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我家住在井陉山区,买东西很不方便,那时候父亲还是正规单位的职工,他毅然辞去工作经营起了第一家商店,村子里叫做小卖部的那种,那个年代物资很缺乏,但是村子却因为这个小小的商店感到了便利,村里人的油盐酱醋,生活日用都能在这里买到.
那个年代交通工具是父亲最头疼的问题,家里有一种拉车,两个轱辘中间加上铁杠铃,木头做的板子两边有扶手,板子都是活的,用的时候把板子放到杠铃上,中间有个环栓了皮绳,如果车上东西多了就可以把绳挎到膀子上,这样拉起来会省些力气,有一年冬天我跟着父亲就用这个车去拉盐,车上面垛满了盐,十几里的山路父亲一步一步地走,汗水浸湿了他的棉袄,当我从车上跳下来给他擦汗时,他敞着怀疲惫的表情,深深地印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同时父亲那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也派上了大用场,车子后衣架上缠了厚厚的麻绳,母亲每天早上都要把需要进的货列张单子,父亲骑上自行车跑到十几里远的镇上去进货,每天都要进上四到五趟货,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父亲更加忙碌,井陉的山路很多,如果货多又赶上是上坡的话,父亲就要推着走,到现在家里还有好几辆父亲骑过的自行车,虽已破旧不堪,却被母亲存放着,她说这是历史......
那时候因为竞争少,加上父亲的辛劳,我们是村的第一个万员户呢,这是我们家人很自豪的一件事情,
后来流行起了嘉陵车,橘黄色的那种,父亲买回家后方便了很多,那后面依旧缠了厚厚的麻绳,不过叔叔用铁焊了两个架子,分别放在嘉陵的两边,这样父亲就可以一次多进些货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记忆中嘉陵的声音特别大,大老远我就知道是父亲回来了.
再后来,三轮车进了我们的家,父亲就根据季节拉着不同的货出去卖,春天的化肥,夏天的西瓜,秋天的苹果,冬天的白菜,我和弟弟在休息的时候就跟着父亲,拿着大喇叭走街串巷,我们可是父亲的小算盘呢!
9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父亲不再自己去进货了,什么品种的货都有人送,需要订货就直接打电话就可以了,村子里开的店也越开越多,不再叫做小卖部了,人们大多称为便利店,父亲直夸政策好,市场就是要这样搞活呢.
现在村子里也有了中等规模的超市,父亲因为年龄的缘故不再搞经营,就是凭着他那些简单的工具挣来的钱,供着我和弟弟俩人上完了大学,我们有能力让老人享福了,我想把这些告诉大家,我的幸福很大意义上都来自于父亲以及他那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