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科幻文自然写得极好。文字描写华丽大气,逻辑缜密,而又富含想象力,带着浓重的科幻色彩,却又踏踏实实地站在科学物理学的肩膀上。
记得有人说过,最真的谎言,就是七分真实三分谎,真假相掺,编起来的谎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最能信服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幻故事亦如是,即使科幻是后来者科技的温床,但无碍于其不过是遐想罢了,站在深厚物理知识上的遐想,理论确凿,词句严谨,最是迷人。在严谨的思考与逻辑之上展开的想象力的翅膀,是“硬科幻”的最诱人处。大刘的科幻都很“硬科幻”,看得出来在理论物理学与基础量子物理上其人学识的渊博,亦让人读完从知识性上有受教之感。
如果说设定上与文字描述上的想象是科幻故事里软性的东西,那么物理知识的浓厚底蕴就是科幻故事里硬质的东西,软硬结合,个人才觉得是一篇真正的、优秀的科幻小说。
《朝闻道》篇不长,理论方面也没有《球状闪电》中那么长篇累牍,但毕竟长篇有长篇的写法,短篇有短篇的侧重,即使出现的理论物理学术语不是太多,但字句凿凿,如“真空衰变”、“宇宙大爆炸”、“光锥”、“宇宙视界”等都出自现实的物理学说里,各自无误,假说也好理论也好都是真实理论的延伸,其考据之严谨,已让人觉得作为科幻小说来说,很足够了。至于“爱因斯坦赤道”“宇宙的排险者”“宇宙大统一模型”“真理祭坛”等,都是作者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将理论物理学里落在纸面上因现在科技难以证实的枯燥理论与假设,用自己梦幻般的想象力在故事里落实罢了,也因此出现在大刘瑰丽文字以后惹人展开的漂亮景致,格外生动。
《朝闻道》虽短,分五章,第一章“爱因斯坦赤道”是引出大型粒子加速器这个事物,先褒扬。然后在“真空衰变”里,将预先做好了一定思想准备很厉害的东西一下子打倒,就能从侧面里烘托了那个排险者,以及排险者的言论,一瞬间,读者的眼光与思绪,就被从全地球的范围,给拉到了整个广袤的宇宙与星图中去。真相是什么?对于物理学家来说真相是一切,然后才顺流而下有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真理祭坛”与“交换”两章,故事其实在“交换”那章已然到了最高潮,主角的命运也在这章的最后尘埃落定。故“尾声”不过是小小的收尾与展望罢了。
从时间上来说,故事主线情节时间跨度并不大,第一天引出“爱因斯坦赤道”此物,第二天消失,作为伪“先知”形象的排险者出现,然后直接切换到三天以后,真理祭坛前的众人生死抉择,同时也是最优秀科学家们的飞蛾扑火,以身殉教——当然这个教,或许只是对“真理”这个事物的无原则信仰。整个故事只是三天的故事,跨度也只有四天。当然,尾声部分除外,因为尾声部分不再有主角,只是为了表达某种“继往开来”的探索精神,物理学家们对“真理”或者说“真相”这个事物的孜孜不倦,或者说其执迷不悟处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从故事构架上来说,第一章只是铺垫与引题,第二章故事与矛盾正式铺展开,因为第一章对于大型粒子加速器的形容以及轻易被消除的“比较级”策略,让矛盾刚展开就被上升到极高的高度,先让作者叹为观止。第四章是故事最高潮,而第三章则是故事开端与高潮之间情节的继续铺垫与气氛渲染。至于结局,就像鬼故事到了最后总要再吓你一下,给你留个尾巴一样,你说是希望也好,说是命运在不断地重复也好——总之,在探求宇宙真理的道路上,前人慷慨赴死,后人继续努力,永无止息。
或许这就是文中所表达的“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欲望是所有智慧生命的本性,”宇宙也好,虚空也罢,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多少人前赴后继永无休止。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科学家们的执着所在。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丁仪作为《朝闻道》故事的主角,是理论物理学家,可以一个人沉溺在其他人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的抽象理论世界——看起来似乎应该是个不知情趣的书呆子,就像你能搞明白爱因斯坦与霍金在其他人无法理解的时候脑海中徘徊的是什么么?但,其人并非不会生活,不懂浪漫,是谁说搞理论的或者搞物理的就不会浪漫?虽然没有真实的全家环球旅行,但显然他还是珍爱家人的,他可以在粒子加速器的车里跟孩子如是说:
——“如果你睁开了想像力的眼睛,那这次旅行就足够了,你已经在管子中看到了你想看的一切,甚至更多!”
