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本书《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谢谢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回复
阅读:6039 回复:4

求这本书《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谢谢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gch23

ZxID:11293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5 0
求这本书《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谢谢

以前在书店看过,没时间看,今天又想起,但网上都找不到~~
消不掉的黑眼圈

ZxID:130617

等级: 热心会员
bi chi na nen solo~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12-26 0
我业在寻找!
zhangzhang@s

ZxID:187116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米若莲净
我们要天天思念但不要天天相见 只需要绯测緾绵绝不要柴米油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04-05 0
就找到一点哈

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





  迈克尔.怀特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富有启示性的画卷,在那里,一位天才站立在巫术终结而科学兴起的历史节点上。本书作者凭借深厚的科学史家涵养,以极为人性化的角度重新探索了牛顿的一生,他的忧郁的童 
年时代,幸运的少年时代,成果丰硕的青年时代和权力膨胀的老年时代。




  本书优越于一般牛顿传记的地方在于,作者基于科学发生学的视角,提出了牛顿痴迷炼金术与奠立近代科学基础之间的重大关联。牛顿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这些工作难道与他的科学发现是完全不相关的?


  过去的传记作家往往为了神话牛顿的“科学伟人”形象而对他从事炼金术和异端信仰故意避而不谈。而迈克尔.怀特则以特有的直觉和史料求证,借助于牛顿的重要信件和若干从未公开出版过的笔记,阐释了牛顿从事炼金术和神学研究对于他发现万有引力以及后来进行的统一场论研究的紧密关联。


■作者简介


  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
知名传记作家,曾担任牛津大学科学讲师,也是一位职业音乐家。著作多达20本,包括与约翰.格里宾(John Gribbin)合著的《霍金——科学人生系列》、《爱因斯坦——科学人生系列》,另撰有达尔文、阿西莫夫、伽利略、莫扎特等传记,以及多种科学史著作。

 

目录
序言  真相出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第一章  离弃
   “牛顿天才的火焰被点燃了,他穿过那器具的外壳,进入内部将机械的真髓精确地撷取出来……”
第二章  物质及能量观念的改变
   从牛顿的一生到21世纪所发现的种种自然规律和体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赖以利用物质与能量的基础。
第三章 学院生涯
   “我是柏拉图的朋友,我是亚里士多德的朋友,可是,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
第四章 牛顿之前的天文学与数学
   “如果全能的上帝在造物主初找我商量的话,我必定建议他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
第五章 啼声初试
   “我经常将一些问题放在眼前,等待第一道曙光缓缓出现,再一步步地看到圆满、明亮的光辉。”
第六章 寻找点金石
第七章 巫师的学徒
第八章 夙敌
第九章 迈向《原理》
第十章 崩溃
第十一章 转型
第十二章 老人间的战争
第十三章 谁先发明了微积分
第十四章 与先贤同列
译后记





补充日期: 2004-12-21 20:14:44

听了昨天的节目,有介绍《达芬奇密码》,想到了着本书。



补充日期: 2004-12-21 20:18:09

从牛顿看现代科学的“血统”
——《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42年说过:“牛顿不是他的早期崇拜者笔下的那个神圣的理性主义者。”怀特这部新著可以说是对凯恩斯的回应。怀特当然承认牛顿是伟大的科学家,但书中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牛顿也是一位陷溺于炼金术中的神秘主义者,还是一位基督教异端教派的信仰者。“他从支离破碎的童年中幸存下来,成长为一个自私狭隘、好斗、难以相处的人。”
  怀特指出牛顿陷溺于炼金术、神秘主义和异端思想中,并不是想把牛顿从科学的王座上拉下来,因为在17世纪,科学与巫术之间的界限本来就没有现代那样清晰。怀特只是想把牛顿从“神”变成“人”,他让读者既看到牛顿的天才和伟大,也看到牛顿的缺点和怪癖,而后一点是以前的牛顿传记通常回避或淡化的。

 ■ 对于学术界来说,关于牛顿,除了他在力学、光学、数学等领域的划时代的贡献之外,有关他曾热心于炼金术和对圣经阐释方面的情况,多少还有所耳闻。虽然一些书中,包括一些关于牛顿的传记中对此也有所涉及,但在国内的出版物中,像《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这本书这样集中地讨论他在这些方面情况的,几乎还是第一部。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在看这本书时,还应注意到这样一点,即从此书的作者、行文、叙述风格以及参考文献等多方面来看,它并不是一部非常专深的、充满了考证、细节的讨论与分析,专门面向科学史家、面向牛顿研究者的研究性传记,而更像是一部面向一般读者的相对通俗的传记。那么,这似乎也就在提示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要向一般读者传播这样一幅牛顿的肖像呢?难道我们以往(除了极少数牛顿的专门研究者之外)在相当范围的学术界以及在一般公众的心目中所形成的牛顿的形象竟然有问题?竟然与此书的勾画如此不同?

