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4)之魏晋南北朝(时间:11月1-15日)参加活动请回帖!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3854 回复:18

[活动专题] 【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4)之魏晋南北朝(时间:11月1-15日)参加活动请回帖!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
【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4)之魏晋南北朝(时间:11月1-15日)参加活动请回帖!
— 本帖被 灬千ヽ 执行提前操作(2009-11-16) —
[backcolor=#ffffff][table=300%][tr][td]
[backcolor=#ffcc66][table=230%][tr][td]
[backcolor=#ffffff][table=200%][tr][td][align=center]

[size=2][color=#ff0066]=============================================================
[size=3]本月任务:[/size][color=#ff0066] [size=5]魏 晋 南 北 朝[/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3](公元265年—公元581年)[/size][/color]
=============================================================
[/color][color=#ff0066]回帖时间:2009年11月01日至15日 [/color][/size]

[color=#6600cc][size=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不仅如此,魏晋南北朝的“原生态”美男如云。。嘿!YY一下。。 [/size][/color]
[attachment=11344226]
[color=#0000ff][size=2][/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size][/color]
[/align][size=2][backcolor=#ffffff][table=200%][tr][td]
[backcolor=#ffcccc][table=180%][tr][td]
[color=#0000ff][size=2][color=#ff0066]◇[/color]分类1.历史人物——魏晋南北朝的所有历史人物。[/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例如:各个朝代皇帝,魏晋的各个美男,山阴公主,竹林七贤等人物故事、传记。[/size][/color]
[size=2][/size]
[color=#0000ff][size=2]说明:人物类侧重一个人来说明,如有相关人物,笔墨不要过重。尽量不要人物扎堆。[/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color=#ff0066][/color][/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color=#ff0066]◇[/color]分类2.文学著作——诗歌、著作、乐府、辞赋、小说。[/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和《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color=#ff0066]◇[/color]分类3.朝代纪事——所有该时期的某朝代风云事迹。[/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例如:西晋,东晋,南宋,北宋,齐,梁,陈,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color=#ff0066]◇[/color]分类4.其他——不能归类于以上的。[/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例如:民俗,服饰,艺术,绘画,佛像,各个宗教的传播,百家学说等。[/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color=#ff0066]◇[/color]分类5.小 说 推 荐——推荐描写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每人限3篇。[/size][/color][color=#0000ff][size=2]注意:如果之前已经有推荐的,而您又再次推荐的,不会再次给分。[/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2][/size][/color]
[color=#ff0066][size=2]◇以上五个分类,可以单择一类;也可以1、2、3、4类任意加5,属额外加分。[/size][/color]
[color=#ff0066][size=2]◇推荐该时期小说的,每推荐一部,可获得1-10的加分。[/size][/color]
[color=#ff0066][size=2]◇个人点评,也有1-20分的额外加分。[/size][/color]
[color=#ff0066][size=2]◇允许占楼参加,但请说明自己的分类及内容,以免楼下重复。O(∩_∩)O~[/size][/color]
[color=#ff0066][size=2][/size][/color]
[color=#0000ff][/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size]
[color=#6600cc][size=2]【要求】
1.字数在200—2000之间。
2.每人只能选一个类型,只能回复一次,不得多楼回复、灌水!
3.内容补充请本楼修改。请查看楼上有无重复;对以上有补充的,请注明几楼。
4.请不要整篇文复制粘贴(谢绝百度全文复制),排版清楚,尽量避免过多古文段落。[/size]
[/color][color=#6600cc][size=2]5.所回复内容请勿复制素材区已有帖子。[/size][/color]

[color=#ff6666][size=2]评分标准,详见[/size][/color][url=http://www.paipai.fm/r5889290/][color=#ff6666][size=2]http://www.paipai.fm/r5889290/[/size][/color][/url][color=#ff6666][size=2];[/size][/color]
[color=#ff6666][size=2][/size][/color][color=#ff0066][size=2][color=#ff6666]活动每月一帖,长期举行。奖励超多,诱惑么,诱惑么,赶紧参加吧[/color][s:283] [/size][/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09-11-01 09:30重新编辑 ]
魂断紫禁

ZxID:9282090


等级: 明星作家
随风去,自在闲然,花开花散不期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01 0
《容止》赏析魏晋美男

  在魏晋之前的历史中,对男性的记载多是关于其言行、道德、功绩,而极少涉及男性的容貌仪态。【武士多 “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诗经· 国风·兔置》) ,文士则是“ 温柔敦厚”,“ 恭俭庄敬” (《礼记》)颇具脸谱化。】自刘劭《人物志》,开始站在审美的角度,以美感为标准来对人进行品鉴,在对人的才情进行品评的同时,也记载了一些名士的容貌。
  直到魏晋,对人物的品评,才进一步扩展到仪容审美的领域,逐渐抛开礼法的约束,使风姿仪容也成了一项重要的品评内容,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现象,即对于男性容貌仪表的关注评品蔚然成风,男性超过女性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宗白华先生便称魏晋士人崇尚 “人格的唯美主义”,“尤沉醉于人物的容貌、器识、肉体与精神的美”


掷果盈车——潘岳(247~300)
  此君即大名鼎鼎的潘安是也。西晋时河南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多好听!以至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潘岳年轻时,拿着弹弓到洛阳城外游玩,姑娘们争相向他丢水果,每每满载而归。常吃水果,补充维生素,皮肤更好,形成良性循环。MM们愈发狂热,干脆手牵手将他围起来,看个够。可惜照相术还没有发明,否则檀奴出本写真集一定很赚。有个人也学着潘岳的样子郊游,不幸他长得很丑,被人家吐唾沫。男性版的东施效颦!那是著名丑男左思,和潘安一起出游,结果回来的时候,潘安车上的水果够开水果店了,左思车上的烂砖破瓦头连盖间房子都有赢余.
  潘岳不仅长了张锦绣皮囊还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很小就显露出文学天赋,被乡里称为"奇童”。二十来岁时,晋武帝司马炎一天兴趣来了,下乡耕田作秀,大伙纷纷写马屁文章颂扬其事。结果潘岳的赋作得最好。大臣们一看,这小白脸,算什么东西,马屁敢拍得比我们好!嫉妒得那个死。立马赶出朝廷。赋闲十年后,潘岳终于被重新录用。先后当了河阳,还令县太爷。颇有政绩。风雅县令在河阳县种遍桃树,时人号为“一县花”。此后在政坛屡升屡降,只到元康六年(296)前后,回洛阳任京官。几曾持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时掌权的是丑八怪皇后贾南风。她外孙贾谧好结交宾客,组织了个文人团"二十四友",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潘岳是其中最卖力的一位。精彩之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具体过程如下:潘岳写了一篇狂草,贾南风派手下的宫人将太子灌醉,哄他抄写。太子醉眼模糊,根本辨不清纸上啥内容。照着笔画胡乱描了一遍。太子的墨宝别人当然也看不懂,何况当时皇帝还是个白痴。这难不倒才子潘岳,他模仿笔迹的工夫了得,在太子的纸头上照原来风格添置笔画,成为反迹昭著的逆书。以笔为刀,杀人不流血!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借口报仇,兵变入宫除尽贾氏一党。潘岳从前就得罪过赵王伦的boyfriend孙秀,这会儿当然死翘翘,还是满门抄斩。他一生孝顺,却连累老母丧命于东市。不亦哀哉!
  八王之乱中政治一塌糊涂,潘岳偏要凑热闹,落了个为虎作伥的恶名。好歹在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这辈子过得不算太衰。其文风华美不却不失于雕琢;描写细致,尚不致于繁芜。善写清绮哀艳的悲情文章,很忧郁的一个美男子。在生活中潘岳绝对是个好男人,十余岁定婚,对发妻杨氏一往情深。杨氏不幸于元康八年(298)去世(死得是时候,幸与不幸,很难说),潘岳的悼亡词写得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是中国此类题材中最早的名篇卿本佳人,可惜功名心太重,躁急干进,不知满足,终落得身首分离。当年洛阳城外的那些热情奔放的姑娘们想必都为人母了,有为青葱岁月的热情流一把泪的吗?

看杀——卫玠(285~312)
  记得三国中杀掉邓艾父子的卫瓘吗?卫玠就是他的孙子,表字叔宝。这孩子自幼风神秀异,坐着羊车行在街上,洛阳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小璧人。八王之乱的前期,卫瓘一家子遭到楚王司马玮的屠戮。幸好卫玠跟他的兄弟因病住在医生家,保了小命。过两天楚王玮就垮台,卫家平了反。小小年纪就经历了骨肉分离,阴阳永别的悲剧,使卫玠对世界有了个清醒冷静的认识。
  八王之乱把西晋政权闹得一塌糊涂,胡人势力进入中原。天下大乱,卫玠费尽口舌说动母亲南下。他兄弟不肯走,后来死在匈奴人手上。一家子跑到江夏,妻乐氏经不住旅途疲惫,死去。征南将军山简赶快来抢这个钻石王老五,把爱女嫁给他。卫玠又往东行,来到了大将军王敦镇守的豫章。王敦见他一表人才,能说会道,很是器重。眼见王敦杀戮同族兄弟,卫玠感觉此人野心勃勃,久必生乱,不可依附。于是奔投东晋都城建业。建业的官员们久闻艳名,立即答应予以重任。江东人士听说来了个大明星,人山人海地围观,挤得卫玠举步艰难。这么一累,居然把美男子给累死了。这个典故就是“看杀卫玠”。
  卫玠一生,没在政治上兴风做浪,没为中国文艺或科技的发展做贡献,军事方面更是碰也没碰过。这么个人,居然在《晋书》上有传记,可见“美男子”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传记里反反复复强调了两点:一是俊美,二是会嚼舌头。前后一串,倒是好适合作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
  关于卫玠的美,《晋书》里用词有“明珠”,“玉润”等等,他为人喜怒不表于形。总之是个面无表情的玉人。可这玉人特爱开口。爹妈怕他磨牙磨得太累影响身体健康,限制儿子说话。真叫人吃不消。我们有时得对着进不去的BBS唉声叹气。一千多年前,卫玠也发出过同样的叹息。当时风气,最盛行,手里拿个麈尾,模样悠雅地清谈。刚开始时,“清谈”主要谈老庄之道,后来是天南海北乱侃,比如谈人家的长相和行为(两晋美男子多出名,也有这方面原因)。政治问题太敏感,最好避开。卫玠舌头痒痒,一遇机会,定要冒两句,听众个个惊叹。清谈高手王澄(小名平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人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卫玠会说,脑瓜也明智。看得准形势,懂得保身避祸。可惜身子太弱,一切白搭。选卫玠这号不适合当丈夫的,作个初恋情人还差不多。

凤皇止阿房——慕容冲(358~386)

  名字咋一看像武林高手,他的武功有多高偶不知道,杀人如麻却是事情。这个小字凤皇的美少年是前燕开国皇帝慕容隽的幼子。五胡十六国时期倾国倾城第一人。短短二十几年生命,制造的轰动效应把北国江南所有美女都比化了。可惜五胡十六国这段历史不出名,他也跟着被尘封。偶很长时间都分不清五胡十六国跟五代十国,后来才知道五胡十六国跟东晋处同一时期,一个在北,一个在南。这时候中国就是南北分治了,不明白为什么书上的南北朝是从东晋灭亡才开始算的。
  话归正题,前燕传到第二任皇帝手上便不行了,被前秦吞并。作为战利品,十二岁的慕容冲和姐姐清河公主被充入长安的禁宫,一对漂亮宝贝陪秦王苻坚风流快活。谁说男人女相有福的,瞧人家慕容冲多倒霉!后来苻坚因为影响不好,把慕容冲放了出去,等他稍大,安排做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守。十几年后,淝水之战,苻坚大败。慕容冲结集鲜卑人,趁乱而起,马踏关中,挥刀雪耻。几个兄长相继死后,他在阿房城继位,做了燕国皇帝。可巧此处长满了梧桐,翠竹。传说中的凤皇看到梧桐,常落下来休憩,用竹食填肚子。绿影婆娑的阿房真引来了个火凤皇。于是歌谣传曰:“凤皇凤皇止阿房”。桐竹纷披,玉面罗刹横刀跃马,真是花间喝道的场面!苻坚守不住长安,出逃,死在另一个叛臣羌族人姚苌手里。强大的前秦毁于一旦。攻陷长安后慕容冲唆使部下抢遍全城,活脱脱一个强盗头子。鲜卑人在长安拿够了,撑足了,打着饱嗝,泛起了乡愁,都嚷着要回家。东北华北的燕国故地,是叔父慕容垂的势力范围。慕容冲现在骑虎难下,一旦东归,皇位必然受到威胁。他跟手下将领产生了意见分歧,被杀。过过皇帝的瘾,死了也值。昙花一现,瞬间的绚烂,瞬间的消亡。有道是自古美人似名将,不许人间见白首。慕容冲上辈子就没修好,又不肯老实安分修下辈子,悲剧猪脚当得浑然天成,不会有人骂编剧吧?数载娈童生涯,一朝铁血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曲折经历形成了性格的极端:外表阴柔,内心狂野,坚毅,为人狡猾且狠毒。
  有趣的是燕国皇室选继承人时,脸蛋漂不漂亮也是重要标准。晋朝“以貌取人”的风雅被慕容鲜卑发扬光大。二鬼子学鬼子那套往往比鬼子来得更猛!繁殖的结果是代代英俊骑士,个个欣长矫健。可最终燕国就是被一帮绣花枕头给玩完的。

侧帽风流——独孤信(502~557)

  独孤信,出生在一个小鲜卑部落的酋长之家,原名独孤如愿。说到这个人,不得不提一下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著名的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将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南迁到了洛阳。此后北方的六个军事重镇变得不重要了。从前镇守六镇的全是贵族子弟,现在新添的尽是些流放犯。少爷兵们眼见工资奖金一月比一月少,最后落得跟流放的一个待遇,能不恼火吗!大呼造反有理,六镇相继叛乱。千万别小看了这场起义,北齐高氏,北周宇文氏,统一中国的隋朝杨氏,建立大唐盛世的李氏,全是在六镇烽火中打出头的。大帅哥独孤如愿也是这般登场的。在起义第一轮,独孤如愿站在朝廷这边,跟着亲政府的贺拔氏父子杀死了起义将领卫可孤,出了点小名气。起义第二轮中,不知怎么地进了葛荣领导的反政府武装。后来葛荣失败,独孤如愿跟着大伙一起被权臣尔朱荣收编。别抱怨他老是换主子,打来打去的那些将军们全不是好东西,小兵用不着讲什么主义,谁给饭吃就跟谁,人人如此。从后来的发展可看出独孤如愿不但无反骨,反而是个很讲义气的人。尔朱荣见小伙子精于骑射,一表人才,提拔他当别将。人长得醒目就是好,同样从葛荣那里投奔尔朱荣的高欢,因为形容顦顇,不起眼,只能充帐下随卒一名。高欢一世枭雄,当年却吃过以貌取人的亏。这时候独孤如愿才二十来岁,军中称之“独孤郎”,讲究修饰打扮,又喜欢耍帅,曾在阵前匹马挑战,力擒敌将。我们读的小说演义里,打仗都是单挑,其实,实战中单挑极为罕见。这一回是个特例。还是帅哥出阵,又有军事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独孤如愿战场得意,一路升迁。政坛风云变幻,尔朱氏灭门,新一代权臣高欢崛起。北魏皇帝不甘心做傀儡,想跟贺拔氏合伙除掉高欢。眼看箭在弦上,一触即发。高欢搞个反间计,挑唆了个笨蛋害死贺拔岳。贺拔氏忙派独孤如愿去接管贺拔岳的军队。独孤如愿走到关中,发现那些兵士们已经给自己找好了个统帅,一看居然是小时候一块玩的黑獭。老相识,一切都好说,独孤如愿便又回洛阳去了。黑獭,大名宇文泰,管了几个兵,野心倏——一下子冲上天了。得到皇帝的正式承认后便在关中盘踞下来,不听高欢指手画脚。
北魏皇帝对高欢忍无可忍,西奔投靠宇文泰。独孤如愿一听到消息,老爹老妈老婆孩子全顾不上了,单骑追随而去。是因为对老东家贺拔氏遭遇感到不平,还是出于跟黑獭的义气,真有非走不可的理由吗?以至于抛家弃子,从此天各一方,生死永别。儿子独孤罗被高氏投入监狱,一关二十几年,终于一天重见天日,因为西边的父亲死了。
留?走?一个政治赌局。每个人都要从“高欢”和“宇文泰”之间选一个投注。就当时来说,高欢无论哪方面都是占优势的,西迁路上,不少人半道折回。就是贺拔氏的当家贺拔胜也是骑墙态度。用事后诸葛亮的眼睛来看,独孤如愿投得多么正确!在宇文泰扶持起来的西魏基础上,发展出北周,隋,跟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唐。隋朝的建立者是独孤如愿的女婿杨坚,唐朝的建立者是独孤如愿的外孙李渊。瞧人家独孤将军什么眼光!
从此独孤如愿为宇文家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其中也曾因为打了败仗跑到江南梁朝休养。三年后,梁武帝准他北上,问他是否会去父母生活的山东(指高欢领导的东魏),独孤如愿答得坦荡:事君无二。一心一意,继续给宇文氏卖命。
  独孤如愿有谋略,最冒尖处是在文治方面。到秦州任刺史,人家几年裹不清楚的案子,他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政通人和,经济繁荣,远近跑来归附的流民有数万家之多。某日,独孤如愿到郊外打猎,等到晚霞满天,策马回城,迎风急驰,帽子无意中偏到一边。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城人都侧戴帽子,学习这个帅呆了的新造形。
偶还找了个关于他的故事,酿古井贡酒的那口井,之所以好,就是因为独孤如愿曾经丢了把剑进去。沾上美男子的味道,水质不同凡响。
  宇文泰见独孤如愿信著遐迩,能服众心,特特给他赐名为“信”。任命为八大柱国之一(政坛八大佬)。
宇文泰死后,八大柱国中的宇文护独揽朝政。大臣赵贵想与独孤信通谋,干掉操纵朝廷的宇文护,还权给宇文泰的儿子。独孤信说要考虑考虑。这一犹豫,命就丢掉了。

唐朝人说独孤信虽祸及自身,却惠及子孙。事实上他是个重事业不重家庭的人。如此人物,竟得如此结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人能全?
  独孤信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事当数生出了三国皇后。他西奔后三十出头,又娶妻纳妾,养了六子七女,厉害的是六个儿子全是正妻所生。看来独孤郎心也有所属处。长女嫁给宇文泰的长子,四女嫁到李家,七女嫁给杨家,后来都是皇后(李渊母亲的皇后头衔是死后被儿子封的),杨广,李渊,全是他外孙。值得一提的是独孤家的孩子个性都很强。杨广老妈,独孤迦罗是出了名的女权活动家,旗帜鲜明地提倡一夫一妻制,反对男人纳妾,把老公杨坚玩过一夜的宫女活活打死,皇帝杨坚还不敢反抗,离家出走生闷气。李渊母亲病在床上,脾气还很大,吓得好几个媳妇都不敢给他端茶送水。那群儿子也不省油,上面提到的那个独孤罗在高氏灭亡后跑来投亲,遭到了弟弟们的欺负,说他是丫头养的,没继承权。还是独孤迦罗出面打抱不平,认定独孤罗是嫡长子,可以得到父亲的爵位。皇后的话掷地有声,是真是假谁敢怀疑。独孤罗的生母究竟是谁,后世是查不出来的,她的命运一定很惨。

兰陵王——高长恭(?~573)

  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是北齐大将,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高欢死后,长子高澄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老四就是变成千古传说的兰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隐情。不久叔父高洋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北齐建立。这是个出了名的野兽世家,群交乱性,酗酒暴虐,以杀人为乐。高长恭生在其中,人算很不错的,只留下一桩八卦: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一个。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罩得很严实的头盔,而不是面具,有人怀疑,“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木兰从军最好是投到兰陵王帐下,女儿家惊艳,为面具摘下瞬间的绝世风华,然后跟他一人一半分个红苹果。噢,心都醉了!
老天造人,总不愿造得太完美,高长恭染了个大毛病:贪财。门口常有行贿的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都说三道四。属下尉相愿问他:“王既然俸禄那么高,何必如此贪?”长恭不语。相愿说:“您是不是因为怕自己功劳高,被主上忌讳,故意给自己抹点污垢?”呵呵,什么理由?此老兄说话技巧一流!长恭说:“是的。”相愿说:“朝廷如果猜忌王,这正好给他留了一条辫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祸。”长恭泪下(那时候的人都是真性情,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从不死撑什么男子汉的面子。欣赏!),跪膝,请他给个安身的法子。相愿说:“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于是偶尔装装病。完全隐退,又不甘心。正处盛年的男子,谁愿意退休?何况高长恭不是当隐士的个性。
  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但失利,追悔莫及。”长恭无心快语:“家事亲切,不觉遂然。”高纬一听“家事”这两个字,心生警觉。叫人给他送去一杯毒药。皇帝杀人,连理由都没扯。高长恭死时的年龄没有记录,估计才三十出头。留下个悲痛欲绝的遗孀郑妃,守着佛门孤灯,度此残生。

  这是段怎样的岁月:有广陵散的高洁,兰亭序的潇洒,敕勒歌的豪迈,种种的浪漫都只是逃避苦难现实的一醉。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红尘里一道道风景线皆在噩梦中的毁灭。神伤,为焚琴煮鹤般的凄艳。恨不能一把火燃烧掉千年的帷幕,一卷风吹干净中原的黄土,赏桃花,梧桐,碧竹,寻麈尾,冠帽,面具。用恬淡换他的功利,用善良换他的毒暴,用自足换他的贪残,可否能将结局改善?面对历史,变了过程,变不了结尾。




综述

 《容止》篇39则,概而分之,可分为两类:一为美姿容,一为妙神韵。
  (一) 美姿容
  美姿容者,顾名思义,美丽的姿态与容貌。《容止》篇中,有一部分条目是直接描写容貌举止,或概说其美,或着重写某一点,如眼睛、皮肤、身材等。有一些条目则不做具体描写,而是用侧面烘托法,表现人物姿容之美。

  1.眼睛之美
引用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第6);
“裴令公有俊容姿。……王出,语人日:‘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第10);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日:‘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第26);
“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第37)
  还有如夏侯玄“ 朗朗如日月入怀”、王羲之“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司马昱“ 轩轩如朝霞举”、王恭“濯濯如春月柳”等形神兼备者。  由此可见,一双黑白分明,明亮有神的眼睛,是美男子所不能或缺的。
  2.皮肤之美
  皮肤的颜色也是最直观地映人人们眼帘的部分。魏晋时对男性的审美是以白为美。皮肤白皙的代表,首推何晏。

引用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第2)
另第8则中的王衍“ 捉白玉柄尘尾,与手无区别”;
第26则中的杜弘治“肤如凝脂”。这些面容自皙,仪容俊秀的男子,真如“玉山上行,光彩照人”。(第12)

  3.容颜之美
  在当时人看来,颜容之美者,莫过于潘安仁。
引用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第7)
刘孝标注引《语林》亦云:“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张盂阳至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投之,亦满车。”
  后世貌若潘安,掷果盈车的典故,概由此出。


  另外一个美男子是杜弘治。
引用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日:‘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日:‘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第26)
  有人称赞王漾的长相俊美,蔡谟说可惜他们没见过杜弘治,意即王潆虽美,但无法与杜弘治相比。神仙中人,真是无法想象其美。


  至于绝色美男,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卫玢。《容止》篇第14、16、19三则都提到卫玠,这三则都未直述卫玢之美,但经过侧面的烘托对比,勾勒出一个俊美无匹而又身体赢弱的美男子形象。
引用
第14则:“骠骑王武子是卫玢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日: ‘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最初,通过与王武子对比,已知卫玢姿容,常人难及;
引用
第16则:“王丞相见卫洗马,日:‘ 居然有赢形,虽复终 日调畅,若不堪罗绮’”
既而,经王导之口,道出卫玢身体赢弱,为之后不寿埋下伏笔。
引用
第19则:“卫玢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玢先有赢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 时人谓看杀卫玢。”
  (最终,卫玠为出众的美姿容所累,由于潮水般的仰慕者的围观,以至劳累成疾而死,实在不能不让人感慨美色的魔力。 魏晋时人对男色的欣赏与追求,与今人疯狂的粉丝团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二)妙神韵
  魏晋时期的审美是多元的,他们除对外貌形态欣赏外,也注重人物内在的精神气度之美。形神兼备向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至魏晋时期,玄学形而上的思辨,更进一步发展了形神思想,故品评人物时,特别讲究对神气、风韵的欣赏。正如汤用彤所说:“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
  《容止》篇里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描述人物的神韵,其比重超过对姿容的刻画。“ 风朗气清”,“器朗神隽”,是对人物的最高期许。篇中既有形神兼备者如“朗朗如日月入怀” 的美男子夏侯玄一类 ,亦有形陋神朗者如“ 貌甚丑悴,土木形骸” 的刘伶一类。由此可见,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 ,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一个人即使容貌丑陋,但是如果他的精神气韵清爽明朗,那也是美的。因为完美的东西毕竟太少,“真”、“通”、“达”亦是美。

  1. 形神兼备型
  《容止》篇里所写的妙神韵者,大部分都是形神兼备的美男子。
引用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第5)

  嵇康身材高大,风度姿度秀美出众,而他的气质则更引人人胜,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潇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 山涛评论他说: “ 嵇叔夜的为人,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 他的醉态,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倾倒。” 孤松的傲然独立,玉山的俊秀挺拔,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和神韵。
  《世说新语·容止》篇仅寥寥数语,采用各种意象来比拟,勾勒出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 ,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2. 形陋神朗型
  至于另一类形陋神朗者,虽为数不多,但有相当的代表性。形陋而神明者,首推曹操
引用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 ,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日:‘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日:‘魏王雅量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第1)
《魏氏春秋》也记载:“ 魏武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可见,曹操虽然外表长得丑,但是神清气朗,英姿勃发。因此匈奴使者不称赞美姿容的崔季琏 ,反而赞魏武英雄,此乃曹操形陋而神朗之明证也。
  
引用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第13)
  刘伶形陋而风神放达,他虽矮小,貌甚丑,乱头粗服,不加修饰,但他那如土木一般自然放达的气韵,是形陋无法掩盖的风神。他的这种“ 悠悠忽忽” “ 兀然而醉” 的神韵,是与他高深的玄学造诣分不开的,故而能达到超然物外、 外物不萦于心的境界。

   庾子嵩也可归人刘伶一类。
引用
“ 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第18)
  庾子嵩身材矮小,但是腰围很宽,比例很不协调。虽然形陋,但表现出一种通脱放达的精神气韵,所以仍得到时人的好评。
引用
如庾亮评价庾子嵩“ 神气融散,差如得上。”(《赏誉》第42)
刘恢说他:“虽言不情情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 (《品藻》第58)
也就是说庾子嵩的言谈虽然不像道那样寂静无为,但是其中突出之处大体能和道相比拟。
引用
“ 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 ,守门人遽启之日:‘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笑日:‘此必林公。’”(第31)
语林》日:“诸人共要阮光禄共诣林公。阮日:‘欲闻其声,恶见其面。’”支道林虽形陋,但他的眼睛黑白分明,炯炯有神,体现了他内在的神韵。“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容止》第37)
  而且他的玄学造诣深邃,王羲之亦赞他“ 气朗神俊”。(《赏誉》第88)
  探求男色审美的成因
  通篇读来,可见魏晋时人对人物审美,尤其是男性之美的欣赏与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世说新语》中《贤媛》专写女子,通篇所述之女子,基本上都是以德才兼备为主,甚少提及女子容貌。而《容止》则通篇写男子,所述之男子,或为美姿容,或为妙神韵,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帅哥如云的画册。
  《世说新语》 颠倒了传统的“男才女貌”的观点 ,而变之以“ 女才男貌” ,这也就使士人们更加注重形貌仪容举止,使男色审美成了新的审美时尚,这种独特的审美现象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玄学的兴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魏晋士人身处极端动荡的社会之中,“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 《 晋书· 阮籍传》 ) ,黑暗的政治,动荡的社会 ,频繁的战乱 ,人的生命在这动荡的环境里显得极其脆弱,而且儒家札法的繁文缛节也如层层枷锁,束缚了士人们精神的自由。于是,人生无常、 生命苦短的悲情在整个社会弥漫。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残酷现实的哀伤,成为整个魏晋时代的一种基本情绪。由此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开始发生变化。
  对死亡的终极恐惧和思考 ,引发了人们开始思考生命本身的意义,人的生命是外在价值追求的载体,如果生命不复存在,那么所有外在的东西也都会荡然无存。于是,人的容颜、服饰、举止也都重新成为被重视、被审视的对象。因而魏晋士人对容止的欣赏及追求,相比以前个体被淹没在社会等级礼法重压之下的漠然,可以说是自我觉醒的表现,是个性和情感的张扬,是个体生命意义的重建。
  (二) 玄学的兴起
  社会现实的残酷,使士人们遁心玄学,崇尚老庄。玄学也直接影响了士人的心态、 审美 意识和思维方式。他们在玄学思辨中追寻生命的本体意义和价值 ,追寻个体生命的自由、任情、通脱,将生命中的情感、个性、气质,以一种真实的、自然的、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道家所追求的“ 真人”、“ 至人”、“ 神人” 无不美好飘逸,既有美之仪容,亦有风华气韵 ,是一种以自然为美的审美观,传达出一种清俊淡远的自然神韵。“ 在庄子那里,人的美是一种将人格精神和身体形式统一而溶为生命价值的完整实现的美,是一种实现了生命 自由无限的广度和深度的美。”
  (三)人物品评标准的转变
  对人物的品评,两汉时期侧重实用性,多以人物的伦理道德来衡定。随着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以及门阀制度的形成,人物品评的政治作用逐渐减弱,此时品评人物的重点已着眼于个体本身。士人的德行、 功绩、 才能已不是品评的唯一风向标,而风姿仪容、 神韵气度成为又一品评重点。“人在这里不再如西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是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人物品评标准的变化也导致了那个时代审美观念的改变。
  (四)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审美行为产生影响。由于男子的容貌美在魏晋时代受到推崇,于是修饰仪容也就成为一项 日常活动。当时男性也如女子一般敷粉、 着华服。
引用
“男子傅粉之习,起自汉魏,至南北朝犹然也。”
用《史记· 佞幸传》卷一百二十五载:“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鹅鹱、贝带,傅脂粉”;