——“孩子,蓝色的海洋红色的花朵绿色的森林都不是最美的东西,真正的美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想像力才能看到它,与海洋花朵森林不同,它没有色彩和形状,只有当你用想像力和数学把整个宇宙在手中捏成一团儿,使它变成你的一个心爱的玩具,你才能看到这种美……”
在颇有点枯燥乏味的物理理论面前,这些文字描述就完全彰显出大刘的想象力与笔力了,不只是故事设定,在饱含着感情与极佳画面感的文字描述里,我们面前好似展开了五彩的全息图,然后在他的描绘之下,图里的花朵与海洋闪闪发光熠熠生辉。一直觉得理论物理是很枯燥的存在,因为光看那些理论似有时可以理解,似乎那些粒子质子就在手边徘徊,又有时觉得过于微观或过于宏观的物件既然无法构架出物理模型而全靠脑内推论与演算验证,实在是再难理解再遥远不过。
然,从那些言语中可以看出,作为科学家,作为一个普通人,丁仪是懂得生活的,也是爱家人的。只是在物理面前,生活的价值与对家人的爱,都很不足够,在他的世界里,物理毫无争议地位列第一,不知道这算不算类似走火入魔的执念。其实关于丁仪这个形象在《球状闪电》里也有涉及,最终即使他谈了恋爱,他自己也好,旁人也好,都是知道“对他而言,物理是第一位的”,人尽皆知,这就足够了。人类文明发展也好,现代科技进步也好,我们在享受着的,我们在学习着的,靠的都是某些人的执念,那些人发现的东西,走的那一步,走过去了学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第一个发现的人却很难很难。套句官方台词,这叫“勇攀科学高峰”?
所以很多事情现实的我们不可能做到,但从心情上却或可理解。越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越不会满足,太强的求知欲与进取心,只能是让自己不停进步的推动力。就越是会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反倒越是混得糊涂过日子的人越没有追求,会觉得这一生得过且过也就过去了。
那么以丁仪与松田诚一为代表的物理学家在这么一个可以得知宇宙的真相的机会面前,这个机会对他们的诱惑力之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不过为了这个诱惑可以牺牲多少,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显然,对于丁仪与松田诚一,以及其他走上真理祭坛的科学家来说,终极真理就像信仰一样,一旦不能继续探求,不可知,人生就再无趣味,正如那句,“在一个不可知的宇宙里,我的心脏懒得跳动了。”也因此,丁仪才会提出,“你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然后毁灭我。”成全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慨然。在大刘抽象化了的科幻故事里,终极真理,是真理,也是一切的真相,是所谓宇宙知识与物理知识探索路途上的遥远终点,如果有一天,你一直坚持走的路,看得到目的地,而且有且只有那么一次机会,你是愿意牺牲了一切去了解去看那一眼,还是不得不垂头丧气地走上来时返回的路?每个人的执着点不一样,有的人执着于权力,有的人执着于钱财,有的人执着于家庭,而他们执着的无非是一个物理罢了。即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执着。当物理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坚持,唯一的精神支柱的时候,为此牺牲一些自己觉得值得牺牲的事物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古往今来,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无数人为了坚持真理被处死,比如布鲁诺,对他来说,对真理的坚持就是值得自己牺牲一切,值得去死的存在,是超过宗教教义的存在。并非没有先例,也并非不能理解,只不过普通人无法为所谓真理的外物执着至此罢了。伽利略曾经说过,“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而就像为真理而死的无数人一样,以丁仪为首的科学家们,宁愿舍弃自身一切,包括家庭、包括爱情、包括荣誉、包括自己的生命,亦在所不惜。并不是他们不懂得思考,而是对他们来说,全世界都没有真理这东西来得重要。即使是最后考倒了排险者的霍金安然无恙,但是别忘了,他也一样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了真理祭坛的。
