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疑团——太后下嫁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024 回复:4

[野史八卦] 清初疑团——太后下嫁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清珞

ZxID:14120450

等级: 脱颖而出
吾只是一缕孤魂,不知飘往何方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3-18 0
清初疑团——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

人物简介:清代太宗皇太极妃,谥号孝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侧福晋,时年十三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

1.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

2.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

3.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附注: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即孝庄的父亲)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是最早归附于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之一。为了巩固这种政治联盟关系,寨桑采取联姻的手段先后将自己的妹妹哲哲(即孝庄的姑姑)和女儿布木布泰(即孝庄)嫁给了后金的贵族。年轻聪慧的布木布泰,就成为合适的人选。

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二月,当年只有13虚岁的布木布泰,在她哥哥吴克善的伴送下来到后金,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33岁的皇太极做侧福晋。十一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给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在分封五宫后妃时,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位居次西宫,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宫做了皇后,而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为四妃之首),位居东宫(东宫赐名为“关雎宫”,因为《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取名关雎是对海兰珠容貌的赞美。)

附注:在一次亲戚会面中,庄妃的亲姐姐海兰珠(孝庄的姐姐)随母朝见皇太极,皇太极见海兰珠长的漂亮,就生了爱慕之心,于是顾不得从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已纳了一后一妃,还一定要娶这位美女。第二年海兰珠与皇太极成婚,于是,后宫中出现了一姓姑侄三人同事一夫的“新鲜事”,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关雎宫)宸妃。皇太极对这三位后妃恩宠有加,其中尤以宸妃最受宠爱。


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的两个女性已经嫁给了皇太极,姑姑居中宫,享“椒房之尊”,二侄女为永福官庄妃(即孝庄)。

皇太极统治的17年间,孝端文皇后(即孝庄的姑姑哲哲)主持内宫事务,很使皇太极满意。每遇蒙古诸部远道来京朝贺,或送女来嫁,或尚公主,均由孝端文皇后率众妃举行盛大宴会,亲自迎送。由于孝端文皇后的崇高地位,其亲族亦受特殊的礼遇。

在当时皇太极这众多的后妃中,天生丽质者不乏其人,然而皇太极惟独钟爱宸妃海兰珠。崇德二年,宸妃在关雎宫生下皇八子。

在过去,即使在中富有子嗣的情况下,宠妃生子,亦有希望成为太子,将来可以继承皇位,何况中宫皇后哲哲自入宫以来,一直未生个皇子,立嫡已不可能,那么宸妃所生的这位皇子很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太子。

皇太极大会群臣,盛筵宾客,同时颁发大赦令,释放了许多囚犯。他的理论根据是“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

然而,前7个皇子诞生时,并未举行什么大型庆典活动,也未大赦。之后,庄妃生第九子(即后来的顺治帝),麟处宫贵妃又生下第十一子,亦未如此隆重地办理。由此可见,皇太极是将宸妃生的皇八子爱屋及乌作为“储君”来对待。

皇八子诞生之庆典,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均来供奉大量贺礼,一时间,盛京(今沈阳)城内热闹无比。此时的皇太极,开疆拓土,称雄于东北,加之娇妻产子,诸事顺遂,可谓得意之极。

可真应了“好景不长”这句俗语,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倍受娇宠的皇八子不到1岁便夭折了。痛失爱子,使皇太极十分悲痛,然而他毕竟还有健在的7个儿子,无巧不成书,两天后庄妃生下了皇九子福临,庄妃也是他倾心喜爱者,虽不如其姐宸妃,但也是四大妃子之一。得子的喜悦在某种程度上又缓解了他的悲痛,给予皇太极以极大的安慰。这个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受打击最大的是宸妃,十月怀胎之辛,皇八子从诞生到将近1岁,虽给有苦痛,更带来了难以形容的欢乐。自古‘母以子贵”,多大的希望一切都成为泡影,她朝思暮想,白天不进饮食,夜晚彻夜难眠,不久便身染重病。皇太极除了多方安慰开导外,又厚赐宸妃财物仪仗,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医治她失子的心病。海兰珠终是撒手人衰,命归西天,年仅33岁。

宸妃病危时,皇太极正率军在侵略大明,作为三军统帅,本来是不应该离开阵地的。可是,海兰珠并不是一般的妃子,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皇太极还是决定返京探望宸妃,便启驾返还盛京。刚入盛京,就传来宸妃去世的噩耗,来晚了一步,未得与心爱的人诀别。皇太极抢入大清门,直扑关雎宫,出现他面前的只是宸妃的遗体。皇太极泪如雨下。宸妃之死,对皇太极精神打击极大,于是“饮食顿减,圣躬违和”,以致害了一场大病,自此后再没有重返松锦战场,从而也结束了他40余年的戎马生涯。

