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杀死比尔影评集合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270 回复:0

转帖杀死比尔影评集合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士大夫闪光灯

ZxID:15293018

等级: 热心会员
来日悲欢,去日苦短,灿烂,黯淡,何去又何从?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18 0
转帖杀死比尔影评集合
— (Happy君~) 原创影评请在标题前加【原创】,转帖的请加【转帖】
请在48小时内修改,修改后PM斑斑注明已修改。谢谢合作。O(∩_∩)O (2011-07-19 12:31) —
作为音乐爱好者的昆汀
2006-07-15 14:40:27   来自: 人在桥上走 (上班绝不刷豆瓣!)
Kill Bill: Vol. 1 / 杀死比尔的评论    4

  如果没有音乐,《杀死比尔》将是怎样一部电影呢?一部充满残肢断臂的电影,但是和“暴力美学”扯不上关系;一个牵强的为了女儿逃亡因为爱而复仇的故事:虽然险象环生,但一切真相大白后不过只是让人淡淡一笑。然而庆幸的是,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是那种家里黑胶唱片数量超过CD数量的超级乐迷。他用从四处采集来的而不是为电影度身定做的音乐,拼贴起这样一部《杀死比尔》:顽劣的,暴虐的,狂欢的,深情款款的《杀死比尔》。
  
  电影一开始,触目惊心的画面在“嘭”的一声熗响后和主题歌一拍即合。比尔为新娘擦去面颊上鲜血的那只苍老而温润的手,不露面的比尔话外音似的断断续续的剖白,新娘气若游丝的喘息,配上南茜?辛屈拉(Nancy Sinatra)漠然黯淡的浅吟低唱,让这样的开端有一种诡异的平静。然而,平静下潜藏杀机:新娘鲜血淋漓的脸因为恐惧而扭曲,之后比尔给新娘头上“嘭”地来了一熗,同时主题歌唱起“我的宝贝朝我开了熗”。暴力的大幕拉开,即使只是在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平静和暴力的张力构成了一种黑白对比的色调:新娘的脸是惨白的,脸上的血是深黑的;字幕打出时,粗体文字是白的,背景是黑的;主题歌中,女生迟缓轻飘的声音是白色的,低迷微颤的西班牙吉他伴奏是黑色的,并且歌里还唱着:“他穿黑,我穿白。”音乐和画面在这样的黑白对比下相映成趣,把极简有力的风格像邮戳一般“啪”地盖在了电影的开篇。
  
  音乐和惊悚如何交织融合?这是一个问题。而在《杀死比尔》中,“加州山蛇”企图在医院暗杀新娘时的一段音乐,强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一段口哨本是西区柯克的御用配乐家、电影配乐大师勃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为60年代的《魔鬼天使》(Twisted Nerve)所配,却被昆汀用到了电影中,且用得恰到好处。一开始,只有单独的口哨音。口哨轻快诙谐,像一个游游荡荡的人四处闲逛,画面也正好是“加州山蛇”步履飘逸的样子:镜头从背影到鞋跟,再从鞋跟到手中的伞柄,最后拍到正脸,每一次切换都像口哨音一样干脆轻快,此时除了“加州山蛇”脸上的眼罩,并无惊悚之感。随后,合成器伴奏音加入,时间正好卡在“加州山蛇”移出镜头而画面沿着空荡荡的医院走廊前行的时刻。这时伴奏音和口哨音是不和谐的:不仅在音调和节奏上不和谐,伴奏音还有着一股凸于口哨音的锋利冷峻,这和走廊中光线渐暗形成的压迫感呼应,惊悚感开始沁入。之后画面一分为二,一半是病房中新娘的脸,另一半是“加州山蛇”在谋杀前的准备工作,口哨音和伴奏音这时像两股溪流汇聚到一起,连同镜头的两半也一起汇聚,把惊悚感烘托起来,达到了一种微微躁动的小俱声势的恐惧。突然,口哨音和伴奏音又分裂了,伴奏音急速下滑、跌跌撞撞,而口哨音一如既往地平缓,再看镜头——恰好是“加州山蛇”在用针管抽取谋杀新娘所用的毒药。可见,下滑的不和谐的伴奏音,成为了昆汀在观众心口上猝不及防的一割,向观众预告:“新娘要再一次被谋杀啦!”最后,口哨声暂歇,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管乐弦乐打击乐的大合奏,像海浪击石,“轰”一声汇聚在一起,又幻化成水花四散开;与此同时,“加州山蛇”准备就绪,她戴着眼罩、托着毒针和托盘、面目狰狞,在杂乱的轰轰作响的音乐中,迎着镜头走过来,走向新娘的病房——昏迷的新娘坐以待毙。
  
  说白了,《杀死比尔》其实是个爱情故事,是江湖儿女快意恩仇,是典型的血色浪漫。然而片中对于新娘和比尔的爱情线索交代得仓促,新娘用“五雷摧心掌”结果比尔的一段简洁得几乎没有情感渲染。昆汀只在片尾用新娘躲在厕所哭天抢地的一小节表明——此情可待成追忆。新娘和比尔之间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恰好,音乐作了注脚。这一段音乐,是赞菲尔(Zamfir)用排箫演奏的《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shepherd)。它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当服部半藏用手指在窗玻璃上写下“bill”,而后新娘用衣袖小心翼翼将它擦去;第二次是新娘坐在以橙红色天空为背景的飞机里一笔一划写她的“死亡名单”,“bill”的名字还没写完,镜头就虚化了。排箫的音色,加上赞菲尔这样能把阿尔贝诺尼、巴赫等人精致繁复、绵密浓厚的巴罗克音乐演奏得沉郁深远的大师,呈现出一派清清冷冷。如同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比尔这一暴虐成性的黑帮老大,在这样的乐声中,化作了萧索的平原之上、孤寂的远山之颠一粒渺小的人影,苍老,空茫。这样的比尔,是新娘心底的比尔。
  
