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鹞舰载战斗机、斗士战斗机、海鹰舰载战斗机、米格-25战斗机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298 回复:6

[军事战争] 海鹞舰载战斗机、斗士战斗机、海鹰舰载战斗机、米格-25战斗机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半旬

ZxID:12064541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雙生丶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28 0
海鹞舰载战斗机、斗士战斗机、海鹰舰载战斗机、米格-25战斗机
— 本帖被 天若舞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2-01) —
[backcolor=#ffffff][table=500][tr][td][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6221234df387ca9.jpg[/img]

[size=2][b]原始鹞[/b]

1957年,英国原霍克飞机公司和布里斯托尔航空发动机公司(后来分别并入霍克·西德利公司和罗耳斯·罗伊斯公司,霍克·西德利公司随后又并入英国航宇公司)在法国工程师克尔·威布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研制P.1127垂直-短距起落攻击机,这一计划后来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1960年6月,英国政府与公司签订了试验原型机的研制合同,共研制6架原型机,都以一台“飞马”推力转向涡扇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第一架P.1127原型机于1959年开始制造,1960年10月开始系留悬停试验,随后又进行了自由悬停和常规试飞。第二架原型机装推力60千牛(6120公斤)的“飞马”发动机,于1961年9月首次完成悬停到向前飞行的过渡飞行试验。同年11月失事坠毁。最后一架P.1127于1964年2月参加试飞。 

1962年年中,英、美和德国3国共同订购了9架P.1127的发展型——鉴定试用型“茶隼”,用于三国联合进行作战条件下的鉴定试验。“茶隼”装1台推力为67.6千牛(6895公斤)的“飞马”5发动机,作战半径72公里。1964年10月三国成立联合鉴定中队,从1965年4月至11月,用9架飞机进行了7个月的飞行试验,共飞了2000个起落。

1965年春,英政府又单独与公司签订合同,研制6架进一步发展型。1967年,这种发展型定名为“鹞”。这是一种完整的垂直-短距起落的武器系统。第一架原型机于1966年8月底首次试飞。“鹞”的外形虽与P.1127和“茶隼”十分相似,但实际上95%是重新设计的,采用了推力为84.5千牛(8620公斤)的“飞马”101发动机,各系统完全作了修改,还有若干较重要的气动外形变化,最明显的是在进气口、机翼平面形状、头锥、尾锥、背鳍和减速板等方面。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6a864fa0ab61a5a.jpg[/img]

“鹞”是一种主要为低空对地攻击使用而设计的亚音速单座垂直-短距起落攻击机。它实现垂直-短距起落的基本原理在于采用一台4个可旋转喷口的“飞马”涡扇发动机来提供起落时所需的升力以及过渡飞行和正常飞行所需的推力。两对喷口对称于飞机重心,分置机身两侧,通过喷口操纵系统的操纵杆和发动机油门杆,实现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改变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机头、机身和翼梢装有从发动机引气的喷气反作用操纵系统,用以控制垂直、短距起落或悬停时的飞行姿态,在正常飞行中也可用以改善失速时的操纵性。“鹞”的推重比较大,在使用试验中发现,若在前飞中使用推力转向,可使飞机具有独特的中、低空机动性和空战能力。因此,除主要用作直接空中支援和战术侦察外,也可用于局部防空。

[b]海鹞的诞生~[/b]

70年代初,英国海军决定研制使用改型的“鹞”式战斗机和直升机的“无敌”级直通甲板指挥巡洋舰来代替现役的航空母舰。1975年5月,英国政府在研究了霍克·西德利公司(后并入英国航宇公司)的方案后,正式批准“海鹞”的发展和生产。皇家海军赋予“海鹞”的作战任务是:远程海上巡逻和舰队防空(高空最大作战半径为740千米);对海上和地面目标进行攻击(最大作战半径约450千米);侦察和反潜(低空能飞行1小时,搜索海域70000平方千米)。第一架“海鹞”于1978年8月20日首飞,共制造了4架原型机。1979年6月第一架“海鹞”交付英国海军,定名为“海鹞”FRS.Mk1。1979年11月,“海鹞”开始在“赫姆斯”号航空母舰上进行试飞。为了做好试飞工作,英国海军于1979年下半年成立了专门的试飞中队。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6c185f73724e6b1.jpg[/img]

“鹞”式飞机投入试飞以来进行过大量舰载使用试验。曾在9个国家的近40艘舰船上试用过,舰船的吨位小到6500吨,大至91000吨,既有航空母舰,也有货船。在使用中证明“鹞”对舰船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甚至可以在西班牙海军木质甲板的军舰上使用,其垂直-短距起落的设计特点在海上使用时无需作任何变化。“海鹞”与“鹞”之间的最大变化是去掉了镁合金零件、提高了座舱、改装了机载作战电子设备并在重新设计的机头中安装了“蓝狐”多功能攻击雷达。动力装置改用一台“飞马”104推力转向涡轮风扇发动机,额定推力与安装在皇家空军“鹞”式飞机上的“飞马”103发动机相同,但具有抗腐蚀性能,并能产生更大的电力。