宸妃的死,使皇太极心痛得难以自拔,而后频繁地举行各种祭典活动,并请僧道人等为海兰珠布道诵经,超度亡魂,甚至由皇太极亲撰了祭文。

松锦大战后,关外四座重镇全部沦陷于后金,障碍既除,那么满清挥师入关,侵略中原亦指日可待。然而胜利的喜悦似不能冲刷掉皇太极的悲伤,对宸妃的思念与难解的忧伤,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以致他的身体日渐衰弱,甚至连日常朝政也“难以躬亲办理”。在宸妃去世两年之后,皇太极也病入膏肓,死于清宁宫,享年52岁。

历史记载皇太极是“无疾而崩”,年仅52岁怎么算是无疾而终呢?传说与多尔衮有关,但史学界对他的死至今尚无定论,也许宸妃海兰珠的早逝,是一个重要原因。

补附:皇太极娶异民族的“一后四妃”,主要是出于笼络蒙古的政治考虑。 

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成婚那年,皇太极23岁,博尔济吉特氏15岁。皇太极继位后,博尔济吉特氏成为后金第丄一夫人,称中宫——清宁宫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登上皇帝宝座后,妻以夫贵,博尔济吉特氏就成为中宫皇后。 

皇太极宠爱的还有四位皇妃: 

第一位是关雎宫(东宫)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是中宫皇后的侄女,也是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的姐姐,天聪八年(1634年)同皇太极结婚。这时她已26岁,皇太极也已43岁。 

第二位是麟趾宫(西宫)贵妃那木钟,为蒙古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她原是蒙古林丹汗囊囊福晋,林丹汗死后,投顺后金。同年,皇太极娶囊囊福晋为妻。那木钟贵妃后生下一子名博穆博果尔和一女。她的儿子博穆博果尔及其王妃,日后演绎出一段生动离奇的故事,留待谈到顺治皇帝时再讲。 

第三位是衍庆宫(次东宫)淑妃巴特马·璪,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她携部众降金,不久被皇太极纳娶。她抚养蒙古一女,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娶焉”。 

第四位是永福宫(次西宫)庄妃,俗称大庄妃,名布木布泰,是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又是中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侄女,关雎宫宸妃的妹妹。庄妃14岁嫁给皇太极,这年皇太极34岁。皇太极即皇帝位后,封她为永福宫庄妃。庄妃作为一个女人,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生下一个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这年她28岁。庄妃的故事后面再讲。

皇太极为了联络蒙古,以次女下嫁林丹汗之子额哲,命济尔哈朗娶林丹汗遗孀苏泰太后为福晋,长子豪格及二兄代善、七兄阿巴泰分别同察哈尔部联姻,从而构成错综复杂的姻盟。

努尔哈赤生前为着巩固权位,先幽死胞弟舒尔哈齐,又杀死长子褚英。晚年在汗位继承问题上非常烦恼,当时在诸贝勒中,以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地位最高;此外,还有多尔衮、多铎。四大贝勒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座次和年齿均列第四,为什么却能登上后金国汗的宝座?因为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长期而巧妙地运用了谋略。

当时的形势是: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过失获罪,莽古尔泰竟亲手杀死母亲,这种人,名声差,可做统兵大将,但不能做一国之君,更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向天命汗告讦(jié)大福晋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又送给四贝勒皇太极,四贝勒受而未食。大福晋经常派人去大贝勒家,还在深夜外出宫院,努尔哈赤派人调查属实,认为大妃阿巴亥跟代善有染,他不愿家丑外扬,便借故惩处大福晋。这件事在满洲贵族中曝光后,大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已无力争夺汗位。有人说小福晋德因泽告发是受到皇太极的指使,皇太极藉大福晋同大贝勒代善难以说清道明的“隐私”,施一箭双雕之计:既使大贝勒声名狼藉,又使大福晋遭到惩处。大福晋在这次事件中受了点“伤”,但没有“死”,不久又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

在这里看过《太祖秘史》这部电视剧的人应该知道,德因泽就是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长得很像东哥(孟古她姐姐)的那位,电视剧里是皇太极喜欢的女孩子,因为长得很像他姨母,为了讨喜爱却把她送给了他的父亲努尔哈赤。还有上面说过的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在正史译本里说过很受皇太极重用,皇太极很疼多铎这位弟弟,早年立有军功,后厌战失势,直到多尔衮大权在握才再次获得重用。


大福晋就是多尔衮、多铎的生母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岁嫁给努尔哈赤,共同生活25年。她当时37岁,正值盛年,丰姿饶艳。阿巴亥生有三个儿子:当时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多尔衮、多铎兄弟也有资格同皇太极争夺皇位。要削弱多尔衮、多铎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处死大妃。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和几个贝勒说先汗有遗言,让大福晋殉葬。在皇太极等四大贝勒的威逼下,她自缢而死(一说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多铎年幼,失去依靠,没有力量同皇太极争夺大位。

