白几分,问“你们是不是欺负他来着?”,而后又邀他同自己一起睡。这也是小石头和小豆子第一次的接触,恐怕也是小石头第一次在小豆子心中留下好感吧。
  
  
  二,烟斗撬嘴的确很残酷,但理由同上,也可以看做是小石头的少年气盛,恼羞成怒,恨铁不成钢。大好的人生出头机会,眼看着就给师弟毁在节骨碌眼上了,你说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气急的时候只能想到啥干啥。好吧,你嘴贱,我就弄你嘴吧!——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那一弄,虽然让小豆子接下来把话说圆了,但却把小豆子的某个开关打开了。他的师弟在受虐之后,不觉间已经自认为是师妹了。
  
  再者就画面上来看,为何要使用烟袋撬嘴?因为事后那一抹鲜血从那嘴角顺着白净脸颊往下淌时,我和那爷都看痴了……那丝凄凉的受虐之后的美啊~~除了风华绝代,真的没有别的可说的了。
  
  所以说电影和小说本来也是不同的东西,电影要交代故事,但也要交代画面,一定要区分对待。
  
  
  三,火中宝剑这一段,我认为改编是极其成功的。那把剑是什么东西?是小豆子自小许给小石头的定情物,是蝶衣某种程度上出卖了自己灵魂,自甘堕落之后才换来的东西。第一次将宝剑送给小楼,便是在段小楼结婚的那一晚上,当着菊仙的面,段小楼却不认得那是当初自己相中的宝剑。菊仙虽也不知其来历,但亲眼目睹,深知此物宝贵,在拜访袁四爷的时候,更是了解了这把宝剑的贵重。严格来说,那宝剑就等同于小楼和蝶衣之间的最深沉最不可动摇的感情的信物,或者说就是程蝶衣灵魂里面最后的救赎。如果剑毁了,那人也就完了。
  
  再者,菊仙和蝶衣虽然关系不佳,但之前蝶衣戒烟那段时,昏迷之中对娘的哭喊,还有一些更多的细节都可以看出,菊仙那个时候已经能够理解蝶衣的感情了。焚剑那时,小楼揭发了蝶衣,已经是火上浇油,若那最后的一缕联系——宝剑——也遭到焚毁,那蝶衣绝对会彻底崩溃,而导致他崩溃的段小楼在未来恐怕也一辈子都不得安宁。千钧一发之刻,菊仙扑向火堆救剑,抱着的是保护自己男人的心情,还有对那个爱着自己男人的男人的异样的理解和极致的同情。
  
  有趣的是,接下来程蝶衣目睹这事,却真的开始狂乱了,因为疯魔了的他,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那个自己爱着的男人把剑丢入火中,而那个自己恨的女人却把剑救了出来。这一错乱使得他从另一个角度崩溃了,所以他才会喃喃地说:骗我,你们都骗我,然后开始满嘴胡言,将一切压抑在心底的话都宣泄了出来,而这时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
  
  这一段拍的是极妙,把人性的复杂表现得淋漓尽致:本应是保护虞姬的霸王段小楼为了自保不惜抛弃感情;本应是第三者的正室菊仙成了小妾的保护者(其实应该倒过来);本应是受害者的程蝶衣成了加害者……如果按照原著,是程蝶衣自己火中救剑,那便脱离了这醍醐感,完全是另一种味道了。
  
  
  四,自刎是一个不错的结局。既然前面“不疯魔不成活”是对程蝶衣的唯一写照,说成白话,就是人生入戏,那么这个结局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可能。在剧中的最后,段小楼逗他似的让他又背《思凡》,蝶衣听到“我本是男儿身”的时候,整个人愣住,因为那个时候他终于从梦里清醒了过来,认识到了自己是个男人,自己不是虞姬,自己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他在那个时候才终于从戏台上脱离了。然而那清醒,只持续了短短的数秒。不知是出于对不堪回首的人生的逃避,还是对戏割舍不下的怀念,他最后还是选择了重返舞台,将这出戏轰轰烈烈地演完,为这戏梦人生画上一个合适的句号。
  
  我认为这两者是等价的:程蝶衣的逃避现实,是建立在得不到段小楼的爱,还有隐约能意识到这爱情是错误的这一基础上的。而后他一错再错,与袁四爷交往,没命地抽大烟,拒绝菊仙的一切好意,拒绝替自己给日本人唱戏这一事实进行辩护,仿佛随时都能看到一种自甘堕落和意图自戕的情绪——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而正是这逃避使得他在艺术上得到了升华,将戏认定是他的人生,最终达到了入化的境界。当演戏已经无法和现实分开的时候,戏台上的演员便获得了角色的一切灵魂,而戏的结局也将是现实的结局。
  
  若要按照原著的来,反而是作贱了这一伟大的灵魂。何必什么事情都要回归现实呢?活在梦里,不一样也是一种幸福?
  
  
  值得玩味的是最后一句,为什么段小楼要叫他“小豆子”呢?个人觉得,也许是那时段小楼受的打击过大,瞬间他的意识回到了少年时期……这是否代表另一种从戏台人生的解脱?即是最终程度的返璞归真?不得而知呀……


“《霸王别姬》这是出老戏.....”,当袁四爷不知道是基于骄傲还是羞愤地甩出这么一个开场白的时候,段小楼的心早已经飞到了八大胡同的菊仙身上。而当我又一次或者说第一次看完了《霸王别姬》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是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句话:哥哥毕竟不是程蝶衣。记得很久以前我和一个朋友笑谈我如果写一个张国荣电影的总论,会取一个题目叫做“妖红”,理由或多或少里便是因为这部《霸王别姬》:那卧鱼后的仰望,那轻执酒杯的浅笑。也许觉得哥哥足以当那句“风华绝代”,也许觉得那样自己也或多或少成了袁四?
    袁四?我猛得想起那眼睛蛇样的脸缓缓从镜子旁边探了出来:这对翎子不简单......我的爷,咱们还是赶紧开场看戏吧。
  
    都说在大银幕上看电影和看dvd的效果不一样,这话叫个不假,一开演满眼的麻点,我琢磨幕布不会烧起来吧?还没看清消防门在哪里,影像开始出来了,我大惊失色:竟然今晚看得是黑白版的《霸王别姬》,简直就像买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邮票啊!但随着蒋雯丽的嘴唇,颜色也跟着来了,所以要说出彩,蒋雯丽第一个出彩。
  
    说起蒋雯丽,不由慨叹卖电影的和买电影(票)的人真是两个路数的。譬如这个戏当年最打榜的是巩俐(哥哥!哥哥!是哥哥!,老六迅速被淹没在荣迷的口水里,但是咱块大,迅速浮起),而巩俐无论如何在我眼里属于魁梧的那种,“捏出水来”这种词倒也不是不能按在她的身上,反正我看她往段小楼怀里跳可是捏了一把汗。而蒋雯丽偎依在桌脚的那种颓靡,转圜间手起刀落的爽脆,事了了掉头而去的决绝,更有若有若无的眼波流转,我现在回想起来一定是顾长卫和陈凯歌咬的耳朵:不能让张丰毅得了这个便宜。
  
