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之墨、纸、砚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8190 回复:3

[物品器具] 文房四宝之墨、纸、砚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秋靖寒

ZxID:1219036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竹伊哝哝
惜福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0
文房四宝之墨、纸、砚
— 本帖被 天若舞 执行合并操作(2010-12-16) —
[backcolor=#8b2500][table=95%][tr][td]
[backcolor=#ffffff][table=94%][tr][td]

墨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型态的存在。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ca60fc798542d.gif[/img][/align]

[color=#088360][b] 详细解释[/b][/color]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388][/align]

墨black;Chinese ink;ink;learning;
  墨mò
  (1)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2)同本义 [Chinese ink,sumi]
  墨,书墨也。――《说文》
  舐笔和墨。――《庄子•田子方》
  史占墨。――《周礼•占人》
  致其墨。――《周礼•卜师》。注:“熟灼之,明其兆。”
  (3)又如:墨丸(古墨的一种);墨本(碑帖的拓本);墨工(制墨的工匠);墨妆(脸部以墨化妆);墨路(墨线)
  (4)指诗文或书画 [handwriting or painting]
  墨客降席,再拜稽首。――扬雄《长杨赋》
  (5)又如:墨君竹(墨绘之竹);文墨;遗墨;墨兵(指史书;指书画诗文);墨妙(精妙的文章、书法和绘画);墨帖(法帖。指名家法书的拓本或印本)
  (6)绳墨。木工用以校正曲直的墨斗线 [thread used by carpenters for marking]
  墨丈寻常之间。――《国语•周语》
  物仰其墨。――《太玄•法》。注:“谓绳墨也。”
  (7)又如:墨斗(木工画直线的工具);墨路(墨线。木工画在木料上用以校正曲直的线)
  (8)中国古代五刑之一。刺刻面额,染以黑色,作为惩罚的标记。商周叫“墨刑”,秦汉叫“黥刑” [tattooing]
  墨者,墨其额也。――《白虎通•五刑》
  墨罪五百。――《周礼•司刑》。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9)指墨家。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九流之一,墨翟所创 [Mohist School]。如:墨者(墨家的门徒和学者)
  (10)通“纆”。绳索 [rope;cord;string]
  徽以纠墨。――扬雄《解嘲》


[color=#088360][b]书画之墨[/b][/color]

墨为文房用具之一。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种彩色墨。
  墨的主要原料是烟料、胶以及中药等。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水。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color=#088360][b] 历史[/b][/color]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 
中国考古发掘出来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还从湖北云梦县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庄子》中有“舔笔和墨”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用毛笔和墨水了。
  《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古代写字,以竹挺点漆,后磨石炭为汁而书,叫石墨。秦汉多用松烟、桐煤制墨。现知最早的烟墨,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现。当时的墨,是一些小圆块,没有模制成锭。
  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魏、晋、南北朝墨的质量不断提高。北魏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其中写下了我国最早一篇讲制墨工艺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苏东坡、黄山谷等书画家极为推崇。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于鲁等各树一帜,歙县与休宁两派制墨,争奇斗胜,所制精品,距今三百余年,仍彩色焕发。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鉴墨”(专供鉴赏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馈赠亲友之用)两方面发展,成为精美的工艺美术品。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48389]
龙德御墨 [/align]


[color=#088360][b] 制造[/b][/color]

[color=#9c9c9c][b]综述[/b][/color]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最早记述制墨的方法。 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48390][/align]

[color=#9c9c9c][b]烧油取烟法[/b][/color]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引苏东坡诗《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
  “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说是扫灯烟制墨。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云麓漫钞》卷第十)。
明《天工开物》记载的烧油取烟法: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每一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否则油烟过老。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明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这是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铁盖里层油烟,必须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烟。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

[color=#9c9c9c][b] 烧松木取烟法[/b][/color]

在地上搭长十几丈(1丈=3.3米)长的竹棚,用纸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联接处,用泥土密封。竹棚上每隔一段开一个烟孔,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
斩取松木必须将松树干底部钻洞,点火烤树干,让松香流净,即便残留一点松香,烧出的松烟,质量不好。将松木斩块堆入竹棚,从竹棚前端点火,连烧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弥漫,待冷却后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烟。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叫清烟质量最好,供优质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烟,叫“混烟”,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烟叫“烟子”,供印刷用。

[color=#9c9c9c][b] 墨烟处理[/b][/color]

明代文献中通用的有两个方法:
筛选法: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
沉淀法: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

[color=#9c9c9c][b] 配料[/b][/color]

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

[color=#9c9c9c][b] 捣练[/b][/color]

将烟料和配料和成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或用铁锤锤击烟料团一万次成为墨团。

[color=#9c9c9c][b] 墨锭[/b][/color]

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中,压成墨锭。墨锭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型等;图案有弥勒佛、十二生肖、松、凤、鹤、鱼、鸟、花等。

[color=#9c9c9c][b] 制墨名家[/b][/color]

三国魏 韦诞:“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南北朝 张永
南唐 徽州 李廷圭 李廷圭本姓奚,因为南唐后主制墨,赐李姓。李廷圭墨以松烟、珍珠、龙脑、白檀、鱼胶为原料,制成的墨坚如玉,宫中用来画眉毛。到明代李廷圭墨贵如珍宝。
宋 张遇、潘谷
元 张万初
明 程君房、叶玄卿、方于鲁、罗小华
清 曹素功 曹素功墨造型美观,曾制一套“经常应世墨”36锭,每锭刻印黄山一峰,表现安徽黄山36峰全景。与胡开文(绩溪上庄人)、汪节庵(岩寺人)、汪近圣(绩溪尚田人)并称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
清 安徽屯溪老街 胡开文 其墨原料考究,制造进程庞杂,存在“色泽乌润、经久不褪、舐纸不胶、入纸不晕、芬香悠长”等特色
清 汪近圣
清 汪节庵

[color=#9c9c9c][b] 曹素功墨[/b][/color]

清代四大制墨家有:曹素功、 汪节庵、汪近圣、 胡开文,以曹素功(1615~1689)居首。曹氏安徽歙县严镇人,名圣臣、字昌言,号素功。他从年轻时就喜欢墨,所藏程君房墨独多,以为程氏制墨超出了古人。康熙六年(1667)他弃官做制墨生意,开始大约是接顶了吴叔大的铺子。吴氏制墨在明末已有名,“天琛”36丸,是他的名品。他早年潜心科举仕宦之途,因不遂心愿,便返乡以制墨为业。最初借用名家吴叔大的墨模和墨名,并开店营业,以后墨质和工艺造型日渐精良,名声亦渐远扬,其墨业更加兴旺。后移店至苏州、上海等地,常为权贵和名流定版制墨,在社会上层影响很大,被誉为“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子孙世守其业,绵延300余年。曹素功著有《墨林》2卷,主要辑录珍品墨和墨客题咏。康熙南巡金陵,曹素功以墨进,帝赐“紫玉光”三字,声明雀起。此后还自创“天琛”、“千秋光”、“天瑞”及“豹囊丛赏”等名墨。墨庄先迁至苏州,后又定居上海,子孙相传,历经十几代,绵延300多年,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的美誉,称“艺粟斋”。


[color=#088360][b] 分类[/b][/color]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松烟墨以松树烧取的烟灰制成,特点是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多以动物或植物油等取烟制成,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最常见的桐烟墨,坚实细腻,具有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选择墨锭时,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按用途可分为普通墨、贡墨、御墨、自制墨、珍玩墨、礼品墨等。

  御墨,顾名思义,当是皇室宫廷用墨,前文所说南唐李煜封李廷珪为墨务官来看,最迟在唐代末期已专门生产供皇室使用的御墨。目前所见最早为明代永乐御墨。国宝墨,牛舌形,一面为阳文涂金二龙纹,中为阴文楷书“国宝”二字,一面为四组涂金如意云头纹,中间“大明永乐年制”蓝色楷款。制作颇为精湛。宣德时亦有御墨。龙香御墨,牛舌形,一面龙戏珠凸纹,一面阴文楷书“龙香御墨”四字,下有阴文楷书“宣德元年制”款识。龙香墨原为唐玄宗御制,唐•冯执《云仙杂记》:“玄宗御案墨,日龙香剂又(成都记):“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调香粉作御墨,曰龙泉剂”。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391]
清'天宝九如'墨[/align]

  贡墨是官吏们请墨工制造并进呈皇帝的墨,均署有进呈者名款,有的同时署有墨工名款。贡墨的制作极精,堪称墨中精品。天书焕彩五色贡墨,共五锭,圭形,蓝色,一面饰有双龙,上下饰如意头云纹,背面隶书填金“青圭”二字,侧面有楷书“江西巡抚陈淮恭进”款识;螭龙形,绿色;轮形,黄色,一面书有“如意宝轮”四字;蚕形,朱色;玉佩形,紫色。除圭形墨外,均有青铜器上常用纹饰。墨盒髹黑漆,双龙纹描金,中间篆书“天书焕彩”四字。贡墨在制作上不惜工本,具有烟细胶清,隽雅大方,装潢精美的特点。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48392]
鎏金朱砂贡墨 [/align]

自制墨是按造墨者的意愿所制的非卖品,多为官吏、士绅、书画名家所制,或署有墨家名款,或署制者名款。其选料精致,亦属收藏中的上品。书画舟墨,长方形,一面阳文行书“书画舟”三字,一面阴文楷书“曹冠五藏墨”五字款识,右侧阳文楷书“康熙己酉仲秋之吉”八字。为河北丰润人著名墨工曹冠五自制墨。当时墨坛有南北曹之说,南为曹素功,北为曹冠五。珍玩墨是专为欣赏收藏而制的非实用墨,选料上乘,墨模的雕刻甚精,艺术性高,亦为墨中精品。珍玩墨的形体各异,如明方林宗的鸠砚式墨,明邵琮林的杨梅式墨,清汪时茂的响泉琴墨,清胡开文的秦权墨和地球墨等,而最为人所称道的当是胡开文墨店创始人胡天柱所造的人磨墨墨磨人墨。如,墨一组两锭,均为人形,双手于胸前捧一圆形大墨,圆墨上篆有“人磨墨墨磨人”文字。一锭金光闪闪,一锭本色细润,墨背有楷书“乙酉首夏肖琴甫倩胡开文造”款识。此墨质精、款新,为珍玩墨中的佳品。礼品墨是作为馈赠的非卖品,此类墨多注重外部的表现形式,装潢精美。由于不是实用品,故烟料较差,但其寓意明确,亦为收藏中的上品。品种有寿礼墨、婚礼墨、谢师墨等。如吴闻礼秋水阁墨,牛舌形,通体饰有流云纹饰,一面方框内阴文楷书“牧翁老师真赏”,旁阳文楷书“门人吴闻礼上”。另一面方框内阴文楷书“秋水阁”三字,右下阳文楷书填金“羽吉”长方印文。藏墨虽为小项,但历史颇为久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爱藏墨。平生至爱之墨有四箱之多。明清之时此风更盛,特别是名工所制之墨价值不菲,程君房曾自诩“残墨百年可比黄金”。


[color=#088360][b] 用法[/b][/color]

学习书法,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少,全从笔出”。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历代书家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增添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
  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人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细观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叫代的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仙住所著《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清代的上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书法源出于董香光,传其风神,作品疏秀占淡。其实,川浓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涨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王铎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黄宾虹对墨法研究更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五笔L墨”的理论。他偶尔将涨墨法应用于篆书创作中,又表现出一番奇趣。
  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渴笔苍中见润泽;枯笔苍中见老辣。在书写中应用渴笔、枯笔二法,应控制墨量适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经宿帖》“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几字,以渴笔、枯笔表现,涩笔力行、苍健雄劲。
  书法的墨法表现技巧十分丰富,用水是表现各朴墨法的关键。《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称,实有至理”。另外,用墨的技巧还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纸质的优劣密切相关。一幅书法作品的墨色变化,会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当然,墨法的运用贵有自然,切不可盲目为追求某种墨法效果而堕入俗境。
  古人论画时讲用墨有四个要素:
  一是“活”,落笔爽利,讲究墨色滋润自然;
  二是“鲜”,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
  三是“变幻”,虚实结合,变化多样;
  四是“笔墨一致”,笔墨相互映发,调和一致。以此移证于书法的用墨也应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磨墨要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


[color=#088360][b] 用法[/b][/color]

墨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color=#9c9c9c][b] 墨正[/b][/color]
  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color=#9c9c9c][b] 力匀而急缓适中[/b][/color]
  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color=#9c9c9c][b] 浓度适中[/b][/color]
  书画作品中即使是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
[color=#9c9c9c][b] 随磨随用[/b][/color]
  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color=#9c9c9c][b]储放匣内[/b][/color]
  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干燥。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color=#088360][b] 辩识[/b][/color]

墨的鉴别主要是年代的判断。所谓伪品,大多是仿制某名家款的墨。墨上大都有制作者名款,故而熟悉各代主要制墨家的名字及斋,室名极为重要,知道何人属于何年代,才可以分辨出墨的大致茸代。从墨的外形风格来看,亦可观察出一二,如:明墨坚实,大件居多,图案文字大多为阳文,阴文少,其字体均有明代风格,所制出的墨纹饰也刚健,手摸棱棱有感,清墨书法秀润,墨模雕刻刀法娇细,有一种清雅柔丽的风貌。墨工跨年代者居多,如以曹素功命名的墨极常见,但并非均为曹素功所作,有的是后人的伪作,对此则应仔细分析。历代帝王的名字由于避讳,因而也往往成为判断年代的一个方面,如清康熙皇帝,玄字代表黑色,在墨名上时常出现。如九玄三极,玄元灵气,明墨中常有此名。到了清代,为避玄字,就要改动,或玄字缺笔,或改玄字为元字,则可知凡有玄字出现的墨,必不是清代,为康熙以前所制。如曹素功是恢复明代吴叔大“玄粟斋”墨店的人,入清后他便改“玄粟斋”为“艺粟斋”。再如道光皇帝名,而休宁为墨的主要产地之一,为避宁字讳,胡开文的墨就常贯以地名,在边款改为休城,见有此铭者,便可知该墨在道光以后。墨的外形往往饰漆涂金。明代初期的墨,多为本色,不加装饰。墨体饰漆度,盛行于明万历年间,至清代乾隆茸间尤盛,但明代漆度醇厚,清代则较浮浅。只在墨的四个边框涂漆,明代较为多见,只在正背两面边上加漆的,则清代较为多见。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8b2500][table=95%][tr][td]
[backcolor=#ffffff][table=94%][tr][td]

