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对付“三伏天”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82 回复:8

[人文通史] 古人如何对付“三伏天”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君芊

ZxID:20542791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8-06 0
古人如何对付“三伏天”
[align=center][table=70%,#d8d8d8,#d8d8d8,7][tr][td]

[attachment=11333439]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由于赶上了两个中伏,气温似乎格外热,很多人不得不整夜开着空调才能入眠。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三伏天的?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提出“纳凉”概念,“大暑赏荷”、“浸伏”等都是积极的避暑方法。同时,在衣食住行诸方面也有相应的养生招数……

  [b]“心静自然凉”——首先调整心态[/b]

  元代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提出:夏季“调息净心”“如冰雪在心”

  “顺四时,适寒暑”,这是古代中国人适应时令的经验之谈。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如何“顺时”的?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到了大暑天,人极易激动上火,导致“性躁”。烦躁不安、生气发怒,只会增加暑天的炎热程度,所以古人认为热天要“静下心来”。所谓“心静自然凉”,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以“顺四时”,古人称为“精神养生”。

  丘处机是元代著名养生家,他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丘处机的“调息净心”也是道家过夏天的秘诀之一,谓之“禅道”,意在“养性”。

  禅道是古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用之对付三伏天是很自然的事情。南宋诗人陆游便深谙其道,到夏天他会静坐修身,正如其《夏日》一诗所云:“新辟虚堂痛扫除,萧然终日屏童奴。”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更推崇“清静”、“养性”。他在《道德经》中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急走可以抵御寒冷,清静能克服暑热,老子甚至认为,心态清静者能成为天下的统治者。

  [b]“大树底下好乘凉”——炎炎夏日要“蔽日遮阳”[/b]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记载:郑人“逃暑于孤林之下”

  “心静自然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纳凉”,又叫“乘凉”。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如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所谓“避暑会”即是一种户外纳凉活动,有点像现代的“纳凉晚会”,到宋代依然很流行。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从孟元老所记来看,当时开封的户外纳凉活动比唐代还热闹。

  但上述“避暑会”等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树荫纳凉先秦时已流行。“郑人逃暑”说的就是郑国人“树底下乘凉”的趣事,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太平御览·人事部》引《符子》称:郑人“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但也弄出了晚上“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的笑话。

[b]“大暑赏荷”——湿热伏天亲水以避暑[/b]

  宋代苏东坡《夜泛西湖》诗云:“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杭州人也喜欢到水边寻找夏日凉意。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

  南宋时,西湖的荷花是最有名的,很多名人都喜欢到西湖纳凉,苏东坡就是其中之一,其多篇诗文里都提到了西湖荷花,《夜泛西湖》诗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古时太湖边上还一个“消夏湾”,那里荷花长得最为茂盛,到消夏湾看荷花成为一种纳凉时尚,当时“游人放棹纳凉,花香云影,皓月澄波,往往留梦湾中,越宿而归。”

  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除直接下到河里,古人还喜欢打井水洗凉水浴,柳宗元的《夏夜苦热登西楼》一诗就描写了他在永州时“探汤汲阴井”。

  [b]三伏天的吃住行——古人的夏日养生招数[/b]

  [b]明戴羲《养余月令》主张:“勿极热,勿大汗,勿暴露星宿”[/b]

  [b]着“羞袒”:“夏不敞胸,热不凉背”[/b]

  古人主张大热天不能穿得太多太厚,但又不能不穿,于是出现了一种叫“羞袒”的夏装。

  “羞袒”是一种简易服装,在古代社会底层最流行,它前挡胸,后挡背,故又叫裆。《释名》有具体说明:羞袒“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羞鄙于袒,故衣此尔。”羞袒,还有中单、汗衣等多种叫法,其实就是现代人穿的汗衫或背心。“汗衫”的叫法在西汉时已出现,是汉高祖刘邦先叫出来的。据《事物纪原》,当年他与项羽交战时,“汗透中单,遂有汗衫之名。”羞袒结构比较简单,在透气、吸汗的同时,还可最大限度地散出热量,减少出汗,避免“汗多亡阳”。

  古人认为,热天衣服要勤换。传为孙思邈所写的《孙真人卫生歌》即称:“春寒莫放绵衣薄,夏月汗多宜换着。”《千金要方》认为,“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

  忌食冷:“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古人主张,夏天饮食中应偏向酸辛。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表示,夏天饮食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即《孙真人卫生歌》中所谓“夏月增辛减却苦”。

  古人还认为三伏天不宜多食太冷之物。孙思邈在《摄生枕中方》里解释,有人到秋天容易生病,“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

  重睡眠:“夏不露宿,坐不当风”

  高温的日子不少人图凉快睡到户外,这会影响健康。

  明戴羲《养余月令》称,夏天“勿极热,勿大汗,勿暴露星宿”,否则“皆成恶疾”。所以古人主张,“夏不露宿,坐不当风。”东晋陶渊明夏天就很会睡觉,据《四时幽赏录》记载:“陶潜于夏日,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

  [b]古人还提出夏日“午睡”的重要,清曹慈山《养生随笔》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b]

  [b]少出行:“尽日闭户,不涉他事”[/b]

  古人主张三伏天要减少劳作。据《艺文类聚·岁时下》“伏”条:“历忌释曰: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因此在古代,伏天会考虑放假或减少工作量,谓之“歇伏”。

  古人不主张夏日远行,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六月,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抵今广西境内。据《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二十四日,徐霞客登上一个叫鸡笼岭的地方,到达目的地,“时甫逾午,而溽暑疲极,遂止其处。”

  为何古人不提倡伏天远行?据《汉官仪》,古人认为,“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户,不涉他事。”这里的伏天避免远行,减少消耗,保存体力是对的,但“万鬼行”一说显然是迷信。

[/td][/tr][/table]
[/align]
永安卿酒9

ZxID:65424030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08-16 0
古代人智慧啊。。。不过还是没有现代的空调来的便捷吧。。。。果然时代在进步
潇潇笑笑兮

ZxID:52446801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8-16 0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夕露沾衣29a6

ZxID:29499521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8-16 0
夏天不出门
飞雅89c08

ZxID:65412381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8-15 0
不容易啊
书虫狸狸

ZxID:50081909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08-15 0
神的孩子6c602

ZxID:65285620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8-14 0
。。。。。
icetea_jj

ZxID:59972779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8-11 0
看来古人只能水里泡着了
wj宝宝

ZxID:11619415


等级: 内阁元老
青春又回来了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8-07 0
已审核

感觉现代很多人对付三伏天,还是同样的办法,当然现代比古时候要好多了,起码屋里有电风扇、空调,外出有遮阳伞。

发帖 回复