  曹魏时,曹植、何晏等皆好傅粉,何晏还特别爱穿艳丽的服装,
引用
《晋书· 五行志》卷二十七日:“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
  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南朝。
引用
《 颜氏家训· 勉学》 说:“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薰衣剃面 ,敷粉施朱。从容出入 ,望若神仙。”
  也就是因为有贵族的引领,男子敷粉施朱,以此为美,所以时人更加欣赏男子白皙的皮肤,女性化的装扮。这种审美风尚自然会对文学产生影响。
  还有一个因素,也与当时男色受宠的现象有一定关联。龙阳之癖,古已有之。到了汉代,更是大大的发展了。汉朝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一个至几个男宠。 如汉哀帝与董贤,所谓“断袖之癖” 即源于此。 到了魏晋六朝 ,这种风气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君主和贵族阶层中,如魏齐王芳的郭怀、袁信,秦苻坚的慕容冲等,都是公开的男宠;而且此时期男风也扩展到了民间 ,成为社会上某些民众的一般性嗜好。
引用
如《晋书·五行志》 卷二十九载: “自咸宁、太康之后 ,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皆相仿效。或有至夫妇离绝,怨旷妒忌者。”
  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男风是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既然男风大盛,那么时人对男色的高度赞美,就更是容易理解了。

[ 此贴被魂断紫禁在2009-11-15 23:38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请多支持魂の书评:此生多少爱
{拈花一笑}集锦
最近搁浅




rainlxsh

ZxID:3206502


等级: 素材组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1-01 0
8万:80万-----淝水之战,谢玄PK苻坚
战役史料

  时间:公元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交战地点:淝水(今中国安徽寿县瓦埠湖一带)
  结果:东晋胜利

  淝水之战发生在安徽寿县,古称寿州,寿阳。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

    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

    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留有“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战役经过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

    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今寿县),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

    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


  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


    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

  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


    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淝水之战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


    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 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战役分析  

    苻坚惨败淝水,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有: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长就短,缺乏协同;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陷入被动地位。


  东晋军队的胜利,主要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临危不乱,从容应敌;君臣和睦,将士用命;主将有能,指挥若定;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士卒精练,北府兵以一当十;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战役结果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所谓“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淝水之战之后,又经过参合陂之战,逐渐有了南北分立的南北朝趋势。

    以后,南朝宋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但是部队将领在关中发生内讧,得而复失。

    450年北魏的拓跋焘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推进到长江北岸,但是北人难以适应南方气候,将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驻。

    南北通吃的侯景反复叛变,先叛北齐而后又投奔南梁,后又叛梁自立为主,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继承北周的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


  历史上统一不是以南北正统为基础,而是以国家政权的政治发展形势为基础。以在淝水之战后中国的统一趋势看,尽管晋朝在道义、民心上处于优势,但是依然没能实现统一,这是由于在晋朝的统治阶级整体上没有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基础政策。

    即使是朱序这样能征善战的将领也不是把北伐作为理想。朝廷任命他担任徐兖刺史,驻防彭城,但是他却要求退驻淮阴。显然是没有北伐的意愿。

    即使后来司马恬替代他担任徐兖刺史后,让他驻防洛阳,晋朝依然没有能继续实现北伐,司马恬在任职一年多后去世,朱序不久也从洛阳退驻到襄阳,晋朝除了后来由朱序、刘牢之在黄河北岸进行了很小规模的作战,攻打了翟钊外,没有对后燕和后秦进行真正意义的北伐,晋朝当时的统治阶级整体上只有少数人还把实现统一作为理想。


战役典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投鞭断流


  东晋时,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 ”

    苻坚不以为然,反大言不惭曰: “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春秋时吴王夫差与三国时吴主孙皓,皆拥长江之险,终不免于亡。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

  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常用词语。

  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附录:原文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翻译如下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

      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

    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

    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 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知道前秦的军队已经失败,当时他正与客人玩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经最终攻破了寇贼。”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

谢玄PK苻坚


      介绍了这么多淝水之战的情况,那么再来介绍一下双方的主将吧。


    谢玄(343~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


  谢玄自幼聪慧过人,与堂兄谢朗一起,都为谢安所器重。谢安曾问子侄:“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在场诸人不能答,唯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晋书·谢玄传》)。谢安听后很高兴。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紫罗香囊,谢安对此很是担心,但为了不让他伤心,于是在某一次游戏时,将紫罗香囊作为和谢玄博戏的筹码,设法把香囊取到手中,把它烧掉,谢玄从此再也不去佩带这一类物什。

  谢玄长大后,显示出经国才略,朝廷几次召用他,他都推辞不受。后来谢玄与王珣被大将军桓温召为掾吏,深得桓温欣赏。不久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领南郡相,监北征诸军事。后官至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以功封康乐县公。

  公元377年,为抗御前秦军队的侵袭,经谢安荐举,任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临江北诸军事,对于谢安举贤不避亲的作法,连一向与谢安不和的中书郎郗超都赞叹说:“谢安不象一般人那样举贤避亲,是深明大义的表现。谢玄一定会不辱举荐,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才。”

        谢玄果然不负众望,在广陵(今扬州地区)招募徐、兖等州的骁勇之士,组建了一只号为“北府兵”的精锐部队。名将刘牢之和何谦、戴遂等都以勇猛忠诚而应选。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他们转战于盱胎、淮阴、君川一带。

         
    公元379年,前秦军六万人在彭超、句难、毛当率领下,围东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东晋派出许多将领驰援,无一不是无功而退。朝廷震惊,急遣谢玄自广陵西攻彭超,由何谦率军解田洛之急,继而向前秦军连续攻击,斩杀前秦将兵无数,彭超、句难惧而退兵,谢玄又追击至君川,大败前秦军,刘牢之等又连破前秦军浮舰及运舰,结果句难等相率北走,东晋军大获全胜。经过几年的实距,谢玄领导的北府兵取得了与前秦军作战的经验,提高了军事素质和战斗意志。

  当时的东晋偏安江南,北方最强大的前秦皇帝符坚的统治势力遍及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汉水上游,他所统率的前秦军队有骑兵近30万人,步兵有70万人之多,总兵力接近百万之众,于是符坚就想凭藉这部强大的国家机器,来完成他企望已久的统一全中国的宏愿。

他不顾贤臣王猛临终前留下的“不可伐东晋”的忠告,一意要吞并东晋,他声称:“长江有什么了不起,我有这么多的军队,只要我号令一发,每个人将马鞭扔进水中,就可将长江截断,那时东晋还有什么作为屏障?”于是在公元383年,符坚亲率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南地区进发。

符坚率兵亲征的消息传到建康,朝野震动。晋帝问计于宰相谢安,谢安从容答道:“自古以来,有道之君多助。前秦无故伐我晋朝,是以无道伐有道,他失去了民心,必败无疑。”于是,晋帝封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全权负责对前秦作战。谢安派谢玄、谢石率8万军队抵挡前秦主力部队。

面对来势凶猛的前秦军队,谢玄最初颇为紧张,屡次问计于叔叔谢安,谢安镇静如常,并不作正面回答,只是说已有安排,而且整天显得胸有成竹,跟人下棋,游山玩水,以此来稳定民心和军心。



    谢玄受谢安的影响,渐渐冷静下来,对敌情作了充分的估计和周密的布置。意识到前秦军虽号称百万,可是其战线绵延数千里,其部队的前锋到达寿阳(今安徽寿县)与晋军接触,尾部还在千里这外,不仅如此,即使前锋线上的军队,也还有相当多的兵力没有展开。结果在两军真正对峙的前沿战线上,前秦的兵力优势与所声称的相差极大,虽然如此,前秦的将帅们并没能认清当时的形势,仍然不等全军集结后再行展开攻势,而是骄傲自负,轻敌冒进。再从政治形势上来分析,符坚的前秦政权也貌似强大而并不稳定,关健是他部下的其他少数民族首领各怀异志,特别是鲜卑贵族慕容垂总在盘算自己的复国计划。

公元383年10月,寿阳被符融攻占,先期率5000水师增援寿阳的晋军将领胡彬只好退据地势险要的硖石(今寿县西北),前秦军队继而派梁成等5万人进驻洛涧(今安徽定远西),封锁淮水,阻挡晋军前进。屯驻在硖石的胡彬因粮尽派人送信给谢石告急:“敌人强劲,我军无食,此生恐难相见。”不料送信人被前秦军截获。前秦兵先锋统帅符融看了信赶紧向符坚报告说:“晋军既弱又少,一击即破,我们必须迅速行动,才能一举把它的主力摧毁,免得脱逃。”符坚这时才行军到距寿阳两百公里外的项城(河南项城),接到报告后,立即亲率轻骑8000人昼夜驰奔寿阳同符融相会,且严令大军随后急进。

此时谢石、谢玄统领的晋军主力己抵达洛涧以东地区,由于双方兵力悬殊,谢石等想以消极抗御的办法,坚守以待敌军疲劳后再伺机反攻,恰好这时被前秦俘虏的原襄阳守将朱序送来信息,他说:“前秦百万大军如果全部完成集结,晋军恐无法抵挡,但现在他们大军在后,寿阳城里,只有20余万人,你们最好能立即行动,如果击败其先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前秦的百万大军。”晋军的将帅认为朱序的话言之有理,于是迅速调整作战计划,准备乘前秦军立足未稳,主动出击。

谢玄派骁将刘牢之率领精兵5000,急行军奔袭梁成的部队,揭开了淝水决战的序幕。梁成部众约5万人,做梦也没想到东晋军敢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来夜袭,在失去警觉的情况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主将梁成和他的弟弟梁云都被斩杀,前秦军大溃,损失15000余人。这一仗挫败了不可一世的前秦军之锐气,竟使符坚在寿阳城上睫望晋军阵地时误认为北面八公山的草木都是布阵整齐的晋军。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满山都是晋军,怎么能说晋军弱呢?”其实,荷坚全是心理作用,失了洛涧,心慌意乱,才误将八公山上被风吹得左右摇摆的草木看成是正在练兵的晋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草木皆兵”的典故。

  推进到淝水岸边的晋军,见前秦军队己在淝水北岸构筑工事,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水对峙。这时,谢玄决定孤注一掷,他派使者去见符融,提出请前秦军稍向后退,容晋军渡过淝水来一诀胜负。强敌当前,弱小的一方竟敢渡河,只有天绝其魄的人才选择此一死法。

      当时,前秦诸将都疑其中有诈表示反对,但是符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士兵稍稍后退,待晋军半渡淝水时,再以铁骑冲击,没有不胜的道理。符融也同意,于是指挥秦军稍向后撤,骄傲的符坚这次又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部下,如果其部队果真训练有素,上下齐心,迅速调整部署,倒也可以诱敌半渡而击之,也不难取胜。可是符坚退却令一下,前秦军队哄然大乱,向后移动的军队犹如山崩地裂,不可遏止地狂奔,以致失去控制。谢玄乘着前秦军汹涌后退之际,火速率兵渡过淝水,闪电般展开攻击。前秦阵内,符融亲自出马,绕着大军边缘掠阵,企图阻止他的军队后退,可是其坐骑忽然栽倒,竟被乱兵踏践而死。

      失去主将的前秦军越发混乱,朱序乘机在阵后高呼:“秦军大败了!”前锋溃败,引起后续部队惊恐,也随之溃逃,至此一溃而不可收拾,互相夺路,向北逃命,连符坚本人也中箭受伤,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这场战斗,前秦军战死,冻饿而死以及逃亡者,使全军减员十之七八,符坚统一中国的梦想彻底幻灭。符坚本人也在两年后死于战乱。

  淝水战后,谢玄又官拜前锋都督,他乘胜北伐,进军中原,东晋军的控制区曾远达黄河一线,因此谢玄加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军事,以勋封康乐县公。后因病于公元388年死于会稽内史任上,当时距淝水之战仅五年。谢玄逝世,使东晋丧失了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和卓越的军事指挥官,斯人虽逝,他指挥的淝水之战却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永垂史册。

   
唐人诗云:

百万兵来逼合肥,谢玄为将统雄师。
旌旗首尾千余里,浑不消他一局棋。





  前秦世祖昭宣皇帝苻坚[1](338年-385年),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氐族人,苻雄之子,苻洪之孙,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

    公元338年,苻坚出生。
  公元357年,苻坚与兄长苻法一起,将暴虐的苻生杀掉,即位称帝,是为宣昭帝。
  公元369年,苻坚灭掉前燕。
  公元376年,苻坚灭掉前凉、代。
  公元383年,苻坚率大军南下功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
  公元385年,苻坚被后秦君主姚苌所杀。

氐族异童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前秦开国君主苻洪的孙子,苻雄的儿子。其祖先世代为西戎酋长。在后赵石虎进攻关中时,苻洪率族归服,并迁徙到现在的河北临漳一带。后又投靠东晋,被任为征北大将军,不久自称秦王。苻洪死后,其子苻健在公元351年入据关中,次年称帝,建都长安。苻健是苻坚的伯父。苻坚的父亲苻雄因辅佐长兄创业有功,被封为东海王。苻雄死后,苻坚袭爵。

  史称苻坚自有贵相,传说他背后有谶文曰:“草付臣又土王咸阳”,“草付”是“苻”;“臣又土”是繁体的“坚”,也就是说,他将来就要在咸阳称王立国了,这条谶文在迷信的古人看来是非常吉利的事,于是就为他取名“苻坚”。也许正是应验了谶文中的话,苻坚自幼聪明过人,7岁时就知道帮助周围的小伙伴了。8、9岁时,言谈举止犹如大人,所以倍受祖父苻洪的宠爱。当时有个善于相面的人,在路上看到苻坚长相奇特,就上前拉住他的手说:“这里是皇帝巡行的街道,你们在此玩耍,不怕司隶校尉把你们捆起来吗?”苻坚回答说:“司隶校尉只捆有罪的人,不捆玩耍的小孩。”相面人对随行的人说:“这孩子有霸王之相。”后来两人又相遇,相面的人悄悄对苻坚说:“你的面相不同寻常,日后必定大贵。”

  苻坚一本正经地说:“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终生不会忘记您的恩德。”在苻坚8岁的时候,一天,他突然向爷爷苻洪提出请个家庭教师的请求。苻洪惊奇地望着孙子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只知喝酒吃肉,如今你想求学,实在太好了。”

  于是欣然答应。第二天就请来了家庭教师。苻坚学习非常刻苦,潜心研读经史典籍.随着学识的不断增长而立下了经世济民、统一天下的大志.遂又结交了许多当世豪杰,很快成了朝野享有盛誉的佼佼者。

诛暴君,承大统

  公元353年,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继承帝位。苻生是天下少有的暴君,视杀人如儿戏。每逢接见大臣,都让侍从箭上弦,刀出鞘、铁钳、钢锯等摆放跟前。看谁不顺眼.就随即杀掉。如哪位大臣有所劝谏,就被视为诽谤,杀之;若有人说句奉承话,就被视为献媚,杀之.因此,朝中人人自危,都希望苻坚取而代之。其中薛伽、权翼私下对苻坚说:“苻生这小子太残忍暴虐了。搞得全国人心离散。常言说得好,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苻生无德,应该早作打算,以顺民心,不要让政权落到他人手中。”

  苻坚又何尝不想早日除掉暴君呢,只是感到实力不足,不敢轻易动手,而在暗中谋划。或许苻生也听到了风声,在公元357年的一个夜晚.对一位侍女说:“苻法和苻坚兄弟也不可信赖.明天就把他们除掉。”侍女等苻生熟睡后,秘密报告了苻坚。苻坚兄弟才不得不立即采取行动.召集亲兵,分两路冲进苻生的王宫,把睡懵懵的苻生拉到另外一个房间杀掉了。此后,在朝臣的一致拥戴下,苻坚在太极殿登位,号称“大秦天王”,改年号永兴,实行大赦。

]推贤良励精图治

  苻坚即位时,前秦社会一派混乱。关中本来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仇杀此起彼伏。前秦在战乱中建国,法律制度都不健全。苻生又实施残暴统治,已有水旱灾害发生.致使千里秦川豪强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苻坚在做东海王时,就痛感时弊误国害民,因而即位后决心开创清明的政治局面,整顿吏治,惩处不法豪强,平息内乱,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深知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的道理,所以广招贤才,并首先从调整最高领导机构入手,果断地处斩了帮助苻生作恶的佞臣董荣 、赵韶等二十余人。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洁的汉族士人参与朝政,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寒门出身的王猛。

任用王猛

  王猛少年时。家贫如洗,为了糊口,年纪不大就贩卖畚箕。但他人穷志不穷,为人严谨、博学多才。东晋桓温曾许以高官厚禄,王猛认为东晋王朝已腐败,坚辞不就。后来经吕婆楼推荐认识了苻坚。二人一见如故,于是把王猛留在自己身边,即位后拜王猛为中书侍郎。 当时,京师的西北门户始平县豪强横行,百姓叫苦连天。苻坚派王猛为始平县令前往治理。王猛执法严明,雷厉风行,下车伊始就把一个作恶多端的奸吏当众打死。致使奸吏的狐朋狗党联名上告,并勾结执法官将王猛逮捕,押送到长安狱中。

  苻坚闻听大惊,亲自到狱中看望和责问王猛:“当官理政要把仁义道德放在首位,怎能上任就杀人?”王猛从容地说:“治理安定的国家要用礼,治理乱世要用法。我一心为陛下铲除奸暴不法之徒,现在才杀掉一个奸吏,还有千万个奸吏扰乱社会治安;如果陛下认为我不能消灭奸吏,安定社会治安,我甘愿受惩罚;若说我太残酷,实在不敢接受。”苻坚听罢打心眼里高兴,认定王猛是治理乱世的干才。遂向在场的文武大臣说;“王猛可真是管仲、子产一类的人物啊!”于是,当即赦免王猛,对他更加信任。

诛樊世,保王猛

  王猛以一介寒士,接连得到苻坚的重用提拔。一些元老显贵很不服气,妒火中烧。姑臧侯樊世,是随苻坚入定关中的氐族豪帅。他居功自傲、当众侮辱王猛说:“我们与先帝共兴大业,辛苦耕耘;你无汗马之劳.凭什么坐享其成?”王猛冷笑着说:“让你去耕种还算便宜了你,还想让你当屠夫作厨子呢。”樊世勃然大怒说:“姓王的,走着瞧,若不把你的脑袋割下来挂在长安城门上,我就不活在世上。”苻坚得知后说:“如果放任樊世之流跋扈不杀,朝纲就无法整肃。”

    此后,樊世进宫,又和王猛当场争吵起来。樊世破口大骂,并举起拳头想打王猛,被左右拉住。苻坚见樊世如此狂妄,当即下令把他拉出去斩首。 樊世被杀,在氐族蒙强中引起轩然大波。他们又纷纷到苻坚 面前诋毁王猛。苻坚非常生气,除责骂外,还举起鞭子把他们揍了一顿,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但仍有一些氐族显贵,自恃皇亲国戚,恣意妄为,特世强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依仗自己是皇太后(苻坚皇后)的弟弟,酗酒何凶,抢男霸女,胡作非为。王猛早有所闻,一天又见他在大街上胡闹。王猛当即决定逮捕强德,斩首示众,陈尸街头。随后又和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全面查处扰民乱政的权贵,接连诛杀了20多个不法的贵戚豪强。

    于是,京城内外百官震肃,豪强贵戚无不老实守法。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秩序,老百姓拍手相庆。苻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才知道天下有法制的好处。”

推行教化

  随着吏治的整顿,恣意妄为,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日趋消除,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大为好转。苻坚又开始了礼治建设,也就是设立学校办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培养治国人才。他自幼学习汉族文化,仰慕儒家经典,为扭转氐族迷信武力,轻视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积极恢复了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招聘满腹经纶的学者执教,并强制公卿以下的子孙入学读书。苻坚每月到太学一次,考问诸生经义,品评优劣,勉励他们刻苦学习。

  苻坚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到各级权力机构任职。同时规定:俸禄百石以上的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如果不通一经一艺,则一律罢官为民。由于苻坚的大力倡导,并同官吏的选任结合,前秦很快就出现了劝业竞学、养廉知耻的风气。不仅培养了官僚后备队伍,提高了统治阶层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劝农桑,修水利

  苻坚即位后,前秦的经济形势也极其困难。由于战乱不息,天灾连年,出现了国库空竭,民生凋敝。为了迅速扭转百废待兴的萧条局面,苻坚决定偃甲息兵,大力发展生产。

  公元358年,前秦广大地区遭到大旱,为了同老百姓一起度过难关。苻坚下令减少自己的膳食,撤销歌乐,后宫皇妃以下的宫女改换布衣。不再穿绫罗绸缎。文武百官也相应地减少俸禄,以示与民共休戚。同时还指令开发山上的矿产林木,解除限制河流湖泊渔业的禁令,使国家和老百姓共同分享。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使人民获得休养生息。由于苻坚的措施得力,虽然遭遇大旱,却没有引起大的饥荒灾难。

  为了解决关中地区少雨易旱的问题,苻坚下令官府证调了豪富童仆三万人,开发迳水上游,凿山起堤,疏通沟渠,灌溉梯田和盐碱地,使荒芜了多年的田地又重新长出了五谷,老百姓深受其利。苻坚还亲自耕作,他的夫人苟皇后也到近郊养蚕,以劝勉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和丝织。苻坚又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视,抚恤孤寡老人。劝课农桑,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奖励努力种田的农民。后来,前秦再次遭遇大旱灾,苻坚考虑到农民欠收,就下令减免部分租税,节约官府开支,适当降低官俸,并规定不是当务之急就不要征派徭役了。 由于苻坚把发展农业作为基本的国策,前秦的经济恢复很快,几年后便出现了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的新气象。史载,从长安到各州都,都修了通道驿亭,游人和商贩沿途取给十分方便。老百姓有歌谣说:“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拒谏诤兵败淝水
  苻坚志在统一天下,经过20多年的精心治理,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国富兵强,只剩下地处东南一角的东晋尚未征服,苻坚耿耿于怀。建元十五年(379年),前秦攻克了东晋的襄阳,俘虏了守将朱序。苻坚认为夺取东晋,统一天下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伐晋。

  建元十八年,苻坚在太极殿召见群臣说:“我从继承大业以来,将近三十年了。四方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角,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兵力,能有九十七万。我准备亲率大军东伐。你们以为如何?”面对苻坚的主张与发问,除秘书监朱彤表示赞成外,其余大臣都纷纷反对,久议不决。苻坚很生气地说:“算了吧,还是由我自己决断好了。” 群臣退朝后,苻坚又留下弟弟苻融商议。

  苻融也不同意伐晋。他认为当时伐晋有三难:一是从星象看,天意不顺;二是东晋上下安和,没有灾祸和挑衅行为,无隙可乘;三是我们多年征战,士卒疲惫,人民厌战。再说被征服的鲜卑、羌、羯等贵族也未诚心臣服。然而,苻坚听不进去。苻融又劝谏说:我们的意见不听也可以,难道连丞相王猛临终不可贪图东晋的遗言也忘了吗。此后,爱妾张夫人、太子苻宏也都劝苻坚不要伐晋。

  苻坚非常失望和烦恼,他想到自己多年来精勤治国,已拥兵百万,资杖如山,为什么不可以乘统一北方的胜势征服东晋呢,以致于夜睡不宁,食不甘味。

  这时,怀有二心的前燕宗室将军幕容垂和羌帅贵族姚苌,都希望苻坚伐晋失败,以便趁机恢复故国的统治,所以竭力怂恿苻坚南伐,“圣心独断。”结果.苻坚在君臣认识不一的情况下,于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随后调集九十多万兵力,陆续向东晋进发,大军旗鼓相望,绵延千里。

    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他们趁前秦大军尚未完成集结之际,主动在淝水决战。交战前,苻坚急于求胜,在未经核实敌情,不明东晋意图的情况下,不听部将的劝阻,盲目同意退军决战。结果.中了东晋的圈套,一退而不可收拾,导致淝水惨败。不仅前锋统帅苻融被杀,苻坚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

魂断新平寺——苻坚的最后结局

  淝水战后,前秦元气大伤,先前被征服的鲜卑、羌等部族酋豪纷纷举兵反叛,建立割据政权。慕容家族先是慕容垂逃回前燕故地,慕容宗族的子弟跃马披甲,遍地狼烟;羌族的姚苌等人也重新崛起;丁零、乌丸相续起叛。北方重新四分五裂。

  苻坚困守长安,看见前燕贵族背信弃义,把慕容暐叫到面前大骂:“你们家族兄弟子侄布列上将,当时虽称是灭国,其实我待你们象归家一样。现在慕容垂、慕容冲、慕容泓各个称兵,你们家族真是人面兽心,枉亏我以国士待你们。”虽然如此,苻坚看见在自己面前涕泣阵诉装孙子的慕容暐等仍不忍诛杀。

  长安城外,慕容暐之弟慕容冲率军歼灭秦军数万,占据阿房城,步步逼近。慕容冲是个阴狠凶戾的人,十二岁时前燕国亡,曾与十四岁的姐姐清河公主一道为苻坚纳入后宫,作为娈童伺侍苻坚,姐弟专宠,旁人莫进。最后王猛切谏,将其放出外任做大州刺史。

  慕容冲难忘苻坚“既往之施”,亡国受虏之恨?枕席胯下之辱?或许兼而有之。苻坚对慕容冲不薄,遣其出宫后,曾授其太守高位。想当年,慕容少年英姿,鱼水之欢,此时不忘旧情,也是情理之中。冲远道来伐,坚尤念其冷暖。想苻坚素来宽厚骁勇,若已了无旧情,也不至于以锦袍取悦而缓兵。慕容兵临城下,苻坚尤念恩份如何。此情可一叹。

  鲜卑大军进攻长安城,苻坚凭城观看,心里慨叹敌人之强,派人送一锦袍于慕容冲,想打动对方念忆从前床第之情。但殊不知,这段记忆带给慕容冲的只有仇恨。慕容冲答道:“孤家现在以天下为任,怎能看这一袍小惠。如果你束手来降,我们慕容家对待你也不会比你从前待我们家差。”苻坚气得几乎吐血,大叫:“后悔不用王景略和阳平公(苻融)之言,使白虏敢猖狂如此!”(鲜卑族人皮肤白皙,故苻坚呼之为白虏)

  长安城内,犹有鲜卑数千人在大宅子里住着,慕容暐时刻不闲,秘密招集族人准备埋伏人马袭杀苻坚,其间消息泄露,苻坚大惊,这才诛杀慕容暐父子及其宗族,城中鲜卑不论少长及妇女全被杀光。自此之后,灭人国者如果不忍心对亡国家族下绝杀令,劝谏者往往以苻坚为“柔仁邀名”的首例,致使后代亡国之皇族罕有保全者。

  慕容冲在长安城外围成日久,城中乏粮,以至于出现人吃人的惨剧。苻坚倾最后家底设宴款待群臣,打仗的将军也分不到几片肉吃,塞进嘴里不敢咽下,回到家“吐肉以饴妻子”。数月之间,烟尘四起,百姓死亡无数。慕容冲率众登长安城,苻坚全身甲胄,亲自督战,飞矢满身,血流遍体。最后,苻坚听信谶言“帝出五将久长得”的鬼话,从长安出奔,只留太子苻宏守城。慕容冲纵兵大掠长安,死者不可胜计。

  苻坚逃到五将山(今陕西岐山县),羌族首领姚苌派兵包围了他,秦兵溃奔,身边只剩下十余个侍卫。苻坚此时帝王之度不改,坐而待之,召厨师进食。

  姚苌大将吴忠驰马赶到,把苻坚捆起来送到新平,继而姚苌又派人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苻坚大骂:“国玺已送晋朝,怎能送给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叛贼!”姚苌又让苻坚把帝位禅让给他,苻坚又骂:“禅代是圣贤之间的事。姚苌什么东西,敢自比古代圣人!”

