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守城、攻城术(图文) 56张图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8713 回复:16

[军事战争] 古代守城、攻城术(图文) 56张图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0
古代守城、攻城术(图文) 56张图
— 本帖被 灬千ヽ 执行合并操作(2010-01-13) —
[color=#6600cc]
[color=#669900][size=3][b]古代守城、攻城术【转于铁面尚书】[/b][/size][/color]
[attachment=11335445]

[color=#ff0000]城防体系
[/color]
  城池的构筑在中国历史上是渊远流长的。周人以城立国,武装殖民,统一了中国。东周时代列国相互交征,攻城往往成为战争的关键时刻,田单复国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攻城的情节里,讨论到攻守城技术最早的文献《墨子》也出现在此一时代。

  现今所保存的古城以魏晋以后者较能反映城的规制,尤其以邺城、洛阳和匈奴王赫连勃勃于西元413年所兴建的统万城,已经可以略窥城防系统的演进。尤其统万城虽为匈奴人所建,已可以见到墩台、马面、瓮城等设计的雏形。唐代的城制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杜佑所著《通典》中,也特别列有〈守拒法〉一章,叙述了城墙、城壕、弩台、羊马墙等设施。

[attachment=11335446]

  宋代的城制总和了历代的经验,将城池的防御系统发展成由城墙、城门、瓮城、马面、钟楼、鼓楼、望楼、弩台、敌楼……等机制所构成的复杂体系。且由于宋代外患频仍,面对敌人强大的骑兵,野战时常无法致胜,战争往往因而发展为旷日持久的城池攻防战,如北宋末年的汴京、南宋时的德安和襄阳城的攻防战都长达数月之久,更刺激了宋人对于城防的重视。除了《武经总要》这样大部头的军事百科全书有《守城》和《攻城》的专章外,也出现了记录守城战术和经验的专书:如陈规等所著《守城录》和赵万年的《襄阳守城录》。知识分子也在笔记中提到一些经验,此外士人也极为重视和城防相关的知识。如沈括在《梦溪笔谈.官政门》即曾提及有关马面的资料。

[attachment=11335447]

[color=#6600cc]  一般而言,宋代城墙的高度约在11公尺左右。城门外要构筑瓮城,一般是半圆形或方形的,厚度和城墙一样,在两侧设有门。城外距离三十步(46.95公尺)的地方则掘壕沟,以吊桥交通往来。靠近壕沟的内侧则在距离城墙十步(15.65公尺)的地方筑羊马城,羊马城高一丈至八尺(3.13-2.50公尺)之间,羊马城的城门要和瓮城的城门方向错开。羊马城的女墙的高度为五尺(1.57公尺)。

  城上都置有女墙,城上每十步(15.65公尺)就设有一个敌棚(楼),马面上也有。四面设置有弩台,弩台的面积为宽一丈六尺(5公尺),长三步(4.67公尺),可以安置大型的床弩。沈括在《梦溪笔谈.官政门》中曾强调马面的作用:“予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

《武经总要》一书曾归结了守城五项的失败原因来提醒守城者:一是壮大寡小弱众;二是城大而人少;三是粮寡而人众;四是蓄货积于外;五是豪强不用命。如果再加上外水高而城内低,土脉疏而池隍浅,守具未足,薪水不供,虽有高城也要弃守。如果要确保城守,则要符合五全的条件,一是修城隍,二是器械具;三是人少而粟多;四是上下相亲;五是严刑赏重。如果再加上大山之下,大河之上。高而不旱,水用足的先天条件,则符合兵法上所说:“城有不可攻。”的优越守势。

  靖康年间金人攻克汴京,烧杀掳掠,给予北宋的士大夫很大的打击,开始深切反省失败原因并研究守御之道。绍兴十年(1140),陈规在读完夏少曾所著《靖康朝野佥言》之文后,深感“痛心疾首”遂撰写《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文检讨守御之道,并将其守御德安成功的经验,再撰写了《守城机要》。陈规在这些作品当中表述了他对于城守的新观念。

  在技术史的观念上,陈规的守城战术是建立在因应投石器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尤其投石器虽然是汉人所擅长,但是随着军事的失利,许多宋兵为外族所掳,这种利器也就日益被“师宋之长技以制宋”的外族所充分利用,甚至直接将宋兵编为一军,反过头来攻打自家人。由于投石器的广泛使用,城墙被破坏的机率大增,城防系统的改进也变得日益迫切。

  陈规对于城防制度的改进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改良瓮城:陈规认为瓮城应该拆除,改成一道横墙;第二是收缩城角,使得防御能力增强;第三是增加城和壕的的数目。陈规的守城观念从战术的层面来说,就是主动防御和加大防御纵深。

  陈规所提出的城制,虽然基本上对防守有帮助,但还要考虑许多其他条件,因此,到南宋宁宗时,又有襄助襄阳城统帅赵淳,成功击退攻城金兵的赵万年,详细的纪录下了当时襄阳城的防御设备,而其规划虽与陈规所主张类似,但也有因地制宜之改进措施。(详情请参阅赵万年所撰之《襄阳守城录》一书)


[attachment=11335448]


--------------------------------------------------------------------------------

[color=#ff0000]阻滞设施
[/color]


  在敌军攻城前应尽量消耗敌军的有生战力,以降低攻城时敌军所给予的压力,所以就必须设这些阻滞设施。不过据著名的古兵器学者周纬表示:宋人这方面并没有太多发明,多半还是沿袭前代而来。如:铁菱角是来自周秦铁蒺藜,鹿角木来自汉代,三国时代魏军曾大量的运用于守城。


[attachment=11335449]

--------------------------------------------------------------------------------


一、蒺藜

  蒺藜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因为它的果实外壳有刺,所以古时作战常常就地取材,将它收集后洒于敌军必经之路,用以刺伤敌军人马脚部。早在《孙子兵法.虎韬.军用》就曾提到木蒺藜和铁蒺藜的用法:“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领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张铁蒺藜,其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

  使用铁蒺藜也有实际的战例,如三国时代蜀汉将杨仪就曾利用过蒺藜来阻止司马懿的追击。事见《通典.兵典》:


蜀大将诸葛亮悉十万,由斜谷出始平,据武功五丈原。魏大将司马宣王 帅师拒之,与亮对于渭南。……,亮卒于军中。及军退,懿追焉。亮长史杨仪结阵,反旗鸣鼓,若将向懿,遽退,不敢迫。经二日,乃行其营垒曰:“天下奇才也。”懿乃追之,仪多布铁蒺藜,懿使军士二千人着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着屐,然后马步径进,追至赤岸,方知审问。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笑曰:“吾能料生,不料死故也。”



  可见铁蒺藜在野战的使用上很早。至宋时,此器之使用亦十分普遍,如宋将韩世忠在剿平胜捷军张师正溃师时,曾下令将铁蒺藜自塞归路,以示剿平的决心,事见《宋史.韩世忠传》:


(李)弥大檄世忠将所部追击,至临淄河,兵不满千,分为四队,布铁蒺藜自塞归路,令曰:“进则胜,退则死,走者命后队剿杀.”于是莫敢返顾,皆死战,大破之,斩复,余党奔溃.乘胜逐北。



