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类气功流派简说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623 回复:2

[言情武侠] 各大类气功流派简说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orlans

ZxID:415706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9-15 0
气功流派简说





道家功

道家功是道家学者和道教门徒所习练的功法。道家功以道教文献《道藏》中记载的功法为主体体系,在我国气功诸流派中,道家功最具民族特色,是我国气功的优秀代表和唯一可以和佛家功媲美的流派之一。

道家功祖述老庄,《道德经》说:“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道教循之,创胎息法。唐代司马承帧又提倡“存想”,即存我之神,想我之身,达到入静之境,且用意念导气运行,这是后来“金液还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滥觞。

道家功以长生为目的,主要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两大派分若干宗派,两大派外也还有若干小派。各派在其功理、功法方面也各具特色。尽管如此,无论何宗何派其修持功夫都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为第一要义,都以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都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为最终目的。

道家功的理论体系,没有佛家那样严谨,也不像佛家那样对气功名词、概念予以诠释。加之道家功理多用隐语,导致很多名词涵义、概念含混不清。晋代之后,许多道教学者在理论改革时吸收、借鉴了佛家功法理论,道家功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道家功非常注重个人的实践,数千年来,为了寻找行之有效的功法,许许多多的道土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据说五代道士吕洞宾为练开天目穴,进行了极其悲壮的实验,三千弟子死去八百。可以说,道家功法体系就是在不断吸取这些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道家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除老子倡导的守一法再就是庄子宣扬的心斋、坐忘、踵息、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道教成立后,出于宗教目的吸收了许多古老的养生术和所谓“仙术”,并在总结古老气功的基础上创编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日益丰富多彩,成为气功史上的一条主流。

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其中守一、导引、胎息、存神、内丹最有代表性。

守一法:所谓守一,即指意守一处,是一种通过反观内省达到调和形神的内修功夫。守一法始于先秦,《道德经》中的“抱元守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庄子》的“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皆为道家守一法之滥觞。老子认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静,入静又可以保养人体真气,使人长生久视,还能“体内达外”,获取道的真谛,故应“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教奉老庄为本教始祖,同时继承了道家守一法,《太平经》明确指出:“守一之法,为万神根本”。“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太平经》还指出守一之法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大静成功后“此神可睹”。

守一法虽然简单,却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后世一切以意守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守一”的内容。

胎息: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是道教徒们最喜欢习练的功法之一,从史料记载看,很多著名道士都练过此功。

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道家密宗,是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故也称潜呼吸。由于此功技术性很强,非有师父传授才能修炼。据说胎息功练成后“谓之大定”,可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内丹:唐代以前,道教主要以外丹实现肉体的不死和飞升。唐代后,外丹衰落内丹兴起,炼气结丹成了道教徒主要修持功法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教内丹功把炼气结丹分为四个修炼阶段:1·筑基。即练好身体,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为炼丹创造必要条件。2。炼精化气。即将精与气合炼而成气,达到“三归二”。炼气化神,即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达到“二归一”。4。炼神还虚,即“练一还无”达到与道合真的最高境界。

内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级、最严谨的功法。



佛家功

人们在谈论气功流派时总是这样评价:“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一个“空”字把佛家功的特点揭示出来了。

佛家功强调心性的修炼,功法以禅修为代表。禅修时须结跏趺坐,结跏趺坐又称“双盘”,即将左脚置于右腿上,将右脚置于左腿上(或相反),两足心向上,坐式主要有吉样式和降魔式两种。《慧琳音义》卷八解释“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在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结跏趺坐时“闭目以舌柱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多采用自然呼吸,重在以息调心、诱导入静。佛家禅修以求精神超脱而较轻视修命。

佛家功以修禅为本,但因佛学流派不同,功法也有所区别。修禅分成小乘法和大乘法。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修习注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阿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其功法具体分为准备阶段、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神通六个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解决练功者身心方面的一些弊病,为日后提高功力打好基础。采用的方法称不净观法,主要有四种:不净观、慈悲法、思维法、数息法,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其中数息法又分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四个阶段。此法后被天台宗发展为六妙法门和止观法门,不净观具有较强的止念除欲功能,是重要的入手功法。