    姑娘后面跟出来的是群“小小子”:小豆子,小石头,看着他们在芦花荡里“力拔山兮”,我不由犯上了傻劲:我们的京剧会怎么样?话说在放映电影以前,京剧院的领导在开幕式上大谈京剧其实属于时尚艺术,譬如放在艺术馆里该属于现代艺术这个门类云云。站在一旁时刻准备鼓掌的我只能说是五体投地,自从听苏文茂在《扒马褂》里说出什么“茶缸里面烫死了我的大白马”之后,又见头头是道的“大家”在面前浮现,除了佩服不由泛起了这么种恶毒的揣测:凡时尚(现代)的东西才有生命力,凡是古老的东西自然就奄奄一息。那么要证明京剧青春依旧,自然会得出京剧和周杰伦岁数差不多这种高论。如果说一以贯之的“推陈出新”变成了“推新出新”,这车不用老汉自然也能推他个山回路转。可惜就以《霸王别姬》而论,我却发觉事情并不见得一定就是这样。
    《霸王别姬》有三层皮,喜欢的人往往各取所需:京剧、文革、同志,裹的最宽的就莫过于京剧。而作为大青衣的程蝶衣,当整个舞台都为之沸腾的时候,当日本人国民党只要程老板会唱戏什么都可以揭过去的时候,我们似乎很乐于认为程老板暗指的就是梅老板,可惜蝶衣远远不是。在《红毹纪梦诗注》里,张伯驹记王瑶卿当时评价梅兰芳的是这么一个字明明白白:样。这个样子并不是仅仅指的是皮囊(得到“浪”这个字的可是白牡丹),而更是一份气节和风骨:
    感时溅泪对烽烟,绕树惊乌少一椽。 民族独存真气节,谋生卖画隐南天。
    哪怕台下的抗日标语满头飞,哪怕是远方的太君在膏药旗下看得眉飞色舞,哪怕看官们面对寒光闪闪的刺刀,程蝶衣还是在转啊转啊-“快卧鱼”,据说这叫为了艺术忘我。而梅兰芳的“忘我”倒是在一九五六年也有过一次。?那是在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时,日本右翼势力为了破坏都仍了土制的炸弹,梅先生等舞台清理完毕如常演完,事后还公开发表谈话予以痛斥,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可能收到的威胁。如果起梅先生于地下,看见段小楼用一句“他只知道演戏”就揭过程蝶衣在日本皇军面前欢蹦乱跳的,他恐怕要气得拔自己留的胡子吧!要知道那八年里,南北能杜门不出的只有余叔岩和梅兰芳,连我们的马老板也去东北献过刀啊,虽说都是为了吃饭,人毕竟不能只知道吃饭。再说那个快卧鱼,就如上海京剧院的梅派青衣郭睿玥说要反驳程蝶衣学得不是梅兰芳(难道真的是小翠花^_^)就是梅先生从剧情考虑一直没有采用这个很容易博得满堂彩的花式。同样是戏痴,痴在什么地方,到底也有大马路和四马路的区别。
    这里就要回到那位京剧领导谈时尚不时尚的问题,京剧要拒绝被淘汰并不是简单地“与时俱进”。那样也许会短暂的博得彩声,当然还有扔在舞台上的那口水般的大洋和戒指,但如果本身没有情通理顺的好本子,又没有类似当年为了练功把腰都折了的好演员,既便能像吃了伟哥之后的那样雄起,难道每次都要靠放血来平复所谓的繁荣吗?
  
    就这么胡思乱想了一阵,电影也到哥哥掐着张丰毅的腰了。这次看花絮里哥哥有这么段话挺有意思的:“以前也有人找我拍这部戏,那时候是偶像歌手,所以当然只能阳光光了,现在觉得没有那种顾虑了。”提起哥哥,很多人脱口而出的就是:“哦,那个自杀的同性恋啊。”伴随这种漫不经心的恶意一般就是漫不经心的遗忘,然后再是恶意或者再是遗忘,所有的源头主要就是这个同性恋。所以哥哥演的《春光乍泄》于是“理所当然”得该不得奖,演《霸王别姬》名至实归也有了那么一抹暧昧色彩。而哥哥当年的这段话我想到两点:第一他很清楚涉及自己的题材是违背常规意义上的“阳光”的。第二是明知这种后果他依然会灌注心血于其中是源于淡淡的一句“不在乎”。这里我先假设一下哥哥如果本身不是同志,涉及这方面题材也许很多人就不会津津乐道八卦多于电影,而这种取向是否使得哥哥处理这类角色更能入骨入髓,我觉得如果说是完全没有不免有些此地没有美金的感觉。且不管如何,首先还是说戏:蝶衣戒烟和蝶衣淋雨。
    戒大烟这场戏几乎把蝶衣骨子里的癫狂释放了出来,看见他乱砸乱摔一气的时候,我忽然发觉他敲碎的很多是自己的剧照之类,但是和小楼的合影却几乎都毫发无伤,特别是蝶衣和小楼的第一张合影,几乎上下左右的镜框都给砸了个遍,就是这里面的两个人依旧一脸的灿烂。这是不是一种执着?甚至是不是一种胶着?所谓粉身碎骨,却还是一心维系,情痴如此,异性又有几人?
    无论是那种恋情,肉体吸引总是第一步和决定性的一步。如果说小豆子还满足于和小石头睡在一个被窝就能香甜,蝶衣对师哥的腰不能说就没有惦记。我看了两遍,还是不懂蝶衣那晚去去小楼家做什么?打着伞去借伞吗?但首先触目惊心的是那一身行头。看大银幕版最大的一个被删节镜头大概就是蝶衣抱猫望天的那个刹那:没有妆面,只是懒散地披着行头,手里的猫儿蜷缩在怀里犹如那裹成一团的时光,没有叹息,没有回眸,只是定定地看着远方。然后(人生总有然后),烧尽行头算是一种铅华洗净,添置新的却是再来一遍“画眉深浅入时无”:傻傻的发型,傻傻的眼睛,土布的中山装和露着脚趾的凉鞋,但包裹着的却还是那个眼波流转的张国荣。总之全扮好了却在窗外止步,因为屋内此刻正在如火如荼。菊仙是不是更可以照顾师哥?菊仙是不是更有资格和师哥抵死缠绵?菊仙是不是真的比自己得到更多?种种问题漾进了凝望里,这把火没有热度,却同样炙烤着他,也许还有我们。不过这出戏最有意思的就是还好有个“止步”,相对于后来蝶衣颇为“丧心病狂”地大骂:“她是个婊子,知道什么叫做婊子吗?她就是一个婊子!”此刻他只是慢慢转过身走入雨中,还没有忘记打伞。人如果心如刀绞一般都不太会七情上脸,骨子里都被蚀刻了,哪还有什么力气去表演悲伤?所以当我再看这场淋雨的戏的时候,他的名字叫做“幽幽”,他的影子叫做“怅惘”。
    电影就是电影,角色就是角色,无论和自己如何相关或者无关,首先得把玩意演出来,哥哥那经年之后的“不在乎”终于成就了蝶衣,也印证了他和刁丽的那句“戏”言:“刁老师,你是一个艺术家。我也是!”……
  