  暴力是《杀死比尔》的主旋律,因此昆汀用了大量的音乐素材为满眼嗞嗞喷血的躯干还有新娘砍人如切瓜一般的场景作铺垫、作渲染。昆汀纵横捭阖,用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音乐搭配五光十色的暴力场景,展现出暴力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面孔。暴力甚至因此有了美感。
  描述石井阿莲身世的动画所配的音乐,绘出残阳如血,大漠黄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似的暴力,隐忍而决绝,一股悲情像一口抵着舌尖的热血。正是这样的暴力,造就了石井阿莲这样的女子。服部半藏给新娘展示自己珍藏的刀时,配乐是莉莉周(Lily Chou-Chou)的《用伤口疗伤》(Wound that Heals)。这一段天堂圣歌般空灵的音乐,配合着新娘见到这些刀时醍醐灌顶的膜拜之情,似乎形成了悖论——这段音乐带出的神圣的近乎宗教性的顶礼膜拜却原来是因为与杀人不眨眼的凶器片刻间的四目相对,而这些凶器却恰恰又是人们用来治愈伤痛、抚平动荡、追求天堂般安宁的工具。正是这样的悖论让服部半藏决定洗手不干,不知是否昆汀自己也迷惑于这样的悖论呢?新娘和石井阿莲的一战在风花雪月的布景中,打得酣畅淋漓。这时的配乐像弗莱明戈舞曲,混合着热情迷人的拨弦和清脆的击掌,为的就是挥洒暴力中那种人剑合一、物我两忘的快感。而当石井阿莲被削去天灵盖应声倒地时一支日本歌曲《残杀之花》(The Flower of Carnage)响起,让日本人性格中菊与剑的两面混合着伤感、怀旧陡然升腾。死就要死得惨烈壮美——这就是日本武士道的哲学:凌厉但又典雅,凄美然而坚挺。难怪当新娘回望一地残骸时,满眼的黯然神伤。
  昆汀眼中的暴力纵然千姿百态,然而我认为有一段音乐,是所有关于暴力的旋律的统领,是暴力光怪陆离的千番面孔的总谱。这段音乐出现在《青叶屋大决斗》一场开端,当新娘直面石井阿莲,砍下苏菲的一只手臂作为挑衅时,这样的音乐响起:鼓声夹杂打击乐搭建起抑扬顿挫、雄壮有力的底子;人声推波助澜,将一股波澜壮阔的杀气步步推进,直逼到最高潮。这是一首意大利歌剧似的曲子,乐声、人声配合着画面上青叶屋空阔的大厅、奢华喧嚣的布局、人群四散逃窜的场景,显出一种混乱的狂欢;而新娘逆人流而动,蹋刃而行。这是电影配乐大师颜尼欧?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为1968年的意式西部片《死神骑马来》(Death Rides a Horse)所作。昆汀这样的借用,使我突然想起了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家博斯的画。博斯的画上,有各种怪诞的人物,人物有各种怪诞的姿态和表情。博斯将这千百种人物、姿态和表情并置在一起,表现他们的繁复和盛大;画面却并不显得躁动和拥挤,反而显现出了世界的无限大,和这世界中人们的尽情狂欢。对于昆汀,暴力正起了这种作用。昆汀的暴力不是为了嗜血的快感、不是为了制造惊悚的效果,也不是为了影评人常挂在嘴边的“暴力美学”。他的暴力几乎毫无深意。他的暴力是黏合剂,或者说是一张网。他用暴力把所有这些黏合在一起,把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打捞而尽:对六、七十年代影视剧的回忆,对中国功夫的敬意,对细节的迷恋,对款款深情的回眸,还有偶尔露一小脸的揶揄俏皮,连同李小龙的黄运动服、青蜂侠的面具、昏迷的新娘身上被无限放大的蚊子。在这样的铺张里,他和他的观众上天入地、乐此不疲。
  
  其实呢,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昆汀来说,音乐是一种更强力的黏合剂和一张更大的网,音乐把所有七零八碎连同暴力本身一起都粘合了、打捞了。所以说,虽然我们可以把昆汀看作以血腥方式描摹世界的坏小子,或者一个善于故弄玄虚的讲故事高手,但我更喜欢把他看作一个疯狂的音乐爱好者。他用旋律说话,音乐是他的笑纹、泪滴,是他吐纳的气息。这样的昆汀,最丰富,也最可爱。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441 没用 10




Kill Bill Vol.1&2
2006-02-08 00:55:10   来自: 坏人C (一只身患流感的猪)
Kill Bill: Vol. 1 / 杀死比尔的评论    5

   看完KB,才彻底承认自己真的根本不懂电影。
  
  
  内涵???
  
  
   其实昆塔只是想告诉你,电影根本不需要什么XX内涵,就这样,一个极端精彩,跌宕起伏,波澜曲折的四小时长的复仇故事,完美的展示了电影中除去内涵之外的一切足以构成“伟大作品”的全部因素。昆塔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会批评他的作品全无内涵。内涵有意义吗?按照一部电影里的说法,好的故事本身就价值连城,何况是昆塔讲述的超级好故事。
  
  
  剧情·第一部
  
  
   第一部甚至啥都没讲明白,你张着大嘴看Uma饰演的复仇新娘在《青叶屋大逃杀Showdown at House of Blue Leaves》一幕酣畅淋漓地杀退御莲的八十八武士,然后两人在雪中角斗,鲜红的血,洁白的血,服部半藏的宝剑,一切都完美地让你惊叹,你大呼过瘾,可昆塔却残忍地结束了这部影片,就好像Uma一般毫不留情。你根本未曾有幸见知道Who's Bill,甚至一直到影片结束,你都不知道Uma饰演的女侠到底叫什么,天哪,你连主人公叫什么都不知道,却已经傻乎乎地被昆塔娱乐了整整两小时!!更加残忍的是,昆塔在第一部结束时甩了一个20世纪最大的电影包袱,双松堂屠杀(Massacre at Two Pines)之后,新娘一直以为自己的女儿已经被害,结果却是,昆塔借Bill之口告诉观众,那女孩一直活着。你心里除了被暴力美学感染之后的惊叹号之外全是问号。这时你惟一的选择是什么?没错,看第二部。
  
  
  剧情·第二部
  
  
   “Vol. 2 is the heart and soul of Kill Bill with Vol.1 proving to be merely the flesh and blood of it.”
   等待了六年,昆塔终于让你见到了Bill,这个让你寝食不安夜不能寐的糟老头,真的是个糟老头,一头糟糕的乱发,说话的时候好像嗓子里憋着一口痰,总之是个糟老头,不过这不重要,因为你没必要怀疑昆塔的眼光,既然他选中了这样一个演员,那只能说明Bill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男人的魅力不在脸上,昆塔当然不会忘记这样的真理,昆塔的影迷也不是那种以貌取人的俗人。第二部的故事当然是第一部的继续(超级大废话),但故事更加清晰,我们终于知道了五年前双松堂血腥的一幕,也终于知道了新娘到底叫什么,好像叫什么Beatrix吧,我们还知道了新娘在白眉道人门下的刻苦修行,还知道了Bill手里那把服部宝剑的下落。其实这都不做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比遗忘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谜底。终于在谜底被揭开的时候,我们和新娘一起呆若木鸡地张着嘴,愣在原地,复仇在两个大仇家face to face的一刻被昆塔按了pause键,原因如下:Beatrix背着宝剑手持握着手熗进入Bill的房间之后,她看到的是Bill和自己的女儿正幸福的嬉戏,女儿认出她,于是一家人就这样团聚了。之后就是长达N多分钟的母女相认的温情场面,让你不仅心生疑问:Beatrix的复仇还会继续吗?还是就此和Bill重归于好,过上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甚至于你已经开始替昆塔盘算后面到底怎么拍了,顺便惋惜之前那些Beatrix的刀下冤魂真是比窦娥还冤。但你要是这样想就这的太小瞧昆塔了,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比你厉害,不管你多努力,他都比你高出那么一截,你再努努力,他还是高出那么一截。你连周星星尚且猜不透,又有什么资格去猜测昆塔?昆塔给出的答案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在昆塔极富创意地把Beatrix的内心世界也成功的展示给大家之后,Beatrix最终还是瞪大了眼睛手刃仇家,然后带着女儿远走高飞。“Baby,you ain't kidding.”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元素·暴力美学
  
