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名称:
跳橡皮筋 流行年代:
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 游戏方法:这是在两脚交替跑跳中完成各种动作的全身运动。它以跳跃为主,穿插着点、迈、勾、挑、跨、碰、压、踢、绊、搅、绕、盘、踩、掏、摆、顶、转等十几种基本动作,同时以各种技巧动作编排成组合动作,配合歌谣,跳出各种花式图案。
游戏名称:
跳房子 流行年代: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游戏玩法:也称跳方阵、跳方格、跳格子,香港称为跳飞机。跳房子时因为是用一条腿支撑跳动,故青海等地俗称“瘸房房”。跳房子是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在电影里,十八世纪的欧洲曾经有过。在现实生活中,二十世纪的中国也曾经有过。跳房子也叫跳格,这是过去女孩子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用一只沙包(或者一块瓦片)作为游戏的辅助物,先把沙包扔到指定的地点,然后蹦蹦跳跳、飞檐走壁、穿房越脊,把沙包拾回来便大功告成。有时一边玩她们还一边唱:“正月十五黑咕隆咚,树枝不动刮大风,刮得面包吃牛奶,刮得火车上天空……”
游戏名称:
三个字 流行年代:
民俗(无法考证,至少现在没有了)
游戏玩法:人数多少都能进行。其基本规则就是:首先规定一个游戏范围,剪子、包袱、锤猜先,输了的人开始追赶,其余的人就在规定的范围里跑动,眼看要被捉住了,就急忙喊:“三个字”,然后站在那里,等待着伙伴来救“活”;救“活”伙伴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轻轻地触摸一下喊了“三个字”后站在那里的人即可,被救“活”的人就可以继续玩。如果没有来得及喊“三个字”被追赶者捉住了,那么就取代对方变为追赶者。
图片亲们就想象一下吧
游戏名称:
划船儿 流行年代:
温州民间童戏(但流传较广,很多人都知道,现在还可看见) 游戏玩法:面对面,手拉手,屁股坐在伙伴脚面上,“一二”、“一二”往前蹭,“船头”手要拉紧,“船尾”腰要上挺,动作要协调一致。“船头”、“船尾”一高一低,还真的像在浪里飘摇呢!
游戏名称:
链子熗 又名“火柴熗
”“洋火熗
” 流行年代:
中国70到80年代 游戏玩法:大家因该玩过 就是像熗一样用 游戏名称 :
打弹珠 流行年代:
20世纪下半叶 游戏玩法:两人以上参与。打弹珠的玩法有很多种,下面介绍两种比较常见的玩法。
一、两人拿出弹珠放在平整的地上,一个人用手指弹自己的弹珠撞击别人的弹珠,弹中的弹珠归为己有。
二、先在地上挖五个小洞,把弹珠弹入预先准备好的洞内。谁先打完五个洞,谁的弹珠就变成了老虎,然后再打着别人的弹珠,就可以把别人的弹珠吃掉(归自己所有)。
在南方买不起珠子可以弹槐豆,弹槐豆是流行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游戏。游戏时,众儿童各出数量相同的槐豆,然后由一儿童将槐豆全部撒在桌面上,用指头弹一槐豆,使之与另外一个槐豆相碰。如果弹中了,这粒槐豆便被他赢去;如果弹不中,则由别人弹。依次弹下去直到桌面上只剩下一粒槐豆时结束。最后以赢槐豆多为胜。
游戏名称:
摔纸包 流行年代:
农村儿童游戏
游戏玩法:纸包子的玩法有砸和扇两种。对于有一定厚度的纸包子大多数的时候要用砸法,正中别人的包子中心去砸可以让对方的纸包子翻身。如果对方的纸包子没有多少厚度或者是它的边缘有起,就可以用扇法,将纸包子砸在它的旁边,利用气流的、作用让他翻身。
放法:输家的放包子的时候,有经验的人会利用地形,或者对于纸包子的边缘进行加工,这则是被允许的,但只限于第一次。
赢法:
(1)如果能用自己的纸包子让对方的纸包翻身,变成另外的一面,则算赢了对方的纸包了。
(2)若第一次没有让对方人纸包翻滚个,则轮对方摔。
(3)由输家拿出来放在地上让对方摔。
游戏名称:
跳拐
流行年代:
六七十年代
游戏玩法:人数不限,分为两伙,各自将右腿从膝关节处盘起并用双手抓住盘起的脚和脚裸关节,用左脚着地单跳,并且以左脚为轴,采用撞.拐.掘.的动作,以盘起的右膝盖为用力点,迫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以至松开盘起的右腿或者摔倒。
右脚一旦着地,就算犯规罚下。一旦其中一伙被全部罚下就算输。
游戏名称:
红灯绿灯小白灯 流行年代:
六七十年代
游戏玩法:一个人转过去,喊“红灯绿灯小白灯”,其他人就往前跑,喊完,那人转过身,看看谁动了,直到有人拍到那人,他就转身去抓其他人,被抓到或动了,就去代替那个人。(表达清楚吧)
游戏名称:
纸飞机 流行年代:
跨年代
玩法不用我介绍了吧 大家都会 一直没搞懂.....为啥飞之前环是要哈口气喃~~ 游戏名称:
滚铁圈 (好想是广东的西关游戏 我以前也玩过)
流行年代:七八十年代
游戏玩法:滚铁圈是以前的小孩常玩的一种游戏,
它需要极大的平衡能力和技术.假如你不具备这两点的话,就很难玩好它。
它由一个铁圈和一个铁钩组成。你要用铁钩勾住铁圈让铁圈滚动起来,
自己也跟着跑起来,不过这铁圈可是很容易倒的哦!
[ 此贴被ranfeng在2009-12-06 19:2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