    不到园里,怎知春色如许。哪里知道有那么多“四旧”。哪里知道有那么多封建的东西。哪里知道小四后面还有那么多“小四”。
    看一部电影从开始的时候就盼着最后一句台词的情境不能说没有,但也不是常有。等到霸王终于喊出那句:“小豆子,蝶衣!”我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但从银幕上明显可以看出那是文革之后,段小楼不是都承认现在好多了,现在不一样了。蝶衣却依旧拔出了宝剑,那他就为什么那么耿耿于怀呢?有种说法是那十年比日本人和国民党都来得惨烈,所以把台词改成了“蝶衣”,其实居心叵测的小人难道就不这么认为了吗,反正不是已经有绝妙好词的提法“一小撮人中的极少数”来做万金油吗,改来改去倒反倒像是欲盖弥彰,当然只是“像是”。
    其实蝶衣最念念不忘的我觉得是还段小楼的那句:“他给大汉奸大戏霸袁世卿做了.......做了.......”。当时别说是菊仙,连一起跪在旁边的同行都直了眼睛:“蝶衣为什么后来和袁四混在了一起,谁都可以含糊过去,你段小楼真不知道为了谁?”所以说小四的狠毒对蝶衣不过是蟑螂臭虫,段小楼可真算是豺狼虎豹了。整个文革的荒谬性被聚焦成了一个人的荒谬,是蝶衣菊仙们的不幸?还是段小楼自己的不幸?我们算是和这样的时代擦肩而过?还是我们距离那份荒谬根本就只不过是暂时相处一室,我们浑然不晓。
  
    电影总有散场,哥哥也终于和程蝶衣挥手作别。我们见证了那段时光:十万春花,竟然就那么消逝在那久已不再重逢的梦里。“《霸王别姬》这是出老戏.....”,阳光底下,也许毕竟不是只有老戏。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初闻此话时,我颇不以为然。在那个兵荒马乱时局动荡的年代,若有三寸宽的活路走,谁愿意去做那下九流的营生?做“婊子”,当“戏子”,说到底,还不都为了混口饭吃?——人活着,都挺不容易的。再说职业虽不太光彩,但古往今来,婊子情深,戏子义长的故事比比皆是,说什么“婊子无情,戏子无义”未免太以偏概全。但看完《霸王别姬》后,才知道那话虽乍听是骂人的,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人生准则。
  
  菊仙曾是花满楼里的头牌红姑娘,玲珑剔透,阅尽世情的她逢场作戏本是家常便饭,从不轻易动心,但或许是冤孽,偏生让她遇见了小楼,她动情了。妾本丝萝,甘托乔木。为了他,她自赎自身,素足夜奔;为了他,她洗尽铅华,陪他在街边卖瓜;为了他,她失去了肚子里的孩子;为了他,在人人自危,只顾自保的文革时期,即使被批斗,她也始终不离不弃;……为了他,她付出的太多太多,失去的太多太多,但她从未言悔,一直心甘情愿地陪在他身边,而她的要求也不算高——她只求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她只要他要她!可是在那个文革批斗广场上,他当着众人的面,言之凿凿:“我不爱她!”“我跟她划清界限了!”……初闻此话,她似被雷劈!眼前的这个懦弱的男人就是当年花满楼威风凛凛的护花英雄?——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她可以不介意别人的眼光,可以陪他捱穷吃苦,甚至可以对蝶衣这个情敌的存在睁只眼闭只眼,……但她不可以忍受他的背弃!如今大半辈子风风雨雨都过来了,只要再咬咬牙挺过去就可能是“一辈子”的当口,他竟要跟她划清界限!他竟然负心了!
  
  为了这段感情和婚姻,她费尽心机,小心翼翼,步步为营,辛苦经营了一生,到头来依旧两手空空——她,还是一个婊子。此情此景,让她情何以堪?!她无论无何也不能接受这个打击和结局,所以这个倔强的女人穿上了当年的红嫁衣,毅然上吊自尽!是的,她宁愿一死也不要和他“划清界限”,她是他明媒正娶堂堂正正的妻!可是这有什么用呢?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她陪上了一条性命,也改变不了凄惨的命运。婊子无情,她若有错,就是错在多情。
  
  蝶衣是个戏子。台下的戏子是多么的让人瞧不起,但是台上,却又是那么的风光无限。而戏台上的一生一旦,其实有很多经典的戏码可以合演,如《游龙戏凤》、《四郎探母》等,但他和师兄小楼最受欢迎的戏码,却是《霸王别姬》。——戏倒是好戏,可惜是出悲剧。常言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有时竟一语成谶。人间,只是抹去了脂粉的脸。戏演得多了,渐渐的,他真把自己当成了虞姬,人戏不分了。
  
  他一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当虞姬,就是和小楼在台上唱“一辈子”的戏。但可惜正如小楼说的:“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所以小楼最后还是娶了别人,而那些年师兄弟俩因为种种原因数度分分合合,不知差了多少月,多少天,多少时辰没在一块唱戏,那“唱一辈子的戏”的愿望注定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菊仙有情,难道他就无义?对小楼,他也曾在二人嬉闹中断续试探;小楼被日本宪兵所抓,为了救人,也曾只身犯险,缅颜事敌;师傅责难,他宁肯挨打也不愿伤害小楼分毫;文革批斗,小楼揭了他一生都不愿碰的伤疤,而他最后揭发时候,手指的是小楼,嘴里骂的却仍是菊仙!……为了这个台上霸王,台下师哥,他和菊仙明争暗斗了大半辈子,但到头来,关键时刻站在他这边的是他的情敌,而伤害他最深的却是他最爱的人!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从前他心中的霸王如今都在人前伏首认低了,他这个虞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反正不管怎么着都是一死,既然是戏子,那不如在舞台上作个了断。“大王,汉兵他……杀来了!”趁其不备,拔剑,把心一横,剑在脖上一抹!……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他太累了,死前能做回虞姬,也算是死得其所。舞台,也许是他作为一个戏子的最好归宿。

