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因为它与《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被列入旧时孩童的启蒙读物、《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外,复姓30个、共计438个。
在中国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中,姓氏何止438个,就是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处。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但可惜这只是一些推测。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熊”“马”“牛”、“龙”、“花”、等姓氏,于史书收及传说中均可查出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黑、貅、貔、虎”等。这些“ 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
有案可查的《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炎帝(神农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 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得姓姜。
黄帝(轩辕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姬水之滨,而得姓姬。
又姜(彻吧)和羌(Qiang)虽同韵而不同声,但音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 “羊”字头。一个从羊从女,一个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时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国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姜族则是羌族的一支,或许因为语音的误差而化“羌”为“姜”,或许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年(Zian):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应是其名,“王子”则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孙”)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颛项(闹旭氏,姬姓),其后人重黎在帝誉时担任火官,被帝答赐为“祝融氏”。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平叛。叛乱虽被平息,但祝融并未将共工氏成员全部消灭,况融以此获罪,被帝誉杀掉。祝融死后,其弟吴回担任火官,依旧称祝融氏。吴回有子陆终,娶鬼方氏首领之妹女聩氏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于叫季连。
牛: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鱼:系出于姓。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司马是官职,子鱼为其字)。其后人以其宇中的“鱼”为姓氏。
井:春秋时,虞国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为姓氏。晋灭虞国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入泰国。秦穆公以井奚为大夫,封邑于“百吸”,井奚便号“百里奚”。百里买的支子依旧以“井”为姓氏。
牧:上古时代,黄帝以“力牧”为相。力牧的后人以其字:“牧”为姓氏。
终:上古时祝融弟吴回(后也称祝融氏)的儿子为“陆终”。陆终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终”字为姓氏。
常:上古时,黄帝曾以 “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于死后由其弟仲衍继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孙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为姓氏,在鲁国定居。
廉:颛项的曾孙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为姓氏。
乐: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其后人以祖上“乐父”中的“乐”字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齐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为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宋:出自子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 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於宋国, 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公元前286年, 宋国被齐国所灭. 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赵:伯益后裔造父,拉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诚),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郑:出于姬姓。周历三封少于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陈: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
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其于摩叔于卫,建卫国康叔于孙以名为姓氏。
蒋:出于姬姓。周公且的儿干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沈: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贿受封于深(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的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秦:出于嬴姓。伯益之后有嬴非子。非于擅育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于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用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 以国名为姓氏。
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怕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为威邑(河南汝阳县东冯东北)。孙林父的孙以邑名为姓。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谢(河南唐县南),申侯子孙中有一支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战国对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 以国号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
章:出于姜姓。齐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东东平县东)。受封于鄣的齐大公庶子的后代,去邑为章姓氏。
苏:颛顼后裔终的最小的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称为毕,称为毕公高。华公高有庶于受封于潘,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葛:出于嬴性。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范:周宣王时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其于以官名为姓。
彭: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江苏人徐州),为大彭氏,后人以彭为姓氏。
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干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怕食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韦:出于累韦氏。豖韦氏在夏代居于豖韦(河南滑县东南),为一路诸侯,建豖韦国,又称韦国。韦君后人以国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于贲皇亡命晋国。受封苗邑(河南济源县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其后人以苗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以任建国,其后国名为姓氏。
柳:鲁孝公有儿公于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为柳下。他死后号为惠。所以双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个字为姓氏。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上本工程建设。帝尧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孙中,有人以此为姓氏。
