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这篇同人是哈利波特同人圈德赫派的经典之作,很多人(比如我)就是因为这篇文迷上德赫这个CP的,文中描写的爱情,人性的挣扎,悲情的结局,当初看时眼泪哗哗的流[/size]
[size=3] [/size][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size]
[color=#ff0000][size=5]《像天使一样堕落》作者:挖洞仓鼠[/size][/color]
[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 [color=#666666]再次与自己少年时代的敌人德拉科.马尔福相遇,赫敏.格兰杰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最终会走向何种结局。
发现彼此的改变,发现彼此的渴望,发现彼此那曾经对立的心灵居然可以交汇,发出共鸣……
割舍不了对昔日好友哈利波特没有说出口的爱,又要面对那已经渗入她生活缝隙的德拉科。
他们,究竟算敌人,朋友,亦或是爱人?
当一场早已酝酿好的阴谋铺天盖地地展开时,被卷入其中的赫敏是坚守正义维护一切,还是抛开一切追求爱情?
她知道自己必须要在光明和黑暗,忠贞和出卖,生存和死亡中做出抉择。
而抉择的那一头,等待她的,是那个有着冰蓝色眼眸的俊美青年,和他那已经张开的黑色羽翼。
或许接受德拉科,并非等于获得了爱;或许跟随他,并非会飞向天堂。明知如此,却还是情不自禁向他靠近——哪怕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哪怕是就此要和自己不惜用生命去维护的正义决裂……
哪怕,堕落。
那也是像天使一样堕落。
[/color] [url=http://www.paipai.fm/r_u6801087/]http://www.paipai.fm/r_u6801087/[/url] [/size]
[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 重读《天使》,触动最深的仍然是文章对爱情本身极具张力的演绎。
这是一场没有告白的爱情,主人公们无一例外地把表白留到失去之后或死亡之前,于是哈利的爱被隔绝在冰冷的玻璃窗外、被排阻在德赫爱恨纠结的世界之外,赫敏的爱在脱口的瞬息被夺命咒语带走,德拉科的爱在天人永隔之后失去倾诉对象,欺骗、逃避、闪烁,直至无法不面对,最终,太长的拖延令他们的爱重于泰山,却又忽然令人觉得轻若片羽,因为一切言语至此都枉费了心机,于事无补。
但是不言爱,并不等于无爱。
《天使》中的爱凌驾于生死之上。生死在太多的文艺主题中被当作爱情的比衬,被生死阻隔的爱情是悲哀的,超越生死之上的爱情是伟大的,在《天使》之中,死亡同样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主题,这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比生命重要。哈利可以为魔法阵耗尽生命,可以为赫敏的安全放弃自己一半力量做成护身符,几次在生死边缘徘徊都是首当其冲;赫敏为魔法阵只身涉险,在麻瓜世界埋名隐姓三年,因为对德拉科的恨不顾生命危险复仇,最后以放弃生命为代价向德拉科表达真心;德拉科虽承认自己因为害怕死而不敢投身到正邪任意一方,并且说“我可不是一个想早死的傻瓜”,但当他为了赢得赫敏的爱而用尽各种手段时,又成为“‘我不允许她的心中有另一个男人存在,倘若是真的死亡才能让她永远只记住一个人的话……那么我宁愿去死。’”人物们都在更高的追求面前没有姑息生命,然而生命却是爱情和灵魂的一切活动得以延续的载体,生命的持续是希望和幸福的前提,当人物为了更高的追求不得不准备或者已然放弃它时,悲剧就实现了。也许悲剧并不是非得言及生死,好比《纯白年代》的结局也可以没有死亡。然而对于《天使》中赫敏最后的死,悲剧之美并不在死亡本身,而是在死亡前赫敏可以毫无顾虑地说“我爱你”,死亡是实现爱情的唯一通路,德拉科承认自己“贪生怕死”,生命价值对他也显得更加重要,然而他在古堡等待复仇的赫敏时,从那段颇具意味的思考中可以看出,他为了实现爱情,也在考虑关于生死的问题。
倘若我得不到她,倘若她依然是那般恨我……我会杀了她……我可以忍受让她永远仇恨我,但是却与我一起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她是我的;我无法忍受我死了而她却活在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她是我的……’