“海鹞”在舰上垂直、短距起落可以不依赖舰上设备(如弹射器和拦阻装置),占据甲板面积小(只需30米见方的甲板就能起落),故可在中、小型舰上使用,并且受风速、风向和甲板运动的影响很小。但是垂直起飞的载重损失太大,使用仍受限制,还得靠短距起飞来增加载重和航程。据计算,若以200千米/小时的空速短距滑跑起飞,就可比垂直起飞增加20~30%载重,但需在舰上滑跑约150米的距离。为了缩短甲板滑跑距离,英国于1977年成功地试验了“斜曲面跃飞”技术。通过在甲板前端设置的27米×24米斜板滑跑跃飞,利用推力转向,使飞机在机翼升力不足的情况下尚能在空中稳定加速,这样就可在同样重量下减小起飞速度,从而减小滑跑距离。起初,英国的“无敌”号和“光荣”号航空母舰上装有7°的斜甲板,“皇家方舟”上装有12°的斜甲板,在同样起飞滑跑长度下,后者比前者的起飞重量可增加1135公斤,或者在同样起飞重量下,后者比前者的起飞滑跑距离可缩短50~60%。1989年5月18日,“无敌”号完成了改装成13°斜甲板的工作,1991年5月,“光荣”号也开始了类似的改装,计划用2年半的时间完成。

[b]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及外销[/b]

在1982年4月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的海鹞曾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使用AIM-9“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击落了多架阿根廷幻影III战斗机和其他攻击飞机。鹞式各型都可装备各种空对空、空对地(舰)导弹,各种炸弹及火箭发射器等武器装备。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1d2f80313eda1ae.jpg[/img]

海鹞是由鹞GR MK3改型而来的多用途舰载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用于海上巡逻、舰队防空、攻击海上目标、侦察和反潜等。1975年5月开始设计,1978年8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79年6月交付试用,英国海军定货48架。使用海鹞的国家还有印度。其优点是中低空性能好,占甲板面积小。但垂直起飞时航程和载重损失太大,通常海鹞采用短距滑跑起飞。其主要型别有:海鹞FRS MK1,英国海军使用;海鹞FRS MK2,FRS MK1的改进型;海鹞FRS MK51,印度海军给FRS MK1的编号。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c16ef8f6cc26ed1.jpg[/img]

MK1飞行重量与“鹞”GR.Mk3大体相同,能在速度为59.5千米/小时的风中从152米长的平面甲板上携带全部作战装备起飞。1982年在英阿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对抗中,总共28架“海鹞”飞机从航空母舰“赫母斯”号和“无敌”号上出动2336架次。空战中,“海鹞”摧毁对方22架飞机,自己无一损失。4架“海鹞”由于事故坠毁,另有两架毁于地面火力。到1993年6月,英国海军尚拥有37架这种飞机,其中包括2架Mk2型。

1988年6月,英国皇家海军订购的57架FRS.Mk1全部交付完毕。1990年3月,英国皇家海军又订购了10架“海鹞”FRS.Mk2。1983年,印度购买了英国“赫姆斯”号航空母舰,为了满足航空母舰的需要,先后订购了23架单座型FRS.Mk1和4架双座型T.Mk51。海鹞FRS MK1在82年的马岛战争仲证明了自己,当时由三艘“无敌”级轻型航母搭载。与鹞式相比,还要采用了改进的机身设计,提高了对海水的抗腐蚀能力。采用了海军的相关设备,重新设计了前机身。飞行员座舱升高,视野更好。机上装有更先进的导航攻击系统及相关显示系统。采用了“蓝狐”多模雷达,机头雷达罩可折叠以节省航母上的空间。与鹞式一样,海鹞在机头左侧安装有一个倾斜的光学相机,用于战术侦察用途。FRS MK1采用一台罗·罗公司“飞马”MK104发动机,最大推力95.6千牛(9750公斤)。

[b]中期改进[/b]