司马:上古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有的以此官为姓氏。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古代时人们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为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为姓氏。
东门:出于姬姓。鲁庄公有于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有的后人便以西门为姓氏。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呼延: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后来,其汉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称再加以“汉化”的“呼延”为姓氏。
慕容: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县境内)。建国,莫护跋以“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为姓氏。
宇文:鲜卑族呼天为“宇”,宇文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为鲜卑部落。东晋时,字文部落进据中原便以宇文为姓氏。
尉迟:尉迟部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尉迟部的人后来以部落名为姓氏。
万俟:万俟本为鲜卑族部落名。东晋时,万俟部落进入中原,后以部落名为姓氏。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
所谓“说”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穆:出于于姓。春秋时有宋穆公,其后子孙中有以其谥号“穆”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未,周族首领季历死后。其于姬吕继泣,后被其为西伯。西伯思病死后,其于周武王继位,并完成灭商大业,建立周朝。武王追说其父为周文王。文王的庶于中有以其谥号为姓的。一出妫姓。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进号文于,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康:周公且之弟叔封地于卫,其死后说号为“废”,因此又称卫康叔。卫康有庶于以其谥号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于避居到幽州。改姓为桂。
田:一儿子伪姓。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意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于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于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说中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天氏,其后人有以金为姓的。汉武帝时,匈奴休盾王之于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取名金日掸。
刘:出于陶庸氏。尧之后有刘累,到了周代成为唐杜氏。社隰在晋做官:为士师,又称士氏,后来又从上氏改为刘氏。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汉高祖因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赐项伯改姓为“刘”。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万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后叫毕万,毕万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万”字为姓氏。
丙:又写作邴。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县东);其后以邴(丙)为姓氏。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汉改姓氏。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后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令鲜卑
族改穿汉眼,改说汉话,并改换“拓跋氏”为“元氏。”
少数民族以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性的为数也不少。
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壮族经父系计算世系,子女随父姓。女儿出像后,须加双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罗,她便称为“莫罗氏”。
“姓”与“氏”的来源
一个部族是就是一个"姓".但是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随着"氏"的越来越多,弥补了早期"姓"的稀少.渐渐的,在东周时期,开始不分姓氏.到了战国,称"氏"的反而比称"姓"的时候多.于是这时候,"氏"取代了原来的狭义的"姓",成为新的"姓",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姓".到了西汉,姓氏正式合并不分你我.
“姓”与“氏”的最基本区别
一、"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氏"是父系社会的发展.
二、在上古时期,"姓"的范围比"氏"大,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姓氏",一般先称呼"姓",再说"氏".他们的关系,就如同"省份"与"城市".比如问你是哪里人?回答"湖北省武汉市人",肯定不能说"武汉市湖北省人"
三、"氏"比"姓"尊贵.在上古时期,人人都有姓(注1).因为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生活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姓".但是"氏"却尊贵很多。因为只有部落里的贵族,才会想到自己这一小支的与众不同,从而新创一"氏"标志自己的宗族系统.所以"姓"是大众的标志;"氏"则是贵族的徽章.
四、"姓"是一个家族的发展主支,"氏"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分支。在本文稍后部分,我们就以一个“姓”为主支,来了解下一些著名的主支“姓”是如何发展成分支“氏”的。
著名“姓”“氏”举例
那么,如今的"姓氏",在上古时代,那些是"姓",哪些又是"氏"呢?
前文说过,"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所以现在"姓字"中有"女"旁的,都是上古的狭义的"姓"
姚、娰、姬、姜、妫、嬴,以及其他的某些,如 风,公孙,伊,尹,祁,子,芈,偃.....
而以动物名,植物名为姓氏的,或者以封国、采邑,或者以职官、爵位,或者以先人名号,谥号为姓氏的,都是上古狭义的“氏”
马,牛,李,杨,以及赵,周,吴,唐,胡,庄.......
风: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姓.女娲与伏羲之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所以伏羲"风姓","庖牺氏".后来衍生出"扶氏"“巴氏”“郝氏”“柏氏”“东方氏”
姜:中国第二姓.炎帝之姓.炎帝"姓姜","神农氏".后来衍生出“吕氏”,并建立齐国。另有一支封在纪国,衍生出“纪氏”。此外,从“姜姓”衍生出来的重要氏还有“许氏”“崔氏”“雷氏”“易氏”“章氏”“方氏”“文氏”“申氏”“卢氏”“柴氏”“庆氏”“贺氏”等。
公孙:中国第三姓.黄帝之姓.《史记索隐》记载,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所以黄帝,"公孙姓","有熊氏",又"轩辕氏".至于有说黄帝姓姬,这是周朝夺取天下后,硬安上去的.(注2)从“公孙姓”衍生出来的氏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司马迁把凡是在黄河流域活动的传说部落首领,全部都扯在黄帝一个人的直系后代身上——显然是极为牵强的。其实我们把那些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做为主支源头,再细分。
陆:祝融之姓。祝融有子名叫陆终。陆终的后代,则衍生出著名的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他还衍生出许多氏。比如“邬氏”“鄢氏”“苏氏”“童氏”“岑氏”“钱氏”“坐氏”“顾氏”“温氏”“司马氏”。祝融之后,陆姓与祝融八姓,是中国东南方与南方姓氏第一大主支。
伊祁:尧之姓.按照今天的标准说法,这个人,应该叫"伊祁放勋".前两字是姓,后两字是名.尧只是死后的谥号.后来,"伊祁"这个姓,简化成"伊""祁""尹"三个姓.而由尧演变的"氏"为后来姓的,就更多了,比如:"唐"——据说尧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唐",史称"唐尧";"尧"——古人常用先人的谥号做氏,为自己的新的姓."饶"——古代尧饶相通.“刘”——祁姓被封于刘国,这是刘氏最正宗起源。另外还衍生出“房氏”等氏。所以,尧的后代,得"姓"有三:"伊""祁""尹",得"氏"有:"唐""尧""饶"“刘”“房”等。
姚:舜之姓.舜叫"姚重华","有虞氏".所以今天的“虞”这个姓,就来源于舜的氏.