  
   最早听说“暴力美学”一词是在电视里看关于吴宇森的影评,当时记住了周润发之所以有打不完的子弹,不是因为编剧太傻,也不是科技进步快,而是暴力美学,至于为什么暴力要以这样的形式被演绎,就不是我所能猜透的了。昆塔在KB1中给了我关于暴力美学的全新认识,我第一次明白暴力真的可以如此美丽。当我向同学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他问我是不是很血腥,我说是的,非常血腥,但一点不恶心,相反,真的很美。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昆塔用鲜明的色彩和动画的演绎方式掩盖了一切令人作呕的血腥元素,然后继续痴迷于自己的暴力世界,于是我们看到一幕又一幕精彩到无与伦比的电影镜头:头颅被斩断后不停喷血的脖颈,子弹打进脑袋之后留下的大洞,一只又一只被斩断的手脚,甚至子弹打进头颅的慢镜头全过程,当然,是用动画诠释的。看完KB之后真的很怀疑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到底能不能称为美学,也许以后应该把吴氏电影称为“暴力神学”,也许昆塔才是暴力美学。
  
  
  元素·人物形象的展示
  
  
   电影中的人物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既然是围绕Beatrix的复仇之路展开,人物自然是她的复仇对象。昆塔的伟大之处在于做到了让他们个个性格分明。不因为任何人不是主人公就放弃对他的描写。应该说昆塔在长达四小时的时间里,不仅完美的讲述了一个复仇故事,更是把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的性格和生活都交代的清清楚楚,不仅仅是Beatrix和Bill,几乎所有双松堂屠杀的参与者的性格都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才是昆塔的过人之处。甚至于御莲的得力助手GoGo也被昆塔塑造的有血有肉,可以说影片中没有任何人是昆塔的棋子,每个人都是每个章节的核心,而Beatrix贯穿始终,串起整部电影。人物形象分明的原因除了昆塔绝不厚此薄彼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昆塔总是把视线集中在一点,即对任何人,基本上只围绕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做文章,于是观众也就自然而然的只是把视线集中在那一点。昆塔最令人佩服的是什么?是你看完他的作品之后会突然明白你一直被他所指引,甚至完全被他所控制。这就好像影片中Bill故意令Beatrix找到自己一样。
  
  
  元素·故事的叙述
  
  
   昆塔讲故事的能力比那个叫张艺谋的白痴好多了。(这样比较简直亵渎昆塔)
   是什么让你坚持看完四小时的电影?是环环相扣的情节。一个没有头绪的故事,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这就是第一部留给所有人的印象。当然观看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是个没有结尾的电影。大家的疑问主要存在于故事的头绪,观众急于知道故事的完整经过和最终结果,所以坐在银幕前两个小时依然津津有味。当然这里所谓没有头绪是说大家并不知道Bill一伙当初为什么要血洗双松堂,但大家都知道确实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于是我们的主人公要复仇。于是后面所有的情节都合情合理,而且在情节上不会让人看不懂。大量暴力元素的使用让第一部极其紧张,虽然是章节式的结构,但一点不松散,昆塔在章节之间衔接得很漂亮,Beatrix的叙述和行踪贯穿整部影片,让故事很连贯。而因为那个大大的包袱,所以第二部就成了你不得不看的电影。昆塔用他独到的讲故事的技巧完成了一个很多顶级大师也无法完成的任务:吸引观众去看续集。而第二部同样不短,如何让观众在影院坐上两个小时仍然不觉得枯燥呢?昆塔依然有自己的办法。KB在叙述故事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得采用插叙的手法。KB章节式的结构让插叙变得很容易,而且决不会产生混乱。记得曾经看过一部香港电影《二人三足》,也是类似章节的方式,每一段人生都被放进一个章节,并且以一段至理名言结束,堪称香港电影为数不多的创意之作。KB的插叙除了使用直接的插叙性章节之外,最直接和最多使用的方式其实是借Beatrix之口完成一些补充性的叙述。影片游走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之间,恰当的在合适的时间使用合适的叙述方式,大概只有昆塔能做到这样的驾轻就熟。因为从一开始就打算用四个小时,所以昆塔根本不担心时间,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把事情讲清楚,讲好。
  
  
  元素·音乐和音效
  
  
   电影的音乐同样是KB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从第一部片头的《我的宝贝拒绝我》,到影片中大量属于六七十年代的怀旧音乐,都让整部电影在紧张之余不失机智。而每次Beatrix见到仇人时的警报声更是充分地达到了提醒观众的目的:嗨,注意,我们的新娘又要大开杀戒了。
  
  
  大师的娱乐方式
  
  
   -“How come? ”
   -“I dunno. I guess they thought it sounded cool.”
   看完整部戏之后,回首全过程,一个发现足以另我们惊讶:我们一直被吸引,全情投入,却始终置身事外。很多时候,当我们被电影吸引的时候,我们是把自己也加入到电影之中的。绝大多数导演吸引观众注意的方式是让观众认为自己就是剧中人,而昆塔根本不屑于这么做。看KB的最大感受就是纯粹的enjoy这个故事,而不是参与进去,并且enjoy的过程是和昆塔一起完成的,就好像昆塔在排戏,而我们就在拍摄现场,不是影院,不是家里,是现场,昆塔就在我们旁边,或者为我们解释戏里的一切,或者手舞足蹈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或者沉默不语。就这样,我们被昆塔娱乐了。希区柯克曾说非常喜欢观众被自己的电影吓得大呼小叫的场面,想必昆塔也是这等BT人物。
  
  
   “ One more thing ,Sofie,is she aware her daughter is still alive?”Cool!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115 没用 19


看电影,看台词
2007-12-31 17:35:51   来自: 奏三 (从小心理就阴暗的很)
Kill Bill: Vol. 1 / 杀死比尔的评论    5

  我一直都认为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其中的台词必定是要能够给人以深刻触动的感觉。它会停留在你脑海里,和画面一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它们其实只是些词语,而独特的排列方法将它们组成了清晰的句子。然后在电影构成的独特环境下,每个句子又拥有了一种别样的气息。是这种气息让我们记住这些句子。反过来,这些句子又让我们记住了那段场景,记住了那部电影。
  
  看过《Kill Bill》的同学肯定对第一部中那段突然冒出来的动画印象深刻。这段略微有点不塔调的动画完全是为了介绍刘玉铃的身世而出现的。其独特的风格(美式画风加日式武打)暂且不提,能够专门抽空把那么多宝贵的时间用在这个第二女猪脚(算是吧)上可见昆仃对这个角色的重视程度了。
  
  以下是本人的最爱《Kill Bill》中我认为中最酷的一段台词。并非来自于女主角乌玛瑟曼,而是在这部影片中大放光彩的华裔女星刘玉铃所扮演的曾经的女杀手,东京黑帮的至高BOSS。
  
  As your leader,I encourage you from time to time,and always in a respectful manner ,to question my logic. If you're unconvinced a particular plan I've decided is the wisest,just tell me so.But allow me to convince you and I promise you right here and now no subject will ever be taboo. Except ,of course ,the subject that was just under discussion.
  
