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军机处————————————皇帝的秘书班子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925 回复:3

[其他] 清廷军机处————————————皇帝的秘书班子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青_池

ZxID:13066653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汐影洛洛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0


北京故宫,在隆宗门内高大宫墙的下面,有几间低矮而普通的瓦房,原是清代权势煊赫的全国政治中枢--军机处的所在地。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简介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海淀军机处
  
崔墨卿
  
军机处顾名思义,它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本应当设在皇宫内院,而海淀地处京城西北郊,军机处从何而来呢?事情怪就怪在海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   
在当年的海淀镇上有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名叫老虎洞。此街长约一华里,东西走向,街道虽然不宽但商店林立繁荣异常,吴德利荣店、义兴号当铺、保丰斋糕点铺、长生堂药店以及各种档次的饭店茶馆酒肆。在老虎洞北侧偏西的地方有一条小胡同,因清朝的军机处设在胡同里面,因此它自然就被当地人叫做军机处胡同了。   
军机处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个皇帝雍正,于雍正七年(1729年)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坦布用兵时设立的。军机处起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的诸王贝勒大臣议会,也就是一切军国大事,包括皇帝继位与立储,都要在诸王贝勒大臣议会上决定(顺治登基也是如此)。到了康熙帝执政以后,为处理事务方便,皇帝在离寝宫较近的地方设立了一个南书房,较之诸王贝勒大臣议会有了一定进步。雍正继位以后觉得南书房仍有许多弊病,使皇帝不能了解民情,因此特在雍正七年下旨,设立了一个军机处。   
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上行走和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统称办理军机大臣,下设有军机章京和笔帖式等一干办事人员。皇宫内的军机处最初设在乾清门外,不久迁至乾清门内,与康熙皇帝当年的南书房相临,最后移至隆宗门西边,总之它都没离开皇帝寝宫养心殿。军机处首辅满族大臣是康熙诸皇子中与雍正最为密切的皇十三子和硕怡亲王允祥,而汉族首辅大臣是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元老重臣张廷玉,从这里可知军机处在雍正皇帝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   
海淀的军机处是随着畅春园与圆明园初具规模以后,每逢盛夏来临,皇帝都要到这里避暑消夏,康熙帝长住畅春园,而雍正帝则长住圆明园,皇帝既然长住这里,他的心腹重臣们自然不能离开左右,在海淀一带建一处军机处办公的地点是顺理成章的事,海淀军机处就这样诞生了。军机大臣们在此办公后,为方便起见在海淀一带纷纷建起了个人的私宅别院,如雍正朝第一任军机大臣中的平郡王福彭,乃礼亲王纳尔苏之子,他就在海淀镇西南侧建了一座占地近百亩的花园别墅,它就是今天所谓的海淀大观园,又称乐家花园。   
海淀镇的军机处胡同长约一里,南北走向,上世纪末尚有遗迹可寻,称军机处胡同。但此时的军机处胡同成了典型的半截胡同,北半截已于解放初期修筑西直门至颐和园的公路时,把它拦腰斩断了,成了北大校园的一部分,据说只有当年的两棵百年以上的老槐树可以佐证这段历史了。而它的南半截仍称军机处胡同至2002年,因为修筑五环路,它也被夷为公路的路面和绿化带了。   
军机处自设立以来,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历经了180余年,自雍正朝起,所有王公大臣贝子贝勒及历史名臣无不光顾此处,议论朝政,指点江山,可谓饱经了历史沧桑。   
一九三四年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在燕京大学教书时,也曾入住过海淀军机处胡同的八号院内的一所大宅门里,但它的原址今天已是高楼林立的北大学生宿舍了,海淀军机处从此也从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清朝强化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远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完全听命于皇帝。