初禅的目标是排除一切欲念而生“喜”。“喜”的出现是完成第二个阶段的标志。

二禅的目的是除喜。除喜即能生“乐”。在佛教概念中,“乐”和“喜”不同,喜是打心里高兴,乐是浑身上下都高兴。乐的出现,标志着完成二禅的修习。

三禅修习的过程主要是除乐,无所谓苦无所谓乐的出现是完成三禅的标志。

四禅的修习目的是让不苦不乐(实质极乐)的情绪稳定下来,实现完全的如如不动的静定。

四禅完成便具备了神通、神变的基础。但若想运用和发挥得好,还要有一个掌握、学习的过程,这就是“十遍行”、“十遍行”即地遍、风遍、水遍、火遍、青遍、赤遍、灵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十种功法。这种功法的特点是能够提高定力,而定力至极时,掺以某些意念便可实现更高层次的神通。据说这种功法的功效很大,能显现各种功能,对开发智力具有特殊意义。

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在修习上,倡导似“六度”为主要内容的菩萨行。所谓六度,即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磐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包括1、布施;2、持戒;3、忍、4、精进;5、定;6、智慧。“布施”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积累功德直至解脱的一种修行办法。“持戒”遵守一切不符合佛教教义的思想、言行所作的规定。“忍”指安于苦难和耻辱。“精进”指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定”指为获得佛教智慧或功德、神通而修习的以心专注一境的功法。“智慧”指以“假有性空”理论去观察一切现象的特殊观点和方法。

大乘佛教在我国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派别,其修禅方法也因派别不同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天台宗: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创始人为陈隋之际的智凯,派名因智凯常住天台山而得其名。天台宗的修持以“六妙门”为主要功法。六妙门从数息或随息入手,心缘于息,通过调息达至调心的目的。六妙包括数、随、止、、观、正、净六项内容,特点是从有相数息入手,修至无相,以有心观修至无心,从有力到无力,最后达到圆明空净的境界。

禅宗;禅宗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用自己的哲学思想、知行观解释佛学的结果,故此宗最具中国特色,也是中国佛教中最豁达、最富有情趣、最具艺术气质的一个派别。

禅宗的修持法门是相当随意的,因为禅宗和印度佛教的最大区别是禅宗认为觉悟并不意味着摆脱尘世。它认为,尘世是天道运行的结果,也是道的一部分,且“门门有道”。积极介入日常事物,在日常具体事物中参禅,照样可以获得觉悟。从这个意义上看,禅宗的修习法门无处不在。

禅宗的修持又分南北宗。北宗强调“佛尘看净”的“渐修”,功法主要是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南宗宣扬“顿悟”,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经,不礼佛,不立文字”。强调“以无念为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正因禅宗独特的佛学观,禅宗的修持法较简单,一般在老师的启发下,就能够顿悟。后代禅宗还创造了许多方便法门,如参话头等。什么叫话头呢?话头就是一种可以引起疑情的一种语句,参话头就是用这种毫无意义,答非所问的语句让人去参究,去琢磨,去参悟其中的玄机。用明代高僧德宝的话说:“古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参话头有两种,一种是两人一问一答,另一种是自问自答,据说现代参话头者,先要打坐,调息,默念几句“阿弥陀佛”,然后才在心中冥然发问。

净土宗:净土宗也称“莲宗”,唐代善导创立,因说人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而得名。

净土宗的修持方法简单易行,要求信、愿、行一致。“信”就是要相信修持的效能,有修持的信心;“愿”就是要有修持的愿望;“行”就是要参加修禅实践。“行”的方法有念佛与观想两种。念佛就是念念不忘,念念相续地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可以收心敛性,归于单一净念,以一念代万念。观想即面对佛像,集中意念停止妄想,专注一境。观想念佛有十六种观法,据说此修持法门的最高境界是“无相可观,无佛可念”。

