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树
中国远古神话的真面目如何呢?一说到这个,想必大部分人就会想起那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历史歌谣。我们中国人基本上都相信我们的“创世神话”是所谓“盘古开天地”,可是很不幸,所谓之“盘古”,并非上古神话中的创世者,他的出现,确切的说是宋代,是宋人为我们“补完”的创世神话,因为中国的创世神话,早就已经失落了。其实,不仅咱们的创世神“盘古”大神全不可靠,就是“三皇五帝”也是在战国末年才出现的名词,不过,里面提到的具体的神名,到有远古神话的痕迹,只是在远古神话里,究竟那些神是什么样的位置,今天已很难考证。
中国神话会残破如此,说来却算咱们中国人的一个“优点”。远在考古还比较能够确定的夏、商时代,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先还是很迷信很敬神的,在资料更完备的商人的历史中,“巫”和“史”不分,神话和现实融为一体,所以我们今天找到的商代最重要的文献资料是用来占卜的甲骨文,而里面涉及到从军国大事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想来,在那个时候,一定有大量神话传说及相关史诗。可商亡周兴后,整个社会为之一变。其实我们今天被叫做“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追溯到周,却很难说能追溯到商。至于夏,其实大家对其信史了解太少。周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现实”,在那个远古时代,他们的思想特别的“现实”。周人分开巫和史,并大大简化了种种和神有关的程序,把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现实中的人事关系上,从而建立了他们的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和世界观。当然在今人看来,周人还是迷信的,可是有了这样一个传统以后,一步一步走下来,中国神话的流传就受到很大阻碍和破坏。
到了春秋战国,因为剧烈的社会变化和严酷的政治军事斗争,愈发使得神话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走向末路。“神话”被人化,“传说”被史化,抛去神秘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我们看到的是夫子的“子不语乱力鬼神”、“不知生、焉知死”,是史迁的《五帝本纪》。去读读《五帝本纪》,在里面可看得出多少黄帝炎帝尧舜禹的“神性”和“魔力”呢?
但在有汉一代,民间巫风尤盛,宫廷里也不能免俗,汉武帝封禅泰山,半夜里偷偷爬上山想听“神旨”,因为他真相信有这个玩意儿存在。现在发现的汉代“日书”,一种平民百姓常用常看的书,有点类似于后来的皇历,其中有大量神话残余。所以有关远古神话一些“权威”性的资料,多在先秦到两汉,再往后,就多是因循抄袭而已。不过这个时候,中国远古神话早已支零破碎,不成体系。
其后,经过汉末大乱,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战争和胡人入侵,又越唐至宋,思想家们的“现实主义”思想愈发浓厚,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儒者”的话,你拥有的是正统的“中国思想”的话,所有那些古代的祭祀迷信,以及宗教活动都该嗤之以鼻的(所以在正史里,一个皇帝若崇拜佛、道,就会被叫做“佞道”、“佞佛”,至于除了祭拜祖先和天地的典礼外的其他祭祀就更叫做“淫祀”了。是一个大缺点绝不是优点)。而这时,外域佛教的兴起,带动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使得远古神话在历史中消逝以后,中国有了新的神话。而这些,却和佛、道两教紧密联系起来,和远古的中国神话已是相去太多。
一、有关资料
1、诸子文集:《尚书》《庄子》《列子》《吕氏春秋》《楚辞》《淮南子》,这是几部提到神话神仙精怪最多的书。
2、地理书类:《山海经》,另外有名的《水经注》里其实也有一些“虚妄不实的神话”,《华阳国志》关于古蜀史的。
3、历史书类:《左传》、《国语》、《史纪》、《汉书》的一些角落会涉及,《史纪.五帝本纪》《穆天子传》《周书》
4、笔记杂书类:《搜神记》《太平广记》,宋朝的皇家神仙书,汉代有名的《白虎通义》,述五行。《世本》、《神异经》、《述异记》、《独异记》、《录异记》、《海内十州记》、《博物志》、《广博物志》、《汉唐地理书钞》、《路史》、《十三州志》、《天中记》、《拾遗志》
二、神谱略谈--大神
说到“中国远古神话”,有一点必须明白,这里没涉及到少数民族的神话,可以算是“汉族的远古神话”。
中国这么大,远古的神话体系至少有三个源头(而且应该更多),那就是中原的华夏族神话,江淮的楚人神话和西南的古蜀神话。
在这三个神话里,我们看得出来,他们崇拜的最高神应该都是太阳神。
首先来看华夏族的先祖(其实就是创世大神),一个叫黄帝,一个叫炎帝。
“黄”、“皇”两字同源,在甲骨文里是象太阳在云中之形,也就是说,是指太阳神。
“炎”,双火,火盛貌。
“帝”,古代称“帝”必然是指“天帝”,本字做架木烧火的形状,因为中国古代祭祀天帝的仪式就是架起柴来烧。
很显然,中国古代有一个“最高神”的话,它肯定是太阳神,或者太阳神衍生出来的火神。
再看楚人的大神,这就要到屈原的楚辞里找了,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楚人的最高神就是“东皇太一”,也是太阳神。而且看得出,至少在屈原的时代,中原和楚地的最高神其实是指同一个。
最后来看古蜀国的神,古蜀国的先祖是“蚕丛”,关于这个神,本来资料很少,不清楚它究竟什么样。然而,在四川挖出了古蜀国遗迹三星堆以后,人们终于发现它的真面目,所谓“直目正神”,真的是眼睛里直直地突出一块来,在配以同时发现的其他文物,可以肯定,它也是一位太阳神。
太阳神的崇拜图腾里有鸟、眼睛、花、轮形器等,我们在中国古神兽或图腾中(比如凤,蚕丛的眼睛,玫瑰花等)也非常常见。
另外,中国古神话中有好些巨人这样的神灵,象大家熟悉的盘古和夸父。盘古固然是到宋的时候“补完”的,但其中未必没有远古神话的影子。另外还有被称为“朴父”、“巨灵”的巨人神。他们和其他神话(如北欧神话,希腊神话)中的巨人神很相似,都是些懵懵懂懂,做事直鲁的超级大个子,而且都有死了以后身体化作山川河流世界,养育后人。
有一点值得注意,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最初的至高神太阳神的地位有所下降。因为渐渐人们发明出“天”这个概念,那么“天帝”就凸现出来,把“皇”给压下去了。可“天帝”的名号究竟是什么呢?有迹可寻的是周的时候人们还把“天”当作一个人格神(即所谓“真正的作为独立个体的神”)来祭祀,但那时似乎已不再称其名号。后来,随着春秋战国时中国人的思辩的发展,“天”完全被抽象成一个概念了,成为某种可以说“无性无情自在自行”的“物质总称”,虽然也常有“天命”、“天罚”等等说法,然而实际上,天帝作为一个“神”的功能大大减弱,甚至差不多就是“自然”的代名词。