  《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性别嬗变是贯穿全片的一条隐线,亦是推动叙事的基线。程蝶衣为虞姬生,所以他必须是女人。正是这种个性与性别的抗争,最终导致现实与历史的对抗,性别的错位才是酿成悲剧的根本动因。片中至少有以下几点符号化暗示,例证了这一嬗变的过程:
  1、 入行前,为生母砍断畸形指是肉体上的阉割。男体决裂的象征,完成了最初的、也是最具象的性别转换;
  2、 十三岁,错唱戏词遭小石头施虐,用烟斗搅嘴至满嘴血污。此处象征意味最为强烈,烟斗……直捣口腔……满嘴血污,女贞沦失……初次见红……
  3、 同年,受太监张公公侮,则是精神上的阉割。角色屈从了女身,最终暴虐受孕,至此,在多重折磨中完成了性别嬗变;
  4、 而张宅浓烈的红色布景暗示腥红的子宫,以及母体的妊娠期
  5、 随即,出张宅意外拾弃婴小四子,象征分娩结束,母性意识的唤起,固置了这一屈辱的性别改写
  
  
  反复出现性别错位的事实模糊了蝶衣本人与他人性别的鸿沟,绽放出了一种令人“惊艳”和“惊诧”的美。京剧《思凡》唱道:“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看完全片倒回来听这一折,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所谓“造化弄人” 真个被唱词表现得酣畅淋漓。



 断断续续重温了一头一尾的《霸王别姬》,匆匆关了电视,是多看一眼都会有透彻心扉的凉。
  人还是不要这样的透悟好,没有做试练的石头,浑浑噩噩也就这么一辈子,执拗的和命运较真,凡事都要个究竟,连最后臆想的快乐都被一并剥夺,更没了乐趣。
  程蝶衣和菊仙都深爱霸王。可是此霸王却不是真霸王,脱下行头的他不过是个普通不过的人。
  空荡荡的舞台,没了演对手戏的人,他们轰轰烈烈唱了半生的戏只得匆忙的谢幕了,我猜想蝶衣与菊仙心里应当清明得很,所以她穿着当初的嫁衣在烛光摇曳的旧婚照前悬梁自尽,他呢,拿着霸王的剑自刎于戏台上。
  执拗的人是容不得眼睛里的一粒沙,少了一分钟一秒钟的一辈子就不能算真的一辈子,那惟有一死方可成全自己的许诺。这是开始就既定的路,我们管它叫命运。
  他们的死倒没让我顶顶难过,令我颤栗的是李碧华冷冷抛出的一句,婊子只能在床上有情,戏子合该在台上有义。
  原来到头来是自己造的孽,本职工作没拎清,叫自作自受。
  人要活得长久,要活得快乐也并无太多秘诀,不过是明买明卖地随波逐流,应勢而上,莫要违背历史的流向,也莫要强求太多命定外的东西,没有棱角的知足便可。
  
  电影当然还有更深的内容。
  探讨在历史的帷幕下个人渺小的一生。
  我是真覚着中国这近百年的历史都可用于撰写一本西方心理学的典籍,它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所谓人性不过是任环境积压随时可以变圆变方的橡皮泥。所有个人的存在都离不开历史的大背景,好比蝶衣一直觉得时代的更替与他了无关系,无论是哪国哪朝都少不了听戏的人,也无论台下坐的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他都不过是台上的虞姬,眼睛里只看得见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管外头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虞姬只为项羽活为项羽死。这是他的错,是他低估了人性可伸缩扭曲的程度。霸王不但出卖了他也出卖了她,卑微的没有一点气节可言,他的霸王怎么可以跪地求饶,真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
  文化大革命算得上试练人性的最好的检测物了,他告诉你没有最荒谬只有更荒谬。
  
  时代巨轮向前碾过的时候,我们拥有也失去。这个辩证的道理亘古不变,那自然没有更好或者更坏,我们有无法改变的现实,只能活在时代的剧幕下,克尽职守。那还纠结那么多做啥?
  言至于此突然明白,所谓诺言不过是一个借别人口满足自己的安慰,有无意义不在他人而在自己。爱情亦如是,不成魔不成活,但成了魔也只能奢望一个志同道合的魔,却无法要求别人陪着一块入魔,不是吗?
  人应当豁达,同时保有信仰的生活。


 所谓人性不过是任环境积压随时可以变圆变方的橡皮泥。所有个人的存在都离不开历史的大背景.
  原话我不止对一个说过,只因为我感到个人的卑微和渺小,在所谓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很多时候没有选择的成了无枉的牺牲品。所以我自嘲自己的文字是小人物日记。
  
  文化大革命算得上试练人性的最好的检测物了,他告诉你没有最荒谬只有更荒谬。虽然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有的人,把从那个时代学会的阴损之招依然使用在了怎么修理人上。真是莫大悲哀。
  
  小小好久不见了。想念。
  这次看到你的文字,发现你似有宿命之感。有些凄凉意。我还是不愿意相信宿命,假如是,我想哪怕卑微的活着的力气都不会有了。所以,我拒绝接受宿命观点。
  
  
    
关于影片《霸王别姬》的分析
  
  文学阐述
  如果对《霸王别姬》用画框连缀起来的空间进行审视,陈凯歌将他的影片故事时间从1924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延续到文革以后,是一个横跨了半个多世纪的近代历史。在这里历史是作为人物际遇的背景,给影响空间融入时间的剧烈变动。《霸王别姬》中的各种视听元素以及创作者的思想在经过选择、雕琢、再组合,才构成了影片的所谓之经典大作。
  伴着“锵………. ”的京剧鼓点和忧郁的背景音乐,一段二胡“咿呀,咿呀”开始讲述百年的沧桑。本片从民国初期,横跨了国民党时期,抗战,解放,文革,平反等一系列历史,程蝶衣,段小楼二人也渡过风风雨雨。真是:百年觉醒,原是南柯一梦。
  影片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灯光的体育馆中场,站着晚年的段小楼,进来的是同样迟暮却依然痴情的程蝶衣。结束的时候还是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人,中间隔着的曲折艰难,我们已经看在眼里。于是那一个转身的慨然自刎,我们并不惊讶,只是面对注定的悲剧,仍然免不了叹息。
  1924年的北京,作妓女的母亲带着9岁的儿子蝶衣来到关家科班,恳求收留他学京戏。在戏院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小豆子最终接受了“女娇娥”的角色。慢慢地,程蝶衣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混淆之感。蝶衣与小楼从小就是好兄弟,他们合演的《霸王别姬》轰动京城。抗战期间小楼与青楼女子菊仙结婚,蝶衣倍感孤独。解放后两人又重新登台演出,文革开始了,小楼在巨大压力下揭发了蝶衣的罪行,蝶衣也在绝望中说出了菊仙身世。菊仙上吊了。而11年后,他们最后一次合作《霸王别姬》的绝唱……
   影片人物分析
  
