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030 回复:2

[物品器具]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yunaiyue

ZxID:1727285

等级: 脱颖而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3-14 0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主要产地,是茶的故乡,饮茶之习,古已有之。相传四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古称“茶”,由此可知茶在我国古代始于药用。茶不仅其味清香,而且能消暑解毒,理气顺食,提神助思,茶作为日常饮品,成为时尚,有其演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专门的器具——茶具。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变化,茶具的形制亦不断有所改变。历代文献记载、绘画作品以及文物实物等等,都为我们今天区分各时期的茶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可以相互印证研究。有关茶具的文献记载很多,文物实物又以陶瓷器物居多。本书收录的中国历代茶具,基本可以贯穿于中国茶具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一)

  据目前已知的文献记载,饮茶之习俗始于汉之蜀地和江南一带。汉代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酉甫]已盖藏和“武阳买茶”等记载,证明早于汉代,作为饮料的茶已成为商品进行买卖了。早期饮茶并非如同今日,茶叶常配以姜、葱及其他食物混煮成汤或供药用。煮茶、饮茶因此还没有专用的器具,炊器、饮器多是一物多用,酒具、茶具基本通用,未见有明显的差异。据《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孙皓密赐茶[艹舛]以当酒”,说明三国时期已有以茶代酒来款待客人了。这里收录的青黄釉耳盏,平面作椭圆形,两侧附月形耳,腹较浅,平底,施青黄釉,造型古朴雅致。耳盏又称羽觞,还见有铜制和漆制品,常与托盘一起使用。直口、筒身、平底的青釉盏,内外遍施青釉,常见于江南地区陶瓷器中。以上两器物均为汉代饮器,在茶其未与其他饮具分化出来以前,均可兼作茶具使用。
  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化的花具从食器中逐渐分化出来,首先出现了带托盘的青釉茶盏。盏托又称茶船、茶拓子,为承托茶盏,以防烫指之用具。据唐代李匡义《资暇录·茶拓子》记载:“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字“石”换“木”]子承之。即啜而杯倾,及以蜡环[“碟”字“石”换“木”]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焉。”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也有类似之记录。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托始于唐之说不确切。盏托是从托盘发展而来,东汉已有一盘托四至六只耳盏,以后逐渐减少,至东晋已出现一盏一托,南朝时,更普遍生产,成为当时风行的茶具。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茶盏,有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和免盏热烫指,构思巧妙。这里收录的青釉连托盏(图12,右图),为东晋器物,耳盏和托盘以釉相互粘边,托盘为圆形敞口,浅腹,平底,通体施青釉,造型朴实雅致。青釉盏,托(图13,左下图),为南朝器物,盏为直口,深腹,饼足;托为敞口,浅腹,饼足,内外划双勾线莲笨诳谄,均施青釉,纹饰清清晰自然,造型古朴大方。这时期的茶盏的显著特大多为饼足,底部露胎。虽然此时的茶具种类不多,但为唐宋以后茶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茶具中除上述盏与托外,还有另一种我们常说的“茶壶”,但过去不吊壶,而称为“汽瓶”,是注水的容器。常见的鸡首汤瓶产生于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以越窑为多见,德清窑等瓷窑均有烧制,它的出现对唐宋以后壶的形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的鸡首汤瓶多数是在小小的盘口瓶的肩部一侧置鸡首,尖嘴无颈。闭口的流为实心,仅起装饰作用。另一侧塑鸡尾,头尾前后对称。肩部置双系,腹部丰圆,全器宛如伏卧的鸡。器身施青釉,平底露胎。东晋时,瓶身略变大而高。颈部加长,鸡冠加高,鸡嘴由尖而改为圆,中空成管状,作流通入瓶内,鸡首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装饰。相对的另一侧设圆股形把柄,上端贴于器口,下端连于上腹,肩部两侧置条形系。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又加饰龙头,有的双系平削成桥形,器型优美。到南朝时期,瓶形完全继承东晋的形制,但器腹明显高而丰,口缘成高洗口,颈变得比东晋瘦长,把柄也变粗而高,肩部置对称的平削桥形系,平底露胎,形态从秀美向实用演变。隋代鸡首瓶瓶身更加修长,颈亦细长,洗口增高,鸡首高昂作曲脖打鸣状,形象较前期生动,趋向写实。把柄仍保持南朝时的龙形贴饰,肩部双系出现新的形式,足部微外撇。隋、唐初期,越窑仍生产鸡首汤瓶而不见执瓶,唐中期以后,则多产执瓶,鸡首汤瓶少见。

