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组任务】彝族春节和彝族年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939 回复:4

[鬼神幻境] 【发帖组任务】彝族春节和彝族年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秋靖寒

ZxID:1219036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竹伊哝哝
惜福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08 0
【发帖组任务】彝族春节和彝族年
— 本帖被 天若舞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2-08) —
[backcolor=#ffffff][table=90%][tr][td]


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众多的民族之一。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滇、川、黔三省之中,其中一大部分彝族集中在云南省金沙江、元江和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西部小凉山的华坪、宁蒗、永胜等地;另一部分集中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安宁河两岸大凉山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马边彝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省的威宁、安顺、毕节等地。

彝族历史悠久,族源为我国远古时期,生活在西南广大地区四大族群之一的“濮”人。而这些“濮”人是来自距今4、5千年以前,生活在我国西北部甘肃、青海省一带古羌部族的一个支系,南下后与当地土著融合、发展的后裔。这些落叶生根于西南地区的“濮”人,后继续与该地区古越人的分支“僚”及“昆明人”融合、发展,成为彝族的先民。在汉文和彝文的史料记载中,曾明确指出,彝族和白、纳西、哈尼、拉祜、傈僳等民族,与分布在我国西部的古代氐、羌部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迁徙到目前的集聚地生存下来。而且,彝族的语言与藏族、羌族语言有着近亲关系,以至有彝语来自于羌族语言的说法。

由于彝族历史悠久、支系繁多,分布地域广阔,因此形成并保存下6种不同的方言和70多种本民族的称谓,大相径庭的民族服饰以及异彩纷呈的歌舞形式。但出于共同的崇虎、崇拜葫芦等多种自然崇拜和尚黑、尚左习俗,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彝族又都共有着相同的节日庆典与祭祀礼仪活动。

解放后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使不少人都知道夏季的“火把节”是彝族的民族传统节日,甚至知道在节日的夜晚彝人要围篝火跳《大三弦舞》。但彝族为什么在“火把节”上要跳《大三弦舞》?大概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对此要想得到了解,就必须先知道“火把节”的来历和与它相关的彝族历法。

彝族早在13世纪,就创造出了自己的“十月太阳历”,即现在天文学所称的“彝夏太阳历”。古代彝族把一年的365.25天平均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多余的5天多,作为每年的“过年”日。彝族的新年和“火把节”关系密切,因“十月太阳历”是根据日月星辰的方位变换而测定推算的。北斗星星柄每转动一周为一年,星柄上指时,恰逢夏季的“大暑”节气。再转半周,则时值冬季的“大寒”节气,彝族人民便把这两个节气统称为“星回节”。同时把冬季的“星回节”定为彝族的新年;而夏季的“星回节”则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火把节”。




[align=center][img]http://www.yingchunjie.com/wsm/ewebeditor/UploadFile/2008110102713366.jpg[/img][/align]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云南、贵州西南地区。因长期与汉族相处,春节逐渐成为各地彝族人的重要节日。虽然彝族春节的时间和汉族春节相同,但是节日习俗区别较大,而且彝族有不同的支系,因此各地节俗也有差异。

云南省富民、武定等的彝族人民,除夕这天,各家各户在自己的庭院中栽种松树,并在树干上贴上字符,上面写上“松柏常青春不老”等字,以祈吉祥。云南牟定县彝族人民春节时对羊特别殷勤,除夕晚上人们要在羊厩贴对联,给羊喂年饭。

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

[align=center][img]http://www.eztg.com/toad/others_2008/12810129852792100.gif[/img][/align]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民,过年时有“[color=#ff0000]跳虎节[/color]”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祭祀土地神(“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的祭司“毕摩”祭土请虎神。八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到虎神后,众老虎挨家挨户起舞跳跃,驱赶邪恶鬼怪。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夜里,老人们还给年轻人讲关于羊的来历的古歌。

[b][color=#66cc66]关于“跳虎”[/color][/b]