  小豆子始终以静默、思索的状态出现。小豆子体会了唱戏和做人的道理“从一而终”。他宁死不唱“我本是女娇娥”,完整的透露他生性倔强。可是小石头用烟斗捅他的嘴的时候,这种信念的最后防线也垮塌。终于唱出“我本是女娇娥”的小豆子,已经完全进入了另外一种人格,小豆子已带着同样的执著地走向另一端。于他不疯魔不成人生,缺乏对一切现实的考虑,心中只盼着和段小楼永远扮下去,演下去。从小时冬夜第一次与师兄同床共枕到第一次与师兄合唱《霸王别姬》,小豆子就知道,自己要当一辈子的虞姬,跟在霸王的身边。于是他在单飞独演《贵妃醉酒》时,倒在台上的是玉环的身子,脸上却是虞姬的绝望。十一年后,终于等到重逢,段小楼不是他想象的那种人,也不是他期盼的那种人。几十年的痴迷,在这一刻被顿悟击得粉碎。   
  小石头讲述的是大师哥的故事,是一个逐步屈从于社会秩序的角色。他在经历了人事的变换在年老之时与影片第一场戏中显出同样的屈从、谦恭、谄媚来。段小楼是最现实的,他一早就分得清戏与人生,师父说的“从一而终”,对他来说不过是套话。与程蝶衣不同,他演了几十年霸王,却没有真正学来霸王的气度。为了救程蝶衣而有求袁世卿,却只剩下了无助而唯喏的嘴脸;更不要说在革命小将的威逼下背叛他最亲的两人。终于结局只是曲终人散。
  关师傅在影片中大多时候声色俱厉,时而又谄媚谦恭,既有超我的追求又有自我的压抑还有自我的释放。
  影片通过三位主人公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矛盾,把他们的命运和历史背景融合到一起,展现出他们情感上的纠缠和交葛。蝶衣从小依赖师兄小楼,这种依赖演变为一种爱情,但是小楼回对待他的感情却显得暧昧和模糊。而小楼和菊仙的异性恋,也是菊仙更为明显。小楼始终是一个模糊的状态,也许是因为害怕,这种害怕在文革期间表现的更为明显。然而这种矛盾还是以生命的终结画上了悲剧性的色彩。
  
  导演阐述
  导演陈凯歌的这部影片突破了传统叙事的规范。他的影片重视对画面上人物运动的处理,强调视觉造型不拘传统的叙事方式,故事情节淡化,但刻意追求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
  作为导演,陈凯歌在影像风味的控制和处理上可谓很成功。一是在重头戏里对人物的奔走行动作长距离的前后跟拍,既完整地展现出极具真实感的空间布景,又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当事人的某种临场体验;使一场戏的的着重点高度集中;加强影片的节奏感,而节奏的张弛变化可以引导、调节观众的注意力,避免冗长枯燥,树立鲜明的电影语法风格等。而且,不同的长镜头跟拍段落,效果也不尽相同:像影片一开始,前跟“霸王”与“虞姬”缓步走进体育场,长长的过道,相对固定的拍摄距离,使这样的一个运动镜头 产生了“动中取静”的沉重抑郁感,一下子将人带进真幻难辨的颓旧氛围里恍若隔世一般。另一场小豆子被母亲砍断手指,疼痛难忍,在戏园子奔跑大叫,其余角色在不同景深位置也相应地急速移动,剧烈狂暴的画面处理再配以撕心裂肺的尖叫,可谓先声夺人,体现学戏之艰难苛刻。
  
   摄影师阐述
   由于影片中人物经常处于歇斯底里式的情绪状态,摄影师实在太有理由大用特用夸张的、变形的短焦距镜头了,但顾长卫却从用色入手来烘托画面情绪,可谓自成一家。比如花满楼“相亲”一场,铺天盖地的大红色调,几乎能把银幕点燃;而程蝶衣和袁四爷扮装调戏的场面则用清冷阴郁的调子,加上淡淡的放烟效果。影片里多处可见表现主义的大反差布光,以及模拟舞台效果的分光、追光,反映出顾长卫深厚的影像掌控能力和丰富的影像创造经验。尤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既能把握导演意图又心思细腻敏锐的优秀摄影师。顾长卫恰好能予以弥补和润色,在本片多处利用光色的细部微调,衬托人物的微妙心理变化,给观者几多回味之处。
   为了给顾长卫的精彩摄影锦上添花,在剪接手法上,陈凯歌常常有意反常规而行,作动接静或静接动式的跳跃式组接,对比强烈,不乏令人色变的冲击震撼;镜语的又准又狠,再加上音响突然的闯入,凌厉逼人。
  
  灯光技术分析
  《霸王别姬》用光让人看上去相当舒服,它既不是那种单一、冷冷的暗沉,又不是绝对的暖色调。它介于两者之间,一面尽可能表现了旧中国时代的衰败,另一方面对人物摄像时达到了足够的暖色调,使人物看上去不单一,很具有血色。在色调处理上,尽量照顾到人物在该场景中的情绪。譬如:当文革时期来临前夕,菊仙和段小楼的家对比他们俩刚结婚时洞房,这点对比在对观众关于时间环境的交代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本片前半部分对小豆子、小癞子、小石头的面部刻画,机位都是处于侧45度角,光也是尽量模拟到自然光,打到半张脸,随着时间转换,人物刻画开始以正前方拍摄为主:这样做的效果在于利用光的效果,儿童们的一张张脸在逐渐展开,逐渐清晰,很有讲故事的意味,这是创作者在驾驭故事时的一种手段,恰到好处。
  
  镜头技术分析
  镜头是摄像师的艺术,包括前面的光。而所有的影视元素就像一辆马车,导演就是车夫。本片的摄影师是顾长卫。从片子的镜头美观程度就深知顾导的功底和用心。由于影片中人物经常处于歇斯底里式的情绪状态,摄影师实在太有理由大用特用夸张的、变形的短焦距镜头了,比如花满楼“相亲”一场,铺天盖地的大红色调,几乎能把银幕点燃;而程蝶衣和袁四爷扮装调戏的场面则用清冷阴郁的调子,加上淡淡的放烟效果——雌雄难分,真假莫测,一派迷离情调。影片里多处可反映出顾长卫深厚的影像掌控能力和丰富的影像创造经验。尤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既能把握导演意图又心思细腻敏锐的优秀摄影师。原来,陈凯歌一贯的执导作风通常使演员的表演偏向抽象理性一端,故人物的情感表达往往流于粗线条,而顾长卫恰好能予以弥补和润色,在本片多处利用光色的细部微调,衬托人物的微妙心理变化,给观者几多回味之处。
  《霸王别姬》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影片,将近三小时要讲述跨越半个世纪的发生在一对戏子身上的事,考验摄像师的镜头叙事能力。场面的调度和人物的调度尽善尽美。在本片中,所安排的演员的调度形式的着眼点布置在于保持演员和他所出的环境的空间关系、在构图中的完美,更主要在于反映人物的性格,拍摄时更强调遵循人物在特定环境下必然要进行的动作逻辑。 为了使电影形象的造型更具艺术感染力,在处理电影场面调度时,更注重从剧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场面调度。使这部电影的过渡也显得自然而流畅,在前一个主题结束之后,画面悄无声息地由亮转暗、由暗转亮,婉转而出下一段主题。比如:在片子的开头,小豆子被切去手指,小豆子的脸部特写,手部特写,反复两三次出现街道,再结合音响“磨剪子来,镪菜刀”以及“低沉的鼓声”。
  