二)

  唐代茶具在中国茶具发展只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其饮茶的传统及方式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饮茶风尚极为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具的生产,尤其是产茶之地的瓷窑发展更加迅速,越州、婺州、邛州等地是既盛产茶,亦盛产瓷器的地方。这时直接用饮用的茶具为盏(陆羽在《茶经》中称为碗),其器型较碗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最适于饮茶。由于盏制作精细,釉色莹润,因而广受瞩目。最负盛名的当为越窑盏和邢窑盏,可代表当时南青北白两大瓷系,均为当时的贡品。越窑盏和邢窑盏在造型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越窑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邢窑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卷唇。唐代南方青瓷以越窑为代表,主要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越窑盏是陆羽在《茶经》中所推崇的窑器,并用“类玉”“类冰”来形容越窑盏的胎釉之美,在当时影响甚大,倡和颇多,如顾况《茶赋》:“舒铁如金鼎,越泥如玉这瓯”;孟郊《赁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韩[亻屋]《横塘》诗:“越瓯犀液发茶香”;许浑《晨起》诗:“越瓯秋水澄”;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红炉炊霜枝,越瓯斟井华”等,都是赞颂越窑盏的名句。这里收录的越窑青釉盏(图19,右图),既是唐代最流行的式样,也是唐代越窑的大宗产品,均为典型的唐代器物。唐代越窑盏托托口一般较矮。浙江宁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青瓷器,还有带托连烧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形,茶盏作花辨形。代表北方白瓷的主要生产地。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谈及邢窑盏口:“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记。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口口通用之。”白居易称“白瓷瓯甚洁。”释蛟然诗日:“素瓷雪白漂白沫香。”陆羽《茶经》也认为,邢窑盏“类银”“类雪”。这里收录的邢窑盏(图28,左图),广口,外卷唇,斜弧腹,玉璧形足,通体施白釉,造型灵巧,釉色淡雅。邢窑盏在陕西、河南、河北、湖南以至广东等地唐墓葬中常有出土,正说明了当日邢窑盏“天下通用之”的情况。晚唐时,茶盏的式样越来越多,有荷叶形、海棠式和葵辨瓣口形等,其足部已由玉璧形足改为圈足了。这里收录晚唐时期的越窑盏和邢窑盏,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器物,可与唐代早期的茶盏相比较。
  茶具除陶瓷制品外,还有金、银制品,1987年的陕西扶风法门增塔唐代地宫出土唐代皇室宫廷所使用的茶具品种。以金、银制成的茶具器皿更为富丽堂皇。这里收录的菊花形金盏(图25,右图),其口和腹均制成菊花瓣形,腹下敛,菊瓣形足外撇,盏心以菊花蕊装饰,器型如盛开的菊花,制作精美。花形银盏,花形口,花瓣形弧腹,腹下内敛,花瓣形高足外撇,口、足边沿均饰折权花卉,造型高贵典雅。以上两年器物,应为唐代宫廷或上层人物使用的茶盏。
  晚唐时茶具又产生新的变化,这与当时新兴的一种饮茶茶方法——“点茶法”有关。“点茶法”即先将茶末置于盏内,再以汤瓶煮水或盛沸水,先少量注入盏内,将茶末调成膏状,再以汤瓶煮水或盛沸水,先少量注入盏内,将茶末调成膏状,再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的沸水而成饮用的茶。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称为“点”。点注特别讲究技巧,强调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此法沿续至宋代最为鼎盛,一直处于饮茶的主导地位。作点茶用的汤瓶,形制为广口,高颈长腹,肩部由晋时的鸡首状流变成了管状或多棱状流,瓶口缘下与肩部之间设一曲形把。这时期的瓶口已由晋时的盘式口变成了撇式,有带系的,也有无系的,底部还是保持过去的平底沙胎,瓶的形体显得更加稳重端庄。这里收录的唐代长沙窑印花褐彩斑双系汤瓶(图15,左图),撇口,外卷唇,短颈,溜肩,筒身,平底,肩部两侧亦置八角形短流,相对处由颈至腹上部塑并条形曲柄,肩部两侧亦置并条形系。短流和双系下均贴印棕榈榈树及对鸟图案,并加褐彩装饰。外壁施青釉不到底,造型稳重大方,为典型的长沙窑器物,长沙窑出土的这类器物上还发现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诗句,可知当时此类器物称瓶(现称作壶或执壶),当为煮或盛沸水向盏中点茶注汤用的汤瓶。这里还收录了长沙窑青釉横把汽瓶,其形制为广口,外卷唇,长颈,溜肩,高身,腹渐收,平底,肩部分别置管状短流和带式曲把。外壁施白釉不到底,造型轻盈秀巧,以上汤瓶虽然形制和产地不同,但都有其共同特点,即长身、肩部置短流、平底、施釉不到底,均是典型的唐代器物。
  唐代贮茶用具,陆羽《茶经》中虽然未见列出,但在唐代赵[王+“磷”左半]《因话录》卷五中,就有“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记载。这种用于贮茶的瓷瓶较为典型的是直口、丰肩、鼓腹、平底之盖罐。这里收录的越窑青釉刻花盖罐(图29,右图),器身刻以卷草纹,盖刻饰莲瓣纹,通体施青黄釉,为晚唐贮放茶末的器皿。
  五代时,汤瓶的器型发生了较多的变化,此时的式样,底部一改唐代的平底而为圈足,瓶的流较前代稍长,瓶身则以椭圆形为多。这里收录的越窑刻花鸡头汤瓶,为直口,溜肩,敛腹,圈足,肩部分别置鸡首流和鸡尾状把柄,通体施青釉,造型美观清秀。越窑刻花双系汤(图39,左图),为直口,高颈,折肩,圆腹,圈足,肩部分别置管状曲流和带式曲把,两侧塑对称花形系,通体施青釉,造型稳重端庄。值得一提的是,其流用刀修饰成尖角形,更易于在点茶注汤时控制水量和准确度,防止余水滴漏,设计更趋合理。用作饮器的茶盏茶托亦有作五瓣、六瓣的花瓣形。这里收录的越窑连托盘,盏与托相连,合二为一。盏为撇口,深直腹,下承托盘;托盘为敞口,浅腹,喇叭形高足,形体秀丽轻盈,为典型的五代越窑产品。