徽墨,即徽州墨,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393][/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ca60fc798542d.gif[/img][/align]

[color=#088360][b] 徽墨概述[/b][/color]

徽州的绩溪县、屯溪区、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歙县墨店的珍品。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 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
“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胡开文子孙众多,分布于大江南北,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制墨工艺,独占一时之秀。现在绩溪的几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恢复了一些优秀的传统产品,如“苍天珍品”、“廷王圭遗法”、“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月精”、“金龟”、“玉蝉墨”、“十八罗汉”等等,都是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存的成套集锦墨。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48394]
徽墨[/align]

[color=#088360][b] 发展起源[/b][/color]

墨与笔砚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作为一种消耗品,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都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也就是说人工墨的历史起始于周宣王。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开始,人工墨的出现,无论是从它的质量、使用价值,还是审美观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天然墨,天然墨因此被渐渐淘汰。至汉代,墨之原料开始取自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后来改用模制,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使墨质坚实耐用。 

徽墨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量激增,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终于制成了有如“金不换”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48395]
徽墨[/align]

[color=#088360][b]主要品种和特点[/b][/color]

[color=#9c9c9c][b] 品种[/b][/color]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其正面镌绘名家的书画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尤其是超顶墨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
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396][/align]

[color=#9c9c9c][b] 特点[/b][/color]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南唐李庭 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明、清时期墨模艺术也达到其巅峰。


[color=#088360][b] 徽墨的制作工艺与品类[/b][/color]

[color=#9c9c9c][b] 原料[/b][/color]

制墨原料主要是碳氢化合物不完全燃烧的粉末状物质,古称“炱”、“烟炱”、“松烟”。现称“烟煤”,化工学名“炭黑”,含炭90%至99%。生产徽墨用的炭黑有:松烟、油烟、漆烟或工业炭黑。松烟,以黄山松烟为佳,油烟,以桐油炼制的为佳,漆烟,古时用松枝蘸漆渣炼烟,今用桐油掺入部分漆炼制。常见的辅助材料有胶、药物、添加剂等。胶是墨的粘合剂,赖以成型发彩。制墨多用牛皮胶,常见入墨的药物有自然麝香、大梅片、公丁香等数十味。入药配伍,以烟煤种类、制作季节、水质、使用对象、销地气候等条件酌定,用药得当,能增光助色,添香固体;不得当则适得其反。常见的添加剂有金箔、银箔、珍珠粉等,起增光助色作用。

[color=#9c9c9c][b] 工艺[/b][/color]

古代制墨分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出灰、试磨八道工序;现代制墨分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九道工序。
  炼烟 炼制松烟的烟窑就山势斜卧于山坡,烟煤附于窑壁,冷却后扫下。古时还有立窑,高丈余,肚大口小,上覆五斗瓮,今不用。炼制油烟的烟房需密闭不透风,用灯草点燃油灯,每盏灯上覆一瓷碗,烟熏在碗里。现代用点烟机炼烟。
  和胶 入料之前,烟煤需先漂洗,并用四十目筛清除杂质,胶的配比应按烟料粗细,胶质优劣,制作时令,销售地区等因素酌定。
  杵捣 所有的制墨原料和胶以后,要竭力搅拌均匀,然后杵捣。古时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捣时如干燥粘杵,可反复洒少许中药汁,直至捣匀捣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厌捣之说。
成型 杵捣后的原料,放在墨墩上用六磅锤翻打。中档墨翻打八次,每次谓之一折,每折24锤,高档墨折次递加。翻打后的墨馃,按墨模式样称准重量分成小馃,在恒温板上搓成墨丸嵌入墨模,搓时要用手劲按、捺、推、收。入模之墨置于坐担下,以墨工自重压平正。现在,本县老胡开文墨厂除2两以下墨用坐担外,余皆用螺栓压榨机代替坐担。既降低了墨工体力消耗,又提高了产品质量。挤压后的墨待冷却定型才能脱模,夏令脱模时间长于冬令。脱模的墨经修边后送入晾墨场翻晾。古代制墨入炉灰脱水,现代墨厂均以室内晾干为主。晾墨场要求保持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照射,风大要关窗,梅季要促进空气流通。1980年,县老胡开文墨厂添置了吸湿机,以降低晾墨场的湿度。晾墨要勤翻,以防墨坯收缩不匀而变形。根据墨锭的大小决定晾墨时间的长短。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397][/align]

[color=#9c9c9c][b] 品类[/b][/color]

 一是根据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墨的不同要求划分。如书画家要求墨分五色,挥洒自如,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称书画墨;封建统治者苛求珍料,熊胆龙脑,穷奢极侈,称贡墨;收藏家觅古法式,以利鉴赏,称仿古墨;医药界要求墨能止血消炎,以疗顽疾,称药墨;僧尼则要求墨无荤腥,以示虔诚,称素墨;亲朋相馈赠,遴选墨名图吉利,称礼品墨,等等。
  二是从形制上可分为零锭墨和集锦墨。零锭墨是不成套的单一实用墨。集锦墨又有二种:一是每锭墨形状图案各异,但统一于一个主题,如古币墨、古砚墨、十友墨、手卷墨、琴剑棋墨;二是墨的形状相同,绘图题识不同,如黄山图、耕织图等。集锦墨始于宋代,雕工精细,装饰华丽,集绘图、雕刻、书法、墨法、漆器、镶嵌、装帧艺术于一体,供收藏和观赏用,既是书画家喜爱的佳墨,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礼品墨。
    三是从原料质地上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特种墨、包金墨、朱砂墨、五彩墨
等。松烟墨有特级松烟墨、黄山松烟墨、大卷松烟墨、净烟墨、加香墨。油烟墨有超漆烟墨、顶烟墨、猪油烟墨。猪油烟墨是在桐油内掺入部分猪油点烟,或在顶烟内掺入部分猪油烟制成,光泽最佳。工业炭黑墨分精烟、全烟等。特种墨有青墨、茶墨、药墨、素净墨。包金墨通体包金,是本县老胡开文墨厂1984年挖掘生产的特种墨。朱砂墨古人读书时用于圈句,现用于国画。五彩墨,亦用于国画。 
  四是从用途上可分为观赏或收藏墨和实用墨。本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十大仙”、“大、小魁星”、“寿星”、“古佛”、“罗汉图”、“西湖图”、“琴剑棋”、“鉴真东渡”、“金蝉”、“金龟”、“宝剑”及其它集锦墨都属于观赏收藏墨。实用墨基本上是零锭墨。名贵的实用墨亦可作观赏和收藏用。
  墨名是墨的质量或品类区分的标志。墨的命名方法大致有五种:一是表示材料精美,如“上品清烟”、“延川石液”、“五百斤油”、“鹿角胶”、“乌玉块”、“乌丸”、“元霜”等;二是表示图案内容,如“龙凤呈祥”、“立鹤步云”、“黄山图”、“棉花图”、“西湖图”等;三是表示制法古老,如“古隃糜”、“易水光”、“东坡墨法”、“轻胶十万杵”等;四是借用典故,如“小道士”、“元香太守”、“客卿”、“神品”、“东斋注易”、“松滋侯”、“元中子”等;五是供收藏和纪念的,“如××氏家藏”、“黄海归来”等。
成品墨常见的有长方形、园饼形、园柱形、人形、物形、多角形、异形等,宜小不宜大,沈继孙《墨法集要》云:“厚大利久,薄小利新;厚大难工,薄小易善”。小的5钱,8钱;大的2两、4两最为合适。计数单位古时有螺、量、丸、枚、笏、挺、剂、牒、锭等。现代多用锭。现代徽墨质量有部颁标准,项目有耐水性、扩散率、发墨度、粘度、浓度、吊角、上下端厚度差、溢色、层次、滞笔性、墨色、墨味13项,共100分。


[color=#088360][b] 徽墨制作程序[/b][/color]

徽墨制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墨的制作过程相当讲究,程序大致可分为:
  第一是采松。在著名的产松地选取古老的松枝,截成小段,削掉签刺,让它发火均匀。
  第二是造窑。用木板作顶,每两板相连处,用泥土把它封密,窑留有气孔和取烟的小门。
  第三是发火。取松枝三五枝作一堆,把它点燃。
  第四是取烟。等到窑冷了,就可以从小门进去扫烟了。烟分前、中、后三等,后面是最好的,中间的次一等,前边的最差。烟是越轻越好,古人区分烟的优劣,只用手指一按就可以知道。凡是指头一落烟就飞起的是好烟,因为这证明烟细而轻。
  第五是和制。要用细绢筛到缸里,再把煎好的胶和入,加药料拌匀。然后在铁臼里去捣研,捣过以后再放到墨模制墨。
  第六是入灰。因为制成的墨是湿的,一经风吹日晒就要碎裂,必须放入灰里五六天,让它干了才行。
第七是出灰。入灰五六天后,先拿两块墨试着打打,若是发出一种干响,就可以了。然后再用布擦去墨上的灰,用黄蜡打磨,越光莹越好。之后,还有描金、漆色等工序。


[color=#088360][b] 明代徽州“四大墨谱”[/b][/color]

[color=#9c9c9c][b] 方氏墨谱[/b][/color]
  共6卷,方于鲁辑,丁云鹏、吴廷羽、俞仲康绘图,黄德时、黄德懋等镌刻,万历十七年(1589年)方氏美荫堂刊本。共收录方于鲁所造名墨图案和造型385式,分国宝、国华、博古、法宝、洪宝、博物六类。雕刻精美,线条细如毫发,纤丽逼真。
[color=#9c9c9c][b] 程氏墨苑[/b][/color]
  程大约辑,丁云鹏绘图,黄 、黄应泰、黄应道镌刻,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滋兰堂刊本。共收录程大约所造名墨图案520式,有彩色图版,分玄工、舆地、人官、物华、儒藏、锱黄六类,附“人文爵里”。此谱首创用五色,赋彩印刷,绘刻俱精,是徽派版画中的代表作。
[color=#9c9c9c][b] 方瑞生墨海[/b][/color]
  共12卷,方瑞生辑,郑重、魏之璜绘图,黄伯符镌刻,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刊本,共收古代墨造型148式,方瑞生造墨图案234式。
[color=#9c9c9c][b] 潘氏墨谱[/b][/color]
共2卷,宋李孝美辑,万历四十年(1612年)歙县潘膺祉如韦馆刊。此谱主要讲制墨工艺过程、插图8幅,另有李廷 墨图案造型32式。


[color=#088360][b] 工艺特色[/b][/color]

[color=#9c9c9c][b]颜料[/b][/color]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其正面镌绘名家的书画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尤其是超顶墨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
[color=#9c9c9c][b] 制作[/b][/color]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color=#9c9c9c][b] 造型[/b][/color]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南唐李庭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明、清时期墨模艺术也达到其巅峰。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8b2500][table=95%][tr][td]
[backcolor=#ffffff][table=94%][tr][td]

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而得名,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398] [/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ca60fc798542d.gif[/img][/align]

[color=#088360][b]起源和特色[/b][/color]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399] [/align]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
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 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400]
御制淳化轩刻画宣纸[/align]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401]
粉白地双龙戏珠暗花宣纸[/align]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我国宣纸原产地:安徽省泾县


[color=#088360][b]宣纸的分类[/b][/color]

[color=#9c9c9c][b]按加工方法分类[/b][/color]

 宣纸分为一般可分为宣纸原纸和加工纸
  宣纸原纸:宣纸在经过最后一道“烘焙”的工艺之后,纸性(好坏及墨色效果)基本已经确定了,这种“后续没有再进行影响纸性”的成品纸,即为宣纸原纸。
加工纸,在原纸的基础上对纸进行改变纸面性质、外观视觉效果等再加工的纸统称——不包括“仅作尺寸大小的裁剪”,具体如:印刷、过矾、打磨。。。

[color=#9c9c9c][b]按纸面洇墨程度分类[/b][/color]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生宣则吸水力强。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402] 
熟宣纸[/align]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触纸面,水分立即散开的即为生宣、凝聚基本无变化的,即为熟宣,散开的速度较慢的为半熟宣(亦称煮锤宣)。

[color=#9c9c9c][b]宣纸品种按原料配比分类[/b][/color]

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 

一般来说,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纸,较薄、较轻;净皮是指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的;而特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达到80%以上。皮料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质量也越好;对应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纸,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书法用棉料宣纸的居多、画画用皮类纸居多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不能用净皮、特皮纸写字,而是棉料宣纸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书法的需要了(除非您的书法风格是需要在同一个地方用笔反复涂抹)。

[color=#9c9c9c][b]宣纸品种按规格分类[/b][/color]

  可分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多种;

[color=#9c9c9c][b]宣纸按厚薄分类 [/b][/color]

  可分为扎花、绵连、单宣、重单、夹宣、二层、多层等;

[color=#9c9c9c][b]宣纸按纸纹分类[/b][/color]

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特制等;


