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打了一大段啊,全部消失,于是我从头打起。
dodo当初是说过这2点的。第一个当时是觉得于主旨无大碍,也就可以忽略了。
第二个咱们重点说下吧。
我呢,看文的时候,觉得作者力图合理化男主的行为动机,
给出的男主自身的人格养成、精神气质、面对的内部矛盾(东北军内的、国民党内的、国共之间的。虽然第三个不大涉及,但当时也的确客观存在。各股政治势力的角斗和缠杀)。这样一个政治上偏白,精神上偏软。洞察力、把控力都差段数的。确实短那个“智”。他在那个位置上也构成了悲剧色彩。
再考虑到真实国情,一个从农业国向半工业国过渡的国家,和一个已经完成工业化转型的国家对峙。
因此我并没有觉得赞同,而是觉得处理交待能说的过去。或者说老册想要的平衡基本达成了。
九一八的结果是东三省的沦陷,是巨大的,血淋淋的伤处,那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是国殇。
从战略的角度讲,它对日本战争物资的提供,战线的延展,征服亚洲野心的催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时掌帅的,执政的都对战争形势有蛋疼的判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都有必须坚守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值得用生命去维系的。对于个人来说,生命价值很重要。但它不是唯一的价值,或许在特定情境下也不是最重最珍的价值。没了一些东西,还活什么人呢。不“认真”才真是输了。
但非说军阀们是渣,KMT是怂包。把对历史人物的判读搞的非黑即白,也太武断。
因为胜者王侯败者贼的人为书写,那场战争,那段历史到现在也没能还原全部的真貌。至少由两方的声音合并的历史到今天也是断续的。
张作霖是想做东北的土皇上。正因为如此,他不可能和小日本最终合流。根上他还是个中国人。要不也不会被炸死了。别光说他,吴佩孚、段祺瑞等,哪个在民族大义上不是如此?
就连汪精卫也不是一无是处,从开头就是个人人喊打的汉奸。
说起这史观,还真是个永恒的话题。这几天都说这个呢。
有些写手的史观,真让人没蛋也疼。要么挂着慈世平的招牌,无界别无下限的闪烁着慈祥的万丈光芒。要么成了偏执狂,翻着高贵的白眼,看谁都能成他打怪的对象。
拜托,好好读些书,好好琢磨事,培养个我们读者看了不离谱,端正的史观。
[ 此帖被艾米栗在2012-06-01 19:1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