[align=center][img]http://politics.banyuetan.org/czht/special/TraditionalSF/scj/110121/HTImages/Text/image/14.jpg[/img][/align]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虎是彝族部落社会时期“罗罗”部落的图腾。明代陈继儒《虎荟》卷三载:“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虎。”清代乾隆年间的《南安州志》载:滇中楚雄的彝族支系罗罗每年正月过虎节,村民化装为虎,跳虎舞。这种奇风异俗在云南楚雄双柏县小麦地冲村,至今还以活的形态较完整地保留着。

小麦地冲村16户人家均为彝族,村民信仰万物有灵,崇视山神、土神和保境安民的虎神,即祖先神。彝人认为:“虎即祖,祖即虎。”

“虎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在日落时开始,正月十五在日出前结束。请虎神的仪式颇为独特:全村成年男子集于土主庙,先杀鸡献“米司”(土主神),随后由“毕摩”(巫师)率众祭土主,并主持请虎神。首先由毕摩为全村成年男子逐一卜卦,卜得上卦的前8人当场化装。过去是裸身用锅烟、红土、白泥画满全身,如今仅以黑毡裹身为虎衣,头上捆扎出两只虎耳,身后下方的黑毡捆成粗壮的尾巴,露出脸和手脚画黑、红、黄三色条纹,额绘“王”字,颈系铜铃。至此,人已成虎,不能再开口讲话。

出虎日傍晚,黑虎头子大吼一声“罗嘛”(虎啊),紧接着一声炮响,4只黑虎从场子四方跳出,各自用力抖动颈上的铜铃,黑虎头子率众虎跳“绞篾舞”,村民手执香火围着众虎跳“回环舞”、“逆流舞”等舞蹈。场子边上有穿黄衣者4人用单面扇形鼓伴奏,人们在欢乐中直跳得精疲力尽时方休。此后,每日增加一虎入场跳虎舞,加到8虎时,众黑虎跳“耕地”、“撒种”、“薅草”、“收割”、“打谷”等生产舞,以及“虎亲吻”、“虎交尾”、“虎护蛋”等生殖舞和“虎搭桥”、“虎盖房”等生活舞。

正月十五为“斩扫祸祟,送虎东归日”,也叫“八虎拜年日”。八虎拜年从酉时(17-19时)开始,由虎背着两个代表山神的老人到各家各户“斩扫祸祟”,颂念驱鬼除邪、禳灾纳吉的祝词,拜年、祝福。八虎“斩扫”后,背上毕摩来到村边一个叫“送虎梁子”的小山头,经过“灵魂地”和“香火地”到达“送虎地”,跳三圈舞后由毕摩念经,将虎魂送往东方。众虎卸装后,全村男女老少聚于送虎地分食“虎肉”(用煮熟的猪肉代替)。吃完“虎肉”,虎节也就结束了。

[align=center][img]http://www.eztg.com/toad/others_2008/12810129852792100.gif[/img][/align]

四川的彝族人,春节期间会集体跳“[color=#ff0000]阿细跳月[/color]”的舞蹈,以示庆祝新年。有些村寨在大年初一会让男子来承担家务,而让妇女休息,以此作为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从初一开始,人们身着盛装,投入到新年集体的娱乐活动中去。

[b][color=#66cc66]关于“阿细跳月”[/color][/b]

夜幕降临,在皎洁的月光下,小伙子们吹起短笛,弹起三弦,男女青年和着节拍,翩翩起舞,跳到酣畅时姑娘们会随手摘一片树叶含在嘴上吹起曲子,欢快的舞蹈直到月落方止。

阿细跳月也叫“跳乐”,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撒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跳月”是汉族人给起的名子,阿细人叫“跳”。每逢节日夜晚,青年男女聚集在草坪上,男的弹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琴,吹起竹笛,同女的对舞,主要动作是跑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同时拍手和原地跳转。舞蹈节奏鲜明,情绪欢快。