  The price you pay for bringing up either my Chinese or American heritage as a negative is:I collect your fucking head. Just like this fucker here. And now if any of you sons of bitches got anything else to say,now's the fucking time?!!
  
  事情是这样的:开始么,在刘小姐升级成为女BOOS的那个夜晚,各个黑帮的老大们正欢聚一堂,高高兴兴的喝酒谈心庆祝新老大上任,不亦乐乎。这个时候突然有个不识相的臭小子摆了个臭脸,猛一拍桌子。大家就不爽了,问你小子干啥呢找抽啊没事拍什么桌子。这小子就很拽的说没啥事儿,就是觉得不爽了。大家问他咋不爽了,他就说咱们的老爸们创建了这个帮会啊我爱帮会胜过爱我儿子啊可是现在居然让个中美混血的婊子成了老大这不成倒退了么。然后下一个瞬间,他的头就飞上了天。掉在了诸位老大的面前。血像高压水柱一样从脖子那高高喷出的。刘玉铃收刀,正身。说为了让你们知道我有多么的认真,下面我用英语讲。(这个理由太奇怪了,不过不管它,谁叫写台词的昆仃是美国人)于是就有了如上的声明。
  
  大意是说,作为你们的老大,我鼓励你们来质疑我的决定,没关系啊来吧来吧(多民主的老大啊~)。但是你们如果敢质疑我的杂交优良血统的话,代价就是你们的头——(拎起那个头)就像这小子一样。好了,你们这群狗娘养的臭小子还有哪个有话要说的吗?(下面一群瑟瑟发抖的老头子)
  
  然后她把头随手扔下。 说出了那句至酷无比的台词:I didn't think so.
  
  接着她正色,躬身,行礼。柔声道:好了,会议结束。
  
  刘玉玲的表演很是到位,先是用很妩媚的小女人嗓音,抑扬地让文字从嘴里柔顺的流出,到了最后两句语气突然转折,杀手和大姐大的犀利目光从眼里射出,使整段对话结束在权力与死亡的威严中。最后,当房间沉浸在寂静中时,她又轻声的一句:Gentlemen, this meeting is adjourned,恢复了日本和服女人的贤淑模样。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17 没用 3


甜蜜的凶残
2007-06-10 20:55:17   来自: Hermione
Kill Bill: Vol. 1 / 杀死比尔的评论    5

  极为夸张的红色背景下,浓黑的粗大字幕闪烁了几秒。继而听到女子粗重的呼吸,急促。黑白的电影屏幕上出现男人的脚,锃亮的皮鞋,稳而重的步子。你只感到心寒。地板上依稀分辨出女子的面容,损坏得不堪入目:眼睛肿得睁不开,门牙不见了,头发被黑色的血浸濡,满脸的污渍和绝望。男人的手很温柔,声音也和蔼:“不要以为我在玩虐待,我没有。或许我会找无聊的人玩,但不和你玩。你知道吗,小乖乖,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女子呼吸更为急促:“比尔,这是你的孩子……”话音未落,熗响,头上开花,血流如注。
  
  
  你深吸一口气,想不到男人恶毒如斯,连儿子都不要。场景迅速收回,开始播放一支轻快活泼的儿歌,使死亡变得诙谐,也更恐怖。凭我的经验,用儿歌来诠释死亡案件的都令人毛骨悚然。歌词是这样的:
  
  
  “当我五岁,他六岁;两小无猜,骑木马;他穿黑衣,我穿白;骑马打仗,总他赢;碰,碰,他开熗打我;碰,碰,我应声落马;碰、碰,可怕的熗声;;碰,碰,爱人打中我……岁月如歌季节换,我长大后,就要他;爱人总是笑着说,记得儿时,一起玩。碰,碰,我开熗打你;碰,碰,你应声落马;碰,碰,可怕的熗声;碰,碰,我曾打中你。音乐响起,人们唱;教堂钟声,为我响;不知为何,他离去;至今依然,为他泣;不曾对我,说再见;甚至不愿,撒个谎;碰,碰,他开熗打我;碰,碰,我应声落马;碰,碰,可怕的熗声;碰,碰,爱人打中我……”
  
  
  歌声响起,画面是个女人安宁绝美酣睡的剪影,心中疑惑:“难道为爱杀人?”
  
  
  场景转换到绿草如茵的别墅区,房子是彩色的,草地上散着一簇簇的鲜花,似童话里小白兔的住宅。一个高挑的年轻女人敲门,应声开门的是一卷发的黑人女子,满脸的惊恐。二人迅速交手,没有多话。霎时,飞沙走石,安宁不再。字幕告诉我们黑人女子是职业杀手组织成员,外号“铜头”,是刀法最好的杀手。打斗因为“铜头”女儿的回家而达成共识,因为高个女子——“黑曼巴”同意不在小孩面前杀人。厨房里在煮咖啡,“铜头”忏悔以前对“黑曼巴”做过的一切,说已重新做人,要对方给自己一个机会。在麦片和咖啡的间隙里,“铜头”偷袭“黑曼巴”,对方掷出飞刀,一刀致命。在小女孩的凝视下,“黑曼巴”歉意地离开。
  
  她离开的时候,童话小屋不复存在,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她是那个被害的女人,没死,作为复仇女神出现江湖;2、她武艺高强,比最会使刀的人还厉害;3、她尚有仁慈之心,不肯当着小孩杀人。4、不知道她的名字,根据代号知道她曾是杀手。“
  
  
  画面又回到4年半前,那个浴血的教堂,我们的新娘——“黑曼巴”奇迹地没有死掉,之所以没说她活下来,是因为她成了没有知觉的植物人,一睡就睡了4年。当晚,独眼女杀手艾尔哼着片头小曲潜进医院,最后关头被比尔的电话制止,比尔要等她醒了以后再杀死她。4年后某个夜晚,她醒了,小腹平坦,孩子没有了。在极度伤心之下,她发现自己沦为比尔手下泄欲的工具。她拔出对方的舌头;几分钟后,她挑断另一名爪牙的脚筋,用门将对方的脑袋碰死。这时候,我们发现她其实体力还没有恢复,下半身还处于瘫痪状态。13个小时后,她用意念使脚趾恢复知觉,开始了复仇之旅。
  
  
  第一个要杀的是混血儿石井尾莲,此刻已荣升为日本第一黑帮的帮主。关于这个阿莲,身世也极为悲惨。影片用日本漫画的形式大篇幅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如何目睹父母的死亡,如何在11岁那年,杀死了恋童癖仇人。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报仇方式,烘托出阿莲变态的冷酷和凶残。阿莲的扮演者刘玉玲,兼有东方女子的沉静和西方女子的狂野,将那种压抑不住的狠毒发挥得淋漓尽致。多数时候,她身着和服,低眉敛首,烟视媚行的模样。然一言不合,即夺人首级。会议桌上,飞身而至;刀挥处,无头颈项鲜血蓬射,旋即归位,刀身入鞘,美妙之极。
  