密宗:也叫“真言宗”,目前国外通称“金刚乘”。其修持方法是佛家气功的一个高级组成部分。根据藏密古典学(藏语音译为宁玛学系)的分类,佛家功法层次共分九级。即显部三级,密部中瑜枷三级,高级瑜咖三级。但从考查来看,高级部以上,至少还有两级。

密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据说有一千多种。可分为功、法两大类。功指气功,法指法术。功的内容包括炼气修脉的宝瓶功、三脉四轮、五轮至六轮(四轮为顶、喉、脐,加密轮为五轮、再加髻轮为六轮)、拙火定、大手印等,其无上瑜枷部还有男女双修。法术方面包括息灾法、增类法、敬爱法、降伏法、钓召法等五大类。

密宗气功修炼的要领在于“三密相应”。三密相应的意思是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和“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 “身密”一般采取“七支坐法”,此法的特点是颔压结喉,身密还要于结印契(简称手印),手印多种多样,都由老师教授;“口密”即诵真言,真言称之为“咒陀罗尼”。《大乘义章》说:“菩萨以禅定能发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瑜珈纂略》中说: “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妄故。以咒为境也”。意思是持咒能破众生烦恼,帮助修炼者入定。密宗诵真言时有五种方法;1、莲花诵,即发声念佛:2、金刚诵,即合口动舌念诵;3、三摩地诵,即不动口舌,定心观想真言的文字;4、声生念诵,即观想心莲花上有自螺贝,从白螺贝中发出妙音:5、光明诵,即念想口出光明持诵。“意密”即观想,密宗的观想内容很多,如观想身中三脉、四轮等。但依密宗仪规,不论修什么功法,都应先观“本尊”。本尊即修持者在上师的指导下,将一朵花随意抛撒于绘有诸佛菩萨的图像上,花朵所落之像为“本尊”。修持前,上师按此授以该尊之印明,练功时观想此像,观清楚后。再观想本尊与 “我”互相交融,“入我我入”合而为一,同时观想自己身空如气泡。其次为字轮观(先观想自心为一轮圆月,在月轮上布有“阿缚罗贺传”五字,次观本尊之心月轮大亦有此五字)。除此之外,还有三密观、五字严身观等。

密宗除了三密修持,还有神秘的“灌顶”。灌顶原本为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的一种仪式,后来密宗将其吸收,成为本宗的一种法规,即入密宗者,须先广学各家理论后,再由密宗大师与以灌顶,传授密法。密宗传授不同层次的法门,有不同层次的灌顶。灌顶分四级:1瓶灌,2·秘宗灌,3、智慧灌;4名词灌。另外还有“心灌”,即不取任何形式,高功夫的密宗师以意识灌入。

密宗灌顶时多念“嗡、啊、哄”三字,这是以声引气的练功方法,据说念这三个字可引起颅腔、胸腔、腹腔的共振,收到整合气机,三田反复的效果。

同道家功相比,佛家功无论功理还是功法似乎更严谨。佛家所论气功层层深入,每深入一层都有新的感受和境界。佛家功按小乘、中乘、大乘循序锻炼,其中又包括“九种第次”,而要祛病延年,练到小乘境界也就足够了。佛家的三乘功夫,似乎也比道家高深些,因为道家功练到大成,仅是“清静”境界,还不能完全达到“大定”境界,仍属中乘功法,这是两家的根本区别。佛家高僧圆寂尸焚后,很多都有“舍利子”出现。舍利子是气功家死亡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有多种颜色。舍利子的出现,可能与佛家的大定功夫有关。



儒家功

儒家功是我国儒家学者及其信徒所修习的功法。儒家功主要载于孔子的《论语》、孟柯的《孟子》、荀况的《荀子》等儒家文献之中。

儒家功的最大特点是将正常的社会生活、道德修养与练功融为一体,练功的目的也不像佛家、道家为了出世,而是更积极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则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大学》)若按佛家的看法,儒家功尚未脱出“我执”的巢臼。

