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1 回复:2

[『诗』] 母亲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wj宝宝

ZxID:11619415


等级: 内阁元老
青春又回来了嘛(*^▽^*)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9-17 0

还记得那个阳光杀破眼的午后,
我缠着她讲从前的故事。
她的声音轻轻柔柔,语气不自觉的带着一些怀念。
慢慢地,她的讲述安静了下来...
我走下床,看着她恬淡的睡颜,
忽然发现,她的头上又多了一根白发。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糵小蒨°

    派派币 +10 2015-09-18

    原创内容~请继续支持派派原创诗词歌赋O(∩_∩)O~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4-04 0
35、诗与美学的亲缘关系(三)
(下)

二、两首诗歌的比较

(一)现将青年诗人WI宝宝写的《母亲》全抄如下:

还记得那个阳光杀破眼的的午后,
我缠着她讲从前的故事。

她的声音轻轻柔柔,
语气不自觉的带着一些怀念。

慢慢地,她的讲述安静了下来……
我走下床,看看她恬淡的睡颜,
忽然发现,她的头上又多了一个白发。

(二)现将笔者写的《母亲的目光》,全抄如下:

母亲的——目光啊!
有——憧憬。

母亲的——目光啊!
有——向往。

从母亲的——目光中,
我知道——要做——
耕地的牛啊——下奶的羊。
从母亲的——目光中,
我知道——要做——
锻打的铁啊——坚硬的钢。

从母亲的——目光中,
我知道——要怎样做,
我要驾驶战舰——在大海上——乘风破浪。

从母亲的——目光中,
我知道——要怎样做,
我要驾驶飞船——在天空上——自由飞翔。

从母亲的——目光中,
我知道——要怎样做,
我要在——荒岭上——栽种——一片片垂柳啊——
一片片白杨。

从母亲的——目光中,
我知道——要怎样做,
我要在——盐碱地——培育——一亩亩碧桃——
一顷顷丁香。

从母亲的——目光中,
我感到了——母亲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欣慰,
因为儿子——已经把——云南澄江十景中的——
罗藏朝云——和——九堡凤城——这美景,
移植到了——大西北的——毛素乌沙漠大地上;
沙漠大地上的——铃铛刺——跳着舞——高唱:
“义士之立志也,不以存亡之心”。

从母亲的——目光中,
我感到了——母亲为有这样的儿子——十分欣慰,
因为儿子——已经把——山东宁海十景中的——
范园春晓——和——龙门归帆——这美景,
移植到了——大西北的——阿拉善戈壁大地上;
戈壁大地上的——华麻黄——拍着手——朗读:
“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

三、两首诗歌的简析

(一)简析WI宝宝写的《母亲》

(1)WI宝宝写的《母亲》,给我们勾勒了一个场面。场面本来是叙事文章和叙事文学特有的、重要的因素,作者把这个场面运用到诗歌中来,这种文学之间的互相借鉴,是非常好的,值得每一个爱好诗歌的青年人学习。

(2)所谓场面,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展开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这就是说,场面有三个基本条件,即时间、环境、人物。

(3)作者《母亲》的场面的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时间——午后;环境——家中的床上;人物——“我”和母亲。

(4)中午以后,“我”和母亲坐在床上。“我” 缠着母亲,让她“讲从前的故事”,母亲“轻轻柔柔”地讲述着那些儿时的故事。可能母亲累了,她讲着讲着“安静了下来”,似乎睡意朦胧了。“我走下床,看看她恬淡的睡颜,忽然发现,她的头上又多了一个白发”。作者虽然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普通人家的生活风俗画,但缺乏对生活的加工和概括,因此诗歌的思想意义,也就不高了。作者今后的创作,应该从生活中,多多加工和提炼,不是运用带有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方法,进行创作。

(5)2015年8月28日,笔者曾经在“诗词歌赋上”发表了《美的思想和美的作品》。在这篇论文中,笔者曾谈到了本质的问题,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质永远处于主导地位,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写人物来说,人物的本质,就是人物最动人、最感人的那一点。

(6)中学课本有一篇写母亲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元帅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作者写了母亲好多感人的品质:
“母亲是一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来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了们轮流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的和睦。”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四川连年旱灾……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又遭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他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寻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求新的生活。”
作者写母亲热爱劳动、任劳任怨、同情贫穷农民等等个性特点,这些个性特点,是特殊的,也是本质的,哪一点都令人感动。我们的诗歌作者,应该从范文中,学习成功的经验,进行诗歌的创作。