[color=#088360][b]宣纸的工艺[/b][/color]

[color=#9c9c9c][b]原料[/b][/color]

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青檀树是当地主要的树种之一,故青檀树皮便成为了宣纸的主要原料。初期所用原料并无稻草,后在皮料加工过程中,以稻草填衬堆脚,发现其亦能成为洁白的纸浆,以后稻草亦就成了宣纸的主要原料之一。而稻草中以泾县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为最佳,这是因为此稻草比一般的稻草纤维性强、不易腐烂、容易自然漂白,所以自古便有这样的说法:“宁要泾县的草,不要铜陵的皮”。至宋、元之后,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后扩大到十余种。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工序,历经一年方可制成。另外在制浆过程中,还要在纸浆里加入杨桃藤汁,因为在其中含有胶质 ,可使浆液更为均匀,捞出的湿纸便于叠放,提高出纸率,于是,杨桃藤,又名猕猴桃,也成为了不可缺少原料。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403] 
线装宣纸印谱 [/align]

[color=#9c9c9c][b]工艺特色[/b][/color]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48404]
宣纸折扇[/align]

[color=#088360][b]中国宣纸标准尺寸[/b][/color]

三尺全开:100 x 55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横批:100 x 55 三尺对联:100 x 27
  三尺斗方:55 x 50
  四尺全开:138 x 69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横批:138 x 69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斗方:69 x 68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四开:69 x 34 四尺六开:46 x 34
  四尺八开:35 x 34
  五尺全开:153 x 8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横批:153 x 84 五尺对联:153 x 42
  五尺斗方:84 x 77
  六尺全开:180 x 97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对联:180 x 49 六尺斗方:97 x 90
  七尺全开:238 x 129
  八尺全开:248 x 129
  八尺屏:234 x 53
  一丈二尺:367 x 144
  一丈六尺:503 x 193
  一丈八尺:600 x 248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 宣纸国家标准GB/T 18739-2008 宣纸国家标准
  中国书法和国画都用宣纸。国画和书发作品的尺寸,实际上是指所用宣纸的尺寸。
  画尺寸对照与换算 自古以来在中国书画的市场交易中,一般都是按书画的大小尺寸来谈论价格的,即通常是以“平方尺”为计价单位的。而由于中国书画在形制上的纷呈多样,“形制”与“平方尺”之间又有着某种行内约定俗成的换算关系,而了解和掌握这种关系之间的换算,对投资购买名家书画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书画尺寸对照表 :
  宣纸规格 八尺 六尺 五尺 四尺 三尺
  对应面积(平方尺) 26 16 11 8 5
  应规格(cm) 120x240 95x180 84x148 8x136 55x100
  厘米与平方尺换算公式 :
(长cm X 宽cm)X 0.0009 = 平方尺


[color=#088360][b]宣纸的收藏[/b][/color]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收藏宣纸时要找正宗的传统名牌,以
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者为佳。据了解,制作宣纸的主要材料之一就是青檀皮,但即便都是使用青檀皮,如缺乏原产地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青檀皮的品质也不一样,所生产出的宣纸有很大区别。现在国家已对宣纸进行了严格的“原产地保护”,对宣纸的定义为“利用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泾县范围内,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收藏宣纸最好能综合宣纸产品的质量特色、书画界的认可程度,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收藏的宣纸要正宗;二是收藏宣纸要注意品种,选择品种最好以书画界人士的使用喜好为标准;三是收藏宣纸要注重特色,尽量收藏生产批量小、有主题的特种纸。
  业内人士指出,任何一类收藏,市场初兴之时都是藏友入市的最佳时机。但也正是由于初始阶段的特殊性,如何慧眼识珍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缺乏或没有相应知识的人士最好不要轻易介入。
近年来,随着宣纸陈纸被大家的认可度不断提高,除去一些特定限量版的品种以外,一些存放年限较足(业界默认的期限是5年以上的即可称之为“陈纸”)的宣纸价格亦成逐年上涨趋势,从而使得一些超前的眼光(资金)慢慢青睐起来,因这种品种稳定而安全,大有发展成为新的投资渠道之势。据泾县本地屈指可数的几家正宗宣纸厂家反应:近二年来,一些个人客户订单在数量和总量上均呈快速上升的态势。同时厂家库存的宣纸在近二年更是被抢购一空。


[color=#088360][b]选择与区分[/b][/color]

[color=#9c9c9c][b]A、 柔韧性[/b][/color]

    将生宣揉成一团后再经过熨烫,依旧可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
  在生宣上创作作品,作品完成墨迹干燥后,即使将写好的作品任意团揉,经过装裱处理后,作品依旧呈现平平展展的视觉效果。
  尤其在拓片制作方面,宣纸的柔韧性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专门用作制作拓片的扎花宣纸,薄薄的纸张贴在在凹凸不平的表面上,任凭反复敲打,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color=#9c9c9c][b]B、 湿染性[/b][/color]

  到商店里购买宣纸,判断生宣与熟宣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用水来检验,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作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不同的生宣纸显现的湿染性程度也有差异,这种湿染性运用在国画表现中可以增强韵味和层次感,运用到书法创作上,书写者具备较强的书写功力后,能够很好地驾驶水墨的湿染性后,可以利用水墨落入纸内产生的四下流溢特性将水墨转入向内渗透,这样,留在纸张表面的墨迹渗透到纸张的内部,当书写者练就入木三分的书写功夫后,生宣具备的湿染性使得书写的字体饱满而刚柔并济,作品装裱后,水墨线条会透露出圆润立体的视觉冲击力。
  由于生宣具有独特的湿染性,使得书写变得难上加难,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对于湿染性现象,其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color=#9c9c9c][b]C、 吸墨性[/b][/color]

  生宣具备湿染性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
  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水走墨留”是大家对这种特性恰如其分的表述,也是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的完美融合,故此,墨品(用于创作时的浆状墨液)的质量和纸张的质量,便是对墨色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
  正是生宣具备了湿染性使得其又具备较强的吸墨性,从湿染性上说,生宣具有较强的吸墨性使得其产生独特的湿染效果,反之,生宣具有较强的吸墨性使得其产生独特的湿染效果,二者相辅相成,使得生宣创作出来的书画作品才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和独领风骚的魅力。

[color=#9c9c9c][b]D、 艰涩性[/b][/color]

  如同攀登高峰,虽然艰辛万苦,但是具有挑战性的追求一直是人类勇往直前的精神所在,在书画创作领域,生宣的使用正因为其具有的书写难度才使得书法艺术的魅力大放异彩。我们这里围绕书写书写存在的艰涩性现象,阐述其意义,对喜好书画艺术的人可以起到鞭策的作用。
  因为生宣书写具有的艰涩性特性,很多人人为此望而却步,这样就形成很多人难于在中国书画领域有所陈旧的局面。
  生宣书写具有的艰涩性体现在笔墨挥洒上,笔墨在生宣纸面上的表现之所以很难酣畅淋漓地流动,是因为生宣具有较强的涩性,由于这种涩性造成用笔和用墨都变得举步维艰。
  大家试想,我们一旦超越了生宣书写的涩性,书写者便能体会到这种涩性下的书写产生的充实感和强烈的笔触感觉;从太极书道实践出发,就是让你进入到超级感觉中来,你在这种涩性书写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最后便能对进行书写的一点一滴倍感深刻,从而在涩性这种“逆境”中逆水行舟,体验不进则退的滋味,使得你在不断努力下品尝逐渐进步的快乐。
  艰涩性如同阻力,生宣纸面上如同涂抹了防滑剂,你在纸面上书写发现摩擦力加大,不能轻而易举的进行书写,这种笔与纸之间产生的摩擦一旦被克服,磨合的天衣无缝后,你的书写就能突破进退维谷的境遇。

[color=#9c9c9c][b]E、 轻灵性[/b][/color]

  宣纸这种纸张拿在手中或张挂在支架下,悬空着的宣纸被风吹动,轻而薄的宣纸就会飘拂起来,正是具有这种轻而薄的特性,太极书道实践开创了悬空书写训练法,悬空书写就是在悬空挂着的生宣上进行书写(绘画)创作,这种悬空书写也可说成为轻灵派书写,在纸张悬空状态下书写,由于受力对象的生宣纸无法固定下来,毛笔不能尽力着力在飘拂的纸面上,于是,如何在轻而薄的生宣纸面上写出沉着痛快的作品来,就成为轻灵派书写的“绝妙”之地。通过悬空纸张书写,我们能更深地体会柔软的毛笔和特殊的水墨效果以及生宣纸之间的关联,能够认识到书写中意识活动的作用的重要性。
  没有宣纸这种轻灵性,太极书道的实践就没有办法开展悬空书写表现,关于悬空书写,后文中将重点给予解析,通过悬空书写的实践,能够让我们对人的精神活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我们探求提高书写层次和境界提供了一种前途无量的途径。

[color=#9c9c9c][b]F、 持久性[/b][/color]

  由于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特性使得宣纸一是可以稳定不宜变化、另一方面是纯净不宜招惹虫蛀,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纸寿千年所指既是此种特性,而此特性,已有专业研究者在模拟环境下做实验成功论证。

[color=#9c9c9c][b]G、胶着性[/b][/color]

  从上所述,在生宣纸上书写虽然有难度,但是当你能够手到擒来地掌握好书写,等你入木三分地将字体写入宣纸内,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性能的表现所在。
  生宣纸正是具备了胶着性使得书画装裱后更显艺术美感。
  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相关的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前提在于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了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手,手上也不会沾染上墨迹。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12-16 19:5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2-16 0
已审,小昭发帖辛苦了O(∩_∩)O~


同主题帖,内容有所补充与不同。

[物品器具]    走进书房:文房四宝介绍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9725_u789464/
秋靖寒

ZxID:1219036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竹伊哝哝
惜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16 0





洮砚,全称洮河绿石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并称中国三大石质名砚。洮河绿石产于甘肃南部洮河中游与岷县、临潭县交界的卓尼县喇嘛崖一带的峡谷中。



洮砚简介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洮县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唐代柳宗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洮石的种类

  制作洮砚的洮石有数种,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用洮河之石制作的洮砚,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洮砚之名贵除了石质优良和色彩绚丽的优点外,还由于砚形繁多,雕刻精细。洮砚的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在工艺上有不同于其它石砚的独特风格。在所刻粗细得当的线条内填上黑色,这是洮砚不同于其它石砚的一大特点。


鸭头绿


洮石的作品

洮砚色泽雅丽,主要以绿色为主。有色深绿而带有水波状纹路的“绿漪石”;有绿色纹路中夹杂着黄色痕迹的“黄标绿漪石”;有绿中带深色墨点的“澈墨点”;有色绿而带有朱砂点的“柳叶青”;还有一种色如红玫瑰的“䴙 ”……在这诸多的桃石中,尤以“黄标绿漪石”最为名贵,古人曾有“洮砚贵如何;黄标带绿波”的赞咏。洮砚可以因材施艺、因色构图,雕琢成各种精致文雅,古香古色,独具一格的工艺品。其制做要经过下料、制坯、石刻等工序,所使用的工具有刀、锯、锤、铲、錾、铁笔、水沙等。洮砚品种上百,有圆、椭圆、正方、长方等各种形状。不但有仿宋代的“抄手砚”、“太史砚”、“兰亭砚”、“凤字砚”、“神斧砚”、“石渠砚”;仿明代的“十八罗汉砚”、“金钟砚”、“古鼎砚”、“古琴砚”;仿清代的“黄标飞龙砚”、“清泉砚”、“孔雀砚”、“石鼓文砚”等,还有近年创新的“二龙戏珠”、“龙凤朝阳”、“虎出山林”、“犀牛望月”、“挂角读书”、“牧童放牛”、“喜鹊站梅”、“岁寒三友”、“八仙过海”、“青蛙戏水”、“鹿鹤松”、“龙钻云”、“马超龙雀”、“莫高窟石窟”、“嘉峪关雄姿”、“麦积山风貌”等。各种图案形状,不论拟人状物、比鸟喻兽、类山临楼,均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些精美绝伦的洮砚,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是国际市场上享誉极高的珍品。




