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在历代中的地位与变化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482 回复:2

[其他] 宦官在历代中的地位与变化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快乐de妮子

ZxID:9463627


等级: 明星作家
..6月29日考会计...努力吧!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6-09 0
宦官在历代中的地位与变化

[size=4][color=#0000ff][font=楷体_gb2312]宦官是专制制度的特殊产物,历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世界上延续了数千年。在我国,大体可以肯定在商朝时就有了宦官,直到二十世纪,随着帝王制度的消灭才消灭。因而,宦官这种特殊产物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代皇朝中,皇帝要保住帝位维持统治,必然要与外戚发生矛盾,产生斗争,这样必然要寻求支持。没有外力支持的皇帝,皇权就会旁落外戚。皇帝想得到外力的支持,有两种方法,一是跟士大夫结合,一是跟宦官结合。但跟士大夫结合的可能性很少,这是因为皇帝与他们平常太过疏远,而且也不知道谁是攀附外戚的走狗。唯一的一条路只有依靠宦官,别无其他选择。于是,历代皇朝的宦官政权便应运而生,有时宦官机构还十分发达,历史上宦官时代还出现过三次颠峰时期,有的宦官还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有的甚至能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本文仅撷取部分宦官在历代中的地位及其变化,作挂一漏万的简述,以供参考。


周代首创内廷机构


  宦官是内廷的仆役,凡皇帝、皇后、妃嫔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服务都由宦官提供。内廷门禁森严,守护内殿各门也是宦官的重要职责。后宫则是以女御充之,宦者守之。当然,皇家这个国、家合一的家庭所需要的服务要比豪门富室多得多,宦官的职责也就分化出许多,因此便产生了内廷服务机构,即宦官机构,宦官又叫内官。
  内廷机构,西周时有宫正、宫伯,掌管王宫事务;宫人,掌管寝宫事务;内宰,管理王宫内的政令;阍人,负责守护宫门;寺人,管理后宫女子。
  战国时出现了宦者令,赵国的宦者令是缪贤,蔺相如最初是缪贤的舍人,后来被缪贤推荐给赵王。


汉代的宦官机制和地位


  据《汉书·佞幸列传》所载,西汉时候,皇帝身边有一侍中,一中常侍。因宦者石显得志,元帝时设立中书令的职位,负责文书诏令的颁布实施。黄门侍郎设为一人,负责上递下传奏章。黄门是指掖庭的小门,黄门侍郎之下设有黄门、小黄门。太后住在长秋宫,由大长秋领导该宫中的宦官,大长秋一职,由士人或宫人担任。秦时的永巷令到了西汉便成了掖庭令。内者负责掌管内库出纳。
  东汉,宦官中的中常侍职位最高,在皇帝面前随时准备“顾问应对”,出入禁宫,负责赞导内廷众事。中常侍设4人,后来增加到10人。确切地说,自邓太后临朝听政以后,东汉由于事实上的需要和便利,规定宦官必须为阉人。除中常侍以外,设立的宦官职位包括:大长秋,管理皇后宫内事务,下属有内者三人,担任章奏传递。黄门侍郎,沟通内外信息。小黄门,在太后身边服务,负责整理文书和太后与皇帝之间的联络,另外接受临时分派的任务。例如,诸公及太妃有疾病,小黄门可作太后派去的使者探问。黄门还设有中黄门,中黄门冗从仆射。中宫仆令,管理车舆杂畜,出门时担任车马导从;掖庭令,掌管后宫贵人,采女(即选宫女)之事;其下属设宫暴室令,负责管理暴室内的妇女,送来暴室的人主要有患病的宫女和犯罪的皇后、贵人,在宫中服劳役的婢女则归永巷令管;御府令的主要职责事务是指挥宫婢制作、清洗宫中的衣物。宫中若有织室的活,便要设置织室丞,而钩盾令则负责皇家的花草树木及苑囿管理,东汉第一位著名的宦官郑众就是出身于钩盾令。