  不过上述所言,都是在野战时的用途,其实在守城上它的起源也很早,《墨子》一书中也多次提到蒺藜的用途,他指出除了在城内要储存外,在地道的进出口和门户都应设置,以防止敌人偷袭。另外在《汉书.爰盎晁错传》亦曰:“……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其中“渠答”指的就是铁蒺藜。

二、地涩、诌蹄、鹿角木

  除了铁蒺藜外,地涩和诌蹄也是类似的阻滞设施。其中地涩是以逆须钉入长三尺(0.94公尺)宽二尺(0.63公尺)厚三寸(0.09公尺)的布版;诌蹄则是由一具钉满逆须钉的七寸(0.22公尺)木框构成,都是较大型的阻滞设施。铁菱角则是部署在水较浅的壕沟,或是近城的溪流塘陂,以防止敌军涉渡。鹿角木是长数尺的坚木,插入土中一尺多,目的是用于阻挡骑兵。


[attachment=11335450]

--------------------------------------------------------------------------------


三、陷马坑、机桥

  一般而言,通常攻城军最先抵达的部队是侦察的骑兵部队,可以利用陷马坑来迟滞敌军骑兵的行动。宋代陷马坑的长约五尺(1.57公尺),宽三尺(0.94公尺),深四尺(1.25 公尺),坑中底部布满削尖并用火烤过的鹿角熗和竹签,坑的排法是巨字形。据《通典》的记载,唐代的陷马坑是以亚字形排列,长五尺(1.57公尺),宽一尺(0.31公尺),深三尺(0.94公尺)。可见宋代的陷马坑较唐代为大。坑上以刍草或种草苗覆盖,藉以欺敌。陷马坑一般设置于敌人通行的道路和城门的内外两侧。机桥是一种陷阱装置,主要是部署在壕沟上,平常与正常的便桥无异,但是,有敌军攻城时,则可将栝木取下,敌军一践踏桥面,桥就立刻翻覆。



--------------------------------------------------------------------------------

[color=#ff0000]城防器械[/color]



[/color][color=#6600cc]一、檑木

[attachment=11335451]



  在攻城的过程中攻城军伤亡最大的阶段就是攀爬城墙时(也就是“蚁附”),此时守城军可以用所有的兵器去对付攀爬中无力还击的攻城士兵。其中应用的最多的大概就是檑具,早在《周礼.秋官.职金疏》中就记载它的存在:“雷,守城捍御之具。”宋代《武经总要》中所载的檑具就有三种,传统型的檑木共有三种材质:木檑、砖檑和泥檑。其中木檑是采用巨大的木材,修成长四尺(1.25公尺)直径五寸(0.16公尺)的木柱,然后在木柱上钉上逆须钉,以增加檑木投掷时的杀伤力。泥檑顾名思义是以土混合猪鬃、马尾或毛鬣三十斤(使其不易断裂)做成长二三尺(0.63-0.94公尺),直径五寸(0.16公尺)的柱型。砖檑是用烧砖的技术烧成,大小约为长三尺五寸(1.1公尺)直径六寸(0.19公尺),与泥檑的大小差不多。


--------------------------------------------------------------------------------


二、回收型檑木

[attachment=11335452]

  上述这些传统型的檑木多半是藉助重力来产生破坏力,制作的材料多半容易自城中取得。但是若敌人围城经年,城中有限的资源无法长期支应制造檑木所需,很快的便无法应付蚁附的攻城军,所以可以回收多次的檑木便出现了。这些回收型的檑木有车脚檑和夜叉檑两种,其中车脚檑是自城上立一个绞车,然后以车轮作为檑具,投掷后再以绞车收回。而夜叉檑(又称留客住)则是以长一丈多(3.13公尺)直径一尺(0.313公尺)的湿榆木制成,檑木外钉满长五寸的逆须钉,两端装有轮子,一样依靠城上的绞车施放。如此一来,当夜叉檑施放后,两端的轮子(当然它们的直径超过五寸)可以迅速的帮助檑木回到原位,而不会受到逆须钉和城墙摩擦而导致难以回收的窘境。


--------------------------------------------------------------------------------


三、狼牙拍、飞钩、铁撞木

[attachment=11335453] [attachment=11335454]

  除了可回收的檑木之外,宋代还有其他回收型的攻击兵器,如狼牙拍、飞钩和铁撞木。狼牙拍的拍面是由长五尺(1.57公尺)、宽四尺五寸(1.41公尺)、厚三寸(0.09公尺)的榆木板钉满五寸长,重六两的狼牙铁钉二千二百个,四面各装上一刀刃,以加强杀伤力。狼牙拍的操作是由两组绳子来控制,敌军一但进行攻城,就用一组绳子将拍面举起与城墙垂直,迨敌军攀爬至拍面下方,立刻将拍放下。飞钩又名“铁鸮”,它的设计有点像是在钓鱼,末端利用一段铁链来增加抛掷时的稳定性,然后再加上钩锋长利的铁钩。铁钩是运用在敌军士兵穿着沉重的铁甲攻城时,因为头戴物笠,又担心矢石攻击,不敢抬头的心理,只要他们聚集在城下,就立刻将飞钩抛下,飞钩会钩住盔甲,每次可以钩到两三个人。铁撞木则是设计来攻击攻城的木驴车,所以它和前述以杀伤敌人为主的“人员杀伤檑”不同,是以撞击力为主,所以铁撞木是木身铁首,铁首是由六个铁锋所组成,每个铁锋长一尺多(0.31公尺),就像一只大狼牙铁钉,可以穿刺攻城车辆的顶部。破坏车辆之后可以用燕尾炬燃烧破坏。


[attachment=11335455]


四、守城个人兵器



  士兵据城而守,所用的兵器当然和野战时所使用的不尽相同,因为防守具有掩蔽及隐蔽的优势,而且不必考虑机动性的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斩杀攀城的敌人,一般守城所用的武器较野战所使用者长。如:拐突熗长二丈五尺(7.83公尺)、抓熗长二丈四尺(7.51公尺)、拐刃熗长二丈五尺、叉竿长二丈(6.26公尺)。另外也有一种锉子斧,和一般的斧头“直柄直刀”设计不同,它是用“直柄横刀”的方式,主要用于钩刺攻城人及砍攀城人手。


[attachment=11335457] [attachment=11335456]

[table=90%][tr][td=2,1][color=#00ff00][size=5]攻守城兵器长度比较表[/size][/color][/td][/tr][tr][td][color=#00ff00][size=5]攻城兵器[/size][/color][/td][td][color=#00ff00][size=5]守城兵器[/size][/color][/td][/tr][tr][td][color=#00ff00][size=5]欢耳刀(1.25公尺) [/size][/color]
[color=#00ff00][size=5]镬锥(1.41公尺)[/size][/color]
[color=#00ff00][size=5]烈钻(1.41公尺)[/size][/color]
[/td][td][color=#00ff00][size=5]拐突熗(7.83公尺) [/size][/color]
[color=#00ff00][size=5]抓熗(7.51公尺)[/size][/color]
[color=#00ff00][size=5]拐刃熗(7.83公尺)[/size][/color]
[/td][/tr][/table][color=#00ff00][size=5][/size][/color]