历史追溯

洮砚历史悠久,在宋初就闻名于世,历代作为贡品而显赫于当时宫庭或权贵之书房中。金朝诗人元好问就曾有诗曰:“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继之宋时大书法家黄山谷又对洮硕有“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泽笔锋利如锥”的评价,益发验证了洮砚的优异,苏轼的《洮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的题记,更加赞誉洮砚的肤理缜润,色泽雅丽;元明的以后的赞誉更是连声不辍,而且日本昭科14年出版的《书苑》封面上就连刊有“宋洮河绿石大砚”的原物照片,又说明洮砚在国外的影响之深,至今仍在我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国作为珍品使用或馈赠[1]。
  洮砚石料矿的开采历史将近千年,矿区的所有权在历史上屡易其主。 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陬上平戎策,议取西夏及河湟洮岷诸边地,招谕羌、戎、氐诸族之民。被宋神宗任以秦风路经略使司,复河陇,筑古渭堡为通远军。熙宁五年七月,引兵屯于渭源堡、乞神堡,破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尽复洮水以东、渭水、漫坝河流域之会川诸地。紧接著又打通了狄道(今临洮县)、岷州(今岷县)两地。洮水东北遂尽归大宋所有。其间,会川土司阿哥潘率其原乌斯藏旧有部落归附朝庭,被御赐国姓为赵,封赐统 洮河东岸藏巴哇一带直至狄道衙下集一带的番民部落。今藏巴哇地区当时就是赵土司所管的上下三咂部落。沿洮河一带的老噢什地区,东岸的部落也尽为赵土司所得,西岸仍由吐蕃的零散部落占据,宋熙宁六年三月,王陬取柯诺木藏城,沿东南穿露骨山入洮州境,击瞎征降伏,洮州遂平。洮砚石料矿遂为老噢什部落公有。王陬当时为洮、岷、河、湟诸处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部落首 们多献其方物土产以取悦。洮砚因之转入王陬及其部下手中。他们为了结好朝中显贵权臣及文人学士诸友,大量采购洮砚,作为带往京地的方物土产, 赠他人。洮砚一流入朝中,立即被苏轼、黄庭坚、张耒一般文士所赏识,倍受宠爱。洮砚身价一哄而起,珍贵无比。部落首领一看洮砚石料居然受朝庭如此恩遇,视若珍宝,即将其据为已有。暨后一百多年中,当地部落虽然时附时叛,洮砚石料和刻制的砚台却利用洮州、岷州、河州设立的茶马交易场所开始向全国流通。各地商贩也为流通疏理了渠道。使当时的流量大大增加,增强了洮砚的知名度。金大定十四年起(南宋淳熙二二年、西夏乾硝五年、公元1175年),洮州地盘分别为金、西夏及洮州番部十八族所有。部落间轮番作战,早复晚失。老噢什地区(今洮砚)名义上同时受赵土司(当时已降金)、金熙河路、西夏国河湟诸路管辖,但因地处偏隅,谁也不管。洮砚矿区的真正主宰、所有者仍是当地部落的小首领。此阶段战事纷沓,交易经营渠道又梗塞不通,洮砚石料矿的开采、制砚业几乎陷于中断、停顿的状态。部落首 左右逢源、四处讨好以求生计,无暇顾及石料矿的管理,任人随意开采而已。整个元代也维持这种状况,直至明洪武初。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78年),洮州资堡部落首领昝南秀节投诚内附,总兵李文忠申报朝庭,赐昝南秀节洮州千户所世袭百户。于原番部十八族中实授百户辖民统之,老噢什附近居民中也有部分属民,洮砚石料矿也即为其开采、制造贡品而效力了。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卓尼族部落首 些儿地内附,并于永乐十六年受封于朝庭,授指挥佥事武德将军 ,实授千户所世袭千户之职,原洮州十八部番族尽归其所有,老噢什尕中各族、村寨的番民绝大部分归顺于新土司,纳儿、达窝等村的大部分土地为其所有,喇嘛崖石料产地也自然而然地落在土司的管辖之中。明正德初年,土司旺秀调京晋见,被赐姓杨名洪,自此称卓尼土司为杨土司、亦称卓尼所有辖区的所有百姓为杨家百姓、洮砚石料自此即为“杨家洮砚”了。
  历代杨土司深知洮砚的珍贵,对矿区开始严加管理,规定:凡采石者必须以土司衙门的尕书(相当于今之介绍信)为执照,知会驻纳儿村的老噢什旗总管,再由总管通知达窝村的采石工去采石。绝不允许其它人无照采石。达窝村民除担负采石任务外,同时负有监视、保护石窟的职责,经常派出专人守护,“但闻窃石之声,即纠合村民,前往制止,丝毫不予通融”。
  为了加强对矿区的管理和保护,防止当地村民和外来人等的非法采石,土司和当地的头目除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外,还通过寺院等宗教机构,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来束缚人们。他们在洞窟门边的石岩上凿一块极大的喇嘛爷神碑。购石者必须在采石前向“喇嘛爷”献上一只绵羊,并在碑前祈祷祭祀后,才能进洞采石。否则,据说不仅采不出好石,而且还要遭到不幸,当地还要遭受冰雹之灾。对这些迷信观念,谁也不敢贸然去作试验,民们深信不疑,不仅自身不敢丝毫触犯,并且严格制外人,不得擅自行事,有违神明。土司的这一措施,适应当时、当地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虽带有一定的欺骗色彩,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管理方式。在此阶段内,洮砚石料的滥采乱掘现象得到了控制。对保护、节约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使当时的洮砚石料仅以三条流通渠道往外输送:一是老噢什村民将采得的上等石料交给土司衙门,顶替当年的部分差赋徭役,土司衙门中的专业砚工们,在收到石料后,专门雕刻贡品和土司用来结交权贵、亲友、学士文人的礼品;二是外地商贩中以贩石、砚为业者,设法求来土司尕书、直接去老噢什矿区采购石料,然后卖给新城等地的砚工制砚;:三是本地的采石工将每次采得的石料,挑去给土司的贡品、购石者的售品,所剩质量、体积稍不合规格者,廉价售给本地砚工制砚。这些石料中,由于有“近水楼台”之利也会有意混入相当数量优质石料的。以上三条渠道中,每年流出的石料,约折合砚台六百余方。(据清光绪三十四年土司衙门的统计)。
  民国后期,朝政腐败,横征暴敛,更加战事不断,烽烟四起。土司为了八面应付,谁也不敢得罪,只有加重对其属民的盘剥和榨取。作为贡物的洮砚,年 数猛增。到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前后,年流通量近千方,其中一半以上属土司衙门对外的贡、赠品。石料 求、开采量也相应增大,对矿区的管理逐渐趋于混乱,采掘全以眼前利益为准,杀鸡取蛋,资源浪费严重。很多中、下品石料得不到综合利用,全被弃掷、风化。数眼优质矿石洞窟被毁坏、坍塌而不能采石。洞窟、岩坑无长远规划,仅容单人爬出爬进,更谈不上什么安全支护设施了。整个矿带,在十数年间被凿剥得坑坑洼洼、疮痍满目。
  建国初期,这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洮砚矿区随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而归农业社集体所有。石料亦由集体采取,作为集体的一项副业收入而出售经营,矿区管理又逐渐趋于稳定,混乱局面也予以扭转。一九五八年初,“引洮上山”工程动工,整天炮火连天,土石飞扬。沿工程渠线的山坡村寨多被土石掩埋,无人再顾及洮砚石料的存亡了。喇嘛崖也被当时“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势所摄服,乖乖让人腰斩了自己,就连历来让人顶礼膜拜的“喇嘛爷”神碑也被炸得不知去向。原有的采石洞窟被碎石流砂淹埋。在近乎两年半的日月里,人们一方面被当时的狂热气氛所陶醉,忘乎了洮砚;另一方而被引洮工-—程的炮火所阻隔,断了流通渠道。致使洮砚石料的开掘和雕琢几乎中断。
  一九六零年初,引洮工程在严绘的自然灾害面前被迫半途下马。当人们从狂热中醒来后,面临的是生存的威胁和挑战。生存欲望驱使砚乡的人们在令人头晕目眩的喇嘛崖畔,重新踩出了一条比以往更危险、更崎岖的小路。在半崖的流砂、滚石中,又凿出了几个仅容人身躯爬行的缝 ,在这些毫不惹人注目的洞穴中,重新采取出了稀世珍宝——洮砚石料。在此阶段,洮砚石料矿就由人们自由采掘了,石料经当地砚工辛勤雕琢后,去换取一些粮食、面粉。就这样,从六零年到六四年初,洮砚石料矿区虽属纳儿大队的辖区,但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谁想采石都行。这时的砚台销售行情处历史最低水平。采石工们都不愿去开采出售石料,而由有些砚工自己来此采石。每年开采、雕刻砚台仅三百余方。矿区虽属洮砚乡纳儿大队所有,但因砚台行情不佳,引不起大队对矿区的管理兴趣,放任村民们自由采取,让洮砚石料加入生产自救的行列,为砚乡人民的生活贡献一点力量。这时石料的流通渠道只有供新城、岷县、扁都及本地砚工使用。砚台的流向也仅辐射到以上地区。一九六四年初,历代居住于扁都、党家沟等处的老砚工们也重*旧业,利用农闲时节早晚抽空雕砚,洮砚的产量和石料的 求逐渐同步回升。
  一九六四年底,甘肃省工艺美术社增设了洮砚雕刻业务,并在纳儿村组织民间刻砚老艺人成立了个加工点,石料的 求量猛增。产地洮砚乡和其属地纳儿大队立即收回了石料矿区的管理权,严禁私自采掘。并在喇嘛崖矿区开发扩大的同时,增开了丁尕、水泉湾、青岭山、纳儿等处矿点。纳儿大队所属的丁尕、卡古、上下达窝各队的主要劳力全部抽调开采矿石。当时以产量为第一,狂轰滥炸,大打“人民战争”。虽然曾使洮砚石料的开采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却使石料资源遭到很大浪费。由于大面积的爆破轰炸,使开采的三分之二石料变为 粉。很多小块石料因不够收购标准规格而弃置河底。仅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七年间浪费的优质原料,足够本地十年的生产用度。如能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其经济价值可比当时增长五十倍左右。
  一九六四年前,矿区还不通汽车,省工艺美术厂收购的石料,都由人力背至青岭山顶,越炭笼牙豁出圈滩沟,再装汽车运往兰州。运石者往返数次后,发现了“窍门”,直接在青岭山顶的砚瓦石咀采石,并在石料中混入大量围岩杂石。由于青岭山石料的石质本来就不如喇嘛岩石,又混入不少杂石.致使厂家生产的砚台质量下降,销售价格猛跌,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一度停止了原料收购,洮砚石料的采掘又萧条了。大队对矿区的管理也不怎么热心了。自从这次采石高潮过后,由于石料流通的主要渠道堵塞,产品滞销,更加“文化大革命”开始,国家封闭了外贸渠道。农村又大割所谓“资本主义尾巴”的个体经济,洮砚的主要产业工人——家庭个体砚工被迫停业、很多名砚工被没收工具、烧毁图样,世代相传的洮砚雕刻工艺几乎断了传承。在这种情况下,矿区也就没有什么管理的必要了,即就是将打好的石料放在那儿,也无人问津,更何况历尽千辛万苦、冒著危险前去采石了。
自一九八三年以来,卓尼县和其所属的洮砚乡都先后成立了洮砚工艺厂,用洮砚石料生产以砚台为主的各类民族工艺品。加之砚乡所在地哇儿沟附近的村寨,从事洮砚雕刻的个体砚工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原材料用量又达历史高潮。石料的产量和售价同步上涨,据一九八四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来看,年产石料八万余公斤,销售约七万五千公斤。此年生产大小砚台五千余方,从事洮砚制作的藏族砚工约五百余人,参与石料和砚台贩运者近百人,洮砚石料及砚台生产盛况空前。


洮砚产地

因此地在历代曾隶属于陇西、巩昌、狄道、临洮、岷州、会川、洮州等处分别辖 。又因行政建置废置无常。区划变更频繁,以致关于洮砚石料产地的辖属,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亦在情理之中。 历代关于洮砚产地的众说异议,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产陇西之说。秦汉时此地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所辖,后代修陇西之方奉者,以此为据,因而断言曰:“洮砚出陇西”。又因隋唐时,此地隶属于陇右道,再加明清时洮州隶属于巩昌府辖,巩昌府治在陇西,因有是说。此谓以府治称产地,犹如今之称“洮石产于甘南”者意同。 

产陕西之说。明初为始直至清雍正期,洮州卫均属于陕西都司统辖.。明、清间修史编志者,均以陕西统称,以省级都司治地称产地,犹如今之称“洮石产于甘肃”者意同。
  产狄道(包括临洮)之说。秦汉以来,洮砚产地属陇西郡临洮县地。唐末直至宋钩时,此地被吐蕃占踞,称原洮州城曰临洮城。宋代文人对洮砚产地的史料记载均以此为据:“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按当时的建置疆域,并无讹误,但将此据移至今天运用就不合实№了,孰不知今天的临洮县之名得来于金代,距北宋尚缺五十余年(以宋神宗熙宁年与金太祖收国年匡计)。 《狄道府志》里也有“洮砚产狄道”的记载,其原因一据史料古今地名相同;二据产地附近的藏巴哇等地曾一度隶属于狄道府所辖。另一原因是建立在“产陇西”基础上的,秦汉以来的陇西郡治所曾屡设于狄道。
  产岷州之说。其原因有三:一是产地石门峡口,旧归岷州所辖,而且刻砚的砚工大多分希在这些岷州地盘上;二是岷城有许多砚工,常从产地购石,于城内刻砚,充当贡品,久而久之,即成洮砚产于岷州之说,三是岷县离产地较近,贸易流通渠道畅通,是洮砚产品、石料的三大集散地河州、洮州、岷州之一。
  产河州之说的原因有二:一是洮砚产地曾经一度属河州镇统 。其二是河州也是洮砚产品的贸易市场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产临潭(洮州)说。则更近乎史实。卓尼虽久为土司统治,但行政建置仍以洮州、临潭冠之。加之历史上最初的临潭县治所在即今卓尼县境内的洮水南岸。整个明清时期,卓尼又统归于洮州辖 。且在清末民初时,产地附近的纳儿、哈古等村迁进了数户临潭昝土司的百姓,吃的也是咎家“兵马田地”,此处实№上成了昝、杨两家的插花地,只不过比重以杨家为主罢了。民国时期,卓尼在名义上属临潭县辖 ,虽然无实但却有名。今天两县疆域隔河相望。其辖地源尼村距产地不上五公里。所以,历史上对洮砚的产地宣称为“出洮州”或“出产于临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之,历史上对洮砚产地不同名称的记载,虽众说纷纭,但都有一定的依据和历史原由,应均于认可。但有一点必须明了:在今天的记载里,必须忠实于现实,即洮砚石料出产于卓尼县境内。对三大名砚之一的洮砚,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称其为——卓尼洮砚!