(二)简析笔者的《母亲的目光》

(1)笔者的《母亲的目光》,共分十个小节。

(2)第一至第二小节,写“我”从母亲的目光中,看到了母亲的“憧憬”和“向往”。这“憧憬”和“向往”,就是希望儿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和做什么人的问题。

(3)第三至第八小节,写“我” 从母亲的目光中。看到了“我”要做“耕地的牛啊——下奶的羊”、“锻打的铁啊——坚硬的钢”、“我要驾驶战舰——在大海上——乘风破浪”、“我要驾驶飞船——在天空上——自由飞翔”、“我要在——荒岭上——栽种——一片片垂柳啊——一片片白杨”、“我要在——盐碱地——培育——一亩亩碧桃——一顷顷丁香”。“我”做“牛”,“我”做“羊”,“我”做“铁”“我”做“钢”,“我”做海军战士,“我”做航天员,“我”做绿化荒山的人,“我”做美化盐碱大地的人,都是有意义的工作。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这样做了。这儿,笔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

(4)第九小节,写“我”“已经把——云南澄江十景中的
——罗藏朝云——和——九堡凤城——这美景,移植到了——大西北的——毛素乌沙漠大地上”。这儿,笔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我”改变沙漠对良田的和村庄的危害的理想。最后一句,引用了后晋史学家刘眴的两句话,以表示“我”立下的壮志,从生到死都不会改变,写出了“我”修饰沙漠、献身沙漠的美好愿望。

(5)第十小节,写“我”“已经把——山东宁海十景中的
——范园春晓——和——龙门归帆——这美景,移植到了——大西北的——阿拉善戈壁大地上”。这儿,笔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我”改变戈壁没有人烟的希望。最后一句,引用了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两句话,以表示“我”应当坚决守住不可动摇的坚定志向,成就“我”的巨大的事业。

小结与联想:

(1)WI宝宝写的《母亲》,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了“我”让母亲讲述儿时的故事。这首作品缺乏感人的独特性,当然,七句诗歌,也缺乏更多的感人的艺术形象。

(2)笔者的《母亲的目光》,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既有许多独特的现实的艺术形象,也有改变祖国沙漠和戈壁的、誓死不动摇的崇高理想。事业是多方面的,每一个有志者,都应该选择一项事业,去为人民服务,去为祖国尽忠。有志者,令人赞美;无志者,令人惋惜。特别是那些为祖国和为人民做出大小贡献的有志者,更是后来有志者学习的榜样。

(3)WI宝宝写的《母亲》和笔者的《母亲的目光》,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怎样创作为人民喜闻乐见的、高于生活美的艺术美的诗歌作品,是我们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只要我们努力了,流汗了,流血了,就无怨无悔。

(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牛玉琴就是改变沙漠的杰出代表。她是陕西省定边县人,17岁时,跟靖边县东坑乡金沙村张家旺结婚。1885年,牛玉琴和张家旺跟村里和乡里签订了合同,治理1万亩沙漠。1988,张家旺因病去世,她带领儿子们,继续治理沙漠。现实生活,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从事诗歌创作的青年朋友们,切记,切记!

(5)诗歌创作的青年朋友们,必须下定决心,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坚定地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写他们的工作和辛劳,写他们的希望和理想,使我们的诗歌作品,真正成为高于生活的、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和力作——这是我们一辈子奋斗的目标。

(6)笔者学习了中国高尔泰、李泽厚、朱光潜、宗伯华等人的美学思想。笔者是研究美学与写作、美学与诗歌创作、美学与文章和作品修改之间密切关系的。中国的美学家,笔者有的从他们那儿汲取了营养,有的不能汲取营养。总之,凡是对我有用的东西,我都拿来;凡是对我没有用的东西,我就舍弃了。


2016年11月初稿,12月1日定稿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4-04 0
34、诗与美学的亲缘关系(三)
(上)

一、学习美学知识,构建写作美学和诗歌美学等

(八)中国二十世纪,有不少翻译家,翻译外国的美学著作,不少美学家,出版自己的美学著作。

(1)王国维把“美学”一名词引入中国。自18世纪50年代,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创立“美学”概念以后,作为独立的美学,很快被西方学术界承认与接受。但是,他们所使用的“美学”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中村笃介于1882年翻译法国维隆的著作时形成的;直到20世纪初期,中国学者王国维,首先把“美学”这一词,首先把“美学”这一名词引入中国。