Mk2是“海鹞”FRS.Mk1的改进型。在外形上,为了改善性能,FRS.Mk2延长了翼梢,翼展增加了61厘米;机头雷达天线罩不象FRS.Mk1型那样尖;由于在机翼后缘后边机身段内插入一段35厘米长的管道,后机身加长;改装了天线和外挂物。机内去掉原来的“蓝狐”雷达,改装费伦第公司的“蓝雌狐”脉冲多普勒雷达,它具备全天候下视/下射能力,可以边跟踪边扫瞄及实施多目标攻击,大大加长导弹发射距离,增强海面目标搜索能力,并改进电子反干扰性能。在武器方面,FRS.Mk2除了可以携带FRS.Mk1型可以携带的全部装备外,还增设可以携带新的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的设备。改进后的操纵系统围绕MIL1553B数据总线设计。使用双余度数据总线。重新设计的座舱中装两台多用途显示器,可给出全舰队的防御情况、雷达图像、威胁数据、攻击目标优先顺序以及导航资料。全时间关键武器系统操纵装置设在驾驶员前上方控制板上或油门杆和驾驶杆上。由于按人素工程学原理把附加的按钮动作作为驾驶杆和油门杆功能的一部分实行一体化,操纵效率大为提高。利用驾驶杆和油门杆可以同时控制飞机、雷达和武器系统,而不必象过去那样去操纵不同的控制杆和按钮。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3f880b62ed0669e.jpg[/img]

海鹞”FRS.Mk2在每侧机翼下保留两个挂架,机身中心线下一个挂架。机身下装两门30毫米“阿登”机炮或新的25毫米机炮组,也可装先进中距空-空导弹挂架。机翼内侧挂架上带两个455升或864升可抛放副油箱或1500升转场副油箱。如果不带副油箱,则可挂5颗453.6千克自由坠落或慢降炸弹,5束集束炸弹,6束“马特拉”115/116 68毫米火箭弹,8颗“波弗斯·莱帕斯”箔条弹,4枚“响尾蛇”、“魔术”导弹或先进中距空-空.导弹,2枚“海鹰”空-地导弹,或2枚ALARM反辐射导弹。其它配合使用的标准武器还有113.4千克、226.8千克和453.6千克LDGP自由坠落炸弹,113.4千克和226.8千克“蛇眼”慢降炸弹,LAU-10A、LAU-68A和LAU-69A火箭发射器,Mk77燃烧弹、APAM集束炸弹/Mk7集束弹箱,以及PMBR教练弹挂架。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47e8d3742182822.jpg[/img]

[b]印度的海鹞[/b]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3ee42970fbcd92b.jpg[/img]

海鹞FRS MK51是FRS MK1的印度海军版本。印度海军共定购了23架,包括该机相关的系统,以及Vinten Vicon 78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空空导弹改用了法国马特拉公司的魔术R550近距导弹,为此外挂等系统进行了一定改进。近期印度正争取为“海鹞”改装新型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增加中距空空导弹。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还建立了罗·罗公司“飞马”发动机的大修中心,共为此投资6450万美元。右图为MK51。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cf18dfc46b071d9.jpg[/img]
[b][color=#0000ff]维拉特号[/color][/b]

皇家海军全部的海鹞FA2已经于2006年9月开始逐步退役~
现在海军没有自己的战斗机~
航母舰载机为空军旗下的鹞GR9攻击机~对空能力基本为0~

AV-8B是在海鹞的FRS.1的基础上研制的~
现在西班牙、意大利的航母和美国的两栖攻击舰上都用的AV-8B~
最新的型号加强了空战能力~可以发射AIM-120导弹了~不过比起最强的海鹞FA.2~雷达的探测距离还是有差距的~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f8c743e986d6243.jpg[/img]

[b][color=#0000ff]AV-8B[/color][/b]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ed63bb95aaee6a9.jpg[/img]
[b][color=#0000ff]海鹞FRS1航电示意图[/color][/b]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1fadb1569dfa605.jpg[/img]
[b][color=#0000ff]海鹞FRS1武库图[/color][/b]

[img]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1009/433_36504_3140a76f5f4b098.jpg[/img]
[b][color=#0000ff]海鹞FRS1进攻示意图[/color][/b][/size]
[/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半旬在2011-02-02 20:48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梅韵流芳

ZxID:11667504

等级: 小有名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6-03-17 0
中国的歼敌机是J系列的
zxcxzc

ZxID:792524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5-14 0
强大的帖子啊
半旬

ZxID:12064541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雙生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2-02 0
基本简介

米格-25战斗机(MiG-25)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为“狐蝠”(Foxbat)。五十年代末开始设计,原型机于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总产量约1200架左右,其中60%是侦察型,30%是截击型,10%是双座教练型。除在前苏联空军中服役外,还向利比亚、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印度、伊拉克等国出口。该机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可在24000米高度上以M2.8的速度持续飞行,最大飞行速度达M3.0,是目前世界上闯过“热障”(M2.5)的仅有的两种飞机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SR-71)。

研发背景

米格-25的研制主要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研发中的XB-70“瓦尔基里”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这种侦察机的最高速度同样达到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只有米格-25可以轻松的尾随在SR-71的后面随时监视其航向,并在其有不轨举动时提出警告。

发展历程

据米高扬设计局的型号副总设计师列.格.申格拉娅透露,米格-25的预研工作是在1958和1959年进行的。当时美国空军正开展M=3的战斗机F-108和轰炸机B-70的研制。