太阳神地位下降以后,它倒有了比较确定的名称,那就是“羲和”或“郁华”,比较确定的说法,太阳有十个,不过这不是指有十个太阳神,太阳神只有一个,但是,每天出现在天山的是羲和饲养的“日精”赤乌(又名三足乌)。每天清晨,一只赤乌就从东方的旸谷的扶桑树上飞起,一直到黄昏时,飞到西方蒙谷的若木上落下。有趣的是,在四川三星堆发现的文物里,真的有一株青铜神树,上面站了九只异形的鸟,而顶上显然还有一只,可惜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被破坏了。而古蜀之地,恰是古代认为的“日落处”。
说了太阳神当然漏不了月神。月神的名字,有的说叫“常仪”,有的说叫“结麟”,月也有“月精”,就是蟾蜍,癞蛤蟆有十二只。
太阳月亮以后好象该说星星,中国星官的名字可参考三家注的〈史纪.天官书〉,星官总管名字叫臾区。
现在来说地上的神。
先看一个字,“后”。
“后”,甲骨文里象大土堆形,也就是说,这个字本身就是“大地之神”的意思。所以“大地之神”名为“后土”,但“后土”的意思本来就是今天的“大地之神”,也就是说--“大地之神”的名字就叫“大地之神”。
除了太阳崇拜,另外一个少不了的是江河崇拜,其代表性的神灵就是楚人神话中人面蛇身的女娲伏羲和华夏神话中的龙。其实,龙和蛇本是同身。但说到江河神,却没有多少有很高的地位的,甚至最伟大的“河(古代说河就是指黄河,其他都叫水)”之神河伯冯夷(或叫冰夷)也不过尔尔。而“江(自然是指整条长江)”之神的名号似乎是“震蒙奇相”,她偷了黄帝的一个宝珠玄珠,为了躲避追捕而不小心掉到长江淹死了,成了江神。还有一点很有趣,几乎没有海神的名号(大陆国家,不重视海吧),如果不考虑所谓“四海龙王”,我记得的只有〈庄子〉里提到过一个北海神“忽”或“若”,南海神“儵”。
“龙”里面有一个很厉害的神,叫做“烛龙”,是一直盘踞着整个世界,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吁为夏、息为风的蛮荒巨神。这可是在造物神之类了。
另外有一个大地方还没提,就是大名鼎鼎的“昆仑”。在中国神话里,昆仑是支撑世界的大山,天柱,其上就是天庭,其下就是黄泉地府。所以这里被称之为“帝(天帝)之下都”,里面的神树、神兽、神鸟和神灵一堆一堆的啦,具体可以看〈山海经〉、〈海内十州记〉、〈博物志〉、〈拾遗记〉、〈水经注〉等书,这里略提一些,据说昆仑的大门是开明兽把守的,有九门,有的说昆仑有三个山峰,一个比一个高,或者说有上下三级。最下的是樊桐(板桐),其次是玄圃(悬圃,阆风),再上是昆仑宫,在这以上,就是名为“天墉”或“增城”的天庭。还有九层的分法,具体怎么分却不太清楚。根据古中国人看到的地势,昆仑在西北或西南。
昆仑的主神是所谓“西王母、东王公”,两个都长得很可怕哦,一个是怪兽(西王母),另一个是怪鸟(东王公),而且据说同时是主管着昆仑下的幽明地府。顺便说一句,后羿射日是大家很熟的故事,为什么他要去找西王母求不死药呢,自然就是因为西王母是掌管生死的神灵(不过也有说大地神后土是掌管幽明的)。
现在再来看看那些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中国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神、人不分。传说中的古君,即是人,也是神,这一个是神话没有成体系的表现,另一个则是中国自古君权就特别强大的表现。
黄帝、炎帝就不说了,他们是华夏族的始祖,中国人的始祖,又是顶着最高神的名号。在古埃及倒有类似的情况,只是后来君权才渐渐落于神权之下。而且,夏代的君王还自称“夏后”,其实就是把自己比为大地之君。
同时,五行学说在中国的流行,大概汉代时,古之帝王又和五行配了起来,和古代一些传说中的神灵配了起来,这里提一些比较“整齐”的说法:
东方之帝太嗥,神灵句芒,星辰岁星(木星的古名,中国古代有木星纪年,而不是太阳纪年),灵兽苍龙,声音角,吉日甲乙,神器规,季节春;西方之帝少昊(少嗥),神灵蓐收、星辰太白(就是启明星),灵兽白虎,声音商,吉日庚辛,神器矩(PS:规矩规矩,就这么来的),季节秋;南方之帝炎帝,神灵朱明(祝融),星辰荧惑(火星的古名),灵兽朱鸟,声音徵,吉日丙丁,神器衡,季节夏;北方之帝颛顼,神灵玄冥,星辰辰星(水星的古名),灵兽玄武,声音羽,吉日壬癸,神器权,季节冬;中央之帝黄帝,神灵后土,星辰镇星(土星的古名),灵兽黄龙,声音宫,吉日戊己,神器绳,四季。
另外还有诸如燧人、苍颉、有巢、伏羲、女娲、帝喾、帝俊,还有去看〈史纪?五帝本纪〉,也有一些其他的名字。象这些“古帝王”,很多又有其他的“功能”,比如女娲据说是造人的神,伏羲造八卦,苍颉造字,燧人发现火,等等。
特别提一提那个叫帝俊的,因为在后来的书籍里几乎没有提到过他,提起过他的主要是〈山海经〉,据说就是他生出日和月的,不过“俊”这个字是形声字,照理出现得应该比较晚,不过也可能是“音译”的缘故。可能从某个古字取的音。
三、神谱略谈--其他神灵
雨师:赤松子。听说他为了下雨,要吃一种叫“冰玉散”的东西,他和西王母关系不错,常去昆仑游玩,随风雨上下。他还拐跑了炎帝的小女儿,带着她从一棵桑树上飞走了。炎帝伤心地不得了,把自己女儿离去的那颗桑树命名为“帝女桑”,这是一棵有红色木纹,开黄色花朵,结青色果实的树。
风神:风后。
雷神:夔
路神(保护旅行者的):嫘祖,黄帝的正妻。
灶神
巫山女神(除却巫山不是云啊--嘿嘿):瑶姬,炎帝的另一个女儿。特别会诱惑男人--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曾还帮过大禹治水。
洛神:见曹子建〈洛神赋〉。她是伏羲的女儿宓妃,也是河伯的夫人,可是后来却和射日的后羿有婚外恋情,因为之前后羿还射瞎了河伯的左眼,而宓妃很高兴她的丈夫吃了亏。
乐神:伶伦。
工匠神:巧倕。
井神:盘灵,又作“吹萧女子”,因为她曾在西方白帝少昊之父亲和母亲饮宴时吹萧,同时还有江神奇相起舞。
旱神:女魃。当黄帝和蚩尤作战时,蚩尤下了大雨,就靠她来抗水了。
四、神谱略谈--恶神
最有名的应该数蚩尤,他是江淮楚人神话中的神,大约是中原往南征服时将其加以丑化的。
刑天
共工,也是和炎帝(一说颛顼)作对的,输了以后一气之下把天柱撞断。
烛龙
最早记载烛龙的确实是《山海经》,所谓钟山山神,又名为“烛阴”,又有说在章尾山。身长千里,目为日月,不食、不寝、不息,呼吸就是四季的寒暑。 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烛龙盘亘在西北的天门和东南的地户间,因为这里日月都没办法照到,所以要靠它嘴里衔着的火精来照明。
又:烛龙的形状,在《山海经?大荒北经》里说是“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这就叫人想到和古蜀国传说中的祖先蚕丛的样子不是很象吗,而且三星堆挖出来的东西已经证明了古蜀国的神确实是“直目正乘”。
五、其他
星辰历
星辰历,顾名思义,就是按星星来编制的历法,和我们现在常用的太阳历(公历),太阴历(农历)颇有些不同。