--------------------------------------------------------------------------------


五、消防[/color][color=#000000]

[/color][color=#6600cc][attachment=11335458]

  攻城部队常常利用炮车投掷燃烧弹,因此城墙上必须预贮水源,以便随时灭火减少伤害。一般的水袋是以牛马杂畜的皮毛制成水袋,可以贮水三、四石,出水口以长一丈(3.13公尺)粗径的竹,中间打通,以利出水。遇到城上的城楼或战棚失火,以三至五人为一组,立刻提起水袋灌救,一座城门必须配置两具水袋。若是敌人在城下起火,则用另外一种可以投掷的水囊,水囊是用猪或牛的胞衣制成。火势大的时候,水不易接近火源,可以利用唧筒将水喷洒到火源上。遇上油性的燃烧物时,就不能以水来灭火,否则会有火苗四散的情形,这时就以麻搭(也就是现代的拖把)沾泥浆来灭火,麻搭杆长八尺(2.54 公尺),杆头包扎散麻二斤。



[attachment=11335459] [attachment=11335460]
-------------------------------------------------------------------------------- [/color]

[color=#6600cc][color=#ff0000]辅助防御措施[/color]

一、塞门刀车、布幔、皮帘
[/color]
[color=#6600cc][attachment=11335461] [/color]

  城池一但遭到敌人的破坏,若无法即时修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守城时务必准备辅助防御设施,来暂时阻挡敌人的攻势。如塞门刀车就是用来代替被敌军破坏的城门,它共有两个车轮,门板上向前插出许多熗刃,以防止敌军再度破坏。

[attachment=11335462]
  木女头则是代替被破坏的女墙,它高六尺(1.88公尺),宽五尺(1.56公尺),墙面上预开了一些射口,底部设两个轮子以便推行,迨移至定位时用附带的两枝拐木加以固定。因为女墙往往是城上争夺战的僵持地点,所以往往是攻方攻击的重点,若是女墙为攻城部队所破坏,则城上的守军就失去屏蔽,很快便会丧失战力,所以守军多半会利用布幔来保护女墙。布幔是以很多层的厚布(也有用绳子编成绳网)做成一面布幕,以一枝竹杆撑出墙外七八尺外(2.19-2.50公尺)来抵挡矢石,当然同理它也可以用于保护望楼。若是城上被打出缺口,则利用牛皮制的皮帘来遮蔽,皮帘的长八尺(2.50公尺)宽一丈(3.13公尺)。

--------------------------------------------------------------------------------


二、木立牌、竹立牌

  单兵所使用的防御盾牌也较野战所使用的尺寸大,更重视其防御力。《武经总要》中载有两种防御盾牌:木立牌和竹立牌。木立牌和竹立牌的型制接近,大小也相仿,为了让士兵可以在盾牌后准备攻击,两者均附有拐子(支撑架),盾牌可以不靠外力来站立。竹立牌的防御力较木立牌佳,因为它是用牛皮条将宽五分(直径1.56公分)长五尺(1.56公尺)的厚竹条编成的,也有将整只牛的牛皮穿在盾牌上的,此种盾牌特别的坚固。在有敌情顾虑下,士兵巡视城墙时或驻扎于战棚时可以用来防御火炮火箭。






--------------------------------------------------------------------------------

[color=#ff0000]边防设施[/color]

[attachment=11335463]

  若是攻城部队挖掘地道攻城,守城部队往往防不胜防,因此若能得知挖掘部队所在的位置,就可以提早准备。探知敌军地下活动的利器就是瓮听和听地,它们其实不是什么特别的器械,它只是一只瓮而已。一般而言,守城均必须在城内的各方先掘好深二丈(6.26公尺)的洞穴,以耳力好的军士待在洞中,然后取一个新的瓮盖在洞顶,只要敌人在数百步(一步等于五尺,相当于1.57公尺)之内活动,在洞中的军士就可以藉由声音来判断敌军的方位,然后再利用风扇车迅速的将毒药或石灰粉吹向敌军方向。也可以在敌方地道方向预凿地道,两旁横向凿洞,隐藏伏兵,洞外再以土色毡帘加以隐蔽欺敌。


--------------------------------------------------------------------------------

[color=#ff0000]交通设施[/color]

  围城时,守城部队必须时时出城侦察,以便了解攻城部队的动态。但是侦查部队只要出城,敌军可以依城门开合的情形来判断守城军的活动,同时,也怕敌军利用城门打开时发动奇袭,所以利用城门以外的路径进出城是很重要的。一般大部分是利用绳梯和下城绞车,绳梯的设计与今日所使用者无异,使用者必须自行攀爬,若是有伤员或是妇女、小孩,绳梯就不那么方便,而下城绞车就是利用绞车的设计,可以由城上的人来控制上下,好处除了较为迅速外,若是敌军欲混入,也较容易预防。
[/color]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04-22 12:1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 灬千ヽ

    派派币 +25

    图文并茂+基础分

贝卡乔

ZxID:58466133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5-01-25 0
非常好的资料~
静幽烟水

ZxID:17586847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4-02-21 0
有收藏最好呀
smilejoke

ZxID:19347499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4-02-20 0
点赞!!如果派派有收藏就好了
寒水青琳

ZxID:42473575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4-02-03 0
很有用的资料
zxf261

ZxID:24939158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3-04-27 0
PHYLLIS.DEAR

ZxID:18513863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2-06-24 0
大大!!! 终于有素材些战争场面了...
不过好多.....收藏下来..到时候慢慢整理..
吃不到柚子的熊

ZxID:1771467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2-06-20 0
路过。。
资料蛮多的。。
不过看不怎么懂。。
satokiro’

ZxID:13456016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6-19 0
古代的兵阵之类的好像都失传了,能有这些留下了也很不容易啊。。
A松间清泉A

ZxID:18387130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6-11 0
资料不错哦!
顾君离樱璃

ZxID:16463841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11-06 0
好厉害、写战争瓶颈了、多亏楼主的资料啊、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1-13 0
古代守城、攻城术(图文) 56张图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7573_u789464/

我发的相关帖。。。


修改请于3日内修改完毕。。

楼主留言:

简体好了,不过图片就真的无能为力了。

燕歌既远。

ZxID:1509727


等级: 内阁元老
  掐死你这个小纤腰!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1-13 0
围城术语
  弩炮(ballista):
  形状像巨大的十字弓,用来发射重型标熗,使用成束的皮索提供动力。弩炮的威力极大,只要一
  发标熗就可以刺穿数人,而且几乎可以刺穿任何护具。这类武器多半做为防御武器,而不是围城
  者所用,因为它们在面对石头时效率不高,而且需要的操作空间不像投石器那么大。弩炮和投石
  器一起出现在每一场重要的围城战中,至少有三百年之久。(希腊字oxybeles;拉丁文
  ballista, scorpio, cheiroballistra)


  撞城木(battering ram,或称破城锤)(o):
  沉重的木梁,用来撞倒门或墙(后者速度较慢)。以最简单的形式而言,它就是一根由十几名士
  兵携带的巨大木头,用来击穿小城堡的门。形态较为复杂的撞城木,则装有楔形铁头,装置在四
  轮车上,让它能够有节奏地晃动,并可能由有轮的车保护,或装置在围城塔中。撞城木是最古
  老、最原始的围城器械。(拉丁文testudo)