[b][color=#66cc66][/color][/b]
生活在云南省路南、弥勒、邱北等县,属于彝族支系的阿细人,在夏季星回节的黄昏时节,高举火把绕行田间以预祝来年丰收之后,便集中到村里的旷场上举行传统的欢庆活动。届时,成群的未婚男女,围绕着噼啪作响的熊熊篝火频频起舞。头戴环形头饰、身着手绣短上衣、百褶裙,斜挎绣包的盛装姑娘们,在着白衣黑裤、腰系红色绸带的英俊吹笛者带领下,随着铮铮作响的大三弦与男子相对而舞,在眉眼间传递着无限的情意、抒发着由衷的喜悦与欢乐。舞蹈中不时夹杂着的“阿啧啧!”呼号和尖啸的口哨声,为节日气氛更加欢快与热烈。虽说阿细人所跳的舞蹈也是“大三弦舞”,但认真地说,在男子所弹拨的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终保持跳跃状态,双臂左右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由五拍组合成的这种“三步弦”,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由于该舞多在月光下起舞,后又被人们称为《阿细跳月》。



[align=center][img]http://www.china.com.cn/images/70893.jpg[/img][/align]

至于阿细人为何在“三步弦”中始终要保持跳跃的舞姿,还有着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

这种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男青年挎着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全长约135厘米,琴筒宽度约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码处置有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作响。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边弹边舞,显示出男性的矫健与豪放。伴奏曲多是五拍为一乐句,前三拍为主弦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舞者的步伐与此相吻合,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时,大家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忽而又变为“二龙吐须”,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晃身、摆胯。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图形,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

[align=center][img]http://www.1155815.com/msjq/uploads/allimg/080114/0335181.jpg[/img][/align]


[align=center][img]http://www.eztg.com/toad/others_2008/12810129852792100.gif[/img][/align]

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align=center][img]http://www.eztg.com/toad/others_2008/12810129852792100.gif[/img][/align]

[img]http://news.yninfo.com/yn/dzxw/201002/W020100211629972815422.jpg[/img]


[img]http://news.yninfo.com/yn/dzxw/201002/W020100211629972962043.jpg[/img]


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彝族同胞搭起长街宴,托盘起舞表演“跳菜”,喜迎新年。“跳菜”俗称“抬菜舞”,是彝族群众在宴请宾客时,把菜品送上餐桌的一种上菜礼仪,融舞蹈、音乐、饮食于一体。


[align=center][img]http://www.eztg.com/toad/others_2008/12810129852792100.gif[/img][/align]
[b][color=#66cc66]撒尼人春节吃汤圆[/color][/b]

撒尼族是彝族的分支。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

    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align=center][img]http://www.eztg.com/toad/others_2008/12810129852792100.gif[/img][/align]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以最大的热忱和最隆重的庆典迎接每个新年的来临。“过年”,已成为全人类共同欢乐的节日。但在彝族,“过年”时没有什么庆典活动,人们全部的热忱都放于制作美食上,使冬季星回节被俗称为“吃节”。而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大暑”节气时的“星回节”,才是各地彝族进行隆重庆祝、热闹无比,俗称“玩节”的传统“火把节”。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彝族地区的人们,把“过年日”中的6天,特别留出3天来放在夏季“火把节”时使用,以便使人们在“火把节”时更为尽情、尽兴和难忘。尽管各地区的彝族同胞欢度“火把节”节日的形式不同,但目前由男子每人弹拨用彩绸挎于肩上的大三弦乐器,一起欢跳《大三弦舞》,已成为彝族共同的娱乐形式之一。

[b][color=#66cc66]彝族年来历传说[/color][/b]

很早以前,山上住着一户三弟兄的彝族人家。他们年年辛勤种植,却年年被天王派来的神兵天将拱翻土地,破坏庄稼。有一年他们逮住一个天将,大哥主张杀,二哥主张打,老三则主张问清楚了再打再杀。老三问天将,天将说他是奉天王的旨意,被迫干坏事的,并且知道了天王妄图垄断大地,将要开决天河的事。弟兄三人问天将怎么办,天将说:“老大在山脚下修一座锡房,老二在山坡上修一座铁房,老三在山顶上修一座泡木房,就可以避难了。”

    弟兄三人按天将说的各人造好房子住了进去,结果十三天后,浩浩荡荡的洪水铺天盖地而来,住在锡房子的老大和住在铁房子里的老二,都沉没在水底淹死了,只有老三住的泡木房子浮在水面,水退后停留在一个山头。

