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年级的小孩出小说”来浅谈文学创作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945 回复:1

[探讨交流] 从“六年级的小孩出小说”来浅谈文学创作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4401023

ZxID:9001597

等级: 热心会员
人心在,繁华在。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6-26 0
从“六年级的小孩出小说”来浅谈文学创作
— 本帖被 路小透。 从 作者◎活动 移动到本区(2013-03-18) —


昨晚上父亲在看贵州台的“百姓关注”,夸奖着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假期(端午)没有出去玩耍,而是在家写小言,这个“九零后的草根”(书编语)已经出版了一本“梦幻青春”小说。旁白满篇都是溢美之词,我却被砸出一种活生生的恐慌。

这里咱不去讨论这本小说的质量和销量,是不是花钱出版,封推是不是夸大其词。我们来小小的谈一下所谓的创作。

首先,暂时放一下“创作”这个词本身的含义,现下的写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抄、拼、续、写。

对于“抄”,是大篇幅的搬运,无思无考。

对于“拼”,是把借来(当然不会还)的片段衔接和融合,好的作者可以“去粗取精”,可以调和矛盾或者夸张矛盾而生出暴力美学;而差的“作者”则只会简单综合,最后端上一盘大杂烩,不伦不类。(参考于嘛的宫)

对于“续”,沿用原故事的人物性格特征或者故事脉络特征,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构想发展出去或者重塑情节。相对于前两者,这已经是创作领域。通常的续写需要和原故事区分开来阅读,比方说红楼的最后,水浒的最后,盗墓之于鬼吹灯以及各种同人文。

最后是“写”,“妙笔生花”看上去,是空白文档上跳出的一个个字符,实际上,却是作者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呐喊以及各种对社会和现实的质疑思考。一直很喜欢一个比喻,说的是文章是作者“泣血而书”所得,正因为如此,每次阅读,不管这个作品是声名赫赫还是乏人问津,我都抱着尊敬的心。曾经一度尝试过写作,但是发现因为自己人生阅历实在是非常缺乏,导致开篇后自己就控制不住整个脉络,于是从此,对于写小说的人更增添了一分敬仰,我向他们学习对生活和语言的厚积博发,也一直告诫自己写文章需经得住三遍乃至四遍的细读。

那经得住时间考验和细读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我可以大胆地说,“时间价值”只是一个幌子。现代人,谁可以再写得出红楼,谁可以再想得出西游,就连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号称红楼第二也是略输了故事起伏和人物色彩的。也就是说,真正堪得上好的东西,必然是其本质上有好的属性。好的本质是什么:论文在于逻辑、论证以及现实价值;评论文在于博览群书后的独立思考字字见血;小说在于取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情节构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价值观念、蹦跶跳跃的“活”文字。对于作者,它可以是一种情绪累积的最后发泄,也可以是为找到一种生活下去的方法。蒋勋说过:“写作期间,我认识很多文革后的大陆作家、朋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找到一种让自己活下来的方法,而这些方法有时候荒谬到难以想像,它其实是一种游戏,甚至也是一种绝活。周文王遭到幽禁时写出《周易》,司马迁受到宫刑之后完成《史记》,人在受到最大的灾难时,生命会因为所受到的局限挤压出无法想像的潜能,吕湘亦同,在一个人被囚禁的寂寞中,他开始与自己玩起了语言的游戏。”(《孤独六讲》)

创作的基础来源于现实,而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怎么能够写出好的作品;而若是没有足够的阅读积累,怎么能够码得出好的文字?我不否认这个世界存在天才,但我无法接受假装天才的无病呻吟和为赋新词强说愁。国内原创的开始,很多人都能够从作者的第一部作品里找到他/她本人生活的影子:远一点,是职业和生活环境,近一点,则是人的思考模式和期待的事件。有所经历,才能有所感;作者被自己感动了说服了,才能感染读者。而感动读者通常是下策,带来反思是中策,如古代檄文一般激发现实的力量,那才是上策。