保密制度

军机处职掌着每日晋见皇帝,共商处理军国大事,并奉旨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的重要使命,因此它在清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军机处在清代初设阶段,由于无保密制度。时有部院官以启事画稿为名,侦探消息传播街市,目为新闻。造成清廷许多军国要事的严重泄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严酷的教训,使清代军机处不得不对保密规制进行强行规定。据清吴振木或《养吉斋丛录》载:军机处自清朝嘉庆以后其保密规制始严,规定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章京系专职办事官员)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至于通谕王公大臣之事,在乾清门阶下传述,不许在军机处传述。并命科道官一人轮日至隆宗门内纠察。与此同时,军机处所收到的各类奏折和皇帝石朱批的谕旨,都有一整套严格的保密管理规定,每日奏折,于寅卯二时发下,由军机章京分送各军机大臣互阅。凡皇帝在奏折上批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折,由军机处章京贮于专门的保密奏折,由军机处章京贮于专门的保密黄匣中,交军机大臣捧入请旨,然后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命军机章京起草谕旨,经皇帝石朱笔改定后,交各部院速议速办。为防止文件在传递过程中的失密,由军机处将文件密封后交兵部捷报处递往。   
在文件的封袋上,分别规定右书“办理军机处封”,左书“某处某官开拆”,至于皇帝亲笔改定的谕旨,在封袋上,则居中大书“传谕某处某官开拆”,其封口及书年月日处皆钤印……。除此之外,皆使领者(领取文件者)注明画押于簿中,谓之“交友”。这可谓保密责任到人了。   

清军机处还实行了严格的归档保密规定,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谓之“清档”。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清军机处还设有专门的档案房,有专职的保密人员管理这些档案,由此而使军机处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之好,同时,为后代留下了许多难得的珍贵史料。 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效率

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很高。根据内阁制度,下属官员有事题奏,或皇帝颁发诏旨,都是经过层层机构,辗转交送,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在通常情况下,军机大臣每日早5点左右进宫应召觐见皇帝,有时一天召见数次,主要是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起先由大臣亲自主稿,后来才改由章京起草,大臣拟定。经皇帝认可后,按照谕旨的性质分“明发上谕”和“廷寄上谕”两种形式向下传达。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廷寄上谕因奏请而降旨,事属机密,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廷寄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根据事情的缓急,或马上飞递,即日行300里,或400里,或500里,或600里加急,一律由军机章京在封函上注明。封口及年月日处,加盖“办理军机处”银印。如遇特别机密紧要的密谕件,则由军机大臣自行缮写封固,上写“军机大臣密寄”。这一套廷寄制度,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

日常工作

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2、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3、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于明代内阁的区别

 明朝的内阁最初和清朝的军机处类似,是辅佐永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是一个纯粹的秘书机构。但是随着后来的皇帝的精力和能力下降,内阁逐渐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可以决定国家政务的,明朝的内阁首辅在某种程度上是行使相权的,比如著名的张居正,通过和司礼监太监的勾结,实际上是行政权集中于一身的地位。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像万历那样几十年不上朝,国家政务都靠内阁去打理。   

而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   

但是制度是一方面,关键在于清朝皇帝勤政,军机处始终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而明朝皇帝懒惰,才使得内阁逐渐摆脱了纯粹的秘书机构,拥有了一定的行政权力,如果明朝皇帝都像朱元璋和朱棣那么勤政,内阁的权力就小多了。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以六部尚书和曾任经筵讲官的来兼任,他们的地位就尊严了。明朝大学士的官衔,始终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明代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虽然只有五品,但内阁还算是国家的正式官署,成员是有品级的国家官员,其任免是有规章制度的。   

军机处最初在编制上只是一个临时机构,类似今天的某某领导小组、某某办公室,而非一个正式机构,其成员无品级,组成完全由皇帝任意安排。内阁大学士,还可以勉强称为国家大臣,而军机大臣则只算是皇帝的私人秘书。随着后来的发展,成为事实上的正式机构。   

拿张居正来举例,大臣给皇帝上奏章,还要给内阁报一份,一式两份,到了清代则不然,只有给皇帝的一份,军机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经手就完了。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经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书,侍郎,地方政府总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晓谕中外诸事,都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这是中国向来的惯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或者要交给吏部尚书的,也是直接寄信给吏部尚书,此外无人得知的。   