儒家功较简单,以守静的心斋、坐忘为代表。孔子的弟子颜回问他什么是心斋,孔子回答:“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神),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可见孔子的心斋就是通过意念专一,呼吸细长,耳之不闻,唯心能觉,进而神气合一,进入清静纯一的境界。孔子还认为,心斋之类的功法是修身的关键,这类功法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户而知天下,还能使人长寿。基于这种认识,孔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求自己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史记·孔子家史》载,孔子63岁时,曾两度被鲁国驱逐。到了宋国,司马桓砍倒大树威胁他;到卫国又被错抓进监狱;在陈蔡之间被楚军团团围困“七日不火食”,饿得他那些弟子爬不起来,而孔予却安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儒家另一位大师孟轲继承了孔子守静的理论,同时又提出内观养心养气的功法。孟轲把这种功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求放心或存夜气。求放心就是把为外物迷惑的心收拾起来,养夜气是把人的午夜至平旦尚未与外界事物接交能量时的清明之气存养起来,孟轲认为这是保养真气的有效方法。第二阶段是思诚和养浩然之气。思诚就是悟道,至于养浩然之气,即一种“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的宇宙元气。

孔孟以后的儒子大都继承了先圣静坐的功法,特别是宋代的理学家们,视静坐同读书做学问同样重要。然而,严格地说,儒家的静坐并没有具体的理论和功法,直到明代儒士高攀龙参改程朱之说,同时参考佛道二家功法,经过长期探索,才总结出一套静坐理论。关于静坐方法,高攀龙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静坐。”可见高攀龙的这种儒家静坐法,虽然平淡朴实和纯正,仍是一种大众静坐法,一种初级功。而就其功力看,儒家后人中,恐怕无人能超过孔子。就此而言,儒家功没有独辟蹊径也许是注重入世而较少出世的缘故。



武家功及民间气功



武家功

武家功是以技击防身为目的的气功流派,如少林气功、八卦掌、朱砂掌、金钟罩、易筋经、大悲功、形意桩等,另外,以表演为目的的硬气功,如头顶开砖碎石、银熗刺喉、指穿砖石等也属武家功。

武家功将吐纳调息与武术动作相结合,属于动功范畴。《易筋经》说:“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须练气……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由此可见,武家功是为了强壮筋骨,运气以发力。

武家功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战国时“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但一般多认为肇始于唐代《易筋经》的问世。

武家功的基本功有拍打功、运气功等,拍打功即配合呼吸用拳逐渐过渡到用沙袋、木棍、榔头拍打自己身体各个部位,同时落拳点部位挺出迎击。落拳、呼气、迎击同时完成。拍打时先击

左右胸部,继而下降至左右肋、左右腰部,再拍打胸部正中,胃脘部,腹正中部与左右两侧。运气功则有站桩等。



民间气功

民间气功指流行于民间,没有见诸文字记载,没有上升到理论、没有统一的功法层次体系,其功法门派源流已无处考证,只靠师徒口传心授的一些功法。如铜钟气功、飞鹰功、太湖桩、马山气功等。另外,巫家功也属民间气功。巫家功靠的是自发功,是层次最低的一类气功。



医家功

医家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治病救人、保健防病为宗旨的气功功法派系。其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该书集先秦至汉初气功医学理论之大成,提出了以阴阳二气为本的天人观,以精气神为三要素的生命观和心身整体观,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以调气、调神、调身为要领的养生治病原则及方法。汉代出土的《导引图》、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总结了两汉至隋医家功治病经验,记录了260余种医疗气功功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的《圣济总录》、金代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明代龚居中的《红炉点雪》、陈继儒的《养生肤语》、胡文焕的《类修要诀》、汪仞庵《医学方解》中所附的《勿药元诠》、沈金鳌的《沈氏养生书》、清代王祖源的《内功图说》、席锡藩的《内外功图说辑要》等都记载了医家功。医家功的特点是动静兼修,辨证论治,方法简明,易于掌握。实际上,医家功和其他气功并无太大区别。一般来说,只要是气功都有祛病健身之功能,只不过医家功以治病防病为目的,道家功和佛家功则以开智长生为最高境界。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9-16 0
咳咳。。或许武侠小说用的上。。
papawendy

ZxID:8811974

等级: 脱颖而出
宅,没有定义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9-15 0
很详细捏...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