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装着大地和高天(八)
——从顾思的《白色的海》谈起
四、说标准(二)
第一、文艺要反映事物的本质
(1)列宁说: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
(2)所谓事物本质方面,就是诗人能写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属性的一种艺术技巧。
(3)从写作学角度来说,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指社会生活的内部规律性,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4)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当然,诗歌也不例外。
(5)当代诗人顾工对事物的本质是这样认识的。
他说:
好的作品总是能揭示一定事物的本质,或者揭示一个人的本质,或者揭示社会的本质,或者揭示一个时代的本质。一个好的、能流传、能经得住时代的考验、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作品,是反映时代本质的。……生活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本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质也会发生变化。我的看法,本质并不是一个,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处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本质。假使你拿着凝固的东西,拿着不变的标尺,去衡量一切,那你就很容易否定一切。本质是什么呢?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有物质的元素,也有精神的元素,构成事物的本质;而这种本质也是在运动,一切的元素都是在运动,在变化,在分裂,在化合。本质是对立统一的。
(6)从顾工对本质的认识来看,他一方面讲了好的作品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又讲了本质也是在运动的发展的。笔者认为,不管本质是多样的,也不管本质是发展的,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质永远处于主导地位,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改革开放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事物,因此,反映改革开放的文学作品,就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就某一个具体方面讲,台湾回归祖国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啦,科教兴国啦,等等,反映这些方面的文学作品,当然也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就某一个人讲,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故乡、奉献青春、奉献生命、奉献人生、舍己为人、舍己救人、舍死忘生、舍生取义、扶老携幼,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开拓精神、拼搏精神、创造精神、战斗精神,进取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等,反映人的崇高品质和思想的文学作品,当然,也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7)文学样式因其不同,对事物本质的反映也是不同的。一般地说,小说、戏剧、人物通讯、人物报告文学等,对人物本质的反映要写得“详细”。不管作者采取白描的手法,还是细描的手法,都着重对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其目的是让人物“立”起来和“活”起来,
给人以如见其人之感。而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在描写人物本质时,显得特别“粗略”,只要把人物的感情写出来,就可以了。
第二、诗歌要有优美的意境
(1)在诗歌的写作中,一个作者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也是作者具有相当的写作功力和走向成熟的标志。
(2)意境中的“意”,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美好理想,坚强意志等;而意境中的“境”,就是指客观存在的山水花鸟,草木虫鱼,风雨波涛等。意境就是诗人把自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精选的优美的艺术形象有机统一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
(3)所谓优美的意境,就是指能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也能给人们以美好的感觉和享受的一种艺术技巧。
(4)从诗人实际的创作来看,大体可分为:意境的统一美、意境的和谐美、意境的匀称美、意境的开阔美、意境的大气美、意境的深渊美。
(4)有成就的诗人,在意境的创造上,无不昼思夜想,选择形象,浸润感情。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的好和坏,标志着一首诗的高和低,成和败。
第三、文艺批评的尺度。
(1)所谓文艺批评的尺度,就是用以评价和衡量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的尺度。
(2)鲁迅不仅高度地评价了殷夫的诗集。同时,他还提出了批评的“圈子”。他说:
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办杂志可以号称没有一定的圈子,而其实这正是圈子,是便于遮眼的变戏法的手巾。譬如一个编辑者是唯美主义者,他尽可以说并无定见,单在书籍评论上,就足够玩把戏。倘是一种所谓“为艺术的艺术”的作品,合于自己的私意的,他就选登一篇赞成这种主义的批评,或读后感,捧着它上天;要不然,就用一篇假急进的好像非常革命的批评家的文章,捺它到地里去。读者就这样被迷了眼。但在个人,如果还有一点记性,却不能这么两端的,他必须有一定的圈子。我们不能责备有圈子,我们只能批评他这圈子对不对。
鲁迅先生所说的“须有一定的圈子”,“我们只能批评他这圈子对不对”。这圈子是什么,就是文艺批评的标准。
(3)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这是教科书上讲到的。笔者已经在前面进行了阐述,不再赘述。笔者曾经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三个标准——思想品位高、艺术品位高、美学品位高。无论两个标准,也无论三个标准,总得有一个标准吧!