  姚苌羞愤,派人把苻坚缢死在新平佛寺,时年四十八岁。其子苻诜、两女苻锦、苻宝以及夫人张氏等人皆自杀。(最奇怪的是,淝水之战东晋一方幕后“总指挥”谢安也于同月病死,一南一北两个大人物同时离开历史舞台,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巧合”。)

苻坚著名的情人:慕容冲姐弟

  慕容冲是前燕的皇子,370年前秦皇帝苻坚灭掉前燕时,慕容冲年仅12岁,与他的姐姐清河公主一同被俘,充入前秦掖庭。清河公主时年十三四岁,长得娇小动人,正是芬含豆蔻,艳若芙蕖,苻坚怎肯放过?清河公主亡国之女,不能自主,只好由他摆布,充作玩物。慕容冲刚刚12岁,已经长得面如冠玉,非常惹人喜爱,苻坚于是又把他充作娈童,晨夕与共。慕容冲姐弟共事苻坚,真是扑朔迷离,雌雄莫辨了。当时长安城中有人唱道:“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苻坚的大臣王猛为此极力进谏,苻坚才依依不舍地把慕容冲遣送出宫,另行安置。

  苻坚收纳慕容姐弟之际,想必正值其意气风发之时。大患已除,一对壁人尽入怀中。慕容冲貌美而“毒暴”,心志颇为高远,有龙阳之姿,而是否有龙阳之好,不得而知。苻坚虽幸之,而未见授其权柄,大概也有慕容尚幼的原因。

    较之以汉哀帝之幸董贤,贤20岁余见宠,从此平步青云,直驱中枢,位列三公,父亲兄弟姊妹妻子妻父一路高升,权倾朝堂,而终被王莽指为导致“间者以来,阴阳不调,灾害并臻,元元蒙辜”的罪魁,惶恐自杀,苻坚可谓明,慕容可谓幸了。董贤也是兄妹共侍一主。哀帝恐其回家不便, 把其妻也招入宫中居住,可谓照顾周全。

  唐朝以前正史上,宫闱之中男风屡见,多不以为异,有所指责也主要是恐男宠乱政,而非针对性态、道德。后正史中记载渐稀。野史逸闻中仍屡见不鲜。

————————————————————————————————————————————


  我的点评:

        谢玄:文武兼备,力挽狂澜,如果没有谢玄,东晋就灭亡了。我觉得谢玄的冷静智慧完全可以和

诸葛亮媲美。是不可多得的帅才。

    苻坚:这个人偶不是很喜欢,虽然资料上,他还是很优秀的。可一想到他一个胡虏,没事犯我中

华疆土,咱就来气,好好治理自己的江山不是挺好的事情吗,这不,淝水之战败了吧。所以人不能太

骄傲了,骄必败。

    淝水之战:8万对80万———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我个人观点可以和赤壁之战相提并论。这一战奠定了以后南北朝的格局。正如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的格局是一样的。
[ 此贴被lxshrain在2009-11-08 20:44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30





君知澜梦

ZxID:8590325


等级: 热心会员
TNND,真烦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1-01 0
名将独孤信
分类1:历史人物

独孤信 

  独孤信,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南)人,祖籍云中。本名如愿,后因治绩突出,“信著遐迩”,被赐名为信。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因战功卓著,拔至宰辅,其声名远播大河上下,长城内外……


显贵家族 北塞俊郎

  魏晋末年,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入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公元四世纪末期,北方鲜卑拓跋部异军突起,联合其他部族,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魏初共有四十六个部落,其中鲜卑化的匈奴独孤部地位显赫,它世代与拓跋部王室联姻,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硅的祖母,第二代皇帝拓跋嗣的生母皆为独孤氏。

  独孤信便出生于这样的一个显贵家族之中。他生于北魏宣武景明三年(公元502年),祖籍云中,其祖先伏留屯曾任部落大人,是魏初最重要的官员之一。到独孤信的祖父俟尼时,俟尼举部迁往武川,在北塞防戍边隘。当时北魏都城设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为防御柔然,北魏朝廷在其北面沿边要害之处设了一些军事据点,名为镇,镇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俟尼便是其一。俟尼辞世后,由独孤信的父亲独孤库继任部落酋长。独孤库英勇豪爽,讲求节气,北镇人民无不敬服他。其妻费连氏也是贵族出身。由于有这样的高贵血统相传,他们的儿子独孤信天生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并且,因为独孤信自小生活在辽阔的北方大草原上,受当地尚武之风的感染,骑马射箭,无所不精。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幼熟读百家经史,深受汉文化熏陶。他认为祖宗们南征北战,威震四方,虽重武略,却忽视了文治,于是亲政后他便大兴“文治”。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他力排众难,迁都洛阳。南迁的鲜卑贵族们迅速汉化,而仍留在北方驻守边防的鲜卑贵族们则因远离都城,受汉化影响小,依然保持着鲜明的鲜卑旧习:姓复姓,说胡话,着胡装,崇尚武艺,聚部而居。他们逐渐被淘汰,地位骤降,身份沦落。独孤家族亦是如此。

  戍守北方的鲜卑士兵们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们沦为“府户”,位如奴隶,怨声载道,加上当地是各少数民族杂居之所,民族冲突日益严重,北部边塞成了一个充满危机的火药桶。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初,高平镇(今甘肃固原县)镇兵推举高车酋长胡深为高平王,举起起义大旗,北方人民欣然响应。义军力量迅速壮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沃野镇,胡深又派遣大将卫可孤率军攻打怀朔、武川二镇。

  武川豪强贺拔度、宇文肱闻风,赶紧在当地招兵买马,组成了一支宗乡武装以抗击起义军。日后从这支小小武装中走出了不少人物:北周王朝的缔造者宇文泰,名将贺拔胜、贺拔岳兄弟,独孤信亦是其一。尽管家道中落使独孤信对已汉化的洛阳集团深感不满,但他毕竟是一个贵族子弟,义军起义直接威胁到了他的自身利益,故也加入了这支队伍。他驰骋疆场,英勇善战,几度出生入死,名扬一方。武川豪强们奋力抵抗,袭杀了卫可孤,给义军以重创。无奈此时“六镇风暴”刮起,席卷北魏。武川旋即被攻下,首领贺拔度不幸阵亡,群龙无首,队伍解散。

  独孤信只得随其家流徙到定州(今河北定县)。可才安定下来不久,起义风浪又波及到了河北。葛荣在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县)率军起义。定州人民将对鲜卑统治者的满腔愤恨转嫁到当地北镇流民的身上。为免遭杀戮,独孤信被迫加入义军队伍中,成为葛荣的一名部下。此时的独孤信正是一位翩翩少年,风流倜傥,才貌出众,且好“自修饰服章”,军中人皆称他为、“独孤郎”。

  孝明帝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尔朱荣发动了河阴之变,掌握了北魏实权。这年秋天,他与葛荣在滏口展开大战。葛荣麻痹轻敌,战败身亡。尔朱荣见俘军中的独孤信本是鲜卑贵族,又年少英勇,气度不凡,便提升他为别将。不久,独孤信受命征讨义军的残余势力韩娄,他在战场上表现十分出色,单熗匹马,出阵挑战,一举擒拿了韩娄手下的一员干将袁肆周。此后,尔朱荣对他更加看重。元颢入洛阳后,独孤信再次受命为先锋,卓有战绩,赐爵爱德县候,后迁武卫将军。

  北魏末年,权臣高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可一世,唯独当时坐镇荆州和拥兵关陇的贺拔胜、贺拔岳兄弟不肯从命于他。于是高欢挑拨离间,唆使关西将领候莫陈悦谋杀了贺拔岳。贺拔胜得到消息后,意恐奸人从中获利,忙命身边的大都督独孤信立即入关,接任贺拔岳的职位,招抚余众。独孤信日夜兼程地赶到陇关,才得知岳部将士们已推举字文泰作了统领。宇文泰也是武川镇人,与独孤信自幼相好,后又在沙场上并肩作战,感情笃厚。二人异地相见,分外高兴。不久,独孤信受命到都城洛阳向孝武帝报告关陇一带的情况,行至雍州(今陕西西安),恰好遇见孝武帝派遣的大使元毗,遂中途折回荆州贺拔胜处。尔后,他“寻征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忠义为先 竭诚尽忠


  高欢在朝中掌权,想自立为帝的心思昭然若揭,孝武帝实则是他手中的一个傀儡,二者的矛盾愈演愈烈。永熙三年,孝武帝拉拢宇文泰、贺拔胜等人,暗中调兵遣将,决定与高欢决一雌雄。但孱弱无能的他哪里是高欢的对手,最后只得西逃长安投靠宇文泰。众人见之,军心大散,一夜之间,逃亡者竟超过了半数。

  独孤信闻迅后,颇感为难。因为当时他的父母妻儿全在高欢的辖地之内,若想追随皇上,则需舍家而去,落个“不孝”的名义。但孝武帝毕竟是堂堂一国之君,身为下官不为其尽忠效力又会有“不忠”之嫌,况且他的昔日好友如今都已坐镇西边,于其前途甚为有利。权宜片刻之后,独孤信还是决定追随皇上,西入关中。于是他马不停蹄,一路追赶,至洛阳西北的漉水终于赶上了孝武帝。孝武帝见他单骑而至,心中真可谓感慨万千,叹声说:“将军今能辞父母,捐妻子而从朕,‘世乱识忠良’,此话当真不假呀!”遂赐御马一匹,进其爵为浮阳郡公。

  自此,魏分东西。是年,高欢另立孝静帝,自己执掌朝政,并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则鸩杀了孝武帝,于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另立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二者分别以怀朔系军阀集团和武川系军阀集团为靠山,开始了十多年的对峙。

  荆州成为东魏的领地,但当地的人民却“心犹恋本朝。”(因独孤信曾在荆州任过大都督,对当地民情甚为了解,西魏朝廷便任命他为掌管三荆州军政事务的都督、东南道行台(派驻地方兼管民事的官员)、荆州刺史,想以此来招抚荆州人民。

  独孤信遂起程。到达武陶时,东魏的弘农太守田八能率领一群蛮兵将其挡在淅阳城(今河南西峡县北)之外,同时东魏都督张齐民也受命率3000名步兵与骑兵尾随独孤信之后。当时独孤信所带兵卒还不到1000人,形势十分严峻。他稍作思量后,镇定地对部下说:“敌众我寡,若回头攻打张齐民,前方之蛮人定会以为我军撤退,必将转守为攻,这样我军就会首尾受敌,难以脱身;不如首先进攻前面的田八能,若能击败他,张齐民军就会不战自溃了!”于是他领兵力挫田八能,张齐民果然随之败逃。独孤信接着又乘胜袭击穰城(今河南邓县),当时穰城由东魏西荆州刺史辛纂把守,辛纂带领兵马出门迎战,被独孤信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城门还未来得及关上,独孤信已令都督杨忠为先锋夺城。杨忠对守卫城门的东魏士兵们大声喝道:“我大军已至,城中还有人马接应。你们若想寻一条生路,为何还不避开逃命去呢?城门上的士兵一听,顿时作鸟兽散。杨忠趁机率领士卒冲进城内,擒杀辛纂,城内的军民吓得服服帖帖。独孤信接着又分开兵马,平定了三荆。但东魏岂肯善罢甘休。半年过后,高敖曹、候景突然率军进攻穰城。独孤信见大兵临近,自己则势单力薄,赶紧向朝廷求援。可西魏援军久久不至,终于寡不敌众,只好与部下杨忠弃城南下投奔梁朝。

  南梁的都城建康是一个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繁华富庶的都市,但这一切都不能吸引独孤信。他虽身居其中,心却无一日不思念着北方故土,终日郁郁寡欢。他几次上书给梁武帝请求北返,西魏也派遣使节来与梁商讨此事,但均未果。一直到三年过后,梁武帝才允许独孤信等人北返。独孤信闻讯后,欣喜之余不禁泪下:“我苦苦期盼达三年之久,终于盼来了今日!”临行前,他向梁武帝告辞。武帝问他:“朕闻你父母均在山东,不知今将何往?”独孤信不假思索地说,“为君臣者岂能因顾念家人而事二君乎?”梁武帝听后感到十分惊奇,他没想到这位北方蛮族之士竟会如此注重忠义礼节,遂备厚札相送。

  独孤信返回长安后,因自己兵败东魏,又弃城奔梁,“亏损国威”,上书给魏文帝请求治罪。文帝阅后,不置可否,便交由尚书们商议。兵部尚书及陈郡王玄等人奏曰:“独孤如愿兵败,使国蒙羞,理当受罚。但他独守孤城,只因援军未至才被迫投奔南梁,且他有平定三荆之功。请陛下赫免其罪,官复原职。”独孤信因祸得福,不久便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


  独孤信卓有军事才华,被誉为一代名将。当年的“独孤郎”还只是锋芒初露,如今的独孤大将军早巳不可同日而语了。他久经沙场,用兵如神,屡次出奇制胜,为西魏立下汗马功劳。

  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刚从建康归来不久的独孤信便跟从宇文泰出征东魏。此次出兵十分顺利,一路势如破竹,弘农即刻被攻下,又在沙苑大败高欢亲率的10万大军。得胜后班师回朝,文帝对众将士大加赏赐,独孤信被封为河内郡公。

  一日,独孤信巡行于俘虏营中,偶然发现了一位远房亲戚,忙—上前去寻问家中情况,谁知那位远戚却告诉他其父已经过世了。独孤信顿时肝胆欲裂:“没想到当初一别之后,我们父子竟再无见面之期了!”于是赶回家中,“发丧行服”。

  不久,他接令回朝,与冯翊王元季海一起统兵两万直逼洛阳。时任洛阳刺史的广阳王元湛闻风丧胆,弃城而逃,独孤信等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占据了金墉城。大统四年,东魏卷土重来。候景、高敖曹二人为先锋围攻洛阳,高欢则亲率大军随后而至。东魏军来势凶猛,“悉烧洛阳内外官寺、居民,存者什二三。””独孤信等被围困在金墉城内,情况大为不妙。此时,独孤信异常冷静,一方面派人十万火急地送信至朝中请求增援,另一方面鼓舞士气,严加防范,固守城中“旬有余日”。当时西魏文帝正欲与丞相宇文泰去洛阳祭拜列祖列宗的园陵,收到告急文书后,马上率援军东行。至澶东,候景等人连夜解金墉之围离去。宇文泰轻骑追击至黄河边上,候景布阵迎战。因战马中箭受惊,宇文泰不幸跌下马来,身受重伤,只得败退而归。西魏军稍作休整后,再度发起进攻,“是日,东、西魏置阵既大,首尾悬远,从早至晚,战数十合,气雾四塞,莫能相知”。独孤信、李远任右面先锋,赵贵、怡峰任左面先锋,交战皆失利,其他将领见状忙引兵后退。独孤信本已身处劣势,又见文帝、宇文泰不知去向,深知自己也无回天之力,只好弃卒先归。

  大统六年(540年),东魏候景从三鸦出发,准备收复荆州。独孤信统5000骑兵驰出武关增援,候景一见,连忙撤军返回。

  第二年,岷州(今甘肃省岷县)刺史赤水纠集蕃王梁仙定举兵反叛,朝廷下诏令独孤信率军讨伐,以平定叛乱。独孤信奉旨至岷州,见赤水、梁仙定怒斥道:“你们身为朝廷命官,沐浴龙恩,而今竟举兵反叛!看我不拿你们这等不忠不义之贼!”两军交战才几个回合,梁仙定就被独孤信的部下杀死。但其兄弟儿子们仍不死心,率余军继续作战。独孤信勒兵转向万年,驻扎在三交谷口。叛军不肯屈服,“并力拒守”。独孤信想:长此纠缠下去,于我军不利。遂生出一道妙计,诡骗叛军道:“你们这些叛贼死到临头还不反悔,今我大军已至,尔等已身陷重围之中了!”叛军闻知大惊,环顾四周,只见山上风吹草动,果真似有万千大军埋伏其中,吓得赶紧放下武器,抱头鼠窜,各自逃命。独孤信率军乘胜北追,一直追到岷州城下,城里的叛军知道大势已去,慌忙出城缴械投降。独孤信又立大功一次,被朝廷加授为太子太保。

  魏自分东西以来。两边各不臣服,常为领土之事争战不休。大统九年,烽火又起。高欢与宇文泰各自率兵在芒山展开大战,经过几次交锋,西魏左军赵贵等五员大将相继失利,东魏占居优势。宇文泰又亲自出阵与东魏交战,再度失利,只好在日暮时分引兵逃走。高欢忙派兵追击。正在这个危急时刻,独孤信赶到,与于谨招聚剩下来的散兵游勇,从后部偷袭东魏追兵。追兵怎会料到身后竟然还会有敌军,顿时惊慌失措,军心大乱,“西魏诸军由是得全”。

  西魏不仅外有东魏强敌,内部反叛亦接连不断。大统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聚众反叛,独孤信率怡峰前去征讨。宇文仲和固守武威城,独孤军屡攻不下,相持甚久。独孤信仔细斟度形势,终于找出了叛军的漏洞。是日深夜,他命手下诸将用云梯从东北方攻城,自己则率精兵从西南方进攻,两面夹击叛军。城内宇文仲和的士兵们正昏昏入睡,及待发觉,虽奋力抵抗,但为时已晚了。黎明时,独孤信等便攻人城内,擒捉宇文仲和,并俘获了叛民6千户,全部解押至长安。独孤信因此被拜为大司马。

  此后,独孤信又分别于大统十三年、十六年两次出征,进位至柱国大将军。并且福荫诸子,他的五个儿子分别被封为公、侯、伯,累计加封四千户。

  独孤信兼通文武之道,能张能弛,不仅是一名英勇善战的武将,也是一位长于治理地方的官员。

  大统三年(公元537年),他进据洛阳时,洛阳城已是荒凉一片。昔日的繁华消失殆尽,残垣断壁时有所见。许多居民流亡离散,名门士族更是踪影全无。独孤信得知河东籍的柳虬和裴诹之还分别留居阳城和颍州,便征召他们,分别任命他们为行台郎中,开府蜀。有了这些当地名门望族的协助,独孤信威信大增。弘农裴志本已隐居山中,此刻却“纠合义徙举广州归同”,陈析、韩雄等地方豪强相继投奔到独孤信帐下,原属东魏的颍、豫、襄、广、陈留等地也自动并入西魏领土之中。

  独孤信在坐镇陇右的近十年中,治绩更为突出。陇右是西魏的后方,各民族杂居在此,地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人们一旦有冤屈上诉,几年都得不到解决。这里是一块是非之地。西魏朝廷也为此大伤脑筋,数易刺史,但均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大统四年,独孤信任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独孤信对当地的情况早已有所耳闻,但他毫不畏惧,决心治理好陇右。上任后,他立即着手办理数年来积压的案件。他铁面无私、据实查办,不论犯人有何后台,均按其罪行加以处治。这样,百姓们郁闷心头已久的冤气终于得到化解,心相归之。而当地豪强亦被他的此举所威慑,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作威作福了。收拢民心之后,独孤信又“示以礼教,勤以农桑,”几年下来,州府府库充实,百姓也日渐富足。邻地的流民见之,纷纷举家投附,秦州所辖户数一下子增加了几万。顿时,独孤信名声大噪,“信著遐迩”,宇文泰因此赐其名为信。

  只是树大招风,一篇《檄梁文》为他招致祸根。《檄梁文》是侯景之乱之际东魏大臣魏收写的一份奏折。魏收在文中诡称独孤信“据陇右不从”,宇文泰得知,遂起戒备之心。趁独孤信移镇河阳之际,任自己的侄子宇文导代替其职,并且还亲自视察其地。



鸟尽弓藏 悲赴九泉

  西魏政权一直为宇文泰所控制。宇文泰,字黑獭,是一个有匈奴血统的鲜卑人。当初魏孝武帝败给高欢后,能在西边得以苟延残喘,全靠宇文泰。但由于孝武帝不甘再次沦为傀儡,西迁不到半年即被毒死。此后,西魏的三个傀儡皇帝——文帝、废帝、恭帝都在宇文泰的操纵下先后上台。

  宇文泰与独孤信是同乡,世居武川,其发迹也主要依靠武川势力集团。他深知独孤信风度弘雅,深得人心,且功高勋著,在武川集团中威望甚高,不得不对其加以防备。独孤信亦察出事有端倪,便主动上书,提出自己身居陇右已久,请求还朝。宇文泰假意不许。正好此时东魏使者带来独孤信母亲亡故的消息,独孤信再次上书,“陈哀苦,请终礼制”。宇文泰又装作一副迫不得已的样子,让他发丧行服。当然,宇文泰也心存愧疚,毕竟独孤信与他从小相善,为他效力不少,便追赠其父独孤库为司空公,其母费连氏为常山郡县,并且于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升迁独孤信为尚书令,待六宫建制之后,又拜他为大司马。

  可这一切并未挽回什么,二者之间的间隙由此产生,并不断扩大。

  宇文泰广聚英俊豪杰于其门下,数度东西征战,就是为了给后代子孙坐镇天下打好基础。到恭帝时,西魏已名存实亡,宇文氏的夺权篡位只是早晚之事了。宇文泰开始考虑立嗣的问题。他自己已不想篡位,故在立嗣之事上慎而又慎。此事也的确非同小可,因为被立为后嗣的人将是明日之君,宇文家的江山全掌于他一人之手。宇文泰已有一嫡子略阳公宇文觉,系其正配夫人冯翊公主所生,他应是理所当然的后嗣。然而宇文泰却久久不能作出决断。这是因为在宇文觉之前,姚夫人生有一庶出长子宇文毓,宇文毓之妻恰好是独孤信的长女。宇文泰担心立宇文觉为后嗣会使独孤信生出异心。

  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出绝妙好戏。恭帝三年(公元557年),他召集公卿们共同商讨立嗣之事,颇为难地说:“我意欲立嫡子觉为后嗣,又恐大司马独孤公多心。你们以为该如何是好?”独孤信乃朝中元老,威望极高,众官员左右为难,亦不知如何是好,唯有保持沉默。整个大殿寂静无声,突然尚书左仆射李远站出身来,声色俱厉地道:“立子以嫡不以长,此乃自古以来的道理。略阳公身为嫡子,立他为嗣是理所当然之事,宇文公还何须多虑!若是担心独孤信不从,请让我先斩了他!”遂拔刀而出。众臣惊竦震动,不知所措。宇文泰亦赶紧站起来,故作发怒地说:“休得无礼!有话好讲,何至如此!”独孤信见状,知道一切都是事先图谋好的,深感无奈,只得说:“的确应立略阳公为嗣,我并无异议。”李远方收起剑来。如此一来,还有谁敢不从,众人纷纷表示李大人所言极是。立宇文觉为后嗣的事情就这样确定下来。

  事后,李远拜谢独孤信说:“只因事关重大,才有刚才冒犯之举,请独孤公恕罪。”独孤信心中气恼至极,但也无可奈何,只淡淡说了一句:“今日之事全赖李公才得以定下呀!”

  朝中归来,独孤信忧愤交加:我捐家为国,几十年来征战沙场,治理地方,为宇文氏竭尽效忠之力,而今却遭他嫌忌,受他排挤。前景难测呀!