  有轮覆棚(cat):
  一种有轮的棚子,在部队移向防御工事的时候提供保护。覆棚往往用来遮蔽撞城木或螺旋机,有
  时候附在围城塔的后面,让更多部队跟在它的后面。


  投石器(catapult):
  一种围城器械,利用以大型绞索驱动的手臂来投掷岩石。若是要突破坚固的帷幕墙,或是破坏高
  塔,必须集中发射这一类的投射武器,并且长时间攻击;但是在除掉成群防御者、破坏城垛或击
  毁木造结构(例如围板墙)时,就会容易许多。就和弩炮一样,投石器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开
  始,就几乎应用在所有的围城战中,直到公元一千五百年为止。(希腊字lithobolos;拉丁文
  onager)


  大釜(cauldron)(d):
  装置在火盆上的铸铁盆,用来烧油或融化铅,然后可以倒在墙上或从屠口倒在攻击者身上,造成
  可怕的致命伤害(护具对此类攻击没有什么防御能力)。


  钩索(crow)(d):
  一种由平衡的长竿和线组成的装置,可以让防御者从城墙上垂下,用来钩住围城的士兵,将他抛
  离地面或是把他丢进城堡里。


  埽工(fascine):
  大捆的木棍(通常为五至六呎高,三至四呎宽),用途很多样化,包括强化野战防御工事及填塞
  护城河。

  掩蔽道(gallery)(o):
  有盖的木制通道,为了保护围城者而建造,通常会覆以生兽皮以抗火攻。掩蔽道用来让攻击者得
  以接近城墙、挖掘围城壕沟等,而且多半依阶段建造,渐渐地变长,并且更加接近城堡。


  加斯卓非特(gastrophetes):
  意为「腹弓」,这是十字弓的早期形态,约在四百年前发展出来,显然在古希腊被用来做为围城
  武器。亦称为希隆之加斯卓非特(Heron‘s gastraphete)。


  吊篮(Hoist)(o):
  一个沉重的框架,装置有一个巨大的平衡石及一个拉杆,其中一端装设一个篮子,体积足可容纳
  数名攻击者,可以将他们送到城墙的顶端。
  围城梯(siege ladder)(o):

  高大的楼梯,靠在城墙上,围城者用它来登墙。这类的楼梯大多由一根长木材为轴,上面加设横
  的短木。(希腊字sambuca;mughal narduban, zeenah pae(宽梯子))


  防弹盾(mantlet)(o):
  一面大型木制盾牌,将之架起,或装设在轮子上,用来保护至少两名围城的士兵,通常是在装填
  慢速武器(例如十字弓)时需要掩护的士兵。防弹盾可以缓缓地移向城墙。


  攻城炸药箱(petard)(o):
  一种粗制的爆炸装置,透过吊篮来装设,用来炸开墙上的缝隙。


  缚木索(ram catcher)(d):
  在长木棍的一端装上钩子或叉子,防御者将之放下,抓取用来攻击城墙的撞城木或螺旋机,然后
  迅速收起,将攻城的器械破坏掉或是使之移位。绑在绳索上的捕捉钩也以同样的方式运用。
  临时堡(redoubt,或称据点):
  小型的野战要塞,通常兴建于中立地区,或是高地的突起处,多半以土垒为主,再以栅栏或埽工
  加强。围城者通常会兴建此类建筑。(法文bastille)


  螺旋机(screw)(o):
  这种装置靠在墙上,用来在墙上打洞。使用此类装置的攻击者通常需要掩蔽道的保护。(拉丁文
  musculus)


  围城器械(siege engine):
  任何特别为了协助围城战进行的机械。有许多类型,但是大略可以分成投射型武器和非投射型武
  器。精于制造此类武器的工程师是古代及中古军队非常重要的成员。另一方面,操作此类器械的
  部队通常是最不受重视的,而且地位往往只比劳役略高一点。这类器械使用大量的木材,而且体
  积和重量皆极庞大,以致于多半在战斗地点进行建造(或者在较少见的情况下,会预先制好零
  件,再运送到围城地点)。
  投射型武器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弩炮、投石器、弹石器以及抛石机(皆分别讨论)。在中古
  时期,有许多术语用于指称此类武器,不过这些术语多半可以套用于一种以上的武器,而且并非
  技术的专门用语。作者可以善加运用这些名称,包括beugle,blida,scorpion,onager,
  bricole,calabra,fronda,engin,espringale,fundibulu,manganum,martinet,
  matafunda,mategrifon,petrary,robinet,springald,tormentum以及tripantum。
  大型或威力强大的武器通常会拥有适当的名称(例如「战争之狼」,「神之锤」),而且可能会
  将名称装饰于器械之上。
  非投射型围城器械包括攻城塔、撞墙木、螺旋机及防弹盾(亦分别讨论)。


  弹射器(springnal):
  一种围城器械,使用可移动的支架来发射岩石或标熗。支架通常以数层薄木板组成,以绞车将之
  弯曲至发射位置。在四种围城器械的主要类型当中,弹射器是最简单,也很可能是最古老的型
  式。用来发射岩石的弹射器威力大多不及投石器(更不用提抛石机了),而用来发射标熗的弹射
  器准确度亦远逊于弩炮。但是,它绝对是一项可怕的武器。亦被称为「弹射引擎」(spring
  engine)。

  围城塔(siege tower)(o):
  围城塔必须高于所要攻击的城墙。因此,它们的高度也许只有三十呎高,但是据悉也有人用过更
  高大的围城塔。举例来说,在一一四七年的里斯本围城战中,就使用过两座分别为八十三呎和九
  十五呎高的围城塔。
  由于围城塔用来协助清理墙上的守军,因此有时候被称为「恶邻」;亦有人称之为「冲击塔」
  (belfry)。
  围城塔用公牛来拉动绳索及滑轮,拖向敌人的城墙。设置的方式是公牛朝着远离城墙的方向移
  动,透过装设在围城塔前方的滑轮,将围城塔拉向前。另外一种较缓慢的方法是让人坐在塔里,
  使用曲柄来向前转动轮子。(法文beffroi, malvoisin;mughal seeba)
 
   抛石机(trebuchet):
  一种巨大的强力围城器械,使用巨大的平衡石来抛动巨石,甚至也可能抛出死去的牛只及马匹;
  标准的抛石机可以将三百磅的岩石投掷约三百码远。抛石机于十二世纪时开始使用,也是中古时
  期惟一不是源自古代传统的主要围城器械。在所有未使用火药的投射器械中,这是最巨大、最缓
  慢、最具破坏力,也是最昂贵的器械。作者不可低估这些怪物的体积:它们可能高达六十呎,支
  架长达六十呎,装备一个重达两万磅,甚至三万磅的平衡石,而且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来操
  作。
[ 此贴被燕歌既远。在2010-01-13 17:47重新编辑 ]
朱思白

ZxID:10027033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2-21 0
非常有趣也很实用阿
楼主肯定很辛苦
拜一下
多谢啦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2-11 0
Re:古代守城、攻城术(图文) 56图 编辑中
终于发完了,派派依然抽。。。 老把内容弄乱。。。