(三)

  宋代饮茶多用一种广口圈足的小型碗,也称盏,南北瓷窑几乎无不烧制,式样较前代有所增多。釉色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和青白釉等,但黑釉盏最受偏爱,这与当时“斗茶”风尚有关。原因有二:宋时饮的饼、团苛,即把一种发酵的膏饼茶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注以初沸之水,茶汤表面便浮起一层白色的沫,这种白色的茶沫和黑色的茶盏色调分明,黑釉盏自然最为适宜“斗茶”,此其一,“斗茶”时要求茶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温度,黑釉盏胎体较厚,能长时间的保持茶汤的温度,故倍受斗茶者的推崇,此其二。“斗茶”在宋初已极为盛行,即使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也常与臣属斗苛,上行下效,颇具影响。赵佶在其《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土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唐庚在《斗茶记》中也记有“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说明当时斗茶风气之盛。由于黑釉盏为斗茶的最佳茶具,因此黑釉盏的烧制盛极一时,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专烧黑釉盏的瓷窑,分布于江西、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其中以福建建阳窑和江西吉州窑所产之黑釉盏最为著名。这里收录的建阳窑盏,敛口,斜腹壁,小圈足,因土质含铁成分较高,故胎色黑而坚,胎体厚重。器内外均施黑或酱黄色釉,底部露胎。有的盏内外还有自然形成的丝状纹,俗称“兔毫”,是当时人们最喜爱的产品。许多诗人还赋诗加以赞美,如蔡襄《茶录》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苏轼也赋诗赞日:“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毛色尤宜”,黄山谷诗赞:“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杨万里诗赞:“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陈蹇叔诗赞:“鹧斑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以上所记兔毫、兔毛、兔褐金丝,均是兔毫盏之别名。北宋后期,建阳窑还专为宫廷烧制斗茶用的黑盏,足底常刻有“供御”和“[辶+“准”字左半][王+上下两个“戈”]”等官家教款。这里收录的建阳窑“[辶+“准”字左半][王+上下两个“戈”]”款盏(图101,左图),可窥见当时宫廷茶具一斑。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镇,所产黑釉一国两制颇具盛名。它利用了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艺,生产出变化多端的纹样与釉面,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这里收录有富于变化的玳瑁釉盏,有独创的剪纸贴花团梅纹盏,有折枝梅花纹盏和造型新颖别致的莲瓣形盏等。而“寿山福海”描金盏(图127,右图),在传世品中较为少见,说明这类器物在当时产量不多。该器物内外遍施黑釉,釉色黑而莹润。内壁以金彩绘兔毫纹地,由盏心至口沿呈放射状,四面开光,光内分别书“寿山福海”四字,寓意吉祥,造型朴实端庄。与此相同茶盏有一件在日本收藏。