中国古代,在夏以前,称一年为一“岁”。而这个所谓“岁”,就是指的天上的一个星辰——木星。其实,木星的古名就该叫“岁星”,而“木星”是战国末年五行学说发展起来以后配给岁星的名字,如果去看历代正史里的《天官书》、《天文志》,是绝对不会用“木星”叫那颗星星的。
简单来说,木星是行星,它每运行一个“周天”,正好是十二年。所以,古代的每一年,就是木星运行的一“次”,也就是走过黄道上一宫,顺便说一下,中国的黄道十二宫的划法,不和西洋的完全一致。
大家知道,中国纪年都是“阳干”和“阴支”相配,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天干“甲乙丙丁”和地支“子丑寅卯”,这十天干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最后是六十年。
木星纪年也是如此,木星每运行一“次”,就把它“左行”和“右行”的星宫名加在一起做那一年的名字,“左行”和“右行”的星宫数不同,一个十个,另一个十二个——所以这里可以看出后来天干地支的源头。
那和天干类似的十个就是: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和地支类似的十二个是: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臃,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
注意一点的是,天干是从甲开始和“阏逢”相对,地支则是从“寅”开始和“摄提格”相对的,因为夏历是“建寅为岁首”。
这种历法,在宋朝还可以看到残痕,《资治通鉴》每一卷前面,都是用岁星历来纪年的。比如这一卷是从甲寅年到丙申年,那么司马光就写做“起于阏逢摄提格,止柔兆执徐”。
=====================================================
比较中国与希腊神话中的女神
从母系到父系社会:
人类的社会组织,是从母系社会开始,人类的祖先崇拜,也是从女神开始。中国的女神从女娲、西王母开始,希腊神话则由大地之母该亚“Gaea”(Earth)开始。
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母系社会先于交系社会出现存在;所以,神话的初期,亦有很多杰出的女神──是世界神话的共同规律,也是人类初期社会的现实生活反映。
#希腊女神该亚(Gaea)
该亚是从混沌(Chaos)所生的第一位神,是大地之母。她生下天神乌拉诺斯(Uranus) [sky];并又和Uranus生下12个Titans巨人(包括Oceanus,Theia(divine),Mnemosyne(memory),Phoebe(brilliant),及Cronus等)。后来,Gaea与Uranus被幼子Cronus推翻;Cronus及所有巨人又被儿子宙斯(Zeus)所推翻,宙斯并把所有Titans巨人赶到地狱去。他们之间又曾大战。Uranus和Gaea的这段神话,反映着人类从野兽界,渐渐成为「原始群」状态的生活。
最初,人类是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还经常受到猛兽的侵扰及饥饿的困扰。原始人类的注意力集中于维持生命、解决饥饿、及生育等生物性本能的问题上。男女之间,只有生理上的要求,没有文明社会的道德规限。
原始人类最初的「领导人」就是当时最富有生活经验的「老祖母」。就是这样的一个「老祖母」。Gaea代表母权制的社会力量。不过,随着时代进步(例如:农业社会的发展),这种母系制渐渐衰落。
希腊神话中的宙斯(Zeus)代表父权制取代Gaea的母权制;Zeus代表当时新兴的社会力量。
#中国女神女娲
中国神话中的女娲是参与开天辟地的女神。天塌下来,女娲用五色石把天补好。天柱折了,女娲断鳌的四足来顶替。洪水泛滥,女娲杀黑龙除灾祸之根。
不过,女娲虽然造福人群,但并不夸耀自己,甚至隐藏自己的通天本领,让天地顺着自然的变化规律去发展。根据一些神话学家所言,女娲可能象征中华民族的勤劳、谦虚、及追求和谐的特性;Gaea的神话则可能反映希腊民族的活泼、进取、及富于感情的特点。
当氏族社会由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时,女神的形象,亦从主角的位置,渐渐退到配角的位置。人类历史上,就是从女王的位置变成了后、妃的位置。希腊神话的天后赫(Hera,Zues的妻子),中国神话的嫘祖、嫫母、涂山氏等,都是这类女神。
对Hera的评价,历史都是贬多褒少。例如:指她好用权势、残酷无情、嫉妒成性,尤其是对情敌(丈夫Zeus的情妇)更是手段毒辣。(大力神Heracles亦遭她多番陷害,因他是Zeus与情妇所生的私生子)。
不过,一些神话家指出,这可能是男性社会对女性、女神的歪曲、侮辱、迫害?!据说,Zeus宣布Hera为天后以前,Zeus及Hera已同居了三百年,Hesiod说Hera是Zeus第七任的妻子。这反映着人类从「群婚制」发展到「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
中国神话亦是如此。
帝俊有常羲与羲和两个妃子;黄帝也有四个妃子。据《史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的『正妃』,生二子。」。很明显地,嫘祖已没有代表母系社会的女娲或西王母的地位。嫘祖只是黄帝贤良的妃子而矣。嫘祖在丈夫黄帝游巡视的时候,只会默默照顾丈夫的日常生活,并鞠躬尽瘁地死于路途中。或者,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模式之开始。
嫫母则是黄帝其后纳之妾妃。据《雕玉集》卷十四引《黄帝本纪》说:「嫫母,黄帝时极丑女也:锤额戚頞,形粗色黑,今之魌头是其遗像,但有德,黄帝纳之,使训后宫。」可见嫫母这位妾妃,只不过是黄帝的女管家而矣。
禹的妻子涂山氏也是如此。《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嵩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可见涂山氏只不过是为禹这位丈夫煮饭、送饭、生子等事务,而不再像女娲般参与社会事务。《楚辞.天问》:「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晁饲?」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译作:「相怜相爱而成配偶,是为生儿育女以延后嗣,为什么彼此嗜好不同,而只图一时安逸?」显示禹和涂山氏的婚姻只是为了有儿子继承后代,并非志趣相投,更不是对涂山氏的怜惜。而涂山氏亦十分害怕禹的「夫威」:为禹煮饭、送饭、生子;但当她意外地看见禹化为熊,惊骇而逃,甚至化为石头人之时,禹大喝:『还我儿子!』她便乖乖顺从地把肚子朝北破裂,生下儿子启。显然,涂山氏虽名为禹之后,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位顺从男主人的女仆人而矣?!
