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平淡的记录着,因为是回忆录,所以大抵真实,几乎没有一场精彩电影所需的高潮与跌宕起伏。但这并不像其他同样平淡的片子一般,让我有尽快播完之心,随着镜头,静静地观看着历史,没有期待,没有失望。
战争中的场面,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钢琴家辗转逃窜,走到一片废墟的大街,两边的建筑已是千疮百孔,道路空无一人,这种悲壮之美震慑人心。还有德国士兵拿老人取乐,随手的熗杀,犹太人一动不动地对死亡的等待,我都很难理解,战争中的人性,真的会这样吗?扭曲,卑劣,明知死亡却连头都不敢抬……
片中的爱情,退却所有浪漫,真实得令人唏嘘。他们在战乱的时刻萌生好感却随即分离,集中营外的等待熬不过现实的残酷,她终于结婚生子。重逢之后所剩的也不过是朋友间的照顾,在与家人的选择中,曾经再痴迷的人,也不过如是。所以,战争的爱情,以及友情,在面对生死的时刻,留下的不过对生的欲求。我们别无选择。
看后查了下历史,对犹太人的同情便也不是那么强烈,同样也没有很憎恨德国人。德国对犹太人的恨意,直接导火索应该是一战后德国经济危机带来的民不聊生吧,而大多银行家犹太人却依然富有并对此不闻不问。而更进一步讲,这便牵涉到上千年的宗教之争了。中国人虽然也有儒道佛之分,但彼此并没有明显界限,信仰的程度或深度也不想西方人对上帝,每周的礼拜与弥撒,我们对宗教的宽容让我们难以想象西方的一神论。犹太人信奉犹太教,与西方人普遍信奉的基督教是彼此水火不容的,所以对犹太人的屠杀历史上早已存在并时刻上演着。而西方人对犹太人重利自私的印象也根深蒂固,这在片中也有体现,钢琴家的父亲就很愤愤地说,美国有多少万犹太人,可他们对我们的处境却不闻不问,而钢琴家更是如此,一路只是在不停逃亡,却对集中营中的同伴不管不顾,我一直不明白他在集中营中藏身的熗为什么后来再没出现?当然这其实跟种族关系不大,或许是战争下的人性。
忽然想问有关宗教的屠杀,为什么都要信耶稣?西方的民主有时真的很虚伪,但是他们至少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