妫:舜有个儿子叫商均,居住在妫河,获得"妫姓".后代妫满封于陈国,以国为氏,衍生出"陈氏"。而妫满谥号为陈胡公,以谥为氏,衍生出"胡氏"。妫满有个后代叫陈伯爰,子孙以他名为氏,衍生出“爰氏”,后来改成“袁氏”。陈国灭亡后,公子完逃到姜齐国,被姜齐王封在"田",衍生出田氏.后来田齐取代姜齐,又衍生出"齐氏".齐襄王名法章,有人以先人名为氏,衍生出“法氏”。齐灭亡后,项羽封田齐后人为"济北王"结果这支干脆改姓王,衍生出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王莽,王敦,王羲之——号称中国第一士族大家。公子完还有个后代田书,被封于“孙”,衍生出“山东孙氏”,孙武,孙权,乃至孙中山。(注3)可以看出,舜之后,姚姓与妫姓这支,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
娰:大禹之姓,夏部落的都姓这个.后来分出若干氏,成为新的姓,其冲最著名的就是“夏氏”。还有一支封在谭国,衍生出“谭氏”。封在越国,衍生出“越氏”。封在计国,衍生出“计氏”。封在杞国,衍生出“杞氏”。封在娄,衍生出“娄氏”。原来的“娰姓”,如今却不到150人了.
偃:皋陶之姓.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这个人按照今天称呼叫"偃繇","高阳氏".由于他是中国法律鼻祖,法律在古代又叫"理",于是又衍生出"理氏".他的后代传到传到理利贞,改成"李氏".皋陶还有个后代叫叔安,衍生出"廖氏".
嬴:皋陶有个儿子,叫“偃伯益”,曾帮大禹治水有功,获得“嬴姓”。伯益的后代传到非子,这就是秦国的祖先,后来衍生出"秦氏".非子有一支封在梁国,衍生出“梁氏”。另外,伯益还有几支,其中有个儿子若木封在徐国,衍生出“徐氏”。封在黄国的,衍生出“黄氏”。封在江国的,衍生出“江氏”。封在费国的,衍生出“费氏”。最有名的一支就是造父,封地为赵,衍生出"赵氏",赵国的祖先.后来赵氏又从马服君的儿子赵括,衍生出"马氏".皋陶之后,偃姓与嬴姓这支,是中国东方姓氏第一大主支。
以上几个是中国最最古老的远古之"姓"。
下面再来说说两个同样重要的上古之"姓".虽然如今这两个姓,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什么人,但是由这两个"姓",衍生出来的"氏",却占了当今中国汉族姓氏80%以上.
子:契之姓,商部落的都姓这个.商朝建立后,大封诸侯.诸侯的封地就是氏,形成了新的姓,于是集体改姓为新姓,没几个继续姓子.就连嫡系子孙,也基本改姓"商氏"或者"宋氏"——因为商朝王室,在周朝被封为宋国.契子姓这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由此衍生出来的“氏”太多了,再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姬:后稷之姓,周部落的都姓这个.周朝建立后,大封诸侯.诸侯的封地就是氏,形成了新的姓,于是集体改姓为新姓,没几个继续姓姬.就连嫡系子孙,也基本改姓"周氏".后稷姬姓这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由此衍生出来的“氏”太多了,再此就不一一介绍了。(注4)
由以上两"姓"衍生出来的"氏",其实很好辨认,基本上都是商朝或者周朝的诸侯列国名.但是并非商朝或者周朝的诸侯列国名的"氏",全是这两"姓"引出的.比如"嬴秦,芈楚,田齐"等就不是.