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这种上谕,由军机处拟给皇帝看,皇帝看过以后,封来盖起一个印,这个印叫“办理军机处”。军机大臣,名义上是大臣,照制度法理讲,并不是大臣,因为他是皇帝御用的,而不是政府的正式最高行政首长。   

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向皇帝发生关系,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这不是全国政治,一切都变成秘密不再公开。   

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只是宰相做错了,须负责。皇帝做错了,可以不负责。除这一区别以外,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   

因此,军机处的设置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君主专制的顶峰离不开皇帝个人的勤政。

 
历史发展

 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紫禁城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由于军机处本是一个非常的临时机构,自诞生之日起就摆脱了正式官僚体系的壅滞、繁琐的毛病,非常适合皇帝加强君权的意愿,所以,在准噶尔战事平定之后,按理应裁撤军机处,但结果非但不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使其超越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   
乾隆元年,废除军机处,其事务由总理事务处经办,各军机事务大臣皆调回本任,三年,诏令恢复军机处。   

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军机处之决策权渐移。但在奕䜣失势后,军机处又重掌大权。   
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

主要成员

军机处主要成员为军机大臣及军机章京。军机大臣员额无定,最少时以三员为度,最多不超过十员,通常为四至七员,尤以五至六员为最常,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设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族亲王或大学士担任。   

其他任职者,按各人资历分别被任命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另选内阁中书等官充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满汉各半,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军机处具体职掌为: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8]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用字寄上谕的名义对各地各部官员发布指令,凡特旨简放大员,如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督、学差、主考及驻外使臣,皆由军机处开单请旨。

主要职能

军机处的职掌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概括成八个字:总记机要,承旨出政。从中央内阁、六部、卿寺、到地方各省、驻边将军、办事大臣乃至四邻诸国的公文、奏报,各级官员为公私要事呈上的奏折,无不汇集于此。每日清晨五六时之际,军机大臣便要晋见皇帝,依次长跪,陈述和商讨军国大事,得到皇帝的指示后,退回“值庐”,或对呈文进行复核、审定,或撰拟谕旨下达,谕旨分两类:一类是“明发上谕”或“明谕”,交内阁抄发给有关衙门和官员办理;一类是“寄信上谕”或“密谕”,不经过内阁,写毕密封,加盖印信,由兵部派驿马传递,直送某省某官开拆。

在承旨出政之中,军机处特别干预了用人之权。凡属文武高级官员,诸如大学士、六部、督抚、将军、学差、主考、驻外使臣等,都由军机处开单请旨,尔后皇帝“钦定”。官吏凡在“军机处记名”的,就表示快被提升了,遇有实缺,也要由军机大臣奏请皇上发放。此外,凡是盛大的典礼的组织、重大案件的审理,也常常有军机大臣参加。

军机处办起事来的特点,一是“速”,二是“密”。除每晨例行的谒见请旨外,昼夜都有人在“值庐”恭候,以备接见,从不误事。皇帝外出巡幸、谒陵、避暑,都有军机大臣相随。每日折奏无论是几十件或上百件,或明发或密谕,一律当天办完,从不耽搁一日。“密谕”的传递速度,十分可观。只要军机大臣在信封上注明,一日便可行300里、500里,甚至“加快六百里”,快捷程度,前代罕见。军机大臣掌握机要之事,皇帝接见他们时,左右大监要一律退出。军机处的值庐是机密重地,不准闲人窥伺。内中使用的杂役人员,都是15岁左右不识字的幼童,俗称“小么儿”,皇帝经常派人在军机处附近稽查、监视,嘉庆时还传旨:自亲王至满、汉大臣都不得到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说,违者严惩。

总之,军机处在清代完全成了至关紧要的政治总枢纽。难怪《清史稿》上说。“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时的内阁,只负责办理日常本章和筹备庆典。清朝末年,内阁更是形同虚设。但是,军机处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实权,它“一不四无”,地地道道的是皇帝的附庸。它的实际作用是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手中的力量。君主利用军机处,完全排斥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取代了“内阁”的主要职权,甚至收揽了六部和地方的部分权力,可谓一举数得。