洮砚产地 洮河峡谷



洮砚矿石

洮河绿石开采雕刻始于唐而盛于宋。砚石主要产于卓尼县东北境内洮砚乡的喇嘛崖。该地居民系唐宋兴起的青唐吐蕃驻防于洮州东部董戬后裔留居老奥什和藏巴森石雕艺术哇等部落。宋初归属会川赵土司,元代为铁州,属陕西行省巩昌路临洮府管辖。自明代始属卓尼杨土司领地。
  吐蕃东迁之前,卓尼地区本为羌、氐游牧之地,属洮州辖地,秦汉时洮州为临洮县地,属陇西郡,三国初雍州地,晋时为吐谷浑地,北周始置洮州,唐天宝时改属临洮郡辖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吐蕃之地。
  1、矿石形成及特点
  砚石质地之所以极佳,是天然形成的矿石。据地质专家测定,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
  岩石结构细密,滋润滑腻,颗粒细,粒径为0.01毫米以下,密度为3.04/厘米左右。并含有多种金属离子,磨墨快而细腻发光。岩石经长期浸润水份充足,细腻光滑,呵之出水,砚堂盛水久存不干。故享有虽酷暑而倾墨不干之盛誉。其硬度适中,为摩氏三度,质硬而不脆,磨抹久经耐用。
  其色泽美观典雅。颜色有翠绿、赤紫、暗红、黑等十多种,其色泽之美居诸砚之首。北宋著名词人张文潜在答谢黄廷坚赠他洮砚诗中赞美道:“明窗拭墨吐秀润,端溪歙砚无比色。”又北宋诗人晁无咎赞美砚石贵和氏壁:“洮河石贵双照壁,汉水鸭头无此色。”大自然中那鲜翠欲滴的绿色展现出一派盎然欣茂的勃勃生机,鸭头上的“鸭绿色”令人眼明心亮怡悦欣喜,绿色是洮石的代表色,洮石不仅色秀而且拥有圭璋之质。
  洮石不但色泽美观,而且天然形成的石纹图案更显神韵。有的如惊涛骇浪,有的如平水微波,有的如云、气、点等多种自然图案,充分地显示出动感。
  洮石性能卓越优良。石之美决定了砚之奇,洮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笔,发墨快而不损笔,储墨久而味不腐,用之挥撒得心应手。当代国画大师黄胄赞曰:“万古洮石,磨墨为宝。昔日珍品,今日更好。”

洮砚矿坑


  2、矿石开采
  洮砚矿石的开采和管理权,自唐以来几经更迭。宋神宗熙宁六年(1064),王韶平熙河,洮河东岸归属宋朝。会川土司赵阿哥昌率原乌斯藏旧部归附朝廷。附宗后皇帝御赐国姓赵,并封赐统领洮河东岸藏巴哇一带藏族部落。阿哥昌其貌甚伟,勇猛过人,金贞友年间(1214—1216),因功授熙河节度使。金灭后,随元太子窝阔台汗次子阔端遣兵西征,中统元年(1260),任叠州安抚使。八十岁卒于官,后代为世袭土司。宋元时洮砚的开采权归赵土司管,开掘石料少,生产砚台相应很少,砚台主要为土司官场应筹馈赠礼品。元代战乱不止,基本停止生产。金、元时每年只生产百台砚。 明代,砚石的开掘管理权归属洮州卓尼杨土司。土司始祖噶•益西达吉系吐蕃聂赤赞布后裔,赤热巴巾赞布的大臣,后定居四川松藩。其后裔的兄弟二人,明永乐时率领其部迁居卓尼。至旺秀时,皇帝赐姓“杨”,名为“洪”,从此噶氏家族改姓为杨。
  明永乐二年(1404),原洮州十八部落和老奥什部落归属卓尼杨土司。随之喇嘛崖砚石开采权归属杨土司。土司衙门对石料开采管理极严,不让滥采乱掘,规定专人开采,开掘者必须持执照,极大地保护了石料资源。
  到了清代,自同治之乱起二十年间,屡遭战乱,石料产地农民离乡背井,逃往陇南各地避难。砚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至后来返乡时,砚雕艺人因病等原因减员到十不存一。砚工子弟们只好以掘石向附近地区出售维持生活。
  到了民国时期,社会需求量增加。至民国二十五年前后,年生产量达到近千方。由于大量乱采,导致管理制度哄乱,石料资源大量浪费。
  石料开掘极其艰辛,历代石工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砚石矿藏于喇嘛崖山洞中,其中耸崎于洮河之滨,三面环水,水流汹涌奔腾,海拔高度2939米,高寒缺氧,常人难以涉足,从悬崖壁进入山洞,雨季河水涨至洞口。石工们用油灯或烛光照明进洞,弯腰弓背支起护架,除此无其他防护设备。然后用钢钎铁锤采掘,采到一块石料绝非易事。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在其著《洞天清录》中叙述道:“除端歙二砚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至,得之为无价之宝。”可见洮砚之难得。
  解放后,当地政府对洮砚生产较重视。矿石开采权由集体所有。1964年,甘肃省工艺美术社开办了洮砚雕刻业务,并在当地组织砚工设立了加工点。于是大力开采矿石,结果人为造成大量石料被损坏。文革期间,停止生产。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洮砚生产迅速恢复崛起。生产队伍逐渐庞大,新一代砚工的兴起,新的生产技术的应用,洮砚文化产业欣欣向荣。据统计,仅1990年,洮砚地区开采石料约50吨,仅收入约5万元。


砚雕工艺水平

砚雕与玉雕一样,是一种艰苦细致的技术工作,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工序是一次性的。没有熟练的技术难以雕成一方好砚。历代砚雕技工主要是父子传承,代代相传。他们把精美的作品奉献给世人,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洮砚洮石以优良多彩的石质,精美的雕刻工艺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赏。新中国
成立以后,砚雕业如枯木逢春。国家大力抢救培植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开发洮石资源。精美典雅,风格独异的洮砚多次在全国地方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全国文房四宝展览会等展销中名震群芳,洮河名俏神州。当代著名诗词大师赵朴初先生曾对这颗重放异彩的砚林明珠倾情盛赞:“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万里意殷勤,胜我荒斋九年蓄。”
  藏族雕刻艺人经长期不断地创作实践,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砚雕中,流传下来丰富多彩的艺术图案。
  石雕一般以砚雕为主,兼雕立体山水人物、香庐等物。一台砚从设计至雕琢完工,倾注了砚工艺人的心血。工序很复杂:首先根据石料的自然形态和大小确定要刻的图案,然后设计砚台构造、款式、装饰等,再按程序施刀。以先粗后细,从外至里,一丝不苟的精雕细刻。砚台由墨池、水池和盖三大部分构成。除了使用价值外,也很讲究艺术观赏价值。因此,砚工把精力倾注于图案的章法布局,产生科学自然的艺术美方面。砚工对砚盖的款式极为重视。盖面有名家诗词或题及落款,或是雕龙凤等。字体不拘一格,有楷、草、行、隶、篆,包括上、下、边款。装饰是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图案和文组成。目的突出主题图案,其次是搭配密切协调。雕刻素材内容广泛,包括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等。雕刻技术和使用法吸收了玉雕、牙雕、砖雕、木雕等技法。浮雕和透雕是基本技法。浮雕是在平面上雕隆起的物体,刀法由浅到深逐步进行,是物体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进行镂空雕,形成强烈的真实和整体感。
采用图案有汉、藏民间流行的传统图案和现代图案。一般有龙凤图、宗教饰物图、谐音寓意图。如二龙戏珠、龙凤朝阳、八吉祥、佛八宝、福寿延年、福荣有余、四君子、岁寒三友、松鹤延年、大闹天空、文成公主、亭台楼阁等。传统图案倍受国内外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喜爱。




相关资料

洮砚石质细润坚实,泼墨如油不损毫,书写流利生辉,有“鸭头绿”、“柳叶青”、“鸊鹈血”等名贵品种,绿色中含有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云水;不但有其美妙,而且含有云霞风漪,下墨既快又省。洮砚湿润,所以呵气或珠,籍以墨既可书写,将磨好的墨贮于砚中,经月不涸,又不变质。这种砚石带有黄标的更为名贵,故有“洮砚贵如何,黄标带绿波”之赞,宋书法家米芾著《砚史》云:“通远军,(古称陇西郡,洮河流域归此)石砚,石理涩可砺刃,绿色如朝衣,深者亦可爱”。洮砚石之上品,扣之有清越铿亮之声,着水磨墨,相恋不舍,但觉细腻,不闻磨声。作为砚石,肌理细润而坚密可谓之“道德高尚”,发墨快而不损笔毫可谓“才能出众”;滋津润朗贮墨不干可谓“品格高雅”;绿质黄章,色泽雅丽可谓之“容貌灵秀”。因此,洮砚在砚林中可谓“德、才、品、貌”四绝,无与伦比[1]。
文人品洮砚
  北宋•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 “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今有绿石名为洮者,多是澧石之表,或长沙山谷石,澧石润而光,不受墨,堪作砥砺耳。”
  北宋•苏东坡
  《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 “洗之砺、发金铁。 琢而泓,坚密泽。 岁丙寅,斗南北。 归予者,黄鲁直。”
  北宋•晁补之
  《赠戴嗣良》长诗:“东坡喜为出好砺,洮鸭绿石如坚铜。”“从公请砺归作砚,闻公尝谏求边功。”
  北宋•黄庭坚
  《豫章黄先生文集》有诗云: “久闻岷石(或作岷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以团茶、洮河绿石砚赠无咎、文潜》 :“张文潜,赠君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请书元祐开皇极,第八思齐访落诗。”
  《以古诗谢王仲至惠洮河砺石、黄玉印材》: “洮砺发剑贯虹日, 印章不琢色烝粟。(或作蒸粟) 磨砻顽顿印此心, 佳人诗赠意坚密。 佳人鬓雕文字工, 藏书万卷胸次同。 日临天闲豢真龙, 新诗得意挟雷风。 我贫无句当二物, 看公倒海取明月。”
  北宋•晁说之
  《晁以道砚铭》: “惟矩也有隅,惟深也有潴,策勋于文书。惟重也不反侧,惟温也文明之泽,君子以媲德。西在临洮,其所从来远矣!毁璞而求之,成圆器者鲜矣!藏器待时,勿急勿迟,勿抵勿坠,勿盗勿诲。”
  北宋•张孝祥
  《李周翰所藏洮石铭》: “出河西之结录,(疑为绿),荐中洲之隐君,盖未始用吾力也,不必发于硎,若夫抵节砺行,不见其颖,则所以表一世而无群者耶。”
  北宋•张 耒
  《以黄鲁直惠洮河绿石,作米壶砚诗》:“ 洮河之石利剑矛,磨刀日解十二牛。 千年虎地困沙砾,一日见宝来中州。 黄子文章妙天下,独驾八马森幢旒。 平生笔墨万金值,奇谋利翰盈箧收。 谁持此砚参几案,风澜近乎寒生秋。 抱持投我弃不惜,副以请诗帛加璧。 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 ”
  北宋•米 芾
  《砚史》 :“通远军觅石砚,石理涩可砺刃,绿色如朝衣,深者亦可爱。久则水波间有墨点,土人谓之‘湔墨’(湔作溅)。有紫石,甚奇妙,而考者与墨斗,而漫其者渗墨。无光其中者甚佳,在洮河绿石上,自朝庭开熙河始为中国有。赤紫石色玫玉,为砚发墨过于绿者,而不匀净又有墨者,戎人以砺刀,而铁色光肥,亦可做砚而坚不发墨。”
  北宋•晁无咎
  《砚林集》中有诗并铭: 洮河石贵双赵璧, 汉水鸭头如此色。 赠酬不鄙亦及我, 刻画无盐誉顷国。” 铭曰:“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温。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南宋•洪咨夔
  《洗砚诗》:
  自洗洮州绿,闲题柿叶红。
  一尘空水月,百念老霜风。
  钝菊凄犹蕾,颠桃艳己丛。
  干流千万变,谁实主鸿濛。
  南宋•陆 游
  《剑南诗稿》中有诗句云: “玉屑名笺来濯锦, 风漪奇石出临洮。”. 诗后原注曰:“张季良寄洮砚,何元立寄蜀纸”。
  南宋•范大成
  《石湖嘲峡石》诗中有句云:“端溪紫琳腴,洮河绿沉色。”
  金代•雷 渊
  《洮石砚诗》: 缇囊深复有沧州, 文石春融翠欲流。 退笔成邱竟何益, 乘时直欲利吴钩。 [注] 作者雷渊,字希颜,金代浑源人,官至翰林修撰。缇,桔红色。
  金代•元好问
  《赋泽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砚》: 旧闻鹦鹉曾化石,不数鸊鹈能莹刀。 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 玄云肤寸天下偏,璧水直上文星高。 辞翰今谁江夏笔! 三钱无用试鸡毛。 题下原注曰:“砚有铭云: ‘王将军为国开临洮,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砚作璧水样。”
  金代•冯延登
《洮石砚》: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顾名思义,澄泥砚为泥所制,而且是烧制。 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



简介


 
砚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的。雕式有号、耳
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树花卉、走兽飞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这些雕砚刀笔凝练,技艺精湛,状物摹态,形象毕肖,灵通活脱,逗人情思。置于桌畔案头,既是文房中实用的四宝之一,又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产地却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说、山西绛州说、山东青州说,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古人说取河泥澄而制砚不假。只是这个制法却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结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参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到清代,澄泥砚已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制作工艺



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具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颜色。澄泥砚一般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状物摹态,形象毕肖,灵通活脱,逗人情思。置于桌畔案头,既是文房中实用的四宝之一,又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