‘倘若这个战斗的结果是我死在了她的手中,这只能证明命运最终没有给予我被爱的权利。我会带着深深的遗憾堕入地狱,永世不再轮回——因为我不愿意在轮回中再见到她,想起今生的哀恸。但是……她会……得到……自由……那个咒语,会随着我的死亡消失……她可以和波特在一起,可以和韦斯莱在一起,可以和我所厌恶的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男人在一起……除了……我……
生死在爱的把握下尽显张力,整篇文章犹如一场轰轰烈烈的荼蘼花事,最终的走向是非生即死,也许只有关乎到生命,才配得起曾经盛开过的青春和爱情。
这是一场单纯的爱的悲剧,而不是时代酝酿的悲剧。因为假如单纯在一个混乱的时代注定有人会直奔天堂或者堕身地狱,当他们在死前实现了爱,这样的悲剧不是最深重的。这是时代的悲剧环境的悲剧,而不是人性的悲剧。然而,正如《天使》,人人皆有爱,却因为逃避、怯懦、自私与伤害而无法实现,直至走到散场的出口,才对怀中将死的所衷倾吐,这一切不才是更惨烈的悲哀么。正如我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天使》虽然借助《双城记》的开头反复暗示“风云大时代”的印象,然而德赫哈的悲剧却并非由魔法界的战争导演而出,而是由人物强烈分明的性格冲突操纵着,或者说,由他们“难以实现的爱”操纵着走到最后一步。由爱主宰着选择、命运和生死,支撑全文波澜壮阔风波涨落的原动力也是爱。在黑白对垒前,从善从恶都不情愿的德拉科原本有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为了换取这个自由,他甚至背负上弑母的罪名。但是不甘心裂谷坠落时输给哈利的那一刹那,为对赫敏全然占有,他抛弃尊严自由,依附在魔王的势力下苟活,成为食死徒。这是爱情主导了时代,而非时代主导了爱情。关于赫敏对爱情的选择,似乎时代的决定因素更大一些,德拉科喜欢戏谑地称她为“正义勇敢的格莱芬多”,卢修斯也将德赫爱情的无望总结为赫敏的“道德洁癖”,但是我认为,赫敏并没有把正邪两立当作自己抗拒德拉科的理由,也没有被这种观念牵制。赫敏对德拉科的爱,首先是源于独居麻瓜世界时对过去生活的想念,以及来自德拉科卓异的外表的吸引。那时候她没有意识到德拉科的占有欲强到足以把她焚化的程度,她的爱情仅仅定位于我们所了解的偶像剧高度,这在她屡屡把德拉科划定为无辜人士,屡屡试图把他拉向自己的阵营可以看出来。文章曾借赫敏妈妈之口说,“每个女孩子潜意识中都有一种强烈的征服欲望——善意的征服欲望,总是想用自己的爱和温柔去拯救一个看似邪恶的灵魂,这样既可以证明自己的魅力,又能使自己心灵上得到满足……”然而她并没有如其所愿地征服德拉科,在与她的爱等高的灵魂层次上,德拉科只是想得到她的爱,而不想奉献自己。当哈利身陷魔法阵、证实这一切都是德拉科的骗局时,她意识到德拉科无法按照自己期望的轨迹成为一个好人,于是从此她对这份爱选择了回避态度,而后来因为德拉科毁灭式的伤害,她对他的感情转为憎恨,这时候的责任道义感反而冲淡,有的只是被德拉科毁灭式的爱伤害后的痛楚与束缚感。她在参加攻陷古堡的行动之前对哈利说:
“我要去找他,我必须去面对他……” “我……只是想彻底地摆脱他——但是唯有面对,才能摆脱……”
至此可见赫敏这一人物并没有明显的道德说教的毛病,也淡化了时代印记,她所制造的矛盾冲突更多的发自性情。
书中反复提到欧石楠的花语是孤独与背叛,这正是男主人公德拉科爱情的象征。书中的两个男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范式,哈利对赫敏的爱比较常人化,也最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哈利的形象有儒士的谦谦君子味道,他温和仁慈,对赫敏的爱是发乎情止乎礼,没有贪欲和占有的,正因为如此才一直藏在心里,难以言表。但后来为驱赶占据在赫敏心中的德拉科,他忍受着凌迟一样的痛苦与她强行亲近,这种亲近实际上是一种投降,他也只能选择德拉科那种破坏的方式来重新赢得赫敏,无论成功与否,都证明哈利的君子之爱完全败给了德拉科的欧石楠之爱,结局我们知道,此时哈利已无法再涉足赫敏与德拉科之间那种无间的仇恨之爱。
德拉科对赫敏的爱,我们命名为欧石楠之爱,它是非常态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毋宁说是一种占有欲,而非爱。且看他爱的动机,起初他否认自己爱着赫敏,并且说:
“我需要一个像她那样的女人……很难征服,但是一旦到手,她就会用她的身体和灵魂来爱我,让我成为她生命中的唯一……她会成为我的专属物品……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感觉……”