一些神话学家认为中国的女神、女后似乎以贤淑、服从为天德。希腊的天后Hera则较为活跃,例如:当Zeus与情妇幽会时,Hera仍威风凛凛地到处出现,尤其是事后,更追寻Zeus的情妇及私生子报复。
相对而言,中国的女神大致都比较正面,例如:助禹治水的瑶姬──她一方面把能驱神役鬼的书送给禹,还派其他神助禹劈开石头疏导洪水,打通阻塞,使河水顺流而下。
又例如,炎帝的小女儿精卫女神化身是一只小鸟,但她不怕东海之大,曾有「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念头──的确了不起!她以小鸟之驱,想填平东海,从逻辑而论,是可能的:东海虽大,木石虽小,但若不断衔木石去填东海,积小成大,终有一天,东海是会被精卫女神填平的。
另一方面,希腊神话有「红颜祸水」去描绘女性的观念。最明显的例子包括:Pandora(潘多拉)及Helen of Troy(特洛城的海伦)等。Helen是Zeus化作一只天鹅与斯巴达王后所生的女儿,被誉为凡间最美丽的女子。当时很多英雄都追求她。后来,她嫁给斯巴达王Menalaus(墨涅拉俄斯)。……破坏女神──「金苹果」(Golden Apple)爱神Aphrodite(阿芙罗狄蒂)以Helen酬谢Paris(因为选Aphrodite为最美丽女神),令Helen及Paris私奔往Troy。Helen的一生都是充满「红颜祸水」的感觉。
中国神话中,《竹书纪年》有谓:「桀……曰妹喜氏。与伊尹交,遂以覆亡。」中国及希腊神话常把帝皇恋女色作为国家衰亡、挑起战端的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农耕社会的出现,「男耕女织」渐普遍,终于男权高于女权。
据说,雅典人选守护神(Patron God)时,男公民都选海神Poisedon,但女公民都选Athena;结果是Athena多一票而当选。但为了平息Poisedon的愤怒(怕他「水淹雅典城」),从此,女子再没有投票权,孩子的「姓氏」也从跟母亲改为跟父亲。
中国神话亦有从母系神话转系父系神话的情况:
改变女神的性格特征:始初,《山海经》的西王母是显赫的帝王身分,但到:《穆天子传》时则转变为「帝女」身分,从属于男神之下。
改变性别:中国上古神话中,始祖神多为女神,是要生后代的。例如,夏族的始祖神为涂山氏,商族的始祖神简狄,周族的始祖神为姜嫄,都是女神。有文曰:「涂山氏生夏启,简狄生商契,姜嫄生后稷。」但是,楚族始祖高阳,屈原说他是颛顼,是个男子。但闻一多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中道:「楚之先祖按规矩说,不是帝颛顼,而是他的妻:女禄。」本文所谓「高阳氏」的姓,应该是女禄的姓氏族名。
最初,在母系社会中,是男子出嫁给女子,以女家的姓氏为本姓。例如:「后羿」,据一些神话学家认为可能是当时女王的男后。
随着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演变,女神的生殖角色在中国曾被男神取代:《山海经.海内经》:「鲧腹生禹!」(屈原《天问》:「伯禹腹鲧」)
但希腊神话方面,生殖的角始终由女神担任:Gaea是万物之母,生育的女神,也是众神和人类的祖先。此后,生殖的角色仍由Gaea的后代继承:例如Rhea、Demeter等。(希伯莱《旧约圣经》──怀孕、生子是辛苦的,是对Eve(夏娃)的处罚?!)
总而言之,我们可从中国及希腊神话中,女神形象、地位之转变而探察到当时人类社会历史之演变──从群/杂婚到一夫一妻(多妻);从女权(系)社会到男权(系)社会。
=====================================================
神话人物考 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女娲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现实中的女娲】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女娲政权】
在位起讫:前7707—前7653年。
生卒年:前7759—前7653。
出生地: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
立都:凤城(令河南济源市西北)。
年号:女皇元年(乙未,前7706)。
女娲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于壬寅年(公元前7759)出生在凤州。她16岁时,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结成了夫妻。此后他们便住在了凤州,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
罗奉元年(前7724)伏羲在榆中称帝,女娲仍留守凤州。
罗奉六年(前7719)夏天,凤州发生了大洪水。当时伏羲、女娲都住在凤州,他们组织族人乘葫芦舟逃亡到秦岭的太白山下。后来,他们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又重建家园。
罗奉十二年(前7713),她与伏羲带部分族人迁居于中原的王屋山(今河南济源市城区西北约90公里),在那里开辟新的领地。
罗奉十五年(前7710),伏羲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统领中州。
罗奉十八年(前7707)伏羲去世,女娲被氏族联盟推举为帝,建都于汝阳,帝号女皇,以乙未年(前7706)为女皇元年。这一年女娲53岁。
女娲即位后对执政的一些官员进行了部分调整。
封上相中央氏于沁水流域,居沁阳(今河南焦作市西南)。
封下相柏皇氏于王屋,居柏香(今河南济源市东南)。
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
命朱襄氏为史官,居襄城(今河南许昌市西南),主造书契。
命昊英氏为历官,居伊水鸣皋(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主修甲历。
命栗陆氏居于西华及栗广之野(今河南夏邑县),负责水利建设。
命骊连氏于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葛天氏于长葛(今河南许昌长葛市)、阴康氏于太康(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共同主管农业生产。
命金提氏于桐柏太白顶(今河南南阳市桐柏县),主管化俗。
命乌明氏于东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主管建福。
命视默氏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主管灾恶。
命纪通氏、仲起氏、阳侯氏、宿沙氏四族为中官土正。纪通氏居王屋(今河南济源市西),主管中表;仲起氏居嵎番(今山东日照市),主管海陆;阳侯氏居阳谷(今山东聊城市南),主管江湖;宿沙氏居东平(今山东泰安市西),主管海盐。
命春官羲仲为木正,居青丘(今河南沧州市青县)。夏官羲叔为火正,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秋官和仲为金正,居秦岭太白山(今陕西宝鸡市太白县东南);冬官和叔为水正,居龟蒙山(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东)。
另外封尊卢氏于鸿卢水(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混沌氏于昆吾屯留(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大庭氏于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有巢氏于朝城(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无怀氏于裴城(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
女皇二年(丙申,前7705),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这是中国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
双方大战的结局是共工氏失败,率部族西奔,怒而袭击祭天圣地不周山(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共工率部族攻上山顶,砍倒了天齐建木,割断了八索准绳,定表向东南倾斜,表绳断绝,八维失准,象征王权的祭天中心遭到了严重破坏。女娲又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族联合攻打共工氏,将共工氏一族赶往祁连山以北。
由于天齐表木遭到破坏,天象观察和天气变化的预测都不能正常进行;结果这年夏天大洪水来临,人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突然而来的洪水吞没,许多族人都葬身于大洪水中。
当时女娲等人居住在高地得以幸免。她立刻组织族人砍伐树木,绑制简易木排,下水迎救被困的人。他们奋战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数百名青年男女,这些获救的青年都向她磕头致谢,尊称她为圣母。
女娲率族人与洪水搏斗的这段历史,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被神化了,被演绎成了神话故事。
【神话传说】
共工氏与女娲争帝,女娲命祝融氏领兵攻打共工氏。
共工氏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
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
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
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女皇十年(甲辰,前7697),女娲宣布废除旧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姻。家庭也由原来的群体大家庭分裂成以女人为主体的独立家庭。不过这种家庭并不稳定,因为对偶婚是女人娶男人为夫,被娶来的男人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除了劳动和与妻子过性生活外,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没有丝毫权力。妻子随时可以把丈夫赶出去,再与外族团其他男子成婚。这种婚姻多则数月,少则几日,能保持一年以上的极少。因此,对偶婚的女人,一生可能会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婚姻。健康的男人一生可能充当几次或几十次丈夫,但当他们年老体衰时,就会被赶回本族团,依靠自己的外甥女来养老送终。
郭沫若先生在谈到对偶婚时,把对偶婚称为“男人的三从”,即少年从母,壮年从妻,老年从女(外甥女),这是十分准确的。由于女人经常更换配偶,使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个男人在她体内播下了种子。因此,这一时期的人类仍然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