编辑了差不多3个小时,一个晚上时间就这样占完了


这帖子对于写战争应该有一定用。。。。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2-11 0
Re:古代守城、攻城术(图文) 56图 编辑中
又满20张



[attachment=9688397]

  木幔是一种机动式的屏障,因《武经总要》并没有详细说明,我们只有透过其它的历史记载来了解它。在《宋书.武帝本纪》中曾记载这种木幔的功效:“张纲治攻具成,设诸奇巧,飞楼木幔之属,莫不毕备.城上火石弓矢,无所用之。”另据《通典.兵典.攻城战具》的记载:“以板为幔,立桔槔于四轮车上,悬幔逼城堞间,使趫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可见木幔是用来暂时抵御来自城堞的矢石攻击,使攀墙攻城者减少伤亡的一种设施。

[attachment=9688398]


  云梯是士兵用来越过城墙进行攻击的器材,尤其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破坏极为困难,藉由云梯直接进行攻击往往是攻城战的重要手段。

  宋代的云梯有许多形式,如: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避檑木飞梯、杞车、行天桥、搭天车、行女墻和云梯等。其中前四者的构造较为简单,飞梯和蹑头飞梯的前端都装有车轮,以便在推梯附城时较为迅速。竹飞梯更只是以一支大竹为主干,在梯身上安装踏脚的横竿而已。至于避檑木飞梯如何避檑?由于《武经总要》并没有说明,因而无法得知其作用。

[attachment=9688399]

  至于在敌人矢石攻击当中,利用上述云梯攀附城墙往往死伤惨重,因此宋人又研发出一系列重型的云梯,以减少攻城部队在攻击发起至开始攀墙作业前的伤亡。

[attachment=9688400]

  要减少伤亡就必须从几个方面下手:首先缩短自攻击发起至抵达城墙的时间。为达到此目的,宋人将许多云梯都改成车型,根据《武经总要》中共收录了五种:杞车、行天桥、搭天车、行女墻和云梯。其次是加强车身对于攻城部队的防护,上述五种中的杞车并未配备任何防护,而行天桥则在梯子的顶端设有一段女墻,可以在与守城部队短兵相接时提供简单的防护,至于行女墻和云梯则更在车体部分增置了生牛皮作为乘员的防护,可以使乘员在攻城前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第三是缩短架梯的时间,关于这一方面,宋人发展了两种折叠式云梯。这种重型云梯是以粗大的木头作为车座,梯子每段各长二丈(6.26 公尺),以转轴相连接。作战时乘员必须在车内以人力将云梯推至预备攀登的地点,然后以车后的辘轳将第二节梯放出,第二节梯的前端设有铁钩,可以迅速的固定梯位,武装乘员便可由梯攻入城内。搭天车和云梯就是属于这种云梯。值得注意的是,搭天车和云梯的折叠梯顶端都设有铁钩,可以钩住城墙,使得梯子较为稳固,在攀登高度较高的云梯时这种设备相形重要,也因此只配备在能架较高高度的云梯上。

[attachment=9688401] [attachment=9688417]

  值得注意的是,云梯的战术并非以单梯作战,否则极易为敌人所消灭,必须先集结大量的云梯于矢石的攻击范围外,然后由炮队先行攻击城墙,待减低敌人的防御力后,最后再由云梯部队冲锋,以使攻城部队的伤亡减到最低。

--------------------------------------------------------------------------------

火攻
[attachment=9688418]

  有时守城者防御严密,无法直接进行攻城作业,这时就必须倚赖火攻。攻城所用的火攻术主要是以引起敌军火灾,焚烧敌军兵器或是以烟熏敌军为目的。在《武经总要》中所收录用于攻城的火攻器械有以下几种:


一、雀杏

  雀杏是捕取来自城中的鸟雀,然后以中空的杏子装入燃烧的艾草(火种),等到黄昏时利用其返巢的行为,将火种带至敌人粮仓。


--------------------------------------------------------------------------------


二、行烟

  根据《武经总要》的说法,如果攻城超过十天,则可以准备易燃的干草或薪束约一万束,一束以人力能够背负为准,然后至城的上风处,以干草为中心使其易燃,周围则置湿草,使其发烟。鉴于引火发烟的地方不可以离城太远,必须注意准备皮笆或是傍牌以防敌人以矢石攻击。这些草料因为带着湿气,所以会发出浓烟,可以熏逐城上的守军。


--------------------------------------------------------------------------------


三、烟球和毒药烟球

  这两样武器都是利用投石车(炮车)投射至城外的。烟球是以火药三斤外面敷上一斤黄蒿,要投弹时再以烧红的锥子刺入点燃包裹火药的厚纸层,放在炮车上发射,算好距离与燃烧速度,球落至敌军阵营时,刚好点着球火药引起爆炸。毒药烟球的成分就复杂了,重量大概是五斤,可以使敌方士兵口鼻出血。


--------------------------------------------------------------------------------


四、扬尘车

[attachment=9688419]

  扬尘车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驱赶敌人守城将士,其目的与今日的化学战有些相仿,但扬尘的目的并不是杀伤敌军,而是利用散播石灰使敌军口眼无法张开,或将毒烟吹至敌军阵中,攻城部队就利用此一守城部队离开防守岗位时,利用云梯蜂拥而上。使用扬尘车也是必须二三十辆同时使用,等待风向合适,或是有鼓风的设备时,将车移至上风处,理论上应该先用炮车轰击数次,迨敌军的矢石稍弱,再将扬尘车推向城边进行扬尘作业。

  另一方面,守城部队要是施放化学药剂进行作战的话,攻城部队也必须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此时亦可充分利用扬尘车以制敌。

[attachment=9688420]


--------------------------------------------------------------------------------


五、皮漫

  《武经总要》一书也提到敌军若在地道上方掘翻身窟准备倾倒毒液的话,就必须以张开皮漫,固定于排沙柱上来阻挡毒液流入地道中造成伤害。皮漫的大小为六尺五寸(2.03公尺)见方,材质是生牛皮。

 

 [attachment=9688421] 


--------------------------------------------------------------------------------

水攻


  所谓水攻,主要是指利用水力来阻挡敌人的运输路线,冲毁敌人的城墙,或是浸泡敌军的资材粮秣等。利用水攻的战术主要是在于水源必须高于城池的地方才行,只要水源高于城,就可以截断敌人水源,或是引水冲击城墙或交通线,最后还可以于水源中加入毒药。自古以来便有许多水攻的战例。如:韩信就曾利用潍水消灭龙沮。是故,测量水源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工作。用来测定水的高低的器具有三种:水平、照版和度竿。水平是一个小水槽,共有三个相通的小水池,三个小水池中都置有略比池小三分的浮木,浮木上有齿,若三齿一样高则代表水平。




  照版的形状有点像方形的扇子,长四尺(1.25公尺)下二尺涂成黑色,上二尺白色,宽是三尺(0.94公尺),有一尺(0.31公尺)长的握把。至于度竿,宽二寸(0.06公尺),刻成精度达到分的尺。

  水平、照版和度竿是如何测量相对高低的?一般而言,先将照版和度竿置于待测地点,用白绳测量待测地点和水平的距离,然后使照版上黑白相交的部分和水平的视觉延长线重合,再利用水平的高度减去度竿测量照版黑白相交线与地表的距离,此即为两地实际相差的高度。

