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浅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1 回复:1

[『活动』] [文人墨客]浅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礼雪

ZxID:8050359


等级: 热心会员
黑夜给了我一双眼睛,我,用它来寻找JQ。。。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8-01 0
绝句
(南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一、作者简介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二、注释
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3、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三、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四、浅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杨柳风”,早春的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杏花雨,杨柳风,把风雨花木糅在了一起,使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浓重。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0
佐京墨。

ZxID:1665467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白芷雪。
周年12.6,结婚周年9.9,结拜6.20原名:聂小倩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8-04 0
我发现我有个字不认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