女娲晚期,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村庄的出现,使人类由原来的流浪生活变成了定居生活。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拥有了更丰富的生活资料。人类已经从渔猎社会逐渐进入到了农业社会。
女娲在位执政共记五十五年,病逝于女皇五十四年(戊子,前7653),享年107岁。她的遗体葬在风陵渡(今山西运城市芮城县西南)。尊号女皇。庙号女娲。
【女娲造人】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风俗演义》中就有女娲造人之说,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根据中国神话的描述,开始她使用黄土捏人,但因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条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先前用黄土捏出的人是达官贵族;后来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则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区别,这样的传说也被认为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统治者为了向民众灌输“天命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利益。
【女娲的简介】
“女娲补天”神话,是三晋大地影响最广泛的神话。
女娲,即女阴,是生育之神的化名。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说法一:
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说法二: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来,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惨啊!
女娲为了解救人类,决定采石补天,用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眼看着补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却发现五色石不够用,大洞还没补好,这可怎么办呢?慈悲的女娲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身体来补天上的大洞,经过几次努力,女娲终于补好了天,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云霞。一切生物又都生机勃勃地活在大地上。女娲为人类和世界万物的生存而献身,真是令人感动。(黑猫:这一段的笔触真诡异……)
说法三:
传说盘古开辟了天地后,女娲用泥了人类。后女娲继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今长子县境内)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类陷入灾难之中。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可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1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送与它,从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大家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出处】
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篇》,全文如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相关记载】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风俗演义》中就有女娲造人之说,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于是,“女娲补天”应运而生。在“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所补的天,是自己头上的天;所撑的地,是自己脚下的地;所创造的是一个让人类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无畏的浩然气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我们又可以发现,这个神话中包含着比较浓厚的保守思想。女娲其实可以去能够“载覆”之地求生存,不必花巨大的力气补天平地。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有五处女娲墓,山西省内有两处,一处在芮城县的风陵,一处在洪洞县的赵城。查《文献通考》、《寰宇记》、《九城志》等古籍,都说女娲墓在赵城;而且历朝历代祀典女娲也都在赵城。此外,浮山县也有女娲庙和女娲补天处。神话中所说之冀州,是指今山西、河北交界地。因此,说“女娲补天”神话起源于山西,是有根据的。
【女娲补天真相】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测就曾发现圣经之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有事实依据。“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神话的事实被普遍认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为古老的一个神话——“女娲补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事实基础呢?近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此种说法依据何在?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王若柏研究员。
研究发现,白洋淀流域区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留下的。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这种碟形洼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他们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顺直地形图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DTM)将现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层层剥去,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将这种洼地的复原图与形成年代相近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发现,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依据地质地貌方法对近代陨石撞击的研究,他们推测,这次撞击发生的地域非常广,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时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间。
推测当时的情景是,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居民点,部分这种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群”。
分析女娲补天传说的内容,和一次规模巨大的天外来物(陨石雨)的撞击事件极为相似。
王若柏告诉记者,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是《淮南子》和《览冥训》。这两部著作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这样论述的。在远古时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说,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克服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神话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东汉年间,冀州当然就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也就是说这一段描述了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女娲补天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王若柏研究员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来物撞击灾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其中重要的是对古气候的影响。王若柏研究员说,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了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规律,发现有多次重要的降温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后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此期间也是一个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温事件,被称为“小冰期”的事件影响巨大。这一时间也是中原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十分重视。著名的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等人使用环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时间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环境等问题时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间有一次降温事件,事件的结果导致了古文化的变迁。认为在蒙、辽、冀地区繁盛的红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发展的低谷可能与这一事件有关。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的遗迹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他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这次撞击对应了古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距今4800至4200年间的降温事件,正是陨石雨的撞击引发了这次降温事件。