  宋代的青釉,白釉和青白釉茶具在全国各地也普遍生产,形制、胎釉各具特色,不乏有许多精致的茶具出现,显示出制瓷工艺的精湛水平。当时制瓷业以生产青釉瓷为主流,故青釉茶具为数很多。除汝、官、哥、钧窑外,还有龙泉、临汝、铜川、湘阴、余姚、上虞、黄岩、同安、泉州、连江、福清、广东等瓷窑均生产青釉茶具。居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专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所产器物,施釉肥厚,如若堆脂,釉色晶莹温润;胎质细腻,色如香灰。但汝窑烧瓷时仅20年,故传世品稀少,南宋已有“近尤难得”之叹。有关该窑生产的茶具,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书中收录的一份宋高宗的宠臣张俊向高宗进奉礼物的清单中,妆窑瓷盏即为其中一项,而传世盏托极为少见。官窑亦是宋时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瓷窑,所产器物,釉色凝厚润澈,玉质感强,开纹片,其胎骨有灰黑色和紫褐色。这里收录的南宋官窑粉青釉把盏(图58,左图),其口微敛,弧壁浅腹,圈足,肩腹部一侧附环形把柄,通体施粉青釉,开纹片,造型轻盈俏丽。以纹片著称于世的哥窑瓷,纹片多种多样,色泽不一,但以黑色为主,俗称“金丝铁线”,部分器物有文献中称的“铁足紫口”。哥窑传世茶具为数不少,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哥窑八角形盏,通体入方形,口微外撇,瘦圈足,内外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莹润,有金丝铁线纹。该器制作精致,为哥窑瓷器中的传世佳品。以艳丽色彩、釉内含有少量的铜元素,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宛如蓝天中的晚霞。器物施釉肥厚,多有牛毛纹和蚯蚓走泥纹。其品种繁多,生产量大,所产茶具有汤瓶、盏、杯等,杯式分为直口敞式和直口敛式等。龙泉窑以烧制青瓷闻名于民,尤其宋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更使青瓷釉色之美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粉青釉釉层凝厚,釉面透明光泽,外观柔和淡雅,有如青玉:梅子青釉的釉层更加厚,略带透明,釉面光泽,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这里收录的龙泉窑青釉盏(图97,右图),为广口,斜直腹,小圈足。内外均施粉青釉,釉色凝厚莹润,开纹片,制作工整,为不可多得的北宋器物。临汝窑为宋元时期烧制民间用瓷的窑场,分布于今河南省的临汝县,所产青瓷器物胎体、釉层较厚,釉色青中闪绿。这里收录的临汝窑盏,形制为敛口,深腹,下腹急收,圈足。全器光素无纹,除盏内心无釉外。内外均施青釉,色均匀厚润,青中闪绿,胎骨坚实厚重,造型简朴古拙。以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代表的耀州窑,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所产器物,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闪黄,俗称姜黄色,露胎处呈浅褐色。这里收录的耀州窑青釉海棠形盏,形制为花瓣形腹壁,圈足,人外均施青釉,青中泛黄,造型精巧别致。纹饰华丽雅致的耀州窑印花盏,形制为侈口,深腹,小圈足。盏内壁印缠枝菊,底心印一朵盛开的菊花,外壁刻菊瓣纹。该器物装饰饱满,布局严谨,画面清晰。这种印花盏内壁以模印制,产量高,质量精,广受时人喜爱。造型素雅灵巧的耀州窑盏,形制为广口,斜腹壁,小圈足,通体光素无纹,为典型的宋代民间生活实用品,也是当时产量较多的品种之一。此外,其他瓷窑生产的青釉盏,亦工巧品精。这里收录的同安窑青黄釉刻花盏,形制为广口,斜腹壁,腹较浅,小圈足。内壁刻牡丹花卉图案,辅以篦点纹,外壁饰以由底向上呈放射状的篦划纹,内外均施青釉。器物图案结构严谨,纹饰清晰,造型纤巧而工整。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为宋代北方著名的瓷窑。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所产器物釉面呈牙白色或乳白色,胎骨洁白,坚密细腻,其中白釉盏最为精巧。定窑虽也烧黑釉、酱釉盏,但因胎骨较薄,使茶易冷,茶冷则水痕易退,故不为斗茶者所推崇。
  宋代兴起的青白釉,以江西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风格。其釉色介于青、白两色之间,硬度、薄度和透明度等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法之后,产量倍增。青白瓷生产地广,生产的茶具种类、式样也相当丰富。这里收录的影青印芦雁穿花纹盏和湖田窑印花莲瓣形盏等青白釉茶具,亦不失为当时的上乘之作。