再介绍一个上古重要之"姓".
芈:季连之姓,为"祝融八姓"之一.楚国的王室就这个姓.王室嫡系衍生出"熊氏",后又衍生出"楚氏".楚庄王死后,后代就以他的谥为氏,衍生出“庄氏”,而庄氏后来因为避讳,衍生出“严氏”。楚武王的一个儿子芈瑕,被封在"屈"这个地方,衍生出"屈氏".“景氏”“昭氏”“米氏”“敖氏”“郴氏”“白氏”“班氏”“伍氏”“上官氏”,也都是从芈姓衍生出来。
屈原原来姓芈,屈是氏,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屈原是战国时候的人,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已经瓦解,开始全新的封建社会体制,那时候的人,基本都不会再去称呼原姓芈了.氏的使用频率,已经渐渐的高过了姓的位置,甚至取代成为新的姓,所以我认为:屈原应该"姓屈",至少,本文最开始那道语文题目,填“屈”不应该判错。——也就是说,在春秋或春秋以前时,说某人姓什么,最好说狭义的“姓”。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再谈别人姓什么,就应该说“氏”,或者更严格的说,“氏”与“姓”谁更常用,就把谁作为新的广义的“姓”来称呼。
本文所提到的姓氏衍生表
其中蓝色为姓,黑色为氏
风(伏羲)┬风
│
├扶
│
├巴
│
├郝
│
├柏
│
└东方
姜(炎帝)┬姜
│
├纪
│
├许
│
├崔
│
├雷
│
├易
│
├章
│
├方
│
├文
│
├申
│
├卢
│
├柴
│
└庆—┬庆
│
└贺
公孙(黄帝)——过多,除开以下细化的,其他省略。
陆(祝融)┬陆—┬陆
│ │
│ ├邬
│ │
│ ├鄢
│ │
│ ├苏
│ │
│ ├童
│ │
│ ├岑
│ │
│ ├钱
│ │
│ ├坐
│ │
│ ├顾
│ │
│ ├温
│ │
│ └司马
│
├己
│
├董
│
├彭
│
├秃
│
├妘
│
├曹
│
├斟
│
└芈—┬芈
│
├熊
│
├楚
│
├屈
│
├景
│
├昭
│
├米
│
├敖
│
├郴
│
├白
│
├班
│
├伍
│
├上官
│
└庄—┬庄
│
└严
伊祁(尧帝)┬伊祁
│
├伊
│
├尹
│
└祁—┬祁
│
├唐
│
├尧
│
├饶
│
├房
│
└刘
姚(舜帝)┬姚—┬姚
│ │
│ └虞
│
└妫—┬妫
│
└陈—┬陈
│
├胡
│
├袁
│
└田—┬田
│
├齐
│
├法
│
├王
│
└孙
娰(大禹)┬娰
│
├夏
│
├谭
│
├越
│
├计
│
├杞
│
└娄
偃(皋陶)┬偃—┬偃
│ │
│ ├李
│ │
│ └廖
│
└嬴—┬ 嬴
│
├秦
│
├梁
│
├徐
│
├黄
│
├江
│
├费
│
└赵—┬赵
│
└马
子(商王室)——太多,在此省略
姬(周王室)——太多,在此省略
注:
1.“人人都有姓”:那是上古时代。发展到了后来,部落瓦解。许多社会地层,都忘记了原来的部落之“姓”,也就是狭义的“姓”。而他们更不可能有机会取得贵族的“氏”。当后来“氏”逐渐取代“姓”成为新的广义的“姓”时,这些底层的人,就彻底的没有“姓”了。
2.“公孙”:其实黄帝的姓,说是姓公孙,其实也是很勉强。只是作者再找不到合适的黄帝的姓了。
3.“琅琊王氏”与“山东孙氏”:很显然,王氏与孙氏,并非只有这一个来源(著名的还有“太原王氏”与“河南孙氏”)。但是他们分别最大的一支,却是这两支。本文所说的某姓氏,都是采取最大的那一支的说法,不可能同时顾及所有支脉来源,请见谅。
4.“子”“姬”二姓衍生的“氏”,实在太多,占了中国汉姓80%以上。再说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某某具体姓的详细来源,所以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