  
  新娘“黑曼巴”飞往冲绳,找到传奇人物服部半藏,要到一把削铁如泥的服部半藏宝刀。故事发展到这儿,不免落了俗套,因为我们都是看金庸长大的,深知利器对于报仇的戏剧性。
  
  
  找阿莲报仇的那段厮杀是经典中的经典。有了宝刀的渲染,一时间手脚纷飞、尸横遍野。血雾弥漫的厮杀场面凶残到极致,也唯美到极致。杀人可以杀得这样美,报仇可以报得这么痛快,真是酣畅淋漓。黑夜中,我感到自己眼珠发光,对昆丁·瓦沦迪诺表达了极度地赞叹。新娘“黑曼巴”与阿莲手下厮杀的时候,阿莲关上了房门,很沉静。安静下来后,复仇女神“黑曼巴”伤痕累累的样子跟白衣胜雪的阿莲在雪地对峙,又是美与凶残的极致,宁静中杀机四伏,洋溢着死亡的喜气。这段对决快而干净,阿莲向对手表达了武士最高的敬意,死的时候头盖是齐齐削断的,只惊叹了刀是宝刀,死得没有一点坏样子。
  
  
  影片的最后,比尔知道了她的复活与复仇,话外音:“她知道有个女儿没有死吗?”片终。
  
  
  好美的悬念,我的呼吸开始急促。回想起来,我们不知道4年前发生了什么,比尔是谁,黑曼巴是谁,恩怨从何而来。从头至尾,就是复仇,复仇!
  
  
  我喜欢。
  
  乌玛·瑟曼,她是个女人。
  
  
  2007年5月14日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31 没用 10


杀戮快感
2006-06-19 11:39:49   来自: 暗夜私奔 (搵食艰难)
Kill Bill: Vol. 1 / 杀死比尔的评论    4

  中午在办公室休息,终于看完著名的《杀死比尔》的第一部。这部电影血腥的杀戮镜头,残酷的暴力美学,让我既紧张又兴奋。杀戮的快感和极具张力的画面,构成这部电影极具冲击力的强烈观感。
    
  片头字幕还没有走完,我就听到音箱里传来一阵痛苦急促的呻吟声,然后画面出现一张布满血污的女性的脸,接着是一双穿皮鞋的脚在走动。这段画面是黑白的,女人乌黑的血污令人产生不适之感,而随之传来一个男人冷酷的画外音则更加让人不安。嘭的一声熗响,随后画面出现“The 4th film by QUENTIN TARANTINO”的字幕和片名,响起Nancy Sinatra翻唱的《Bang Bang(My Baby Shot Me Down)》。那音乐无可救药地击穿了我。Bang Bang,他开熗打我,我应声落马。我倒在QUENTIN TARANTINO的第四部电影之中。
    
  这部电影其实可以视作一部分段式解构的片断组合。复仇新娘医院逃生,奔走美日两地,杀掉一个又一个仇人。而比尔始终在幕后。她痛快的杀戮过程,也不断挑战着观众的心理底线。乌玛·瑟曼充满仇恨的双眼令人不寒而栗,那阴郁的感觉贯穿影片始终。而他们使用冷兵器的近距离厮杀,比之熗战画面更具暴力美感。
    
  《杀死比尔1》的配乐和镜头语言都相当不错。除了片头的Bang Bang外,影片中不时响起的富有东方味道的配乐,配合紧张的打斗场面,非常有感觉。而导演对画面美感的追求,也在影片中许多长镜头中有所体现。石井御莲的幼年经历,用日本动漫来表现,让人感觉颇为意外。很少在电影中看到这样大段采用动漫的形式,可算是该影片的独特之处。
    
  刘玉玲布满雀斑、小鼻小眼的脸,绝对不算是美女,但她的不俗气质让她越看越有味道。也许在西方人眼里,这就是典型的东方美女的长相吧。她扮演的石井御莲,在不动声色中杀人取头,在大帮随从的簇拥下昂然步入酒店,那气质,那气势,远非一个酷字可以形容。而她和乌玛·瑟曼在雪地PK的一幕,又相当唯美。
    
  导演似乎偏爱血腥,时不时出现断头断臂、大量鲜血喷薄而出的画面,一大抹殷红。不知道拍完一部电影,要用掉多少加仑的红色糖浆。而那杀戮的快感,在影片结束后,还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8 没用 1




聊以忘忧——《杀死比尔》
2008-12-05 10:21:28   来自: 王安安 (自性作为 不昧因果)
Kill Bill: Vol. 1 / 杀死比尔的评论    4