  □ 典型个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牛顿这样一个在公众心目中最经典的科学家,实际上也对许多神秘主义的学说和技巧感兴趣,这和我们以前宣传的“科学家”形象大相径庭。以前国内偶尔也有稍稍涉及这方面内容的,那大抵说成是因为牛顿“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之类——其实那时候牛顿就是想掌握,世界上也没有这种玩意儿啊。
  现在牛顿科学成就和神秘主义学说之间的关系逐渐浮出水面,其启发意义是极为巨大的:这表明现代科学从形成时期开始,从来就不是“纯洁”的——现代科学有着复杂而且并非纯正的“血统”,而这种现象,正是多年来我们的科学教育中极力回避和掩饰的。阅读这部牛顿传记,则可以看到对一个科学上的典型个案的深入剖析,看到牛顿这位现代科学的奠基人,是如何从炼金术之类的神秘主义和基督教异端学说中汲取精神养料的。

  ■ 简单地说,这一方面有研究的深化,有新史料的发现,以及在新的史学观念下对于以前未曾重视的史料的重新审视、研读、理解与评价的问题,更有在科学史研究与传播的基础观念上的一些问题。在这当中,显然,也存在有一时难以理想解决的矛盾,但无论如何,关于牛顿的另外一种形象还是最终出现在公众面前。对此从国外到国内的发展变化,确实是引发我们许多思考的。
  其实,关于牛顿在他的主要科学成就之外的其他那些像炼金术之类的研究,人们知道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但对这部分内容其及意义的重视,却显然与人们的科学史观的变革密切相关的。而且,愈是随着新的科学观、科学史观的出现,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就愈易于显得非常自恰,而以住那种简单化的对于牛顿的工作割裂和分别给予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的做法,倒也很难过分地责怪当时的人们——因为当时的科学观和科学史观就是那个样子,人们最可能的,也只是给出那样分析的评价。问题在于,在如今,在反辉格式科学史已成为科学史的主流倾向,在像SSK之类的学说已经深入地影响的科学史研究者的观念,在像多元文化之类的观点已经在人文学者当中获得相当的承认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然一味地固守过去的观念,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落后。

  □ 在西方,事实上大多数学者已经认识到,牛顿除了探索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科学,还有完全不同的知识探索路径,这在我们以前习惯的思维状态下似乎是一个矛盾,而过去科学家的传记作者通常都回避这个矛盾。怀特被认为是第一个不回避这个矛盾的牛顿传记作者,他得出的结论是:牛顿对科学基本原理(比如重力)的研究,是和对点金石的研究“不可避免地相互联系的”。
  由于我们多年来在科学教育中极力回避和掩饰现代科学“血统”的复杂性,导致许多学者也在这个问题上持同样简单化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而学者是拥有媒体话语权的,结果是这些简单化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广泛流传,深入人心。唯科学主义之所以成为今天许多人知识背景中的“缺省配置”,恐怕和这个问题有着深层的联系。

  ■ 就国际科学史学科的发展来说,西方60年代以后的科学史的职业化过程,以及伴随着这个过程使科学史越来越人文化的发展,无疑为像有关牛顿研究之类的课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背景。而且,正像我前面刚刚说过的,这样的研究成果面向公众的普及,也正说明了这些新观念渐渐成为一种学界共识,因为只有那些大致成为共识的知识,才更会有普及的需要和被公众接受的可能。
  在我们这里,像你所说的唯科学主义之类的背景仍然强烈,而且许多人还以此科学主义作为批判一些他们看不惯或不习惯的新观念、新说法的武器,这只能说是他们远远地落后于学术研究的前沿进展。当然,他们还有另外的说法,例如把一些开始持有新观念的学者说成是拾西方垃圾之类。可是,如何能够判断他们抱着不放的东西就不是垃圾?就连他们今天坚持的诸多观念,又何尝不是来自西方的?其实,垃圾的比喻并不恰当,因为垃圾不过是被人们原来用过而现在不再直接有用的东西,公允地讲,任何曾有用的东西,我们都应对之有所尊重,但死抱着只在过去有用的东西不放,而把当今合用的东西反而当成垃圾的作法,其荒谬与弊端,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吧。






补充日期: 2004-12-21 20:19:16

面 露 微 笑 的 科 学
-------------------------------------------------------------


 