他在家族败落名誉扫地的当口与赫敏重逢,一个孤独落拓的富家子感受到赫敏那种与他完全不同的生活程式,他很明确自己要的是这种女孩的爱,于是其后的一切举动都是为了占有这份爱,或者这个灵魂。在这个方面他是相当敏感且容易受伤的,不肯容忍和谅解赫敏任何细微的出轨和背叛的趋向,稍有苗头就会大生其气。当他确认自己得不到赫敏完整的心,他不会等待、宽恕或者学着释然,而是选择最极端的方式,他最早做了欧石楠之爱的俘虏和信徒,正如女食死徒耶塔所说,“要是得不到她,那就毁灭她,然后自己去心疼——因为这份心疼将和那个女孩一起,只属于你一个人,谁也夺不走。”
最极端的方式就是强行占有和毁灭。他对赫敏施暴以至最后用恶咒锁住她的身体,之后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赫敏的仇恨以及决然的离开。那时候这种欧石楠之爱才令人明了,它不但毁灭了赫敏,也毁灭了它的主人,这是爱的任何一方,无论是施爱者还是受爱者,都难以承受的。赫敏离开之后,德拉科倚在父亲肩上大哭,
“她离开我了……我知道!从我伤害她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永远离开我了!!爱我真的有那么难吗?爱一个人真的有那么难吗?我只是想被爱啊……”
然而这种欧石楠之爱,的确真真切切地发挥了它的效力,难以承受也难以抗拒。被伤害的赫敏记住了吞噬般的占有,爱掩藏在刻骨的恨背后,说不清是情是仇,但终究是难忘的,摆脱不去的。
她指了指自己的心脏:“知道吗?他真的很厉害,他把我这里占据得满满的,我现在除了他,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无法再容纳……连我自己也不例外……”
重复一下上面的观点,赫敏是一个好胜心极强的人物,她与德拉科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好胜心引起的,而不是出于正义一方的道义责任,表现包括开始时被德拉科吸引而潜意识中意图征服这个坏男孩,而在她的意图失败的时候则开始逃避,这也推动了德拉科的占有欲走向极端,而最终伤害了她。对于德拉科的伤害,赫敏的仇恨可以说也是一定程度的反抗,是与德拉科灵魂的斗争,因为她的仇恨无疑可以加重德拉科的痛苦,所以两人诀别后的三年时间是处于一种对峙状态的,是赫敏对欧石楠之爱的负隅抵抗,最后结果则是以失败告终:
‘我其实一直明白一个道理,无论我多么严防死守我的阵地;无论我找多么恶毒的理由来恨你;无论我如何逃避,但是德拉科……我知道,我一直知道……爱,不许任何受到爱的人不爱。’
欧石楠之爱,如同一个逆向旋转的轮盘,任何牵涉进来的人都必须付出真诚和敬畏,无条件地服从,这是一种充满痛苦伤害却欲罢不能的爱情。这也是《天使》为文的原动力。
对于书中极具感染力的德拉科,他灵魂的最深处蕴藏着对赫敏深深的爱,一种良善的建设性的爱,应该是排除在欧石楠之爱之外的,虽然只见一鳞半爪,也不容忽视。这种爱与他对赫敏强烈的索取是互为消长的,在文章的前段,这种爱如同琼花碎玉一样点缀在二人交往的桥段里,从动情的初吻到马庄园的牵手共眠,从毫无邪念的“赤诚相对”到他听赫敏说“对你有一点点动心”时的自鸣得意,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自己的爱,并且与赫敏对他“恶魔”的称呼南辕北辙,这是一种至情至性的纯美的爱。在第十六章《琴与诗》中这种纯美之爱衍生到极至,并通过叶芝的诗歌将其天衣无缝地意会出来。
“我给你读一首写在琴谱上的诗吧,不知道是那个麻瓜留下的——— 一直在门后偷听的小姐。”德拉科的声音打断了哈利的飘浮不定的思绪。
“亲爱的,但愿我们是浪尖上一双白鸟!
流星尚未陨逝,我们已厌倦了它的闪耀;
天边低悬,晨光里那颗蓝星的幽光
唤醒了你我心中,一缕不死的忧伤。
露湿的百合、玫瑰梦里逸出一丝困倦;
呵,亲爱的,可别梦那流星的闪耀,
也别梦那蓝星的幽光在滴露中低徊:
但愿我们化作浪尖上的白鸟:我和你!
我心头萦绕着无数岛屿和丹南湖滨,
在那里,岁月会将遗忘我们,悲哀不再来临;
转瞬就会远离玫瑰、百合和星光的侵蚀,
只要我们是双白鸟,亲爱的,出没在浪花里!”
我把诵诗看作是德拉科放弃征服索爱等等杂念,而对赫敏单纯地表达爱意的桥段,正如德拉科发现了门后偷听两个男孩谈话的赫敏而哈利却没有发现她一样,这首诗也同样成为德赫两人之间的一种默契,蕴涵着德拉科鲜见的悲悯与怜惜,达到了性灵的,诗意的,意境深远的极至。
[/size]
[ 此贴被oΟ团子控Οo在2010-05-24 22:0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