   多年以后,当我在大学的电影课堂里面听到“暴力美学”这个听似自相矛盾,想似玄乎无比的词时,我无比幸福的追忆起和昆汀?塔伦蒂诺的第一次相识——《天生杀人狂》(编剧)。看完那个电影我给一个朋友打电话,当时的声音带着兴奋的颤抖和惊魂未定的迷狂,我说,我看傻了,竟然电影能这么拍,竟然好莱坞真的这么伟大,竟然我这个的血液里流淌着如此乖戾的元素,能够被这个顽童无以伦比的视听语言如此轻易的捕获、激发……
   四年后,看到《杀死比尔》,昆汀当导演。此前还看过他导演的片子就是那部真正称得上“好玩儿”的《低速小说》。他是一个永远能够给人惊喜的怪孩子,让人振颤到五体投地都还想再朝拜一会。
   一种彻底的折服。从《天生杀人狂》到《杀死比尔》,对昆汀?塔伦蒂诺一如既往。他的暴戾让人幸福,他的电影让人忘忧。
   “复仇是最好吃的凉拌菜。”这句开场白让我想起《天生杀人狂》中那句“杀人是纯洁的事情。”昆汀的暴戾美学完全是美式的,充满快乐、半消遣型的意味。我们看《大逃杀》,看的是反思,是痛彻心肺的醒悟;看《精武门》,看的是热情,是痛快淋漓的雪耻。它们更多的是在用一种搏击和冲撞来体现着一些彻骨的痛,关于民族的、人性的、社会的残酷认识。我们知道其中的每一个杀人者和被杀者一样是扭曲而悲惨的。而昆汀显然不是。他会让两个杀人恶魔游戏般开熗射击,(就像我们的想象中,对于那些自己讨厌而又不能开熗射杀的人);他会让他们二人在桥头煞血结缘相许终身,白卷裂帛飘于万里长河之上,浪漫到绝美(就象我们的想象中,和那些我们想爱不敢去爱的人亡命天涯的私奔);他会让雌雄杀手为非作歹之后逍遥法外,还生一大堆孩子;他会让杀手因24颗子弹扫射下余生而发誓金盆洗手;让女杀手都长着金发碧眼;让人在被砍下头颅之后,颈中溅出的血水像一束完美的喷泉;让乌玛?瑟曼的每一身“战甲”都在胸前被敌人的血水燃一朵盛开的红莲……无论是刘玉玲身后满天的白雪,还是她受死之后响起那首优美绝伦的《The flower of carnage》,我们在昆汀的电影中体验的更多的是一次消遣,是血淋淋的快感,是“爽”,是“豁出去”的刹那,那种勃勃升起的生命力。
   这完全与个人喜好有关。我喜欢昆汀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是一场过于复杂、无序、温吞的灰色表演,也许是因为与世界最初的短兵相接留下的伤痕……电影既然是用来造梦的,我希望坦能够让人看到极致。生活中我们会爱或很到困扰不堪,拖泥带水,剪不断、理还乱,而当我看着昆汀的电影,发现原来其中的世界可以如此简单,简单的人可以如此快乐,快乐的人可以如此可爱,她们可以在身陷囹圄之时对可恶的警察说:“Do you know what I’m thinking now?”“What?”“Sex!”。他们可以坚强、执著,勇敢地为了给自己的复仇找一把最好的军刀四处奔走,没有金钱的缺乏,警察的通缉,世界成为幻想一样的自由,爱谁就嫁谁,恨谁就杀谁,这正是我们要的而永远无法实现的生活方式。他们之所以说“杀人是纯洁的事情”,是因为现实中的人们用各种伎俩陷害、中伤他们所恨的,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肮脏。由此,我们决不应该抱怨这句话不负责任、纳粹情结,我们作为“电影”观众,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再看“电影”,在做梦。三毛说,如果蒙都成真,那世界将是何种样子?用梦的尺度衡量现实和用理性的尺度衡量梦一样,是极端愚蠢的行为。“故事决不是生活的模拟,故事生活的比喻。”电影编剧大使罗伯特?麦基在他的教科书中如实告诫我们。
   所以,谴责暴力电影的审查人员和模仿暴力电影的犯罪分子,其实是同一种人,就是把梦和现实混为一谈的傻瓜。
   暴力不是昆汀提倡的,但他知道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宣泄一下的欲望。宣泄不是罪,把宣泄视为最才是一种罪,因为一切最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从最初的溪流受到压抑,而最终积为洪水。而“暴力美学”正是人类释放那些尚未形成的“罪”的最炫、最酷、最有效的方式。
   从对日本暴力美学——军刀、武士精神、阴郁情调——的成功演绎,到对日本漫画、甚至日本老武侠电影的戏仿中,可以看到美国好莱坞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吸附和溶解能力。从《Titanic》看到美国已经把爱情玩儿转,从《小岛惊魂》看到美国把恐怖玩儿转,从《拯救Nemo》中看到迪斯尼已经把动画玩儿转,从《杀死比尔》看到好莱坞已经把暴力玩儿转……百年的历练形成美国类型电影的强大攻势,说实话我们实在抵挡不了。对不《杀死比尔》,我愿意一遍一遍地重看,在北美过速食文化的俘虏中,在内心压抑的宣泄中,在一片快乐的,不,应该说是忘忧制成的癫狂情绪中,可以重新拾起温吞生活中隐现的勇敢和锐气。
   当然不是解忧,而是忘忧。以它聊以忘忧,虽然我们仍旧流浪。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2 没用 1



2006-04-04 13:50:44 来自: Magelite(You are the piece of gold)
《杀死比尔》

2005年01月25日 16:38 网易娱乐 红袖添饭

  《杀死比尔》是昆汀塔伦蒂诺充满个人风格的游戏,他几乎是将自己所有喜欢过的电影中的经典元素都借鉴到了新片中;如果不了解这些元素的来源,无疑会失去很多欣赏快感。在这篇小文中,笔者试图揭示部分致敬元素的对象,也算是在电影的下半篇上映前,作为影迷的一点小小心意。

  由于昆汀超级喜欢的、同时也是他最想致敬的,多是那些上个世纪的B级甚至是限制级的老片,也许下面谈到的很多电影您根本没听说过,或者即使听说过也不屑接触,那么恭喜您,您对电影、对昆汀都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电影除了"大师"们的世界,还可以这样精彩!

  【角色形象篇】

  电影中比尔的新晋小甜甜、绰号"加州山蛇"的独眼女杀手,真名叫艾尔戴维珥(Elle Driver)。该名字来源于昆汀《低俗小说》剧组的一件轶事:当时剧组的制作助理Sarah L. Kelly就被大家戏称为"El Driver"(意为"司机"),因为她总是喜欢开着车在片场转来转去。不过,该角色的形象创意,则是来自一部瑞典电影:《惊悚者》(Thriller,又名"杀人者独眼龙"They Call Her One Eye)。该片的女主人公为了学艺报仇,一个眼珠被残忍的师傅挖了出来。更具另类意味的是,该片其实是一部"毛片";扮演"加州山蛇"的达莉汉纳(Daryl Hannah)就曾笑言,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恐怕不会再有导演要她看一部"毛片"的经验了。

  电影中的主角"新娘"和她的几个仇人,都属于一个名叫"毒蛇暗杀团"(Deadly Viper Assassination Squad)的黑社会组织。每个组员都有一个以毒蛇命名的外号,分别是加州山蛇(California Mountain Snake)、黑响尾蛇(Black Mamba)、铜头蛇(Copperhead)、百步蛇(Cottenmouth)和小响尾蛇(Sidewinder)。事实上,这几个绰号来自于美国青少年年英雄漫画《美国上尉》(Captain America),里面有个"毒蛇帮"(Serpent Society),他的成员用就是这几个同样的绰号。

  女主人公"新娘"在最后的青叶屋复仇场景中,穿的是和当年李小龙在《死亡游戏》(Game of Death)中一模一样的服装。昆汀以此向崇拜已久的功夫大师李小龙致敬。

  香港著名武打明星刘家辉很受昆汀景仰,参加了两部《杀死比尔》的演出,在第一部中演黑帮杀手分组头领,他的黑色眼罩之造型,直接来源于《青蜂侠》(The Green Hornet)中的李小龙;而黑帮成员们所穿的黑色西服与领带,款式与《落水狗》(Reservoir Dogs)中几个黑帮成员穿得一模一样,而该片是昆汀的成名作。在第二集中,刘家辉扮演教"新娘"中国剑术的"白眉"老道。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邵氏集团拍过的功夫片中,有多部是都出现了"白眉"这个角色,无一例外的都是仙风道骨、武艺超群的人物。

  电影中日本功夫明星千叶真一扮演的剑道宗师Hattori Hanzo,是15世纪一位真实的日本武士,后来成为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就像另一个日本著名的武士角色"座头市"一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千叶真一曾经在一部名为《Hattori Hanzo: Cage no Gundan》系列电视剧中,成功地塑造这一经典武士形象。而昆汀当时住的洛杉基市有个日本电视台,成天放千叶真一的这一剧目,久而久之昆汀就对那个角色印象特别深刻了。能邀请到千叶真一再次出演这一经典角色,连昆汀本人都感到很骄傲。

  刘玉玲扮演的东京黑社会女王,昆汀很大程度上参考了1968年的日本电影《黑蜥蜴》(Black Lizard)。而她所扮演角色的名字"偶忍一媳"O-Ren Ishii,则来源于《Hattori Hanzo: Cage no Gundan》系列当中一个女忍者的名字,昆汀觉得这名字挺酷,于是就用到了电影当中。