1960年,用米格-21改装的发动机试飞验证机E-150,对米格-25的动力装置R-15-300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开始试飞。次年4月第二架验证机E-152上天。随后装生产型发动机R-15B-300的第3架验证机E-152M试飞。

1961年3月10日,米高扬签署研制米格-25原型机E-155的指令。1962年侦察机全尺寸样机审定委员会开审定会。1963年12月米格-25的第一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1出厂,1964年3月6日,苏联著名试飞员费多托夫首次驾机升空。同年9月9日第二架原型机(截击型)E-155P-1开始试飞。随后第三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3也参加试飞。三架原型机各装两台R-15B-300发动机,并在1965~1977年间,以E-266代号创造过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6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

改进机型
  
  米格-25有以下几种改型:
  米格-25Π,高空高速截击型,主要装备前苏军,还输出到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
  米格-25P,高空高速侦察型,在机头介电质雷达罩后面开有5个照相机窗口,机翼翼展略减小,翼前缘取直。
  米格-25y,双座教练型,1975年底首次公开露面,两个座舱分开,各有独立的舱盖。
  米格-25P电子侦察型,与P型大体相似,但具有较大的侧视雷达,安装在机头两侧较后部分。
  米-25MΠ,先进截击机型,双座,前后座串置,它是米格-25Π的改型,雷达和机载设备作了改进,可带6枚主动制导的AA-9空空导弹和一门内装机炮;
  E-266M,改进型,是米格-25MΠ的原型机,飞机改装了推力更大的P-31Ф涡轮喷气发动机,结构也作了加强。
  
动力装置
  
发动机选型是米高扬设计局面临的头一个挑战。当时,第一代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刚刚起步,在已有的加力式涡喷发动机中也选不出合适的型号,从头研制势必延迟飞机研制进度。于是决定以当时为高空无人驾驶飞机研制的低增压比试验型涡喷发动机 15K 为基础,由米库林/图曼斯基设计局按米格-25 的设计要求进行改进。据负责发动机改型的型号总设计师费·乌-苏霍夫称,改型设计的工作量很大:为增大喘振裕度修改了压气机;为适应高空工作重新设计了燃烧室;涡轮前温度提高了 50℃;消除了加力燃烧室的燃烧振动;采用了三种工作状态的可调喷口。改型发动机实际上只保留了原来的机匣,编号为 R-15-300。

生产型 R-15B-300 系采用 5 级压气机和 1 级涡轮的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增压比为 7,最大推力 86.24 千牛,加力推力 109.76 千牛。发动机原采用液压机械式推力调节系统,但 E-150/-152 试飞发现,在飞机急剧爬升时该系统表现出明显惯性,在由小油门(150 公斤/小时)迅速增加到大油门(15,000 公斤/小时)时不能保证充分供油。于是通过 1963~1964 年在图-16LL 发动机试飞台上试飞之后,改用了 RRD-15B 综合多功能电调系统,它能自动监测 6 个参数,十分可靠。飞机燃油系统中的主要执行机构也由液压助力器改为电磁阀。

为改进米格-25 的低空截击能力,曾试制过改型 R-15BF-2-300,加力推力提高到 132.3 千牛,井曾装在 E-155M(又称 E-266M)验证机上试飞,但未能投产。据称原因是 D-30F 加力涡扇发动机将其取代,改型飞机最后也演变为米格-31。
  
高温措施
  
高温是米格-25 研制中面临的另一挑战。最大速度下机体表面驻点温度高达 300℃以上,铝合金只能零受 140℃,必须选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当时钛合金的开发和应用尚处初期。而且苏联在这方面还落后于美国。米高扬设计局选用了不锈钢和焊接工艺来制造机体的主要结构,与美国的F-108 和 B-70 选择同样的技术途径。选用的是塑性好、不易开裂和便于补焊的不锈钢 VNS-2、-4、-5,占机体结构重量的 80%,其余 11%为高温铝合金 D-19 和 8%的钛合金。除机翼采用焊接的整体油箱外,机身的焊接整体油箱结构占其容积的 70%,机体上的焊缝长达 4,000 米,焊点多达 140 万个。整体油箱结构使飞机的总贮油量高达 14.5 吨。侦察型还采用垂尾油箱,使油量增加 574 千克。
  
发动机在某些工作状态下,个别部件的温度超过 1,000℃,为防止热传入机体,发动机舱用镀银的防热隔板包住。镀层厚 30 微米,镀层吸热系数为 0.03~0.05,每架飞机耗银 5 千克。所吸的 5%的热量又借助于玻璃纤维隔热毯防止传给机身油箱。
  
驾驶舱和设备舱采用通风冷却。飞行员借专用的空气喷头提供的冷却空气降温,风挡由导流环喷出的空气冷却。虽然舱内温度仍较高,但飞行员认为可以接受,只是必须带手套才能工作。
  