  这年秋末,宇文泰北巡,不慎途中身染重病,便派驿马传令召见中山公宇文护赶到泾州拜见。宇文泰说:“我自知大限已至,而几个儿子尚都年幼。如今外面敌寇强大,天下大事就全托付于你了!你一定要尽力而为,以成我平生之志!”几天后,字文泰卒于云阳。世子宇文觉继位,独孤信被任命为太师、柱国、大冢宰。

  宇文觉当时年仅15岁,一切大事均由宇文护裁夺。不久,宇文护建立北周,立宇文觉为周天王,自任大司马。宇文护名望地位一向较低,虽受宇文泰倚重托以后事,但众王公大臣对其独掌政权,专横跋扈皆怏怏不乐,不肯服从于他。其中以赵贵为尤。赵贵也是朝中元老之一,当年正是他首推宇文泰代统贺拔岳的余部使其从此发迹,后又跟随宇文泰屡次出征,被封为八大柱国将军之一,地位等同于宇文泰。谁知宇文护建立北周后,竟加倍排挤他,地位大不如从前。赵贵不堪忍受,想除去宇文护,但他的势力还略嫌单薄,于是他想到了独孤信。赵贵早知独孤信遭宇文氏排挤已久,心中正愤愤不平。独孤信听赵贵一说,深觉言之有理,只是又感时机尚未成熟,便劝赵贵不要鲁莽行事。岂料此事竟被开府仪同三司宇文盛探知,迅速告到朝廷。宇文护大怒;趁赵贵上朝之际将他抓起来,所”有关联此事的人都满门抄斩,唯独孤信除外。因他名望素重,只是免去了其官爵。但这仅是权宜之计,宇文护如何能容得下有心反叛自己的人。一个月后,御赐毒酒,逼令独孤信自尽于家。时年。独孤信55岁。

  独孤信在魏分东西之际毅然舍家为国,选择西魏。此后,他苦苦跟随宇文泰达几十年之久,为他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竭诚尽忠。正是在独孤信这样一批英雄豪杰的鼎力相助之下,宇文泰的势力不断增大,羽翼日渐丰满,使得西魏政权最终瓦解,宇文氏建立了自己的天下。独孤信也因此从西魏末相变为北周开国元勋。

  只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同历史上众多的开国元老一样,独孤信虽辛苦一生,功勋卓著,竟不得善终。西魏末年,他始遭嫌忌,虽官爵累加,权力却被架空,到北周开国之际,竟被迫饮鸩自尽,溘然逝去。不过在其身后,三女相继封为皇后,诸子亦加官进爵,正如《北史》所谓“三代外戚,何其盛哉”。这也许是九泉之下的他唯感欣慰的吧。

独孤信风度翩翩,雅有奇谋大略。宇文泰初启霸业之时,他镇守陇右之地,史称“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于他执政期间惠政颇多,因此,很受百姓爱戴。

ps:好了,我终于酝酿好了,其实对于独孤信,原本只知道他是美男,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他还是名将,不过对于将军来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并不只他一个,伴君如伴虎,能做到像刘伯温那样的能有几人。就算后来他的三个女儿都成了皇后,那又怎样?生命和身后名,我想没人想死吧,能活着也是种幸福。

     
[ 此贴被君知澜梦在2009-11-06 12:0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20
心心念念。

ZxID:7069575


等级: 文学大师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1-01 0
分类1.历史人物 高长恭

高长恭 
兰陵王——高长恭(541- 573)





面具男哇。。神秘感哇。。先口水一个。~

史料记载
  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护因慈母归来,颇感齐惠,拟与齐互结和约。偏突厥木杆可汗遣使至周,谓已调集各部精兵,如约攻齐,护不禁踌躇,意欲拒绝外使,转恐前后失信,有伤突厥感情,况母已归家,无容他虑,还是联络突厥,免滋边患。乃表请东征,召集内外兵众,共得二十万人。周主邕禡祭太庙,亲授护鈇钺,许令便宜行事,且自沙苑劳军,执卮饯护,护拜命乃行。到了潼关,命柱国尉迟迥为先锋,进趋洛阳。大将军权景宣,率山南兵出豫州,少师杨檦出轵关。护连营徐进,行抵弘农,再遣雍州牧齐公宪,宇文泰第五子。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屯营邙山,策应前军。

  杨檦恃勇轻战,既出轵关,独引兵深入,又不设备,不料齐太尉娄叡,带引轻骑,前来掩击,檦仓猝遇敌,行伍错乱,被齐兵杀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檦逃生无路,没奈何解甲降齐。三路中去了一路。权景宣一路人马,却还骁劲,拔豫州,陷永州,收降两州刺史王士良、萧世怡,送往长安,另使开府郭彦守豫州,谢彻守永州。尉迟迥进围洛阳,三旬不克,周统帅宇文护,使堑断河阳要路,截齐援兵,然后同攻洛阳。诸将多轻率无谋,还道齐兵必不敢出,但遥张斥堠,虚声堵御。齐遣兰陵王长恭,原名孝瓘,系高澄第五子。大将军斛律光,往援洛阳,两人闻周兵势盛,未敢遽进,洛阳又遣人告急齐廷。时齐太师段韶出为并州刺史,由齐主湛召入问计。韶答道:“周虽与突厥连兵,两面夹攻,但北虏狡猾,待胜后进,虽来侵边,实等疥癣,今西邻窥逼,实是腹心大病,臣愿奉诏南行,一决胜负。”知己知彼,究竟还推段婆。湛喜语道:“朕意亦是如此。”乃令韶督精骑一千,出发晋阳,自率卫兵为后应,亦从晋阳启行,韶在途五日,济河南下,适连日阴雾,周军无从探悉,韶竟与诸将上登邙阪,窥察周军形势,进至太和谷,与周军相遇,韶即令驰告高长恭、斛律光两军,会师对敌。长恭与光,立即应召,韶为左军,光为右军,长恭为中军,整甲以待。周人不意齐兵猝至,望见阵势严整,并皆惶骇。韶语周人道:“汝宇文护方得母归,何故遽来为寇?”周人无言可答,但强词夺理道:“天遣我来,何必多问!”韶又道:“天道赏善罚恶,遣汝至此,明明降罚,汝等都想来送死了!”这是理直气壮之谈。周军前队统是步卒,遂踊跃上山,来战齐兵。韶且战且走,引至深谷,始命各军下马奋击,周军锐气已衰,霎时瓦解,或坠崖,或投溪,伤毙无数,余众俱遁。兰陵王长恭领五百骑士,突入洛阳城下围栅,仰呼守卒,城上人未识为谁,不免疑诘。迨经长恭免胄相示,乃相率鼓舞,缒下弓弩手数百名,接应长恭,周将尉延迥无心恋战,便撤围遁去,委弃营幕申仗,自邙山至谷水,沿途三十里间,累累不绝。独周、雍州牧齐公宪,及达奚武、王雄等,尚勒兵拒战。雄驰马挺槊,冲入斛律光阵中,光见他来势凶猛,回头急走,趋出阵后,落荒窜去,身边只剩一箭,随行只余一奴,那王雄却紧紧追来,相距不过数丈,光情急智生,把马一捺,略略停住,暗地里取弓搭箭,返身射去。可巧雄槊近身,不过丈许。雄大声道:“我惜尔不杀,当擒尔去见天子!”语未说完,箭已中额,深入脑中,雄不禁暴痛,伏抱马首,奔回营中。莽夫易致愤事。光幸得免害,当然不去追赶,也纵马归营。天色已暮,两下里俱各收军。周将齐公宪部署兵士,拟至明晨再战,偏王雄负伤过重,当夜身死。军中越加汹惧,赖宪亲往巡抚,才得少安。达奚武入营语宪道:“洛阳军散,人情震恐,若非乘夜速还,明日且欲归不得了!”宪尚觉迟疑,武复说道:“武在军日久,备悉艰难,公少未更事,岂可把数营士卒,委身虎口么?”宪乃依议,潜令各营夤夜启程,向西奔还。权景宣得洛阳败报,亦将豫州弃去,驰入关中。及齐主湛至洛阳,早已狼烟净扫,洛水无尘。湛很是欣慰,进段韶为太宰。斛律光为太尉,兰陵王长恭为尚书令,余将俱照律叙功。惟尚恐突厥入塞,亟还邺都。嗣接得北方边报,谓突厥亦已退军,更觉得心安体泰,又好酗酒渔色了。

  齐主纬丧师失地,毫不知愁,反阴忌兰陵王长恭,有意加害。长恭自邙山得胜,威名颇盛,见七十三回。武士相率歌谣,编成兰陵王入阵曲,传达中外。齐主纬尝语长恭道:“入阵太深,究系危险,一或失利,悔将无及。”长恭答道:“家事相关,不得不然。”齐主闻得家事二字,几乎失色,因令出镇定阳。长恭颇受货赂,致失民心,属尉相愿进言道:“王既受朝寄,奈何如此贪财!”长恭不答,愿又道:“大约因邙山大捷,恐功高遭忌,乃欲借此自秽么?”长恭才答一是字。愿叹道:“朝廷忌王,必求王短,王若贪残,加罚有名,求福反恐速祸了!”是极。长恭泣下道:“君将如何教我?”愿复道:“王何不托疾还第,勿预时事!”上策莫逾于此。长恭颔首称善,但一时总未甘恬退,遂致蹉跎过去。至江淮鏖兵,长恭恐复为将帅,喟然太息道:“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复发呢?”自是佯称有疾,尝不视事。齐主纬察知有诈,竟遣使赐鸩,逼令自杀。长恭泣白妻郑妃道:“我有何罪,乃遭鸩死?”妃亦泣答道:“何不往觐天颜?”长恭道:“天颜岂可再见?”遂饮鸩而死。齐主闻长恭自尽,很是喜慰,但表面上还想掩饰,追赠长恭为太尉。长恭一死,亲王中又少一勇将了。自折手臂,亡在目前。

生平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补遗
  兰陵王:低调王子 雄奇将军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是个低调的人。

  当然,他也必须低调。虽然贵为帝王家的皇子王孙,可他的身世实在尴尬。他的父亲是北齐文襄皇帝高澄,母亲却连个姓氏都没有。兄弟六个中,他排行老四。其中老五安德王高延宗的母亲不过是“广阳王妓也”,可正史也明确记载其姓氏为陈。由此推算,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妓女也不如,后人猜测她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下的宫女罢了。在讲究血统和门阀的时代,兰陵王的“莫名”身份给他带来的尴尬和压力便可想而知。所以,他必须低调,夹着尾巴做人。

  除却身份地位外,就个人才情和社会关系而言,与其他兄弟几个相比,兰陵王也必须低调。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长得“容貌魁伟,精彩雄毅”,而且“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谓才貌双全。更重要的是,高孝瑜和九叔武成皇帝高湛一起在祖父的神武宫中长大,“同年相爱”,关系很不一般。待高湛即位后,对高孝瑜是“礼遇特隆”,到晋阳巡幸时,还不忘远在北齐都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的同岁族侄,写信告诉他:“吾饮汾清(山西名酒)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两人关系如此亲密,连史官都不禁要赞叹“亲爱如此”。

  老二广宁王高孝珩也颇有才情,有着“爱赏人物,学涉经史,好缀文,有伎艺”等诸多优点,特别是绘画技能非同一般。他曾在自家大厅墙壁上画了一只苍鹰,“见者皆以为真”;还画过《朝士图》,“亦当时之妙绝”。另外,高孝珩还有着出色的行政才干。北齐的皇帝走马灯式地变换,可他却一直都担任高官要职,历任司州牧、尚书令、司空、司徒、录尚书、大将军、大司马等要职,辛苦地支撑着北齐摇摇欲坠的高氏江山。

  老三河间王高孝琬虽说才干不如两位兄长,可性格率真,胆识过人。当初,突厥与北周军攻陷太原,武成帝高湛为避敌军锋锐,准备东撤,他拉住皇叔的马头不让撤,并光着膀子出阵,誓要与敌军死拼到底,后来北周军败退,他也因此被拜封为并州(今太原)刺史。另外高孝琬还有一大心理优势,那就是他的母亲是文敬元皇后,并因此“骄矜自负”。身为差点就要做皇帝的文襄世嫡,人家骄傲也是有资本的。

  老五安德王高延宗,虽说身世和兰陵王相比也高不到哪里去,可他“命好”,从小被二叔高洋(文宣皇帝,北齐实际第一位皇帝)收养,很受宠爱。12岁的时候,高洋还让他骑在肚皮上,甚至纵容到“令溺己脐中”的荒唐地步,尿完后高洋还欣然感叹道:“可怜止有此一个。”

  老六渔阳王高绍信年纪太小,自不需再做比较。

  兰陵王夹在这些兄弟中间,上不得,下不来,颇有几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心理孤苦和地位尴尬。

  如果细究兰陵王不被疼爱、不被重视的缘故,除却母亲身份低下外,我想也与他的相貌有关。史载他长得“貌柔心壮”,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个皮肤白皙,眉清目秀,颇有“中性”之美的“花样美男”。可无论是与“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的祖父高欢相比,还是与“神情俊爽”的父亲高澄相比,兰陵王的长相都缺乏一种必要的“英武之气”。在这个崇军尚武的皇族家庭里,他这样既不魁伟,又不雄毅的“小白脸”,肯定不符合皇室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二叔偏偏喜欢“坐则仰,偃则伏”的超级大胖子高延宗了。

  兰陵王低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还与他童年时遭遇父亲横死的变故有关。作为把持东魏命脉的大丞相高欢的长子,他的父亲高澄从小就得到政务上的历练,16岁时便任京畿大都督,入辅朝政,加上其“器识不凡,机略严明”的才华,很短时间内就使得“朝野振肃”。29岁时,他更是以大将军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可谓登至人臣的最高位置了。可年少得志、野心勃勃的高澄并不满足,把控军政大权的他早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也因此根本不把东魏的孝静皇帝放在眼里。有一次,他不怀好意地拿了一大杯酒,强行给孝静皇帝劝酒。孝静不高兴地说:“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高澄一听便大怒,大声喝道:“什么朕!朕!狗脚朕!”骂完竟还让身边的侍臣崔季舒打了皇帝三拳,然后“奋衣而出”。这还不算完,事后高澄让崔季舒“入谢”,孝静觉得惹不起,只好忍气吞声赐其彩帛。那么赐多少呢?崔季舒还得请示高澄,高澄说那就取一段吧。孝静给了400匹,可高澄还说:“亦一段耳。”由此观之,高澄是那种“得势不饶人”、飞扬跋扈的主儿。

  这种太过“高调”的自负性格,也让高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日,他与几位心腹在城北东柏堂里密谋如何受禅当皇帝时,一个叫兰京的厨子奉命进食,高澄也不知为何看他不顺眼,就顺口对身边人说道:“昨夜梦此奴斫我,宜杀却。”兰京可不是一般的奴才,他是梁国将军兰钦的儿子,因战争为东魏所虏。兰钦想用钱财赎之,可高澄不许。可能在他看来,他要的就是一种胜利者的骄傲感,想看的也是失败者的屈辱相。因此兰京求请好多次,高澄都不准许,后来还打了兰京一顿,并威胁他“更诉当杀尔”。此次高澄的命令,使得绝望的兰京不得不铤而走险,他集合六名同党闯进堂里,将高澄刺杀。对于这一蹊跷的刺杀事件,因为太多的巧合而令后人一直存疑。譬如在事发前几日,城里就有童谣四处流传:“百尺高竿竿折,水底燃灯灯灭(澄字的拆解会意)。”另外,还有侍臣崔季舒在诸大臣于北宫门外等候上朝时,竟无缘无故哭诵鲍明远诗句:“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因此,高澄的死,最大的可能是缘于一场蓄谋已久、计划缜密的政治谋杀。那些看似迷信的谣言,恐怕只是政敌精心筹划的心理战罢了。

  父亲的横死,对兰陵王的性格形成和处世态度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无论做人,还是处事,若太过张扬、太过高调、太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时,都有可能让自己随时陷入“绝地”。由于身份特殊,估计也尝尽世态冷暖炎凉,所以兰陵王很懂得体谅别人,正因如此他将军做得不像将军,王子也当得不像王子。史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这说明他是那种能与将士同甘共苦的“亲民型”皇家干部,并且兰陵王的宽厚仁义,绝非只是摆摆样子。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他对“政敌”的态度。当初他在瀛州(今河北河间)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他也因此被免官。等到他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他的军营中,因此很害怕兰陵王会借机杀了自己。但兰陵王却为此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里还是不踏实,央求惩罚,兰陵王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20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

  《北齐书》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兰陵王很“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是有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观之,他平常对待下人,也一定是非常宽厚仁慈的;要不,奴仆是不会有这么大的胆,敢把他这样的王子不放在眼里。在君臣有别、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特别是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的疯狂时代,兰陵王温情和宽容的一面,焕发出温暖的“人性”光辉,更显得难能可贵。

  雄奇的将军

  当然,低调只是兰陵王以求自保和安定的一种人生态度。

  在看似柔弱面貌的背后,他还拥有一颗“奔腾”的心。毕竟,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在的位置,都不允许他柔弱,否则人生的格局太过狭小,成功的机会也太过渺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北齐政权所处的客观大环境使然。除却在中原地区,与南陈、北周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外,北部库莫奚、东北契丹、西部山胡、西北部柔然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也都是虎视眈眈,不时骚扰其边界。这就使得层出不穷的战事成为北齐政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何况这个靠军功起家的家族集团,更是以骁勇善战著称,并一直野心勃勃,希望通过战争来不断扩充实力和地盘。另一方面,身为崇尚武力的高氏皇族的后代,兰陵王要想在众多的族室兄弟中脱颖而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军功。

  实际上,北齐王朝的建立者是兰陵王的二叔高洋。兰陵王祖父高欢、父亲高澄的皇帝称号都是后来追认的。虽说高洋从东魏皇帝手里夺得皇位,也只是顺势摘取了其父亲和兄长苦心多年经营的胜利果实,但这位“鳞身重踝”、长相奇特的二叔,却颇有治军本领和领兵才干。在他即位后,先是向北方蛮族用兵,连破山胡、契丹、柔然、突厥;接着登碣石山,观临沧海,颇有昔日雄主曹孟德的英雄风范。他行军时露头袒身,打仗时亲冒弓矢,“屡犯艰危,常致克捷”,后又率劲旅向梁,兵锋直抵建康石头城下,可谓“征伐四克,威振戎夏”,军威盛极一时。然而,不知是文宣皇帝太过强势,还是兰陵王年龄太小,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文宣皇帝在位的十年(550年至559年)间,兰陵王一直都不被重视,军事才华也就不为人知。耐人寻味的是,高洋在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受禅即位后,七月份就分别诏封兰陵王的两位兄长孝琬(嫡出)为河间王,孝瑜为河南王。而兰陵王直到560年,才被堂弟高殷(废帝)封为广陵王,和他一起受封的,还有老二广宁王高孝珩。而且他的这次受封,并非受军功赏,而是新皇帝即位后的按例行赏罢了。

  好在是,真正英雄的人物,从不缺少展现锋芒的机会。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冬十一月,北周联合突厥,举兵20万,大举攻齐,先是围困洛阳,久攻不克,后又分兵直犯晋阳(今太原)。晋阳是北齐的军事重镇,皇帝每年总有一半的时间在这里驻留办公,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因此,晋阳告急时,当时北齐的武成皇帝高湛亲自率军,从邺都出发,“倍道兼行赴救”。那么,时为并州刺史的兰陵王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北齐书》上记载不详,只是略述道:“周军与突厥寇晋阳,(兰陵王)尽力击之。”但我们不能因此推论这场战役是他初次上阵,或者以为他在这场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并不重要。

  理由有二:一来由于这场战役是他的皇叔御驾亲征,所以其他将领的重要作用只能一笔带过,“尽力击之”可理解为身为执掌地方军政大权的他不但非常配合皇叔的“英明领导”,而且这场战役也肯定打得漂亮、打得痛快,事实正是如此:“大破之,敌前锋尽殪,无复孑遗,自余通宵奔遁。”二是晋阳反击战成功后,武成皇帝立马诏令段韶、斛律光、兰陵王为帅,领精骑1000,解洛阳之围。段韶和斛律光都是北齐最杰出的重臣名将,功勋卓著,战绩赫赫,年轻的兰陵王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一起统率三军,其军事才华自然非同小可。在军事配置上,段韶率200骑为左军,斛律光领300骑为右军,兰陵王独统500骑为中军。在古代的排兵布阵上,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军队的主力,两位老将如此“抬举”兰陵王,除却他皇室王侯的身份外,想来肯定也与他在军中以“低调”姿态积累起来的“声望”和实力有关。

  那么,这1000精骑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如此数量的部队,又怎么能与十几万的北周军抗衡呢?根据合理的猜测,这支军队应是一支“甲骑具装”的重装骑兵。虽说就远袭而言,轻骑部队有着更好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这支部队的目的不是搞偷袭,而是和大军团作战。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当时的北周军是以轻甲步兵为主,因此,与这样的兵团作战,人披两当铠、马披具装铠全副武装的北齐军重骑兵(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湾漳村高洋墓里出土的骑兵俑,探知北齐军的细节、风采),犹如“钢铁猛兽”的“古代坦克”一般,就更具威慑力和杀伤力。骑士的组成,也应该是北齐最有战斗力的“百保鲜卑武士”,他们个个都政治合格(鲜卑人)、军事过硬(以一当百)、作风顽强、纪律严明,自然是一支不怕苦、不怕死、撼不动、打不散的精锐劲旅。

  以兰陵王为首的北齐大将率1000精锐铁骑,日夜兼驰,五天后南渡黄河(从太原到洛阳,也不过千里,按此行军速度推算,也不应是轻骑兵),直抵洛阳,并在芒山(又名邙山)驻扎下来。芒山为黄土丘陵地,海拔250米左右,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北齐军熟悉地势,马上抢占了山坡,居高临下,养精蓄锐,“结阵以待之”。

  与北周军对阵时,北齐军先是以语言激之,再故意且战且退,引诱北周军“上山逆战”。由于当时北周军以步兵为主,北齐军以骑兵为主,所以等北周军步兵奋力往山上攀爬、累得气喘吁吁之时,北齐军再从马上下来,借地势之便,释久蓄之力,大肆砍杀。另外北齐军两翼精锐也适时从阵后掩杀过来,北周军阵脚顿时大乱,慌乱之际,“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此时临高观望战场的兰陵王一看出击时机成熟,就果断挥舞帅旗,再率500精骑杀入重重敌阵,以锐不可当之势,直奔金墉城(洛阳附近屯兵之城)下。

  当时北齐军服尚红,北周军服尚黑。试想一下,500红袍金甲的铁骑,如一股红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云”的北周军重阵里席卷而过,那阵势是怎样的震撼,其场面又是何等的壮观!且说这500铁血男儿如疾风般杀至城下时,醒过神来的北周军依仗人多势众,将他们团团包围,一时杀得是难解难分。城上的人此时还没醒过神来,不知这支从天而降的部队是何方神圣。危急关头,兰陵王好面相、好人缘的优势又显现出来。他不顾危险,一把摘下兜鍪(头盔),“仰面示之”。北齐军士兵一看:乖乖,这不是我们人见人爱的美将军兰陵王么!弓箭手,还愣着干吗?快快放箭,保护我们的小王爷!一看是援军来了,而且众人倍加仰慕的兰陵王又是如此神勇,守城的北齐军士气顿时大振,犹如集体打了“兴奋剂”一般,个个都以一当百,奋勇杀敌。

  再看北周军这厢,虽仗着人多势众,可士气低迷,底气不足。因为这场战役北周军本来就不占理。当时北周的宰相宇文护的母亲阎氏因动乱被流放在北齐的中山宫,后来宇文护听说母亲还活着,便向北齐皇帝移交文书,希望能够把阎氏送还,并且结为邻好。北齐倒是很守信用,如期送阎氏归周,可宇文护却恩将仇报,老娘刚到家,他就一转脸勾结突厥,悍然犯齐。也就是说,这场战役的性质,就北齐军而言是保家卫国,胸中义气浩然;而对北周军来讲,则是名不正言不顺,自然理亏心虚,加上围攻洛阳长达两月,久攻不克,死伤惨重,军心动摇,早有退意。俗话说兵败如山倒,一点儿不假。且看此时北齐军城上箭矢如雨,呐喊如雷;城下红色铁骑横冲直撞,围城的北周军早已慌作一团。再看山上那边,旌旗纷乱,人踩马踏,黑压压、乱糟糟的北周军士兵如蝗蚁一般四处逃散。敌军这般情景,自然令北齐军军心大振,于是打开城门,内外夹击,北周十几万大军顿时全线崩溃。一时间,北周军“尽弃营幕,从芒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物弥满川泽”。

  这场史称“芒山大捷”的战役,终以北周军完全溃败、北齐军全面胜利而告终。兰陵王也因此一战成名,由并州刺史晋升为尚书令,从此走上北齐的政治舞台。后来又和元老宿将段韶讨柏谷,攻定阳,并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兰陵王也正是凭借赫赫军功,渐次升至太尉、大司马、太保等高官要职的。

  悲惨的命运

  兰陵王容貌纵是绝佳,军功纵是显赫,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对他而言,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28年间,就换了六个皇帝,叔侄间彼此折磨,相互残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也一个赛一个疯狂。

  这个被后世称作“禽兽家族”的高氏皇室,除却后宫生活的淫秽不堪外,最令人寒心的便是丝毫不体恤骨肉亲情,对亲属的血腥虐杀,手段更是出乎意料的野蛮和残酷。兰陵王的二叔文宣帝高洋,精神分裂加酒精中毒,整日里疯疯癫癫,后听信谗言,竟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永安王高浚、上党王高涣困在囚笼里,用矛槊乱捅至死,并投火焚烧,再填以土石。九叔武成帝高湛,不但强行奸污二哥文宣帝高洋的寡妻李氏,还当着李氏的面,把自己的亲侄子太原王高绍德用刀柄活活敲死。此外,他还将六哥孝昭帝高演的旧太子、自己的另一个侄子乐陵王高百年虐打至死。

  兰陵王的两位兄长,也是惨死在他们的九叔手上的。大哥河南王高孝瑜因谏劝胡皇后不该和臣子玩握槊游戏,加上奸臣谗毁,便惹得高湛大怒,强行命这位从小一起玩大的族侄饮酒37大杯,然后又命人在他回家的路上强行给他灌进毒酒,高孝瑜难受至极,便投水而死。三哥河间王高孝琬听说大哥被毒死后,天天扎草人射箭,以泄心中怨愤。不久,高湛听信谗言,将其抓入宫中施以鞭刑。高孝琬不称陛下,直呼“阿叔”。高湛大怒:“谁是尔叔?敢唤我作叔!”高孝琬也是执拗脾性,不但不改口,反而问道:“神武皇帝嫡孙,文襄皇帝嫡子,魏孝静皇帝外甥,何为不得唤作叔也?”高湛闻言暴起,亲自用大棒击碎侄子的两腿胫骨,让其活活痛死。

  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也毫不手软。当初他的亲弟弟琅邪王高俨在宫中聚众闹事,嚷着要造反,后被德高望重的老将军斛律光巧妙化解。其实这事也就是帝王家事,十几岁的孩子不懂事,耍性子、闹情绪罢了,可高纬并不打算放过自己这个胆大妄为的亲弟弟。胡太后知道大儿子心眼小,怕他弄死二儿,便把老二关在自己宫内,高俨每次吃饭前,太后都要亲口尝试,就怕老大投毒。几个月后,高纬还是趁胡太后睡觉时,将14岁的高俨骗到自己的宫里砍了头。高俨的四个遗腹子也都“生数月而幽死”,被自己的亲叔叔“斩草除根”,灭得干干净净。

  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里,不紧张都不行。这也使得兰陵王终其一生,一直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以求自保。“芒山大捷”后,武成帝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20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另外,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时,“颇受财货”,也是想假借“贪残”的坏名声自毁形象,以免自己“威声太重”而遭帝王猜忌。可他的心思,却被一个叫相愿的下属尉官看穿。相愿通达世故,一针见血地替他指出:“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兰陵王闻听此言,潸然泪下,并当即跪求“安身之术”。由此观之,兰陵王这样威武的大将军,在非常态的政治屠戮高压下,也不得不忍辱求生,个中痛苦与心酸,已可想而知。后来相愿给他出主意,要他装病在家,“勿预事”。兰陵王深以为然,依计行施,可北齐能征善战的功臣,老的老,杀的杀,能够放心依靠的也只有他了,因此“未能退”。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脸打肿充病人。自此兰陵王故意“有疾不疗”,千方百计想折腾出病来,以求借此避祸。

  身为带兵的将军,历经多次血与火洗礼的兰陵王,自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可帝王变态的心理逻辑使他陷入输不得、赢不得的双重尴尬。输了战事,怪他无能,丢了祖宗的江山社稷;赢了战争,又怕他声威太重,坏了君王的春秋美梦。

  然而,无论兰陵王如何千般琢磨,万般小心,还是不经意间碰上了皇帝的“熗口”。后主高纬与兰陵王再次谈及“芒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劝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一听自己的皇弟如此体贴自己、心疼自己,内心澎湃不已,热乎乎地“贴”上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本是一句表忠心的话,可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听来,感觉就很不爽。正如其父皇高湛不爱听兰陵王的三哥高孝琬叫他叔叔一样,家事,谁的家事?谁和你是一家?高纬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彼而代之,真会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虽然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可终是躲不过“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送来的礼物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道:“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这可能只是一场误会,只要兰陵王向皇帝求情,终能讨回性命。兰陵王心里却很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用。他想起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无缘由地被后主引诱入宫,被人用弓弦残忍地勒死。如果他贸然入宫,还不知是怎么一个死法。横竖都是死,还不如选择有尊严地死去。这样卑鄙的君王,他不想见,也没必要见。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决然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人世。

  兰陵王死前,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那就是将“千金责券,尽燔之”。由此观之,他实在不是贪婪的人。与后主宫中宫女“一裙直万匹,镜台直千金”的奢华相比,与后主为皇后建寺“穷极工巧,劳费亿计”的排场相比,他“贪残”千金的野心也实在是太小了。把这些“责券”统统烧掉,预示着他想让自己和别人都不再受累,统统都得以解脱。


[ 此贴被颜小朵。在2009-11-01 11:08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0
饭团^^

ZxID:286379


等级: 内阁元老
不骄不躁戒熬夜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1-01 0
魏晋南北朝服饰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由于战乱接连不断,王朝更替频繁,经济遭到破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衣冠服饰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是承袭了秦汉旧制的。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则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种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熏染,热心提倡穿著汉族服装,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战祸连年,出现民族错居杂处的情况,形成一种民族间相互影响,生活习俗日渐融合的趋势。汉族男子开始穿起紧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带和长裤皮靴的胡服;汉族妇女的服装样式也由褒衣博带、上长下短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从而出现了深衣形制在民间渐渐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局面。

男子服饰

冠与帻用一块帛巾包头(即「幅巾束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首服。这在《竹林七贤图》、(北齐校书图》与《高逸图》等名画的人物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这些隐逸之士,每人头上裹的都是帛巾。冠帽的形制颇具特色。汉代的巾帻这一时期虽然还在流行,但已有变革。如将帻后加高,中呈平型,体积逐渐缩小至头顶之上,称「平上帻」或「小冠」。在小冠上加以笼巾(平顶,两边有耳下垂,下面用丝带系扎),则成为「笼冠」。因为它是用黑漆细纱制成的,又称「漆纱笼冠」。后世的乌纱帽就是由此演变而成。这种冠男女通用,是当时的主要冠式。此外,还有卷荷帽、突骑帽、白纱帽、合欢帽等形制,大多由北方传来。六朝男服这个时期男子的主要服装为衫。衫分单、夹两种式样,与秦汉时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约束,袖口宽大,为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尚。这种大袖宽衫所以会风行一时,和当时的名士喜欢服用一种名为「五石散」的药有关,据说这种药中含有石硫黄等矿物质,有毒,吃下后皮肤会发烧,必须「散发」。因此,为了防止皮肤摩擦,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结果,「一般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当时的名士,在魏晋玄学、佛教、道教思想影响下,还喜欢敞开衣领,袒胸露怀,以表示不受世俗礼教的约束。北方少数民族男子的服饰,主要则是裤褶和裲裆。裤褶是由战国时流行的一种胡服改革加工而成,汉魏之际主要用于军队。这时期虽还作为戎装,但已成为民间普遍穿著的便服,它由褶衣和缚裤两部分组成。褶衣紧而窄小,长仅及膝,有多种样式。至于衣襟,大多采用对襟形式。有的还把衣服的下摆裁成两个斜线,两襟相掩,在中部形成一个小小的燕尾,很是别致。裤褶的束腰,多用皮带,显贵者还镂以金银作为装饰。缚裤是用锦缎红带截为三尺一段,在膝盖处将裤管扎住,以便活动。北朝以后还出现过褶襉缚裤的形式。裲裆是一种只有胸背两片的服装,用布帛缝制而成。两片在肩部用皮制的搭襻连缀起来,腰间再用皮带扎束。这种服饰后世沿袭了很久。