  因为是个出版人,所以总在找一些面向大众的作品;因为是家长,所以总要选一些可读性强的科普图书。而现在科普图书,往往让人喜出望外,惊喜连连。
  有人说,这是个科学写作通俗化年代。这并不是说,科学著作也在在走媚俗的道路。按我的理解,科学著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了灿烂生气和勇气的质疑精神,科学著作不再居高临下俯视万众的君王,而是一邻家的老伯,知识渊博而又和蔼可亲。这种解读世界角度的变换把科学由向下的教诲变为横向的交流至是向上的探求。这个视角,与科学的真义无关,却拉近了人们和科学的距离,让普通人受益菲浅。
  比如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史都华的《大自然的数学游戏》。前者是位生物科学家,后者是位数学家,前者向我们展开基因繁衍复杂景象,后者提示了自然界神奇的数字规律,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在更为畅销的小说《达.芬奇秘码》中窥见。读来让对世界的看法焕然一新。又比如现在手里这本《世界每一次发明》,直接把发明锁定在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为了工作而发明,为了休闲而发明,更有许多的资料图片说详解发明的起因、发明的过程和完善的经过,一目了然,感觉新鲜又陌生。当然受益更大的是孩子。现在的孩子发现了,科学不仅是可以学,可以做的,而且是可以拿来玩的,可以读的,像《家庭实验手册》、《科学探索者》、《可怕的科学》让人爱不释手,感受到科学诱人的魔力。
  与科学的日益平易同时,科学家们也纷纷走下神坛,还原为真实生活中的一员。比如说牛顿,不再是那个看到苹果落就能导出万有引力的神话似牛顿。通过《最后的炼金术士— —牛顿传》,我们看到这位科学巨人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触摸他生活的年代,体验到科学成就的份量。而另一位当代的传奇人物霍金,则用《时间简史》和《果壳里的宇宙》为科幻迷们带来了狂热的惊喜。书籍的出版与霍金的演讲互动,形成科学畅销书的壮观场面。以后霍金修改了自己的结论,这一举动却让我们看到科学家的审慎,和在科学之路上跋涉的艰辛。
  质疑与捍卫则成为科学曲折向前的动力。这让已经和准备投身于科学的年轻后生热血沸腾。权威不是科学的主宰,而是因为他更接真理。挑战权威不是让人一鸣惊人的捷径,而是不得不发的热情和责任。无论是詹腓力危言耸听《审判达尔文》,还是方舟子大声喝叱的《方舟在线》,敬仰科学都可以有权“拿出你的证据来”。思辩的年代已经到来,而思辩总使人更加聪明和更富有创造性。在严谨科学面前,我们的孩子不是接受,而是信服。
  更令人高兴的是我的出版界同行们在这方面的孜孜以求。比起我们年少时古板说教的科学图书上,现在的图书印制质量与图版都有非常优秀,编辑的思路更加细密周详,编排的方式更加活泼,图片更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史料价值,语言更加灵动,于是阅读就成为一种享受。而且同行时常注意着世界各地的出版动态,与国外优秀科普书的出版周期正在明显缩短,有甚至达到同步。中国的孩子在同上个起跑线上向科学的高峰进发。
  我们的科学书籍已经如此令心人着迷,这足以令人振奋,特别为我们的孩子高兴。面对露着微笑的科学,我想,既然不能再做一个有福的儿童,那就让我可以成为一个有福的家长吧。




补充日期: 2004-12-21 20:22:48

科学巨人VS.炼金术士

  1687年,牛顿最负盛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初版发行。1704年,《光学》出版。这两本科学巨著的问世 ,确立了牛顿无与伦比的科学巨匠地位。自此,作为“科学巨人”、“神圣理性主义者”、“理性化身”的牛顿形象,被牢固树立并广泛流传,最终变得深入人心。

  1936年,一批“不具科学价值”的牛顿手稿进行了拍卖。随著这些被早期牛顿研究者忽视的文件的曝光,传统的牛顿形象遭到质疑,一个更为复杂的、令人深感困惑的新的牛顿形象呈现在研究者面前,从而掀起了重新解读牛顿的研究热潮。在这股学术潮流推动下,迈克尔.怀特推出了牛顿研究的一本最新力作:《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在书中,迈克尔.怀特对牛顿形象进行了全面解构,重新阐释,还原出一个更为全面的、真实的、一个作为“人”而不是“神”的新的牛顿形象。在这个新形象中,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作为“理性之化身”的牛顿除从事科学研究外,还曾狂热而持久地投身於大量非科学方面的研究。