  拍摄技术分析
  这一段场面纵深调度对人物命运的铺垫起到了很多作用。就像摄像师对整部片子镜头的把握程度其实用两个字来形容:“精”、“炼”,“精”指的是摄像师慧眼,他找到最能传达情谊的镜头,譬如小楼从花满楼救下菊仙,回到戏院蝶衣和小楼两人背靠背坐着对话的那一段,先不说哪一段对白是如何如何精彩,单看镜头,两人背对着坐着,摄像师给的角度是平视,人们面前都摆着一块镜子,这种格调的设置,比两人傻傻站着对白更具意味深长性。“炼”,指的是摄像师对镜头逐个的提炼,导演找对了场景,演员弄清楚了对白,但摄像师要思考的是:把人物角度如何摆,机位如果设置,是动还是静,才能最具效果。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在《霸王别姬》的镜头里,多次出现人物甲通过镜子看人物乙,也就是说在片子里镜子作为一种视线介质多次出现,当然这其中肯定包含导演的想法,关于镜子在生活中的用途我就不多扯了,我想说的是这一运用正暗暗对应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一说法。
  越是经典的片子越没有必要把画面蒙太奇一一抠出来逐个分析。它的蒙太奇思维应该是一个整体,存在于导演的的脑海中。从转场来说,小豆子和小石头从童年变成少年,是在湖边念叨:“力拔山兮气盖世…”转换的,通过两个摇镜头叠化,表示时间过渡。另外小豆子和小石头从少年变成程蝶衣和段小楼时,则是通过照相,前一镜头是和师父以及众师兄弟合照,后一镜头则是他们已成为角儿是的合照。一前一后,时空交代。前后镜头一两秒,就跨越了好几年,这一方面说明了影视艺术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蒙太奇在影视中运用的欺骗性。
   电影的画面剪辑干净利落,在一个个段落般的故事结束后没有拖泥带水的衔接,而是直接剪接或用远镜头摇开摇进。而电影画面中物象的镜头处理,更使得象征主义手法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小癞子自杀时轰然倒下的屏风,在关师傅叙述霸王悲剧时的霸王别姬画卷,在太庙批斗时燃烧的戏服和在大火照耀下扭曲的脸,都仿佛对未来人生的磨难与悲壮做了无情的预言。
  
  人物塑造分析
   对于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可谓极其细致传神,如小豆子在唱错《思凡》后被“洗嘴”的恍惚神情;在审判程蝶衣汉奸罪时程的坚定;在小四看见共军齐唱“我们的队伍像太阳”时的惊讶和喜悦;在最后菊仙被出卖后的悲愤与绝望;这些面部特写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人物性格被塑造得更丰满。
   《霸王别姬》的对白很精炼,最大的特点很有京味,把那种京剧,京腔味表露得一览无余。《霸王别姬》的人物对白简短但很倾注感情。当然,对白在蒙太奇中也发挥着发挥重大的作用。譬如一些台词:“要想人前显贵,您必得人后受罪”(梨园里师傅对刚入喜福成科班的小豆子的训话),“真他妈想当太太奶奶啦你,做你娘的玻璃梦去吧!你当出了这门儿,把脸一抹洒…你还真成了良人了,你当这世上的狼呀虎呀的,就都不认得你啦?我告诉你,那窑姐永远是窑姐,这就是你的命”(菊仙从良时,老鸨对她说的话)… …这些对白在一定程度也交代了人物以后的命运发展。用一句北京话说:“很有艺术的范儿!”正是这种诸多表现元素反映了中国的古老的文化底蕴,对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展现。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片子的最后当蝶衣拔出剑时,实现了他“从一而终”的梦想时,小楼对蝶衣的呼唤:“蝶衣…”再到“小豆子”,称谓的变化,也足见小楼对蝶衣的感情,这一段很是让人回味无穷。关于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张国荣把虞姬给演活了。最经典的那一段莫过于那段“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空间背景技术分析
  影片中的每个场景、每个画面都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真实写照,导演并且很巧妙地将文化与人物的生存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风貌:街市、四合院、古老的城墙、传统的小吃、鸟笼、蛐蛐罐儿、大烟等等……这些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观被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影片之中,就连胡同中的各种吆喝声都被渲染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当然,片中的京剧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大文化亮点。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有着深刻中国文化内涵的影片。
  影片中几场湖边长吟的过场戏,镜头空间内容更为宽广,使原本局促于院落的空间舒展开来并且从容的完成率时空的过渡。画面表现四季,镜头运动缓慢,色彩对比度小,浓度偏低,柔和而少刺激。
  《霸王别姬》里,总的说《霸王别姬》在空间环境的描述是偏重于再现的;但是,浓重的现实色调常常铺满了画面,把再现性的空间构成上升到风格化的层次。在本片里陈凯歌无疑在艺术表现的分寸感方面进了一大步,整体气氛的营造取代了单个造型的突兀,当然,顾长卫的摄影指导亦功不可没。影片中以浓墨重彩泼洒情感,冷暖两极色调的交叉混用,将本来就五色斑斓的京剧造型、脸谱、服装、动作推到形式美的顶端。
  