  从东汉的和帝开始,大多数是少年或孩童即帝位,以至于为母后掌权,朝政为外戚所把持。汉和帝即位时年仅10岁,外戚窦宪掌权,顺者昌,逆者亡。群臣因皇帝年幼,也只能叹息流涕,眼见外戚掌权而无能为力。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宦官获胜的机会较多。汉第十二任皇帝刘宏比他的前任刘志更依靠宦官,他曾指着两名恶名昭彰的宦官说:“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和帝自太子之时,宦官郑众便伴其左右,因同和帝从小一起长大,所以皇帝视之为心腹。永平四年,皇帝年仅十五,窦宪欲图谋不轨被和帝察觉,遂与郑众商议出一套对策。和帝先是下诏调开窦宪控制的禁卫军,接着令其入宫,将宫门紧闭。宦官们等窦宪入宫之后,向其宣读皇帝诏令,将其印、绶收缴,令其回到封地。然后等窦宪到了封地之后,和帝便下令杀之。事成之后,郑众升为大长秋,和帝更是敬之,时常与他谈论政事,岂料自此始创了宦官用权之先例。十载之后,和帝念其功绩深厚,封其为巢乡侯,亦开了宦官封侯之先例。

提到蔡伦,其被封侯为秘书监,还有一段令人瞠目的往事。蔡伦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发明家,他为造纸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人人皆知,不过蔡伦也是宦官,还是后宫中长相十分惹人喜爱的太监。众所周知,皇帝的后宫是相当肮脏的,****淫娃,色鬼魔王,各种货色都有。而蔡伦在后宫,原是专门伺候嫔妃的。建元初年,汉章帝即位。开始时宋贵妃受宠,蔡伦当时是小黄门,专门伺奉宋贵人,宋贵人长得妖娆、狐媚,每次皇帝临幸后,不用宫女,而命蔡伦为她洗澡,蔡伦多次巧以借口回避。天性孤傲的蔡伦不善逢迎,更何况伺奉后宫嫔妃本不是自己志向,拒绝伺候,因而宋贵人对蔡伦极端厌恶不满,向汉章帝告状,诽谤蔡伦,于是蔡伦被调到秘书监,但这恰好使他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后来他全力以赴搞研究,终于发明或者说改进了造纸术,用史学家的话来说是——因祸得福。


唐代宦官掌权废帝


  汉代利用宦官制约外戚,给宦官封官放权,开了先例,这样做好是好,不过终究是有一利也有一弊。唐太宗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下令:宦官之职,不得超过三品,四品为最高。不过经武后、中宗以后,宦官人数增至三千人,上千余人官居七品,居官滥权的现象远远超过汉代。到了玄宗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出现了朝中有宦官掌权的高峰,唐玄宗对那些服侍时间很久、尚有功德的宦官大肆封赏,出现了像左右监门将军这样的三品宦官,四千多名宦官中,官居四五品者不下千人。在殿头供奉的三品将军,被授予重任,传命持节,“光焰殷殷动四方”。在外出的监军中,宦官掌握军政大权,节度使也要听从其命。在当时的京城,宦官的产业几乎占地一半,其真可谓权财并进。德宗之后,将掌管禁卫军之权授予宦官,左右神策、天威军皆为禁卫军,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管禁兵,皇帝将禁卫军权交给他们本是出于信任,然而宦官持权皇上被蒙骗也就从此有了可能,此也一反皇帝的初衷。

  德宗刚登基时,宫中要买什么东西,都须经由官吏,以现金交易。但到德宗晚年时,规矩却改了,负责管理这件事的是宫监,人称宫市,设置白望(唐代宦官在民市中采购,往往左右探望,强取民物,付给物主的钱通常都很少,有时甚至还分文不予,称白望)达数百人之多,强买人的货物,用染成红紫色的旧衣服或撕下来的破丝绸强迫与物主交易,还要向卖主索要跑腿钱,实则是宦官公然抢夺百姓的财物。据史载,一个农夫用毛驴驮着柴禾从皇宫外路过,宦官声称宫市要买下他的柴禾,买了柴禾后不给银钱,只给几卷不三不四根本不值钱的图画作代价,并向农夫要跑腿钱,农夫说需钱买米下锅,宦官强抢不给,这事被在街上巡逻的小吏抓住,报告给上头,德宗知晓后下诏废黜那个宦官。不过,宫市的不法行为仍照旧出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叫《卖炭翁》,诗里揭露的就是宦官利用宫市强抢民财的罪行,此诗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活生生地反映了德宗时期宦官宫市时无法无天的强盗行径。大概正缘于此吧,所以发展到后来的清朝,宫廷管理宦官的制度专门立有一条是“不准太监参与朝政和出京办理公务”的规定,以限制宦官的权力。

