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VS《圣经》
这部英雄史诗主线叙述了第一个女人夏娃和第一个男人亚当,受到撒旦(伪装成蛇)的诱惑违背了上帝,偷吃了禁果,而后被上帝惩罚驱逐出了伊甸园的故事。在主线之外,是有关天军第一天使撒旦背叛上帝,失败后被打落地狱的故事。
《失乐园》的主题
《失乐园》的中心主题是关于圣经中“人的堕落”问题,在《失乐园》的第一节这样说道:
关于人类最初违反天神命令偷尝禁树的果子,
把死亡和其他各种各色的灾祸带来人间,
并失去伊甸乐园,
直等到一个更伟大的人来,
才为我们恢复乐土的事,
请歌咏吧,
天庭的诗神缪斯呀!
将《失乐园》与《奥德赛》和《伊利亚特》相提并论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作为一部史诗般的著作,这是一次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与圣经的对话,这也是一个基督徒内心的反省与呐喊。圣经中人的堕落在《失乐园》里被视为人类世俗生活的开始,亚当和夏娃虽然犯了罪,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智慧,我们才得以开创自己的时代。所以,《失乐园》的主题不应只是描写人类的堕落,同时也是一次人类的逾越以及对新的道德价值观的接受。
《失乐园》中的撒旦
撒旦代表了一个充满质问的灵魂,当他走进伊甸园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什么亚当和夏娃不被允许吃智慧树的果实。米尔顿在书中让撒旦的反叛不孤独,让他和他的同伴们一同反抗独裁的统治,也通过撒旦对智慧树的疑问表达了他对人类追求知识的认同。
另一方面,在《失乐园》最初的篇章,撒旦的形象是一个反叛者,阴谋家。但是,同样作为一个反叛者,弥尔顿在创作过程中对撒旦寄托了无限的同情,他借助撒旦这个形象在书中挑战国王和教会的权威。因此,即使撒旦最后的结局是被谴责的,但却不是一个受屈辱的形象,相反,他达到了一个英雄史诗般美学的境界:即使在开始的时候他遭遇了失败,但他没有屈服,决心反抗专制独裁统治到底。这样一个形象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堂吉诃德,一个理想化的却注定遭遇失败和大多数人斥责的英雄。这也让我们联想到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革命家切格瓦拉,要求解放与自由的呼声从古至今原来都是一致的。再想远一点,如果拿我们国人的话说:你就是一个愤青。一个愤怒、充满雄心与野心、坚定爱着自己家园的青年。虽然愤青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甚至到如今愤青也如撒旦一样成为了一个无知、野蛮、粗鄙的符号,但我们不应忘记这样的呼喊自由的精神,不应忘记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愤青的呐喊我们的国家才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不应忘记正是因为愤青们的愤怒才让麻木的国人能偶然惊醒。改革开放伴随着西方文化的蚕食,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小资涌现,当我们在星巴克安逸的喝着咖啡的时候,在麦当劳吃着国外的垃圾食品喝着可口可乐的时候,我们确实不应该忘记愤青这样一种精神。
《失乐园》VS《圣经》
米尔顿创作的初衷清楚的写在诗歌的开头:“assert eternal Providence and justify the ways of God to man”.但是,作品发出的两种声音被视为与基督教教训背道而驰:其一,在撒旦和一干叛逆天使的眼中,上帝是专制独裁的象征;其二,亚当与夏娃之间的爱在米尔顿笔下被描绘成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而这,正是文艺复兴的精神。
《失乐园》的前两卷,撒旦和他的跟随者痛恨上帝的独裁,堕落天使们聚集在一起下定决心为自由而反抗。米尔顿在撒旦强有力的话语中无疑寄托了他个人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情感。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米尔顿作为一名清教徒没有任何把上帝专职独裁化的企图,撒旦的叛逆演讲是诗人对于当时教会的厌恶。整体而言,堕落天使们在这部英雄史诗中是被谴责的群体。
此外,夏娃和亚当之间的爱表现了诗人对人的人情的赞颂。他们在诗人笔下有血有肉,是生灵中最富于骄傲与荣誉的种族。而他们也互相分担着令人悲哀的疾苦。这是英国文学中智慧者的形象。
而这样的矛盾与作者本身身处的时代背景和性格不无关系。他是17世纪新科学的一份子,却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场革命;他为世俗生活呐喊,但却反对伊壁鸠鲁式的享乐主义;他热情赞颂人类的灵感和自豪感,却批判人性中的野心与傲慢;他感谢科学的力量,但同时又认为如果没有正义与理想,科学是无法带给人们幸福与和平的;他认同撒旦的叛逆精神,但同时又认同上帝对撒旦的惩罚。这些反应出了弥尔顿的内心作为一个清教徒、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个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个人的矛盾与挣扎
我们有理由相信,米尔顿是一个愤青,他高声呐喊着自由,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个世俗的社会。他带给我们一个不完全一样的《圣经》,在他的笔下,人类得到了救赎,也为这样的一次逾越而欢欣鼓舞。就是这样一个愤青的怒吼成就了一部光荣的作品,成就了一个愤青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