或很多人无法理解:家人,爱人,或者全人类——作为有着渊博专业知识的科学家们完全可以过得现世安稳、名利双收,并为人类做些有益于民生的事,但每个人执着的点不一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真理故,两者皆可抛。丁仪是有热情有想象力的人,他会对女儿温颜软语;正如松田诚一也是懂得爱情的人,否则也不会有爱人在真理祭坛前以死相要挟;懂得,也珍惜,或也曾为之受苦,但所有的一切,都抵不过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执念与勇气。总有一些人在懂得生活,懂得爱情,知道生命的美好的同时,心里预留着最大的一块地方给了真理,或者说宇宙的真相,舍弃一切并在所不惜,所以布鲁诺可以为了维持别人提出的学说为之受死,自己完全没有好处,但自己舍得,觉得值得,作为个人所可以支配所做的选择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故最终他们在真理祭坛面前的选择,家人亲人政客全无法理解,确切的说是普通人全无法理解,但虽然旁人无法理解,他们自己是可以心意互通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再没有别的什么,能比知道自己所迫切想知道的“真相”更重要的事情了。浑噩而无知地活着,对于始终坚持在探索道路上锐意进取并自得其乐的他们来说,毋宁死,何况是得以佳肴珍馐饱餐一顿毫无遗憾地去死——不如说是享受完人生极乐后再安乐祥和地去死。
因为对于丁仪松田霍金等人,在物理这一块,便已是他们最大的执着,也是他们内心最大的倚仗,或者说是类似于信仰、提供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及乐趣之类的东西。不求甚解,对固执的他们来说不吝于对现实投降或妥协,那只是暗无天日萎靡的慢性自杀,这是他们所极度不情愿的。
故所谓的飞蛾扑火,旁人眼里的远远不值得,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里是很“值得”,那就足够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自己的路怎么选择,唯心而已。
当最后那批八十六个物理学家登上祭坛的那一刻,景致的描写在大刘笔下起到了极好的作用,有着极好的气势。
——“突然间,映着晚霞的天空消失了,地平线处的夕阳消失了,沙漠和草地都消失了,真理祭坛悬浮于无际的黑色太空中,这是创世前的黑夜,没有一颗星星。”“排险者挥手指向一个方向,物理学家们看到在遥远的黑色深渊中有一颗金色的星星,它开始小得难以看清,后来由一个亮点渐渐增大,开始具有面积和形状,他们看出那是一个向这里漂来的旋涡星系。星系很快增大,显出它滂礴的气势。距离更近一些后,他们发现星系中的恒星都是数字和符号,它们组成的方程式构成了这金色星海中的一排排波浪。”
读者的思绪就跟着大刘的笔调在大肆磅礴的宇宙中遨游,暮色四合以后的广阔天地,无疑是绝佳的宇宙舞台,我们无法想象所谓的“宇宙大统一模型”是什么,但是我们能从大刘大气而华美的笔调中在脑海里还原整个画面,色彩与质感,都像被投影在我们的脑内舞台,又或者只是全息四维图像的投影,那些深奥难解的星系,似波浪般在星海中漂浮,游离。黑色的幕布,金色的海洋,无边无际,难言其妙。纵是我们似也要沉溺其中,何况是深晓其奥妙的物理学家么?如是,在看见他们终变成火球的时候,一瞬间忍不住太多的感慨。生而为人,他们单纯,而又最终无比幸福。作者铺垫了那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刻的高潮最大限度地煽动人,最大程度地震撼人心。故事最高潮处,大刘用他特有的笔调最大地煽情,纵然是冷静的文字在高潮处也不得不令旁人入了戏,被撼了一场。
至于霍金难倒排险者的问题,“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从个人的理解,更多是为了探求宇宙的结局,毕竟按照宇宙的诞生,宇宙的生长理论来看,宇宙终有一天会走向消亡,即使是所谓的排险者再努力抑制真空衰变的可能性也无济于事,毕竟按照理论,宇宙的最后三分钟,在宇宙诞生的前三分钟就注定了结局。只不过人类既然未知,就只能继续在未知的道路上积极探索真相罢了。
然后故事的结局,十五年后,霍金无法解释的问题,排险者无法解释的问题,由下一代的丁仪的女儿心心念念地继续承继下去、思考下去。或也是为了表达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在知识的承继与探索道路上的永无止息,以及对所谓的未来隐隐表达着光明与愿景。有些人可以去死,但有些路途永远都少不了追寻的人。
所谓宇宙的遥远征途,大概就会一代承继一代地蔓延探求下去吧。毕竟,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所以一旦还有未知的真相,就止不住进步的脚步,利用现有的条件去积极探索未知景况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