  唐代宦官受宠的例子也是俯首可拾的。高力士十岁进京,在宫中长大,身长六尺五寸,颇具风采。玄宗在藩邸时倾心跟随,玄宗也极为欣赏他,二人皆视彼为知己。玄宗即位后,指派高力士负责外部的联系,玄宗即可运筹帏幄之间。高力士常服侍玄宗,每晚都会在殿内陪宿,玄宗曾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正因如此,高力士名声大振,在朝中令奔竟之徒仰慕,很多人想见他一面,苦于没机会,侥幸见到他便如望天人,激动不已。众宦官也唯高力士马首是瞻。一些养尊处优的皇亲如杨国忠、安禄山等也极力攀附高力士,常馈赠珍奇。高力士这人善于置办田产,仅在京师一地所筑建的府第、池园等,就占据良田千亩。而在宫闱中高力士更得其势,肃宗视其如兄长,公主称其为翁,玄宗不称其名而只称将军,有时还向高力士自称小字“阿瞒”。玄宗中年时渐图安逸,对李林甫极为信任,打算把政务交予李林甫,而李林甫的阴险狡诈已为朝内外官员所惧,同时也危及宫闱中的众宦官们的利益,肃宗在东宫时更是日夜担忧,唯恐遭其诬陷,焦心得发鬓昏秃。高力士为此冒死力谏,玄宗冷静思虑后觉得高力士有理,乃置珍宝及酒宴赏于他。此赏价值及规格之高为建唐帝国以来之最。

到了唐顺宗时,深感祖训“宦官之职,不超过三品,四品为最高”之重要,于是唐顺宗想将宦官军权夺回,没有成功,因其有严重的风疾在身,即帝位仅一年,在宦官强迫之下于806年将皇位禅于太子,顺宗于宪宗即位第二年死去。宪宗因服用丹药妄图长生不老而致性情大变,动辄杀人。为避免殃及自身,宦官们于821年将其杀死。事后,王守澄、陈弘志谎称皇帝死于丹药,遂立太子为帝,即穆宗。穆宗乃短命皇帝,即帝位仅有4年。同穆宗一样,敬宗在继位后,终日狩猎游乐,宦官们甚是满意,但敬宗整日服春药和丹药,其杀气也同于宪宗。经常因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杀宦官戮宫女。为防止身遭不测,宦官们决意将其铲除。一次夜宴,宦官首领刘克明趁敬宗大醉不醒,将他挟持至更衣室并将他杀死。另一宦官王守澄,则趁刘克明挟立绛王为帝时,率另一支宦军进入宫中,将刘克明杀死,同时杀死绛王,然后立文宗为帝,是年826年,而敬宗即位还不到一年。唐代有好几位皇帝的“废”和‘立“都是由宦官一手操纵的,皇位更迭致使宫闱之中充满血雨腥风,鬼哭狼嚎,有的小皇帝的下场惨不忍睹,成了宦官们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明代的宦官制度和机构


  明太祖朱元璋即帝位后,鉴于汉唐宦官之祸,置宦官不到100人。朱元璋对宦官防范极严,立下戒条:不准宦官读书识字;不准宦官兼外臣文武官衔;宦官品级不许超过四品;严禁宦官和外廷大臣交往。有一次,朱元璋对侍臣说:汉代、唐代宦官成灾,虽然宦官有罪,但人主也有责任,是宠爱造成的。如果不准宦官领兵干政,虽然想作乱,乱得成吗?
  朱元璋唯恐戒条还不足以制止宦官干政,便特命工匠,铸一块铁牌,竖在宫门内,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是,明代从第三代起,又开始重用宦官。明英宗正统七年,公元1422年,英宗宠爱的司礼监太监王振毁去朱元璋所立的铁牌,总揽朝廷军政。自此,宦官又开始泛滥用权。
  明代的宦官机构号称“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权势最大的司礼太监掌印太监,成为实际上的内廷事务总管,因其批答奏章、传宣谕旨而侵夺了部分君权。据《明史·职官志》载,司礼监是可用朱笔批阅奏章的随堂太监。因设置有司礼太监,明代皇帝便可几十年对朝中之事不闻不问。皇帝轻松了,而其应有的权力却掌握在太监手中。东厂由秉笔太监兼管。司礼监提督常入住衙门,掌管古今书画及文房用品,并藏于各库。提督下属的六科廊掌司管理宦官的人事档案。
  司礼监下设文书房来办理批阅奏章的事务。在司礼监正房,司礼监掌印官参看奏章书文,而秉笔监、随堂监则在其他各室详阅文书房之文书。魏忠贤做掌印太监时,竟于乾清宫大殿之上,公然批改文书,他本人虽不识字,但有人在旁宣读,他听了就马上拍板定案。秉笔太监、随笔太监要求学识渊博,崇祯皇帝对这一点甚为重视,选拔此类太监如同考进士一样,有一次选拔考试时出的题目是《事君能致其身》,宦官郑惠和曹化淳二人通过了考试。由此可见,在众多太监管理的事务中,由于秉笔太监代帝阅奏章,因而事实上秉笔太监已进入明朝的权力管理中心的最高层。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在宫中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宦官通晓文墨,更助长了他们干政的欲望与野心。

