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的电影充满了小资的情调。
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年代,他的电影仍坚持着阳春白雪的奢华,弥漫着旧上海浓重的气息。这位无时无刻不带着一副墨镜的大导演,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为我们勾勒着他心中完美世界的轮廓。我们可以认为他是疯狂的——一个彻底、执着的追求自己理想的狂人,本身就是个异数。
我们看王家卫的电影,常常会有混乱中难觅头绪的困惑。电影的节奏是缓慢的,结局却总是让人百味心头。时常会想起《花样年华》,女主角摇曳生姿的背影,男主角忧郁落寞的眼神,一张船票的遗憾,让人不禁叹息扼腕。怀疑这位导演,是否应生于当世。他总不合时宜的提醒观客:幸福会消失得猝不及防,而遗憾才是永恒。
不记得是谁说过:“我们都是被抛进这个世界的。”那么,从我们出生起就带着与这个世界的不妥协。只是,大多数人的桀骜不逊都伴随着成长而消逝,而能始终不变的叛逆者,往往带有遗世独立的悲壮。看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会有这样的感触。电影以近乎呓语的独白,在武侠的背景下将导演的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他本应是个大雅之人,但总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另一个同样极为自我的女人——张爱玲,一个用灰暗的笔调嘲讽社会的叛逆者,一个自认为俗人的作家。
我从《半生缘》认识张爱玲。这大概是我看过最为遗憾的小说。那种幸福就近在咫尺却无论如何都得擦肩而过的压抑让人无法再看第二遍。难怪张爱玲会说:“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对于一个只将生命视为爬满虱子的华丽长袍的女人而言,悲剧就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好的阐释。哪怕是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最终等来了她的爱人,她也想不明白,何以要以一个城市的沦陷来成就她的爱情。这就是张爱玲,她的圆满开放在破败的废墟之中,让人唏嘘不已。
谁与谁错肩,谁和谁永远,谁在残阳如血的黄昏等待日落,谁在肃杀清冷的秋后聆听风起?看王家卫的电影,读张爱玲的小说,都传达出了这样的感觉。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背景的人,就以这样的方式联系起来。偶尔设想如果张爱玲看着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她也许会淡定一笑:“这样的结局,正是我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