白洋淀地区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合理的解释是这里发生了巨大的灾害。
王若柏告诉记者,他的研究不仅在时间上与古环境专家们提出的全新世降温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与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区不谋而合。
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各种文化区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界线。但是,他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区既不是山脉纵横,也不是荒漠分布,应当是一个十分适合远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洼淀地区,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却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考古学研究表明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龙山文化遗迹几乎是空白。实际上、《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早已经提出,“不论是新石器时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时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着一片极为广阔的空无聚落的地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无聚落的景象”。
实际上有关中华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依据历史文献《春秋》和《左传》等编绘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形势图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区,与使用前述历史地貌方法划出的撞击区完全重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这一地区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东南延长的范围。说明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开发大大晚于周边地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巨大的灾害造成的地理环境恶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创伤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这次灾害就是陨星雨撞击事件。巨大的撞击灾害来临后,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使当地繁盛的古文化从此中断。灾害过后的若干年,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便诞生了。
【女娲补天雕像】
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海上世界,矗立着一座女娲补天的雕像。她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傅天仇先生创作的,建于1986年。
这座雕像雄伟壮观,全身用乳白色的石头雕刻而成。高约12米,宽约7米。女娲上身为人,下身是缠绕一团的蛇尾。她带着严肃的表情,用双手托起补天巨石——五彩石,以象征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同时也激励蛇口人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
补充一点不动君在《河图洛书》里的资料:
中国的日月之神——伏羲和女娲
这次我要谈一个禁忌的问题,因为这个所谓的推断一直掩藏在神话考证史之间,以暧昧的面目出现。在查阅其他民族的神话时,我们不难发现,日月神话往往是最早形成的神话体系之一。在地球上生存的种族很早就意识到日月对地球的影响力,同时虽然体积不同,但是因为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在地球人的眼中大小近乎一样,因此产生了众多日月神往往既是兄妹神,又是夫妻神的神话。中国的日月神到底是谁?我之前曾经说过,帝俊和羲和生下10个太阳,和常仪生下12个月亮,但是与其说他们是日月之神,不如说是日月的精灵。这样就造成了中国太阳神的“虚位”,因此为了寻找太阳神,历代都开始了考证之旅,其中不乏牵强附会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从字义上说“大昊、少昊、炎帝、黄帝”都是太阳神。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就会得到有趣的猜测(我说的是猜测!)。因为太阳神和月亮神是对偶神,太阳神和月亮神之间必须有着亲密的关系,而很多场合月亮神皆为女性,地位也很高。审视中国神祗中,能够和一位地位崇高的女性保持长时间稳固联系的,当然是伏羲——女娲的兄长和丈夫。
即是兄妹又是夫妻,很符合日月神话的要素,但是这还不能确定伏羲女娲就是太阳神和月亮神。1976年挖掘的卜千秋墓壁画是目前所知较早的汉代壁画。在墓室顶端东西两端画伏羲女娲,其面前分别是日、月。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画也成为伏羲女娲为中国日月神的佐证,在四川出土的汉墓石刻画中,女蜗的造像很多,且多为抱月或举月轮之状。可知女蜗到了汉代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月神。
说了这么多,似乎该给太古神话下定义了,但是我却要泼一个冷水。虽说汉代伏羲女娲成为中国日月之神,但是在这之前,确切说在战国之前,伏羲的地位还远远低于女娲。女娲作为中国的造人补天之大神,标志着女性在太古时代的崇高地位,就和西王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出于各种方面的考虑,开始为女神们物色丈夫。就如同西王母之夫是东王公(这位先生的地位实在不能给西王母相比,所以经常被人间的帝王和玉皇大帝戴绿帽子),女娲的丈夫就定为伏羲。
伏羲,风姓,传说距今7000年前母亲华胥在雷泽踩到神的脚印,生下了伏羲。家乡在甘肃天水,不过这样就和伏羲是太阳神不符(他应该至少50亿岁了)。在人间的功绩主要是依靠《河图洛书》造出八卦,以及众多的人类文化活动。他和女娲的结合使他们成为婚姻的始祖。另外种种迹象表明,伏羲和女娲是蛇图腾的代表人物,蛇图腾发展成现在的“龙文化”,因此伏羲和女娲又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地位虽高,但是在妻子面前还是有点“知识分子”气,这大概和女娲原本出于母系氏族文化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的伏羲阁下地位虽高,还是属于在家“相妻教子”的好男人一型,看来转生在上海实在太正确了。 [懒猫暴笑:HOHOHOHOHO~还是上海博物馆馆长的儿子呢,话说来上海别处可以不去,上博一定要去!神鬼精怪的大本营啊,懒猫每年回国都必去哪里,别老妈戏称为回娘家……]
据说第一个提出伏羲和女娲是日月女神的是中国著名神话学家何新先生,其观点在1986年三联书店出版《诸神的起源》(1988年修订后易名《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新探》,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有所著说,我因为机缘问题,尚未拜读此书,将来有机会一定拜读。
=====================================================
神话人物考 王母
在《史记》中,太史公谓织女为天孙,天帝有了后代,自然应该有配偶,但在这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天帝的配偶是谁是不为人知的。
有人或者说,玉帝的老婆是王母娘娘,这还有疑问吗?是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没有权威文献可以证实。王母的概念在远古就有了,在战国至汉初写成的《山海经》中,“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对这样一个怪物,天帝是不会有兴趣的。在《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人间的国王,不是神仙。《竹书纪年》曰:“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穆王十七年,王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穆天子传》卷三曰:“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西王母再拜受之。”两汉之际,西王母已统一为人格神。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曰:“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把西王母看成为白发老妪。
东汉后期,道教在中国诞生,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为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道士们一代一代撰写了许多典籍,但直到现代,在所有的道教的典籍中,都没有这两位天神是夫妻关系的记载。
天帝是被道士正式捧为玉皇大帝的,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简单一点的叫“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简称“玉皇大帝”。