绛州汾河湾的泥质干强度偏高、手感滑腻、无砂、可塑性高、韧性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绛州澄泥砚能以唯一的非石质砚跻身中国四大名砚之中。砚,它的实用功能是磨墨,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而无杂质。在同样的硬度下,由于澄泥砚是用泥土烧制,研磨后砚面的光滑度肯定会逊于石砚,同时却增加了澄泥砚的滑动摩擦系数,也就是说,澄泥砚比同等硬度的石砚发墨程度要好。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左右,瓷的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而绛州澄泥砚的烧成温度正是介乎于两者之间。制陶工艺是澄泥工艺的先导,它的发展孕育创造了澄泥工艺,制陶工艺升华的结果,是瓷器的出现。澄泥工艺是独立发展的结果,历史上的澄泥砚、紫砂器的问世证明了它的存在,直至今日仍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显示了它的价值,它是介于陶与瓷中间的另一路产品,归类于炻器。但澄泥砚又具有研磨工具这一特殊性,烧制时的技术要求就高了许多;控制温度是把握质量的关键之一:烧制时的温度过高就会瓷化,墨在砚上打滑,发墨功力差,不可取;若烧制时火候不够,就会烧成陶质,硬度差,磨墨时泥磨俱下,更不可取。所以,煅烧工艺是制作澄泥砚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澄泥砚的颜色、硬度、莹润程度等都与此密切相关。蔺氏父子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烧制出了色彩绚丽、造型生动的鳝鱼黄、绿豆砂、玫瑰紫、朱砂红等各种品相的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首先,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古法制砚,是将一种特制的双层绢袋吊挂于汾河中,河水中裹带的泥沙流入绢袋中,经第一层绢袋过滤后,沉入第二层绢袋的细泥即是澄泥。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完全遵循古法已不可能。)滤出的极为细致的泥土就是制砚的原料——澄泥。澄泥砚之名也由此而来。再将滤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时间,历经冬夏以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砚“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这使我联想到中国道教的炼丹术:水中取泥譬若生药,火中成砚终似结丹。在遵循古法的同时又独出机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予以创新,在炼泥这个工序上,购置了机械设备,以电为动力替代了原来的手工操作;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加强砚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砚在烧制时不会产生任何气泡和微小的裂纹。密度是决定砚质是否坚实、是否发墨的主要条件;一般澄泥砚的密度在1.4-1.6左右,绛州澄泥砚运用现代工艺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2.0-2.2左右,已接近了花岗石的密度。绛州澄泥砚研制所烧制的仿古石砚,不论在重量上、视觉上、手感上都与石质无异,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
  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也别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显得极为古朴大方。现在澄泥砚已发展出近百种造型,种类繁多。
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可能古人受秦汉间砖、瓦当生产的启示,结合陶砚再精工制作,遂步升华为澄泥砚。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而略早于端、歙。


特点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著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华夏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




历史
 
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历史悠久,当时曾被列为“贡砚澄泥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其制作工艺就已失传。随着澄泥砚制作方法的失传,绛州澄泥砚的生产出现了一个近三百年的断档;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其子蔺涛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在砚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


相关记载

  唐宋之间,端、歙尚处初创阶段,人们评价澄泥砚为“砚中第一”。宋代李之彦《砚谱》载:“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俱佳,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比肩。
  清代《砚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黄质黑章名鳝鱼,黄者色若鳝鱼之背,又称鳝肚黄,较细腻发墨,用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干。”其次是绿砂,又叫茶叶末,蟹壳青较硬。又次为玫瑰紫。澄泥砚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烧制时不同温度所致。关于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的说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然后入窑烧成砚砖,再雕凿成砚。


产地
  产于山西忻州地区定襄县河边村,原产地为山西南部的绛州。如今河边村生产澄泥砚已成规模,而且技艺越精。到河边民俗博物馆旅游的客人,大多要购买一方澄泥砚作为纪念。
  砚在古代又称“研”,用来研磨颜料或墨,是作书、绘画必备的文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砚除了文具功能外,历代能工巧匠还赋予了其艺术生命。
  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最早产地却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说、山西绛州说、山东青州说,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澄泥砚质地细腻,坚实厚古,形制多样,窑变奇幻,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珍爱。
  宋代欧阳修在其《砚谱》中记载:“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河南新安虢州澄泥砚取材于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经过火煅气化,质地变瘦,非石而坚于石,非玉而美于玉,不仅是文房四宝之佳品,更是高级之工艺品,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历史四大名砚。
  新安属古虢州辖区,民间一直有零星制作,李中献曾祖李廷选,跟从清末制造局陕县张村塬上人马寨村制砚高手王玉瑞学徒十年后回乡传子李虎,李虎又传子李天祥,又传至李德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至第五代传人李中献。
  李中献先生在前人的制砚基础上承古而创新,既保留澄泥砚传统的流程工艺,又融会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制砚技术。新安虢州澄泥砚坚实厚古,实制迥异,内涵丰富,雅俗共赏。虢州澄泥砚台全部手工制作,药物熏蒸,火中涅磐,窑变百色,烧制出了古澄泥砚少有的鳝鱼黄、朱砂红、檀香紫、蟹壳青等名贵色彩,产品屡次荣获各种大赛的金奖。历经数十年不懈的努力,2003年9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定为“中国澄泥砚之乡”,澄泥砚这一古老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李忠献的澄泥砚事迹也被央视四次拍专题片报道。2002年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李忠献“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05年中宣部及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他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澄泥砚类传承人称谓。虢州澄泥砚还曾被洛阳市人民政府作为礼品赠予党和国家领导人,受到了一致赞誉。2006年新安虢州澄泥砚制造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日前,新安虢州澄泥砚被确定为中国2009世界邮展指定产品。


辨别真伪

综述

澄泥砚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烧造工艺经后世逐步完善,至宋代,已为“四大名砚”之一。宋、元、明、清是澄泥砚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统治阶层更替以及文化差异,澄泥砚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工艺特点。了解这些不同的工艺特点,可以说是澄泥砚辨伪的关键所在。

宋代澄泥砚
砚最重器型,修泥简约大气,自内而外蕴含儒雅之韵,柔美但不失刚劲,故有“宋形”之称。因此鉴别宋代澄泥砚的关键在于“观其形”,细细体会便可感受到宋人运刀所流露出的文人气息。

元代澄泥砚
  砚由于受蒙古族草原文化影响,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古拙厚重,展现出游牧民族粗犷的风格。如元蝉形澄泥砚,体积硕大,造型浑圆粗犷,好似蒙古力士一般,与宋代蝉砚比较,显得有些“野蛮”,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澄泥砚
  明代澄泥砚泥质最优,最为坚密,各类金沙药粉的配比运用已是炉火纯青。其修泥风格也逐渐由元代的“野蛮”转变为“雄健”,既得雅致,又见肃穆。如明龙首澄泥砚,其造型 
写意夸张,龙头威猛方正,目光炯炯,须发四面披散,足见其“雄健”内韵。而更为巧妙处在于,龙嘴外宽内深,可作一水盂。试想,用毛笔从龙口中取水研墨,多么意趣盎然!

清代澄泥砚
虽在泥质上不及明代致密,但修泥雕刻工艺却精细至极,可谓是各代澄泥砚中的“巅峰之作”。如清云凤纹澄泥砚,刀工细腻写实,层云之间恰有一凤凰探出,身姿妩媚,翎毛毕现。其卷云纹饰的修泥刀法侧锋斜入,行刀连贯,一蹴而就,毫无滞涩之感。

其他方法
了解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澄泥砚的工艺特点,回过头再看当今市场上的众多仿品、赝品,其糙制拙劣处即能一目了然。以一方现代仿品卧牛望月澄泥砚为例,粗看去,砚体泥质坚硬细滑,砚面卧牛雕刻细致,毛纹清晰,深陷的墨池恰与浮雕云月纹凹凸呼应,右侧砚边还制有仿端石皮,用指轻叩,亦有沉闷之声发出。不过如仔细观察,还是可以轻易看出仿品的漏洞所在。其一,砚体不是澄泥质。此砚泥质虽和“鳝鱼黄”极为相似,但实为石粉与化学胶脂混合铸成,虽表面致密光滑,却不见金沙闪现,更不能用来研墨。其二,刻工呆板。所雕云纹刀法不为侧锋斜入,且描刻痕迹较重。同时,新月的位置有悖常理,澄泥砚纹饰中,无论新月或满月都深入云间,半隐半现,而此新月完全挂置云前,不似古人风格。其三,印款伪制。在砚背面右下角印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识其字迹,松懈涣散,章法凌乱,较真款相去甚远。






附:中华名砚欣赏
仙鹤戏水砚

悟空出世

荷塘清趣

竹林七贤

鼎湖山水

彩云追月

入云龙

如东海

敦煌砚

山水砚

女散花

星湖烟雨
[ 此贴被昭昭木暮在2010-12-16 19:32重新编辑 ]
秋靖寒

ZxID:1219036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竹伊哝哝
惜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2-16 0
砚台




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简介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
  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
如果要探究起中国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为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


砚台的收藏

  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
这四大名砚分别是:唐代时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晚唐时出产自安徽婺源的歙砚,东晋时产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宋代时出产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由于产于当时的“四大名砚”存世稀少,砚台的材质、款式各不相同,现在我们把产于清代的“四大名砚”的价格罗列其下,好给投资人在投资收藏时有一个大致的参考:象这块边刻山水平板端砚现价1万元;这块长方淌池歙砚现价为2500元;这块边刻双龙抱珠澄泥砚现价也为4000元。除四大名砚外,松花江的玉石砚、山东淄博的红丝砚等,也是收藏投资人追捧的对象。
  面对种类繁复,造型各异的砚台,我们究竟如何来鉴定它的收藏投资价值呢?第一个就是材质。名砚比一般的砚要材质来得好,价格总是比一般的砚来得高。另外,砚台的雕刻工艺,也是决定砚台收藏价值参考的重要因素。此外,砚台的造型品相,也是一个价值的参考点,一般来说,方型、圆型的砚台要比品相不规则的砚台价格贵得多;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象这块民国时,胡子良刻得的歙砚,身价要高过没有铭文的砚台。当然,砚台的收藏价值应当从多个方面去综合考虑。
随着名砚的存世越发稀少,现在许多砚台的投资收藏人,开始把收藏的目标瞄准更多具有收藏价值的砚台。比如说,明清时期,汇聚了全国能工巧匠在北京造办处雕琢的各式砚台,因为,经过了历史和工艺等的文化积淀,那个时期,在砚台材质选料、磨制工艺以及雕刻手法方面,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所以,全国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精品。民国时期,上海出产的海派写实澄泥砚,这些都是收藏投资的热门品种。砚台的收藏投资,懂行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眼光往往会带来意外的回报。为此,行家提供了一些简便快捷的鉴别方法。一是看,看砚台的材质、工艺、品相、铭文等。二是摸,就是用手抚摩砚台,感觉是否滑润细腻。滑润者,石质好,粗糙者,石质就差。三是敲,就是用手指托住砚台,手指轻击之,侧耳听其声音,如果是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如果是歙砚,以声音清脆为好。四是洗,指的是把砚台上的墨痕洗掉,还其本来面目,这样更容易看清砚台是否损伤或修理过的痕迹。注意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有很大的差异。五是掂,就是掂一下砚台的分量,同样大小的歙砚,重者好,轻者次之。




四大名砚

端砚

端砚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
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端砚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歙砚

 “歙砚”的开山祖是易砚。据史料记载,易砚始于春秋时代的燕国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继承松烟 制墨的技艺,并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创制了“易水砚”。后来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 唐李后主的常识,被授予“墨官”,并赐姓李,后因避乱,移居安徽歙州,成为“徽墨”、“歙砚”的开山祖。然而易水古砚亦久盛不衰,名扬中外。
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唐属歙州)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洮砚

 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洮砚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北方最为贵重,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又恢复了生产。

澄泥砚

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相关

松花石砚


 

松花石砚
松花石砚又叫松花砚,是与端砚、歙砚、红丝齐名的古代四大石质名砚。清朝时被御封为宫廷专用品。松花石砚以松花石为原料雕制而制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用于加工松花砚的松花石最早发掘于长白山区安图县两江镇砥石山的江畔,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


砚台的保存

 首先要避光:砚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容易干裂。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毛毡,砚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在对砚台涂蜡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为可以养砚,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当。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最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并散发出一种怪味或产生霉变。在砚匣保养时,应经常打蜡以保持砚匣光泽,防止潮气侵入。如果遇到砚匣收缩,砚身放不下的情况,可用砂纸打磨砚匣的内侧,让它增宽易放。古砚匣如有破烂和损坏,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对古砚匣进行收藏。


砚台的鉴别方法

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已经修补过的,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差别。
  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说明其石质较差。
  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或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石质的嫩与老。而歙石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声音为“噗、噗”,就说明该歙石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下品。
  洗: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
  掂: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说砚石物胶结紧,颗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
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考虑的是石质的好坏。对于砚石熟悉的只要用力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几道,马上就会感觉出砚石的优与劣。










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砚石

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无论是老坑砚石、麻子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


简介

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更是不少人心头之结。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此其一。


端砚坊

民间做工很多品味不高,甚至俗不可耐,即使有方难得的好石,被庸工俗手一雕,令人痛恨不己,既爱其石,又实难接受收藏使用,此其二。因此,不少人孜孜以求,却难有佳遇,是为心结。


起源和传说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工艺特点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1、采石
  是制作端砚极其重要的一环,砚石有坑洞之别,优劣之分。名坑质优之砚石,加上制砚高手制作,可以出产精品和珍品。端砚名贵与否,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砚石,故采石这道工序极为重要,不可本末倒置。端溪名坑,自古以来都以手工开采,劳动强度大,采石技术高,故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因端溪石大多不抗震,砚石开采至今仍以手工开采为主,不能以机械代替。在开采砚石中,如看不清石壁,看不准石脉,就会浪费好砚材。特别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有时可能整壁石都不成材(石工谓之断脉,即断层),就得将它一块块地凿下来,再根据石脉的走向寻找石源。石脉(石层)的走向一般是斜向下方,有时也会曲折蛇行,甚至要挖到深层才能找到。因此采石工必须掌握砚石生长的规律,顺其自然,按部就班,从接缝处下凿,尽量保住砚材的完整。
采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要因地制宜,以凿为主。这些刀具长短有异,大小不一,粗细不同,但每个石工必备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后都要修理或磨砺,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

