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table=600,#666666,#666666,1][tr][td]
[size=3][b]起:法庭上的人性伦常,掩盖在冷酷下的父子之情[/b][/size]
[table=600,#6699CC,#666666,1][tr][td]
[align=left][size=2]听起来相当简洁的介绍:御用大律师对决商业黑枭。可它出自江南笔下,于是再平凡不过的题材有了自身的残酷魅力。
阿南是香港仅有的四名御用大律师之一,他以司法署责任律师的名义接下一名黑枭错综复杂的案子。当然,是作为对立面。没有人认为他会赢。没有硝烟的战争往往显得最为残忍。
江南的文章总是以精妙绝伦的心理描写牢牢吸引住我们。第一人称的使用,让我们眼睁睁看着阿南是如何走入绝境。本来以为他一定能够起死回生,小说中的固有套路,不是么?直到最重要证人的背叛,直到阿南拿出黑枭杀死替自己背黑锅之人的手熗,直到他拿出子弹问:这不是你的子弹吗时,我们惋惜:又是一个相同结局,邪不胜正。
然后,阿南要求对方辩护律师示范使用那支手熗,在任何人都不能设想的时候夺过手熗,对准黑枭的头颅笑道:不,你错了,这就是你的子弹。扣动扳机。最后的最后,是阿南的回忆。它显得那么突兀,以致我们再次联系起前文那些无数次出现的伏笔时竟然觉得在情感上有些无法接受。至此,全文最大的谜底终于揭晓。
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随着书中的角色沉浮,竟会有着强烈的错觉,恍如自己正是他,冷静狡诈的御用律师。从来没有任何一本书让我产生如此深刻的代入感。
它所充满的绝不仅仅是邪恶与正义的交锋,或是人性丑陋污秽的一面。不,也许从某些方面来说,那些被迫与阿南站在对立面的人们都是无辜且无奈的,他们就好像每一个平凡的我们,有着父母妻女,有着不得不为之倒戈的理由。而是从头贯穿至尾的深浓父子之情。作为故事的隐线,它潜藏的如此巧妙,只于最后的回忆中显出温馨又残忍的面孔。比起现在太多煽情过繁,无病呻吟的作品,《控方律师》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真正好作品所应有的感动心底、引起人们沉思良久而且永远能够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的风貌。
因为,打动人心的永远不会是华美的文字,而是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真挚情感,久久的在胸臆激荡,悠远,绵长。[/size][/align]
[/td][/tr][/table]
[/td][/tr][/table][/align]
[align=center][table=600,#99CCFF,#FFFFFF,1][tr][td][b][size=3]承[/size][/b][/td][/tr][/table][table=600,#CCCCFF,#FFFFFF,1][tr][td=1,1,70%]
[align=left][size=2][size=4][color=#921AFF][b]过去[/b][/color][/size](是丰满的)
哈,以上,就是我2009年第一次看完《控方律师》时的感想。
那年的春天似乎特别躁动,尤其是在高考即将来临的前几个月。
我拿着一部三星的破手机,疯狂地读书,几乎是一天之内就啃光了江南除九州之外的所有作品。
印象最深的,除了《中间人》,便是这篇短篇《控方律师》。
那时候的自己“阅书不多”,大概是正好看多了弯弯小言,便给了它最好的评价。
昨天重新读过一遍后,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想法:是因为无数次的暗示、无数次的描写真的能够间接指示出谜底还是因为我已经知晓才会觉得这样的手法不过如此?似乎我现在应该重新写一篇较“理论”的评,从写作手法、篇章分割、描写手法、剧情转折等方方面面将《空方律师》剖析得一清二楚,方能显示我以前是多么喜爱这篇作品以及我现在“阅尽千帆”后对于这种小儿科手法的“不屑”。
可是我想,没有人愿意这样去抹黑自己以前认为的经典,无论它是否担得起这两个字。
最起码,它们曾经在我们心里留下过什么,就够了。▲△▲△[/size][/align]
[/td][td=1,1,30%][align=left][size=2][size=4]
[color=#921AFF][b]现在[/b][/color][/size](是骨感的)
╮(╯_╰)╭
想了想,根据自己现在的心境,还是写了点什么,贴在下面,当然不是从上面所说“从写作手法、篇章分割、描写手法、剧情转折等方方面面将《空方律师》剖析得一清二楚”,非科班出身的我也没那个能力,只是当做现在的自己看了一本全新的书吧。看看上面那个副标题,啧啧,真是难以置信我能写出来这么迂腐的题目,大概是受了高考的荼毒吧……真是怎么看怎么像知音体,扶额。▽▼▽▼[/size][/align]
[/td][/tr][/table][/align]
[align=center][table=600,#666666,#666666,1][tr][td]
[size=3][b]转:总有一种特殊的共鸣[/b][/size]
[table=600,#6699CC,#666666,1][tr][td]
[align=left][size=2]作为江南早期的作品,就整体水平上讲,无疑是十分优秀的,有着典型的“起承转合”过程。具体的发表时间发表地点已经无可找寻了(唔,我还是太连清了),大概是在2003-2004年之间,那个时候流行什么?郭小四。虽然他现在也“流行”,但完全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江南的惯用叙述手法是,以人物感情为隐线,穿插在主线剧情中。即对于感情本身不做过多描写,在高潮处爆发,或者进而影响结局。对于我们看惯了的江南的长篇小说而言,这种手法并不突出,在几个中短篇《中间人》《茧》《上海堡垒》中则比较明显。字里行间都带着淡淡的忧愁,惹人感伤。对于看多了重口味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手法十分不好掌握,一不小心就是装13了,所幸江南的文从未给过我这样的感觉。