第四、分析自己的和顾思的作品
(1)现将笔者的《花香弥漫城》全抄如下:
花香弥漫城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摘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解读:夏天中午,骄阳似火,农民在强烈阳光的暴晒下,辛勤劳动,颗颗汗珠撒到了土地上。这儿,作者对农民的劳动,表示了怜悯和同情。
晚霞多灿烂,
小路飘歌声;
田野涌绿浪,
花香弥漫城。
是谁——这么——眷恋田野?
噢!
那是云雀——那是风筝。
是谁——这么——思念田野?
噢!
那是篝火——那是明灯。
是谁——这么——钟情田野?
噢!
那是翠竹——那是红枫。
是谁——这么——梦游田野?
噢!
那是杜鹃——那是紫荆。
是谁——为千亩——稻花香的——田野,
唱出了——最美的歌声?
那是雨啊——那是风。
是谁——为万顷——麦浪滚的——田野,
唱出了——最美的歌声?
那是雁啊——那是鹰。
田野啊!
为什么,
日对你——也这么——多情?
月对你——也这么——多情?
田野啊!
为什么,
山对你——也这么——多情?
海对你——也这么——多情?
我日夜——拥抱的——田野啊!
永远在我的——胸怀中;
我日夜——亲吻的——田野啊!
永远在我的——心坎中。
笔者当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名言时,并不是沿着一千多年前的作者的思路来考虑的。当灵感到来时,笔者结合现实,另辟思路,紧紧抓住“田野”不放,每一小节,都为田野着色。而且是层层着色,使色彩越来越浓。
请看:云雀和风筝,“眷恋田野”,篝火和明灯,“思念田野”;翠竹和红枫,“钟情田野”;杜鹃和紫荆,“梦游田野”。这是铺陈的第一层,也是着色的第一层。
雨和风,把“最美的歌声”,唱给了——“稻花香的——田野”;雁和鹰,把把“最美的歌声”,唱给了——“麦浪滚的——田野”。 这是铺陈的第二层,也是着色比第一层更加浓的第二层。
日和月,对田野“也这么多情”;山和海,对田野“也这么多情”。 这是铺陈的第三层,也是着色比第二层更加浓的第三层。
一、二、三层,均用了拟人的艺术技巧。
三次铺垫完了,笔者才最后写出:“我”拥抱田野,永远把田野——放在“我的胸怀中”;“我”亲吻田野,永远把田野——放在“我的心坎中”。“我”把田野放在我的“胸怀中”和“心坎中”。这儿,笔者运用了消极夸张的艺术技巧。
田野比喻农民,又象征农民。这儿,笔者运用了比喻象征式的艺术技巧。
“我”是一个“大我”(可参考笔者发表在派派散文中的《诗魂美和诗艺美——诗歌中的“我”》,即工人、战士、学生等。他们热爱养育自己的十亿农民。整首诗中,没出现一个爱字,这不是含蓄吗?
(2)对顾思的《白色的海》,从诗歌反映事物的某些本质和意境,再说几句。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经成为一个
社会现象;所学非所用,也是存在的。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有一些青年人,值得赞美。有的回到家乡,承包山林;有的回到家乡,承包鱼塘;有的到大西北最艰苦的地方,去当教师;有的到大西北最艰苦的地方,去当村长;有的贷款,去创业,等等。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前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笔者觉得:根据这样的素材,提炼、加工、虚构、锻打、熔铸,写成的诗篇,一定是不错的,最起码在思想上,它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就让读者受益。对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顾思写道:同意笔者的看法。
顾思的《白色的海》,写的是毕业时,对学校和同学,因留恋和怀念而产生的一种忧郁心情,决定把这种忧郁埋葬在大海里。从文艺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来说,恕笔者直言,它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关于本质方面,笔者在前面,进行了阐述)。
从意境来说,全诗所表现的:是忧郁和海所构成的意境呢?还是一个少女和海、浪花构成的意境呢?还是老年的“我”和大海构成的意境呢?这三个方面,在诗中都有所表现。如果是这样,整篇诗歌的意境的统一美、和谐美、匀称美就出现了问题。这是不是朦胧诗所造成的影响呢?