  另一种重要的饮茶器具就是烹具。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近世瀹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证明当时烹茶已由锅改为汤瓶了。从宋代的文献记载和绘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所使用的汤瓶形制。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清书地绘出了用于煮或盛沸水之汤瓶,其形状呈喇叭形口,高颈,溜肩,腹下渐收,肩部分别置管状曲流和曲形执柄,类似这里收录的汤瓶。关于点茶用的汤瓶,蔡襄《茶录》说:“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从文物实质看,宋代的汤瓶,南北方瓷窑都有普遍烧造,其颈、流、把都改为修长形,腹为长腹或瓜棱形圆腹,式样较前代多,有瓜棱形汤瓶、兽流汤瓶、提梁汤瓶、葫芦式汤瓶等。尤其是瓜棱形汤瓶,在宋代瓷中比较多见,其形体多变,有仿金银器式样烧制的,肩一侧置弯曲流,另一侧塑扁带式曲柄,以景德镇制品最精。宋代瓶形的变化,更加科学,喇叭形口,易于注入液体;管状长曲流已比唐你增加三至四倍,其流、把多与口平齐,液体可以灌满器内,增大了汤瓶的容量。这里收录了各种步同釉色的汤瓶,有影青瓜棱形汤瓶,青白釉瓜棱形汤瓶、酱釉汤瓶、青釉汤瓶等等,形制基本与绘画中的相近。
  古时烹茶,常有带盖的罂贮清水置于炉旁,以备酌取。这里收录的影青四瓜棱形贮水罂(图145,左图),可视作烹茶时的贮水器物。该器为直口,溜肩,瓜棱形腹,圈足,肩部分别置四个对称条状环形耳;幅形盖,顶端塑S形条状纽。通体内外遍施莹润透亮的青白釉,胎薄釉厚,胎釉结合紧密。三彩双耳罐,亦不当时烹茶时贮水器一种,形制为直口,鼓腹,圈足,肩部置对称双耳。腹部画花卉纹饰,并施以绿、浅黄、褐三彩釉,色彩清晰艳丽。
  唐宋时期主要饮饼、团茶。为使饼、团茶易于保存,常需定期焙茶,然后用茶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蔡襄《茶录》)。为保持饼、团茶之干燥,也定期从茶笼中取茶饼碾研成末,分装数个小盖罐内,随用随取,或外出时便于随身携带。小盖罐在唐代已出现,宋代产量有更大发展,几乎各地瓷窑都有烧造,说明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用途多种多样,可盛装药品,香料和化妆用品等,也可用作盛放茶末之器皿,形制基本为直口、丰肩、鼓腹、圈足。这里收录的简洁灵巧的龙泉窑盖罐、纹样清晰的吉州窑竹篓纹盖罐、纹饰华丽的影青印花盖罐(图163,右图),均可作盛放茶末的实用器皿。
  饮茶用食物作佐料伴饮的习俗由来已久,且因时代,地域、风土嗜好、民间习惯不同而异。唐代有用盐、姜、葱等作为煮茶时常备的佐产。宋代还有用核桃、松子、芝麻、罗汉果等作为佐料。佐料以小碟置之,用以待客,量少品精,自然清香,既增加茶香,又别有一番情趣。这里收录的一组北宋影青花口小碟,可视作时人盛置食物佐料的器皿。
  元代茶具以青白釉居多,黑釉盏显著减少,茶盏釉色由黑色开始向白色过渡。这里收录的色彩斑谰的钧窑天蓝釉盏、釉色匀净滋润的枢府窑盏、轻盈秀巧的青白釉月映梅枝纹盏(图177,左图)以及青花缠枝菊纹小盏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茶具。高足杯是元、明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元代除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器与枢府器外,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河南钧窑、河北磁州窑与山西霍县窑等都生产这类杯式,款式差别不大,典型式样为口微侈,近底处较丰满,承以上大下小的竹节式高足。
  元代的瓶式,其腹部仍保持修长形状,但重心下移。而在流的设计方面则变化较大,已由唐宋时期设于肩部,改为置于腹部,流长而曲,把、流基本与口平齐,流贴附于腹下部,这和腹有承重点成正比,形制秀美中显得庄重。典型的汤瓶以玉壶春瓶为瓶身,流置于腹部,为了与瓶身相对称,流较宋代的长,高度一般与瓶口平齐。为便于倒水,嘴向外倾斜,由于过长易损坏,故在流与颈之间连以S形饰物。把手与流对称,下端亦置于腹部。瓶口外侈度较玉壶春瓶为小,盖扣其上。此种汤瓶主要以景德镇青花瓷器为多,浙江龙泉窑也有烧制,其他北方瓷窑未见有这类产品。
(四)