(2)中国学者引进西方美学。颜永京(1838——1898)于1889年,翻译出版了美国心理学家海文所著的《心灵学》,介绍了美学的相关内容。刘仁航(1884——1938)于1920年,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美学译著《近世美学》。傅仲选(1934——)于1993年,出版了《实用翻译美学》。刘宓庆(1939——)于1995年,出版了《翻译美学导论》。奚永吉(1933——)2001年,出版了文学翻译比较美学,2007年,出版了《莎士比亚翻译比较美学》。姜秋霞于2002年,出版了《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毛荣贵于2005年,出版了《翻译美学》。

(3)中国学者出版美学专著。陈望道(1891——1977)于1926年,出版了《美学概论》,成为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勾勒出现代美学基本理论的学者。吕瀓(1896——1989)于1923年,出版了《美学浅说》。范寿康(1896——)于1927年,出版了《美学概论》。

(4)中国美学家主要有朱光潜(1897——1986)、宗白华(1897——1986)、李泽厚(1930——)、高尔泰(1935
——四大流派。

<1>朱光潜(1897——1988)出生于安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其主要作品有《朱光潜选集》、《悲剧心理学》、《无言之美》、《谈美》、《读美术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等,他给人民留下了700万字的论著和翻著。他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近代继王国维之后的一代美学宗师。
1936年,他在出版的《文艺心理学》,是这样论述什么是美的。他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这是他最早回答美的本质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
解放后,他系统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学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经过以客观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形象,然后才是美。
他说:“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
他还说:“学习美学的方法应该是:在运用马克主义观点的同时,应多结合其他流派的观点,考察美学。”
他还说 :“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审美中人有意识的依据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和发展美,所以,美也是一种生产劳动。”
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观点(即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
——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对立统一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破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2>宗白华(1897——1986) 出生于江苏,哲学家、美学家,其主要作品有《三叶集》、《美学散步》、《美学与意境》、《歌德之认识》、《流亡》等。
关于美的本质,他一方面看到了美的事物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他说:“专在内心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集体形象里去找”,同时,他又强调,“人的精神倾向,有绝大的势力”。也就是说,美的发现,除了到社会的自然、人生、社会去寻找,人的主观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宗白华对美的本质的观点,可以说,是主张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和统一在一起的。
意境理论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他从文学、绘画、书法等多方面,对意境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认为:人生有六种境界。第六种境界是艺术境界。
他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他又进一步指出:“在一个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露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居象而为景,因而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是我的所谓”意境”。”
那么,艺术家在作品中,怎样去创造意境呢?他借用了唐代画家张璪的两句话,那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指社会生活中绘画的客体事物——人物、事情、自然界中的山、水、林、木、鸟、鱼、虫、兽,以及大宇宙的日月星辰;“心源”是指社会生活绘画的主体事物——艺术家。
他的诗歌理论是他美学思想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他把诗歌看成比其他艺术还重要。
他说:“诗歌是艺术中的女王”。
他还说:“诗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史是记述个别的事实;诗所描述的是人生情理中的必然性,历史是叙述时空中的事态的偶然性。文艺的事是要能在一件人生个别的姿态行动中,深深地表露出人心的普遍定律。”
他非常重视诗人的品格。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明确提出:“希望你养成完满高尚的诗人人格”。
他所说的“诗人人格”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诗人,要有很高的修养、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问、优美的情绪等内容。这对诗人来说,要做到以上几点,非下苦功夫不可。
艺术创造理论和艺术创造辩证法是他美学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自身固有的素质,后天的学习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这种能力,但却很难把一个缺乏艺术细胞的人培养成为一名艺术家。也就是说,艺术创造能力是一种具有天才性特点的精神劳动现象。
他说:“艺术创造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而且,人类的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身心的自我。”
<3>李泽厚(1930——)出生于湖南,哲学家、美学家,其主要作品有《美的历程》、《美学论集》、《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李泽厚主张主体性实践美学。他认为:人类作为本体,对世界的实际征服和改造,就把人类构建主体性,建立在双向化进展的自然人化的基础上。他的主体性实践美学中的主体性,包括有两个双重内容和含义。
第一个“双重”,就是“它具有外在的即工艺——社会的结构面和内在的即文化——心里的结构面。”
第二个“双重”,就是“它具有人类群体(又区分为不同社会、时代、民族、阶级、阶层、集团等)的性质和个体身心的性质。”在这两个双重含义中,人类群体的工艺——社会结构面
是基础的方面,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他曾提出过“积淀”说。“积淀”说是李泽厚用以揭示人类审美心理的产生、形成、结构的重要理论,也是他用以沟通他的“工具本体论”和“心理本体论”的一个重要桥梁。
他说:“要研究理性的东西是怎样表现在感性中,社会的东西怎样表现在个体中心理中,历史的东西怎样表现在心理中,后来我造了”积淀”这个词。就是指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成了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它是通过”自然的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
有人认为:“积淀”说没有能够真正化解“主体性实践美学”,因为即要肯定个体地位,又要坚持群体立场,因而产生了内在的紧张。
关于美,李泽厚说:“通过漫长历史的社会实践,自然人化了,人的目的对象化了。自然为人类所控制和改造、征服和利用,成为顺从人的自然……自然与人,真与善、合规律性的合目的性的在这里有了真正的渗透、交融与一致。理性才能积淀在形式中,自然的形式才能成为自由的形式,这就是美。”“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的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
李泽厚在其他文章中的基本观点是:美是人创造的,是人的劳动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自然本无所谓美的。而美一经人创造出来,就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就成为人化的自然,人才能在自然中直观其身,自然也才有了美。同时,自然一旦经过人的改造,就会在人类社会中和人构成一定的关系,在人类生活中占一定的地位,起一定的作用,这就是自然美的客观的社会性。这种客观社会性本身不是美,而是美的构成因素和条件。美是不能离开人而存在的,但是这里的人是指实践的人,改造现实的人,美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是说自然美的社会性是客观的社会性。
他还对美说过这样的话:“美是包含现实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
他认为:美可分为社会美和自然美两部分,它们都是通过“自然的人化”过程,即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所创造,而非个人的快感、意识、和意志。
关于艺术品,他认为:它是作为人类内在自然人化组成部分情感本体或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艺术的本质就是用人类共同的心理情感本体的物态化,而艺术史就是人类心理——情感本体世代相承的人类心灵文化历史,同时建构和丰富着人类不断成长发展的心理情感本体。就艺术的内在构造而言,艺术的形式层、形象层和意味层,即是由上文所说的原始积淀、艺术积淀和生活积淀,分别“积淀”而来。

