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亡难道与十三陵风水有关?(图)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504 回复:3

[鬼神幻境] 明朝覆亡难道与十三陵风水有关?(图)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rainlxsh

ZxID:3206502


等级: 素材组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7 0
明朝覆亡难道与十三陵风水有关?(图)
— 本帖被 天若舞 执行合并操作(2010-04-28) —
  风水,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话题。在古代,特别是汉唐以后,上自帝王宫室、陵墓,下至官署、寺庙和民宅,在选址和营建过程中大多都深受风水理论的影响。


  最初,风水只是古人寻找墓地时使用。它的理论大概是:葬地内有生气,生气可以带来福音。而生气在地里是流动的,遇风吹就会失散,遇水流拦挡就会停止不动。所以,古人寻找墓地,都是选择生气凝聚的地方,即风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挡它流动的地方。后来,人们将风水概念扩大到城市、民居等领域。为了加以区别,人们将风水划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类。
[attachment=11334227]

  明代帝陵的卜选,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进行的。卜选的方针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曲折变化;龙(陵后的山脉)、穴(陵墓中安放棺椁的地方)、砂(陵寝风水格局中龙以外的其他山脉)、水(河流)之间的相配关系,等等。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后来他在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attachment=11334228]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千米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十三陵的选址考虑了天干的因素(即天时,天时考虑三、六、九)、人的因素(明代十三代皇帝陵墓都建在此)、地的因素(土质很差,以虎山为最差。也许它原来的土质是好的,到现在已经发生变化)。这个十三陵是一个聚人气、才气的风水宝地,就像故宫一样,虽然朝代变换,民族却愈加强大。


  当然,十三陵虽然是风水宝地,但是,也保不住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几乎具有某种神秘的必然性。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枕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所以将明朝的灭亡完全归罪于十三陵的风水也是不恰当的。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11-19 20:35重新编辑 ]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17 0
关于陵墓的风水。。好像煞有其事。。

啊。。又一个传播封建思想的。。一起拖出去斩了。。
weisen4022

ZxID:10204095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1-27 0
说到风水···要看祖坟吧···不知道在哪里也···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4-28 0
修建十三陵一共累死多少民工
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修建十三陵前后延续二百多年,朝廷甚至还设有管理陵墓修建的大臣,专门负责为皇帝修陵,比如,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就曾经主持过修建隆庆皇帝的陵墓。当然,恢弘浩大的十三陵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血泪铸成的建筑杰作。

自永乐七年(1409年)修建“长陵”始,到清顺治初年完成“思陵”止,明十三陵的修建时间长达二百余年。按陵墓建造的先后顺序,其陵墓名称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在整个陵区中一共埋葬着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人。陵区内还建有妃子墓7座、太监墓1座和行宫、园囿等附属建筑,全部陵区面积达4000公顷。

皇帝建陵选址最讲“风水”。十三陵所在地被认为是风水宝地。永乐年间,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当朝皇帝朱棣决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于1409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

从地形上来看,十三陵的陵园广袤宽阔,燕山余脉自西北逶迤而来,成为天然屏障;几股河水在平原交汇后,缓缓东去。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苍翠。陵园营建时,四周因山势筑围墙,总长达12千米,围墙险要处还设立十几个关口,并建城关、敌楼,驻军把守。关口设驻军,除保卫陵园之外,还有捍卫京师的职责。因为陵园地处京北要冲,北通要塞黄花镇,西达居庸关,东接蓟、辽,其位置犹如京北门户。

在十三陵中,最早修建的是长陵。它在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有最长的神道,最大的碑亭和石碑,最大的享殿和最大的宝城。这些都是其他十二陵所不能及的。修建长陵的宝城和地宫用了4年时间,宝城包括城墙和方城,中间是埋葬朱棣的坟山。

十三陵的营建究竟用了多少人力?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据《明实录·仁宗实录》记载,营建献陵时,一月之中直接服役的军匠将近18万人。那么,大家就可以算算,仅仅修建献陵,需要的常态民工就有18万人之多,那么十三个皇陵究竟要用多少民工?18万乘以13就是234万的民工,这还不包括修建大量的陪葬墓所需要的民工。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