    老三的泡木房子引来很多逃难的飞禽走兽,老三热情地接待了这些死里逃生的客人。后来老三想娶天王的女儿为妻,那些寄居在家的飞禽走兽,就商量着成全他的婚事。

    有一天,天王拨开云头,巡视人间,发现山头还剩下一座房子,房顶上还有一只乌鸦正鸹鸹高叫。乌鸦高叫,是不祥的预兆,天王忙叫妻子翻看天书,他的妻子开柜翻书时,发现耗子已把天书咬得破烂不堪。天王气愤地追击耗子,途中被一条蟒蛇咬伤了脚趾,痛得他死去活来。这时,一只云雀飞来告诉天王,青蛙能治好他的创伤。天王的妻子立即请来了青蛙,青蛙要他答应把女儿嫁给老三,才给他治病,逼得天王没法,只好应允。青蛙眼见这个成全老三婚事的计划圆满实现,便扑通一跃,跳进了池塘。天王抓不住青蛙,伤口越来越厉害,就此一命呜呼了。

    老三娶了天王的女儿为妻,花狗献上了他尾巴上粘的三粒谷子.。老三夫妻把这三粒种子种下去,秋天收获了三吊谷穗。次年春天,他们又将这三吊谷穗播种,获得了九百吊,第三年,老三收得了千斤稻谷。

    夫妇俩为了庆祝丰收,在夏历十月初一至十五的一天,煮起了白花花的米饭宴请曾救过老三的天将和成全他们婚事的飞禽走兽们。

    这一天,就逐渐成为了现在彝族的年节,每年秋天丰收以后,都要隆重地庆祝彝族年,以祭奠祖先,庆贺当年丰收,同时预祝来年取得更好收成。


[color=#66cc66][b]彝族年时间的选定
[/b][/color]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年十分重视,也很热闹。关于彝族年始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凉山彝族过年中的许多仪式均与祖先崇拜相关,整个节日中充满浓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color=#0000ff][b]彝族年时间的选定[/b][/color]

    在彝族地区一般在农历十月左右过彝族年。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它缘于彝族十月太阳历(参见陈久经 卢央 刘尧汉 《彝族天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创制的一种特殊的历法。按照这种历法,每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十天,另外有五至六天过年日。这种历法无大小月之分,每月都为三十六天,便于人们记忆。十月太阳历选择冬季傍晚观测北斗星(彝语称“沙聂”)的尾巴(斗柄)指下为大寒为农历腊月,夏季傍晚观测北斗星(彝语称“沙聂”)的尾巴(斗柄)指上为大暑农历六月。以大寒和大暑为元日,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的规律。这冬夏两个节日即彝族年和彝族火把节分别订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和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根据计算其寒暑往返一次的时间为365.33日。结构整齐、科学简明,使用方便是太阳历的特点。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现在彝族地区流行的火把节和彝族年两个节日最初就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当星回标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上为大暑时为火把节。而当星回标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下为大寒时为彝族年。

    彝族年,凉山彝语叫“库史”即“过年”。“年”彝语把它叫做“库”,其义为:转、回、回转、回归、循环。彝族时空观念中一般把最北的端点为起始点,太阳冬天日落点南移到最南端后,不再南移,在此停留几天后又往北移。此端点称之为“布古”,意为“太阳转回点”。然后到夏季时太阳落点又移到最北的端点,就不再北移而回归南移,此端点称之为“布久”,意为“太阳回归点”。此后日渐南移,到最南的端点。从最北的端点到最南的端点一个往返周期就是一年。这一时间就在冬至--------夏至-------冬至的前后。彝族年就一般在冬至“布久”的这个时候过。

    关于具体什么时间过彝族年的问题,凉山彝族地区一般在“布久”时过。根据有关学者(参见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罗自强《凉山风情》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调查了解,以往有些高寒地区例如:越西、昭觉、汉源等地在公历十月份过。而有些地区例如:西昌、喜德、冕宁、会理、米易、盐边、盐源、木里和云南宁蒗、永胜、华坪、永仁等县以腊月十六日为过年的头一天。

[color=#0000ff][b]彝族年·星回节·火把节[/b][/color]