  由于明成祖是夺取侄子建文帝的江山自己登基作皇帝的,又因一直不知建文帝下落,成祖害怕会有人暗中谋反,于是设立了一个东厂,由提督太监管理,用来打探聚众谋反的事。成化初年东厂由太监尚铭掌管。尚铭是个很贪婪而且深藏不露的人。他利用职权敲诈勒索,手段高明,不义之财滚滚而来。这时,有个在外侦事的太监叫汪直的特别眼红东厂,也想得到这块肥肉,于是他不断地向明宪宗表态,如果由他来掌管东厂,一定会比尚铭办得更好。明宪宗经过再三考虑后,决定再设立一个与东厂一样的机构,由汪直管理,看他与尚铭到底谁的本事更大。于是在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由太监汪直办起了与东厂相对的西厂。西厂设立后,汪直开始了他排除异己的行动,很多朝臣如兵部尚书项忠、左都御史李宾、侍郎程万里、滕昭等人都被他诬陷而被罢职。最后导致亦思马进犯宣府,明宪宗对汪直惹的麻烦十分恼怒,便下旨将西厂撤消,汪直也被调出朝廷下放到南京御马监任职去了。

为维护统治,明王朝还建立有镇守太监调任制度。监军太监八世纪就已有之,这一制度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15世纪,明王朝发明了镇守太监,与监军太监并驾齐驱管理公务。到16世纪时,已成为一种“祖制”,祖制的特点是:永不可以变更。即由皇帝派出亲信宦官,到各省和各重要城市长期驻留,这是政治性的。还有一种专业性的,如税务太监、矿务太监。他们在事实上和名义上都是皇帝的代表,就跟土匪一样,所到之处,贪污勒索,甚至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除了矿监、税监,还有采办太监和织造太监。采办太监专司采办木材,采办香料,采办宫花珠宝;织造太监专司烧制瓷器,纺制锦绣绸缎。他们对人民的伤害,不亚于矿监税监。以采木为例,在采购中心的四川省,便有一句沉痛的谚语:“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形容采伐一根供皇帝建筑宫殿用的巨木,一千人之中要死去五百余人,才能把巨木砍倒和运出深山老林。当时的四川人民一听到采木的宦官驾到,无不惊恐失色,唯恐避之不及。
  事情已十分明白,以宦官为权力管理中心的明官府跟全国人民,已不能共存。当时的凤阳巡抚(相当于军区司令员)李三才,在请求万历皇帝朱翊钧停止矿税宦官的奏章上,有一段文字,揭露矿税监军罪孽入木三分:“杀人父母,使人成为孤儿;杀人丈夫,使人成为寡妇;破人家庭,掘人坟墓;纵然对方是仇人敌人,我都于心不忍,陛下怎么忍心对一向被称为赤子的臣民如此?”
  不过在明朝,中国历史上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太监——郑和,他的本名叫马三保,所以有人又称呼他为三保太监。郑和出生于云南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穷苦之家。他们一家子十分虔诚,祖父和父亲都曾经亲身到过圣地麦加朝圣,因此郑和从小就从长辈的口中听闻了许多海外的奇闻怪事,对航海有着很大的兴趣。后来郑和被明朝的军队俘虏带到了北平,在燕王府里作了一个小太监。他为人很聪明,无论是读书习武都学得很快,所以燕王朱棣很喜欢他,并且赐他姓郑,改名叫郑和。
  在燕王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中,郑和因为作战勇敢更是受到燕王的信任和赏识。燕王最终打败了他的侄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郑和因为有大功也被升了官,作宫中的主管太监。此后燕王派郑和多次下西洋,还曾三次东渡扶桑。正是郑和多次远航,充分显示了中国泱泱大国的军事威慑力,使得那些小国纷纷派使臣来中国朝见。