  只要一旦确定水源高于实施水攻的地区,就可以实施水攻,反之,则必须注意是否会被敌人有采取水攻的可能。


[attachment=9688459]

--------------------------------------------------------------------------------


其他

  由于城墙的阻隔,攻城军队于守城部队的一举一动很难得知,因此必须利用高过于城墙的侦察设施来侦察敌情。这类的车辆种类也不少,如巢车、望楼、橹、飞楼、云楼等。《孙子.谋攻》中就有:“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之言,其中的“橹”就是指这种利用高度来进行侦察作业的武器。又如《战国策》卷十二 齐五〈苏秦说齐闵王〉:“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可见橹对于攻城有绝对的重要性。


[attachment=9688460]

--------------------------------------------------------------------------------


一、望楼

[attachment=9688461]
  宋代《武经总要》中就录有望楼图其说明文中记载望楼高八丈(25.4公尺),用坚木支撑,顶端建一座宽五尺的版屋,在屋底设一出入口,坚木上钉上钉子以便观测人员(望子)攀爬,底座是用两枝各长一丈五尺的鹿颊木先埋入土中,只露出八尺,以船只上绑桅杆的方法将坚木和鹿颊木固定,然后在坚木上绑上一百二十尺(37.56公尺)、一百尺(31.3公尺)和八十尺(25.04公尺)三种高度的固定绳以确保其安定性。一般而言,望楼中只配属一名望子,由他手持白色旗,无敌情警戒时旗子是卷起来的,若敌来犯则将旗张开,敌人靠近则将旗杆横置,若敌人退走则慢慢将旗举起。


--------------------------------------------------------------------------------


二、望楼车

[attachment=9688462]
  有些观测设备为了符合机动的需要也会发展成车的形式,如望楼车和巢车。望楼车基本上和望楼的形制很接近,只是多了一个四轮车座而已,望楼车的车辕高度为一丈五尺(4.7公尺),轮子的直径为三尺五寸(1.1公尺),望竿的高度为四十五尺(14.08公尺),由于望竿上必须支撑观测室,所以必须用上直径八寸下直径一尺二寸(0.38 公尺)的木料,若取材困难时也可以用多木接合的方式达到此一强度,和前面所提到的望楼一样,望楼车的固定方式也是由绳索固定于地面,所不同的是,因为高度的不同,望楼车所采用的固定绳较望楼少但一样是三层,绳索的长度也短的多,分别是七十尺(21.91公尺)、五十尺(15.65公尺)和四十尺(12.52公尺)。



三、巢车

  巢车的功能虽与望楼车相近,但车制有些不同,巢车的车座是采用八轮车座,而且是以双竿作为支撑机制的,竿的高度则视城池的高度而定。一般而言,唐宋的城墙约五丈(15.65公尺),因之要侦察城内必须高过此数。在双竿的顶上设置一个辘轳,以便将观测用的吊舱举起,因为举起吊舱需要很大的力道,所以和其他的观测车不同,他是以生牛皮为材质,可以防御敌人的矢炮攻击。


[attachment=9688463]

--------------------------------------------------------------------------------


四、拒马熗

  由于攻坚作业时,骑兵部队很难助攻,但守方随时有可能以骑兵迅速冲出城,快速消灭攻城部队,因之,防范城内骑兵的突袭只能仰赖一些障碍物,而拒马熗就是其中一种,利用一支较粗的轴木,将熗穿插其中,以防止马的冲击。
[attachment=9688466]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09-12-11 22:31重新编辑 ]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2-11 0
Re:古代守城、攻城术(图文) 56图 编辑中
满20张图了 

守城炮

 在火药发明之前所谓的“炮”就是指投石车,确实的起源时间虽不可考,但是,可以确定在春秋时代已经有实际投入作战的纪录,而唐代时更是广泛的运用,今试举一例,《旧唐书.东夷.高丽传》:


时李绩已率兵攻辽东城。高丽闻我有抛车,飞三百筋石于一里之外者,甚惧之,乃于城上积木为战楼以拒飞石。绩列车发石以击其城,所遇尽溃。又推撞车撞其楼阁,无不倾倒。帝亲率甲骑万余,与李绩会,围其城。俄而南风甚劲,命纵火焚其西南楼,延烧城中,屋宇皆尽。战士登城,贼乃大溃,烧死者万余人,俘其胜兵万余口,以其城为辽州。

[attachment=9688198]

  文中所见“抛车”、“飞石”一词即为炮车。可见这些投石器不仅运用于守城,也有许多时候运用于攻城或野战的时候,宋代《武经总要》曾提到:“凡炮,军中之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足见宋代对于投石器的重视。正德本《武经总要》共记载有十八种炮车,其中用于攻城的有两种行炮车,用于守城的则有炮车、单梢(ㄕㄠ)炮(两种)、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旋风炮、虎蹲炮、拄腹炮、独角旋风炮、旋风车炮、卧车炮、车行炮、旋风五炮、合炮、火炮。共有十八种,不过有详细记载结构的只有八种,各炮诸元详见下表:

序号名称杆长力臂长拽索数拽手定放手射程
(步)
石弹重
(斤)
1单梢炮A2丈5尺
(7.83m)
5尺
(1.57m)
4040150
(78.25m)
2
2单梢炮B2丈6尺
(8.14m)
5尺
(1.57m)
50100180
(125.2m)
25
3双梢炮2丈6尺
(8.14m)
5尺5寸
(1.72m)
4540150
(78.25m)
2
4五梢炮2丈5尺
(7.83m)
5尺7寸
(1.78m)
80150250
(78.25m)
70-80
5七梢炮2丈8尺
(8.76m)
5尺7寸
(1.78m)
125250290
(140.85m)
90
6旋风炮1丈5尺
(4.70m)
 4050150
(78.25m)
3
7手炮8尺
(2.50m)
  共2人近则用之 
8虎蹲炮2丈5尺
(7.83m)
 4070150
(78.25m)
12
9拄腹炮       
10独脚旋风炮       
11旋风车炮       
12卧车炮       
13车行炮       
14炮车与城同高      
15旋风五炮       
16合炮       
 


.本图表依陆敬严撰《中国古代兵器》,页187〈炮主要性能表〉增补


  [attachment=9688199]


 

  这些炮中大多数都以“梢”的数量作为名称,“梢”是指炮杆的组成结构,若为一支炮杆则称为单梢炮,五支则称为五梢炮,复合组成的炮杆弹力较佳,容易将炮石投掷至远处。在投掷时炮石的固定极为重要,皮窝与炮杆系以两组绳子相连结,一组固定于炮杆上,另一组则以铁环活套于炮杆,由于炮杆尾端的角度稍微上扬,活环端在炮石尚未投掷出时并不会脱离炮杆,必须在炮石已经达到与地面垂直时,活环端才会脱离炮杆,炮石才会投掷出去,这种设计对于安全投掷炮石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投石器在攻守城中往往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因为大多数的兵器都是直射武器,只有投石器是抛射武器,可以越过障碍攻击敌人,但这些炮本身缺乏防护,所以多半必须倚城而战。而且投石器使用时军士蕈集,若为敌人侦知位置,进行反炮战,造成伤亡往往极大。值得注意的是《武经总要》中所载的投石器射程和《襄阳守城录》所载的射程相差很大,其中单梢炮的射程在《武经总要》中为50 步(78.25公尺)和80步(125.2公尺),而在《襄阳守城录》中则为250步(391.25公尺)。相差三至五倍之多,可能是北宋在编《武经总要》时刻意的隐瞒了投石器的射程。