    彝族年最早的汉文记载在南诏时叫“星回节”。 过去有人认为彝族火把节起源于彝族先民的“星回节”。其实这种看法可以说张冠李戴。唐宋时期汉文史志记载的彝族“星回节”时间是在腊月十六日前后。我在《彝族火把节》(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一书中明确阐述了唐宋时期“星回节”是“彝族年”而不是火把节的观点。唐朝的南诏时期有一首著名的骠信的诗《星回节》:“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腾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伊昔经皇运,艰难仰忠烈。不觉岁月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作者骠信身居震旦(南诏王的自称)之要职,登高远眺,遥想边陲,对锦绣河山无限感慨。值此隆重节日,他们仰慕历代忠烈之臣,发出君臣一心,共建南诏的愿望。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星回节”是在年末过的。五代《玉溪编事》:“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之星回节。”《太平广记》:“南诏以十二月十六谓之星回节。”《越西厅志》:彝族“以六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十月朔日为过大年。”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彝族“各岁以腊月二十四日祀祖,如中州上冢之礼。”《云南通志》:彝族“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节。”《续云南通志》:彝族“以六月二十四日为节。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易门县志》:彝族“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年节。”《临安府志》:“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根据有关汉文史志记载的情况来看,元明时期以来的“星回节”则专指彝族火把节。也就是说唐宋时期“星回节”说的是彝族年,而元明时期以后“星回节”说的是彝族火把节。

[color=#66cc66][b]彝族年习俗[/b][/color]

彝族年,凉山彝语叫“库史”即“过年”。“年”彝语把它叫做“库”,其义为:转、回、回转、回归、循环。彝族年一般在冬至“布久”的这个时候过。每年阳历11月20日,是法定的彝族年。

由于历史和其他种种原因,各地过彝族年的时间不一致,均在冬至前收粮入库后的阳历11月,各村寨择日过年。另外,云南、贵州、广西彝族地区有些地方过去都过彝族年,汉文方志都有记载,但是在清朝时期吴三桂和鄂尔泰统治的改土归流的情况下改夷归汉已经不过彝族年了。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凉山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经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每年阳历11月20日为彝族年,法定放假3天,使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欢度彝族年。凉山彝族年,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年前的准备阶段、年节的活动阶段和尾声阶段。

[color=#0000ff][b]    年前准备[/b][/color]
[color=#0000ff][/color]
    择定吉日、准备年货、节日柴草准备和搞好房内外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

    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过年没有固定日期,各地也不统一,一般是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毕摩择定。具体选定哪天,要根据彝历计算,除属猪、龙、牛、鸡、蛇等的那些天不宜过年外,属猴、虎的日子最佳,属狗、鼠等日也是过年的“吉日”。

    准备年货。凉山彝族过年,对过年猪特别讲究,过年猪的大小、肥瘦,被视为是否富有和勤劳的标志。过年猪不能选用种猪、老母猪、花毛猪和独生猪,并且过完年就立即选定下一年的过年猪。凉山彝族年猪的喂养大多同牛羊一起赶上山去放,放养的时间也较长。若喂养的过年猪肥大,不仅得到众人赞扬,而且可保祖先“过”个好年,祖先便保佑儿孙幸福。

    相传:有个孤儿很穷,几年都没有杀猪过年。过年前他做了一个梦,各家祖先回来过年,半路休息时,都兴高采烈地讲述着自家儿孙的年货可能比去年好,而他的母亲则愁眉苦脸。别人说完她才叹息道:“我儿子穷,今年也会空去空回。”儿子梦到这里醒了,他越想越难受,等到天亮,他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牛杀来过了年。据说,送年(祭送祖先)后,各家祖先们又在回去的路上休息互相等候,别人的祖先惊奇地看到他母亲赶着一头牛走来,都惊喜地问他母亲赐儿子家什么,他母亲说:“今年我太高兴了,赐予儿子家人丁发展,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第二年,他家生了个儿子,荞麦多得无处装,牛羊一大群。因此,凉山彝族对过年猪及供品非常讲究和重视。除肥大的年猪外,还要准备充足的大米、荞面、燕麦面,以及磨好豆腐,酿好竿竿酒。
    砍柴火、割蕨基草是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的。过年前一两个月,各家都上山砍柴火晒在山上,晒干后背回院内堆放好备用。而割蕨基草要在过年前头几天里选择一个吉日上山割,放在院内,忌讳牲畜踩踏。