洛神赋图,画中曹植戴远游冠穿大袖宽衫武士戴突骑帽,明光铠大口缚裤;文士穿长襦,大口缚裤

军戎服由于战事连年不断,篡夺政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人们对武器装备更加重视。加上炼铁技术的提高,钢开始用于武器,这一时期的甲胄也有很大发展进步。铠甲的形制主要有三种:一是筒袖铠。这是常用的铠甲,在东汉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用小块的鱼鳞纹甲片或者龟背纹甲片穿缀成圆筒形的身甲,前后连接,并在肩部配有护肩的筒袖,因此得名「筒袖铠」。穿筒袖铠的人,一般头上都戴有护耳的兜鍪。二是裲裆铠。这是南北朝时期通行的戎装,它的形制与当时流行的裲裆相近。所用材料,大多为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锁甲的甲片有长条形与鱼鳞形两种,以鱼鳞形较为常见。穿这种甲的,一般裹面都衬有厚实的裲裆衫,头戴兜鍪,身着裤褶。三是明光铠。这是一种在胸背之处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圆护大多用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得很亮,就像镜子。穿著它在太阳光下作战,会反射出耀眼的「明光」,故而得名「明光铠」。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繁简不一。有的仅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配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配有数重护肩。身甲大都长至臀部,腰间系有革带。

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而衫为宽大敞袖。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幅巾
纶巾
小冠
高冠
漆纱笼冠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主要有:
(1)白纱高屋帽
(2)黑帽
(3)大帽






  女子服饰

六朝梳妆这一时期汉族妇女的发式,也很有特点。在一些贵族妇女中间,曾流行一种名叫「蔽髻」的发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在髻上镶有金银首饰的假髻。这种假髻大多很高,有时无法竖起,只好搭在眉鬓两旁。魏文皇后甄氏所梳「灵蛇髻」也曾名噪一时。当时的普通妇女除将头发挽成各种式样外,也有借用假髻来增加魅力的。有不少妇女则模仿西域少数民族妇女,将头发挽成单鬟或双鬟髻式,高耸在头顶之上。还有梳丫髻或螺髻的。南朝时;受佛教人物服饰影响,妇女大多在发顶正中分出髻鬟,梳成上竖的环式,因而有「飞天髻」之称。此外,还有鬓边插鲜花、腕上带手锻以作装饰的。六朝女服汉族妇女的服饰,魏晋时期大体沿袭秦汉旧俗,有衫、裤、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后逐渐有所变化。初期,妇女所着衣衫多为对襟,衣袖宽大,并在袖口缀有一块颜色不同的贴袖。所着长裙式样很多,有间色裙、纬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等。腰间有帛带系扎,有的还在腰间缠一条围裳,用来束腰。此外,在一些妇女中间,还有穿一种名杂裾垂髾的女服,这是深衣的一种变式。它的特点是在服装上饰有「襳髾」。所谓髾,是指在衣服下摆部位固定的一种饰物,它一般用丝织品制成,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重叠;所谓襳,是指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较长,走起路来牵动下摆的尖角,像燕子飞翔。北方少数民族妇女,除穿著衫、裙外,还有穿裲裆和裤褶的。只是妇女与男子有所不同,裲裆最初多穿在里面,后来才罩在衫袄之上。穿裤褶的妇女,头上多戴有笼冠。有的同时还身着裲裆,与当时的男子一样装束。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深衣


首饰发展到此时,突出表现为竞尚富丽。其质料之华贵,名目之繁多,是前所未有的






饰品纹样

织品纹样南北朝时期随着胡风盛行,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以中亚、西亚风格的纹样最有发展,如天王化身纹、宝相纹等;但这一时期的传统纹样制作技巧远不如东汉精美。六朝饰品1.鞋履这一时期的鞋履,与秦汉时大抵相同。但质料更加考究,有丝履、锦履、皮履等。贵妇还有穿「麝香履」的。履的颜色也有规定:士卒、百工用绿、青、白色;奴婢侍从用红、青色。屐则出现一种便于登山的,这就是传为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所创制的「谢公屐」。2.带具由于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的革带广为流传,这种革带上有挂钩可以挂物,称作「蹀躞带」,自南北朝流行以来对中国服饰有很大的影响,唐代时无论男女都束这种革带,并流传到国外。3.发饰此时发式大致承袭汉代,妇女仍好高髻并在发上插步摇。4.金花饰片出土的北朝金花饰片镶有多种宝石,金花饰片可能是一种头饰。5.指环魏晋时期指环已成为普遍的饰品,其中以兽面式样最具特色。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裤褶:上衣叫褶,下衣叫裤,一种胡服,是一种衣裳分制的服装

裲裆: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挡背挡心。其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个人点评: 魏晋南北的朝服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大瑰宝,此时的汉服已经成熟,款式多样,花纹也很多。本来日本的和服和韩国的韩服都是参照中国古代服饰演变而来的,如今别人把它发扬光大了,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日本韩国把传统服饰穿上街,我们也可以,汉服可以有小女人的可爱,娇羞,也可以性感,不管什么类型的人都可以穿,而且也喊漂亮。我们学校的昌文社(倡导古代文化的社团)曾经在校晚会上表演过汉服走秀,真的是惊艳全场!

小 说 推 荐:
          一、笑话。(魏)邯郸淳《笑林》,对世态有所讽刺。如写楚人有担山鸡者,欺人曰凤凰,以讹传讹,连皇帝也轻信了。汉世老人家富无子而性吝啬,饿死后田产充官。《笑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
          二、野史。(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也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衣饰器物,并带有怪异色彩。其中有的故事后来很流行,如王昭君、毛延寿故事,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
          三、鬼神怪异。干宝的《搜神记》,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晋干宝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三十卷,今本凡二十卷,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 干宝,晋新蔡人,初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关内侯,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等许多传奇、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 此贴被饭团^^在2009-11-01 10:54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4 条评分 派派币 +55


jennyelyn

ZxID:2173493


等级: 内阁元老
谢谢,谢谢,谢谢。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1-01 0
[table=75%]
魏晋南北朝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象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时期中,发展得最为突出的是人物画(包括佛教人物画)和走兽画,而中国绘画中的其他各科还远未成熟,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出现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山水画的逐步独立直到南北朝后期才趋于完成。之所以会这样,也是由于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任务决定的——为政教服务,“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这也是那时绘画的一个主要特点。
  
魏晋南北朝以前,绘画发展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从鉴藏的角度考察,真正需要鉴定的古画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因为在此以前,绘画主要由无名画工承担,作品不署名款,毋须辨真伪。至六朝则涌现出一大批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专志于绘画,并取得杰出成就的有名画家,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人数达百人以上,他们地位显赫、画艺精湛、声誉卓著,深受时人推崇,其作品也为人们欣赏、收藏和流传,随之也出现了仿制品,于是就有了鉴定问题。

  其次,绘画形式在保留前朝的壁画、漆画、画像石和画像砖同时,出现了纸绢卷轴画,这一形式多出自士大夫画家之手,极利于收藏和流传,也成为后世伪作的最主要形式。可以说,对古画的鉴定,就是对卷轴形式的纸绢画的鉴定。

  再次,这一时期的皇室和私家收藏,已不限于单纯的收集和保管,同时还开展鉴别、评级、著录等一系列活动,拉开了我国早期鉴藏史的帷幕。因此,对古画鉴藏的研究,应该从魏晋南北开始。


  六朝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初步成熟阶段。人物画已达到成熟,并涌现出一批各具风范的名家。如东晋的顾恺之、刘宋的陆探微、南齐的张僧繇、北齐的杨子华和曹仲达等。题材范围有所扩大,除服务政教和宣扬佛教的内容外,还有流行与文艺佳篇相配合的故事画、描绘现实生活的风格画等。表现能力有较大提高,由简略变为精微,造型准确,注意传神,甚至六法备赅。风格也趋多样,名家各具个人特色,如唐·张怀瓘评:“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陆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历代名画记》)自此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画科,然尚未成熟


  魏晋南北朝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憍萨罗国有五百强盗作乱,被国王派大军征剿所俘,遭受酷刑,被挖去双眼,放逐山林。佛以神通力吹香山药使五百强盗眼睛复明。强盗皈依佛法,剃发出家,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成佛。此图为官兵与强盗作战的场面。官兵乘骑铠马,戴盔披甲,手握长熗,与穿裤褶、麻鞋的强盗展开厮杀。官兵以精良的装备和有利的地形等优势进逼强盗,预示强盗必败。该图采用传统的横卷式连环画构图,一开始即为激烈的战斗场面,引人入胜。画面结构紧凑,情节连贯,情景交融,人物动态生动自然,面貌神情各异,画面上部飞天舞动,与下部的场景形成对比,既具有装饰美感,富有艺术魅力,又暗示了五百强盗最后成佛的必然结果,符合佛教要求。
 

  。这时已出现单独表现自然山川之美的山水画,如顾恺之画《庐山图》、戴逵画《吴中溪山邑居图》等。但置陈布势和形态体貌还是很幼稚,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峦“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树石“则若伸臂布指”。画法也惟用线条勾勒轮廓,无皴点、晕染等技巧。花鸟画则未形成独立画科,可能带更强装饰性。这就是六朝绘画所呈现的时代特色。


  存世至今的六朝绘画,已无一件真迹,除去那些凭空生造的伪迹,尚存若干后世临摹的古摹本,保留了部分原作风貌,具一定参考价值,其中一些距六朝时代较近、忠于原作、水平又高的摹本,堪称“下真迹一等”,更值得珍视。著名的有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列女仁智图卷》、《洛神赋图卷》和梁元帝萧绎的《职贡图卷》、宋人临的杨子华《北齐较书图卷》等。但这些作品的情况各异,价值不一,鉴定时必须区别对待,有些因可资凭藉的直接依据太少,尚难作出结论。


  六朝对书画的鉴赏、收藏,已蔚成风气。但这方面的专著甚少,更无专门的著录书籍,仅散见于同时和唐人的绘画史论著述中,其情况只能略知大概。


  洛神赋图 (局部) 东晋 顾恺之 设色绢本。
  作者把那位似去似来,飘忽无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通过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即的样子,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情调。清风微拂,河水泛流,从衣袖襟带到山水衬景,莫不生动谐调。其他如惊鸿游龙、云霞映月,奇禽异兽,车船马驾,结合想像与现实,将神人世界融成一片,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气氛。图中山石树木的描绘,还处于单线勾勒、排列均匀、比例欠缺的不成熟阶段,反映出魏晋山水画的一般面貌。


  绘画艺木发展到了西晋,己到了初步的成熟阶段。正因如此,东昔以后出现了顾皑之、戴违、陆探微、张僧韩等,北方还有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大家,都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事实上,此时的人物画和走兽画都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而山水、花卉、鸟禽之类,远未成熟,有待发展。

  顾恺之(约346一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他精通诗文、书法、音乐,而对绘画最为擅长。他是六朝时期惟一有画迹传世的画家,现存他的作品有隋、唐或宋人的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原为清宫旧藏,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被劫,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传为顾皑之画的《洛神赋图》共有3种,分藏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其中辽宁藏本,根据"绍兴"藏印,知此本制作不会晚于南宋高宗年间。徐邦达先生分析,图中人物衣纹作"兰叶描",既近唐代吴道子,又似宋代马和之,每段所书赋句的笔法结构近似宋高宗,作为宋人摹本无疑,或为马和之画,宋高

  此图仍足顾恺之的一幅仕女画卷,为宋人摹本。与《女史箴图》一样,内容表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抨击贾氏皇后的不检点行为。仕女的形象也近似《女史箴图》。其技法古朴,笔墨细腻,画中人物情态各异。虽线描敷彩,稍觉浮薄,但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态、构图及表现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而摹写的作品。摹写痕迹颇为明显,但并非粗制滥造,确是一个好底本,非苏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画插图本《列女传》曾经清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相似,但增加了背景,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比较,至少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相比较,此卷更能体现顾恺之的艺术风格,得其风范独多,古朴之气迎面而来。行笔流畅,人物面部、手臂等处的勾画亦能细处求工,但略显雍容。顾恺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实于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难得。
  宗书。北京故宫藏本有图无赋,卷中元代赵孟钍椤堵迳窀场芬约霸菁鞔蚨取⑽饪硎暇
[ 此贴被jennyelyn在2009-11-01 16:1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20
startina100

ZxID:3888895


等级: 热心会员
为了宠物勋章,冲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1-01 0
陈庆之,字子云,生卒年: 484~539 ,中国南朝梁将领。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梁大通元年(527),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率200骑击破其前锋。后又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交战频繁,将士疲惫。有的将领建议退兵,他力主决战。魏军筑就13垒以控制梁军,他领兵夜出,破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其余九垒皆溃。 
    北魏后期,朝政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大通二年,北魏发生内乱,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魏将丘大千率众7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颢遂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城南称帝。授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军、护军、前军大都督。时魏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来援,进屯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考城四面环水,守备严固。陈庆之命部下在水面筑垒,攻陷其城,全歼2万,俘元晖业获,租车7800辆。 
梁军直趋洛阳,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元颢攻占梁国后,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攻荥阳。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率羽林军7万守荥阳,以据梁军。魏军兵锋甚锐,加上荥阳城坚,陈庆之攻之不克。时魏将上党王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率夏州步骑9000增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骑兵1万,进据虎牢。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元颢派人劝杨昱投降,但被拒绝。不久,元天穆与尔朱吐没儿相继而至,魏军一时旗鼓相望。 
    时荥阳城未克,梁军将士皆恐,陈庆之解鞍秣马,对将士们说:“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梁书·陈庆之列传》)。乃亲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军便悉数登城。勇士宋景休、鱼天愍首先登上城墙,梁军相继而入,遂克荣阳,俘杨昱。不久,元天穆等引20万援兵围城,注意:其中有十五万是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陈庆之遂率3000精骑背城而战,大破之,鲁安于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陈庆之旋即进攻虎牢,尔朱世隆不敢战,弃城而逃,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 
    魏孝庄帝元子攸为避陈庆之锋芒,被迫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元颢遂入洛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入宫。元颢改元大赦,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不久,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万攻克大梁,并分遣王老生、费穆进据虎牢,刁宣、刁双入入梁、宋。陈庆之闻后,率军掩袭,魏军皆降。元天穆率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费穆攻虎牢,将克,忽闻元天穆北逃,自以为无后继,遂降于陈庆之。陈庆之又进击大梁、梁国,皆克之。梁武帝闻讯后,再次亲书诏书进行嘉勉。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又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不久,魏大军反击,攻陷洛阳,他因兵少失败,潜返南方。

    中大通四年(532年),高欢诛杀尔朱氏(参见高欢击尔朱氏之战),夺取北魏朝政大权。中大通六年(534年)和七年(535年),高欢和宇文泰先后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帝(参见北魏分裂之战),史称东魏和西魏,北魏从此灭亡。 陈庆之南归后,特尊重北人,朱异觉得奇怪,便问他,陈庆之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 十二月,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时有妖僧僧强自称天子,土豪蔡伯龙也起兵与之相应,众至3万,攻陷北徐州。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而逃,钟离太守单希宝被害。梁武帝诏令陈庆之前去征讨,并亲自临白下城为其饯行。梁武帝对陈庆之说:“江、淮兵劲,其锋难当,卿可以策制之,不宜决战”(《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 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陈庆之到任后,遂围悬瓠(今河南汝南),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镇的兵役,停止水运补给,使江湘诸州得以休养生息。并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粮食充实。梁武帝为此经常嘉奖陈庆之。同时又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二月,陈庆之攻东魏,与东魏豫州刺史尧雄交战,因不利而还。 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 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其会丧。长子陈昭嗣。 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更为难得的是陈庆之出自寒门,在梁朝历史上能达到这样成就的,只有他和俞药(官至云旗将军,安州刺史)。 点评:陈庆之一生征战,常设奇谋,多为以少胜多,而且长于攻城。无论是北伐横扫河洛,或挥师驰骋边陲,均充分显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北伐之战,可谓气吞万里如虎,连毛泽东读《陈庆之传》
    至此,也不尽为之神往。“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庆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预旧恩,加之谨肃,蝉冕组佩,亦一世之荣矣”(《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前无强阵,攻靡坚城,虽南风不竞,晚致倾覆,其所克捷,亦足称之”(《南史·陈庆之列传》)。
    毛泽东在解放后日理万机的国事操劳中,对正史《陈庆之传》一读再读,对传内许多处又圈又点,划满着重线,并充满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张贻玖《毛泽东读史》)。



个人评价:陈庆之一生征战,奇谋百出,多次征战均为以少胜多,而且长于攻城。北伐横扫河洛,挥师驰骋边陲,都显示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简直就是常胜将军!






侯景之乱——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 
人物表

侯景:东魏大将,后叛逃南梁
王伟:侯景部下谋士
侯子鉴:侯景部将
肖正德:南梁临贺王,肖衍侄儿
肖子玉:肖正德女儿
老夫人:肖正德母
肖衍:南梁武帝
肖纲:南梁太子,肖衍第三子
肖绎:南梁湘东王,肖纲弟
朱异:南梁中书令

    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对峙,连年进行战争,南朝和北朝各国的内部,统治阶级也不断杀伐,权臣当政,争权夺位,致使国鼎频易。统治生活奢侈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就在山河破碎,生民涂炭的时期,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末年,即548年,爆发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叛乱,因这场叛乱的发动者是投降梁国的东魏将领侯景,史称“侯景之乱”。

  侯景是北方怀朔镇人,羯族,他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少年时他生性野蛮,顽劣不羁。曾参加过葛荣领导的六镇起义,骁勇有力,精骑善射,被提拔为镇功曹史。当时起义军由葛荣领导,有数十万人,号称百万,直指北魏京师洛阳。北魏政府派大都督尔朱荣率军镇压。尔朱荣也是羯族人,专门镇压起义军,并且拥有一以骑兵为主干的精锐军队,成为当时最大的军事实力集团,528年,他发动河阴之变,举兵逼近洛阳,立元子攸为帝,执胡太后及小皇帝元钊,沉之于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并召集文武百官,痛斥他们是天下丧乱的罪魁祸首,被杀者二千多人,历史上称这件事为“河阴之变”。从此尔朱荣控制了北魏政权。

  善于投机的侯景看尔朱荣势力强大,便背叛葛荣所领导的起义军,率领自己的亲兵投降尔朱荣。尔朱荣见他彪勇强悍,又熟知起义军情况,因此以他为先锋,镇压边镇起义。528年8月,尔朱荣与葛荣在滏口(今河北省磁县西北石鼓山)展开大战,侯景生擒葛荣,起义被镇压下去,侯景因功升迁定州剌史。高欢灭尔朱荣后,侯景依靠原来与高欢同是怀朔镇的镇兵,又都参加过六镇起义的旧谊,率众投降高欢。此时高欢掌握北魏实权,为了控制局面,取得支持,他重用侯景,封他为司徒等,仍兼定州剌史,拥兵十万,统治河南地区。孝武帝元修不愿为高欢所控制,西逃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侯景便成为东魏的一员大将。侯景性格残忍酷虐,驭军严整。所战多捷。高欢深知侯景的为人,但因动乱之秋,正需用人,况且十万之众也不是一时能剪除的,所以高欢仍重用侯景治理河南十三州。547年,高欢死后,侯景与掌东魏朝政的高澄发生矛盾。便以河南十三州作为进见礼,投降了西魏。西魏的丞相宇文泰深知侯景狡诈多变,接受了他投降,采取陆续接管的稳进策略。陆续地接收侯景献给的七州十三镇。同时,又召侯景入长安,企图解除其兵权。这时,东魏高澄派慕容绍宗率兵向侯景进逼,侯景在东西魏的夹攻下,转而向南方梁朝投降。老朽昏庸的梁武帝萧衍想借助侯景之力乘机恢复中原,于是就接纳了侯景的投降,封他为大将军、河南王,由此梁朝引狼入室。梁武帝派他的侄子萧渊明,率军北上,声援接应侯景。但由于统帅无能,萧渊明根本不知如何指挥作战,被东魏打得大败,元帅萧渊明被俘。侯景被慕容绍宗打败后,驻在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后来梁朝与东魏通好协议,用侯景换回萧渊明。

  548年,侯景起兵叛梁,并勾结梁朝宗室萧正德。先前梁武帝无子,便以其弟萧宏之子萧正德为子,后来生了萧统,又将萧正德送还萧宏,萧正德认为自己应该是梁武帝长子。将来应该承继大统,所以对梁武帝送还非常不满。侯景便以拥立他为皇帝勾结他作内应。梁武帝不知内情,还派萧正德为平北将军。由于侯景得到萧正德准备好的船只,得以顺利渡过长江。萧正德权欲熏心,迎侯景入建康(令江苏南京),侯景集中兵力围攻建康中心台城。梁朝诸王军队虽然已汇合到建康周围,但都按兵不动。台城被围130多天,粮食断绝,以人肉相食,又疫病流行,城内十多万人,最后只剩下二、三千人,城内到处都是尸体。549年3月,侯景攻破台城,把梁武帝萧衍囚禁起来。侯景控制朝廷后,马上杀掉萧正德,不久,86岁的老皇帝被活活饿死。侯景先立萧纲为帝(简文帝),不久废杀,又改立萧栋,不久又废掉。551年,侯景自立为汉帝,大杀梁衍后代,萧梁政权瓦解。这时侯景也日益暴露出其本来的凶狠面目,其用兵施政十分残酷,派人到处焚掠,斩杀人如草芥。为了镇压江南人民的反抗,侯景专以屠杀和酷刑树立威信。他还专以杀人取笑,在吃饭的时候杀人,他本人仍谈笑风声。酷刑有断手断足,割舌劓鼻等。


  由于侯景的残暴统治,激起了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梁朝将领和地主土豪纷纷起兵反抗侯景的统治。551年,侯景进攻据占江陵的萧绎受挫。552年,梁将领陈霸先、王僧辨等,乘胜顺江东下,再败侯景于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在船中。至此,破坏江南长达四年之久的侯景之乱结束了。

  经过侯景之乱,建康这个南北各四十里,拥有28万人口的繁华都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侯景还分兵攻掠吴郡、会稽、广陵等地,一路烧杀破坏,把号称“最富庶”的三吴地区,造得残破不堪,长江中下游地区,变成了“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垅焉。”(《南史·侯景传》)的残破景象。江南人民和萧衍朝野,对侯景的暴行,无不恨之入骨,因此,侯景的尸体被运到江陵时,士民纷纷割其肉争食,又焚尸取灰,和酒而饮,以解心头之恨。侯景之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南朝社会留下无穷的祸患和灾难。
[ 此贴被startina100在2009-11-01 22:1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8
王家荣儿

ZxID:4640805


等级: 文坛鼻祖
配偶: 慕颜雪
深深潜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1-02 0
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

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家中,有一人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他就是郦道元。郦道元勤奋好学,历览奇书,一生足迹遍及半个北部中国,在此基础上撰著《水经注》四十卷,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历来研究《水经注》成为专门学问,称为“郦学”。

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子,河流对国计民生关系甚巨。我国古代一向有重视水、撰著《水经》的传统。在郦道元之前,至少有两部《水经》流传于世,其他文献中有关河流水利的记载也不少,但诚如他所说,《大禹记》所记山川,“周而不备”;《地理志》所录,“简而不周”;《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都太简略;《水经》虽然粗缀津绪,但仍不够周详。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著作中,时代最近的《水经》,也成书于三国时代,距离郦道元生活的北魏,已有二、三百年之久,其间河流改道、民族迁移、城邑兴废、地名沿革,在在多有。北魏又是一个分裂的时代,同一条大河,往往分属两国,当时“寻图访赜者,极聆州域之说;而涉土游方者,寡能达其津照。”有感于此,郦道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水经注》原序),著成《水经注》一书。

《水经注》所表现出的地理观念,首先在于地理视野的广阔。郦道元生活在一个南北政权对立的分裂时代,但《水经注》记载的地理范围并不为北魏疆域所限,对于当时南朝治下的自然山川、人文地理,郦道元都着力描述,一视同仁。《水经注》一书中,区域的划分,完全以自然山川为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城一邑,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热情和挚爱。不仅如此,《水经注》中还保留大量南朝年号,这些年号不仅出现在南朝治下的南方地区,就是当时属于北魏的领地,所记史事,也有用南朝年号的。在对南北朝君主的称呼上,除北魏外,十六国君王,都直呼其名,而对南朝诸帝,却常称庙号。和北魏时期另一位著名学者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所表现的强调北魏正统观念相比,郦道元无疑更具有民族认同感和大一统的思想。

《水经注》还记载了大量的域外地理。在卷一《河水》篇中,郦道元详细描述了古代印度东南部的恒河、印度河和孟加拉湾沿岸的水文地理和风土人情。在南方,记载的地理范围达至今越南北部、柬埔寨和马来半岛。在北方,延及长城以外的沙漠地区;西南方则远达藏缅“徼外”。可以说,《水经注》记录了郦道元时代已知的地理范围。诚然,由于其足迹所限和文献记载的不周,其中不乏荒诞不经的内容,但其目光已经超越传统的华夏地域而达至“天下”。从这意义讲,《水经注》是一部关于当时已知世界的地理著作。

其次,郦道元还具有地理变迁的观念。《水经注》记载的河流有1252条,对于这些河流,郦道元无不穷其源流,追述其古今变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黄河的变迁。北魏以前,黄河曾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道,一次是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一次是王莽时期。《水经注》对这两条黄河故道的走向都有详细的描述,称之为“大河故渎”和“王莽河”。当时在华北平原,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影响,很多小河流已经干枯,郦道元经实地考察,指出其“今无水”,并感叹“今古世悬,川域改状”。《水经注》以河流为纲,详细记载河流所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自然地理方面,有地形地貌、伏流瀑布、动物植物、自然灾害等;在人文地理方面,则有城邑聚落、行政区划、陵墓建筑以及产业分布,等等。在记录每一项地理内容时,并不局限于当时的情状,还详细记载其历史演变情况。

复次,郦道元的地理描述中还蕴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人的情感和自然山水融合,乃是文化地理学题中应有之义。这些自然场景一旦注入人文情怀,就不再是无情物,而变成伤心地或欢娱场。不仅个人情感可以通过山水风物来表达,国家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文化同样也可以寄托在自然山川之中。《水经注》对于每条水道所经,必详细记载其城邑兴废、民族迁徙、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乃至神话传说,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融汇于自然山川之中。我们在展读《水经注》的每一篇章时,不仅可以了解壮丽的河山,同时也能读到兴于斯、盛于斯的民族文化,自然与人文打成一片,自然景观也成为人文景观。这样,一个国家和民族随着时间而发展的历史,就通过空间的形式得以展开,民族情感也通过文化景观得以凝聚。
最后,郦道元擅长地理描述,《水经注》虽然也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但更多的是客观描述,称之为描述地理学是恰当的。以前人们多注意《水经注》一书的文学色彩,在郦学研究史上还出现过专门的“词章学派”,但郦道元对地理现象的描述,最突出之处还在于地理现象的客观真实。郦道元对地理现象的科学描述是建立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基础上。他常说:“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沿途隐显,方土可验。”(《水经注》卷5《河水》)“遗文逸句”,是指传世文献记载;“方土可验”,是指实地考察。通过两方面的综合分析,郦道元一方面印证了古书的记载,从而对地理景观有更深切的体会;另一方面,他还通过实地考察,更正了许多《经》文的错误和前人的讹传。

广阔的地理视野,变化的地理观念,丰富的地理资料,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建基在实地考察之上的科学描述,使郦道元成为著名的地理学者。现代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称之为“中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对此,郦道元是当之无愧的。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11-16 19:5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edith333

ZxID:8451377


等级: 热心会员
E?U?O | 忆你我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1-02 0
        谢道韫(349—409),东晋女诗人,咏絮之才的起源,著名才女。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公元399年丈夫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后一直寡居会稽。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今存散文《论语赞》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拟嵇中散咏松诗》借歌咏松树以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拟嵇中散咏松》则仍带有玄言习气,表现出从"庄老告退"到"山水方滋"之间的演化。