[attachment=9688200]

  针对固定炮架和固定炮杆所延伸的移动和调整射击方位问题,也发展出了旋风炮和一些车型的投石器。旋风炮的支柱是单竿设计,可以旋转调整射击方位,而不必搬动炮架。这种投石器也受到北宋敌人西夏的注意,在《宋史.西夏传》中提到了西夏运用这种炮的情形:


有炮手二百人号“泼喜”,立“旋风炮”于橐驼鞍,纵石如拳。得汉人勇者为前军,号“撞令郎”。若脆怯无他伎者,迁河外耕作,或以守肃州。


  西夏人显然寄望投石器能赋予机动性,来增加其野战的使用性。有趣的是,西夏许多操纵炮车的军士是汉人,这和明末时满洲人利用汉人来操作火炮的情形相类。

[attachment=9688201]


  投石器到了南宋已经发展成对重式(counterweight-powered engine),原来的投石器需要许多人拉索,但改成对重式后,大部分拉的力量改由重物所取代,士兵可以先利用绞车将重物升起,装上炮石后,只要释放重物,就可以将炮石投出,这种方法除了大幅减少操作的人员,减少操作所需的空间外,对于投掷的准确度也大为提升,可以调整重物来控制射程,若是以人力拉掷则无法控制,而且人员必须训练才能顺利的投掷出炮石。南宋的守城战中,宋军能够克敌致胜,这种对重式的襄阳炮居功厥伟。

  由于炮车的发展日新月异,双方同时用炮相互交战的情形增加了,因此对于炮击时可能受到的弓矢、炮石的攻击均必须考虑防护设施,于炮石的防护也日益受到重视,据《宋史.兵志》所载,就有“护陴篱索”这种防御设施。


咸淳九年,沿边州郡,因降式制回回炮,有触类巧思,别置炮远出其上。且为破炮之策尤奇。其法,用稻穣草成坚索,条围四寸,长三十四尺,每二十条为束,别以麻索系一头于楼后柱,搭过楼,下垂至地,梁垂四层或五层,周庇楼屋,沃以泥浆,火箭火炮不能侵,炮石虽百钧无所施矣。且轻便不费财,立名曰“护陴篱索”。是时,兵纪不振,独器甲视旧制益详。


  护陴篱索不但可以防火炮、火箭,还可以扺御百钧的炮石,用费又少,可以说是有效又经济的设计。


--------------------------------------------------------------------------------
弓和床弩

一、弓

[attachment=9688202]

  弓的发展历史源远留长,在上古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如《世本》将弓矢的起源归于皇帝的大臣“挥”和“夷牟”;《山海经》则称:“少皞生般,始为弓矢。”此外,弓也与许多神话故事有关,如耳熟能详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的传说。可见弓矢的起源很早。弩的起源也相当早,和弓一样,没有人确切知道它的发明时间。但是可以确知的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战争型态的日益扩大,弓和弩已经成为军队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


二、 弩

[attachment=9688231]

  宋代的弓弩种类繁多,仅在《武经总要》一书就记录有弓四种,弩十二种(包含六种床弩)。这些弩的规格各异,可以看出宋人对于弩的多方需求。在单人操作的弩方面,除了《武经总要》所载的六种之外,还有一种宋代最知名的弩“神臂弓”。神臂弓是于熙宁六年(1068)十二月,由入内府都知张若水进呈由归顺的党项酋长李宏所设计的偏架弩。由于性能优异,发现可以击穿双层的铁甲,因此很快的配属于部队。神臂弓的弩身是用坚硬的山桑木制成,弩梢则采用檀木,“马面牙发”(扳机)用铜制,弦是用麻绳。弩的前端圆环有一协助装填的装置“干镫”。它的弩身长三尺二寸(约一公尺),弩弓长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两弭各长九寸二分(0.29公尺),弝长四寸,两闪(弝和弭之间)各长一尺一寸一分(0.347公尺),弦长二尺五寸(0.78公尺),至于弩箭则和弓所使用的箭不同,长度只有数寸长。”这种弩除了广泛的配置于北宋的军队中外,南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又将其改良称为“克敌弓”,继续为南宋军队所沿用。

  弓箭设速较高,是弩的12倍,容易制造。弩的射程较远,一般可以达到320公尺以上,但若北宋北宋的神臂弓(其实是弩)射程可达500公尺。对于远处的敌军可以弩攻击,近处敌军则以弓消灭之。

[attachment=9688232]



三、床弩



床弩发射模拟示意图

[attachment=9688233]

  除了个人所使用的弩外,北宋亦发展了一系列巨型的床弩,这些床弩为增加发射的力道,都是以复合弓来提供足够的弹力。这些床弩的发射机制和个人型所使用的弩机不同,一般是以槌子来敲移“牙发”,使弦脱离,进而带动弩箭。床弩一次发射数十箭,对于敌人的密集攻击具有很大的伤害力。由于威力强大,攻城军往往用来射击城墙,以便军士可以蚁附上城,所以攻城军将这种弩箭称为“踏撅箭”。下表为《武经总要》中所载各种床弩的性能:


 弓数操弩士兵数射程
双弓床弩27150步(234.75m)
大合蝉弩2×27150步(234.75m)
小合蝉弩27140步(219.10m)
郖子弩24150步(234.75m)
手射弩320250步(391.25m)
三弓弩370300步(469.50m)
次三弓弩330200步(313m)


[attachment=9688234]  
城池攻防战为古代战争中的主要形式,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城池攻防战,如古希腊吟唱诗人荷马(Homer)史诗中所描述的特洛伊城(Troy)的攻防战,时至今日仍为世人所传颂不已。中国古代也不例外,远的有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所演出的空城计,近的有明末清初的萨尔浒之役,都是脍炙人口的城池攻防战役,其中所采用的战技与兵器虽各不相同,都颇令人回味再三。

  宋代科技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此一阶段的兵器发展特别有兴趣,加上在民国八十三年至八十四年间承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之聘,负责《中国战史大辞典.兵器之部》中有关宋元明时期兵器之编纂工作,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接触了自《武经总要》、《守城录》、《襄阳守城录》、《武备志》……等与城池攻防战方面有关的作品,发现在我国古代的城池攻防战中,无论在城防的设施、攻防的技术以及使用的兵器方面,自宋代以后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尤其是机动兵器(如旋风炮、鹅车洞子)与火药武器的发明与改良,对城池攻守双方的战力与胜负影响很大。为了想把这一点小小心得,提供给更多对古代中国战争的演进及所使用兵器的变化有兴趣的人士做参考,故而不揣鲁顿,多方搜集资料,在清华大学历史所黄一农教授、苏静秀小姐、周维强和徐志豪先生的合作下,规画制作了此一小小网站,希望能产生抛砖引玉之效,使古中国在战争技术与兵器研发方面的成就能公诸于世,以供同好参阅。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企有志于此者多多批评指教。