  明代茶具,因饮茶方式与唐代时期截然不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明洪武二二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确立了叶茶的地位和饮茶方式,从而使茶具在釉色、造型、品种、使用方法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白色的瓷器最能衬托出叶茶所泡出的茶汤的色泽,茶盏的釉色也由原来的黑色转为白色,摒弃了宋代的黑釉盏。从明代茶具中,我们可明显看到一个大转变:盏由黑釉转而为白釉。屠隆《考[上般下木]馀事》称:“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诸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高濂《遵生八笺》日:“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心内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茶色贵白,岂容于乱之。”谢肇[氵制]《五杂组》说:“蔡君谟云:茶色白,故宜于黑盏,以建安所造者为上。此说余殊不解,茶色自宜带绿,岂有纯白者?即以白茶注之黑盏,亦浑然一色耳,何由辨其浓淡?今景德镇所造小坛盏,仿大醮坛为之者,白而坚厚,最宜注茶。建安黑窑,间有藏者,时作红碧色,但免俗尔,未当于用也。”张源《茶录》称:“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为次之。”这些文献记载犊诳诘明当时崇尚白釉盏,以便观茶色以优劣并辨其浓淡。此时德镇,制瓷工艺相当发达,已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创制的各种色釉和彩饰不断增加,尤以青花瓷最为突出。
  虽然饮茶在明代又回到了自然简朴的方式,但茶具并未因此而停滞不前,相反,这更使明代的茶具得到充分的发展,品种更加多样化,功用更加明确,制作更加精细。人们的思想意识,艺术追求和社会风尚等更能通过茶具的书法、绘画图案,甚至造型等装饰手段表现出来。当时饮茶,一改点茶之习,开始直接瓷壶或紫砂壶泡茶叶,并逐渐成为时尚。壶的名称也于此时出现。壶的使用弥补了了盏茶易凉的落尘等不足。茶壶基本保持元代形制,只是流的曲线部位增加成S形,流与把手的下端设在腹的中部,结构合理,更易于倾倒茶水,并且能减少茶壶的倾斜度。流与壶口平齐,使检查水可以保持与壶体的高度而不致外溢,形制秀丽丰满。此时的壶用于泡茶,唐宋时期的汤瓶是作煮或盛沸水供点汤冲茶之用,其功能近似明代以后单纯用于煮水的煮水器。这种煮水器,明代以后已与茶具区别开来,一般不作为专门的茶具看待。对于明代泡茶用的茶壶,明代冯可宾《茶笺》说:“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这里收录的青花花卉纹小壶和青花高土图执壶(190,左图),均为明代景德镇产品,其形体不大,正反映了以小为贵的时尚。
  明代以壶泡茶,以杯盛之,款款而饮的方式广受欢迎,杯的式样亦与前不同。明代高足杯将元代接近垂直的足部改作外撇足,增加了稳定感。在制作工艺上,足与杯身用釉粘结,交结处有一釉的中间层,所以空心足内底常有一带釉的乳突。高足杯发展到明代,种类较多,有竹节高足杯、无节高足杯、八方高足杯等。除高足杯外,小巧玲珑的日用茶具,在永乐、宣德时期也有很多新的创烧,如永乐青花瓷器中的名器压手杯,其胎体由口沿而下渐厚,坦口,折腰,圈足,执于手中正好将拇指和食指稳稳压住,并有凝重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其外壁所绘青花缠枝莲,纹饰纤细。青白色的釉面,光泽莹润。杯内心常见有小篆“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以图案环绕。这种精心设计的新品种,在明代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谷应泰《博物要览》称:“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白了,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中心画双狮滚球和花心的两种。明万历、清康熙均见有仿制品。这里收录的造型轻盈玲珑的青花各式小杯,纹饰各有不同,千姿百态,有青花莲纹、奔马纹、花鸟纹以及“状元及第”等文字小杯,还有酱釉刻花小杯和青花褐彩鱼纹小杯,装饰图案清晰自然,均可反映明代茶杯式样。
  明代以来饮用的主要是叶茶,贮茶主要用瓷或宜兴紫砂陶的茶罂。形制基本为直口,丰肩、腹下渐收,圈足,造型典雅别致,既美观,又实用。这里收录的纹饰流畅、色彩艳丽的青花人物盖罐和青花花卉盖罐,均为贮存茶叶的器皿,其中青花携琴访图盖罐,所豢诳谄饰色泽浓艳,釉汁凝厚而莹润。最为珍贵的要数明代崇祯年间的青花“上品香茶”铭小盖罐,其盖为扁圆形,盖面以青花绘菊花纹;罐为直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器腹外壁两侧主题图案均用青花绘立马图,从火芽诳谄相间,马鞍部均饰方形招牌,其上分别书“上品”、“香茶”安样。该器汁莹润,青花色菜鲜艳。此类瓷罐应为装置茶叶出售的包装器皿。

