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用什么兑换诺言?——评电影《十三棵泡桐》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309 回复:0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用什么兑换诺言?——评电影《十三棵泡桐》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watchme1239

ZxID:437788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7 0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用什么兑换诺言?——评电影《十三棵泡桐》
— 本帖被 小饕 从 音乐、影视、动漫 移动到本区(2008-01-08) —
青春有关的日子,用什么兑换诺言?
——评电影《十三棵泡桐》

文:蓝色纪梵希

青春是充满想象和回味的年月,当摄影家出身的吕乐用朴素的色调搭建一个充满质感的世界时,我曾以为那是我们反复回味的青春。从轻松到沉重,故事情节打消了我的猜测。

每个年代的青春都有着不同的标本。比如50年代的青春是连空气都夹杂着饥饿的荒蛮,60年代则是绿草一样横行的红卫兵,七十年代就则是站在十字路口的自我解构,八十年代是喇叭裤、摇滚乐充盈与被排斥的年头。生于八十年代的人群,却把青春留到了世纪末,那种张狂的集体记忆更多的是关于阿童木和玻璃弹珠。

吕乐诉求的不是集体记忆,而是这个群体的症结。也许是何大草的小说太残酷,也许是吕乐的电影太真实,陶陶、凤子以及大包就好像我们的同学,甚至自己。这样情节和场景,触及的将是我们不断回望的青春。十三棵泡桐里的青春更像是一首反复播放的曲目,由开始走向高潮直至结束的节拍是如此自然,可我们却往往忽视了所有的铺垫。

单亲家庭的凤子,找一个班上拳头最硬的陶陶做男友,而自己却在阿利身上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这是矛盾的,凤子需要关爱,但她更关爱行动上的弱者。青春年少,我们往往一念之间,错失感情或朋友,我们也往往一事之差,赢得所谓的全部。凤子看不起窝囊的父亲,而退伍归来的父亲在面对妻子与战友的双重背叛上,选择的竟是忍让,他忍让的不是人性,而是生活本身。没有人能读懂另外一个人,凤子无法理解父亲的忍让,在她眼里那就是无能懦弱,而父亲也无法理解凤子的叛逆,在他心里只有暴力可以改变女儿的非正常行为。最终和解是因为老师的一番劝告,那突兀的裙子分明抗议着突然的父爱,但渴望得到给予的凤子却毫不拒绝地享受着。

大包的出现改变整个故事的走向。陶陶为讨好凤子,伺机报复大包,厕所事件让陶陶在凤子心目中陷入被动,凤子假装坚强的背后,是渴求一个敢作敢当的男人做盾牌,而陶陶的不作为让大包乘虚而入。青春的爱情是廉价的,就像玩具店里质量不高但花样繁多的产品,吸引人的仅仅是闪亮外形或包装,而不适合与耐用,青春的感情更多时候只是一段注定留作回忆的故事。在大包对凤子说出天塌下来有他顶着的时候,我们甚至以为粗壮的大包顶住了青春的渔网,但是但无辜无聊无耻无奈的大包用事实证明诺言贬值。他对凤子的诺言更像是餐盘里的点心,我们用刀比划着切碎,与时间一道咀嚼,却同夕阳遗失在某个阴暗的角落。

人生总会面临许多个十字路口,凤子一路走去,挥洒着她那充满苦涩的青春。与陶陶,她需要获取的关爱和安全;与大包,她寻找的是责任与勇气;与班长,那更像是一种后者一厢情愿的同性倾向。每个路口,凤子经历的都不是刻骨铭心的悲伤,但她性格缺陷决定了所有结果——刀子与刀子的对决。在这群孩子的世界里,感情和义气只能充当佐料,他们的主餐仍然是紧迫的高考,就像没有露面的校长那张嘴一样,更新的是讲话的内容,不变的是加强他的统治力。

看完影片,我们感动不是凤子的经历,如果仅仅是凤子悲苦经历迎合了我们的眼泪,那影片无疑是失败的。我们在回味青春,回味我们背叛和背叛我们的日子,老师的个体形象在影片中受到颠覆,这才是真实的青春。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不是每位师长都值得我们尊敬的。十三泡棵桐其实也是社会的缩影,丑陋远远大于美好。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