--------------------------------------------------------------------------------


[attachment=9688235]


渡河  》濠桥

[attachment=9688291]

  为了通过城外的壕沟或护城河等障碍,攻城军就必须有机动性的便桥。我国自战国时代便有使用壕桥的纪录,称为“飞江”或“飞桥”。根据《六韬.虎韬.军用》的纪录中有:“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4.7公尺),长二丈(6.26公尺)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由此可知宋代之前我国在壕桥的发展方面已极为成熟,不但应用了销轴、辘轳等机械装置,其桥宽且达一丈五尺,若一次使用八具,可以提供宽达十二丈(37.56公尺)的正面供部队通过。

[attachment=9688292]

  根据《武经总要》所载的宋代壕桥类器材总共有五种,壕桥的宽度是视城壕或护城河的宽度而定,这些壕桥多半是在围城时攻方观测后就地取材制作的。为了运输的方便,壕桥的桥座下有两个大轮子,以便攻城军可以出其不意的部署壕桥,使部队迅速通过桥面,进行攻坚作业。为了确保桥面的安定性,壕桥的前端有两个用来固定的小轮,当小轮陷入对岸的土壤中,就可以使桥更为稳定,此种特殊设计比起前代用许多绳子固定的方法,显然较为进步。




 若壕沟或护城河过宽时,则利用机构较为复杂的折叠桥。折叠桥是将两座壕桥加以衔接的方法来补足不足的长度。折叠桥的结构有转关(销轴)和辘轳(绞车),转关是用来连结两个桥面的,辘轳则是用来控制延伸桥面的俯仰度。在此必须附加说明的是《武经总要》弘治本和四库本上折叠桥的图版有一些差异,由于弘治本的图版不甚合理,故在此采用四库本的图版说明。

渡河 》填壕车


  另外,《武经总要》还记载有两种填壕车,但很可惜的是没有文字说明,据图所载,可以看出填壕车与前述壕桥最大的不同应该在于对于部署桥梁人员的防护程度不同,填壕车是以竖直的桥板作为防御,所以人员在推进填壕车时可以避免遭到矢石的攻击。填壕皮车的人员防御甚至从正面延伸到了侧面和车顶。不过,相对的桥面的承载则大不如壕桥。



--------------------------------------------------------------------------------

攻坚 》各种战车


  为了要减少攻城时所造成的伤亡,预先进行炮击以降低敌人的战斗力是必须的。所以《武经总要》中还附有二种炮车,但都没有文字记录可供了解,只能从图片去想像分析了。

行炮车

[attachment=9688293]

  古代攻城时,面对高耸的城墙时,只有三个选择,一是挖掘地道,再来就是想办法超越十几公尺高的城墙,不然只好面对面破坏城墙。

[attachment=9688294]

  挖掘地道除了可以使部队突入城防体系外,同时也可以在城墙的地基下挖掘,先以木板支撑挖掘的部分,然后放火焚烧支架,地基一松动,城墙就会倒塌。攻城部队就可以蜂拥而上冲入缺口扩大战果。

[attachment=9688295]

  宋代在挖掘地道方面已经发展出专门的车辆,称为“头车”。头车的结构很复杂,共分为三个部分:“屏风牌”、“头车”及“绪棚”。屏风牌在车列的最前端,车前及两侧设有防护,等于是整组头车的出口。在有敌情顾虑下,屏风牌和头车紧接,提供攻城部队良好的防护。等到地道挖掘的差不多,攻城部队会在车内集结,迨地道挖通后,迅速的将屏风牌推开,部队就可鱼贯出车进行攻击。至于中段的头车,车身一般而言长九尺(2.82公尺),宽七尺(2.19公尺),前高七尺,后高八尺(2.50公尺)。车顶并设有一二尺宽的出入口,除了供出入外,也可以成为攻城部队还击的射口。另外,在掘地道的时候,因头车是静止的,容易为敌军的炮石或燃烧性武器所攻击。所以其车顶防御特别坚固。在木制顶盖上又加上一层皮笆(铺上生牛皮的竹盖),然后再覆上一尺多厚的穣櫜,最后再盖上皮笆。而利用车顶的出入口,运用预先准备的泥浆桶、麻搭(拖把)和浑脱水袋(牛皮做的水容器)也可以迅速的灭火。

[attachment=9688326]

  至于挖掘作业开始以后,随着开挖的进度,头车也会不断的前进,因之,车最后一段的绪棚也会随之加长。挖出来的泥土也可以藉由车尾所附的绞车带出,移作填壕之用,一组头车的乘员约为三十人。

[attachment=9688327]


  除了头车之外,轒辒(ㄈㄣˊㄨㄣ)车、木牛车和尖头木驴都是属于攻城的车辆。轒辒车的历史很悠久,最早出现此一名称是在 《孙子.谋攻》其言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轒辒车的用途和头车差不多,只是构造简单的多,车子的容量大概是十个人,共有四个路轮。它的车底是空的,所以乘员可以在里头推车前进,车顶和两旁则用生牛皮覆盖。不过大概为了减轻重量,所以车顶的牛皮是以绳子作为支撑。由于轒辒车是尖顶的,所以可以减少炮石的破坏力。

[attachment=9688328]

  尖头木驴的车形和轒辒车很接近,因袭轒辒车尖顶的优点,尖头木驴车顶的斜度更大,车脊则换为较坚固的大木。为增加行车的安定性,路轮又增加成为六个,车长为一丈五尺(4.7 公尺),高八尺(2.504公尺),车的乘员一样是十名。尖头木驴曾为梁将侯景所使用,但却因守建业的羊侃火攻击退,事载《太平御览》、《梁书》及《通典》,因《通典.兵典》所载较详,故录于下:  


梁将侯景反,兵逼建业,皆危惧。梁将羊侃为守城督 ,因伪称得外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贼为尖头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可见这种攻城车最大的致命伤还是在防火上,难怪头车的车顶上平时就备有泥浆桶和浑脱水袋,准备随时灭火。

  尖头木驴在宋代又被称为鹅车洞子,自北宋末年以后的宋金战役中被金人大量使用为攻城主要兵器,据《靖康纪闻》一书记其功能构造为:


洞子可以沼道,可以攻城而上,用车轮推行,其状如峻屋,上锐下阔, 人往来其间节次续之,带有长数十丈者。上用生铁裹,内用湿毡,矢石灰火皆不能入。


  而在赵万年的《襄阳守城录》中更详细的记录了金兵充分利用洞子攻襄阳城的情形。

[attachment=9688329]

  比较起来最简单的还是木牛,是以坚木厚板组成的攻城车,外层以生牛皮包裹,一样有四个路轮。但是,它的车顶却不是尖的,可以想见对于炮石的防御力较低。

[attachment=9688330]

  上述几种车虽然设计精巧,但是对于冲出城的守军却缺乏攻击力,故还有一种钩撞车,它的形状和尖头木驴相仿,只是车子的顶部安装了一些长兵器,可以用以防御敌军,必要时,可以抽出使用,避免了车内狭小,无法携带长兵器的缺点。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09-12-11 21:58重新编辑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