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ID:64153052
关注Ta
笛子,是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被称作“民乐之王”。
笛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骨笛开始,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竹笛,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在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 据资料记载,“至迟到殷周时代就有了音节完整的竹制笛子”,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近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精致骨笛,经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九千多年的历史,并认定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分为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乃至七孔、八孔骨笛,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据专家称,其精确度不超过五音分,可见当时候的制作方法和现在竹笛的制作方法非常的相似,这充分反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人类在音律测定和制作工艺方面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能。 笛子最初称为“横吹”,其形制为一管一孔,后发展成三孔,随着年代的推移,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革新改造,逐渐增加到四孔、五孔,再到六孔,逐渐形成了富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笛子在形制上受到了羌笛的影响,并称竹笛为“横吹”。隋唐时期,关于笛子已有大横吹、小横吹的记载。唐代的刘系作七星管,这是关于笛子贴膜的最早记载。宋元以后,戏曲盛行,竹笛成了重要的伴奏乐器,伴奏北方梆子戏的称为梆笛,伴奏南方昆曲的称为曲笛,当时民间有种演奏形式叫鼓笛曲。另外很多文学作品中也记载了竹笛和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如南宋时期一位诗人在《安乐坊牧童》中写道:“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声,一声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到了明清时代,笛子在民间音乐中应用更加广泛,笛子已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如在江南丝竹乐、西安鼓乐、十番锣鼓等乐种及在戏曲、说唱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不断发展着它的演奏技巧。 笛子有它的特殊的音乐表现力,不仅能吹奏辽阔深远的山歌和愉快细腻的丝竹乐,还能伴奏高亢活泼的梆子戏和典雅洒脱的昆曲。我国艺术团代表团在西欧演出时,外国音乐评论家曾这样评论:“……一只小小的竹笛,用乐队来伴奏,发出魔术般的音响,忽而轻快、忽而庄严、忽而爆发、忽而流畅、忽而典雅;有时它构成了美妙的声音的图画,宛如一阵古老诗意的风,乱进了剧场的大厅,抓住了每位观众的心灵。”由此,笛子被称誉为“魔笛”、“神笛”。 总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笛子经过几千年的变革与改良发展,到今天已经由一种特点鲜明的独奏乐器发展为在众多音乐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合奏和伴奏乐器,并因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在大量的歌剧、交响乐、室内乐以及先代流行音乐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描述:19300001333271131417072853824_950.jpg
ZxID:15322021
ZxID:11486495
ZxID:1408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