====================================================================

军机处之职掌主要是: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无正式衙署,其办公处所设于内廷隆宗门内,称为值房,无专职官员,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设军机章京办理一切事务。( 军机处值房清代军机大臣轮流在军机处值房值宿,办理皇帝交办的事务 )   


军机大臣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俗称“大军机”。分设满、汉员,由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奉特旨充当,均为兼差。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凡经皇帝选调到军机处任职的军机大臣,称“入值”。由皇帝指派满、汉各一员为首领,称为“揆首”、“领袖”。初期,凡应皇帝召见议商政务、承皇帝旨意起草谕旨以及寄给各官员之谕旨的署名等,均为领班军机大臣专责。干隆时,傅恒任领班,经皇帝批准改为军机大臣共同面君承旨,发出之寄信谕旨,亦改用军机处名义。初入值军机处者,因资历或能力尚浅,则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加“学习”二字,意示见习,其地位低于一般。一二年后,再由领班的军机大臣奏请去其“学习”二字。各军机大臣之间,因资格、品位之高低而有差别,除视秩排班外,权力亦有不同。如﹕有的满洲军机大臣只准阅办满文奏报;新任之军机大臣不准阅办皇帝朱批过的奏报。这些等级差别,均不见有“则例”、“章制”,而是由皇帝亲定。   


军机大臣的职掌可综合为六个方面: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与官员上报之奏报文书的处理;凡国家之施政方略、军事谋略以及官员的重要陈奏意见,或对官员的惩处、弹劾事件等等,皇帝批交军机大臣议,或会同各有关衙门议,并着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某些重大案件,皇帝专交军机大臣审理定拟,或会同三法司审拟;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各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以至道府、学政、关差,以及驻防将军、都统,驻各边疆地区的参赞、领队、办事大臣等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呈皇帝择用。遇科考,亦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官名单及考试题目,请皇帝选用。复试、殿试,军机大臣负责核对试卷、检查笔迹或任阅卷官;军机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军机大臣可奉皇帝之命,以“钦差”的身分,往各地检查或处理政务,稽查各省、各部院之汇奏事件。此外,军机大臣还兼任方略馆的总裁,内书房管理大臣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军机章京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亦称“司员”。初期,军机章京无一定额数,由军机大臣在内阁中书等官中选调。干隆时改由内阁、六部、理藩院等衙门取用。嘉庆四年(1799)始,定军机章京分满、汉各两班,每班八人,共三十二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一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择资深望重者任之。其后增设额外章京一二员,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确定汉军机章京额数为二十人。   军机


章京亦为兼差,选用者必须为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年纪轻,办事练达,撰拟迅速,书写端正。其原职缺升至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官及三品,即调归本任。军机处选补章京,由各衙门开具履历保送,军机大臣亲加考试,合格者即带领引见,录用与否由皇帝决定。录取后,依次列名存记,俟缺出按单调取。军机章京向例不参加京察,其奖叙升转由军机大臣酌情保奏。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十,奏定变通军机章京升补章程,定军机章京为实缺,其领班章京秩视三品,帮领班章京秩视四品,以下各章京俱按原品实授;并规定三年递升的升补办法。   军机章京负责军机处的日常工作,如处理文书、记注档册、撰拟文稿等。值宿之章京,夜间遇有紧要事件,亦有单独被皇帝召见承旨撰书谕旨者;还可参与军机大臣所承办案件的审理等。   

军机处内部机构的设置未见记载,现存的军机处档案中,可见到它内部的分工是按职掌设满屋和汉屋。满(汉)屋为其内部俗称,其对外行文时称满(汉)军机处,由满、汉章京分别任事。其职掌除分办满汉文之谕旨和奏折外,满屋掌在京旗营及各省驻防和西北两路军营官员的补放事务,负责内蒙古、外蒙古、藩部及喇嘛等朝贡时拟赏单,并掌管军机处本身的事务性工作;汉屋办理在京部院及各省文职官员、绿营武职官员的补放进单,王公内外大臣赏单及拟给外国朝贡使臣赏单,办理皇帝交下的应查、应办的事务以及负责军机处的对外联系、管理档案等工作。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成为清代皇帝直接控制下的行政之总汇,赞襄皇帝对国家大政方略的决策。

