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宋体][size=7]
1、《绾青丝》
[attachment=11373047]
与《绾青丝》的相遇是在一个逼仄混乱的小书店,无意中翻到这本封面绮丽的小说,便站着读了一会儿。谁知竟被它奇特的开场和纠葛的剧情给吸引住了,于是迫不及待的买回去。那时第一次看这么长的穿越文,本以为会烧干吃力,谁知却在两个通宵看完了它。掩卷叹息时竟发现自己泪流满面。不经被女主的凉薄、坚韧、无奈所感染,为那些惊采绝艳的翩翩公子:楚殇、君北羽、云峥、冥焰、月凤歌……哭泣。想想真的是很单纯的感动啊。
最喜欢书的最后一段:
“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已经注定与他同行,或者他们还会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还要经受磨难经历艰辛,但只要他的眼前只有她,她的背后总有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路再长再短,有他陪她一起谱写人生的传奇,她穿越千年的时间、隔世的空间而来,寻找的不就是心底最初最美的梦想吗? ”
这是多么动人的情话,却又要经历多少悲欢后的豁达啊。
2、《流萤集》
[attachment=11373048]
这本流萤集很明显以谱写自然为主调,满目可见花草树木,白昼黑夜,繁星与灯,诸如此类,257首短诗总让人觉得重复率高,但泰戈尔强大的创造力把每种景物都找到了相应的出口加以比附,而构成一幅幅截然不同的风景。未必每张风景都在我心里足够好看,但无疑打动到自己的称叹叫绝,打动不到自己的多少都能嗅到一种平静、博大的气息。
3、《槭树下的家》
[attachment=11373049]
年少的时候,喜欢读席慕容的诗,那些仿佛开在心上的花朵般深情悲伤的爱情细语,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光里,有了淡淡的轻愁。等到真的长大了,却喜欢上了席慕容的散文,喜欢她笔下那些带着诗意的生活。
如《槭树下的家》里面,那种温柔的感觉,就像自己回到了故乡温暖的小床上酣睡一样,悠悠的,甜甜的。不受烦扰,不受拘束,不受鞭笞。与喧嚣那么远,与宁静那么近。我想,这是我的幸运。
4、《汪曾祺谈吃》
[attachment=11373050]
作为一个吃货,我不得不说下汪老的吃学问了。对书中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汪老讲他下放到土豆研究所里改造时画土豆的事。哈哈,汪老真是个豁达可爱的老头。
他说土豆品种有四十多种,需要在寒带育种才不会退化,否则大土豆越种越小,会变成小土豆,土豆的花颜色也有不同等等,田野里的土豆比超市里的有趣得多!再有就是讲他在内蒙吃羊肉,蒙古人认为半生半熟的羊肉不但嫩还好消化,所以他们煮全羊才煮30分钟,这和广东的白切鸡的道理何其相似.还有汪先生讲的他学吃苦瓜的事,他对不同口味兼收并蓄的态度让人敬仰,对饮食是这种态度,对文学风格及其他诸多事情也是这种态度。
5、《吃一碗文化》
[attachment=11373051]
买这本书时是春光明媚,生机勃发的时节,在书店里邂逅这本美食书。被里面浓浓的闲趣和生活情调给吸引了。《吃一碗文化》是一本耐读的书,作者薛兴国是港台地区著名报人、作家和美食家。这决定了此书的地域广度、文采和水准。书中囊括了中国各地的代表菜,不少掌故相当吸引人。
6、《德国印象》
[attachment=11373052]
这是一本很生活化的书,以家庭主妇的角度写,写出了德国人生活中的一面,很有意思。记录了一些生活的小细节和经验,适合将去德国的朋友们。另外,我还读了作者的《在普罗斯旺的一年》,总的来说,两本书都很不错。看得出来作者是能够很平和看待生活的人。
7、《万川之月》
[attachment=11373053]
《万川之月》是一本从新的角度读解中国山水诗歌的小书,它不仅把山水诗作为精妙优美的语言文字或风景画来看待,更重在探究山水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心灵境界,试图发现中国山水诗隐藏在技法、家数、渊源、流派以及风格背后的共通的民族文化的诗心。
8、《绿山墙的安妮》
[attachment=11373054]
火红的卷发,苍白而生机勃勃的小脸,灰绿色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嘴角微微上扬,给了她一种欢喜且满足的气质,她,就是安妮•雪莉。她的容貌很平常,甚至可以说不漂亮,但是她却给阿冯利的人们带来了欢笑和感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多得数不清的笑声。哪里有她轻快的身影,哪里就有欢笑,但其实她留下的更多是感动。安妮是我小的时候最忠实的好朋友,她教会我怎么去感激生活。
9、《今生今世》by胡兰成
[attachment=11373055]
撇开胡兰成的为人不看,他的文字倒是真真珠圆玉润,冲淡平和,却又内蕴深远的。看过他的不少书籍,但顶顶喜欢的还是他的《今生今世》。
这是一部“长篇散文”,从童年乡下的懵懂时光一路拉杂写来,采茶、看戏、过年、养蚕、上学、结婚、远游、恋爱、逃亡……在冲淡平和的笔调里,自有美艳光华,“清嘉”而“婉媚”。
10、《慢船去中国》
[attachment=11373056]
这本书讲述了上海买办家族王家,在红色政权下的90年代,如何送两个孙女范妮与简妮赴美求学的万般周折。
留学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件不遥远的事情了。《慢船去中国》就是陈丹燕讲给我们的一个有关留学的故事,浸淫其中的有陈氏文字中一脉相承的有关上海的风花雪月。看小说虚构出来的比本色生活更加冲突和倾轧的细节,总是令人茫然,人类其实是很脆弱的动物啊,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有时候一点点小缺口,不当回事,说决堤就决堤了的。
11、《长恨歌》
[attachment=11373057]
王安忆以富有水性特质的女性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了上海的文化景观,虚构了一个城市逝去的生活。这种景观是人与人、人与城擦肩而过的历史,也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审美表达。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12、《往事并不如烟》
[attachment=11373058]
《往事并不如烟》以浓郁的政治情绪对一个特殊时期进行了发难、反诘与批判。在商品经济的当下语境中,麻木与健忘导致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章诒和以抗拒遗忘的姿态,展示出了生命之重。
我们从作者对事件的娓娓叙述和生活状态情景的描绘中,感到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对丑恶的控诉,对高贵生命的讴歌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赞美。
这是一部带着生命体验和灵魂呼吸的历史。20世纪已经逝去,章诒和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剪影。
13、《曾在天涯》
[attachment=11373059]
很多人都有可能是看了《沧浪之水》后才认识阎真的,《曾在天涯》是他的早期作品。本书在全球网络上流传,轰动北美,不少评论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反映当代中国人海外生活最具精神深度的作品。
阎真以他特有的朴素细腻的文笔,白描的手法,逼真传神的描写了北美留学生的内心痛苦和窘迫处境。主人公高力伟走过一段难忘的人生旅程,灵魂的漂泊比躯体的漂泊更刻骨铭心,作者试图传达一个现代知识者在价值悬崖上的挣扎,在生命眺望中对于时空的情感体验。
[/size][/font][/b]
[ 此贴被yun_greentea在2011-01-19 15:4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