  1667年春天,牛顿开始修习化学,并很快转入更刺激的炼金术领域。1669年底,牛顿开始炼金实验。其后近30年的时间中,牛顿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炼金术研究与实验。去世的时候,他的收藏中有169册关於化学及炼金术的书籍,而他留下的有关炼金术的资料竟超过100万字。

  作为虔诚的清教徒,牛顿全心信任神的指引。在他的宇宙观中,造物主是至高无上的。他信奉当时属於异端的阿里乌教派(牛顿一生都隐藏自己的这一宗教信仰),拒绝三位一体论,并相信耶稣只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生物,在宇宙间的位置介於上帝和凡人之间。牛顿还相信《圣经》作为“神之言”与神之行的“自然”是同一件东西,并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唐的推算技巧去解释圣经预言。事实上,自1672年开始,在进行科学研究与炼金术实验的同时,牛顿就抽出时间来从事古年代学、“三位一体”论、《圣经》预言的研究。除了在造币厂工作的头10年,牛顿从未停止过这方面的研究。直到晚年他仍然不停地修改他在半个世纪前就开始订立的年谱,从头到尾增加许多细节。甚至在死前的一个星期,牛顿还继续琢磨对预言的一贯想法以及对《圣经》的解释,一再重新计算末日宣判到来的时间……

  在迈克尔.怀特罗列的一串串事实面前,一个近代科学的铸型者,成了一个深陷於炼金术等思想的神秘主义者。如何理解这一巨大反差?如何解释牛顿如此做的根由?迈克尔.怀特在书中给出了一些可信的解释。

  迈克尔.怀特先是追本溯源对炼金术的发展脉胳做了清晰勾划,从中我们看到炼金术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具有极其纷繁复杂的内容。一方面,炼金术偏重於实际操作。现代化学实验室内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有许多是从中发展而来的。这正是一般科学史上所认可的炼金术的正面意义,即它催化、孵生了现代化学。另一方面,炼金术又很强调精神的修行。许多炼金术士相信,炼金术是神赐给有智慧的人领悟真理的工具,而真正的炼金术士必须要有纯净的灵魂。对炼金术士而言,炼金术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施术者参与了物质转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关键点上,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炼金术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其本身由於其非科学性已成了科学史上的遗迹。

  然而,正是炼金术本身的复杂,可以使不同的炼金术士各取所需,从而造就了复杂的炼金术士群体。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许多富有智慧的人都曾为这门神奇知识具有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所诱惑。事实上,与牛顿同时代并对牛顿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摩耳、巴宾顿、巴罗、波义耳等人都曾痴迷於炼金术。这种时代的气氛与周围具体环境的影响可作为解释牛顿同样陷於炼金术的原因之一。而就牛顿本人而言,希冀从中发现宇宙的真理至少是他沉迷於其中的又一重要因素。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神秘学和科学间的分界线十分模糊。在这种背景下,探求真理之路上何者可能会结出累累硕果,何者只会一无所得,人们尚不得而知。而在牛顿看来,“为了获得宇宙的真理,没有一个研究途径不该去探索,没有哪一块石头是不重要而不该翻过来看看的”。由此,这个“把宇宙看成是全能之神设下的密码”(凯恩斯语)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解开这一密码的人沉迷於炼金术之中就不再是完全不可思议之事了。

  迈克尔.怀特还指出另外几种可能的原因。牛顿从来不是一个会在任何方面向人低头的人。当时他的朋友与竞争对手波义耳正著迷於炼金术研究。他担心波义耳会在此工作里获得成就,比他早先一步找到点金石,他的自大心理不能容许此事发生。除此外,由於众多炼金术士强调炼金术对灵魂的净化,强调只有贞洁的人才有资格去追求这种神奇的知识,这无疑也非常适合牛顿的脾胃。还可能他是把炼金术作为慰藉,以逃避他并不喜爱的这个世界……

  不难看出,迈克尔.怀特在对牛顿看似怪异的方面做解释时,既注意到时代氛围,又注意到各种环境及牛顿本人的性格特点,这种全面的分析无疑更令人信服。

  炼金术催生牛顿科学?