据《清史稿·索尼传》记载,多铎曾说:“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由此看来,努尔哈赤生前或有遗诏,可是至今没有见到。多尔衮死后议罪,一大罪名就是曾说:“太宗文皇帝之继位,原系夺立。”所以,皇太极到底是继位还是夺位?至今学界仍有不同的意见。

代善失势、多尔衮失母,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新汗的推举议商,在庙堂之外进行。大贝勒代善的儿子贝勒岳讬、萨哈璘到其父代善的住所,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说:“这是我的夙愿!你们所说,天人允协,谁不赞同。”这样,父子三人议定。第二天,诸王、贝勒、贝子聚于朝。代善将他们的意见告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及诸贝勒。没有发生争议就取得共识。皇太极经过长达15年的精心谋划,终于登上大位。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尔后,皇太极除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胁服大贝勒代善,终于“南面独坐”,稳固了权力。

皇太极心机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若皇太极的死真的跟多尔衮有关,是因夺权亦或是夺爱?

附注: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一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
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皇太极在白天还处理政务,夜里就离开人世。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公元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暴病身亡了。

他死之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交代由谁继位。由于事出突然,诸王贝勒也没有一点准备。他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刹那间朝中就出现了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而且很快形成了以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为首的针锋相对的两派势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打响。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

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即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1626年封贝勒;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1643年辅政,称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问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1650年去世后,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追论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丄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7年),清肃武亲王,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长子,母为皇太极继妃乌喇纳喇氏。

这时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都各自手握重兵,双方都有很多的拥护者,他们又各自都有顾忌,因为一旦打起来,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在亲王和大臣会议上,多尔衮拒绝了拥护者对自己的推举,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多尔衮提出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各方认可,从而避免了在明朝灭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与自相残杀。

在此有一个疑点,到底是多尔衮逼孝庄嫁给他的;还是他们从小就有感情,但被皇太极给拆散了;还是他们根本就没什么关系只是孝庄为了使自己儿子的皇位能坐稳,所以嫁给了他?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是赞襄内政的好帮手,为皇太极所倚重,因此也被称为清朝的“兴国太后”,后世称之为“清代国丄母”。

五岁少儿做天子,多少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他怎能领导这么一个泱泱大国?身为母亲的孝庄皇后为了使自己的儿子福临能够坐稳这把金交椅,利用小叔子多尔衮对她的痴迷在关键时刻使出杀手锏,与他做了一次权色交易。也有说是多尔衮为了更好地控制顺治,而请孝庄下嫁。这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疑案。自清代以来数百年间,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在野史中,皇太极死时,庄妃三十二岁,顺治才年仅六岁。在当时,多尔衮是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都被多尔衮搬到自己的睿亲王府里,以代统天下。小皇帝随时有可能被他废掉。人们认为,孝庄文皇后出于为了保住儿子皇位以及辅助年幼的顺治皇帝,委身屈尊下嫁给了她的小叔摄政王多尔衮。旧时满州有一种习俗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父亲的一切财产,同时也要续娶继母;兄长死了,弟弟继承兄长的一切财产,同时也要续娶嫂子。因此,当时正值盛年的孝庄文皇后与壮年的多尔衮结合,也是符合满族老理的。据说,这次婚礼大典是由礼部等衙门操办,极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祝贺。

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虽由于后来清皇室受汉族影响日深、纲常礼教观念加强,因而不让将此事记载到正史中,甚至原有的记载也被删改,使我们今天很难查到有关此事的正式记载,但我们仍可以从许多史料中看到关此事的正式记载,但我们仍可以从许多史料中看到有关此事的明显痕迹。如清故宫藏顺治朝的“批红”题本及《东华录》上,就记载顺治五年起――这一年太后与多尔滚结婚――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并“亲到皇宫内院”,“自称皇父”,若无太后下嫁之事发生,此事是顺治皇帝所万万不能接受的。太后下嫁之事传播甚广,甚至当时的朝鲜国王也听说了,在《李朝实录》中有记载。当时在江南抵抗清军的南明著名将领张苍水也就此事写了一首诗,曰:“上寿觞为合?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天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这是当时人的记事诗,虽极尽嘲讽挖苦,但也是这件史事的一个有力旁证。

孝庄太后在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死,享年七十五岁。风水墙的说法,按清早期的丧葬制度,皇后、妃嫔死后都是要与皇帝合葬的。但是,孝庄文皇后死后不但没有与沈阳昭陵的皇太极合葬,而且被葬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人们据此猜测,是因为孝庄文皇后下嫁给了多尔衮,无颜与丈夫相见于地下;同时,又因她给皇家丢了脸面,因此把她葬在风水墙外,罚她给后世子孙看大门,这悖乎常礼的葬法多年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种种议论,其中可能有难言之隐。