海淀军机处

 军机处顾名思义,它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本应当设在皇宫内院,而海淀地处京城西北郊,军机处从何而来呢?事情怪就怪在海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   

在当年的海淀镇上有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名叫老虎洞。此街长约一华里,东西走向,街道虽然不宽但商店林立繁荣异常,吴德利荣店、义兴号当铺、保丰斋糕点铺、长生堂药店以及各种档次的饭店茶馆酒肆。在老虎洞北侧偏西的地方有一条小胡同,因清朝的军机处设在胡同里面,因此它自然就被当地人叫做军机处胡同了。   

军机处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个皇帝雍正,于雍正七年(1729年)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坦布用兵时设立的。军机处起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的诸王贝勒大臣议会,也就是一切军国大事,包括皇帝继位与立储,都要在诸王贝勒大臣议会上决定(顺治登基也是如此)。到了康熙帝执政以后,为处理事务方便,皇帝在离寝宫较近的地方设立了一个南书房,较之诸王贝勒大臣议会有了一定进步。雍正继位以后觉得南书房仍有许多弊病,使皇帝不能了解民情,因此特在雍正七年下旨,设立了一个军机处。   

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上行走和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统称办理军机大臣,下设有军机章京和笔帖式等一干办事人员。皇宫内的军机处最初设在乾清门外,不久迁至乾清门内,与康熙皇帝当年的南书房相临,最后移至隆宗门西边,总之它都没离开皇帝寝宫养心殿。军机处首辅满族大臣是康熙诸皇子中与雍正最为密切的皇十三子和硕怡亲王允祥,而汉族首辅大臣是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元老重臣张廷玉,从这里可知军机处在雍正皇帝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   

海淀的军机处是随着畅春园与圆明园初具规模以后,每逢盛夏来临,皇帝都要到这里避暑消夏,康熙帝长住畅春园,而雍正帝则长住圆明园,皇帝既然长住这里,他的心腹重臣们自然不能离开左右,在海淀一带建一处军机处办公的地点是顺理成章的事,海淀军机处就这样诞生了。军机大臣们在此办公后,为方便起见在海淀一带纷纷建起了个人的私宅别院,如雍正朝第一任军机大臣中的平郡王福彭,乃礼亲王纳尔苏之子,他就在海淀镇西南侧建了一座占地近百亩的花园别墅,它就是今天所谓的海淀大观园,又称乐家花园。   

海淀镇的军机处胡同长约一里,南北走向,上世纪末尚有遗迹可寻,称军机处胡同。但此时的军机处胡同成了典型的半截胡同,北半截已于解放初期修筑西直门至颐和园的公路时,把它拦腰斩断了,成了北大校园的一部分,据说只有当年的两棵百年以上的老槐树可以佐证这段历史了。而它的南半截仍称军机处胡同至2002年,因为修筑五环路,它也被夷为公路的路面和绿化带了。   

军机处自设立以来,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历经了180余年,自雍正朝起,所有王公大臣贝子贝勒及历史名臣无不光顾此处,议论朝政,指点江山,可谓饱经了历史沧桑。   

一九三四年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在燕京大学教书时,也曾入住过海淀军机处胡同的八号院内的一所大宅门里,但它的原址今天已是高楼林立的北大学生宿舍了,海淀军机处从此也从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清朝强化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远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完全听命于皇帝。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机构。初设于雍正七年(1729),当时正值清廷用兵西北,军务紧急,因内阁在太和门外,官员混杂,易于泄露军机。为此,清世宗在靠近内廷的隆宗门内特设军机房。作为临时性的军事指挥机构。由于这一机构有利于君主独裁,战事结束后,于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机构。直到清末(1911)“责任内阁”出现时才被撤销,前后存在约190年。军机处设军机大臣,一般是三四人至五六人,最多时达六七人,通称大军机。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选任,没有定员。其中一人为首席军机大臣,或称“揆席”。首席军机大臣每日入值,随时准备皇帝召见,即使皇帝外出巡幸也不例外。军机大臣的职务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即秉承皇帝的旨意办理军政事务,实际上是为皇帝作侍从秘书工作。下设军机章京,从内阁和六部中抽调中书,即中等官充任,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文书,对一般奏章票签处理意见,根据皇帝的意图起草谕旨以及“记载档案”等。官品不高,但接近机密,俗称“小军机”。分满、汉两班,各以一人为领班,一人为帮领班。处下还有两个机构:负责修纂的“方略馆”和掌翻译的“内繙书房”。   