  承认牛顿非科学探索的事实,引出的一个自然而重要问题是:牛顿非科学方面的探讨与他的科学研究之间是否有关呢?牛顿在炼金术等方面花费的巨大时间,对他的科学研究是否有所裨益呢?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显示出这本新传记的特色之处。

  迈克尔.怀特不但在书中给出明确的结论:神秘主义是牛顿思想中的一个内在成分,有关炼金术等非科学探讨对他的科学理论的诞生起了促进作用,正是通过从中获取的灵感,牛顿才建立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更重要的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迈克尔.怀特努力挖掘出一些新证据。

  迈克尔.怀特指出:从事炼金实验中制得的“轩辕十四锑”,研究所罗门圣殿中央神坛的配置等,都给予牛顿以启示。而炼金术士称之为“发气原理”的观念,更是促成了牛顿思维上的转变,想到物体间能有超距作用,这成为牛顿完成万有引力观念的最后关键一环。因此,可以说在迈向伟大科学理论的道路上,正是炼金术方面的心得、神秘学传统及古代神学上的研究和体会,引发了牛顿一些观念,而最终使他可以发展出万有引力的革命性学说。或者说,550页的伟大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在漫长的岁月中,融会了多个不同领域的知识筑成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牛顿一手播下的科学的种子最终彻底摧毁了他所喜爱的神秘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曾沉迷於炼金术中的牛顿成了炼金术的掘墓者,并使自己成为“最后的炼金术士”。

  在分析炼金术对牛顿科学思想的影响方面,迈克尔.怀特走得还要远些。他指出,在《原理》出版后,牛顿就开始致力於寻找建立物质与力的统一场理论。而牛顿后来一直致力於炼金术研究,正是想由此孵出他所期望的统一场理论。最终虽没有成功,但对炼金术的实验研究,却使牛顿做出有关统一场论的一系列富有远见的预测。

  晚年的牛顿还思考了万有引力的机制,对“物体是通过什么方法得以产生超距作用的”这一问题给出一个有趣解释:基督是宇宙中所有作用的媒介,上帝借由这个媒介以维持宇宙体系!窥一斑而见全豹,举出这一例子或许能使我们对非科学因素对牛顿科学理论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因为牛顿之所以会提出这一精致却荒唐的假说,只是由於它既能满足牛顿的求知欲,又符合他的宗教信仰,可以将他的科学与对阿里乌教义的信仰统一起来而已。

  牛顿的人格缺陷

  贯穿於迈克尔.怀特全书的另一视角是对牛顿人格的探讨与分析。这成为解构与重构牛顿形象的另一面。出於“为尊者讳”的原因,牛顿人格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被追随者漠然视之,或被加以美化。迈克尔.怀特在自己的书中,描绘了一个更为人性化的牛顿,一个由道德圣人降为凡人的牛顿。在他的笔下,作为凡人的牛顿,有自己的怪癖,有自己人格方面的缺陷,还曾有过时间短暂的精神崩溃。从许多方面而言,他都不讨人喜欢。在情感方面,牛顿是非常缺乏的。他的一生中很少亲密的朋友。就本质而言,牛顿是一个孤独的人,情愿退缩到一个角落,与整个世界隔离。他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对别人往往深抱著一种怀疑态度。他极度敏感,无法容忍他人的批评意见,缺乏恕人的度量。在与人相处中,他并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他与胡克、弗拉姆斯蒂德、莱布尼兹都发生过激烈冲突。在冲突中,牛顿的一些行为体现出他的自私狭隘。牛顿又具有自恋成分。他始终过分迷信於自我的独特性:他坚信在任何一个时期,世界上只有一个如基督般的诠释者能解读神意,而他就是那位中选者。他无法接受别人能独力作出同样突破的想法。另外,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牛顿追求并热衷於权力。在拥有权力的后半生岁月中,他是一个独裁、专制的人。迈克尔.怀特在书中指出,牛顿不甚完美的人格或许应归咎於他早年经历的被离弃所造成的伤害。他同时又认为由此造成的牛顿内心中隐藏的不和谐心态,使牛顿前期有强烈的欲望去发现和游遍任何途径以寻觅更多的知识,后期攫取权力和掌控他人。这样,在迈克尔.怀特眼中牛顿的众多行为表现都与其性格具有了某种关联。

  迈克尔.怀特在某些方面是否引申过头了呢?或许吧。然而,我们却不难从中看到他想把一切粘合起来,从整体上认识并描述牛顿的渴望与努力。在牛顿的新形象中,不但各种科学的与非科学的观点不可避免地互相联系,而且其思想与宗教信仰、性格、行为都处於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科学巨人与炼金术士形象并肩而立,伟大的智者、现代科学先驱与神秘的、情绪性的、妄想的神秘主义者共存於一身的牛顿,一个看似矛盾却又统一的作为“完整的人”的牛顿。

  人们或许有理由担心在这种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牛顿的形象会逊色许多。不过,这种担心也许只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在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dghfsugf345

ZxID:8934290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9-25 0
kan  kan 
dghfsugf345

ZxID:8934290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9-25 0
kan  a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