有历史学家分析了清初的政坛与皇室内部斗争,认为当清王朝初入关时,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以立庄妃所生年仅六岁的福临为顺治皇帝,作为双方暂时的妥协。但顺治帝的皇位是极不隐固的。多尔衮大权在握,特别是将豪格击败处死后,更是飞扬跋扈,时时有自立为帝的可能。在这种形势下,美貌聪慧而又能干的孝庄太后为巩固其幼子顺治的皇位,笼络与扼制多尔衮,以满族婚俗下嫁;而多尔衮英雄好色,以庄妃之故而不废顺治,因而二人韵事乃是情理中事。



真正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究竟有没有情,有过怎样的情,她有没有下嫁给多尔衮,下嫁是为了情感还是为了政治?关于这一点,正史有正史的记载,而野史有野史的说法,留给后人的只是无限的遐想和揣测罢了。

孝庄出生于蒙古草原的科尔沁部落,十三岁就嫁给了皇太极,也就是自己的亲姑父,而在此之前,她和多尔衮见面的机会恐怕多不过三次,因此根本就谈不上青梅竹马。当然一见钟情之说那更加是没谱的事,就算孝庄那时已然是沉鱼落燕,闭月羞花,试想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屁孩(孝庄比多尔衮小一岁),就算再早熟,也只能是觉得有个玩伴,究竟能掺杂多少感情的成分在里面恐怕都很难说,更何况产生非卿不娶,非君不嫁的山盟海誓呢?

假设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确实有情,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只能发生在孝庄出嫁皇太极之后,确切的说要算是日久生情,孝庄集美貌与智慧并存,而多尔衮骁勇善战,英俊潇洒,两人相互欣赏和吸引是很自然的事情,何况皇太极一方面比孝庄大20多岁,而另一方面,他更宠幸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孝庄的情感世界里创进一个多尔衮是很自然的事情。无奈使君有妇,罗敷有夫,这种感情应该只能算是一种心灵上的走私而已。

对于太后是否下嫁,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引经据典,众说纷纭,有些比较同意下嫁之说,虽然清宫正史对此事没有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下嫁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至于支持这种说法的孝庄死后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以及兄死弟可娶其嫂乃是满州习俗等等论据,都有详细的列举。那么太后为何下嫁,是出于感情还是出于政治?个人认为二者皆有,且政治多于感情。

孝庄和多尔衮有情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没有,就算孝庄愿嫁,多尔衮又如何肯娶,满州是有兄死弟可娶其嫂的习俗,那为什么是多尔衮而不是多铎。因此感情是基础,政治是原因,孝庄是为了政治,多尔衮也是为了政治,而非感情。

孝庄,作为一个女人,抛开她的政治头脑和绝顶聪明不说,在情人与儿子之间谁当皇帝这个问题上,她毫不犹豫或者说有过犹豫,但最终选择了后者,下嫁多尔衮,将儿子扶上了皇位,使得各种政治势力得以平衡,对于此时的她来说,儿子才是最重要的,嫁于不嫁的最关键因素要看是否对儿子有利,而偏偏她和多尔衮之间的情可以作为筹码来使用,于是,一个字,嫁。

对于多尔衮来说,他也很想做皇帝,而且也有做皇帝的实力,但是他却愿意力排众议,把福临扶上帝位,可以说是为了孝庄,但却不全是为了孝庄。历史上说他爱美人不爱江山,难免有失片面。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天下没有完全平定,自己与豪格的实力大致旗鼓相当,如果称帝则势必会导致八旗分裂,因此他权衡再三,宁可为长远利益暂时忍耐甚至牺牲,他和豪格双方均退让一步,另立皇子。更何况自己当了摄政王,大权在握,以后的事情,从长计议吧。但是不幸的是,多尔衮相当短命且最终没有当上皇帝。

关于孝庄和多尔衮的故事,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无从考证,只留下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在后人的无限遐想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此贴被清珞在2011-03-18 22:59重新编辑 ]

juncong1354

ZxID:20077749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11-14 0
已阅,清初太后下嫁这件事应该是真的!
zhouzhou1990zx

ZxID:11452747


等级: 热心会员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4-19 0
不错 长了点见识。不过我也相信庄妃下嫁过多尔滚。
听弦断,
断那三千痴缠。
坠花湮,
湮没一朝风涟。
花若怜,
落在谁的指尖。
幸福往事

ZxID:14020081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4-14 0
太多清穿,不想看看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3-19 0
已审,补充说明。

相关帖

[野史八卦] 清宫“四大奇案”真史——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狸猫换太子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90079_u789464/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