冷却系统的设计功率为 18~24 千瓦。从发动机压气机引出的 700℃的空气,通过进气道内的空气-空气热交换器、燃油系统的热交换器(用耐高温燃油 T-6 作热沉)和空气-蒸气热交换器(蒸发水-甲醇混合液)后,至设备舱入口处时温度已降为 -20℃,从而使舱内工作温度保持在 50~70℃。
  
气动布局
  
米格-25 的气动布局与以前的米格式飞机的传统风格有较大差别,采用中等后掠上单翼、两侧进气、双发、双垂尾布局型式。这是该设计局与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共同的研究成果。
  
机翼的后掠角为42°,下反角 5°,相对厚度 4%,展弦比 3.2,翼面积 61.9 米2。翼面积满足在 20,000 米高空作巡航飞行的要求,而小展弦比和中等后掠角则为了保证机翼的刚度。原型机的机翼原来无下反,试飞后发现机翼有严重上反效应,遂改用 5° 下反角。
  
由于布局方案的尾臂很短,为保证航向稳定性采用双垂尾和尾部腹鳍。经过试飞多次修改后,加大了垂尾面积,减小了腹鳍,克服了原尾腹鳍过大对着陆的不利影响。
  
飞机采用矩形二元进气道,用水平调节斜板进行调节。这是米格式飞机首次采用两侧进气布局,但尚未解决在土质跑道上起降时外物进入的问题。
  
在一次高速飞行中偏转副翼时因机翼严重扭转而出现副翼反效,飞机坠毁,试飞员丧生。查明原因后规定在高速下不用副翼,改用差动平尾进行操纵。但因全动平尾的转轴位置安排不当,在个别飞行状态下助力器的功率不足,再次机毁人亡。经分析后将平尾转轴向前缘移动了 140 毫米。

实战表现  

米格-25在装备苏军初期由于其极高的性能参数,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关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测苏联的军用航空制造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直到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美日的技术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运到东京以北100多公里的百里空军基地,经过彻底的检查,该机70%的部件是不锈钢,虽然极限速度很高,但是技术性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从整体性能上说仅仅相当于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和美国当时正在研制的F-15“鹰”和F-16“战隼”战斗机更是相距甚远。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联工程师能用相对落后的技术生产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战机,某些设计理念至今仍为世人推崇。米格25在其服役期间击落过各类战机,甚至有消息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米格25曾击落过美军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米格-25携带的红外空空导弹
  
米格-25在70、80年代的局部战场频频上镜,尤其是其侦察型。1971年秋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4架苏联米格-25R侦察型进驻埃及,不时前往以色列上空侦察。以色列空军派出了当时西方最好的战斗机——美国研制的F-4“鬼怪”拦截。米格-25P打开了加力燃烧室,一会就抛开了尾追的F-4.F-4连忙发射AIM-9“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试图导弹尾追米格-25,没想到连导弹都没追上。此时以色列地面站发现,这架米格-25的速度超过了马赫3.2!这让西方大为震惊。
  
前苏联出口伊拉克的米格-25侦察型全被伊拉克改装为侦察/轰炸型,并使用其多次轰炸了伊朗目标。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米格-25凭借高速性能,也给了美军不少压力。目前部分研究人士认为当时米格-25至少击落了一架F/A-18战斗机。“沙漠风暴”中的两架MiG-25成功用侧转以及降低高度的动作逼近F-15的视线范围,但当F-15进入缠斗动作时,便轻而易举地咬住MiG-25的尾巴,将这两架超视距空战动作漂亮,缠斗动作不及格的MiG-25打落到沙漠。此外,海湾战争中至少2架Mi-25在地面被美军缴获。(其中一架现在陈列在奈丽斯空军基地“侵略者的威胁”博物馆)
  
1992年12月, 伊空军一架MiG-25飞机在伊拉克北部禁飞区被美F-16战斗机使用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击落。但后来伊军在长期的对抗中总结了经验并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新战术,曾有米格-25战斗机在被美机发现并发射AIM-120中距空空导弹(此前该导弹在实战中从无失手)攻击的情况下居然能够以高速转弯迅速脱离,使美国人大跌眼镜。
  
2002年12月23日,伊军出动的米格-25战机成功击落了美军一架“捕食者”无人侦察机。2003年2月27日,一架伊军米格-25“狐蝠”战斗机更越境深入沙特领空大约30公里左右。不过,当这架飞机的驾驶员发现自己被高空迎面飞来的美军F-15C战斗机雷达“锁定”后,立刻调头返航。米格-25成为伊空军挑战禁飞区的有力兵器。