军机处总揽机要,还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权限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各地的奏章由军机处票签后呈请皇帝批示。皇帝的谕旨,凡属机要,都由军机处草拟,称为“密谕”,经由军机处通过兵部送达地方的督抚,称为“廷寄”,内阁无从过问。至于“文武官特简”以及西北两路军兵换防也要由军机大臣“进其名单”呈请钦定。军机处还立有“存记簿”,相当于机要档案,“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应密存事件,则密封存记”。总之,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处产生后,原来的议政王大臣形同虚设,内阁也成了处理一般事务的机构了。军机处虽然总辖军国政务,但它本身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檐曝杂记》卷1)。其官员互不统属,皆直隶于皇帝,军机大臣的罢置也听命于皇帝,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它的设立是清代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

军机处影响


首先是大大提高了君权。这点可分几方面说明:

第一,军机处究其实不过是皇帝的秘书处,并非政府的正式部门,故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秘书处,并非政府的正式部门,故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私人谋士,并非传统政治中的宰相,他不可能对君权有所节制。

第二,军机大臣不设专职,而置本职于部院;如此皇帝既收得人之效,又便于军机大臣之任黜。军机大臣能尽其被咨询功能,皇帝又能控制部院,以贯彻大权独揽,一举数得。

第三,军机处发出的谕旨分为明发上谕乃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直接寄给个别部门负责者,而各部门亦可单独上奏皇而不须经由其上司。如此,则皇帝及其军机处可明了整个官僚结构各部门的运作情形,而各部门除了本身的运作外,对其他部门一无所知,这样便大大有利于君主专制。

其次,自军机处设立以后,内阁发布命令之权为军机处所夺,其作为行政中枢的地位便被架空;从此,内阁学士若非在军机处办事,便成为闲散冗员,而内阁学士品位尊崇,正好给予皇帝对某些大臣作明升暗降的机会。此外,南书房从此也不参预机密,只负责文章书画的工作而已。

第三、军机处从一开始就是办理军务而设,故此,自清初以来专门负责军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便变得有名无实。从而八旗王公的势力亦被削弱,到乾隆五十六年,便索性废除了议政处。

第四,军机处仅设军机大臣及章京两类官员,大臣面承谕旨,章京分班治事,员数既少,易于课定责任,且亦易于保持机密。同时军机处所议之谕旨,机密事一概由廷寄,廷寄经述旨后,概由军机处加封交兵部迅速持递,避免了层层下达的拖延,有助于保持机密及处事的迅速。故此,自军机处成立后,大大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总之,军机处的成立,提高了清政府的行政效率,削弱了贵族的势力,扩大了君权,使满清政权成为具效率的专制独裁政体。


关于军机处关于雍正的一点误解(转述)
 
有人说雍正建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但是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是怡亲王死了,雍正加上身体不好所以创立了军机处以帮助处理国事。
雍正设立军机处的目的不是集中君权:

雍正设立军机处是什么时候?军机处的建立是为了击中军权根本说不通。他不在一继位,政敌林立,政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加强集权,却在政敌清除了N年之后,在他自己病的半死不活的搞集权,他想自杀啊?建立军机处,其实是想找人来帮他处理政务,是因为他的病情不堪负荷巨大的工作量,怎么倒成了集权了?中学历史书上的错误多了去了,关于军机处这点已经好多清史专家指出了,高翔、郭成康还有台湾日本的清史专家都有论文指出过,现在关于这个问题上现在史学界都已经达成共识了。