  声音技术分析
  声音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和磨合的,否则就会使声音显得很突兀。它与画面蒙太奇同等重要。声音是有节奏的,用声音来调控画面的节奏,磨合出最好的效果。这就是声音蒙太奇存在的伟大意义。这儿我只说一个:当小癞子和小豆子逃走后再次返回时,小癞子看到小豆子被打得很惨,那一刻他害怕了,赶紧吃掉他美味的冰糖葫芦,接着就自杀了。那一段:小癞子吃冰糖葫芦的动作音响,以及被混响了的“刀胚子”声,暗示下一镜头小癞子的自杀。声音是铺垫得如此干净。宁静,死亡前的片刻。
  片子有两段主题音乐:一段是低沉的弦乐,另一段则是京剧中很常见的敲击乐,很有韵味的哪一种(本人对京剧不了解,无法详细描述)。也有两段音乐叠化在一起的时候。一般主题音乐出现时,都是主人公命运发生转变的时候。低沉的弦乐暗示主人公命运的未知数;而京剧选段则是提醒着观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主题。比如:当小豆子被母亲切去第六指强行留在戏班时,两段音乐是交织在一起的,强调小豆子入戏行,铺垫了“戏子”这个身份对他命运以后的影响。再如:当小豆子和小癞子逃跑时在戏院看到“当一个角儿的风采”时,弦乐再次响起,这一次音乐传达了一个信息——小豆子要“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再到后来,蝶衣吸毒,把自己弄得人鬼不分时,主题音乐也响了起来。得不到爱人,自感沉沦,深深地刻画了蝶衣对小楼的爱慕之深。再往后文革时期:当红卫兵问到段小楼爱不爱菊仙,段小楼因为害怕背叛了菊仙,同时他也揭发了蝶衣。在那个互相背叛来保护自己的年代,段小楼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蝶衣和菊仙命运:蝶衣绝望,菊仙自杀。这又是一个主题音乐暗示人物命运的一个例子。最后还有一个:在片尾时,当久别重逢的蝶衣小楼再唱《霸王别姬》时,蝶衣装过脸来的特写,拔剑前的一刹那,音乐再次回到了京剧选段——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唯美的经典。当然其实在蝶衣倒下后,音乐中出现一个微弱的《歌唱祖国》(片子开头也有):一方面对应了片子的时空叙述方式,另一方面,激进的旋律,有点讽刺的意味,当然更多的是中国一路走来,有过尝试,有过错误,但也相信祖国明天会更好。
  电影全篇大量使用了京剧中二胡以及如锣鼓等打击乐乐器的声音,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民族传统韵味,而音效与画面的结合更是恰到好处:在开始时戏班中师徒抓小豆子拜师时的京剧声暗示了小豆子已无法改变自己戏子的命运;在小四抢戏的环节,台前京剧声的响起与其说是故事中的原声,不如说更是为了表现段小楼难以抉择却必须抉择,英雄末路的配音,虞姬的唱腔一直在耳边萦绕,却不是程蝶衣而是他认真栽培的徒弟小四的声音,更是增添了对今昔对比和对苦涩的现实的渲染。在“太庙大火”的场景中,沉重的打击乐声错落有致地响起,使得我们的心头也饱受着和主人公一样的精神摧残。在菊仙自杀的时候,菊仙在空中悬挂的画面配着程段二人撕打发出的吼叫声和“听奶奶讲革命……”的歌声,使故事具有了荒诞色彩,而广播中的歌词“却原来,我是风里生雨里长”是暗暗包含了对菊仙一生的概括,更使故事具有了悲凉感。
  
   声效技术分析
  这部电影的声效极逼真,尤其是其中的大场面犹如身临其境。在影片后期制作中导演陈凯歌为剧中的一个角色程蝶衣启用了配音,使得《霸王别姬》完整准确地再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但是仔细看下来现场蝶衣的原音与配音是穿插在整部电影中的, 成年后的小豆子和小石头都已成了角儿,艺名分别为程蝶衣和段小楼。师兄弟在影楼照完相后承黄包车赶往戏院唱戏,途中蝶衣首度开腔:领着喊的那个唱武生倒不错。柔柔的,细细的声线。身上顿时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对于配音,个人最满意的是批斗的那场戏,杨立新声嘶力竭的声线演出将当时近于丧失理智的蝶衣刻画得准确到位,近乎完美。 其实这部片子里蝶衣的原声,有时没有台词,例如:蝶衣为袁化妆时的笑声,戏院外听到冰糖葫芦的叫卖声时的咳嗽声,戒烟时的喊声,以及菊仙自尽后,蝶衣跑出屋后的发疯般的喊声……有很多这样的现场声。
  
  音响技术分析
  片中的音响运用了很多,尤其是动作音响,比如:关师傅打弟子屁股的声音,以及打破杯子的声音。其实片子中有很多摔东西和东西掉地上碎掉了的声音,稍微留意一下,就会注意到,片子中的文革前这种场景比较多,破碎的响声正预示着“打倒走资派”的到来。可见音响也是直接参与了叙事。另外在音响方面,值得拿出来细抠的就是音响师在音响的处理上运用了大量的混响,增加了声音的通透感和层次感。关师傅反复强调了一个“道理”:人各有命。混响的加入在叙事也向观众传达了“人很渺小,命运弄人”的信息。
  《霸王别姬》运用视听语言的强大组合能力,蒙太奇思维巧妙剪切,影像节奏上的调整在摄影构图上的强大构造能力,把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作为了电影的主题,描绘得淋漓尽致,再衬托以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让电影在豪情万丈中又不失细腻的情怀;而正是特定的人处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的命运才更加地多舛!这般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效果!
  
  举例场面分析
  举其中一段作为影片的拍摄分析。本场面概括,京城里有名的经理人那爷来喜福成科班为张公公要看的戏选戏班子,而小豆子又一次唱错了词。为了戏班能得到演出的机会,大师兄含着眼泪惩罚再次唱错戏词的小豆子,看着师哥的哭了的样子,小豆子终于拗过了这个弯,唱对了戏词。小石头成全了他,同时也是他自己成全了自己。本场面虽然是群戏,但是主要讲了四个人物的情绪变化:小豆子,大师兄,那爷,关师傅。
    开场,运动镜头,交待场面环境,喜福成科班内,师兄弟们正在排练,也是为了那爷来考察而做表现。
    交待剧情,那爷进场,并且通过关爷的话“您就是我们喜福成的衣食父母”交待那爷这个人物这次来考察的重要性;镜头随人物运动,长镜头,场景调度把握很好。
    依然是在镜头2这个长镜头之内,那爷遇见小豆子,对这个角产生兴趣。
    小豆子给那爷请安,那爷第一次看出神,产生兴趣,情节上往正面方向发展;但是那爷接着的一句话:要求小豆子唱段“思凡”却把好气氛立马打住了,在场的师兄弟弄的很紧张,情绪的第一次小高潮。
    小豆子果然唱错,镜头把站在小豆子后方的大师兄也扫入镜头内,表现人物的情绪关系,大师兄的担心。在意识到自己唱错后,自己也呆住了,整场气氛降到冰点。
    场面气氛转向不好的发展方向,配乐开始严肃沉重,那爷要走,眼看着快要到手的活没了,所有人都开始害怕,这个镜头内正面全脸给的是大师兄,主要人物是他,不安情绪最浓的是他,接下来他为了挽救这个情况而做的举动埋伏笔。
     看着机会就将溜走的时候,大师兄做了一个动作,抢了烟袋,为了整个喜福成科班的存亡,开始教训起小豆子,这是的师兄是“恨其不争”的心态,其实也想转移视线和挽救机会。
    整个场面的高潮,惊吓住了全场所有的人,也留住了那爷,保住了机会;大师兄也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如果不这样做,一则喜福成的机会没了,二则小豆子会被师傅打的更惨.那爷吓呆,而达到了暂时留步的目的,所以关师傅喜从心来。
     一个正面推近的镜头,表现了小豆子内心急速的变化。
     当师哥的烟杆在小豆子的口中一阵乱捣之后,他终于看清只有这样一条前路,师傅一直告诫,既然选择了唱戏,就得从一而终。这个“从一而终”也是整部影片都在强调的,蝶衣后来一生的性格特征。于是,镜头前失魂地坐在太师椅里的小豆子也就只有仪态万方地站起身来,行云流水般,面带一丝微笑地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至此,小豆子的性别指认转换完成,也是整个影片中人物思想的一次重要转折。
     这其实也是他长期以来精神中对自己性别的一种迷惑与思考,长相中性,母亲是青楼女子,小豆子对自己的性别概念是模糊的,而师哥的这一举动,正让小豆子真正接受了自己的“女娇娥”身份,让他成了角儿。但是并非是被师哥所逼,而是在之前就奠定了蝶衣选择戏的内因情况下,由这一次机会而让其彻底的转变了思想,蝶衣对戏、虞姬对霸王都“从一而终”。
  