(3)过去,笔者读过几首朦胧诗。
第一首《网》
网。
这首诗,只有一个字,对那一个特殊年代的不满,可以理解。
第二首《黄河》
尸布。
这首诗,只有两个字,把祖国母亲——黄河,说成尸布。这是不是有辱骂祖国的意思呢?
评论家杨光治说:
我过去和现在都反对看不懂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但不反对而且还有点欣赏具有朦胧美的诗,它们就像雾中花、水中月那样令人怡神。
顾思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在《白色的海》中,写出了几句朦胧美的诗句,笔者虽然不看不懂,但它像“雾中花、水中月”那样令人神往,再三回味。笔者不是也持赞美的态度吗?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作家,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作品。
鲁迅先生说:
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
鲁迅先生又说:
亚波理奈尔《咏孔雀》,说它翘起尾巴,光辉灿烂,但后面的屁股眼也露出来了。……但为什么还要呢,就因为它正面还有光辉灿烂的羽毛。
笔者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两段话,无非说明世界上没有一件作品是完美的。完美和不完美,都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
(4)忧郁、忧愁、愁思、愁绪、都可以写,但写成之后,能不能列入第一流的作品和精品之列——状元之作、冠军之作,那就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即正确的、新颖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感人的、美学的艺术形式,以及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否水乳交融地完美地结合,来衡量了。
如果《白色的海》,连“硬伤”都没有,那么,《白色的海》不是连一点瑕疵都没有的、完美无缺的、十全十美的作品了吗?在《诗词歌赋》上,其蟾宫折桂和金榜题名,是当之无愧的。可是“硬伤”的的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笔者之所以从表现手法、本质、意境这三个方面,对顾思的《白色的海》,略作分析,无非进一步说明《白色的海》,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这首诗歌不是顾思的代表作,不是精品力作。精品力作这是结论,而一切结论都要在经过分析之后,才能得出。
笔者相信:一个有才华、一个有智慧的女诗人顾思,其想象和联想所锻冶出的、精彩的、打动人的、令人难忘的诗句,在今后,一定会出现的;其构思出思想内容是正确的、新颖的、深刻的和艺术形式是生动的、感人的、美学的,以及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精品力作,。在今后,也一定会出现的。到那时,笔者有兴趣,还可以写上几句短评的,不是现在的长篇。
(5)每一首诗歌的诞生,都是诗人用汗水和心血浸泡出来的,甚至说,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诗句,每一个诗节,都是诗人用汗水和心血浸泡出来的。这一点,笔者深知。因此,诗人把每一首诗,都当做自己孕育的孩子来看待,来爱护。这一点,笔者也深知。笔者理解顾思对《白色的海》热爱的心情。孩子有缺点,也应该指出来。这对作者和读者,都是有意的。文学评论不是起着桥梁作用吗?
(6)一篇诗歌,是不是精品力作,是不是第一流作品,推荐人说了不算,笔者虽然进行了分析,也说了不算。那就让现在的评论家和后来的评论家,去评定吧!
(5)笔者想,一个诗人,不管你写多少首诗歌,有几篇美文和多一点的美句,能为人民所喜欢,并流传下去,那就很不错了。那是笔者终生奋斗的目标。笔者多次说:顾思是一个有才华、有智慧的诗人。希望顾思写出更多更好的美文和多一点的美句。还是老话——求同存异,不去争论。
(十分感谢晓梦难离版主、暮朔、喧莳苡、bxzhuiob、bcbcopende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