(五)

  清代饮茶之习与明代相同,茶具无显著变化,陶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代表,可体现整个时代的制瓷水平。这时期所产茶具釉色较前期丰富,品种多样,有青花,粉彩以及各种颜色釉。茶壶口加大,腹丰或圆,短颈,浅圈足,体形较前代缩小,流短直,设于腹部,把柄为圆形,附于肩与腹之间,给人以稳重之感。这里收录的造型新颖别致的青花山水纹提梁壶(图225,左图),为清代乾隆年间产品,所绘青花纹饰色泽明快,令人爱不释手。此外,造型沉稳古雅的青花带字双系,色泽艳丽的粉彩花鸟、花蝶纹提壶和彩麒麟送子图提梁壶等等,式样各有千秋,均为清代烧制。
  锡制茶壶也是当时广受欢迎的茶具,仅次于窑器,其优点还在于不易磕裂或碰碎,易于保管。这里收录的清代锡提梁壶、杯,内设一活动隔茶叶渣漏筒,构思独特。
  清代饮茶用杯,无论是釉色、纹饰、还是器型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这里收录的几组造型、纹饰各异的小杯,以及色彩艳丽的五彩龙凤纹小杯(图217,右图)、造型清秀大方的青花釉里红花卉纹杯和青花团凤纹杯,体现了清代以来人们对文化、生活艺术的追求。
  在款式繁多的清代茶具中,首见于康熙年间的盖碗,开了一代行河,延续至今,未有间断。盖碗又称[火局]盅,由盖、碗、托三位一体组合而成。盖利于保洁和保温,且易凝聚茶香;碗敞口利于注水,敛腹利于茶叶沉积,且易泡出茶汁;托利于防止茶水溢出,又利于隔热。品茶时,一手把碗,一手持盖,一边以盖拨开漂浮于水面的茶叶,一边细品香茗,给人以稳重大方,从容不迫的感觉。使用盖碗又可以代替茶壶泡茶,可谓当时饮茶器具的一大改进。这里收录的清秀淡雅的青花花卉纹盖杯(图224,左图)、高贵雅洁的铜胎珐琅彩描金云蝠纹盖杯、玲珑秀巧的粉彩花卉纹盖杯,可见清代茶具的风范。
  清代茶叶罐仍以瓷与紫砂器为主,形制多样,有方形、圆形、花瓣形等。从总体上看,器型有所加大,颈部有所加高,底部有圈足,平底。这里收录的造型挺秀大方的青花“喜喜”字方形罐(图245,右图),纹饰清晰流畅;造型巧妙、清新的粉彩“丰收”图罐,色彩艳丽而清逸,均为清代的常用茶具。
  茶具中,还有壶、若干小杯以及茶盘配套组合使用的。壶、杯、盘绘以相应的纹饰,独具韵味。这里收录的造型富丽堂皇的墨彩山水纹壶、杯、托,为口口时期的器物。造型庄重的白釉描金国徽纹壶、杯、托,为70年代景德镇的产品。
  这里还收录了部分玉质茶具,使用玉质茶具更能显示主人高贵的显赫的身份,雍容华贵。明代的双螭耳白玉杯,工艺精湛,玉质幼嫩柔和。清妆的双龙耳青白玉杯,制作工整,莹润雅洁。

