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穿过麦子拔节的时光
芦苇花循序扑向世界的裂掌
我站在波光粼粼的湖旁
舞起一个人的悲凉
——《独舞》
第一次读,想到的是黛玉,然而转念一想,便觉得用来形容宝钗才更贴切。
黛玉是如此地惹人怜爱,无论是她柔弱的身子,还是她那时而如男人豁达时而又小女人十足的性子,无论是她悲惨的身世,亦或是凄凉的结局,她有足够的资本去赢得大家的怜爱。但是她并不悲凉,她不孤独。因为她一直都在宝玉的心中,即使是香消玉殒,宝玉心中的那个家也只有她才能住。
而宝钗,这个一直被称为“觊觎宝二奶奶宝座”的优秀女子,她如此优秀,以至于众人嫉妒本就属于她的荣耀,并对其大肆揣度,被后人衔恨了百年。可有谁知,她的悲凉,她的孤独?
她本不孤独,在父亲离开她之前;而她的悲凉,始于入住大观园的那一刻。在百花争艳的园子里,她和黛玉以百合的高洁典雅和水仙的冷傲纤柔,吸引了众人的眼光。但在那个时代的园子里,百合似乎更受人欢迎,但却无人知晓百合在那园子里是否真的开心。
大家一直认为不开心的应该是黛玉:她独来独往,思维怪癖,似乎没有什么知心朋友。但她一直有宝玉,他懂得欣赏,就像是共读《西厢》,即使是叛逆也有人和她一起闯。
宝钗呢?谁可曾真正地走进过她的内心?有谁知道那套封建礼仪调教出的大家闺秀有着怎样的思想?又有谁知道她的心灵得到了怎样的禁锢?谁都不曾——连凤姐,薛母都不曾——从始至终,都只有她一人独自守着那份悲凉!
宝钗是孤独的,很悲凉的孤独着。
在光鲜华丽的外表下,宝钗这样的一个弱女子到底承受着怎样的悲凉?
家族的衰败,父亲的离世,兄长的蛮横,母亲的软弱,这一切的一切,使宝钗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同意进宫选秀,打算以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扭转家族的衰败。就这样,振兴家族的重任就如此无情的压在了她那瘦弱的肩上。这怎不悲凉?
寄人篱下的凄惨,受人揣度的可悲,步步为营的无奈,这一切的一切,使宝钗不得不掩盖自己本活泼单纯的性子,变得谨慎,小心,而又不得不落落大方,生怕自己的一点点错误会给家人带来更多的不安。就这样,为了家人,家族,使得宝钗的心灵越来越受到封建礼法的束缚。这怎不悲凉?
众人都说是宝钗"拆散"了宝黛二人的姻缘,这可使宝钗蒙受了百年的不白之冤。“宝钗本是安分从时的性情,但她太招眼了,家世,容貌,才分,品行,都决定了她的卓然不群。她本无竞争之心,却被人认为有竞争的实力,她不争,却已是人们心目中天然的对手,逃躲不开。”
而她与宝玉这个“金玉良缘”的婚姻,众人都道是她“‘遂了愿’,如愿地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众人都把眼光投向黛玉的凄惨离世,可有谁曾替宝钗想过?史老太君随信了狗屁道士的什么“需要找个命中带金的来救宝玉”,一心想为宝玉冲喜,便定了宝钗,她可曾问过宝钗的意见?而薛母与王夫人本就乐见其成,更是爽言答应。以宝钗的聪明才智,她怎么会不知宝玉钟情于黛玉,她怎会预不见未来的家庭于她无意?而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她又有什么办法做出反抗?她没有办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只得默默接受。婚姻的不能自已,这怎不悲凉?
而宝玉后来的出家——只为他自私的情愿,便撇下宝钗一人独守空闺,撇下贾家一个破落的乱摊子。独守空闺,夫家破败,这怎不悲凉?
雨燕穿过麦子拔节的时光
芦苇花循序扑向世界的裂掌
我站在波光粼粼的湖旁
舞起一个人的悲凉
每次读起,心中总有一缕惆怅。
弹指一挥间,物是人非,只留宝钗在那独自舞起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