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流舟的专栏】丢了一颗铁钉,是否真的亡了一个帝国?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682 回复:3

[杂谈┇时事小品] 【公子流舟的专栏】丢了一颗铁钉,是否真的亡了一个帝国?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唯数流舟尽

ZxID:14209126


等级: 文学大师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0
— 本帖被 白妖狼 执行加亮操作(2011-10-31) —
丢了一颗铁钉,是否真的亡了一个帝国?

     西方有则民谚“铁钉缺,马蹄裂;马蹄裂,战马蹶;战马蹶,骑士跌;骑士跌,军团削;军团削 ,战事折;战事折,帝国灭。”故而有人戏称“丢了一颗铁钉,亡了一个帝国”。

       作为“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课题的教材,它勉强可以上得台面。作为此类教材最有说服力的怕是“蝴蝶效应”了吧。但是,我们稍加思考一番,便会觉得太过夸张,细节可以影响成败,这点,绝不否认,可用一个铁钉亡掉一个帝国,却是不太适宜,它少了一个前提,“铁钉资源有限,在这个混战的时空中,铁钉只能用在马蹄铁上”,抛弃逻辑上前提的限制,大谈铁钉的功能,便是自毁城墙。而“蝴蝶效应”呢,更有意思了,它高估了一只蝴蝶扇扇翅膀所带来的影响,而这些是有时空限制的,蝴蝶效应理论将整个世界置于类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环境中,如果抽掉这种一环套一环的紧密联系,一只蝴蝶扇一天的翅膀,其影响也是微弱的。

     有时候,人们在普遍联系的黑幕下,会受到他人类真理言论的干扰,这个时候,不妨运用债权领域的“适当斩断因果关系”理论来让自己稍加清醒一些,尊重理性,并且善用理性,这便是我所尊崇的。

   在我们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时候,保持适度理性,追及责任不必太远,否则的话,可能出现,“打翻一瓶牛奶,影响了一个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这种笑话,放到极端的环境里,才会发现无限追索有多么地疯狂与偏执,故而在市民社会发展起来的民商法领域的理论被我迷恋着,这得有多么聪慧的人才能总结出这么能平衡公平与效率的理论成果,呐,收敛一些,简单追索那些刺激你神经的东西,让生活更加层次分明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80 威望 +20
  • 后街16号

    派派币 +10 2012-10-06

    忘给红包了o(╯□╰)o~~


钱映@伊

ZxID:8884191


等级: 热心会员
“纠结于不可改变的过往是最无用的事”,的确,可也正因为这样,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11-02 0
汪中求不是写过一本书嘛,名字就是叫做《细节决定成败》,里面就有一句引用“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由此可以细节的重要性。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每到考试的时候老师就会千叮咛万嘱咐的告诉我们“考试的时候要注意细节”。
其实我们在平时做事的时候更能够体现出来,细节不是必要的条件,但它却是很充分的条件,“丢了一颗铁钉,亡了一个帝国”的实例比比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验证这件事的真实性,只要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若毫厘错之千里!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道理就好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5



追忆
徘徊
无奈
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可我却因此迷惑了…
祤绫

ZxID:10371954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陸言生
企盼。珍惜。奈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11-01 0
其实,我一直很怀疑昂…
但是,从理论上说它的对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5
晓梦难离

这个嘛,的确如此,就我们所接触的方法论,也就是遇事的思考方式而言,世界是普遍关联的,这是不错的,因为我们所接触得东西,无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尤其是在媒体舆论的大众信息引导作用下,一般的民众实在是很难保持住情绪。

   然后我还记得当初学校的墙上就有着一句“细节决定成败”,再有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如果说前一句在一定情况下是伪真理,那么后一句也一定是伪真理无疑,有态度,无能力,最终也只不过成就的是一群读死书的人而已,他们唯一的作用,就只是跟着大众走,或者成为少部分人的剥削对象而不自知吧。。。

   钱学森说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教不出哈佛、牛津这样的顶尖学生。。。其实我们不缺顶尖学生啊,缺的只是敢于在从众心理面前开创思路的人吧,中庸之道的发散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影响的程度还是不可小视的,“大众的选择总是对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并不尽然啊,我相信的是威尔史密斯的电影《黑衣人》中的台词“一个人可以很聪明,但是一群人就会很愚蠢。”

   对于我而言,我宁愿相信自己眼睛里看到的东西,除非由我亲自丢掉这颗铁钉,再亲眼看它使得一个帝国灭亡,不然,我绝不奉它为真理,至多不过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罢了。

   但反过来讲,有时候,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也可能会是别人故意给你看的,怎么甄别,还需问过自己的心才是,毕竟人嘛,归根结底是感性的、具体的。

   绝对感性与绝对理性之间的墙壁,非超人不可破之。也许可以摸索出一个平衡点也未可知。。。

楼主留言:

好精彩的沙花~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不仅拷问教育界,更是对我们传统与习惯的拷问,从众与围观中如何出英才?靠理性与创新来改变吧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