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简介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互相送粽子以庆祝这个欢乐佳节。
起源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粽子做法①八宝粽的做法
原料:
糯米、粽叶、白糯米、红豆、绿豆、高粱米、紫米、红枣。
做法:
1、所有材料洗净后用水泡一下午。
2、干粽叶用水泡一天,如果还不是很软,就下锅煮一下。
3、取两片粽叶,叠起,从中间卷起成圆锥状,先放一颗枣,再填混和好的米,把上面的两片叶子拉下来包住底下的锥筒。
4、包好后用绳捆起来。
5、包好的粽子放高压锅,加水没过粽子,大火烧开转中小火一个半小时,别开阀,焖几个小时。
②咸香蛋黄肉粽做法
原料:
糯米两斤、花生一斤、绿豆仁四两、腊肠五根、香菇二三十朵、咸蛋黄一包、盐根据个人口放、蒜一个、瘦肉一斤、五香粉大半包、粽叶半斤、咸草绳一把、酱油三匙
做法:
1、糯米、花生、绿豆仁、香菇分开浸泡两小时(香菇用热水哦)。
2、咸蛋黄切成两半、腊肠切片、蒜切蓉、肉切块。
3、将香菇洗净沥干后与肉放在一起,加入盐、五香粉、酱油腌制一会。
4、将花生和糯米沥干后混合并拌入蒜蓉再加些盐调味,绿豆仁沥干。
5、包的时候先放好一层调好的糯米,然后铺上一层绿豆仁,再放上咸蛋黄、猪肉、香菇、腊肠,最后再盖上一层糯米包好扎紧就可以了。
6、将包好的粽子放入电饭煲煮两小时就可以吃了,煮的时候最好再水里再加些盐。
[ 此贴被琳儿来也在2010-06-14 14:0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