性能参数

  武器装备:
  无内装机炮,
  翼下4个挂架带4枚AA-6空空导弹,
  内侧两枚为红外制导型,
  外侧两枚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型,可带AA-7、AA-8空空导弹各两枚。
  尺寸数据:
  翼展13.95米,
  机长22.30米,
  机高5.70米,
  机翼面积56.20平方米,
  前缘后掠角(靠近翼尖)40度、(内侧)42度,展弦比3.50。
  重量数据:
  空重15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36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7500千克,
  载油量(机内)140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带导弹)M2.8,
  实用升限24400米,
  最大爬升率(海平面)208米/秒,
  作战半径1130~1300千米,
  航程300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1380米,
  着陆滑跑距离2180米。


米格25

半旬

ZxID:12064541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雙生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02 0

    霍克“海鹰”(Sea Hawk)虽然不是第一种海军舰载喷气战斗机,却是此类型号的早期代表作品。它融汇了数项富有独创性的工程技术,是一种相当简洁的设计。尽管没有辉煌的战斗历史,但在作为一线战斗机服役的十多年里,“海鹰”的表现仍然称得上是可圈可点。

起源
  1944 年,霍克飞机公司推出了螺旋桨驱动的“狂怒”(Fury)战斗机,而与此同时,公司的设计师们也开始考虑在“狂怒”设计的基础上应用最新的喷气发动机技术。当时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刚推出了一种新型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 B.41(后来被命名为“尼恩”[Nene]),推力足以驱动“狂怒”那庞大的身躯。1944 年 11 月,霍克向英国政府提交了初步的设计构想,并把这种以 B.41 为动力的“狂怒”称为 P.1035。

  以西德尼.卡姆(Sydney Camm)为首的设计队伍去掉“狂怒”机头的活塞发动机,并把气泡式座舱尽可能地后移,以便将 B.41 发动机安装在机身中部。进气口被布置在机身两侧,尾喷管则向后延伸至机尾。

  经过进一步研究之后,霍克的设计师们在 1944 年 12 月提出了一个后继方案。这个编号为 P.1040 的方案较先前有了重大变化,原先笔直的尾喷管被代之以分离式喷管,喷气口被布置在两侧翼根。这样的设计方案意味着翼根必须加厚,于是进气口也同样被挪到了翼根。新布局缩短了进气道长度,而且使得燃油可以同时储藏在发动机前后两侧,这样飞机的重心不致于因为燃油消耗而发生变化。同时它还减少了因喷管较长而可能带来的推力损失。为了简化生产工艺,新方案还放弃了“狂怒”独特的椭圆形机翼,改用边缘呈直线形的机翼;此外还提高了水平尾翼的安装位置,以避开发动机尾部气流。新方案也是第一种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的霍克飞机。在经过这些修改之后,P.1040 的外形已经和“狂怒”有了比较大的差别。它的机载武器是四门 Hispano Mark 5 型 20 毫米机炮。

  P.1040 原来是准备提供给皇家空军使用的,但政府方面的反应却颇为冷淡。战争显然很快就会结束,而无论皇家空军还是皇家海军,都有其它型号的喷气式战斗机正在服役或者研制。尽管如此,在战火业已平息数月后的 1945 年 10 月,卡姆还是决定生产一架 P.1040 的原型机。到了这个时候,皇家空军的兴趣已是荡然无寸。空军的计划人员相信,在可见的将来,他们那时速 950 公里(600 英里)的“流星”(Meteor)将是天空中耀眼的明星。而此时的霍克公司却面临着大批螺旋桨战斗机订单被取消的困难境地,它只得匆忙地将 P.1040 设计方案改成舰载战斗机,并于 1946 年 1 月将方案提交给皇家海军。

  所幸的是这个方案打动了皇家海军,促使后者订购了三架原型机和一个静力试验机体。霍克把已经在生产的那架原型机交付给了海军,随后又很快完成了另外几架。卡姆率领设计队伍在按舰载截击机的要求继续完善 P.1040 设计的同时,仍然在考虑如何重新吸引皇家空军的兴趣,这一努力最终造就了大获成功的霍克“猎人”(Hunter)。

  P.1040 的首架原型机(VP401)于 1947 年 9 月 2 日在下博斯坎比(Boscombe Down)进行了首次试飞,它安装的是一台“尼恩”1 型发动机,推力 20.02 千牛(2,040 千克力)。一个月后,项目被公布于众,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它被伪装成一个纯粹由公司自行出资研制的项目。真相大白要等到一年之后的 1948 年 9 月 3 日,也就是第二架原型机试飞。第二架原型机安装有可折叠机翼、着舰钩和全部武器装备。使用这架原型机进行的航母试验表明,翼展和着舰钩都需要加长。第三架原型机于 1949 年 10 月 17 日飞上蓝天。这是一架完全具备了生产型功能的原型机,安装有加长的着舰钩、“火箭辅助起飞装置”(Rocket Assisted Take-Off Gear,RATOG)的预留安装点,以及副油箱挂点。动力装置是生产型标准的罗-罗“尼恩”2/RN.4 “尼恩”101,推力 22.27 千牛(2,270 千克力)。
 