  片中由迈克帕克斯(Michael Parks)出演的前来调查"新娘"被袭击现场的德克萨斯州警长艾尔麦格罗(Earl McGraw),来自于昆汀本人参与编剧的一部谐趣恐怖片《杀出个黎明》(From Dusk Till Dawn),片中同名的德州警长同样是由迈克帕克斯扮演的,连爱好各种款式墨镜的习惯都是一样的。

  【情节画面篇】

  关于影片故事创意的来源,不少人猜测昆汀是参考了法国新浪潮旗手之一特吕弗的一部名为《黑衣新娘》(The Bride Wore Black)的影片:同样是新娘,同样有一个五人份的杀人名单。但是,昆汀本人却矢口否认这种猜测,因为他根本连特吕弗的那部电影都没看过;实际上,昆汀本人根本不喜欢特吕弗的风格,所以不看他的电影。在考虑"新娘复仇"这一题材内容时,昆汀脑子里出现最多的是两部电影,一部是1971年的美国电影《Hannie Caulder》,一部是1973年的日本电影《修罗雪姬》(Lady Snowblood)。两部都是关于受害的女性选择暴力复仇的故事,连《杀死比尔》中"新娘"与千叶真一的角色之间的师友关系,都是为了向《Hannie Caulder》致敬。

  影片中"加州山蛇"扮护士用剧毒针筒刺杀昏迷的"新娘"的桥段,是借鉴于1977年那部《黑色星期天》(Black Sunday)中的类似场景。

  第二集当中,将有一个比尔吹笛子的镜头,这其实是向扮演比尔的老演员大卫卡拉丁(David Carradine)1978年主演的一部老片《静静的长笛》(The Silent Flute,又名Circle of Iron)致敬。

  当迈克帕克斯扮演的警长驱车前往"新娘"受害现场时,有个车内的主观视角镜头,但见仪表盘上搁着一排颜色深浅、款式各不相同的墨镜;这个镜头,如果看过《杀出个黎明》的话,应当感到很亲切。

  第一集结尾在"青叶屋"的高潮大战,在场面创意及调度方面的灵感,来自于1972年的一部日本老片《Shogun Assassin》;同时,昆汀也承认,他还有意识加进了《杀手阿一》(Ichi the Killer)中的一些画面因素,事实上,这两部电影,都是以"屠宰场"般的大规模暴力画面著称。

  电影中"新娘"乘飞机由冲绳飞至东京时,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橙红色天空,实际上是在向一部1968年的日本影片《Goke, Body Snatcher from Hell》的片头画面致敬。

  而当"新娘"乘坐的飞机抵达东京上空并开始下降时,从空中俯拍的效果,其实是在摄影棚类对着一堆摩天大厦的模型拍摄的。昆汀故意用这种看似粗糙的效果,向他心中的日本怪兽片致敬,特别是六十年代那部《The War of Gargantuas》。

  第一集中,那位日本女学生杀手妹妹一刀捅死了想要上她的色鬼,该镜头创意是来源于《大逃杀1》(Battle Royale)当中的类似场景。有趣的是,根据后者导演深作欣二之子深作健太的介绍,《大逃杀》中少女相互射杀的构思,其实是受昆汀处女作《落水狗》中暴力场面的启发!

  "青叶屋"之战中,"新娘"与"狗狗游百里"(Go Go Yubari)的那场打斗,是昆汀第一次自己尝试设计和拍摄动作,虽然Go Go使用的带锯流星锤,使人联想到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血滴子",但这件兵器其实是昆汀自己"发明"的,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来自于由陈观泰主演的香港老片《血滴子》。

  对于影片中"新娘"携带武士刀乘飞机--更甚的是飞机上似乎还有搁置武士刀的专门设计,许多人表示难以理解,认为这实在是太虚假了。可事实是,昆汀压根就没想表现真实生活,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发生在他巧妙设置的"电影世界"中,在这样的电影世界里,假定是人人都可以佩一把武士刀的,正如同我们在大多数武士电影中看到的一样。

  第二集开头,照样是十五分钟左右的黑白画面。大家在预告片中见到的那个"新娘"开车的背影镜头,创意来自于1946年的经典电影《邮差总敲两次门》(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台词对白篇】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行引言:Revenge is a dish best served cold,事实上它来自于科幻经典--《星舰迷航》系列电影的第二集《Star Trek: The Wrath of Khan》。

  电影第一集中的第二章(Chapter Two),标题为"The Blood Splattered Bride"。该章节名称来自于1972年的一部西班牙B级恐怖片《La Novia Ensangrentada》,该片在美国发行的片名就叫《The Blood Spattered Bride》,讲述的是新婚的新娘为丈夫前妻鬼魂所害的故事。欧洲B级恐怖片是至今仍然红火的一个"邪典"片种(Cult Film),喜欢鬼马怪趣的昆汀也是此类片种的铁杆FANS。

  影片第一集中,千叶真一的角色不止一次重复类似"遇佛杀佛"的言论,例如以下这句:杀死拦在前面的任何人,不管他是上帝还是佛祖("Kill whoever stands in the way, even if that be Lord God, or Buddha himself.")。事实上,这段话原来是千叶真一主演的忍者电视系列剧《Yagyuu Conspiracy》,每一集开头必说的话,不过昆汀对它做了适当修改。

  电影第二集中"新娘"有句台词:"she went on what the movie advertisements refer to as a Roaring Rampage of Revenge",是对一部同样是女性复仇题材的老片宣传词的借鉴与变通。该片名为《Bury Me an Angel》,它的宣传词为:She's a Howling Hellcat Humping a Hot Steel Hog on a Roaring Rampage of Revenge!

  【电影配乐篇】

  和电影一样,《杀死比尔》的配乐也是类型多样,来源复杂,但却能很奇妙地和影片氛围融为一体。让我们首先看看那些列在电影原声专辑里的音乐有什么来头吧:

  1.Bang Bang (My Baby Shot Me Down) - Nancy Sinatra

  这首歌出现在片名字幕出现时,很简单的一首歌,只有一把西班牙吉他伴奏。但演唱者来头不小,她是一代歌王弗兰克·辛屈拉(Frank Sinatra)之女。曲调虽然简单,但歌词却和电影故事很融洽,仿佛"新娘"在低低述说与比尔的恩怨往事。

  2.That Certain Female - Charlie Feathers

  很显然,这是一首快节奏的西部乡村歌曲。在电影中,它出现在迈克帕克斯扮演的德州警察开车来到"新娘"被杀现场的时候。这一段小昆用了《杀出个黎明》(From Dusk Till Dawn)的同样桥段,那放在驾驶台上方的一排墨镜,让影院里所有人都会心地笑了。