好,现在退一步。即便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也是能够带来好作品的,关键在于作者对笔下的世界是否真实的真诚的认真的做过研究和思考。那个群体的生活状态是什么,精神世界是什么,隐藏起来的不作为是什么。我想说,写作更是一种责任,对你笔下的人物负责,对你的读者负责,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当做傻子在一个写手构筑的无根飘浮经不起推敲的世界里活得风生水起。

和朋友聊天,我说过我很笨,我需要借助别人的思考来帮助我思考,所以我总是在作品中寻找事情不同的看待方法和合理的解决方法。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害怕,害怕那些残败的逻辑三人成虎,害怕自己本就酸腐偏激的思想找不到碱性的冷水来中和,更害怕自己喜欢并且偶尔依赖的小言世界,被人糟蹋。

======

皮个埃斯:好吧,其实我写这篇最大的动机就是嚎啕一句:连六年级的小孩都能写小说并且出版了,我的书荒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哎。
[ 此帖被4401023在2012-06-26 10:54重新编辑 ]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觞。
yumikoz

ZxID:14488220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6-26 0
我一向认为,文学哲学里有天赋的高低,但从来没有天才。说到底,在思考上哪里来的天才呢?所以,少年作家多数是不靠谱的。但这话也不能说得绝对,毕竟年纪和思想不一定成正比,况且少年人有少年人的优势,在理解力、感知力上总是略胜一筹,能不能将之转化为具体的作品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对于艺术源于生活、创作基于现实的说法,似乎向来有些误解,常常被等同于“艺术模仿生活”。可是,如果艺术只是现实生活拙劣的仿制品(仿制品总是拙劣的),那么我们也就无法要求艺术作品激发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因而作者的经验不能被等同于外在的社会经验,我认为更多的是,作者内在的精神体验。当然,前者为后者提供材料,只是,太过世故的人也写不好小说,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总是先有他人才有自我,透过他者看待自我,这是不真诚(inauthentic)。我们强调小说作者要真诚,实质上是强调作者的自我。

另外,赞一下lz的这句话:“感动读者通常是下策,带来反思是中策,如古代檄文一般激发现实的力量,那才是上策。”

我也皮个埃斯,lz你淡定啊……

楼主留言:

嗯嗯。没错。所以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高过生活,比方说矛盾的累计和激化,比方说鲁迅最后沾血馒头的处理售房。yum说的很对,太过世故的人确实不容易拿出好的作品,因为那样的人已经缺乏了“革(蟹)命”的激情。

yumikoz

ZxID:14488220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6-26 0
我一向认为,文学哲学里有天赋的高低,但从来没有天才。说到底,在思考上哪里来的天才呢?所以,少年作家多数是不靠谱的。但这话也不能说得绝对,毕竟年纪和思想不一定成正比,况且少年人有少年人的优势,在理解力、感知力上总是略胜一筹,能不能将之转化为具体的作品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对于艺术源于生活、创作基于现实的说法,似乎向来有些误解,常常被等同于“艺术模仿生活”。可是,如果艺术只是现实生活拙劣的仿制品(仿制品总是拙劣的),那么我们也就无法要求艺术作品激发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因而作者的经验不能被等同于外在的社会经验,我认为更多的是,作者内在的精神体验。当然,前者为后者提供材料,只是,太过世故的人也写不好小说,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总是先有他人才有自我,透过他者看待自我,这是不真诚(inauthentic)。我们强调小说作者要真诚,实质上是强调作者的自我。

另外,赞一下lz的这句话:“感动读者通常是下策,带来反思是中策,如古代檄文一般激发现实的力量,那才是上策。”

我也皮个埃斯,lz你淡定啊……

楼主留言:

嗯嗯。没错。所以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高过生活,比方说矛盾的累计和激化,比方说鲁迅最后沾血馒头的处理售房。yum说的很对,太过世故的人确实不容易拿出好的作品,因为那样的人已经缺乏了“革(蟹)命”的激情。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