    搞好过年的卫生。过年前一天,妇女和姑娘们就开始清洗衣服、炊具,打扫室内外的卫生。衣物和炊具一般要背到河边去洗刷。这一天,到处可见到家庭主妇和姑娘们在河边搓衣、洗碗,热闹非凡。

[color=#0000ff][b]    彝族年的三天[/b][/color]
[color=#0000ff][/color]
    彝族年要过三天,彝语称第一天为“库施”、第二天为“多博”、第三天为“博基”。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杀过年猪、祭祀祖先和吃年饭。杀过年猪时有一套规矩,由村寨里的小伙子们从最年长或辈分最大的家里开始杀过年猪,依辈分排下来。若村寨里住有“毕摩”或“苏尼”,要先杀他们家的过年猪,然后再按辈分排列杀猪次序。这是一种对权力、地位的尊重和尊老的传统文化的表现。

    每户杀猪前,在院坝烧一堆火,并在火中放两个干海椒,意在吓跑妖魔鬼怪,熏撵凶祸。主人斟一杯酒放在祖先灵位前敬祭祖先。然后各斟一杯酒敬杀猪的小伙子们,以示尊重。

    然后,男主人说一声:“伙子们,抓!”于是小伙子们蜂拥而上,将猪压倒在地。杀猪时,调转猪头向东宰杀,随后就去帮助杀另一家的过年猪。主人家留下烧猪打整干净。

    猪剖开肚后,取出胆、脾以卜吉凶。再取少许肝、脾、肉放在火塘中烧熟加上生猪的头及整个前肢,由男主人置于祖先祖位前祭献,同时口中念一些祝词,彝语称为“松母吉取”。

    午饭主要有酒、坨坨肉、荞粑和大米饭。肉和米饭煮好后,照例先祭献祖先,然后全家围坐在火塘旁,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年饭。过年三天里,无论是主人家还是来客都可随时食用,不拘礼仪,彝族谚语说:“过年三天没有吃错的,结婚三天没有说错的。”

    如村寨里有没杀年猪的困难人户,其他人就会砍一块生肉或煮熟的肉送去。人户多的寨子,有时不杀年猪的人家里的猪肉往往会比杀了猪的还多,这体现了人们的互助和友好。但年年靠人帮助过年,脸面上是过意不去的,所以有的人家即使很穷也尽量想办法自己喂肥猪过年。

    过年期间,火塘里不能熄火,要用粗大的柴根烧着,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有吃有喝,沉浸在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之中。

    第二天主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别开生面,各有情趣。清早,姑娘和小伙子们就起来,各自不声不响地背着水桶到河边、泉旁去背水,或去别人地里“偷”些青菜、圆根回来,不能让人察觉。因此,在途中如遇人碰见了或听到了声响也各自装做不曾看见、听见。凉山彝族年的这种“偷”水或“偷”菜的风俗,按民间说法:一是新年的第二天,有水、菜悄悄地被“偷”进屋,意味着今后财源不断;二是长辈们对后生能力、胆量和智慧的探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玩法。

    早饭后,各村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穿上新装汇集在山岗或坝子上开展活动。一般有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斗鸡。有的地方,小伙子与姑娘一起玩“磨儿秋”。一些地方,在开展这些活动前,还有一个简单的仪式。斟上一杯酒,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念些祝福的词,其大意是祝愿岁岁平安,人丁兴旺。

    年节中,孩子们更是开心。他们各自带上煮熟了的弯猪脚(前蹄)和其他一些食品,由一些老年人主持,用刀切成小块,拾柴加热,分给孩子们,把余下的骨头还给原主带回去。大家边吃边玩,这是年节中孩子们最有兴趣的一项活动。