2、维料
制璞维料又称选料制璞。开采出来的砚石并不是全部都可以作砚材,须经过筛选后,再将其分别等级。特别好的,纯净无瑕者为特级,稍次者为甲级,再次者为乙级。将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烂石、石皮、顶板底板……统统去掉,剩下"石肉"。这个过程首先要懂得看石。凭实践经验,内行的维料石工能够"看穿石",可以预测到表层看不到的石品花纹,如砚石的侧面发现有石眼般的绿点,或绿色的翡翠带,那么凿下去可能有石眼出现;砚石的两侧如果微呈白色,或白色的外围有火捺包着,则可能隐藏鱼脑冻或蕉叶白。砚工还要根据砚石的天然形状用锤或凿制成天然形、蛋形、长方形、方形、圆形、金钟形、兰亭式、太史式……等砚形砚式的砚璞。制璞者同样必须懂得看石,因为要将砚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端砚石质的优劣都以墨堂之砚石作评价,鉴赏石品花纹亦放在墨堂之部分(石眼除外)。

3、设计
设计的目的是将砚石中的瑕疵变成无瑕,以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艺术价值,砚的设计要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因型造势”,除了传统砚形砚式外,还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汇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可以说是将砚升华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品的重要环节。2、开璞:砚石在矿坑开采后,去掉"石皮",保留"石肉",然后按质分组的一道重要的工序。

4、雕刻
  端砚的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块天然朴实的砚石,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就需要创作设计和雕刻的过程。这个过程处理得当是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就会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艺人要对砚璞因材施艺,因石构图,还要根据砚璞的石质,去粗存精,认真构思,并考虑题材、立意、构图、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雕刻端砚要线条清晰,玲珑浮凸,一目了然。端砚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与浅刀(低浮雕)雕刻,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通雕(镂空)。
采用什么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视题材和砚形、砚式而定。如要表现刚健豪放的多采取以深刀雕刻为主,适当穿插浅刀雕刻和细刻;要表现精致古朴、细腻含蓄的,则以浅刀雕刻、线刻、细刻为主。总之,细刻和线刻均属"工精艺巧"之"工精"部分。细刻要求雕刻精细,准确,生动;线刻则要线条细腻、流畅,繁而不乱,繁简得当。

5、配盒
端砚雕刻完毕,必须配上名贵的木盒。砚盒起着防尘和保护砚石的作用,同时,砚盒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装饰品。砚盒的用料很讲究,名贵的用紫檀、酸枝、楠木等硬木。砚盒的造型一般按砚石形状而定。自端砚问世以来,其盒底部都有"四脚",杂形和天然砚盒的"脚"称"豹脚",长方形砚盒的"四脚"则要与盒形的四角线条相吻合,成为直角形的"脚"。砚盒之脚除了起装饰作用外,更重要是从实用去考虑,使移动端砚或洗涤时方便。砚与盒必须吻合,同时要考虑到木盒的干湿度,可能会整体收缩,砚盒本身要稍比砚石四周宽些,以便于砚石取出洗涤。总之配上盒子,能使端砚显得更加古朴凝重,更加名贵。

6、磨光
砚石磨光的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后。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磨去凿口、刀路,然后再用滑石、幼砂纸,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纸反复磨滑,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最后是"浸墨润石",过一两天后褪墨处理。砚石磨光的好坏,直接影响砚石的品质及使用的效果。人们在选择端砚的时候,除了以水湿石察看石色,鉴赏石质和石品花纹外,还常用手按摸砚堂(所谓手感),看是否细腻,润滑,这一切都与砚石的磨光有直接关系。


主要工具

1、采石工具
因采石环境而制,古代砚坑洞高约80厘米,采石工人只能蹲着、坐着或斜躺着采石。采石工具主要有:粗细不等的尖口铁凿、铁笔、铁锤、炮凿、灯等。

2、雕刻工具
因砚石的硬度,雕刻技艺和题材需要而制。雕刻工具主要有:锤、凿、凿卡、木钻、锯、滑石、工夫台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工具多由采石工或砚匠自制,之后有专业生产。


种类介绍

老坑

端砚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东边一逼视产也奇怪,以端溪水为界,其西石质低劣,不能作砚材;以东石质优良,端砚各坑星罗此间,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江处。沿溪而上,位于端溪东侧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间有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这个端石矿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仅有老坑洞,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和有道理的。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比原来的感觉要轻些。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这些特点是因为老坑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很大,所以敲击它时发出“笃笃”的木声,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缺少铿锵之声。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作用,所以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老坑砚石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此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


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与普通话“康”音相近,故又称康子岩),亦有人称岩仔坑。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这上,距老坑洞约二百余米。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后,1978年底重新开坑采石,80.8米长90多米的坑道,连接原坑仔岩采石工作面,采出一批批优质的坑仔岩砚石。
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仅次于老坑。但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坑仔岩砚石是含石英粉砂的绢云母泥质页岩。岩性:粉砂泥质结构,致密块状。矿物万分为泥质矿物(以水云母为主)、赤铁矿、石英、电气石、金红石、绿泥石等微量。

麻子坑

   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约四公里处,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之端溪水约600米。该处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岖险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难。
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麻子坑如果不认真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砚石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天青、天青冻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纹,石眼尤佳,多碧绿,且作数层,可制成高档砚材。麻子坑砚石层次清晰,石工以为石分三格(亦有叫三层),砚石色泽油润,青紫色略带蓝色,近似老坑砚石的色素,以水湿之观察,色彩丰富斑斓。麻子坑砚石为含硅质的铁质泥质页岩,矿物成份:泥质(水云母为主)、铁质、硅质,少量石英、氢氧化铁及绿泥石;微量矿物有电气石和锆石等。

梅花坑

梅花坑的开坑采石始自宋代,梅花坑是端溪五大名坑之一,开坑采石始于宋代,以多眼为主要特征,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似梅花鹿的皮毛,具有石质好,下墨亦快的特点,为端溪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集鉴赏、实用、馈赠、收藏于一体。

宋坑

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而开坑采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而是拥有好几处岩洞;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后面的北岭山一带,西起三榕峡,东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将军岭下有将军坑,产砚石,前人也有称宋坑为将军坑。
  宋坑砚石由于产石区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所以石质石色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宋坑砚石石色凝重而浑厚,这是宋坑砚石的主要特征之一,宋坑砚石质致密,润滑细腻,下墨快,发墨好,可作高中档的雕花砚材,其余则可制作墨海、淌池等砚台。
在端溪各坑砚石中,宋坑砚以下墨快而著称,这与宋坑砚石中的“金星点”有关,不过下墨虽然快些,仍比不上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等砚石研磨出来的墨汁细腻、油润。要书写奔放、流畅,笔力劲健的大字,用宋坑砚研墨为宜;要画严谨精致的工笔花鸟,人物画和书写工整的蝇头小楷,则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更加合适。

绿端

绿端采石始于北宋,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是事实,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于此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再后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
绿端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石质细腻、幼嫩、润滑,最佳者为翠绿色,纯浑无瑕,晶莹油润,别具一格。清朝纪晓岚在自己的一块绿端砚上镌铭:“端溪绿石,砚谱不以为上品,此自宋代之论耳。若此砚者岂新坑紫石所及耶。纪晓岚对绿端的评价与前辈有所不同,是有一定根据的。目前绿端也是一种较为名贵的端溪砚石之一。

斧柯东(新麻坑)

以出产端砚著称于世的斧柯山,位于肇庆市羚羊峡东南,绵延十多公里,崇山峻岭,气派非凡。其东麓地域一直是沙浦镇辖区,故有些人习惯称这一带产出的端石为沙浦石,还有羚羊峡以东(属鼎湖区)的沙浦诸坑,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断断续续开采过砚石,沙浦石现在称之为新麻坑或斧柯东。石质不俗,细腻,坚硬致密,石品纹理丰富,实用性很强,送礼佳品。


发展现状与传承意义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端砚是《端溪九龙砚》,其长为4.6米,宽3.15米,厚0.45米,重达13.8吨。被誉为“中华之最”。现收藏于肇庆市端茗砚雕工艺厂内。
  现在,肇庆市生产的端砚,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在造型、构图、题材、立意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创造了端砚实用之外的新艺术意境,如端州古邵图大端砚,巧妙地将古端州缩龙成寸,又如仙境立体雕刻大端砚,把端砚雕刻成立体的一条鳄鱼、一只鸣蝉、一堆瓜果、一群仙人,并巧妙地将砚池收藏其中,看似雕塑、古董,但又可磨墨挥毫,令人叹为观止。
  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械生产冲击着手工端砚制作,传统记忆的传承方式导致工匠后继乏人,只有认真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切实保护和延续传统端砚制作技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肇庆市的程文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歙砚(shè yàn),别名龙尾砚,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宜笔锋。



歙砚概述

罗纹砚中,以纹理细密的古犀罗纹、鱼子罗纹和暗细罗纹为最佳。歙砚因其石纹各异而拥有不少雅称,如金星砚,砚石中洒布金黄色点,黑地黄星,宛若夜幕繁星;罗纹砚,蓝黑细线似罗纹,细的如盘发,粗的似卷带,起波的灵动,像卵石见扁见圆;蛾眉砚,卧蚕、柳叶都似眉,长的长,短的短,有的还成双成对,恰似脸上挂双眉。另外还有鱼子纹、瓜子纹、枣心纹、算子纹、松纹、豆斑纹、角浪纹等,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
尽管罗纹歇砚实用价值很高,但名气并不是最大,歙砚中名气最大的是金星砚。从唐代开采歇石以来,金星砚的名气一直高居首位,被人们认为是歙砚的代表。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冲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砚中之上等佳品。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其中以
  婺源的龙尾砚为优。尤以龙尾山西麓溪头乡产的砚石料为精绝。龙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谋潭,草木葱贫,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砚山”之誉。从《婺源县志》上看,产石之佳者,不尽在龙尾山,尚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歙石,或婺源石。
歙砚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唐代开元间歙砚已成为贡品,名闻于世,因产于歙州故名歙砚,当时婺源归歙州管辖,宋代徽宗年间改歙州为徽州,歙砚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称没有徽砚之名。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歙砚雕刻经过历代砚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许多名家高手,并形成了多种流派。雕刻技法和设计继承传统之精华,又弃其俗气、匠气,使这项传统工艺更具收藏价值。在国事交往中,歙砚多次被选作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目前,歙砚砚石原料奇缺,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歙砚特性

歙砚:坚润如玉,磨墨无声。
  歙砚原料产于婺源龙尾山、仙霞岭一带,绵延数百里。尤以龙尾山西麓武溪乡产高档的砚石料。龙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谋潭,草木葱贫,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现山”之誉。从《婺源县志》上看,产石之佳者,不尽在龙尾山,尚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歙石,或婺源石。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据五代陶谷《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可见,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了。
  由于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并把观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专理制观事宜。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尾枣心现为天下之冠,使歙砚声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以后嘉右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在此期间,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壁,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


历史渊源

唐代



歙砚始于唐代。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冠天下。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

宋代



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
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七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以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

元末清初

从元末至清初未见有官方开采歙石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歙砚生产一度得到发展,金星歙砚重新问世。改革开放后,歙县和婺源县先后成立了歙砚厂、工艺厂、文房四宝公司等,从砚石开采、产品制作到装潢工种齐全,还挖掘了“豆斑”、“绿刷丝”、“歙红”、“紫云”等新品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歙砚进入全国制砚行业前列,并以优良品质荣获“国之宝”证书。
  徽州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据五代陶谷《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据此可知,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了。
  由于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并把观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专理制观事宜。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尾枣心现为天下之冠,使歙砚声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以后嘉右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在此期间,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元明两代的三百多年间,歙石一直没正式开采过,清代乾隆丁酉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是歙最后一欢采掘;制砚业几度停顿表滞,因此,歙砚传世者远比端视少,歙砚之精者尤为罕见,致使近百年来的藏砚家,都有“歙砚难求”之感叹。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激砚的生产,使停产一百八十余年的文房珍品-歙砚,终于大放异彩。 歙砚不仅以其石质坚润、宜墨适用的艺术价值享誉古今文坛,而且以它造型优美、雕琢精细的传统工艺特色蜚声中外。歙石右天然生成的各种色彩和星晕纹理,大致分为眉织、罗纹、金星、银星、金星等诸种。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传统从全国来说,砚雕分微、粤、苏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这是砚雕工人在实践中与微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砖雕工人长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结果。
  一九七九年,歙县工艺厂制砚达一万一千五百多方,既畅销国内,又远涉重洋到达日本和东南亚各地,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珍品,许多国际鉴赏家争相购藏。为此,中央轻工部于一九七九年底向歙县工艺厂颁发了“优质产品证书”。这是我国砚雕工艺战线上,最先获得这项荣誉的单位。
197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出访日本,以龙尾砚为国礼。同年10月婺源龙尾砚被冠名“中国龙尾砚”在北京展出,引起轰动,大师级书画家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启功、陈叔亮等题诗题词作画,誉之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宝砚”。1980年《人民画报》2月号特辟专栏专题报道“龙尾砚”。


