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这种事不擅长,不过参与看看?给几个意见,说的不好莫怪。
1.舞雩
语出“四子侍坐”: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当初读四子侍坐,倒不觉得孔子是从什么政治礼教之类的观点出发而赞同曾点,纯粹是被这一番极美的回答感染了。后来再看朱子用天理去解读曾点的答案,觉得未免太过生硬,于是这纯然美感的句子在我心中一直是最初的印象。
舞雩被解释为祭坛,其实只是一处地名,被用作祭坛,指代而已。想想派派的活动,也不过是冠者十余人,童子二三人,凑在一起向着风胡言乱语(……),那么用“舞雩”作为“咏”的地点,也未尝没有不合适的。
另,此图非常形象地解释了什么叫“风乎舞雩”:
2.博 雅
意思很简单,“博”指参与人数多,并且来自天南地北、各个领域,又指品评书籍多样(算是寄望),“雅”指多人共同赏书本来就是件雅事,更有文章“风雅”、论坛“雅望”之祝福。
3.扶摇
这个大家该很熟悉了,“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大风的意思,现在多用来比喻上升速度快,算个不错的意象。且“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读书探微过程漫长,倘若有这样一个活动,岂不可接通达之境?便以扶摇为载体,愿各位品书人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