  3.The Grand Duel (Parte Prima) - Luis Bacalov

  这段以口琴引领、混合人声的悠扬乐曲当你想起什么?对了,意式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一听到这样的乐曲,老片影迷的头脑中,都会出现意式经典《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中的镜头:残阳如血,黄沙似雾,熗手们冷静地对峙着,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临!这段神秘、浪漫同时又有些残忍的音乐,出现在片中回顾O-Ren Ishii童年往事的动画片段中,绚烂暴力中隐藏的是一滴泪水。

  4.Twisted Nerve - Bernard Herrmann

  本段音乐用在"独眼龙"的Elle Driver扮成护士去杀"新娘"那段。口哨向来是人们表达轻松情绪的一种方式,但当你听完这段口哨后,你会感觉到令人不寒而栗的诡异肃杀气氛。这段音乐来自于同名电影《Twisted Nerve》,事实上,作曲Bernard Herrmann是惊悚音乐的大师,一生为几十部电影配过音乐;当然,最有名的,还是他和惊悚大师希区柯克间的长期合作。

  5.Run Fay Run - Isaac Hayes

  此段音乐出现在"新娘"坐飞机从冲绳到东京、并下车跟踪O-Ren Ishii车队的过程中,作曲伊沙克哈耶(Isaac Hayes)以给1971年的电视剧集《铁杆神探》(Shaft)配乐而闻名,并因为有部电影引用这段音乐而于197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奖。

  6.Green Hornet - Al Hirt

  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来自当年李小龙演过的那部电视剧集《青蜂侠》,在电影中用于表现O-Ren Ishii车队气势的那一段,在爵士小号的"吹捧"下,"东京地下女王"的派头一览无余。

  7.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 - Tomoyasu Hotei

  这可能是最为观众熟悉的一段配乐了,第一版预告片中用的就是它。非常动感而有其实的音乐,所用的场景正好是"东京地下女王"O-Ren Ishii光临"青叶屋"那一段慢镜头,可一说既有型又有趣。

  8.Don't Let Me Be Misunderstood - Santa Esmeralda

  清脆的拍手声,热情迷人的吉他手,典型的墨西哥风情音乐。事实上,它是一段迪士高乐曲,整支歌曲分为人声和纯乐器两部分。电影中并没有完整地引用,只是在"新娘"与O-Ren Ishii的最后决战开始时,用了其中一部分。因为带有弗莱明戈舞曲风格,节奏明快,昆汀用它来配合决战双方的动作,可以说是将"舞"与"武"融为一体了。

  9.The Flower of Carnage - Meiko Kaji

  该曲目也是来自于70年代日本热门电视剧集,用在电影结尾,当O-Ren Ishii倒地以后,音乐就开始响起,怀旧而忧伤的女声,配合画面上的漫天飞雪,一下子将观众拉进片中"新娘"感伤的情绪中。

  10.The Lonely Shepherd - Zamfir

  这段排萧音乐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它已经被用在无数的电影、电视以及广告中了。电影中两次用到了它,舒缓悠扬的曲调,很适合担任"既往开来"的任务,当观众在片尾这段乐曲中走出影院时,肯定会增添对电影的几许思念,以及对第二集的无限期盼。

  11.Ironside excerpt - Quincy Jones

  这段很有爆发力的音乐来自于Quincy Jones六、七十年代的影视作品,不仅在西方很红,在东方的香港和日本也很受欢迎。事实上,昆汀是在1973年的一部香港老片《天下第一拳》(罗烈主演)中听到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对他来说,这样富有爆发力的音乐响起时,就表明主人公要发飙了。因此,他将这段音乐用在片中"新娘"第一眼见到她的复仇对象之时,也就是Vernita Green刚打开门的那一瞬间。他想要让观众产生这样的联想:"新娘"要开打了!果然,下一个镜头,"新娘"一拳就将对方打回屋内…….

  当然,在电影原声带中,还收录了其他几首歌曲和音乐片段,既有日本当代流行摇滚,也有美国城市说唱乐,还有一种名为Krautrock的前卫摇滚乐。但因为它们与经典影视作品关联不大,笔者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然而,正式发行的电影原声专辑中,并未包括电影本身用到的所有音乐素材,下面就是专辑中被遗漏的、但仍然具有很强风格的配乐片段:

  1.7 Notes In Black- Vince Tempera

  还记得电影中的这一个镜头吗:那个名叫BUCK的坏医生进来"清场",结果却发现他介绍的"客户"已经血溅医床;此时镜头从BUCK的面部特写慢慢移向地面,那里是"新娘"充满愤怒的脸……这段音乐是非常诡异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段配乐的话,那个镜头的惊悚效果要差很多。

  2.Truck Turner- Isaac Hayes

  又一首伊沙克哈耶(Isaac Hayes)手笔的配乐,来自1974年的同名电影。在《杀死比尔》中,它出现在"新娘"坐在轮椅上寻找BUCK的"打炮车"那段。事实上,这部影片也是伊沙克哈耶唯一一次做主角的电影。

  3.Wound that Heals- Lily Chou Chou

  看到Lily Chou Chou,熟悉日片的观众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对了,此段人声哼唱来自于岩井俊二2001年的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All About Lily Chou-Chou)。原来的曲风是比较感伤的,但被昆汀用在片中"新娘"初见Hattori Hanzo的名剑珍藏时的场景后,多了一种欣喜与忧伤并重的气氛:喜的是有这么多的好剑,忧的是它们都是一等一的杀人工具。这种情绪,恐怕也是片中千叶真一扮演的铸剑大师心境的真实写照吧。

  4.From Man to Man- Ennio Morricone

  个人认为,这是电影原声专辑中漏过的最重要的一支曲目,出现在电影的高潮:"新娘"一剑砍掉O-Ren Ishii的助手的手臂、"青叶屋"的人群疯狂逃散、一场大战即将开始!人声的合唱极好地烘托了这种高潮的气氛,不亚于歌剧的渲染。事实上,这段声乐来自于1968年的经典意式西部片《死神骑马来》(Death Rides a Horse),光听音乐,就可以想象那种非常华丽打斗的兴奋情景。

  5.Nobody But Me- Human Beinz

  看完《杀死比尔》,观众一定会对其中"新娘"挥舞双剑,在地上一边翻滚,一边砍腿如切瓜的场景印象深刻。那一段用的音乐就是这首歌曲,不过去除了人声。

  6.Urami Bushi- Meiko Kaji

  不清楚为什么昆汀没有将这首歌曲收录在原声专辑中,当第二卷的原声曲目公布后真相大白:它被收录了到了第二集的原声带中。事实上,这是首点题的歌曲。前文也说了,《杀死比尔》的整个故事情节,有向1973年的日本电影《修罗雪姬》(Lady Snowblood)致敬的意思,这首歌正是那部电影的主题歌,同时也是《杀死比尔》的主题歌,出现在片尾字幕时段,不知有多少观众坚持听完了呢?

  【尾声】

  从昆汀在《杀死比尔》当中的表现手法,以及他对电影的兴趣与品味来看,我们都应感觉到"电影"是丰富多彩的,获得最大化欣赏乐趣的根本,在于你看电影的态度,而不是所看电影的类型。


[ 此帖被士大夫闪光灯在2011-07-19 23:10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