  影片总结
  
  《霸王别姬》所搬演的中国历史十分的眩目。随着小豆子的成长,观众经历了近代中国最纷乱的时代。不到三小时的影片时间内,中国江山已经数度易主。影片细心地安插了各种情节去让观众感受这段期间内政权交替的频繁,片子展现那都是中国一个个真实的年代,因此片中包含了清朝的太监张公公、北洋政府时代、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文化大革命等细节。包括人们生活状态,京剧文化,都对中国的那些年代一个很好的复现。借助人物的命运,以小见大,窥视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霸王别姬》有着清晰的叙事框架,即学戏、从戏与最后的殉戏,而且有着连贯的叙事线:以程碟衣、段小楼、菊仙三人的感情纠葛为主线——体现蝶衣与小楼的分分合合,以历史的演进以及“霸王别姬”这出京戏为两条副线。
  《霸王别姬》的镜头语言明确简洁,基本围绕着故事展开,而不是刻意营造意义。影片剪辑流畅规则,构图精美;同时影片中有大量的运动镜头与不同景别的静止镜头交叉使用,形成行云流水而有放有收的节奏效果。
  影片的音乐音响也挣脱了沉重的寓意,而主要用来刻画人物心理、营造场面氛围以及创造场面节奏。整部影片总共有四十多段音乐,以胡琴、笛子、鼓等民族乐器为主,巧妙的将京剧、昆曲及各种配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与影片风格相契合的凄凉与沧桑韵味。音响上,影片经常巧妙地对现实音响进行恰到好处的提炼,有效的营造出了场面的空间感,托起了整个场面的情绪和气氛。
  《霸王别姬》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内蕴也极为丰富深广,对中国文化的挖掘更具历史深度。它把戏剧小舞台与人生大舞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剧中演员的艺术声涯和现实人生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既扩大了艺术表现的空间,又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和思考,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充分地发挥了电影音画的综合表现效果,是一部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众的佳作。




从某种程度上说,暴力乃历史的常态。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文化大革命使其发展达到一个极端——以高度的意识形态化杀人于无形,迫人于无血,前所未有。
  《霸王别姬》将那段动荡历史暴力的悲凉浓缩在一群戏子身上,或更为严格地说,聚焦在程蝶衣一步步走向自我错位认同,走向活于戏中却毁于戏中的整个“不疯魔不成活”的人生之上。影片围绕着程蝶衣的成长和灭亡交缠着各式各样的暴力,尤以围绕戏班为最。
  暴力对其的改写过程,开始于暴力实施者——妓女母亲为送程蝶衣入戏班而切去胼指,从此造成了他自我身份迷失。从电影符号学角度来看,这不仅是失去一根手指而是作为男性阳具的切除。电影以此埋下伏笔,而后程蝶衣崇拜宝剑,实质无外乎是一种崇拜男性及英雄的影射,纵观世界历史,诸多文明都将剑奉作男性阳具的象征。影片最后程蝶衣自杀于剑、与剑融为一体,无疑是作为男性缺失的补偿,他在毁灭中回归自我。
  戏班中的生活规矩,在程蝶衣的不断反抗与隐忍中愈发彰显为暴力,在排练《思凡》这出戏上密集爆发。此时,发生在小豆子身上不再是简单的生角或旦角指定,而是暴力在其身心之上的强力改写与扭曲。程蝶衣总是坚持着生活中的男性身份,一而再再而三地唱错词“我本是男儿身,又不是女娇娥”,招来毒打不在少数。当他得知被打伤的手一进水就会残废,便立刻将手浸入水中——宁残亦不肯趋同暴力的改写。这是内心自觉或不自觉、意识与无意识间与未知的和注定的逆性命运无奈而苦楚的斗争。
  台词的“前后错位”仍在延续,直到又一个施暴者——大师兄抄起师傅的烟袋锅在程蝶衣的嘴里一阵胡搅。从电影象征角度看,这无疑是一次强奸的异化过程。然,此次暴力彻底实现了改写,鲜血由程蝶衣的嘴角流泻而出,如同此前被切手指,流血的过程,既是一种历史暴力之下的事实证明,又是一种带着决绝的、与过去决裂的象征。程蝶衣带着近乎迷醉的神情款款起身,娓娓道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他对了,看似快乐却溢满悲情。至此,性别错位认同已基本在幼年程蝶衣的体内确立。此后,张公公作为另一个施暴者的强暴则是再一次强化与巩固了这一结果。
  经过“初始的男性——扮演女角——错认女性——现实趋同女性”的性别转换,程蝶衣终于认同了女性身份,并错爱于大师兄。在戏中生活,于生活中演戏,终成一代名伶。
  相较于段小楼,程蝶衣更彻底地将他始终反抗、却不断强加于他的暴力意志内在固定化。他不仅认可且一直坚守着这个改写的身份,如此人戏不分,在戏曲上达到巅峰并成为关师傅得意门生自在情理之中。他贯穿着虞姬的女性角色,贯穿着从一而终的传统道德,贯穿着戏中历程并混淆于现实之中。无疑,只有戏中才有他的生命,到此境地,生活诚然只是其人生大戏的华丽一幕罢了。而段小楼则置身戏外,由“真项羽”变“假霸王”,或背叛或屈服,鲜明对比。
  程蝶衣的性别错认并非本性使然,“不疯魔不成活”亦是特定历史背景下,暴力对人性强制扭曲与异化的结果。

[ 此帖被Happy君~在2011-08-11 08:4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 Happy君~

    派派币 +5 2011-08-11

    感谢分享O(∩_∩)O~

tvxq5max流岚

ZxID:5918841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幻影の子
no-one will ever convince me that you told me a lie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8-10 0
不疯魔不成活

轩辕镜

ZxID:14677987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8-10 0
写的好透彻,把每个人物都细细咀嚼,闭上眼人物的形象都在眼前,仿佛这些人都在眼前一般,很精彩
Jy、Chan

ZxID:30939373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10-08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