工艺特点



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歙砚的制作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雕分徽、粤、苏三大流派,而歙砚所属的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 宋代米芾之砚史里说:“歙石以罗纹无星者为上”。而清代唐秉钧之古砚考却说"以金星为贵",传闻以北金星砚磨墨作书画,不易被虫蛀、发霉,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磺的关系。其实,上等的砚石应有下列的特质:
  ▲观砚:温润细腻,纹理清晰,完美无损,星晕明显。
  ▲摸砚:如孩儿面,似美人肤,吹气盈珠。
  ▲扣砚:玉德金声,铿锵玲珑。
  ▲用砚:石滑不涩,发墨益毫,储墨不涸,久磨不损。
  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质外,创意、工艺是制造一方好砚最重要的。石块的大小、色彩、纹饰都是天然的。创意者看到石块后便用他的感觉,因材施艺,才能善用天然的纹理色彩来表达心中的感情、意境,达成天人合一的效果。创意者和雕刻者的关系,便如电影中的导演和演员,互相沟通、研究,更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雕刻家,因现今著名的砚雕家,各擅所长,各领风骚。


歙砚的使用与保养

虽然毛笔已渐被钢笔、原珠笔等所取代,但讲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欢研墨挥毫的。歙砚大多发墨养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伤砚面。研墨时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轻转,先慢后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后应用清水洗净,以柔软的海棉、软布拭干。不用时可用核桃油或润发油(国外一般用婴儿油)擦上,以保持光泽,然后放于木盒之中。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歙砚雕刻家四大派

传统文人派
  胡震龙、胡笛、胡茄
  胡氏为老一辈的砚雕家,其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精于金石,且擅书画,音律、戏剧无一不精,他的歙砚作品常融金、石、书、诗、画于一体,是一代大家。可惜现在年事已高,近患中风,右手恐再难提刀。胡家长子胡茄,幼子胡笛均是胡派传人,二子皆能承其衣钵,各有特色,胡笛更擅长浮雕,刀法细腻精奇。著名作品有《秋韵》、《汉简》、《日月合壁》、《双狮舞球》、《双灵图》等。
现代抽象派
  方见尘
  此派以方见尘为宗师,见尘为方氏砚雕世家之次子。曾任安徽省歙砚研究所所长,新安画派研究会理事,人称"徽州一怪"为人直率,潇洒豪放,擅长砚雕,工书画,其创作每多在情不自禁,灵感袭来之时速成。落刀挥毫,心领神会,舞之啸之,如醉如痴,自号“怪人见尘”。其作品多富抽象现代感,亦喜保留石材天然之风韵:“不尽琢磨,半留本色”。著名作品有《天官赐福》、《芭蕉习书》、《达摩面壁》、《剑魂》、《睡美人》等。
徽雕精工写实派
  胡和春 程苏禄
  胡和春,擅长传统镂雕,具有浓厚的徽派特色。尤精以雕龙、虎、牛等,作品古朴,凝重大方,挫中藏巧。著名作品有《报春图》、《五灵图》等。
  程苏禄,追求一丝不苟的写实效果,精工细作,形象逼真,构图繁缛细致,是老工艺师中最见硬功夫者,可作纪实山水景观。代表作有《太白问津砚》,《石淙名砚》
  《黄海探奇》,《东坡夜游砚》《兰亭砚》《百螺砚》等
青年俊彦派
  胡淼、张硕、潘小萌(女)等
胡淼、张硕、潘小萌(女)为新一代砚雕家之代表,集方、胡二家之所长,刀法利落,线条流畅,尤擅长于感情之演绎。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归航》、《红楼梦》、《东坡词意》、《龙吟虎啸》、《慈航普度》、《双乔》等。


歙砚的优劣鉴别

对于砚的优劣,由于人们喜好和侧重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其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仍是人们辨别砚优劣的共同标准。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质、工、品、铭、饰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1、质即砚材的质量

以歙砚来说,不管是哪一个品种,也不管出自什么坑口,或者冠以什么名称,总体标准应该是:坚实细腻、温润如玉、容易发墨、不损笔锋、不吸水、易洗涤、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凡达到或者基本达到上述标准的砚石,即可认为是优质砚石,反之,就应属劣质砚石。

2、工即砚的雕琢

佳石必欲良工,以此衬托则艺术品位更高,二者缺一,则终生遗憾。但是"工"的优劣不在于雕刻题材的选择,也不在于雕刻风格的运用,而在于雕刻整体创作是否出新、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盖是否巧妙、纹色借用是否得体,是否体现了率真自然但绝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气。

3、品指砚的品相外形

砚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应以端正规矩、落落大方为好。因此,尽管歙砚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一般来说,以长方、正方、圆形、椭圆形者为上,自然状如某一物者(如瓜形砚、竹节砚)次之,畸形而毫无意义甚至有残缺破损者为下。

4、题诗吟咏或者作句留念

铭指砚的制作者、收藏者在砚的有关合适部位的题诗吟咏或者作句留念。铭的价值除了要看制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诗句的意境优劣,还应看它的书写雕刻水平的高下。名家的名诗名句加上名家的书写雕刻,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砚的身价。相反,铭若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则倒不如没有的好。

5、饰指砚的装饰

像砚匣锦套之类。虽然这些东西不属于砚本身,而仅作为装饰和养护之用,但反过来对砚的优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衬作用。真正的名砚,砚匣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简陋的包装里面或者根本没什么包装的砚,则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档次。


歙砚的优劣鉴别

古代时期名工、名砚

唐咸通年间(860—874),文学家李山甫赞歙砚诗曰:“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记述了唐代歙砚波浪纹就已定名,由于石品名贵,雕工讲究,才“何啻值千金”。梁开平二年(908),梁太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鳞月砚各一,歙产也”。刻工不详。南唐时,歙砚雕刻以砚务官李少微著称,其孙李明和著名砚工周全,相继成为他的得力助手。李少微为后主李煜雕刻“砚山”歙砚一方,该砚奇峰耸立,山水相依,被李后主视为“至宝”。到宋时,该砚落到书画家米芾手里。米芾为其铭曰:“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后来,米芾用此砚换取了友人苏仲恭的一片宅地。南唐后起的名砚工有:刘福成、周进成、周进昌、周小四、朱明、戴文忠、戴山、戴义成、方守忠、方庆子、胡嵩兴等。现存南唐以前歙砚两方,一方为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836—840)箕形歙砚,现藏于省博物馆,该砚长20厘米,上宽11厘米,厚3.5厘米。另一方为五代时制作的抄手“风”字砚,现藏于本县博物馆。该砚长22.2厘米,宽15厘米,厚3.3厘米,重0.9公斤,外形同“风”字,砚堂前低后高,与砚池连成一坡度,背面为插手式,有细直眉纹。
   宋代,苏轼有两方名砚。一方为吴顺义元年(921)处士汪少微题铭,铭曰“松操凝烟,楮英铺雪,毫颖如飞,人间五绝”。另一方为李少微后裔所赠,色如碧玉,苏自赋诗赞曰:“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苏轼还有一方歙砚,铭曰:“东坡砚,龙尾石,开鹄卵,见苍壁,与居士,同出入,更寒暑,无燥湿,今何者,独先逸,同参寥,老空寂”。徐虞部有方龙尾石砚,请书法家蔡襄品第,蔡襄看后题诗赞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现存宋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眉纹枣心砚和休宁县博物馆的银色冰纹砚及黟县博物馆的抄手砚。冰纹砚长19.8厘米,厚4厘米,正视纹路为山峦起伏,侧视则银丝万镂,砚背镌有隶体“歙石绝品”四字。抄手砚左侧阴刻隶书“世路艰、人业异、与石交、不相弃”,右侧阴刻篆书“结邻”。现存元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太师少师砚”。宋、元两代歙砚名工不详。
  明代,歙砚名工仅见清代康熙《徽州府志》记载的叶瓖。元末战乱后,“砚琢者日拙,识砚材者尤鲜。叶瓖巧悟天授,制多独创,精妙绝伦,诸工皆师其作”。《西清砚谱》中记载,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有一方仿汉瓦样歙砚,长18.8厘米,宽10.9厘米,此砚后归唐寅,清代又被皇家所藏。砚上有董其昌铭曰:“博以方,温而粟,润鸿藻,翼经术”;唐寅铭曰:“古瓦尚多炎汉制,墨光能射斗牛寒”;乾隆帝铭曰:“歙之石,龙尾最,式萧瓦,汉制派,董以画名,唐以画经……”。
  现存明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冰纹银光砚”、“白眉子砚”,休宁县博物馆的“蝉形三足砚”,徽州地区博物馆的“蛙晰栖穴砚”、黟县博物馆的“三足圆形金星砚”。“蝉形三足砚”长34厘米,厚6.5厘米,墨池开在蝉头部,池前部两角外突作蝉眼,构思巧妙,造型生动有趣。“蛙晰栖穴砚”,长21.2厘米,宽14.2厘米,厚4.4厘米,间有阔眉纹,蛙、晰清晰可见,蛙借凹洼为栖地,两晰沿池追逐嬉戏,造型简朴,图饰生气盎然。
清代,歙丞、书法家高凤翰酷爱歙砚,自选自雕,右手残废了,改用左手雕,成了著名砚刻家。他藏砚一千多方,著有《砚谱》二卷120式,均为清代名砚的佼佼者。现存清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庙前青砚、松皮砚、原生物化石砚和藻类、羊齿蕨类化石砚等。

建国后名工、名砚

建国后,自1964年恢复歙砚生产以来,砚雕工艺人才辈出,名砚层出不穷。著名砚刻家及其代表作简介如下:
  汪律森,祖籍江西婺源,曾祖父汪桂亮、祖父汪培玉都是砚雕名工。善制仿古砚,刀法流畅,线条洗炼准确,不留刀痕。代表作有“历代砚式”、仿古鼎式砚”等。
  胡震龙,工诗词、书画,善砖雕、砚雕。构图古雅、浑厚,砚刻技艺精湛,刀法苍劲有力,错落有致,具徽派特色。代表作有“阿房宫赋砚”、“琵琶行砚”、“丰乐亭记砚”等。
  方建成(又名方见尘),其砚雕作品拙中藏巧,追求意境,构图巧妙。往往不尽雕琢,半留本色,保持天然风韵,形成了浪漫、豪放、洒脱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嫦娥奔月”、“云水拱月”、“黄山图巨砚”等。“嫦娥奔月砚”巧妙地利用砚石上云雾金星的纹饰,再现了嫦娥驾着祥云奔向月宫时,仍依依不舍地回首盼顾人间,将嫦娥刻画得维妙维肖。“黄山图巨砚”长100厘米,阔85厘米,重120公斤,上雕黄山全图。
  叶善祝,师承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砚刻家张景安,其砚作刀法细腻,线条酣畅,构图新颖。代表作有“司书砚”、“荷叶砚”等。
  胡冬春,作品以精细见长,风格古朴典雅,具浓厚的徽派特色。代表作有“兰亭砚”、“长岗虎啸图”、“荷叶君子砚”等。
  胡和春,其作品有浓厚的徽派特色,以精细见长,刀法细腻、流畅,构图古朴雅典、错落有致,擅雕龙凤。代表作有“九龙戏水金星观”、“神龙神虎砚”等。
  汪启渭,精于石雕、牙雕、木雕,砚雕技法集“三雕”于一体,融会贯通,爱制写生作,刀法精细,构图新颖,匠心独具。代表作有“青蛙戏水”、“雨打芭蕉”等。
姚传禄,安徽霍丘县人,有扎实的传统砚雕技法,且富于创新。他的作品“九龙朝阳砚”、“壁立万仞”、“揽月”、“东坡泛舟”、“荷塘秋趣”等曾在安徽画廊展出。其代表作“九龙朝阳砚”长60厘米,宽40厘米,厚5厘米,重25公斤。整整耗时一年才制作完成。该砚九条蛟龙盘踞砚之四周,龙首昂翘,体显三截,龙鳞圆浑,龙身凸起,风卷云舒,砚堂有如一轮朝阳冉冉升起,与腾龙和祥云交相辉映,呈群龙拱日天成之态。


歙砚砚石产地-龙尾山简介

 婺源的龙尾山,在现今的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境内,这里是龙尾砚(歙砚)的产地,风景秀美.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采石制砚。宋朝,龙尾砚的制作进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欣逢盛世,如今的龙尾制砚人,早以不满足躬耕于砚斋,利用互连网宣传歙砚.让歙砚走向全国,甚至飘洋过海.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砚山村桥头坑

 砚山村桥头坑位于武溪旁.是2002年马路加宽时,被当地百姓发现的坑口.发现时,坑口有古人已经开采过的痕迹,但未见有记载。因坑口旁边有座桥(到砚山必需经过此桥),所以大家叫它桥头坑.该坑最具代表的就是罗纹(此罗纹旋转到一定角度看时有的象雨点一样的黑点).还有少量的金星,金晕,眉子.好的桥头坑石质也非常细润.常有人误作老坑罗纹。
现在景(德镇)婺(源)黄(山)高速公路的遂道口刚好从坑口的上方经过,当时人们曾猜想肯定会有大批的石料涌现,现在遂道已经贯通,却也无一可用石材发现。而离坑口50米的地方高架桥的桥墩挖下20米深也未发现可用石材。即使原来的坑口位置有石材以后也是很难开采的(高速路基下不能动土),也就是说,桥头坑石一般不会再开采了。

芙蓉溪里的子石

子石,也有人称仔石,也就是卵石。这些子石是古时山石自然崩塌或古人采石时砚石滚落到溪中经水流、石块千年碰撞、磨擦、浸泡,去粗存精留下来的砚石精华,一般子石外表有特有的珍珠光泽,磨开石皮,可见砚石成半透明状,石声一般呈木声,好的子石,具备了优质砚石的所有特征,子石价高,不光是极难得.还因石头来之不易。




[ 此贴被昭昭木暮在2010-12-16 19:33重新编辑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