    还有一个搜过年酒喝(彝语叫“支尼播”)的活动。村寨里的男人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搜酒喝,喝了一家又到另一家,直到喝醉不能随队,方送回家里休息。这支搜酒队在村寨里的醉闹、说唱,更增加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第三天,彝语称为“博基”,“博”义为“走、归”;“基”义为“款待”。意思是祖宗们回来和儿孙后代过完了年,这一天该送祖宗回去了。因此,这一天天还没亮,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欢送仪式。鸡鸣时分,把饭炒成油炒饭,煮过的肉再煮热,烧过的再烧一次,和其他食品一起盛在餐具中,再分别放上刀和匙子,斟杯酒,由户主一一拿在手里从火塘上面转三周祭放在神台上,象征着祖宗们离别前要食用;同时在门上挂一个装有炒面的口袋,意为祖宗们准备路上食用的干粮;接着由户主致送别词,主要意思是望他们别带儿孙和后代走,要让后代平安成长,请求祖宗赐给他们幸福;然后取下饭、肉和其他食品,叫醒全家成员,坐在火塘边,人人都要吃点送年饭。送走了祖先,人们带着对未来年的美好憧憬和对祖先们的依恋惜别之情,送走了一个年节。

    [color=#0000ff][b]拜年[/b][/color]

    拜年彝语叫“纠姑”。这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不过凉山彝族拜年的时间,多在三天后进行。拜年是彝族年的最后项目,拜年送上一块猪肉或半个猪头、酒和其他一些食品,主要是互致问候。其中以媳妇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最为讲究。过完三天的年后,媳妇们便备好年货带上孩子纷纷回娘家看望父母,给父母拜年。这些拜年货,彝语专称为“克勒莫伙”,是出嫁女儿们对父母尽的一份孝心。拜年走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人要打开酒让其喝开口酒。喝后要给点赏钱(物),然后打开背篼里的年货看后赞美一番才离去。到父母家拜年,父母要给女儿和外孙回赠礼品。给钱或物、猪、羊、鸡都可以,也有送衣物的。特别是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第一次带回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们就格外地重视。

    彝族历来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谚语说:“为人心坦荡,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过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顿饭,就不能招待客人。”因此,彝民族不仅内部有着传统的友爱互助的风尚,而且有和其他兄弟民族友好往来的传统。年节时,他们习惯把附近兄弟民族的朋友请来,尊为上宾,热情招待。主客席地而坐,边饮酒边吃肉,边叙情,亲同手足。彝族年虽然说是过三天,但实际上由于远近亲友络绎不绝地拜年,有的人家直到一个月后,才慢慢过完。


[b][color=#66cc66]彝年——丰富的传统文化[/color][/b]

彝年,是彝族老少皆盼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辞旧迎新,欢度过去一年中喜获丰收的成果,迎接安康吉祥的新一年的到来。

    威宁彝族过彝年,是根据彝族太阳历(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的历法昕确定的。在一年十个月终了之后,另有五至六天置于岁末,它既不计于上月末之内,也不计于次年首月之内作过年目,古代过年通常是五天,每隔三年加一天为闰日,因此,确切地说,过年为五或六天。因为这几天过年目是十个月终了以后,所以习惯也称为“过十月年”。有的地方彝语称为“姆嗬打偷”、有的称“妮嗬何偷”。过年时,家家户户要把神龛打扫干净(俗称买撒求),然后砍来黄松枝插在神龛上,堂屋中铺上松叶、荞草、火塘边要放上四根刮去皮的秋毛树棒,火尾调向门边,人们的活动就在神龛面前,睡觉也在火塘边的荞草上,意为与祖宗同过年。大年三十晚,年饭准备就绪后,点燃神龛上的菜油灯,然后,在神龛上献饭、肉、火麻仁做的豆花、荞饭、燕麦饭等,一应俱全后奠酒,让祖人们先过年。待完成这些礼仪之后,要给狗喂食、放巴掌大小的三片肉,盖上饭,倒给狗吃,看狗先吃饭还是先吃肉,据说可预测来年庄稼收成的好坏。过年的几天里,每次进餐之前都要给祖人换上热饭热肉献之,以示祭祖。年节首天接祖、末天送祖(叫送年)。在这期间,人们拜亲访友,游乐饮宴、放牧逐猎、惟忌农事。