皇帝搞集权,就是因为权力受到威胁,所以才要从权臣手上收归权力,搞集权,雍正创立军机处的时候,政局已经稳定了好几年了,他根本没有那个必要。
雍正在建立军机处之前,他批复奏折一般都是奏折随到随批复,批复完了之后发走,和臣下讨论发现自己意见不对,就会在后面的奏折上写修改的意见,承认先前的意见有误,按照新的意见办理。而军机处的建立正好是对于西北用兵时期,军事傍午,当时皇帝病重,一度病危,曾经安心静养数月,军机处是为其分劳的,怎么可能说是他的目的是集中君权?雍正生病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有效的处理政务,所以张廷玉等人的参赞拟旨等工作量一下子激增,所以张相感叹“余近来事务益繁难,眠餐俱不以时,何暇复问家务?”再加上九年军事不利,从九年的六月到九月,张廷玉等人只能朝夕在侧,有时候一二鼓才回(过去睡的早起的也早啊),这些参赞大臣的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雍正要搞集权的话,军事如此不顺,又患重病,忙都忙不过来,还要再增加负荷?

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清初内阁的基本职能,以及雍正建立军机处的初衷军机处设立的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早就名存实亡,而军机处也不是为了架空内阁权力的,没设立军机处的时候,雍正权力更“集中”,他设立军机处,有为自己分劳的打算,是希望有诸臣赞襄政务。雍正八年的时候,政局早就稳定了,他还会挖空心思想凭借着设立一个机构搞集权?哈哈,雍正他还不想自杀,不会在自己病危的时候还想着怎么集中权力,给自己再增加点工作负担。再说了,乾隆要是认为他老爹弄这个机构出来是可以加强君权的,他继位初取消军机处?

关于军机处请参看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前关于军机处还说军机处的前身是军机房了,但是看造办处档就会发现,这是两个同时存在并行的机构。
还有,一些关于军机处职能的描述,其实描述的是乾隆以后军机处的职能。嘉庆时军机处外还满是打听消息之人了,但是雍正朝时绝不是这样。还有,雍正朝时的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张廷玉等都是属于兼差性质,所以他们的履历上都不书军机大臣,并未示其为荣耀。而这些人除了缮写谕旨之外,绝对有参赞与皇帝讨论政事的权力。

而关于嘉庆那则军机大臣有抬写的,则证明当时军机大臣之地位甚高,而且仁宗压制军机大臣的权力,则是因为和珅,关于这一点有论文专门论述,请自己去查阅。

再补充一点基本史实,关于军机处只能“跪奏笔录”,请各位可以去查一下,清代的制度,无论觐见和拟旨都是要跪着的,康熙初年,曾经因为引见官员要看清官员体貌,所以免跪奏,让其立奏,但是康熙七年汉御史以此尊卑不合,上奏,所以又改为跪奏了。所以在清朝,不止军机处如此,南书房什么的,都要跪奏。这是当时的礼制,所以雍正时,要给张廷玉一个机案草写文稿,雍正就得设帘,这样才不违礼制。由军机处跪奏而说雍正集中君权更属于荒谬。而且看康熙怎么对待参赞的那些汉臣,再反观雍正,答案显而易见。

南书房建立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掌范围没有缩小,人员也有增加,谈不上南书房是用来对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清帝有什么政策出台,都要归结为权术使然呢?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政务需要,建立个临时的机构,然后逐渐形成定制的。


[ 此贴被草七七在2010-12-25 17:14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蓝静梦

ZxID:10611445


等级: 文学大师
太陽始終會升起『只是』需要冉冉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2-31 0
满详细的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25 0
相关帖,系统介绍清朝官制,也有介绍军机处。

[人文通史]    【清朝官制详解】(详细版)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4763_u789464/

九门分别管什么可以了解一下

清朝“九门提督”管的是哪九门?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5084_u789464/
青_池

ZxID:13066653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汐影洛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2-25 0

点击在新窗播放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