(六)

  闻名古今中外的宜光紫砂茶具,明代以来异军突起,倍受瞩目,在众多茶具中独树一帜。紫砂茶具以江苏宜兴产的品质独特的陶土烧制而成,土质细腻,含铁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和吸水性能,最能保持和发挥茶的色、香、味。由于宜兴陶土丰富,最宜制壶,因而紫砂壶成为宜兴的主要产品,发展迅速,明代至今,一直享有盛誉。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认为:“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称宜兴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茶具经过民间艺术家和文人墨客的改进、创新、融会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手法,产品自成一派,令人爱不释手。先后出现了不少制壶名家,如明代最著名的制过名家供春,号称“四家”的董翰、赵梁、袁锡和时朋,时称“三大”的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清代的陈鸣远、杨彭年、陈曼生等都亨有盛名。这些名家手制的小壶都独具风格,深得时人喜爱。这里收录的紫砂茶具,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亦可从中一睹清代宜兴紫砂器的丰采。
  开始出现于雍正年间的彩釉紫砂器,是为了满足达官贵人追求华丽副贵的心理要求而生产的,是紫砂装饰的新工艺。它是紫砂工艺和景德镇的釉上彩工艺结合起来的尝试,普于清代风靡一时。由于这种装饰掩盖了紫砂器自然、质朴的本质特点,因而在宜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尽管如此,但也生产了不少传世佳作。这里收录的宜兴彩绘人物紫砂壶,腹部均彩绘戏剧人物,色彩明艳,生动趣致。造型高贵优雅的宜兴蓝彩壶、杯(图266,下图),器物内壁施以柔和悦目的白彩,外壁施以色彩绚丽的华贵的蓝彩,令人倍加珍爱。这些紫砂茶具,反映了这时期紫砂加彩器的工艺水平。


  千百年来,我国饮茶之俗经久不衰,饮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种爱好,使人们将品茶逐渐向艺术化发展,并把品茶作为一种显示高雅、素养与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来加以追求和创造,因而茶具也不断得到艺术的再创造。当人们置身清幽的环境,口啜清茗,并且欣赏和品味宛如艺术品的精致茶具,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怡情、高雅的艺术享受。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10-25 13:42重新编辑 ]
贝卡乔

ZxID:58466133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1-25 0
非常好~
倾城一笑抵我半

ZxID:45815665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4-25 0
我来支持,楼主辛苦了!

[ 此帖被wj宝宝在2015-07-28 21:07重新编辑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