    过彝年,还有许多娱乐活动,如打磨秋、玩顺风耳、打毛蛋、荡秋千、弹月琴、歌唱舞蹈。特别是荡秋千活动既惊险又风趣。年节将临,寨子里结婚多年无生育的夫妇,在寨子路口或集中娱乐的地方,用很粗的藤条栓在枕木粗细的门字架上,藤条下端栓上木方即是秋千了。主人请子女多的年轻夫妇先荡秋千,在荡秋千时,口里不断念道:“汝举阿买”——(意为生十子九女),传说这样做,架秋千的主人家就能生儿育女了。过年的娱乐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有的青年男女上山对歌、有的玩起古彝戏《撮衬姐》、挨家挨户的去扫火星(米哆求),扫除祸秽,乞求村泰家人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撮衬姐扫火星的活动要从初一玩到十五告毕,时间长、规模大、寓意深、特色浓。彝年,是一个固定的节日,文化内涵极为深厚,包括了历法,道德风尚、文化活动、祭祀礼仪、信仰等等,都在年节时得以表现。尤其是年节祭祀祖先的习惯表现了彝族的祖先崇拜观,这是长期相沿相袭,久积而成的,无不打上这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印记,展示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思想及文化内涵,闪烁着彝族人民耿直豪爽、礼仪周全、勤俭质朴之光。随着历史的发展,受到其它民族的薰染,彝年也无可否认地在改变、发展。自治县条例给彝年放假一天共度佳节。彝族年也只过一天,而且远没有古时隆重。大部份彝族已重视过春节,但仍保留着原来的彝年习俗。在饮食、娱乐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而大大改善。

[color=#66cc66][b]凉山彝族年饮食忌讳[/b][/color]

过年、过节和法事活动中,首先都得用烧肉祭神灵。烧肉禁忌被狗、猫、鸡接触,如被这些动物玷污,烧肉会充满污气,神灵不但不会接纳,反而会降祸于人。
    过年过节的日子里忌讳说“杀”,一般的习惯都会说“烧鸡”、“抓猪”,以避灾祸。
    过年过节宰杀的猪羊,如无胆汁、脾为畸形色变都为不吉。遇到这种情况,都不能用此牲祭祖灵,只有另杀猪羊,或以一只大红阉鸡代之,以避灾祸。
    过年杀猪后须用蕨草烧,因为火是至高无上的洁净之神,没有被火烧过的猪,祖灵是不会接纳的。所以,用开水烫的猪,最后还必须用蕨草烧一次。
    过年杀年猪,忌讳乱顺序。按照祖先的规矩,先苏尼、毕摩,后其他人户。其他人户辈数大者为先,依次排列不得越位。
    过年过节时,妇人忌讳接触祭灵台,只有男性主人才有资格用酒肉祭祖宗祖灵。
    忌讳跨越火塘,特别是火塘里正在烧煮食物时,任何人不得从上面跨过,特别忌讳妇人跨越。
    抓砣砣肉时,忌讳手握木勺或筷子,在用手抓拿砣砣肉时,要把手中的木勺或筷子放在簸箕或其它餐具的边上。
    烧过年猪时,忌讳在屋外用火镰、火柴点火,必须在自家屋的火塘里拣出几颗火炭,在外面引燃,意为屋内火塘里的火才是自己的火,圣洁的火,祖灵的火。这样的火烧过年猪,人畜兴旺。
    吃饭时,忌讳乱开玩笑,忌讳发出餐具的碰撞敲打声,以示文明。

[/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昭昭木暮在2011-02-08 16:18重新编辑 ]
lininxue

ZxID:143776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23-07-11 0
了解了新的民族知识,谢谢楼主
陌 | 缓缓

ZxID:1123832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eting0426
心有戚戚TAT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14 0
民族文化有意思的。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2-08 0
已审,不错的帖子。

[宗教民俗]    各民族春节习俗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7948_u789464/
秋靖寒

ZxID:1219036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竹伊哝哝
惜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2-08 0
彝族“跳虎”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