<4>高尔泰(1935——)出生于江苏,美学家、画家、作家,其主要作品有有《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等。高尔泰是主体性美学派。高尔泰提出了“美是主观的,美是心灵的表现”。
高尔泰还说:美是你的感觉。感觉到它,它就近人,感觉不到它,他就不存在,也就是说,“美感是绝对的”。不属从于规范、强制、和社会评判。
高尔泰还说:“有没有客观的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客观的美并不存在。”
所谓“美是主观的”,到了80年代,就发展为美是主体自由的象征实现。所谓“美感是绝对的”,到了80年代,已经发展为“感性动力”对“理性结构”的不断超越。
他认为: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根本你上一致。一切不适合自由的尺度,一切不利于感性、生命、与个性的东西,都是美的对立面。
他认为:“美是作为未来创造的动力,因而动态的存在着”。所以他提出:扬弃积淀,超越成果,追求差异、变化、多样,投入到永恒的时间巨浪中。因此,他的美学是变易美学。
他说:“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美”是人对事物自发的平价。离开了人,离开了主观,就没有美。因为没有了美,就没有了价值观念。价值,是人的东西,只有对人来说,它才存在。”
高尔泰的主体性美学的核心命题是“美学是自由的象征”。他在《美的自由象征》一书中说:“本书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美”的问题。而主要是”人”的问题,即人道主义的问题。我力求了解和说明这个问题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研究美也就是研究美感,研究美感也就是研究人,所以美学是人学,美的哲学也就是人的哲学。
他认为:美感点燃了美,是先有了美感才有了美的出现。
关于美的定义,他是这样说的:“一种体验,一种经验形态,一种快乐幸福。”这是高尔泰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即美是主观的必然结论。
关于艺术美的创造,高尔泰说:“事实上,艺术在创造着美,这美不是在艺术家的劳动过程中,而是在读者受到感动的时候产生出来的。”他的观点遭到了宗白华的质疑。
高尔泰又说:“艺术的美和生活的美是一个内容,虽然它们体现在两种不同的东西上,当人们感受着没的时候,他的心理永远是用同一方式来进行的。”
高尔泰又说:“同美一样,诗也是一种感受,不过美更深微,更复杂,更辽远,诗是美的升华。”“同美一样,诗也没有固定的物质形式,就像对事物之一般性的认识,用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脑中,诗也只是用诗意的形式在感受中产生出来的。”
在高尔泰看来,诗与诗意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正如美与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一样,唯一的区别,只是诗(诗意)比美(美感)更深微罢了。