清代宦官的品级制度及显赫人物


  清代的宦官由内务府大臣统领。清代额定太监2000多人,官级四等:总管太监,六品,8人;首领太监,七品,89人;副首领太监,八品,42人。其余杂役、守护之太监,均为无品的普通太监。
  清宫规制:宫廷的机构设置中有四执事和奏事处。所谓四执事就是管理四个方面的事务,奏事处不设首领,属四执事首领管辖。皇帝是宫廷中的主宰,侍奉的太监最多。而皇后宫中设六品执守侍副总管太监2名,八品侍监首领太监5名,太监46名。皇后的茶房、膳房、药房各设八品首领太监1名,并设有太监36名,共80多名太监,专司皇后生活起居一应事务。而皇宫中的妃嫔位下专门服侍的太监稍少于皇后。
  敬事房太监为八品官,专管皇帝性生活。为保证受孕,敬事房太监要将帝后行房的具体年、月、日以及时辰详记在册。慈禧还是嫔妃时,最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就曾担任过咸丰后宫传谕召幸嫔妃的职务。
  清代皇宫里的太监达二千多人,安德海这个小太监有何背景,能一步一步爬上高位呢?其实,安德海出身农家,家贫如洗,连进宫时“净身”的钱都是求爷爷拜奶奶才勉强凑齐,而且只能在家“净身”,非正规的“刀子铺”的专业人士干的净身。安德海的运气好,好在初入宫时拜认的师傅,就是咸丰皇帝十分宠爱的叶赫纳拉氏兰儿寝宫的首领太监刘印成,之后,兰儿生下皇子载淳后,安德海已升为御前太监。兰儿便紧紧抓住安德海这条内线,得宠于咸丰。咸丰驾崩后,安德海这个小太监穿梭于京城与热河之间,周旋于两宫太后与八大臣左右,并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助了一臂之力,立下汗马功劳,被破格提升为四品总管太监,当时不过才二十几岁。按照清制,首领太监的人选必须在三十岁以上,何况是总管太监。自此,安德海成为慈禧跟前的大红人,并倚仗慈禧的权势,得罪了许多文武官员,特别是得罪了慈安东太后和恭亲王奕■,结果被以“擅自出京购置龙衣,扰乱民生”的罪名而被处以极刑。


无独有偶,除安德海在朝中的官位升得如此之快且高外,还有一人就是李莲英,虽为宦官,也成为清皇朝中权势显赫的人物。
  李莲英“净身”进宫后,经贿赂当时为储秀宫的总管太监刘印成后,得有机会为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梳头,并一举成为慈禧的贴身小太监。另外懿贵妃为笼络还是咸丰御前太监的安德海,就让李莲英跟安德海学艺。这期间,李莲英的地位逐渐上升,同治四年,已被晋升为首领太监,并赐六品顶戴花翎,地位仅次于安德海之下,同时也成为慈禧跟前的宠臣。
  晚清权监之祸不但没有就此根除,反而愈演愈烈。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李莲英很快就接替了安德海的位置,被晋升为总管太监,官至四品。慈安东太后暴亡,李莲英为主子慈禧太后立功,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内廷大总管赏二品顶戴显赫地位,在紫禁城中稳坐了近40年,占据了晚清权监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后的小德张也曾不择手段,上捧下压,取代了李莲英,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权臣,官至三品总管太监。
  清代吸取明代的教训,曾采取限制宦官的方针,雍正四年明诏规定,太监最高不得超过正四品。但清末以给慈禧梳头得宠的李莲英后来竟官至二品顶戴,以演戏甚得慈禧欢心的小德张也官居三品,清末朝廷的腐败,根本不管“祖制”不祖制了。因而,朝廷的腐败至极,前所未有;社会黑暗至极,百姓痛不欲生,也就不言而喻了。
[/font]


[/color][/size]
我决定沉默Le;努力考会计.....祝福我吧!
素净淡雅

ZxID:10642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唯衍玦
工作,潜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6-17 0
又是太监,不过这么名字好听点,宦官~~~~一样嘛

宦官在皇宫中与封建社会中是中特殊的存在,可高可低,可贵可贱,也可以说需天时地利人和而决定其命运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6-09 0
已审
小妮子,好久不见~(≧▽≦)/~啦啦啦
宦者为官
必定有一番风浪啊。。

楼主留言:

恩啊~~所以今天来走走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