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那样万能的超市带给我很多便利。不过很多东西都是这样,过犹不及,同那些便利随时而来的问题,可能最终导致弊大于利。
感受最深的就是药店。我很介意在药店那些普通的带点药用功效的食材狐假虎威。就好像桂圆,枸杞一类,在药店的价格明显比较不菲。它的效用是否值得它的价格高出一般市价,我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盈利能力是高的,否则偌大的药店不会将其以堆码的形式摆在中间的位置。这是出了多少钱,才能占到的良好地形。这形式和超市是一路的么。
于是,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我要的东西。还得很客气的一遍遍和推销的阿姨解释,我真的不需要那些保健品。暂且不去质疑她们的专业知识,但是最起码的,能不能以顾客的需要为主,能不能为我解释下我的症状买哪种药更合适。
什么时候开始,卖药这事变成了青楼里的花姑娘,是个人,他就能上。不懂药理,没事,这不是有说明书吗。头疼发热,吃这个。胃酸胃胀,吃这个。我真得庆幸还有人问了我一句过不过敏,否则呢。药不对症,都是小事,不吃死人,已经不错了。
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明明买个药就能解决的事,大家还是不厌其烦的跑医院。挂号,排队,专家号没有了,成,我明天再来。崇尚权威,看重名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药是一样的药,但是有个穿白大褂的给你看两眼,说几句,你立马就觉得心安了,觉得是那回事,病能好。只是,普通老百姓的信任,是不是值得的。
在利益至上充斥着市场的时候,还有什么专业权威是值得相信的。药捡贵的开,病往重了说。满脑子都想着怎么多赚点了,还有那闲工夫想治病救人,以人为本么。价格成了新的药效代言词,越贵越能治病。无论是无知还是有知的人,都选择砸钱治病,至少心安不是么。
唯利是图,使得原本便民的措施变成了扰民。商家竞争间传出的大量广告信息,使得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力受到了威胁。无论是宣传广告的疲劳轰炸还是利用消费者的心理,都在导致消费质量的下降。我们花了很多钱去买不需要的东西,最后需要的东西,反而没有得到。消费能力代替消费需求成了商家眼中拉动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可怜的不是我们浑然不知,而是,即便心知肚明,却无从选择。
顾客是不是上帝。那有没有人能听一听上帝的声音。我们需要的真的不多,只是各行各业各执其事,让我们买到想买的东西,吃到能治病的药,必要时给上帝一些不是敷衍的意见参谋参谋。实在没有,给一个让人舒坦的微笑也行。
楼主留言:
通读了小夕的回复,小夕对药品管理领域的看法比较集中。(*^__^*) 药店越来越多地引入其他商品竞争的模式,很多保健类商品、药品的广告充斥于如今的广告领域,给我们的选择带来了些许困扰,商业化让药店的专业性渐渐失色,最明显的是药店的工作人员以导购的姿态面对我们,还有那些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专家并不是那么地让人信任,那么,我们该相信谁以及如何相信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