西王母则被崇奉为“西元九灵上真仙母”,后来又加上了更复杂的“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封号。西王母在道教经典中有一个对偶神叫“东木公”,西王母和东木公的关系比较密切,但只是互为镜像,不是配偶关系,而西王母和玉皇大帝则没有任何关系。
董永和织女的夫妻关系虽然没有流传起来,但却有文字支持,从干宝的《搜神记》到《清平山堂话本》,董永和织女的婚姻都是由玉皇大帝支配的,织女的母亲一方从来没有出过头。织女同牵牛的婚姻过程没有古籍记载,当然也同西王母无关。因为古人认识银河及牛郎织女星在先,信奉西王母在后,从逻辑上说也不会让西王母造出一条银河出来。只在晋代有人说,织女同牵牛每年七月七日见一面,谁定的这规矩没有说,但肯定不是西王母,因为西王母不是玉皇大帝的皇后,而且两者的身份地位也不一样,一在天上,一在地上。
在宋太宗圣喻编制的《太平广记》中,还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关系,所以把西王母强行嫁给玉皇大帝的应该是南宋以后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宋元明时期,许多文学家皆以西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写入小说、戏曲中,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元钟嗣成、明朱有炖俱有《蟠桃会》杂剧,情节皆类似。”如朱有炖《群仙庆寿蟠桃会》,“内容谓瑶池蟠桃结实,西王母召东华、南极、八仙,以及人间香山九老,洛下耆英等,开蟠桃大会。”小说中涉笔西王母事的也很多,吴承恩的《西游记》所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就是对上述剧本的进一步演绎,而且把西王母的户口从西方昆仑山迁到了天上,并给玉皇大帝作了皇后。
西王母亦称王母娘娘,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近日,我国一些学者研究认为,王母娘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实地考察发现,距今3000至5000多年前,存在过一个牧业国度——西王母国,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西王母古国当时的“国都”在今青海天峻县一带。
#王母娘娘原是部落女首领
曾和周穆王、汉武帝相会,“蟠桃会”的神话传说流传最广。
据甘肃省文联主席程士荣介绍,西王母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王母娘娘的记载有很多,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游泾川时曾在诗中写道:“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西王母和周穆王的会见,据专家研究认为,这是西部民族和东部中原民族和睦相处的写照。《汉武帝故事》中也有关于西王母的描述:“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她将三千年才结一次的仙桃赠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表现了她爱的深沉痴心。
被神话了的王母娘娘,按理说,不该有什么男女情欲,但是人们既把她神化,又要将她世俗化,把她与玉帝联系在一块,还让他们生了七个女儿,名为“七仙女”,其中最小的女儿私自下凡嫁给了穷庄稼汉董永。《嫦娥奔月》也是流传甚广描写王母娘娘的故事之一;《西游记》中第七回描写王母娘娘在瑶池举办的“蟠桃会”,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
#泾川回山王母宫是一处专门的、完整的关于西王母的圣地。
一直致力于西王母文化研究工作的泾川县政协副主席刘映祺认为,西王母古部族存在的时代,从最早的神话传说来看,大致在“五帝”时代。然而,五帝时代因为是传说时代,各部族的疆界不明,无据可资。
据《海内西经》记载,昆仑山是西王母所居。昆仑山脉位于今新疆、西藏、青海境内。然而中原民族知世有昆仑,实是战国之后的西部地理概念,说西王母居昆仑,不及旁论,仅一理便可明了是后人所指的地方。因为西王母是汉民族广泛崇敬的先人,而今昆仑山下是少数民族地域少数民族中并不见对西王母有特别崇拜心理。这说明西王母并非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先人,亦说明古西王母部族很早就融入了中原民族,今已不独存在,否则西王母传说就不会存在于汉文化中,而是应存在于今昆仑山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中。
昆仑有西王母是中国西部地域扩大之后,西王母作为中国西方的神灵,按其居西的方位,在中国西部万山之最的昆仑山应有其庙堂。此情即如西王母在中国东部的泰山亦有庙堂一理,是西王母文化传播的结果,按照上言所确定的中国西部界线,以及前文对西王母古部族的归属,作为古戎族的祖先来研究,西王母古部族的生息地只能在泾、渭、洛三河中上游地域,其祖庙也应在这一地域。
从泾川回山王母宫遗存的建筑内容资料来看,不似其他地方一庙、一池这样简单的遗存,而是一处专门的、完整的关于西王母的圣地。
泾川回山王母宫无论从所处的古西部地理位置、遗存及多种古籍的记载、当地民俗信仰都与西王母息息相关,确认为是古西王母部族生息之地的祖庙所在。由于战国时期后,泾川回山周围的广大地域已成为中国内地,再言是西部外域,已与当时历史不符,且失去了神灵的无限神秘感,加之西王母古部族早已不存在,所以,战国之后的文人在整理关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时记在了昆仑山,实为西王母文化西移的结果。
#天峻县西南一口深十几米的山洞,是5000多年前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
将西王母、瑶池、玉山等问题放在西周时代来考察,就会有新的发现。西周时期,周朝西方边疆没有越过陇山(今六盘山、关山),《左传.昭公九年》的一段记载很能说明问题:“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史记.周本记》记载:“明年,伐密须。”又“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一年,共王灭密。”密须是今灵台县境内的一个由戎族人建立的小邦国,后被周人征服。这几个例子说明西周西疆在今扶风至灵台一线,周穆王西征不会距离此地太远。
《古今图书集成》平凉府古迹考记:“回中山,在州西三里,脉自昆仑来,上有王母宫,下临泾水,一名宫山。周穆王、汉武帝尝至此。”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回中山名闻天下,与回中古道有着密切关系,是汉唐“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名山。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回中宫是秦汉帝王的行宫,汉代回中宫在今泾川县回中山。
由于回中宫位于回中道上,秦汉封建统治者对此十分关注。多次巡幸至此。由此看来,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约会的故事并非纯属虚构,而是在一定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推断演绎出来的。
有关西王母与回中山更早的文献资料记载我们已经很难觅到,可以肯定,最晚到了唐代,人们便认定泾川县回中山是西王母故地。唐代后期,泾川回中山已经有了专门祭祀西王母的殿堂,也有了“王母宫”这个名称。
古国虽已消失在历史的漫漫尘烟里,然而仍为后人留下了它曾经存在的蛛丝马迹。天峻县西南20公里处,一座独立的小山西侧有一口深十几米的山洞。据学者考证,这是5000多年前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已命名为西王母石室。石室内有千姿百态的岩画和过往僧道题写的经文、绘画。石室对面曾建有西王母寺,已经坍塌为平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土了有“长乐未央”“常乐万亿”铭文的汉瓦当等珍贵文物,说明西王母寺遗址当属汉代,从而证明早在汉代人们已公认此石室与西王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西王母神话的演化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历经了两次演化。汉代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又称昆仑山)的石洞中,是一个人面兽身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长着牛角、满身豹纹、声音如犬吠的怪兽——狡,还有长着红色羽毛、喜好食鱼的三青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并且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山海经》中,她是一个穴居善啸、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怪物。在《穆天子传》中,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人。在《汉武帝故事》中,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称她是“瑶池金母”,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前来为她上寿,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写。
=====================================================
神话人物考 玉帝
玉皇大帝是道教世界中级别最高的神明之一,其地位仅次於三清。但是民间的神仙世界中,玉皇大帝确实是众神之王,是与人世相对的天国的主宰。甚至人间的皇帝以及冥界的阎王等三界十方也都是由玉皇大帝统领。因此,玉皇大帝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世界主宰。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亦称为天公、天公祖、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
宋代真宗和徽宗都上有圣号。宋真宗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道经中全称作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是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三界万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玉皇有制命九天阶级、征召四海五岳之神的权力。万神都列班随侍其左右,犹如人世间的皇帝和公卿。白居易有诗称「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