  谢道韫所著诗、赋、颂、诔原集为两卷,已佚。今存文1篇、诗2首,收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生平事迹见《晋书》卷九六。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只有同郡的张彤云,张彤云是张玄的妹妹,论家世自然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张彤云嫁到顾家。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张玄也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谢道韫。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问济尼, 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好一些,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二人各有所长,大家都认为还算公允。

        私下以为没法比~~~只有“前有谢道韫,后有李清照”这句话方可描述她的风采。

        她的一生也与李清照悲剧性的相似。


谢道韫的婚姻:

  晋代王、谢两族,世代替缨,朝廷倚之为柱石。既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又有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又状写出人事沧桑,令人不胜感慨。

  谢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家风范,在她身上表露无遗,长大后嫁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门当户对,传为佳话。

  “袒腹东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傅郗鉴在晋室东渡以后,派遣门人到丞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都璿提亲,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婚嬅高门的难得机会,一个个神气端肃,扭捏作态,唯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东窗床上,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 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王羲之更以书法冠绝古今,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功力虽然略逊其父也颇得真谛,后世合称“二王”。

  谢道韫叔父就是“淝水之战”中东晋政权中,措国家如磐石的谢安。晋室东渡之初,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谢安在谢氏诸子弟中,似乎特别欣赏侄女谢道温的聪颖与才情。有一天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 谢道温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吉甫作诵”是指的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这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谢安也不无同感,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深致。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 ,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象是什么样子?”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为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最初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的卓尔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有人问起, 答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怪!”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哥哥——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时候,名流雅集。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序文关健还在字美。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就此失传。

  谢道韫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王羲之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但这不能不说是她一生悲剧之根源。男怕进错行,女怕嫁错郎,古今皆然,睿智如谢道韫也终于不免。一次道韫回家探亲,怏怏不乐的神态到底让他叔父谢安看在眼里。谢安很奇怪,问她道,“王家名门世族,王凝之(谢道韫的丈夫)也算是青年才俊,何以不快至此?”道韫怅然道:“一门叔父,有阿大中郎。我的兄弟中也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王郎相比你们天上地下阿。”谢安长长叹了一口气,再也无话可说。

  这是谢道韫在数说本门的英才。道韫的父亲,安西将军谢奕本身是个风流了得的才士,那个留下千古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的枭雄桓温,对谢奕极其欣赏,尊称其为方外司马。谢奕向来潇洒不羁,曾有一次席间追着桓温喝酒,桓温不胜酒力,躲到自己内室,不料喝高了的谢奕不依不饶,追他一直追到内室,在桓温夫人惊诧已极的目光下逼着桓温把酒喝完,结果自己先醉倒在他们家的床上睡了整整一天。一门叔父中阿大指谢安,何等人物就不多说了。中郎指西中朗将谢万,手握重兵,威震一方,他一直刻意模仿谢安的风度,只是心胸始终不及。在谢道韫的(堂)兄弟中,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封是谢万的儿子谢韶的小名,曾任车骑司马。胡是谢朗的小名,做官曾至东阳太守。羯就更了不得,他就是谢道韫的亲哥哥谢玄,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的主帅,把骄狂不可一世的大秦天王苻坚的百万人马打得落花流水,当真有再造社稷之功。末是谢川,也颇有文才,只是早夭。

  谢道韫拿谢氏一门彦秀作比,其实她夫家王家人才之胜,丝毫不下谢家。谢道韫的公公是第一大书法家王羲之,他和谢安交谊甚厚,也相互仰慕的紧。王羲之的书法古今独步,《兰亭集序》,《丧乱帖》都是千古流传的书法极品,当然他远不只是书法家这么简单,当时朝中王羲之和谢安号称一时瑜亮,只是王羲之向淡之心比谢安更胜,早早地归隐了。王徽之是谢道韫的小叔,王羲之的第三子,向来卓荦不羁。他当桓温的参军的时候,终日只是喝酒胡混,桓温的弟弟桓冲实在看不过眼,问他,“你到底是负责什么的”,徽之答道,“管马”,桓冲问,“你到底管几匹马?”,徽之曰,“不知马,何由知数”,桓冲又问,“你的马死了几只?”,徽之对道,“未知生,焉知死!”,气得桓冲几乎倒仰。徽之留下千古佳话的是这样一段故事:一天徽之望着皎洁无边的月色,一边喝酒一边吟咏左思的《招隐诗》,登时忆起老朋友戴逵。只是戴逵的家相隔甚远,也顾不得了,马上划着小船往戴逵家中奔去,谁知终于在夜半赶到了他的家门口,徽之又转身回去了,旁人问他什么原因,他只留下掷地有声的八个大字“乘兴而行,兴尽而反”。徽之的弟弟王献之,少有盛名,风流为一时之冠。谢安对他相当看好,认为王谢的后辈中人以他为第一,提拔他作长史。王羲之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小时候练字的时候王羲之就猛地从背后抽他的笔,他每次都能稳稳不动,他就知道这个儿子不仅继承了自己的衣钵,其后必有大成。后来王献之的书法固然是不亚其父,他能在墙上写方丈大字的绝技,连他父亲也不禁叹服。王献之尽心朝政,殚精竭虑,年纪不大就累成重病,徽之和他一向兄弟情深,得知消息后找到巫师情愿自己一死以延长弟弟的生命,巫师摇头苦笑,你自己也命不久长,还顾得了别人?王献之很快病死,徽之奔丧,却一滴眼泪也不流,只是在灵前弹琴以慰弟弟在天之灵,谁知哀伤得老是弹不出调子,一怒之下他把琴摔得粉碎,大喝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子敬是王献之的字)。不久他自己因悲伤过度,呕血身亡。徽之和献之的兄弟情谊,比起一起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只怕毫不逊色。

  只是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相比以上这些隽秀人物就失色得多了。当然作为王羲之的次子,他家学渊源,甚工草隶,又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实非庸才,但同时他是一个狂热的五斗米教教徒,整天只会对着天师的牌位焚香祷告,估计没心思和谢MM花前月下,恩爱缠缱,谈诗论文就更不用提了,难怪道韫闷闷不乐。不过在王家阴冷沉闷的漫长岁月里,也有偶尔阳光明媚的日子。

  他的小叔王献之作为一代才士之冠,经常召集文苑中顶尖的人物来家里清谈。所谓清谈,大抵类似于今天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之类的东西,总有一人开题,一些人补充,一些人辩驳,最后来个总结陈词。魏晋时代的人对清谈的狂热是今人不可想象的,但凡数人聚到一处,总是要高谈阔论一番。(古风已矣,今天GG们聚在一起时不是搓麻将就是狂打CSJ)。王献之诚然是才杰出众,但有时候高手实在太多,集中火力攻他一个,他也免不了舌头打结,这时候一直在旁屋倾听的谢道韫就差丫鬟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上书“欲为小郎解围”。于是王献之暗暗称奇之余,叫人垂下一方青帘,谢道韫在帘后接着他们的话题侃侃而谈,不到一柱香的功夫,在座客人无不面红耳赤,理屈词穷,再也说不出话来。


        私下以为谢道韫和王献之更配啊。(个人观点)



谢道韫临危不乱,女中豪杰、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

  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这样,由于毫无防备,贼兵 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

   这时候谢道韫巾帼英雄的本色就现出来了。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谢道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 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厉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早听说谢道韫的才名,及见她义正辞严,毫不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命属下为善加保护,送她安返故居。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




谢道韫之后的生活

        大乱稍平,谢道韫又回到了会稽。物是人非,此情此景纵然宁静淡泊如谢MM也不免黯然以至泪下。从此时开始,谢道韫矢志守节,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闲暇时写诗著文。正如天妒红颜一样,天也照样妒才女,谢MM才气惊人,自然不免寡居终身。其实这样也好,我看当时的人物也还真没人配的上她。不久后,魔王孙恩总算是履行了他的诺言,被官军逼到海里淹死,到天堂找那些他曾经杀过的人了,谢MM终于大仇得报。经过这一场动荡,东晋王朝终于断了最后一根大梁,不久就被桓玄篡位,再往后出身北府军的刘裕起兵杀死了桓玄,但晋终于更彻底地被刘裕的宋所取代。
 
        虽然也是节妇,谢道韫和一般凡夫俗子眼中的节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会稽太守刘柳也是一个雅量非凡的人物,久慕谢MM的才名,专程到她家求见。即使在思想开通的今天,一个有身份的男人明晃晃地打着仰慕的名义到寡妇家做客,不被人笑骂脑壳坏掉就是被人戳烂了脊梁骨,回家还免不了要和母老虎格斗一番。这等妙事也只有在不拘礼法的魏晋才能见到。谢道韫也是久闻刘柳的才气,粉黛不施,素衣素袍,坦然出来和刘柳相见。她先从自己的身世谈起,慷慨流连,哀而不伤,然后感谢刘柳的造访,殷勤致意,词理圆到。刘柳谈了片刻就告辞,出门后叹道,“巾帼中这样的人物今古罕见,只要瞻察言气,已经是让人心形俱服了。”谢MM也有言,“自逢丧乱,夫死子亡,一直郁郁,直到遇到此人,光听其言语,也足让人心胸大开。”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此时她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





  “缙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而已”。西晋因“八王之乱”而国力大伤,东晋更因外频频而摇摇欲坠。两晋人物醉生梦死,过着有了今天没有明天的颓废生活,使谢道韫的情致和事迹更力出色无比。在离乱交织的晋代,谢道韫称得上是一个“人中之凤”式的人物。


诗赏析:
【题解】

《登山》,一作《泰山吟》。本诗借登山之所见闻,表达作者之归隐之意
【原文】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成自然。

气象尔何然?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诗咏泰山,一开始就大气磅礴。巍峨泰山屹立神州之东,与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遥相对峙,故有东岳之称。作者描写它雄伟蕃秀,高耸入云,第二句中的“冲”字,极写泰山逶迤而上,直刺云天的气势,既传神且有动感。接着四句描绘山中景观,“岩中间虚宇”的“间”作分隔解,表现天际空明,云横崖间的景色。“云构”指山中岩洞,“非工非复匠”句,作者赞美了造化之功。这四句描写泰山胜景,作者未事藻绘,只赞以“寂寞幽以玄”,“云构发自然”,似偏于质朴无文。孰不知,此正是东晋土族文人审美品评的最高标准。据刘义庆《世说新语》,魏晋时期人物品藻就是强调“冲静”、“玄远”、“旷淡”、“自然英发”。当时的诗风,亦崇尚质木玄胜。这种质朴审美观的思想基础是老庄之学,如《庄子·天道篇》云:“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刻意篇》中又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东晋时期老庄之学在士族中广为流行,这不仅成为人物品藻的尺度,亦成了诗歌美学的准则。所以谢道韫赞泰山以寂寞无言幽玄自然,看似质木不文,而实质表达了作者对峨峨泰山的最高赞美,包含着作者面对巍巍东岳的无比景仰之情。

  才女在高山仰止之际,也触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因景动情,作者质问时运造化,何以使她屡遭迁谪流离。谢道韫生平行事已难详考,此二句应有所指不是泛泛之笔。查《晋书》本传,道韫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恩之手,此后失亲流离之苦,不难推想。但是,作者并没有由此归结为自伤身世的哀叹。“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面对雄峻壮伟的泰山,诗人表达的是置身山川天宇,乐享天年,将有限之生命融化于无限之美景的希望胸怀。

  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这首《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女才子大笔挥洒,气度非凡,不让须眉。《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这首诗正可见其一斑。



墨客笔下的谢道韫:
  咏史八首·谢道韫
  年代:宋 作者:蒲寿宬
  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
  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
  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