{美学拾趣}:

(1)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经济学——哲学收手稿》中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类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东西的。”他还说:劳动创造了美。

(2)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包括建筑、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文学等。在人类出现之前,根本没有艺术,在人类出现之后,才有了艺术。人类为了生存,要打猎生活,要种植五谷,要砍木头取暖,要把兽皮披在身上,然后才把“夯育夯育的劳动和号子”,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诗歌、音乐;然后才把打猎、捕鱼的生活,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诗歌、舞蹈、壁画、雕塑。这些美的艺术品,是他们劳动生活的再现。因此,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3)从中国和世界的艺术创造或活动来看,我们应该知道,艺术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这种精神劳动,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就是能够做到的艺术创造的,也是有差异的——即大艺术家、中艺术家、小艺术家。关于艺术冲动、艺术品的诞生,我们就不一一赘说了。

(4)几位美学家对美学的论述

<1>朱光潜说:“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
他还说 :“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审美中人有意识的依据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和发展美,所以,美也是一种生产劳动。”

<2>宗白华说:“专在内心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集体形象里去找”。

<3>李泽厚说:“通过漫长历史的社会实践,自然人化了,人的目的对象化了。自然为人类所控制和改造、征服和利用,成为顺从人的自然……自然与人,真与善、合规律性的合目的性的在这里有了真正的渗透、交融与一致。理性才能积淀在形式中,自然的形式才能成为自由的形式,这就是美。”

<4>高尔泰:“美是主观的,美是心灵的表现”。
高尔泰还说:“有没有客观的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客观的美并不存在。”

(4)以上4位美学家,都是从纯理论到纯理论研究美学的,除了宗白华先生和高尔泰先生有实际诗歌创作、绘画创作、小说创作之外,其他二位先生,都没有进行过实际的艺术创作。就是有实际艺术创作的人,他们的最根本的立足点,也不是站在劳动人民这一边的实践美学者。站在劳动人民这一边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艺术的实践美学者,只有列宁、毛泽东、习近平。
(6)列宁所倡导的是:文艺的任务和方向,就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7)毛泽东所创导的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东西。他还提出了要写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文章和作品来。

(8)习近平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的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文艺工作者,要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9)位领袖人物,都倡导艺术必须以人民为本的美学思想。

(10)高尔泰的“美是主观的,美是心灵的表现”和“有没有客观的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笔者只能把它的美学定义,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11)李泽厚的“通过漫长历史的社会实践,自然人化了,人的目的对象化了。自然为人类所控制和改造、征服和利用,成为顺从人的自然……自然与人,真与善、合规律性的合目的性的在这里有了真正的渗透、交融与一致。理性才能积淀在形式中,自然的形式才能成为自由的形式,这就是美。”李泽厚的自然人化的片面的美,笔者也只好把它放到一边去了。

(12)朱光潜说:“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朱光潜关于美的论述,笔者可以吸取部分合理的内核。
(10)宗白华说:“专在内心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集体形象里去找。” 宗白华关于美的论述,笔者可以吸取较多的合理的内核。

(13)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最早的的启蒙者。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近代美学第一块理论基石。他认为:天才只是少数,天才的美学作品也是只占小部分;世间天才少有。艺术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事,资质有差异,取得的艺术效果必然不同。
从王国维的话,我们可以知道两点:
第一点,人的才能是有区别的;
第二点,美学作品是少数的。


2016年11月初稿,12月1日定稿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 石珀

    派派币 +1 2017-04-15

    建议不要贴这一段上来 直接贴本诗品鉴就好 为了跳过本楼 差点连下一楼也拉过去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