总执天道: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三清与玉皇,犹如先虚无而后妙有,先无极而后有太极,先无为而后有为。故玉皇为三才主宰,掌天地人之均轴。玉皇大帝遣紫微北极大帝掌天地经纬,遣勾陈上宫大帝掌天地人三才,主人间兵革,遣后土皇地只掌阴阳生育、大地山河。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
奉祀:玉皇大帝神诞之日为正月初九日。道教宫观要举行金箓醮仪,称「玉皇会」。参加醮仪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行「斋天」大礼,以祈福延寿。福建和常拉家常省民众称玉皇大帝为「天公」。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家老小,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有的地方还唱戏娱神。中国北方过去还有举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习俗。十二月二十五日传称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间的日子,旧时道观和民间都要烧香念经,迎送玉皇大帝。
---------------------------------
玉皇大帝的来历
传说一:
玉皇大帝姓张。
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个寨主,名叫张友人,又称张百忍。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间一切祥和,后来诸神开始争斗、人间荒淫无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乱,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寻找才德兼备之人来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为乞丐,四处寻找,后来到了张家湾,发现人称「张百忍」的张友人,将寨内治理的非常和睦,并且为人和善慈悲,因此带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后来三界众神仙纷纷陈请共同推崇张百忍为「终身天帝」,共称「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总皇帝,因此加称为「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
传说二:
据《玉皇本行集》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
民间传说玉帝姓张,叫张坚,生在正月初九。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光严妙乐的国家,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来无子,十分烦恼,於是邀集道士们举行祈祷活动。过了半年,依然膝下犹虚。有一天晚上,王后忽然梦见太上老君和诸多神明抱著一个赤色的婴儿从天而降。王后恳求老君赐给她这名婴儿。老君微笑应允,王后满心喜欢收下婴儿,醒来后便觉身怀有孕。一年以后,即丙午年的正月初九,孩子诞生,满室生光。这孩子就是后来的玉帝。
玉帝聪明善良,长大后仁爱慈悲,将宫中仓库中所存的财宝都发送给贫苦的民众。净德王死后,他继承王位,治理国家。不久把王位让给大臣,深居山中,虔心修行,经过一亿三千二百劫,成为玉皇大帝。另外,在北宋真宗年间,真宗伪造梦神的事件,封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天帝」,简称玉皇上帝、玉皇、玉帝。
传说三:
根据佛教的说法,民间信仰的玉皇大帝,即是帝释天(梵文In-dra的意译),音译「因陀罗」。本来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最高天神,有关他的颂诗占《梨俱吠陀》全书四分之一。传说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他全身茶褐色,能变形。力能劈山引水,掌握雷雨,又是战神,四大天王等全是他的部下。佛经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佛从天上一级一级地下来。他在左前方手执宝盖引路,和右前方的大梵天是一组。帝释天也曾请佛在自己的天宫中讲述佛法。
加入「诸天」行列后,虽然居首,但势力比「世界大王」时代衰微多了,和四大天王等平起平坐。还给他新造了履历,称其为忉利天之主,居须弥山顶之善见城。据《大智度论》说,迦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迦,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迦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
又据《净名疏》等书中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个女人发心为之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帮忙。后以此因缘,同生三十三天。那女人居中,即化为帝释天,还有三位夫人,名为「园生」、「善法」、「赦友」,与帝释天一起修行。那麼,帝释天此时一定是由女变男了。
忉利天者,中翻三十三天,位於须弥山顶。须弥山中腰小,顶端宽大,山顶四方各有八城,四八成三十二城,加上须弥山顶中央忉利天宫,共成三十三天。忉利天宫即是善见天(又称喜见城),是帝释天主(玉皇大帝)所居处。
此天离地有八万四千由旬,此天天众身长一由旬,帝释天主身长加倍。此天衣重六铢,天寿一千岁,因居天距日月更远,故天上一日夜凡间一百年,折合人间寿为三千六百万年也。此天众食净搏食,有男娶女嫁之事,男女以气行淫欲事。初生时如人类六岁样,色圆满,自有衣服著身。此天中妙宝具足,有殊胜美好的楼阁、园林、浴池、阶道等。
传说四:
玉皇大帝名叫张有人,是周朝开国宰相姜子牙封的。
姜子牙奉三教主之命,背封神榜下山,助周灭纣。姜子牙完成大业之后,就在封神台上开始点将封神。封神封了一半,下面有的问他,怎么还没有封玉皇大帝呢?姜牙子想:玉皇大帝是统治天神的至高无上的尊神,是留给自己的,别人这样一问,又不好意思说是留给自己的,便说:“你们放心,我已物色好了,玉皇大帝已经物色有人。”张有人在下面听得真切,连忙说:“我姓张名有人,多谢太公封我做玉皇大帝,恭敬不如从命,我赴任去了。”张有人说完,就跑到玉皇大帝的位子上坐了下来。姜子牙没法,最后只好做了一个小小的窗神。
其他传说:
有说玉皇大帝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的简称。道教所供奉最高的神。)
----------------------------------
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阀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
宄其信仰,缘于古代宗教,古时即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天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说法。西周以后又称“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宫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时,“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诗句。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
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
相关文献:
宋时弘农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⑴为河伯。又五行书曰:“河伯以庚辰日死,不可治船远行,溺没不返。”
译文:宋朝弘治年间农民冯夷,是华阴潼乡堤首人。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理他为河伯,又写了五行说:“河伯在庚辰日死,不可以坐船远行,否则会溺没而无法返回。”
从极之渊冰夷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⑴,为冰夷恒都焉⑵。冰夷⑶人面,乘两垄。一曰忠极之渊。
⑴ 仞:古代的八尺为一仞。
⑵ 维:通“惟”“唯”。独,只有。
⑶ 冰夷:也叫冯夷、无夷,即河伯,传说中的水神。
译文:从极渊,这个大渊深三百丈,只有冰夷一直盘踞在那里。冰夷长得人头鱼身,乘两条龙。也有叫它忠极渊的。
西王母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⑴。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⑴ 梯:凭倚,凭靠。几:矮或小的桌子。胜:古时妇女的首饰
译文:西王母身倚几(古人用以倚凭身体的器物),头上戴着闪光的玉胜,她的南面有着三只大青鸟,专为西王母运送吃的东西。西王母所在的地方位于昆仑山之北。
夸父与日逐走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父同太阳赛跑,走进太阳炎热的光圈里。他口里干渴,想要喝水,便去喝黄和河渭水的水,于是两条河中的水都被他一口气喝干了,还不能解口渴。他又想去北方喝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在半路渴死了。临死的时候,他扔掉手杖,变成邓林。
晋魏郡亢阳,农夫祷于龙洞,得雨,将祭谢之。孙登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稼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龙时背生大疽,闻登言,变为一翁,求治,曰:“疾痊,当有报。”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龙盖穿此井以报也。
译文:晋魏时亢阳郡,农夫在龙洞祈祷,结果祈到了雨,准备祭祀感谢神龙。孙登看到说:“这是一条病龙,它所下的雨,能让庄稼复苏吗?如果不信,请闻一闻。”水果然腥秽。龙当时背部生疽,听到孙登的话,便变为一个老人,请求治病,说:“如果能治愈我,我会报答你的。”没过几天,果然下了大雨,看到岩石中裂开一井,水清澈无比,龙大概穿此井报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