个人点评:
      谢道韫真是一代才女的典型,她就像一颗绝世明珠,无论积淀了多厚的历史尘埃,却仍不须丝毫拂拭,风采也自能淡淡地施放出来。就是在群星璀璨的魏晋也夺人眼目


~~~~~~~~~~~~~~~~~~~~~~~~~~~~~~~~~~~~~~~~~~~~~~~~~~~~~~~~~~~~~~~~~~~~~~~~~
推荐:
《淮上月》作者:朱离
简介:
你说人生一世不过“无奈”二字,你说你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看不到旁人的伤痛,只要相依 相守,我们便可走完一生,可是为什么一切终究抗不过命运的捉弄?
阿嫂说一生孤独不是真寂寞,最可怖的尝尽了世间的甜头却最终被打入了无底深渊……
是不是在说你我呢?
我们如何出离命运,最终找回自己呢?

魏晋时期的年华丽影、风情世俗、家族兴衰,王、谢、郗、桓的红尘旧事……

私人评价:
        这就是写郗道茂的故事,就是王献之第一任妻子、表姐,东晋著名大臣郗鉴第二个儿子郗昙的女儿。

        两人感情甚好,少年夫妻,情真意重,志趣相投。王献之虽然一生宦途顺利,但其人狂傲不羁,宦情淡泊,热衷于书画艺术,钟情碧水秀山之间,郗道茂一直相伴左右,夫唱妇随,两情洽洽。郗道茂与王献之生有一女,名玉润,不久夭折,后无所出。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

        悲剧在新安公主仰慕已久,便离婚要求皇帝把她嫁给王献之。皇帝下旨让王献之休掉郗道茂,再娶新安公主。王献之深爱郗道茂,为拒婚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后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动不便。即便如此仍无济于事,王献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郗道茂父亲已死,离婚后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篱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

        而王献之四十一岁时,才和新安公主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神爱。此后新安公主的生活就史无记载了,估计在王献之死后不久也去世。女儿神爱后来做了皇后。王献之得女不久,娶了一位年少的可爱妓女桃叶为妾,桃叶未生养,没有给他带来儿子。王献之死时四十三岁。”

        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就看作者如何描写这种痛苦。即使已经知道了结局,在作者那种文笔下也有那份冲动,想要继续看下去,源自自莫名的感觉……文章淡淡行来,安安静静朦朦胧胧似水墨,就连感情都在朦胧间淡淡行走,却令人无时无刻不想起这是个悲剧,于是为之揪心和扼腕。


推荐:
《上品寒士》  作者:贼道三痴
简介:
    以干净的文字,写优雅的时代和艺术化的生活。
  ***********************
  此时王羲之在呼朋唤友畅游山水、优雅地写他的《兰亭集序》;谢安还隐居在会稽东山,每日携妓优游林下,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江东崇尚风度和仪表的名士们宽袍大袖,服五石散、挥着麈尾清谈、驾着牛车游玩、谈音乐、论书法、琴棋书画、寄情山水、有各种潇洒放诞、不拘礼法的言行——

私人评价:
        魏晋其实很乱世,但奇怪的是在这种环境下出了不少那种让你仰望的人物,说起魏晋风度来更是一片遐想。然而很少有作品描写出来。

        当在一片种马的QD看到这篇文时真的如一滴清泉如心头,怎能不爱。当初出来时很多人说此文不会火,但现在终于看见一片蓝天。

        在当时那种士族高门,一个寒士子弟如何闯出一片天,如何与当时的名人共展魏晋风度,真的很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面主角在文中也会遇见谢道韫,私下怀疑那个祝英台就是谢道韫哈。这个谜题还要等后文揭晓哈!期待那一刻~~真是远目哈!
[ 此贴被edith333在2009-11-11 00:2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3 条评分 派派币 +43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11-03 0
刘楚玉(446年?-465年),逝时年约18-19岁,距今约1562-1544年



  南朝刘宋朝,山阴公主(后由废帝刘子业封会稽长公主),是孝武帝刘骏与皇後王宪嫄的第一个孩子,后与何戢结婚。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王朝,废帝刘子业的姐姐。在当时刘宋王朝,有皇族第一美人之称。山阴公主以她的淫乱放荡闻名于世.


  山阴公主刘楚玉自幼就得到父亲的宠爱,后来孝武帝特地选司空何偃之子何戢与之相配。宋前废帝 刘子业即位后,改封她为会稽大长公主,时常和她同乘一辇。







山阴公主与30男宠(面首)

  山阴公主曾经向废帝(刘子业)说:“妾与陛下,男女虽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惟驸马一人,事太不均”【翻译:臣妾与陛下虽说男女有别,但也出自同一个父亲。然而陛下六宫粉黛上万人,臣妾却只有驸马一个,实在太不公平了。】 于是废帝便准备了三十个面首(面,是面貌漂亮,首,是头发漂亮,”。“面”,指的是面貌俊美,“首”则是指头发黑亮——发主肾气,头发生得好,亦代称肾好。即美男子,后引申为男宠)送给她。据说,“面首”一词亦是由此时开始有之。






山阴公主之夫——何戢

  何戢,字慧景,庐江灊人也。祖尚之,宋司空。父偃,金紫光禄大夫,被遇于宋武。选戢尚山阴公主,拜驸马都尉。解褐秘书郎,太子中舍人,司徒主簿,新安王文学,秘书丞,中书郎。

  景和世,山阴主就帝求吏部郎褚渊入内侍己,渊见拘逼,终不肯从,与戢同居止月余日,由是特申情好。明帝立,迁司徒从事中郎,从建安王休仁征赭圻,板转戢司马,除黄门郎,出为宣威将军、东阳太守,吏部郎。元徽初,褚渊参朝政,引戢为侍中,时年二十九。戢以年未三十,苦辞内侍,表疏屡上,时议许之。改授司徒左长史。

  太祖为领军,与戢来往,数置欢宴。上好水引饼,戢令妇女躬自执事以设上焉。久之,复为侍中,迁安成王车骑长史,加辅国将军、济阴太守,行府、州事。出为吴郡太守,以疾归。为侍中,秘书监,仍转中书令,太祖相国左长史。建元元年,

  迁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寻改侍中,詹事如故。上欲转戢领选,问尚书令褚渊,以戢资重,欲加常侍。渊曰:“宋世王球从侍中中书令单作吏部尚书,资与戢相似,顷选职方昔小轻,不容顿加常侍。圣旨每以蝉冕不宜过多,臣与王俭既已左珥,若

  复加戢,则八座便有三貂。若帖以骁、游亦为不少。”乃以戢为吏部尚书,加骁骑将军。戢美容仪,动止与褚渊相慕,时人呼为“小褚公”。家业富盛,性又华侈,衣被服饰,极为奢丽。三年,出为左将军、吴兴太守。

  上颇好画扇,宋孝武赐戢蝉雀扇,善画者顾景秀所画。时陆探微、顾彦先皆能画,叹其巧绝。戢因王晏献之,上令晏厚酬其意。四年,卒。时年三十六。赠散骑常侍、抚军,太守如故。谥懿子。女为郁林王后,又赠侍中、光禄大夫。

  ——《列传》 第十三

  【大概意思:何戢(446年-482年),字慧景,父亲为南朝宋金紫光禄大夫何偃,祖父则是司空何尚之。何家为当时的望族,因此何戢被选为宋孝武帝刘骏之女刘楚玉的夫婿,拜为驸马督尉。

  景和世(景和为年代名,即公元465年),山阴公主求见皇帝要求 吏部尚书褚渊到公主府时候她,褚渊见山阴公主逼迫,但最终抵死不从。褚渊与何戢一起止月余日,反而使他们两个从此成为感情相当好的朋友。

  到了后废帝刘昱的时代,褚渊在朝廷参政,推荐何戢当侍中。当时何戢只有二十九岁,还不到三十岁,因此推辞这个官位,上书多次,于是改封他为司徒左长史。当时还是领军的齐高祖萧道成与何戢来往,常常一同开宴会。何戢知道萧道成喜欢吃水引饼,于是每次宴会上都会准备这项食物。到南齐时代,何戢官至相国左长史,后来萧道成依照褚渊的意见,封何戢为吏部尚书,加骁骑将军。481年,他被转任为吴兴太守、左将军。

  何戢也是一位长相俊美、仪态端庄的人,一举一动都与褚渊相互模仿学习,当时的人们称何戢为「小褚公」。由于何戢家业丰厚,因此他的个性也颇为奢侈,平日的衣服装饰都穷极华丽。他少年时,宋孝武帝刘骏曾经送他一把蝉雀扇,是专长绘划的顾善秀所画,当时陆探微、顾彦先等划家都称赞这把扇子,于是何戢便讬王晏将扇子献给萧道成,萧道成相当高兴,命王晏向他表达酬谢之意。

  何戢于三十六岁时过世,諡为「懿子」。其女何婧英后来做了郁林王萧昭业的皇後,而何戢则被追赠为侍中、右光禄大夫。】




山阴公主之夫——何戢之逝



(1)何戢死于自然,年36岁

  ——上颇好画扇,宋孝武赐戢蝉雀扇,善画者顾景秀所画。时陆探微、顾彦先皆能画,叹其巧绝。戢因王晏献之,上令晏厚酬其意。四年,卒。时年三十六。赠散骑常侍、抚军,太守如故。谥懿子。女为郁林王后,又赠侍中、光禄大夫。”【译:三十六岁时过世,諡为「懿子」。其女何婧英后来做了郁林王萧昭业的皇后,而何戢则被追赠为侍中、右光禄大夫——《列传》 第十三

(2)何戢死于山阴公主之手?

  刘子业将山阴公主召入宫中,留住不遣,不顾姊弟名分,居然颠鸾倒凤,似夫妇一般。同餐同宿,同辇出游。

  山阴公主与亲弟交欢。姊弟成奸之后,便留居深宫,不归府第。驸马都尉何戢,娇妻给小舅子占去,恨得咬牙切齿,便暗地蓄养死士,想乘机杀死刘子业。却反被刘子业先得了风声,与山阴公主商量停当,当晚送山阴公主回了府第。

  公主见了何戢,掩面悲啼道:“孽弟荒淫,恃强污辱了妾身,本拟自尽一死,只因未与将军诀别,始含垢忍辱,到了现在,虽死也无遗憾了。”说完伸手抽取何戢的佩剑,做势自刎。

  何戢见山阴公主归来,愤火中烧,本拟拔剑杀她,后见公主掩面娇啼,宛转陈词,心肠早已软了。待公主拔取他的佩剑意欲自刎,何戢哪知是假,慌忙夺过了剑,劝道:“公主休得如此,我也深知公主受了委屈,这都是昏皇的不德,与公主无干,如今既已归来,也不必提了。”山阴公主见何戢中计,却还撒娇的要死,慌得何戢连连安慰,她才破涕为欢。这一夜何戢破镜重圆,好不开怀。谁知三天后,何戢便暴病身亡,公主料理过了丧事,翩然入宫,从此便不再回府第了。

  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一、因有《列传》佐证。

  二、何戢有女——何婧英,是何戢侧室宋氏所生。后何婧英更为郁林王萧昭业之皇后。

  山阴公主在世时,地位尊崇,何戢不可能娶妾,也许实非不愿,而是不能。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山阴在生时就有妾氏。且何戢与山阴亲事,是山阴公主之父——南宋朝孝武帝刘骏特选予她的。山阴公主是孝武帝刘骏与皇后的第一个孩子,也被受孝武帝刘骏的宠爱。无论是为了皇家颜面,亦或是从孝武帝刘骏对山阴的宠爱来看,孝武帝也不会允许何戢娶妾,也不可能会选一个已然娶妾的男子为最宠爱公主的驸马。

  则,综上所述,何戢既然有妾有女,而又不可能在山阴在世时娶妾。如此看来,其不可能死于山阴之前。那么上文所说,有可能死于山阴之手,亦就是以讹传讹而已。





山阴公主与褚渊

      褚渊娶山阴公主刘楚玉的姑母南郡献公主,是宋文帝女婿。是山阴公主的姑父。

  在当时,尚书吏部郎褚渊是首屈一指的美男子。山阴公主的丈夫何戢由于一举一动都与褚渊相互模仿学习,所以也有“小褚公”之称。而公主窥得褚渊其貌后相当中意,便请求废帝让褚渊服侍她十天,废帝答应她,召褚渊去西上阁住十天,而公主夜里便去见他。当公主一接近他,他便起身而立,从夜里到清晨一直不为所动。公主说道:“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译:你的胡须如铁戟般威严,为何却没有些男人的样子】

  褚渊笑笑,文质彬彬地回答:“回虽不敏,何敢首为乱阶?”【我虽然不聪敏敏达,但如此违反情理的事却是不做的。】

  “渊侍公主十日,备见逼迫,以死自誓,乃得免褚渊则是” 褚渊在公主府10日,一见被逼迫,就以自杀相威胁,得以幸免。十日一到,公主仍拿褚渊没办法,只好放走他。






山阴公主之弟——宋前废帝刘子业

        史书上记载,山阴公主经常主动进宫,跟刘子业同吃同住,全然一副夫妻的模样。刘子业对这个姐姐言听计从。

  宋前废帝(449-465)即刘子业。小字法师。孝武帝长子。大明八年(464)5月即位。卒于465年——彧密结子业左右寿寂之等,弑子业于华林园之。

  彭城绥里人,刘骏之长子。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卒于景和元年,年十七岁。

      性狷暴。即位后凶悸日甚,大臣宗室,诛杀相继。时有讹言云:“湘中出天子。”子业将南巡荆湘以厌之,欲诛诸叔然后发。湘东王彧密结子业左右寿寂之等,弑子业于华林园。子业妹山阴公主,【这里的古文“妹”并不是妹妹的意思,山阴公主的确是姐姐,她是宋孝武帝刘骏的最大的孩子也是第一个孩子】浪漫过度,尝对子业道:“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子业乃为主置面首三十人,这一对在旧礼教下作反叛的兄妹,终于得不到同情而共归于失败。子业雅善文学,尝自造世祖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有景知集十卷,《隋书经籍注》行于世。





宋刘朝文帝始 第一美男子——褚渊
  褚渊(435~482),字彦回,河南阳翟人也。祖秀之,宋太常。父湛之,骠骑将军,尚宋武帝女始安哀公主。

  渊少有世誉,复尚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姑侄二世相继。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太宰参军,太子洗马,秘书丞。湛之卒,渊推财与弟,唯取书数千卷。袭爵都乡侯。历中书郎,司徒右长史,吏部郎。宋明帝即位,加领太子屯骑校尉,不受。迁侍中,知东宫事。转吏部尚书,寻领太子右卫率,固辞。

  渊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宋明帝尝叹曰:“褚渊能迟行缓步,便持此得宰相矣。”寻加尚书令,本官如故。二年,重申前命为司徒,又固让。

  是年虏动,上欲发王公已下无官者为军,渊谏以为无益实用,空致扰动,上乃止。朝廷机事,多与谘谋,每见从纳,礼遇甚重。上大宴集,酒后谓群臣曰:“卿等并宋时公卿,亦当不言我应得天子。”王俭等未及答,渊敛板曰:“陛下不得言

  臣不早识龙颜。”上笑曰:“吾有愧文叔,知公为朱祜久矣。”

  渊涉猎谈议,善弹琵琶。世祖在东宫,赐渊金镂柄银柱琵琶。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宅尝失火,烟焰甚逼,左右惊扰,渊神色怡然,索舆来徐去。轻薄子颇以名节讥之,以渊眼多白精,谓之“白虹贯日”,言为宋氏亡征也。

  截取自——《列传》 第四





山阴公主之死——网络流传的2种说法



(一)其叔父刘彧,借皇太后之名赐旨自尽于宅

  景和元年(46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废帝因梦见被他杀害的宫女而感到恐惧,与其姊会稽长公主一起至竹林堂射鬼,刘彧(刘子业叔父,被刘子业称“猪王”)趁此时使寿寂之将荒淫无道的废帝杀死,即位为明帝。翌日,以皇太后路惠男的名义下令:“豫章王刘子尚(刘子业的弟弟,与山阴公主,刘子业关系密切)个性顽劣,穷凶恶极,悖行天理;会稽长公主刘楚玉纵欲淫乱,私藏男宠,毫无人伦之道可言。现在,可以赐他们两人在自宅自尽。【注:此处我(xiang)并未找到古文原文,若日后哪位找到古文原文请补充上来】姊弟遂自尽死,刘子尚时年十六岁。公主年龄不详,而其夫何戢当时不到二十岁,推算可能公主亡年也仅十八、九岁而已。

(二)于刘彧杀废帝刘子业时,死于乱刀之下







山阴公主逝后,其男宠及其丈夫命运

  山阴公主死后,据说其府上30男宠皆被诛杀。

  但是,其丈夫何戢却是于三十六岁时过世,諡为「懿子」。其女何婧英后来做了郁林王萧昭业的皇后,而何戢则被追赠为侍中、右光禄大夫。——“时年三十六。赠散骑常侍、抚军,太守如故。谥懿子。女为郁林王后,又赠侍中、光禄大夫。”——列传第十三






小说《凤囚凰》 是一本关于山阴公主与容止的故事

  作者:天衣有风 类型 :穿越时空

  内容简介 《凤囚凰》(上)

  腐败公主的腐败生活,从穿越开始。免费得赠一个附马,同时附送面首两打。没事在内整顿后宫,得闲外出勾搭美人。一面是秀致少年眸中不可度测的深渊,一面是风流公子唇边放浪不羁的自在。绿竹疏影里棋子错落,高山曲水上诗句流觞。

  谁人低回吟唱:有匪君子,如圭如璧。谁人冰心凛冽?欲求知音,而不可得!幽回的清雅与洒落的狂放间,楚玉踯躅而行……

  ——穿越之后,发现自得一个后宫,弱水三千,是只取一瓢饮,还是悉数收子。

  《凤囚凰》(中)

  将离,离不开千回谋算,欲散,散不去百转情愁。风声鹤唳,杀意逼戾,新人旧故,谁笑谁哭?生死交关,不妨相随,脉脉暧昧,水落石出。死亡流离,分别相聚,楚玉从无有边际的迷茫困顿中缓步走出……

  四面梦歌声中,终焉消散,天下棋局,谁来操盘?始终不变的,只有这个时代——离丧与自由并存、放纵与傲气共生,靡乱而浪漫、华丽且张扬的时代。

  《凤囚凰》(下)

  此情应是长相守,你若无心我便休——这是爱的尊严。雪地青丝,一半铭记,一半遗忘。决然舍弃的那一刻,反而成就另一个开端。可以断去青丝,却断不去相思;可以握住双手,却握不住真心。红豆南国,愿君采撷,此物最相思。心本如镜,因爱生忧,因爱而生怖。刀锋、赌局,江山、楚玉谁轻谁重?七情沙场,爱恨情仇,孰是孰非,胜固欣然,败也从容。 生离死别,是束缚,还是解脱?时光缓缓流过,至少,我们依然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离丧与自由并存、放纵与傲气共生、靡乱而浪漫、华丽且张扬的时代。


个人点评:在读凤求凰之前就知道山阴公主这个人物了,所以可能看相对书迷更加淡定些。 我眼中的刘楚玉,其实就是个任性妄为的皇家公主。父母早逝,宫 闱 淫 乱,权势遮天,造成了她无 法 无 天的性格和强烈手腕。

对于那30个面首,相当于当时的侍妾,想当然,一个男权时代,一个男尊时代,面首无疑是低 下的,屈服在刘楚玉的淫 威之下。(淫 威这个词用在女人身上,有点陌生的说。) 咱为刘楚玉的驸马,以及这30人掬一把同情泪。
偏偏出了个褚渊,或许有挑战才有吸引力吧。即使不能跟褚渊成夫妻,但是一代美男的名字,就永远逃脱不开山阴公主刘楚玉这七个字了。
有人嘲笑“女权主义”这个词根刘楚玉挂钩,一个淫 贱的公主,何必找这么委婉的词语去形容呢。
山阴公主曾经向废帝(刘子业)说:臣妾与陛下虽说男女有别,但也出自同一个父亲。然而陛下六宫粉黛上万人,臣妾却只有驸马一个,实在太不公平了。
恩。为了公平二字,还是要夸夸这位公主的大胆的。其实男人啊,当你们妻 妾 成 群的时候,是嫉妒女人夫郎一堆吗,还是害怕女人有翻天的一日呢。虽然说时代不同,但人都是喜欢美丽事物的,是有贪 念的,所以也能理解的。
看了小说《凤求凰》喜欢刘楚玉的,也不过是喜欢书中的人物罢了,连容止都是虚构的,就没有多少可追述的话题了。
我还发现容止这个名字,好像作者是从这句话中引来的呢。渊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这句话形容的是褚渊。。恩。。或许这个人物也是从褚渊的形象引申的吧。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11-05 13:5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38
brendass

ZxID:5969917

等级: 热心会员
物是人非,曾经喜欢的动漫推荐贴也湮没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11-04 0


洛阳伽蓝记——地理名著+文学作品+佛教著述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东魏阳(或作杨、羊) (音眩)之,北平郡(今中国中部河北卢龙)人。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阳,看见当地遭受东、西魏战争破坏后,满目创痍,一副破败景象,感慨极深,所以写了这本书,回忆魏孝文帝元宏迁都后,洛阳的繁荣昌盛。由于他反对佛教,认为贵族的施舍浪费,以及国家对佛教的扶植影响了赋役收入和兵源,所以书中对寺院的华丽和贵族的奢华进行了大量讥刺。

  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洛阳到尔朱氏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第五卷收录的宋云《家纪》、慧生《行记》、《道荣传》,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竺的情况,成为现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贵史料。此书的文学价值也很高。

  魏抚军府司马杨炫之撰

  其一,它首先是一部记载城市佛教寺院的书。从城邑志看,前此已有齐梁间记长安的《三辅黄图》,其后南宋迭有专记北米京城11梁(开封)的《东京梦华录》、专记南宋京城临(杭州)的《梦粱录》等等;但从专以京城佛寺建筑为撰写对象来说,在我国古留中是独一无二的。是书以记洛阳伽蓝为题,另及地理、政治、人物、风俗各个领域。范样雍说它“钝扬佛宇,而因及人文。”⑦这是很中肯的格括。作者取材除第五卷惠生、宋云西行部分按辑于前人撰述外,余皆作者亲见亲闻之洛阳佛寺的景色及其有关掌故,写得真实、亲切、传神。

  其二,《洛阳伽蓝记》和《水经注》、《齐民要术》是传世的北魏三大名著。除《齐民要水》届农书外,前两书都是以山川名胜为纲而旁及人文的地理撰述。其不问点《水经注》着

  重写自然河山的壮丽;《伽蓝记》则集小记建筑的宏伟精致,揭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其三,是书以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分卷,结构至为严密p各卷又以某城门为起点;每写一未光扳在某门某方仇狄及寺之四邻巷里、官署b名胜,颇为清晰确切。按照记久足可绘制一幅相当精确的中世纪古都洛阳市区图。其精确可考是同类古籍中罕见的。

  其四,行文简明清丽,v4中有散,形象生办颇具特色。《四库全书总日》卷七十说它“其文秋丽秀逸,烦而不厌,可,i励道元《水经注》肩随。”这是言之不过的。史书在历史地理方面的价值主要
有三:

  其一,一至四卷详细地精确地记裁了六世纪北朗政治、经济、文化小心的洛阳的城址、城门、宫殿、御道、佛寺、它署、住宅、名胜、古迹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方位和距离,对于今日研究洛阳的历史地理、考古发损以及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重妥意义。

  其三,前四卷涉及到了一些洛阳的商业和手工业经济的记载,成为今日研究六世纪北朝城市经济地理罕有的史料。

  (注:网络上多有对编撰者的名子的写法,大多是错误的,“杨炫之”因扫描的错误写成“杨衙之”,或是因为打不出“炫”字而改写成“杨炫之”,都是不对的)

  书成于武定五年(547)。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范祥雍校注本等。

  本书是一部以名刹大寺为主纲,中小佛寺为附目,详细地记述北魏时期洛阳城内和城外佛教寺院的兴废沿革,以及有关的史事、景物、掌故、传闻的名作。文辞秾丽秀逸,叙述委婉有致。

  内容包括:寺名、建寺年月和建寺者、道里位置、周围的第宅和官署、塔殿、堂廊、楼阁、房院、林池、雕塑、图像和人物故事等。全书共记大寺四十所,一些大寺之下附记了四十多所中小寺。
  卷一:城内。记永宁寺等九寺。
  卷二:城东。记明悬尼寺等十三寺。
  卷三:城南。记景明寺等七寺。
  卷四:城西。记冲觉寺等九寺。
  卷五:城北。记禅虚寺等二寺。

  本书虽然以“伽蓝”为主题,但它所记述的具体内容却远远超出伽蓝和与之相关的佛教史素材(如人物、禅讲、节日活动等)的范围,涉及北魏时期的许多史事。被清代学者评价为:“假佛寺之名,志帝京之事。凡夫朝家变乱之端,宗藩废立之由,艺文古迹之所关,苑囿桥梁之所在,以及民间怪异、外夷风土,莫不巨细毕陈,本末可观,足以补魏收(指他作的《魏书》)所未备,为拓跋之别史。不特遗闻逸事,可资学士文人之考核已也。”(吴若准《洛阳伽蓝记集证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卷五用绝大部分的篇幅,详细地记载了北魏神龟元年(518)十一月,敦煌人宋云和崇立寺比丘惠生奉胡太后之命,出使西域,求取大乘经的经过及沿途的见闻。保存了今已失传的《宋云家纪》、《惠生行记》、《道荣传》的部分内容。它不仅是佛教寺院志的名作,也是一部很好的研究北魏中西交通史的珍贵史料。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11-05 0
北魏

北魏(386-534)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北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初,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 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拓跋宏493年起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北魏简史
  
1、道武帝建立北魏和北魏的崛起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奖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2、北魏太武帝马踏漠北,一统北方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当时北方大漠政权——柔然的疯狂入侵。拓跋焘开始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参见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战)征服了漠北一带,柔然臣服,为日后统一北方又迈出重要一步。另外,在对柔然的作战中,俘获的牛羊骆驼等牲畜也为北魏缓解了后来的饥荒。

  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从此北魏统一北方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

  于公元431年灭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拓跋焘马踏漠北,击败柔然,避免了又一次的中原混战。

  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同时为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
  
3、北魏孝文帝的卓越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①首先整顿吏治。延兴二年(472),政府规定,地方牧守治绩好的可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②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③太和八年(484)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④九年十月,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 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见均田制)。⑤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⑥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⑦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⑨太和中,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均田制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4、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晋末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政府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设官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什翼犍频繁进行大规模战争,掳掠数以万计的牲畜和人口。他把这些战利品的一部分,按功劳大小赏赐臣下,牲畜变成了私产,俘虏变成了奴隶。这说明,拓跋部在西晋时期,已经成功地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了。

  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斗争,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调查显示,北魏大约有500万户,3000万口居民。
  
5、北魏的衰亡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园囿像皇宫一样豪华,僮仆多达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费数万钱。他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奢侈豪华程度超过西晋的石崇、王恺。被称为饿虎将军的元晖作吏部尚书时,卖官鬻职都有定价,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市场,称这些官吏为白昼的劫贼。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敛无已。他们征收租调时,恢复长尺、大斗、重秤。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破产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沦为依附农民,或逃避赋役,入寺为僧尼。

  北魏控制的编户日益减少,影响了政府的收入。北魏统治者除加重剥削未逃亡的农民外,多次检括逃户,搜捕逃亡的农民。因而引起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 515)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大乘教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北魏政府动员了十万军队才镇压下去。

  北魏初年,为了阻止柔然南下的威胁,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修筑长城;在沿边要害处设置军事据点,即沃野等六镇。六镇镇将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多是拓跋族成员或中原的强宗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但迁都洛阳后,北方防务逐渐不被重视,镇将地位大大下降,被排斥在“清流”之外,升迁困难。因而他们对北魏政府严重不满,镇兵的地位更是日趋低贱,与谪配的罪犯和俘虏为伍,受到镇将、豪强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加之塞外的柔然不时进扰掠夺,也加深了士卒生活的困难。正光四年(523),终于爆发了六镇起义。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武泰元年(528),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进军洛阳,在河阴将胡太后及大臣两千余人杀死,控制朝政。此后,内乱不止。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北魏灭亡。
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

  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男孩就得被赐死以避免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但幼子还是需要人照顾,因此就有所谓的保太后,即当保姆照顾太子新君继位后被封为太后。北魏有三种皇太后,一种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种是皇帝的保姆,还有一种是前任皇帝运气好没生儿子活下来的皇后。

科学文化

  北魏时期,科学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北魏还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他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很有成绩。他执法很严,官吏都怕他,不敢为非作歹,盗贼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时,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干的坏事,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今陕西西安一带)刺史肖宝夤企图反对北魏政权,憎恨郦道元的人为了达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杀人的阴谋,故意怂恿北魏政权派郦道元去西安一带任关右大使。肖宝夤果然怀疑郦道元是要去与他作对,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杀。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 (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建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文学方面,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水经注》从文学角度看,也不愧为一本文字优美的游记。北魏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摩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义的石窟寺等。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09-11-05 21:48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0
桜陌°

ZxID:8937447


亲爱的七夕快乐=3=。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11-06 0
魏晋南北朝『乐&舞』

魏晋南北朝时期(265—58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交流的时期,也是各民族乐舞文化大交流的时期。这种交流融汇,为后世少数民族与汉族,南方与北方的音乐、舞蹈的大融合起了决定作用。


“清商乐”是这个时期兴起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的相和歌与南方的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风格较相和大曲纤柔绮丽,增加了清新自然之美,而更易于抒发人的感情,因此清商乐的不少作品是以爱情为题材的。


这个时期的民间舞蹈名为“杂舞”,既有前代遗留的,又有新创的,如以手、袖为内容的《白纻舞》、《拂舞》、《杯盘舞》等,与江南《吴声》、荆楚《西曲》的歌舞合称则是《清商乐》。这可视为汉族的乐舞,相对应的则是少数民族的“胡乐”、“胡舞”。大量的少数民族乐舞和部分外国乐舞传入中国北方,如《天竺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康国乐》、《高昌乐》等。这种交流融汇又产生了新型的汉族乐舞《西凉乐》。这是糅合了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的具有西凉风味的一种新乐舞。这个时期乐舞品种繁多,而且再不以华夏夷狄为正邪。其实早在汉魏时代,士大夫就以胡舞、胡乐为时髦。曹植就是一位胡舞爱好者,他在与邯郸淳会面时,“就沐浴,敷粉,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见《魏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生活动荡不安,但也打破了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一统的局面,佛、道思想的影响,文人学士中个性的抒发,使音乐和舞蹈这两种最易于表现人们感情的艺术得到了独特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以来,琴曲艺术大大发展,“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不少是艺术修养极高的乐舞家。嵇康(223—263年)就是典型的一个,他曾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后人合称“嵇氏四乐”。他还有两篇音乐美学论著《琴赋》和《声无哀乐论》。他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感情是主观宣泄,因此“声”无“哀乐”之谓。这是中国音乐史上“自律论”美学最早的表述。他因不肯与司马氏统治集团苟合,而惨遭杀害,临刑之时,仍以《广陵散》一曲表达自己的情志:“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与嵇康齐名的阮籍以消极遁世的办法,逃避统治者的迫害。他“喜怒不形于色”,“口不臧否人物”,有名的琴曲《酒狂》就是他的感怀之作。全曲以三拍节奏,大跳音程,轻重颠倒的韵律,淋漓尽致地刻划了醉酒者的疏狂情怀。他也有一篇音乐著作《乐论》。“竹林七贤”中的阮咸,以善弹琵琶著称,初唐有人在晋人墓葬中发现的乐器,与晋代绘画《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演奏的乐器形状完全一样,就称之为“阮咸”。就是今天的弹拨乐器“阮”。

南北朝的戴逵、戴颙父子都以琴名世。琴对他们来说已不单纯是娱乐活动,而是寄托情志的载体,不论是对现实不满或企求超脱;不论是寄情山水或饮酒狂舞酣歌;不论是求仙成道或尽情享乐,都离不开一个中心:即对个性或人的价值的肯定。人性的觉醒,带来了艺术的自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学士,耍戟舞剑,盘马弯弓、醉酒当歌、抚琴长啸、怡然起舞,已不再如汉代那样以舞相属,作为一般交谊娱乐,而常以自己擅长的舞蹈表现自己的情怀和对生命、艺术的追求。这是舞蹈艺术理性的自觉,也是感性的升华。脱俗求雅,以舞抒情言志,确实超越前尘。在舞容的表现、舞词的抒写中,常常抒发生命之叹。如晋人《白纻舞歌诗》:“百年之命忽若倾,早知迅速秉烛行。东造扶桑游紫庭,西至昆仑戏曾城。”《拂舞歌》云:“繁舞寄声无不泰,徘徊桑梓游天外”;鲍照在《白纻舞歌》中亦吟道:“琴高乘云飞上天”。以乐舞寄托情志,超然物外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晋书•谢尚传》载:“(尚)善音乐,传综众艺……能为《鸜鹆舞》。”司徒王导曾请他当众起舞、谢尚“著衣帻而舞……俯仰在中,旁若无人。”《鹆舞赋》云: “谢尚以小节不拘,曲艺可俯,愿狎鸳鸯之侣,因为鸜鹆之舞……公乃正色洋洋,若欲飞翔,避席俯伛,抠衣颉颃。宛修襟而乍疑䳄伏,赴繁节而忽若鹰扬。由是见多能之妙,出万舞之傍,若乃三叹未终,五音铿作,领若燕而蹙顿,德如毛而矍铄。”那舞姿的自得而动人,使众客振衣而跂望,满堂击节而称乐,且喤喤之奏未终,而泄泄之容自若。……自动容于知已,非受侮以求伸。”

谢尚所舞《鸜鹆》,以象形取意的手法,以飞鸟的自由翱翔,抒发他追求自由和放达不羁的意念,是一种赋自然以人格化,予人格以自然化的舞蹈。正由此,舞终才使人感到“况及意绰步蹲,然后知鸿鹄之志,不与俗态而同尘。”

谢尚舞代表南朝士人的情志。北朝乐舞与南朝乐舞既有关联,又有差别,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了中华乐舞文化。以游牧尚武立国的北魏,既有崇尚胡舞胡乐的世风,如勇武的男子舞《力士舞》,亦有热情如火的女子舞《火凤舞》。北魏高阳王元雍,有家妓五百,其中有个名艳姿的美姬,擅舞《火凤舞》(或作《么凤舞》)。这也是一种象形取意的乐舞,至唐代仍在流传。元稹《法曲》诗云:“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意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转罢长萧索。”


“胡舞”与婉柔媚的中原舞蹈虽有较大差异,但这种开朗自由的风韵与魏晋以来文人追求放达不羁、超然自得的世风却颇为一致。这种交融促进了乐舞艺术的发展。

以舞乐寄情抒志,描写乐舞的诗赋,同时写人生的感慨:“人生世间如电过,乐时每少苦日多”,正由于此才及时纵舞欢歌;这些诗赋细微地描写舞容中眉目传情,追求“妙”的意境,是此时期乐舞艺术自觉的表现。简文帝《舞赋》有“优游容豫,顾盼徘徊”的描写;晋《白纻舞歌诗》则曰:“转眄遗晴艳春光,将流将引双雁行”。
[ 此贴被粉粉團子在2009-11-06 23:0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白秀水

ZxID:4565709


等级: 热心会员
继续生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11-06 0
王徽之与王献之



其一:王徽之

生平
  王徽之(338?~386年),字子猷,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第五子。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曾预兰亭之会,晋哀帝兴宁中(364年左右),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理府中事。后为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桓冲骑兵参军,桓冲问其署何曹,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回答说:“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死多少,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桓冲令其理事,直视不答,曰:“西山朝来,致有爽气。”海西公司马奕太和年间,召为黄门侍郎,居官数年,弃官归会稽。据《世说新语》,期间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喜好竹子,认为自己不可一日无竹。与弟王献之关系极好,共读《高士传》,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则赏司马相如傲世。性傲诞,又过度纵情于声色,时人钦佩其才而鄙薄其行。与献之一同患病,曾求方士把自己的余年转给弟弟。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径直登上灵床坐下,取献之的琴弹,很久音调都不协,感慨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1]不久去世。子王桢之


  有集八卷,佚。今存文一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二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书法长于行草,以韵胜。(附图)



                           



【兰亭诗二首】

  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秀薄粲颖。疏松笼崖。游羽扇霄。鳞跃清池。归目寄欢。心冥二奇。

  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阿。

【《世说新语》中与其相关的段落】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雅量第六》)

  王子猷说:“世目士少为朗,我家亦以为彻朗。”(《赏誉第八》)

  子敬与子猷书道:“兄伯萧索寡会,遇酒则酣畅忘反,乃自可矜。”(《赏誉第八》)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品藻第九》)

  王子猷、子敬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品藻第九》)

  桓玄为太傅,大会,朝臣毕集。坐裁竟,问王桢之曰:“我何如卿第七叔?”于时宾客为之咽气。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座欢然。(《品藻第九》)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第十七》)

  王子猷诣郗雍州,雍州在内。见有歙磴,云:“阿乞那得此物?”令左右送还家。郗出见之,王曰:“向有大力者负之而趋。”郗无忤色。(《任诞第二十三》)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任诞第二十三》)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第二十三》)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任诞第二十三》)

  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简傲第二十四》)

  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简傲第二十四》)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厅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简傲第二十四》)

  王子猷诣谢万,林公先在坐,瞻瞩甚高。王曰:“若林公须发并全,神情当复胜此不?”谢曰:“唇齿相须,不可以偏亡。须发何关于神明!”林公意甚恶,曰:“七尺之躯,今日委君二贤。”(《排调第二十五》)

  郗司空拜北府,王黄门诣郗门拜,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骤咏之不已。郗仓谓嘉宾曰:“公今日拜,子猷言语殊不逊,深不可容!”嘉宾曰:“此是陈寿作诸葛评。人以汝家比武侯,复何所言?”(《排调第二十五》)

  王子猷诣谢公,谢曰:“云何七言诗?”子猷承问,答曰:“昂昂若千里之驹,泛泛若水中之凫。”(《排调第二十五》)

  苻宏来归国,谢太傅每加接引,宏自以有才,多好上人,坐上无折之者。适王子猷来,太傅使共语。子猷直孰视良久,回语太傅云:“亦复竟不异人!”宏大惭而退。(《轻诋第二十六》)

  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见诸王何如?”答曰:“见一群白颈鸟,但闻唤哑哑声。”(《轻诋第二十六》)

【《晋书》本传】
  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冲尝谓徽之曰:「卿在府日久,比当相料理。」徽之初不酬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

  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叹而去。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雅性放诞,好声色,尝夜与弟献之共读《高士传赞》,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曰:「未若长卿慢世也。」其傲达若此。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后为黄门侍郎,弃官东归,与献之俱病笃,时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子桢之。

     
      黄伯思《东观徐论》:“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二:王献之