  服役试验取得了成功。1949 年 11 月 22 日,皇家海军订购了 151 架这种新型战斗机,——它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海鹰。


画家笔下的海鹰战斗机

服役中的“海鹰”



  首批 35 架“海鹰”F. Mk.1 被部分用于进行进一步的服役试验,其中有一架最终以悲剧收场:折叠机翼的锁定装置在起飞时突然脱开。最早进入皇家海军航空兵作战中队服役的一批飞机是在 1953 年 3 月交付的。1951 年,温斯顿.丘吉尔再次出任首相后,提出了“超级优先”战略,要求加快包括“海鹰”在内的几种飞机的生产速度。于是“海鹰”的生产线被转移到了霍克-西德利集团旗下的另一家公司:阿姆斯特朗-威特伍斯飞机公司(Armstrong Whitworth Aircraft,AWA)。该公司生产了另外 60 架“海鹰”F. Mk.1。

  由于飞行员们发现副翼有发生颤振的倾向,因此“海鹰”F. Mk.2 采用了有动力驱动的副翼,以及其它一些小的改进。该型共生产了 40 架。

  下一种改型,战斗轰炸型“海鹰”FB. Mk.3 于 1954 年 3 月首飞。它采用了经过加强的机翼,可以安装多种挂架。曾经试验过的挂载方案包括:两枚 225 千克炸弹和两个副油箱;20 枚“60 磅”火箭弹(弹径 7.62 厘米,弹头重 27 千克[60 磅]);以及其它的炸弹、火箭弹或水雷组合。FB. Mk.3 型共生产了 116 架。但由于当时皇家海军正忙于朝鲜战争,大多数飞机并没能充分利用这些挂架。尽管处境尴尬,但经过改进的对地攻击型“海鹰”FGA. Mk.4 还是于 1954 年 8 月试飞,并总共生产了 97 架。

  然而到了 1954 年,其他国家开始部署能够在平飞中突破音障的飞机,“海鹰”的性能便逐渐变得令人担忧。“尼恩”是一种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当时的情况已经清楚地表明,这种发动机对高性能飞机来说必然是技术上的死路一条,轴流式发动机才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但做一些小的修修补补还是有可能的。在罗-罗推出推力 24.13 千牛(2,460 千克力)的RN.4 “尼恩”103 之后,有 50 架 FB. Mk.3 型改装了这种发动机,成为“海鹰”FB. Mk.5(也有资料说它们的编号是 F. Mk.5,但这样显得有些前后不一致)。尽管增加的推力十分有限,不足以显著提高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但的确加大了飞行甲板作业的安全系数。



  新型“尼恩”发动机也被用在全新生产的“海鹰”上,这批被称为 FGA. Mk.6 型的“海鹰”共为皇家海军生产了 87 架。另外还有部分 FGA. Mk.4 型也升级到了 FGA. Mk.6 型的标准。FGA. Mk.6 在所有“海鹰”改型中第一个参加实战:1956 年 11 月,它参与了英、法、以三国联合发动的苏伊士运河战争(“火熗手行动”,Operation Musketeer)。搭载它们的是英国海军的三艘航空母舰:“海神之子”号(HMS Albion)、“堡垒”号(HMS Bulwark)和“鹰”号(HMS Eagle)。“海鹰”在战争中表现不错,但有两架被埃及防空炮火所击落,另有 7 架被击伤。

  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时,“海鹰”已经处在落伍的边缘。1958 年,它开始逐渐退役;到 1960 年,皇家海军航空兵中已经没有在第一线服役的“海鹰”。


50年代服役于英国航母上的海鹰

在国外服役的“海鹰” 荷兰杜尔曼号航母



  提供给荷兰和西德的出口型“海鹰”都是在 FGA. Mk.6 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1956 年,荷兰利用北约提供的资金订购了 30 架“海鹰”Mk.50。1957 年 7 月和 1958 年 1 月交付的这些飞机基本上与 FGA. Mk.6 相同,但安装有飞利浦的超高频电台,另外机背有一片很大的刀状天线。它们的大多数后来经过改装,可以携带两枚 Philco“响尾蛇”1A 空-空导弹。荷兰的“海鹰”一直服役到 1964 年。

  1955 年,西德也订购了 64 架“海鹰”,其中白昼型和全天候型各 32 架。1958-1959 年间交付的这些飞机装备了两个海军航空兵大队:MFGrp1 和 MFGrp2。西德的“海鹰”基本上也是 FGA. Mk.6 型,但垂直尾翼增高了 38 厘米。白昼型被称为“海鹰”Mk.100,全天候型则是“海鹰”Mk.101。后者在一侧翼下挂有一个大型吊舱,内装一台 Ekco 34 型搜索雷达。MFGrp2 还曾经在 Mk.101 型上做过 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的挂载试验,但后来并没有正式将其投入使用。1963 年,德国海军航空兵开始换装 F-104G/RF-104G,“海鹰”随之陆续退役。1965 年,“海鹰”中队正式宣告解散,但 MFGrp2 的“海鹰”实际到 1966 年底才停止飞行。