所谓控方律师,即英美法系里刑事案件中指控被告人构成犯罪的律师,对应辩方律师而言。
剧情上讲,一开始,我们就是从二人对话中被引入,慢慢了解到整个案件的过程以及律师阿南艰难的处境。像这样对话展示事件的例子多得不计其数,但一句“其实对案子我已经很熟悉了,我只是习惯性的问,这样的对话会帮我自己找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它们往往很重要”的小小解释,使其存在变得合理。我们会想,啊,又是一个正邪两立的故事,啊,又是一个年轻人如何赌上自己前途挑战“规矩”的故事。老油条了的人们只想看最后到底主角是如何个人英雄地将黑枭绳之于法。结局,似乎没有悬念。
至于正邪的问题,太多的文章,尤其是官场文章叙述过,这方面的评论大家或许比我还清楚,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搁置不论了。
整体的氛围依然是一种不现实的色彩,从阿南年纪轻轻当上御用大律师到小弟提老大顶缸,江南本身就不想让它“现实”。
[quote]水幕从车窗上哗哗的垂落,我看见司法女神举着剑,提着天平站在雨里。
“我不喜欢这个雕塑,”我对阿依说,“眼睛里没有神采,可是我喜欢看她,我一直想知道她到底是个战士,还是个商人。”
“天平用得多了,拿剑的手就不会有力量,是不是,阿依?”我笑笑说。
八点四十五分,阿依在镜子前帮我整理假发。镜子里的人年轻而高大,带着温和的笑意,又不乏严正,我对这个形象很满意。然后我大喊了一声:“糟糕,一个证人的口供留在我办公室里了!”镜子里的那个人似乎很紧张的样子。[/quote]
然后是开庭,开场便是豪车无数、保镖随行,而己方只有自己和助理二人,势单力薄,一目了然,在濛濛细雨的压抑气氛下,更加紧张。我很喜欢上面那段的最后一句话,非常具有镜头感,我们弱小的控方律师就如同另一个自己,冷酷地注视着所有人。
一个个证据被拿出来,一份份辩词被驳倒,所有的一切都被操控、被收买,就连总督也暗中支持对方。其中,阿南无数次地联想到死去的无头尸体,我们不禁开始产生疑问。第二个替罪羊严家亮和儿子严松强的纠葛是逼近高潮的前兆,在阿南近乎恶意的质问中,严家亮崩溃了。我们有一点模糊地察觉到江南的谜底,但不敢十分确定,同时,依然在期待金手指的开启,期待有关键性的证据驳倒对方,赢得胜利。
却从来不料,结局会是这样。
(……我真心不想剧透,一部短篇小说知道结局了会减少80%的阅读快感,但……我尽量T_T)
阿南本就没有抱着赢的希望,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一切都在对方操控中?怎么可能不知道即使赢了这场官司,赵奎海使点小手段花点小钱一样可以逍遥法外?他选择的是没有退路的做法,一次,便是永恒。
前面情感的累积在最终结局爆发出来,一次次的回忆,一次次的描写,终于被赋予了意义。贫穷肮脏的油麻地,黑夜里的臭豆腐,爸爸参加过的毕业典礼,落在身上的打骂,大笔大笔的钱,第一次通通有了特殊的颜色,如同泛黄的胶片电影,一幕幕在眼前闪过。阿南赢了,真的赢了。
或许是我看书时过于带入个人感情,第一人称更是催人泪下。就这么两句结束语,泪一遍遍涌上眼眶,又被逼回去。生于安乐的我们很难体会到真正无私的亲情,金钱在滋养一些词语的同时消磨了另一些。真正患难的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那些平常中的无常;真正享乐的时候,仅剩的只有欲养而不待的悲哀了![/size][/align]
[/td][/tr][/table]
[/td][/tr][/table][/align]
[align=center][table=600,#99CCFF,#FFFFFF,1][tr][td][size=3][b]合[/b][/size][/td][/tr][/table][table=600,#D2E9FF,#FFFFFF,1][tr][td]
[align=left]呼呼,以为我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没想到还是有点失常了。本来是想写个“每个阶段,都是新的自己”的副标,再说点江南文风在这几年间的变化,与自己的变化形成对应,但很明显偏离了初衷,嘿嘿。不过这样看前后对比,也十分有趣啊。
正好看到现在版里有很多喜欢诋毁早期经典的,不管是自己看过还是没看过。
我觉得是这样的,很多人对早期作品没有一个概念,抱很大的希望去看自然是失望
但是关键是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态度本身就很有问题,说话的语言也不经过选择任意诋毁
我想说的是:对于昔日的经典,我们喜欢过的作品,本身的存在即是回忆,请不要破坏它们,那即是对过去的我们的一种否认。
【仅仅是从最后的一百来字,想到自己的经历,不知不觉说了很多。这是一种特殊的共鸣,大概只有特殊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到,而能引起这样的共鸣的,应该也能称之为好书了吧。】[/align]
[/td][/tr][/table][/align][align=center][table=600,#99CCFF,#FFFFFF,1][tr][td=1,1,50%][url=http://www.paipai.fm/read.php?tid=4743175&keyword=%BF%D8%B7%BD%C2%C9%CA%A6][align=left][b]链接:《控方律师 》作者:江南[/b][/align][/url][/td][td=1,1,50%][align=right][b]BY SILVERBLUES[/b][/align][/td][/tr][/table][/align]
[ 此帖被银蓝在2011-07-27 00:1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