【生平】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一生中有两位正妻。一位是他的表姐郗道茂;一位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褔。后其余新安公主所生的女儿王神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另外,王献之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




书法成就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注:王羲之 玉版十三行



注:柳公权跋王献之《送梨帖》


【历史记载】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蒱,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毡青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牸牛,甚妙。
        起家州主簿、秘书郎,转丞,以选尚新安公主。尝经吴郡,闻顾辟彊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径入。时辟彊方集宾友,而献之游历既毕,傍若无人。辟彊勃然数之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士,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出门。献之傲如也,不以屑意。谢安甚钦爱之,请为长史。安进号卫将军,复为长史。太元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献之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试谓曰:“魏时陵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橙书之。比讫,须鬓尽白,裁余气息。还语子弟,宜绝此法。”献之揣知其旨,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安遂不之逼。安又问曰:“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故当不同。”安曰:“外论不尔。”答曰:“人那得知!”   
        寻除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及安薨,赠礼有同异之议,惟献之、徐邈共明安之忠勋。献之乃上疏曰:“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风,道誉泮溢。弱冠遐栖,则契齐箕皓;应运释褐,而王猷允塞。及至载宣威灵,强猾消殄。功勋既融,投韨高让。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践阼,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考其潜跃始终,事情缱绻,实大晋之俊辅,义笃于曩臣矣。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于省察。”孝武帝遂加安殊礼。未几,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献之前妻,郗昙女也。俄而卒于官。安僖皇后立,以后父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曰宪。无子,以兄子静之嗣,位至义兴太守。
        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桓玄雅爱其父子书,各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晋书》卷八十)

译文:
        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殆,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王献之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于是就拂衣而去了。

  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暄几句。出去之后,有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问为什么?谢安说: “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出去。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

  有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发现后,慢慢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

  王献之善于写隶书,也很会画画。王羲之偷偷跟在他后面,想要[趁其不备,在他手中]夺走他的笔,但是失败了,叹息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

  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有几百人围观他写字。

  桓温曾经让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墨迹画了一条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



【十八口大缸】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两段婚姻】  
        郗道茂与王献之青梅竹马,相识相知。“东床快婿”王羲之娶的妻子就是郗鉴的女儿,也就是郗道茂的亲姑姑。王羲之不仅与郗昙姻亲关系紧密,而且交情深挚,有书记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年是赠给郗昙做殉葬品,后因战乱被军阀掘墓盗出。郗道茂到婚嫁年龄,王羲之便替七子王献之向郗家提亲。王羲之和郗昙均是公元361年离世,而王献之的母亲于早前也已去世。当时两人成婚不久,面对至亲故去的接二连三打击,两人相互扶持,共济患难。郗道茂和王献之少年夫妻,情真意重,志趣相投。王献之虽然一生宦途顺利,但其人狂傲不羁,宦情淡泊,热衷于书画艺术,钟情碧水秀山之间,郗道茂一直相伴左右,夫唱妇随,两情洽洽。郗道茂与王献之生有一女,名玉润,不久夭折,后无所出。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新安公主仰慕已久,便离婚要求皇帝把她嫁给王献之。皇帝下旨让王献之休掉郗道茂,再娶新安公主。王献之深爱郗道茂,为拒婚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后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动不便。即便如此仍无济于事,王献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郗道茂父亲已死,离婚后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篱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

  据《晋书》,王献之离婚后曾写信与郗道茂,有记载的内容如下:“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惟当绝气耳!”

  王献之四十一岁时,才和新安公主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神爱。此后新安公主的生活就史无记载了,估计在王献之死后不久也去世。女儿神爱后来做了皇后。王献之得女不久,娶了一位年少的可爱妓女桃叶为妾,桃叶未生养,没有给他带来儿子。王献之死时四十三岁。



相关小说推荐
Lyrelion——《何可一日无此君》

作品风格:悲剧

  文案

  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

  我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

  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

  ————读史随想,不一定完全遵照历史来,纯粹是某L的恶趣味,大人们见谅!

  主角:王徽之 ┃ 配角:王献之,桓温,谢道韫


以我之见
       
        尽管L大说这篇文章只是读史时的胡思乱想,我却不能不郑重地向大家推荐它,也许你会认为这是恶搞历史,扭曲事实,可是在这么遥远的现今,真相也早已不可探究了。
       
        我一向膜拜L的文字功底,中文与历史双学位,果然非同寻常。细读《何可》,仿若回到魏晋风流潇洒狂放不羁却也叫人清浊难辨的朝代,看到琅琊王氏与司马皇朝的兴衰。
       
        《何可》的妙处还在其引用历史时毫不牵强,真正的融会贯通,却也因此只能成为一部悲剧,情之一字,可死而不可怨,子猷与子献两兄弟,终究还是一同奔赴黄泉,徒留人琴俱亡的传奇辗转世间。
       
        引用L大在文中的最后几句话:
       
        那些爱恨过往,那些刻骨铭心,那些离奇诡异,几分真,几分假,留予史家评判吧。我,王子猷,不过天地间一微尘。
       
        竹已死,心已灭。  

        何可一日无此君?何可一日无此君。       
        子敬,慢些行,我来了。  
        如是梦,且不醒吧。
[ 此贴被白秀水在2009-11-06 23:1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3 条评分 派派币 +28
萧雨夜弦。

ZxID:7026152


等级: 内阁元老
原名鈅纞,可以叫我小月,月小雨,还记得我的朋友记得握个抓再走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11-07 0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史之石窟艺术

一、佛教东渐与石窟艺术大发展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说法不一,多数专家认为,西汉末传入中国,东汉时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南北朝时期大发展,唐时达极盛。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为佛徒提供崇拜对象,历代统治者都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营建石窟,绘制壁画。中国石窟造像,最初是摹仿外国的,或是由外国艺人直接制作。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崖刻舍身饲虎图像,为我国现存佛教造像中最早的实物,系东汉末年即公元二世纪所作。中土僧寺之建始于东汉明帝的白马寺,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大盛于隋唐。我国现存石窟主要有:新疆克孜尔石窟、库木士拉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森木塞姆石窟,甘肃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南北石窟寺、马蹄寺石窟、水帘洞石窟拉硝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以及河北响堂山石窟等(唐以后者另计)。其中保存壁画较多者,主要有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此外,龙门石窟内有一些精彩的浮雕线刻画。

二、重要石窟寺
1. 新疆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七公里处,凿建于木札特河河谷北岸悬崖上,现有洞窟236个,是天山南北最大的石窟群。开窟年代约在公元三世纪,至唐代吐蕃废弃。
  克孜尔壁画以其带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和鲜明的龟兹风格著称于世。壁画手法取凹凸法,注意烘染,富立体感。壁画布局统一中有变化。壁画内容大同小异,但形象多样。男女老少、高矮胖瘦、性格刚柔,神态各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栩栩如生。如224窟顶部的《子母鹿图》画子鹿正在吮奶,母鹿回头爱抚地嗅子鹿,线条简练,色彩单纯,母子之情,真切感人

克孜尔千佛洞中的独幅画主要有焚棺图、涅槃图、说法图和娱乐太子图,多画在洞窟的显要位置。其中“娱乐太子”是克孜尔千佛洞中反复出现的题材。所谓娱乐太子是指净饭王夫妇为了不使太子出家,用美女笼络太子的情景。如118洞北壁《娱乐太子图》(图5-2)将释迦绘于画面中心,四周围以伎乐、舞女和露出妖淫媚态之宫女。在女色诱惑面前,太子无动于衷,面带愁容,表现了释迦为实现远大理想不为女色所动的高尚品质。画面四边以二方连续的缠枝莲为饰,显得富丽堂皇。

《说法图》在克孜尔千佛洞中是更为多见的题材,多画在洞入口上方半月形壁面上或中心柱正壁上方半月形壁面上。画家巧妙地利用这块半月形壁面,把释迦画在正中,显得高大而突出,再围以弟子,造成了众星拱月的效果。如80洞正壁《说法图》(图5-3),释迦身着薄衣透体袈裟,稳静端坐正中,其左侧弟子们皆头戴宝冠作女相,衣装华丽耀目,表情均作微笑状,气氛温和静穆;其右侧弟子们则多着龟兹时装、作男相,表情激烈,面容威武,有的蓝胡子满腮,有的红胡子遮面,作出不驯服的姿态。画面一刚一柔,一温一烈,动静各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是敦煌郡内诸石窟的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其中莫高窟建窟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其余诸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
  莫高窟在今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断崖上,开凿于苻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说开凿于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一千多年间凿窟建寺活动从未中断。现存洞窟492个。木构建筑多已毁灭,仅存唐宋木构窟檐5座、彩塑2000余躯,壁画45000余平方米。
  彩塑及其艺术特征。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石,不适合雕刻,故大多为泥塑,现存者包括圆雕、浮雕、影塑,大小3000余身。其中基本完好的1400余身。但大多已经后代重塑或装銮,有的已失原貌。早期(北凉、北魏、西魏)彩塑的主要内容有弥勒像、思惟像及表现释迦生平事迹的苦修、降魔、成道、说法等像。其形像组合,北魏、西魏多为一佛二菩萨,北周多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形像风格明显的分为两种,一种是西域式,圆脸、直鼻、体壮、半裸披巾,衣纹密集,如曹衣出水,有犍陀罗遗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禁穿胡服。此后敦煌所建窟之塑像及壁画,均为中原汉式,面目清秀、褒衣博带,高冠大履,风流潇洒,俨然南朝士大夫风貌。


孝文帝继位后至迁都洛阳前的20多年间(公元465-494年)是北魏营建石窟最兴盛的时期。中期造像的目的主要是为僧徒和上层官僚提供禅观对象,因此明显趋于中国化和世俗化。与内容相适应,中期造像在艺术手法方面也灵活多样了:技法进一步成熟,形象个性鲜明,内心刻划入微。如第5窟明窗左下的菩萨,面相清秀,双目微启,头略低垂,口含微笑,表情异常温静恬美,俨然一位纯真俊俏的北方少女形象。此像雕造手法洗练,眼、眉、口、鼻大胆的用线处理,清晰明快。
   孝文帝迁都(公元494年)之后,营建石窟的中心转移到了洛阳,云冈的开窟活动进入末期。目前发现最晚的纪年题记为延昌五年(公元516年)。

3.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6公里处的武州山北崖上,现存洞窟53个,现存造像5l000余尊。
  石窟寺初建于北魏中期,由皇室直接经营。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由盛乐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方佛教曾一度兴盛,太武帝灭佛以后暂时受挫,不久文成帝登基又恢复佛教。从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开始,云冈的造像活动与北魏政权相始终,从未中断。

北魏在云冈从事造像活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从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至献文帝皇兴五年(公元471年)为第一阶段。此间北魏政权稳固,社会比较安定,造像活动也处于兴盛状态,有名的昙曜五窟就是这个时期造建的。昙曜五窟中第18、19、20三窟在全云冈石窟中开窟最早。19窟为这一组的中心窟,内容为三世佛。主尊释迦牟尼坐像高16.8米,偏袒右肩。另二身倚坐佛雕在左右耳洞中,均高8米。第20窟正中雕释迦坐像(图5-6),着右袒袈裟,结跏跌坐,高13.7米。两侧雕二立佛,构图呈金字塔形。第18窟居中主尊立像毗卢舍那,身披千佛袈裟,偏袒右肩,右手按衣结于胸前,左手自然下垂。第17窟正中雕交脚弥勒像,高15.6米,着偏袒左肩袈裟,薄衣贴体。第16窟雕释迦立像,高13.5米,褒衣博带,施与愿印。昙曜五窟的开凿,主要目的是为皇帝祈福,因此追求皇权与神权结合的艺术境界,成为五窟造像的突出特点。



4.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之南25公里的龙门山。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年(公元494年)由平城迁都洛阳,于是龙门继云冈之后而成为皇室贵族开窟造像的活动中心。孝文帝元宏(公元467-500年)推行汉化的结果,使得龙门北魏的造像一改云冈一期形象特征,除古阳洞中个别龛像和魏字洞造像因系迁都前所建,尚保留一期特征外,其它均明显汉化。古阳洞主尊及胁待菩萨,宾阳中洞、火烧洞、莲花洞、石窟寺等都是这个时期开凿的。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在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是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二石狮,南北两壁各凿三层像龛,龛内雕像(佛或菩萨)。窟中列龛大小数百个,雕造装饰十分精美华丽。特别是在额和龛额的设计上,诡形奇制,变化多端,刀法圆润流畅。雕像背光及龛楣雕以火焰纹、缠枝莲、飞天、伎乐、佛传故事,供养人等,亦极精雕细刻之能事。龛间之礼佛图、飞天、佛传故事等更是雕绘结合的精品,如北壁二三层间的一幅礼佛图浮雕,描写了北魏上层贵族妇女礼佛的行列,画面人物体态修长,衣纹流畅,有迎风飘舞之势。




5.巩县石窟
   位于河南巩县西北7.5公里的洛河北岸,石窟开凿在邙山岩层上。创建于北魏晚期,原名希玄寺。现存大窟5个,摩崖大像3尊,佛龛约1000个,摩崖造像龛238个,总计造像7700余尊,铭刻186方。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至唐宋。此处造像风格与龙门近似,但规模小。其中之飞天、帝后礼佛图艺术价值较高,堪称佳作。


6.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天水县东南45公里处,秦岭山脉西端。现存洞窟194个,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据今存第115窟张元伯造麦积石室一区并发愿文墨迹,此处造像始于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九月,但从造像风格看应始于十六国。大致可分三期:一期为前秦至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前(约公元384-494年),塑造手法接近云冈昙曜五窟。二期自太和年间至北魏亡(约公元495-534年)。此间由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民族间进一步融合,南朝文士风度直接影响到北朝艺术。三期为北周至隋统一(约公元557-581年)。此间出现了麦积山凿窟以来规模最大、结构最宏伟的崖阁式大窟,如位于东崖最高处的第四窟(俗称七佛阁、散花楼)。北周时期更多地是流行中小窟龛,北周造像特点明显,完全摆脱北魏以来流行的那种秀骨清相形,代之以敦厚壮实的崭新风格。隋继承北周传统而更趋简化。
  麦积山石窟雕塑,充分发挥泥塑的特点,塑绘结合,线面结合,较之石刻变化丰富。有的外表朴实无华,内涵丰富,以“写意”取胜,如123窟(属二期)右壁坐佛两旁之童男童女,虔恭侍立,面庞圆润,表情淳真,女童头梳双髻,穿厚圆领束胸长裙,衣纹只以阴线刻出,整体感颇强。有的以华丽繁褥见长,如 85窟(属二晚期)右壁的坐佛




综观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可以明显地看出,作为外来艺术,初被引入中国时,开始总不免带有生吞活剥的成分,但很快就中国化了,从洞窟形制到形象服饰乃至精神气质,都换成了中国人熟悉的式样。佛教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美,它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倾心向往的彼岸世界,佛教形象是可敬可亲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群体,佛教石窟圣地几乎都无例外地选择在远离闹市、山清水秀的幽僻之处,因为环境本身容易引起人们对另一世界的联想。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可是佛国世界却等级森严,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了“不平等”的形式:佛居中心位置,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侍立两旁,如众星托月。主尊一般个体大,型体厚、表面平、形式稳,与其严肃的表情相一致,而弟子或菩萨一般则个体小,型体薄,表面圆,体态富动感,与其轻松的表情相统一,构成了主次分明、动静相间的整体,取得了感化人心的效果
[ 此贴被鈅纞在2009-11-07 15:50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0

幽蓝紫绪

ZxID:6498016


等级: 职业撰稿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11-08 0
分类一 嵇康

1、人物介绍
嵇康(223——262年或者224——263年)
  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其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
2、生平及成就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亭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结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

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戳,时年四十。
  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唐张彦远《书法会要》品为草书第二。又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现在俱已失佚。

3、相貌风度
  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史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世说新语·容止》)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嵇康传》)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晋书·嵇康传》)
  ●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世说新语·容止》引《康别传》)
  ●康美音气,好容色。(《文选·五君咏》引《嵇康别传》)
  也就是说,嵇康身材高大(魏尺无明确换算标准,约在汉尺与晋尺之间,折合约为181.74~191.1),仪容俊美,声音悦耳,文采卓越。虽然不刻意装扮自己,却能通过超脱的气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

4、文学创作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律诗为多,占一半以上。 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他的《声无哀乐论》《幽愤诗》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 》《太师箴》《 管蔡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

5、嵇康的养生之道: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同时也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他虽然因政治原因只活了40岁(为司马昭政权所杀),但在中国云台山百家岩养生学史上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

6、关于他的故事
传言王戎在山阳与嵇康一块居住了大约二十年,而他始终没有见过嵇康高兴或发怒的样子(“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还有,传闻说嵇康经常因为采药的缘故游览山泽,而每当游览至兴头上时,往往就忘记了回家;有的时候一些上山打柴的人半道上遇见他,甚至都还以为撞上了神仙呢。嵇康曾经和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隐士——孙登有过一段时间的来往(阮籍也和此人有交往),等到嵇康要和他分手时,孙登本来从不轻易说上一句话,但他最后却对嵇康说:“你性情直爽而不能妥协,才情又那么突出,可能会遭难的!”又有当时一个著名的养生学家王烈,和嵇康也很投缘,他对嵇康说:“你志趣非常却不能赶上一个施展抱负的时代,这都是命啊!”
“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总之就是说嵇康乃非常之人,故常遭遇非常之事。然而树大招风,嵇康的所谓隐逸于其社会影响而言总是带了一层鲜明的政治色彩的。

7、世人对他的评价
当嵇康的死讯在当时的天下传开时,“海内之士,莫不痛之”;甚至连司马昭本人也流露出了丝丝悔意,“寻悟而恨焉”(以后钟会在征伐蜀国得手后试图谋反,结果也被乱军杀死)。《晋书•嵇康传》的最后是这样推崇他的:“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又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南朝著名诗人颜延之《五君咏•嵇中散》就这样推崇他:“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鲁迅先生一生酷爱嵇康之文,称誉其人风貌特立时道:“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点评:嵇康,活得那么精彩,那么纯粹,那么激烈的一个人。 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清洁得足不沾尘。在他的年代,在他生活里,种种影响深远、冠冕堂皇的礼教不能对他施效,世俗的法则亦不能对他作用。中国文人最真实的性情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分类五
推荐小说:
1、【西京杂记】历史小说集。旧托为西汉刘歆撰,实为东晋葛洪所著。全书原为2卷,后宋人又分为6卷,共计129条。"西京"即西汉都城长安。书中所载多是西汉统治阶级和文人的遗闻轶事,有一定思想内容,但也时有怪诞之语,其中的故事、文学形象常被历代文学家所采用。

2、【搜神记】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撰。用笔记体裁写成,计20卷,454条。原书至宋代已佚,今本是从《太平御览》、《法苑珠林》中辑录而成。此书多载神灵怪异的故事,据作者称是为"发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也有不少优秀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善良勇敢,揭露统治阶级罪恶,如《李寄》、《韩駢夫妇》、《干将莫邪》等。此书对后世文学创作尤其是唐代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3、【拾遗记】志怪小说集。东晋王嘉撰。南朝梁萧绮加以辑录整理,得书10卷。前9卷记载上古庖牺氏、神农氏直到东晋各代的奇闻异事;第10卷记载蓬莱、昆仑、瀛洲等仙山事物。书中多宣扬神仙方术、荒诞不经的传闻,但也有些故事,如《怨碑》等篇,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 此贴被youlanzixu在2009-11-11 20:5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3 条评分 派派币 +28
逸枝莲

ZxID:706340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11-12 0
      “魏晋文学自觉说”简述
   
    “魏晋文学自觉说”的提出,源于日本人铃木虎雄1920年在日本《艺文》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后收入他的《中国诗论史》。铃木认为,汉末以前中国人都没有离开过道德论的文学观,按此路线发展,就不可能产生从文学自身看其存在价值的倾向。他由此得出结论:“魏的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作为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就是他对曹丕的《典论•论文》的分析。铃木强调了四点:第一,曹丕在《典论•论文》里开始了对于作家的评论;第二,曹丕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所谓“经国”,恐非对道德的直接宣扬,而可以说是以文学为经纶国事之根基。这是从道德论的文艺观转向的重要标志;第三,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的观点,“这是根据不同的文体说明其归趋之异”;第四,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可见,关于“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主要根据,铃木当时基本上都已经说到了。
但对于中国的学者来讲,最直接接受的还是鲁迅的观点。1927年9月,鲁迅应邀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了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他不仅沿用了铃木“文学的自觉”的说法,而且同样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主要论证根据,包括对于曹植的分析,都与铃木的说法大致相同。以后,“魏晋文学自觉说”逐渐在一些人的论述中开始出现,但是由于都没有对鲁迅的观点作更多的展开,因而它的影响并不大。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如郭绍虞就指出:“(曹丕的)这种论调,虽则肯定了文章的价值,但是依旧不脱离儒家的见地。”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经过李泽厚的特别推重,以鲁迅为代表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术界迅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有“风靡天下”之势。其后,学者们对于“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具体内容也做了比较多的概括与补充,并在时间上也各有修正。最有代表性的是袁行霈的说法。他说:“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学的自觉”,他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袁行霈对于“魏晋文学自觉说”的这种概括,比起李泽厚的论述更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也更为坚实地立足于文学本身,其论述随着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校文科教材的大量发行,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对曹丕《典论•论文》的重新理解与评价。

考察“魏晋文学自觉说”的缘起,总是与人们对于曹丕的《典论•论文》的理解相关。铃木、鲁迅、李泽厚等人之所以把它看作是魏晋文学自觉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曹丕在这里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说明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重文学的价值;第二,曹丕又说过“诗赋欲丽”的话,说明魏晋人已经开始有了明确的文体区分意识和对文学审美特点的认识。下面我们就在重读文本的基础上,分别讨论这两句话的意义。

(一)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所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指以诗赋为主的“文学”吗?不是,而是“文章”。在曹丕所列出的八种文体中,在今天我们看来真正属于“文学”的诗赋两类,被曹丕排在了最后,可见他对“文学”的真正态度。在曹丕的眼中,真正能够让人不朽的是可以“成一家之言”的论说文。他在对建安七子进行评价时,没有认为在我们今天看来写出了《七哀诗》和《登楼赋》这样高水平的文学作品的王粲不朽,而是认为只有写出了《中论》的徐干才会不朽。由此看来,把曹丕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说看成是他对“文学”自身价值的重视,显然是对曹丕《典论•论文》的一种误读。
其实,把“文章”看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由来已久,这句话最早来自于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之说。它是春秋以来士大夫人生价值观的基本追求,并被汉人继承了下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发愤著书说,就是对叔孙豹“三不朽”观点的继承,也是司马迁追求立言不朽的最好说明。扬雄也继承了这一传统观点。曹丕的《典论•论文》基本继承了司马迁和扬雄的思想,而且,司马迁、扬雄所说的文章不朽都不是专指论说之文,而是指包括诗赋在内的广义的文章。在这一点上,曹丕的观点不但没有比司马迁、扬雄二人进步,反倒有些落后。

(二)“诗赋欲丽”的观点是曹丕首先提出来的吗?也不是。鲁迅说:“汉文慢慢壮大起来,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操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又说:“华丽即曹丕的主张”。鲁迅把“华丽”看成是曹丕的提倡,这是错误的,当今的研究者已经从汉赋的研究中作了很好的证明。追求华丽的辞藻是汉赋写作的基本特征。我们看汉人对于诗赋的评价,基本上都要提到“丽”字。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说:“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讽喻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关于汉赋的“丽”的特征,连当时的皇帝汉宣帝也看出来了,他说:“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由此可见,鲁迅说汉文华丽是曹丕的提倡,显然是错误的。
由此可见,把曹丕的《典论•论文》看成是“魏晋文学自觉”的标志是不妥的。
[ 此贴被逸枝莲在2009-11-12 13:3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小爆司令、

ZxID:648855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琅环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11-13 0
分类1.历史人物----西晋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两晋的灭亡,与他们各自的白痴皇帝有着直接的关系。

西晋的建立者司马炎虽然讲不上雄才大略,英伟非凡,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出色的风云人物。可他就是生了一个白痴的儿子。惠帝司马衷还是太子的时候,一日,趴在皇宫花园听蛤蟆叫,竟好奇的问身边人,“它们是在为皇家叫,还是为自己叫啊?”白痴得可见一斑。

司马炎的老妈王氏为其父司马昭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就是司马炎,小的是后来的齐王司马攸。史载司马攸文雅风流,礼贤好施,大有美名。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无子,司马昭便将小儿子过继给乃兄。考虑到司马师死时司马攸年纪还小,于是晋王位还是兄传给了弟,司马攸错过了继位的第一个机会。

到司马昭死,很自然的继位第一人选仍是长子司马炎,得到朝臣的一致赞同,无可非议。司马炎后来做上了皇帝也很顺理成章,但在后继人选上司马炎的确一直顾虑重重。一方面,自己的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这点他自己也心知肚明。如果废长立幼,又违背司马家的家训,立个白痴儿子做继承人多少心里也不踏实;

另一方面,弟弟司马攸深孚众望,得到朝官一致赞许,而且司马攸还是伯父司马师的法定继承人。当年伯父传位给自己父亲,父亲就一直念叨着晋王本是司马攸的位置,不传给弟弟,好象太不讲人情。

皇帝老子大多存在狭隘的自私心理,他们都想让自己一系的子孙永享富贵,霸承皇位。就象后来的宋太宗既不传位给太祖的儿子,也不传位给弟弟赵光美,漠视所谓的“金匮之盟”,信信然还是把皇家的掌门钥匙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恒一样,司马炎也不甘心皇家的富贵落入弟弟的支派。

这时,有两个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是白痴儿子所生的唯一的儿子,即司马炎的小孙子司马遹。司马遹五岁时,宫中失火,武帝司马炎登高远望,小孙子却跑来把爷爷拉到一边,说:“夜间失火,应防备有不测事情发生,千万不能让火光照到国君身上。”小小年纪出众的见识,叫司马炎惊讶不已,白痴儿子竟然有个聪明早熟的儿子,司马炎象发现新大陆似的,从心底里笑出声来;另一个是朝中重臣贾充,贾充同是白痴太子和齐王的老丈人,他的意见将会左右到继嗣问题的决定,但贾充从心底里嫉妒齐王,他的天平是倾向于白痴女婿的。

不言而喻,司马攸又错过了继位的第二个机会,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后一个机会。因为不久后,在武帝的默许纵容下,司马攸被串通好的几个朝臣耍了一出把戏,忧愤成疾,吐血身亡。自此,继嗣问题变得一片光明,司马炎再不用担心皇位旁落到弟弟的支派中。但白痴儿子的确傻得不象样。在武帝病重时,出于对儿子的不放心,在朝臣怂恿下,武帝拟了一份考题给白痴儿子,考核他的处理能力。可以武帝忽略了自己的儿媳,太子妃贾南风的存在。贾南风是贾充的女儿,当初为太子选妃时,武帝就指出她又黑又丑、个子又小、脾气又凶妒,执意选卫瓘的女儿为太子妃。可经不住贾充一派的整日煽风点火,还有杨皇后的最有威力的枕边风,最终还是立了贾南风为太子妃。贾南风让太子侍从起了草稿,叫太子抄写一遍,堂而皇之交给武帝。武帝一看,信以为真,大喜过望,从而太子的位置就稳稳不倒了。

武帝撒手人寰,白痴皇帝继位,是为晋惠帝
惠帝这个谥号的确有意思,大概是讽刺其碌碌无为,与世无争罢了。惠帝在位期间,中国形势风起云涌,纷纷扰扰了十六年之久,其场面足可比拟任何一部好莱坞的超级大片,可惜惠帝总演配角,唯一的配角,足可拿最佳男配角奖。

惠帝初继位,外祖杨骏与自己的老妈杨太后把持朝政,引起权欲心极重的自己的妻子贾南风的不满。贾后巧妙的利用惠帝的弟弟楚王司马玮的禁军势力,一举铲掉了杨氏一族,揭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除掉杨骏后,德高望重汝南王司马亮被推举为辅弼白痴皇帝的最佳人选。论辈分,白痴皇帝还必须称其为叔祖。

可惜司马亮与司马玮两叔祖、侄孙互不买帐,贾后很聪明的抓住这一微妙关系,用了一条一石二鸟计:首先,唆使司马玮杀掉司马亮,顺便将差点误了自己大事的卫瓘也一并杀了;然后施一式回马熗,说司马玮矫旨杀人,图谋不轨,抓起砍头示众。两个城府不深的诸侯王就这样命丧黄泉。


“八王之乱”的高潮即将上演。
贾后废了太子司马遹,赵王司马伦粉墨登场。司马伦起初支持贾后废太子,然后散布谣言说有人将废贾后而重立太子。果然贾后铤而走险,匆匆将太子杀了。正中了司马伦的诡计,司马伦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也是一条一石二鸟计。迅速包围了皇宫,说贾后矫旨杀太子,扰乱宫室。将其幽禁到金墉城中,自己做起了皇宫的实际掌权人。提及一下,司马伦也是白痴皇帝的叔祖。

司马伦本事平庸,一切谋事皆依靠孙秀出计,可惜二人都缺乏长远目光,排斥异己,大失人心。为了逞一时之快,司马伦逼惠帝禅让,自己倒做上了皇帝。惠帝更象一个看客,被逼迁到金墉城。“日暮途远,倒行逆施”,司马伦的末日即将到来,齐王司马冏发难。

司马冏就是司马攸的儿子,袭父爵,封齐王。司马冏对父亲的死一直怀恨在心,司马伦的暴行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藉口,司马冏联络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起事,将司马伦政权掀翻,自己搬进了都城洛阳。迎惠帝回宫,但实际的掌权人变成了是齐王司马冏。可惜司马冏也缺乏治国才能,重覆着司马伦的痕迹,偏执而寡恩,“多行不义必自毙”,好戏自在后头。

河间王司马颙在讨伐赵王司马伦时反覆不定,遭到齐王司马冏的猜忌,恰好他以前的长史李含从洛阳返回伪称受密诏,力劝司马颙起兵讨司马冏。司马颙犹豫不定,遂想起一同起兵讨伐司马伦时的两个拍档:成都王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颖和司马乂都是白痴皇帝的亲弟弟,由于白痴皇帝唯一的儿子已被贾后废杀,皇帝的宝座就一直是二人觊觎的心头好。这时司马冏的举动令他们的梦想破灭:司马冏立了惠帝另一个弟弟十八岁的儿子司马覃做皇太子,惠帝是个白痴,只有唯唯诺诺的份了。怒火中烧的他们与司马颙一拍即合,相约起兵反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身在洛阳,带领家兵一鼓作气攻入齐王府,俘虏了齐王司马冏,司马冏自然落得个身首二处的下场。司马乂成了洛阳的新一任主人,可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一同起事的两个诸侯王将目标转移到他身上,他们讨厌洛阳的新主人,除非那个人是自己。河间王司马颙派近臣谋刺司马乂,被识破。于是司马颙发兵起义,那边的司马颖遥相呼应,也发大兵讨伐,担任前锋都督的,正是我们的大文学家陆机。司马乂看来是有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大败陆机,也直接导致后来陆机被杀的原因。始终是寡不敌众,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之际,被最后一个出场的诸侯王——东海王司马越出卖,惨被活活烧死。

司马乂倒台后,司马颖引兵入洛阳,晋封为丞相。司马颙不失时机的送个人情,提议立司马颖为皇太弟,惠帝是个白痴,当然照办。司马颖带着心满意足回到自己的封地邺城,遥控着京城洛阳。处理朝政的大事也转到了邺城,司马颖已是名义上的皇帝。东海王司马越不甘心大权旁落,纠合了号称的十万余人,令惠帝这个白痴亲征以增加士气,去讨伐自己的弟弟司马颖。这帮乌合之众在邺城外大败,惠帝被俘,司马越狼狈的逃回东海自己的封国。

司马颖虽然捉住惠帝,但他的统治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安北将军王浚与司马越弟弟东嬴公司马腾纠合乌桓人羯朱,合攻邺城。邺城失守,司马颖匆忙带着惠帝等一干人亡命奔去洛阳。途中遇到援救的司马颙兵,又将司马颖及惠帝这些人统统带回司马颙的封地关中,惠帝这时可谓颠沛流离,更象一件物品,毫无思想,只有表面上的象征意义,任人玩弄。

东山再起的司马越在徐州起义兵,准备攻打关中迎回惠帝。司马颙大惊,派司马颖前去阻击。司马颖被前来助司马越的王浚大败,只顾自个逃命,途中被捉,被司马越赐死。司马越用怀柔之计,劝司马颙送惠帝返洛阳,他们可分朝执政。司马颙毕竟害怕,送惠帝返洛阳,以后又不甘心受制,屡起兵讨司马越,均以失败告终。司马越以诏书封其为司徒,入京受官,途中派人将司马颙废杀。

一场浩浩荡荡的“八王之乱”终告落下帷幕。
幸存的司马越成为天下的主宰,惠帝依旧是活死人式的木偶,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混浊的眼睛呆呆的望着外面奇怪的世界。司马越后来大概连这个白痴的堂侄也看不顺眼,一狠心,毒死了惠帝,结束了他百无聊赖的一生,转立了司马炎最小的儿子司马炽为皇帝,是为怀帝。
由于“八王之乱”造成的硬伤,战争的疮疤遍布西晋的全身:人心涣散,国库空虚,军马疲乏,失去作战的能力。边事吃紧,几个外族政权乘机冒起,先后建国,也就出现了后来的“五胡十六国”。

西晋在风雨飘摇中屈辱到度过十二年,捱不住,终被匈奴人刘聪灭国,迁建康,建立东晋。



引用

晋惠帝于267年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是晋武帝的皇后杨艳。作为次子他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的哥哥司马轨很早就死了,也有说是晋武帝为了将来传位给他宠爱的聪明孙子湣怀太子司马遹。晋惠帝一般被评价为“甚愚”或“白痴”,这个说法可能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晋惠帝显然无法解决他统治时期的政治困难,造成了八王之乱,他本人成为他人的傀儡,最后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

  其次晋武帝司马炎亲身经历了曹魏的兴衰,因而对皇朝继承人的能力和成长非常关心,但在《晋书》中记载武帝也多次对晋惠帝的能力表示怀疑并多次对他的能力进行考验,而惠帝则在太子妃贾南风及谋臣的献策下通过了这些考验。

  不过,有研究认为,惠帝即使无法对付当时的政局,但从今天的医学概念来说他不能算作是一个白痴[1]。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晋书·惠帝》中对惠帝时期的大事虽然有很多报道,但对惠帝本人的言行、作为和决定却所言甚少。



引用
后妃子女
皇后

  贾皇后 贾南风

  羊皇后 羊献容

后妃

  谢淑媛 谢玖

儿子

  愍怀太子

女儿

  河东公主

  临海公主

  始平公主

  哀献皇女

[ 此贴被zuxiuli995在2009-11-13 09:3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