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适用于我的读书理论就是,一本书拿到手,如果三个小时之内还没有读,那么三个月之内也就不会读完。
本着这样的想法,我拿到尼尔·盖曼《美国众神》之后立刻就开始了。但是还是被不知道哪里钻出来的事情阴险地拖了有一个星期之久。很多时候都是在深夜床头灯下看到睡意慢慢袭来,然后怀疑是不是有一个睡神一直呆在我家里。
《美国众神》的写作理念完全契合美国的熔炉文化。打个比方,就像那个把金庸先生小说人物一锅端的游戏《金庸群侠传》。这个比方还不够恰当,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是可以跨出书本互相呼应关联的(比如《射雕》三部,以及《碧血剑》、《鹿鼎记》),而尼尔·盖曼则把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和各个不同谱系中的神灵放在一块,说实在的,这道杂烩的味道还不错。
这里面有北欧的奥丁,有印度的迦梨,有埃及的透特,甚至还有中国的沙僧……至于基督嘛,只是一掠而过稍稍提及。这让我怀疑尼尔·盖曼是不是也如丹布朗、罗琳那样,是新时代运动的忠实拥趸。
当然了,北欧神话中,是奥丁主导的战争迎来了诸神黄昏。本书故事的主线与之遥相呼应,只是把具体的背景放在了美国,而且,以前的众神已经垂垂老矣,为了争夺信仰、祭祀或者牺牲,他们和新一代的神灵诸如电话之神、互联网之神等等即将开战。
随着故事的慢慢推进,背后隐藏的大阴谋也渐渐暴露,这其间还夹杂了美国大陆的发展史,宗教观念(神灵)变革史和一个谋杀案的支线小阴谋。在尼尔·盖曼看来,神灵来到这块新大陆,是因为信神的人由脑中的意识(信奉)将他们带来,神灵是它们信徒的宿主。而随着观念的变化,一些旧的神灵的失意在所难免。我喜欢这本书的庞杂、博大却又有条不紊。尼尔盖曼无疑是讲故事的一把好手,同时也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能同时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里的表现就让人觉得他的说故事能力有待提高)。我更喜欢他大胆地整合了不同谱系的神,并且,如同从希腊神话那里就开始的传统,他把各种神灵赋予充足的人性。如果说后者是每个有正常水准的通俗作家必备的素质,那么前者就无疑给我带来了从未体验过的阅读欣喜。
一本书好还是不好,除了故事、内涵之外,还在于它能否诱发其他领域的阅读。丹布朗的故事好,内涵深刻,但是没有诱发我对密码学或者符号学的进一步兴趣(这不怪丹布朗,只是我自己的数学头脑欠缺,与书本阐发的领域失之交臂);而《美国众神》则让我开始想读其他的书,关于北欧神话的,关于美国大陆发展史的,还有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及那本“六十年代美国嬉皮士的圣经,海因莱因的《异乡异客》”。《美国众神》中用小小的一笔,向海因莱因的这本书致敬。其他领域的阅读无疑延展了这本书自身的存在价值或曰寿命,用尼尔盖曼自己的话来说,观念植根于脑海中。
文章引用自:本人发在豆瓣的同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