德国海军航空兵的海鹰战斗机

最后的辉煌
 
  最晚生产的一批“海鹰”是 1961 年交付给印度海军的 14 架 FGA. Mk.6 型,同时交付的还有 10 架经过翻新的从皇家海军航空兵退役的“海鹰”。(关于这批订货中新旧“海鹰”各占多少,不同的资料往往有不同的数字,真实情况或许已经很难查证。)印度后来又向皇家海军航空兵订购了 12 架二手货“海鹰”,还从西德购得了另外 28 架(10 架 Mk.100 型和 18 架 Mk.101 型),使印度海军的“海鹰”采购总量达到了 74 架。最后一架在 1956 年交付。

  印度海军的“海鹰”参加了 1971 年的印巴战争。它从“维兰特”号(INS Vikrant)上起飞,对巴基斯坦的吉大港(今属孟加拉国)和其它海岸目标进行了攻击,在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自己无一损失。这是“海鹰”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实战。

  1976 年 3 月 4 日,印度海军飞行员 Peter Debras 中校完成了一项不可思议的壮举:当时因为“维兰特”号的弹射器发生故障,他驾驶的“海鹰”直接坠入了航母前方的大海,而军舰随后就从坠落的飞机头上驶过。Debras 耐心地等到航母驶过才弹射逃生。这是世界上最深的一次成功弹射。

  印度海军的“海鹰”直到 1983-1984 年代才被“海鹞”取代,现在还有一些保存在博物馆等地方做静态展示。几年前英国还保留有一架可以飞行的“海鹰”,但岁月无情,现在它已经不能再安全地翱翔于蓝天了。


印度的海鹰


维克兰特号

[ 此贴被半旬在2011-02-02 20:39重新编辑 ]
半旬

ZxID:12064541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雙生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2-02 0


      “斗士”战斗机英国参加二战初期战斗的老式双翼战斗机。 该机来源于1934年格罗斯特公司自行发展的SS 37双翼战斗机。

    1935年应英国空军K5200号设计招标书的要求,加装了滑移式座舱罩后交皇家空军试飞,得到比较满意的试飞结果,命名为Gladiator MKI。30年代中期,先进的单翼战斗机必将取代双翼战斗机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朗,但由于英国空军部的保守人士的对单翼机的怀疑态度和为英国下一代单翼战斗机开发的“Goshawk”(苍鹰)液冷发动机在重量和冷却器方面未过关,一时难以得到可以替换老式装备的单翼战斗机。所以英国空军在1935年9月向格罗斯特公司定购了23架MKI,不久又增加了108架订货。


性能数据
发动机:一台840马力Bristol Mercury VIIIA 发动机

尺寸:翼展32.3英尺(9.85米),机长27.5英尺(8.38米),机高10.4英尺(3.17米)
   
翼面积:323平方英尺(30.01m2)
   
空重:斗士3,450lb(1,565Kg),海斗士3,730lb(1,692kg)

最大起飞重量:斗士4,863lb(2,206kg),海斗士5,400lb(2,449kg))
   
航速:斗士253英里/小时(407千米/小时),海斗士244英里/小时(392千米/小时)

最大升限:9700米

最大航程:斗士440英里(708公里),海斗士423英里(680公里)
   
武备:4挺前向.303英寸机熗+ q5 [( h6 Z$ 1 I
   
乘员:1人


三视图



      1938年-1939年,由于飓风、喷火装备的“梅林”发动机的汽缸头燃烧室的形状还要进一步改进,飓风和喷火的生产不能正常,皇家空军又紧急增加300架的合同。战争开始时“角斗士”参加法国前线的战斗,参加了挪威战役,1940年4-6月,隶属于“光荣”号上的18架角斗士在“光荣”号沉没后参加了马耳他保卫战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这是“角斗士”服役期间不多的亮点之一。这些飞机一直坚守到1942年,才由“飓风”式飞机替代。


空军涂装



      另外,皇家海军还有7个用Sea Gladiator装备的飞行中队。战争开始时,海军一共有用70架舰载的“海斗士”战斗机。这些飞机参与了二战初期的几乎全部海战。在1941年新的“管鼻燕”战斗轰炸机服役后,改为气象机、联络机、交通机使用。各型共生产746架。


皇家海军的涂装


另一种海军涂装



    芬兰空军麾下的“都是”战斗机,在苏芬战争期间,表现出色。中国在1939年也装备了为数不多的“斗士”战斗机,其速度超过了同期的日本96舰载战斗机。但因为数量太少,最终无法形成效应。


英国与芬兰的涂装


中国空军的斗士战斗机

[ 此贴被半旬在2011-02-02 20:40重新编辑 ]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2-01 0
已审。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